远古时代的“三纪”是指什么?详细最好
三叠纪 白垩纪 侏罗纪白垩纪(Cretaceous)是一个地质时代,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80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白垩纪的缩写记为K,是德文的白垩纪(Kreidezeit)缩写。白垩纪的气候相当暖和,海平面的变化大。陆地生存者恐龙,海洋生存者海生爬行动物、菊石、以及厚壳蛤。新的哺乳类、鸟类出现,开花植物也首次出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白垩纪时期的大气层氧气含量是现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业时代前的6倍,气温则是高于今日约摄氏4°。灭绝事件主条目: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在白垩纪晚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末期,曾发生大幅度的生物多样性衰退,时间相当于K-T界限。在灭绝事件过后,造成许多空缺的生态位,生态系统花了长时间才恢复原本的多样性。[9]虽然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造成许多物种灭绝,但不同的演化支,或是各个演化支内部,呈现出明显差异的灭绝程度。由于大气层中的微粒遮辟了阳光,减少抵达地表的太阳能,依赖光合作用的生物衰退或灭绝。在白垩纪晚期,食物链底层是由依赖光合作用的生物构成,例如浮游植物与陆地植物,如同现今的状况。证据显示,草食性动物因所依赖的植物衰退,而数量减少;同样地,顶级掠食者(例如暴龙)也接连受到影响。[10]颗石藻(Coccolithophore)与软体动物(包含菊石亚纲、厚壳蛤、水生蜗牛、蚌),还有以上述硬壳动物维生的动物,在这次灭绝事件中灭亡,或遭受严重打击。例如,沧龙类被认为以菊石为食,这群海生爬行动物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灭亡。[11]杂食性、食虫性、以及食腐动物在这次灭绝事件中存活,可能因为它们的食性较多变化。白垩纪末期似乎没有完全的草食性或肉食性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与鸟类借由以昆虫、蚯蚓、蜗牛…等动物为食,而在K-T事件中存活,而这些动物则以死亡的植物与动物为食。科学家假设,这些生物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生,因此得以在这次植物群崩溃的灭绝事件存活。[9][12][13]在河流生物群落中,只有少数动物灭亡;因为河流生物群落多以自陆地冲刷下来的生物有机碎屑为生,较少直接以活的植物为生。[14] 海洋也有类似的状况,但较为复杂。生存在浮游带的动物,所受到的影响远比生存在海床的动物还大。生存在浮游带的动物几乎以活的浮游植物为生,而生存在海床的动物,则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食,或者可转换成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食。[9]在这次灭绝事件存活下来的生物中,最大型的陆地动物是鳄鱼与离龙目,是半水生动物,并可以生物碎屑为生。现代鳄鱼可以食腐为生,并可长达数月未进食;幼年鳄鱼的体型小,成长速度慢,在头几年多以无脊椎动物、死亡的生物为食。这些特性可能是鳄鱼能够存活过白垩纪末灭绝事件的关键。[12]
什么是第3纪冰川?
冰川期 glacial age,ice age,glacial period 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据在欧洲和北美研究的结果,认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间冰川期。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围谷地形,kar)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最显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纪一二迭纪,冰川的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
地球自诞生后,气候也一直在变迁中。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是温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现。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气候周期和冰川时代气候周期。
在震旦纪以前,也就是大约在六亿年以前,我们并不清楚地球上的气候。从六亿年前古生代震旦纪起一直到一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止,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三次大冰川气候。第一次是震旦纪大冰川期,距今约六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3亿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这三大冰川期气候的时间周期尺度大约是千万年至亿年左右。
tertiary是什么意思
tertiary[英][ˈtɜ:ʃəri][美][ˈtɜ:rʃieri]adj.第三的; 第三期的; (T-)第三纪的; 叔的; n.(T-)第三纪; 第三系; 三期梅毒病害; 第三级教士; 复数:tertiaries例句:1.Meanwhile private money is flooding into tertiary education.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受惠于私人资本。2.Glands present in vein axils of lateral and tertiary veins. 侧脉和支脉的腺体宿存在脉腋。3.Secondary or tertiary panicle branches appressed, lower lemma 7. 次生或第三的圆锥花序分枝贴伏,低的外稃7-9脉。
第三纪是什么
第三纪名称的意思是“第三个衍生期”,这是延用十九世纪对地层划分为四个大时期的分类命名。
1833年,英国C.莱伊尔在研究法国巴黎盆地软体动物化石时,发现地层越新,软体动物与现代种属相同的越多。他根据地层中含有现代种属的百分比,将第三纪划分为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1854年,E.贝利希在德国发现早于中新世的沉积物,提出渐新世。1853年,M.赫奈斯依生物群和沉积物的相似性,将中新世和上新世合称晚第三纪;1866年,K.F.瑙曼则把渐新世和始新世合称早第三纪。1874年,W.P.夏姆珀根据巴黎盆地发现的植物化石,他认为这些化石的层位早于始新世,而称之为古新世。因此,第三纪划分为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早第三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晚第三纪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晚第三纪的分界线约在2330万年前。
习惯上将这个纪分为5 个持续时间不等的世,从老到新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它们的名称是根据现代海洋无脊椎生物种属在第三纪化石中占的比例命名的。因此,根据提出这个系统的查尔斯·莱尔爵士的意见,始新世(意思是“现代的拂晓”)有比更新世(译为更为现代)较少的现代物种。在另一种分类中,将第三纪看作一个代,其中的前三个世构成老第三纪而后两个构成新第三纪。
第三纪时期哺乳动物出现了吗?
第三纪(意思是“第三的”)是在16世纪得名,开始160亿年前,也就是说它包括了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时代。在第三纪早期,称作古新世,第三纪晚期,或称上第三系,始于大约2300万年前。白垩纪大灭绝之后。随着全球气候变得凉爽干燥,生命已得到充分恢复,哺乳动物继续繁荣,达到了一个多样化的顶锋。这时,陆地已不像第三纪早期那么分散,到这一阶段末期,在西半球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南北美洲与一条狭窄的旱地地峡连在了一起。
第三纪有什么动物?
第三纪
目录·第三纪-名称的由来:
·第三纪-地层构造:
·第三纪火山和地壳运动:
·第三纪气候条件:
·第三纪的生物遗存:
·第三纪-哺乳动物的繁盛时期 :
第三纪Tertiary Period (距今6500万年~距今180万年)被子植物的时代)
地质年代名称,新生代的最老的一个纪,始于距今6500 万年前,大约延续6300 万年。延至距今180万年。
第三纪的重要生物类别是被子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类、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等,这与中生代的生物界面貌迥异,标志着“现代生物时代”的来临。
第三纪时被子植物极度繁盛。除松柏类尚占重要地位外,其余的裸子植物均趋衰退。蕨类植物也大大减少且分布多限于温暖地区。第三纪的植物有明显的分区现象,地层中还有许多微体水生藻类化石。
脊椎动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爬行动物的衰亡,哺乳类、鸟类和真骨鱼类取而代之,兴起且高度繁盛。第三纪的早期,仍生活着古老、原始的哺乳动物;到了中期,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先后出现,逐渐代替了古老、原始的哺乳动物;第三纪晚期,现代哺乳动物群逐渐形成,更是偶蹄类和长鼻类繁盛的时期。尤其马的进化很快。
中生代末,海生无脊椎动物有明显的兴衰现象。盛极一时的菊石类完全绝灭,箭石类极度衰退,而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六射珊瑚、海胆、苔藓虫等则进一步繁盛。第三纪出现的有孔虫分布广泛、进化迅速,对于海相第三系的划分与对比很有意义。此外,它们的生态分带已应用于确定沉积盆地水深的变化。原生动物中的放射虫在第三纪也十分繁盛,在深海研究中占有突出地位。双壳类在第三纪有很大发展,腹足类在第三纪进入极盛期。
陆生的无脊椎动物以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为主,可以根据它们不同时期组合面貌的变化,进行陆相第三系的划分。
第三纪-名称的由来:
第三纪名称的意思是“第三个衍生期”,这是延用十九世纪对地层划分为四个大时期的分类命名。
1833年,英国C.莱伊尔在研究法国巴黎盆地软体动物化石时,发现地层越新,软体动物与现代种属相同的越多。他根据地层中含有现代种属的百分比,将第三纪划分为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1854年,E.贝利希在德国发现早于中新世的沉积物,提出渐新世。1853年,M.赫奈斯依生物群和沉积物的相似性,将中新世和上新世合称晚第三纪;1866年,K.F.瑙曼则把渐新世和始新世合称早第三纪。1874年,W.P.夏姆珀根据巴黎盆地发现的植物化石,他认为这些化石的层位早于始新世,而称之为古新世。因此,第三纪划分为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早第三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晚第三纪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晚第三纪的分界线约在2330万年前。
习惯上将这个纪分为5 个持续时间不等的世,从老到新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它们的名称是根据现代海洋无脊椎生物种属在第三纪化石中占的比例命名的。因此,根据提出这个系统的查尔斯·莱尔爵士的意见,始新世(意思是“现代的拂晓”)有比更新世(译为更为现代)较少的现代物种。在另一种分类中,将第三纪看作一个代,其中的前三个世构成老第三纪而后两个构成新第三纪。
第三纪-地层构造:
该纪在新生代两阶段中的前一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第三系,位于中生界之上、第四系之下。
第三纪岩石大都由固结不紧实的非海相和海相沉积物组成,其中有些含很多化石。主要的岩石划分最早是在欧洲建立的,那里第三纪岩石有广泛的分布,易于研究和分类。在一些构造舒缓的盆地,如伦敦盆地、 巴黎盆地与维也纳盆地中第三纪有最好的发育。 意大利、法国南部、比利时、荷兰与德国也有很著名的第三纪沉积。非洲北部有海相第三系岩石,而在南美洲南部则有广泛分布的第三纪沉积。
在新西兰和东印度群岛,第三系以海相、非海相和火山岩的组合为特征,而在澳大利亚则有广泛的火山活动的证据。
在北美洲,第三纪岩石在从下加利福尼亚到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的窄带中出现。它们多数是海相成因的,这些岩层很厚而且是强烈断裂与褶皱的。在大西洋沿岸带平原,第三纪岩石的露头从新泽西州延伸到佛罗里达,并沿墨西哥沿岸平原继续延伸到墨西哥。
它们既有海相的,也有非海相的,而在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沿岸平原有特别大的厚度。有些地方,地层被圆柱状盐颈刺穿,它们使岩石向上拱起形成盐丘,而盐丘可以与石油和天然气相伴生。在北美大陆内部,南从得克萨斯州以北的俄克拉荷马州到加拿大的阿尔伯达大平原区中,在从新墨西哥州到萨斯喀彻温省的落基山区,以及爱达荷南部、俄勒冈东部和内华达州的大盆地区,存在着非海相沉积。这些地层与南达科他州的巴德兰兹、犹他州的布赖斯谷国家公园的优美景色有成因关系。它们也是许多猛犸象化石的来源,并揭示了第三纪生物性质的许多情况。
第三纪火山和地壳运动:
北美洲西部有相当多的第三纪火山活动的证据。熔岩、火山灰和其他类型的火成岩覆盖了78 万平方公里以上的面积,并出现有象沙斯塔山和胡德山之类的火山峰。拉森峰和雷尼尔山也是这种火山作用的产物。俄勒冈州、华盛顿州、爱达荷州和内华达州的哥伦比亚河与斯内克河流域地区,巨大的熔岩高原是由无数彼此叠覆的熔岩构成的,覆盖了52 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厚达数百米。从第三纪中期(中新世)开始在地球上许多地区发生地壳运动并逐渐加强,持续到第三纪末。喀斯喀特造山运动是隆起作用达到顶峰的时期,它是导致亚洲的喜马拉雅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的海岸山脉以及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的卡斯卡德山脉抬升的一期造山运动。
第三纪气候条件:
第三纪的气候比起现在的气候来,更为温暖、湿润而且较少变化。在第三纪早期,热带和亚热带气候远远延及加拿大北部边界,在稍后的时期内大平原地区则呈现出干旱境况。趋近第三纪末,气候逐渐变冷,预示着更新世最早的冰期即将来临。
在第三纪,中欧、北非和北美东部墨西哥湾沿岸属于热带气候,而北非、西亚、中亚和中国华南大部地区,则属于干燥气候带;东北亚、西西伯利亚、中欧、北美西北部、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南美南部,属于温凉潮湿气候带。
第三纪的生物遗存:
由于第三纪生物很象第四纪时期,这两个纪的植物和动物都在新生代的条目下阐述。南美洲、东印度群岛、中东、苏联、加利福尼亚和路易斯安那州与得克萨斯州的墨西哥湾沿岸地区都产出大量的石油。墨西哥湾沿岸平原的盐丘产出岩盐,也产出石油。在蒙大拿州、怀俄明州、俄勒冈州及华盛顿州都有在第三系中采煤的矿山。第三纪早期(始新世)的绿河组是油页岩的重要来源,美国的落基山地区、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在第三系地层开采铜、金和银矿床。在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第三系地层中产出硅藻土。
第三纪-哺乳动物的繁盛时期 :
古新世(6千5百万年前):除恐龙外,一些在白垩纪集群灭绝中幸存下来的爬行动物类群仍继续生活下去,哺乳动物和鸟类保留一定的古老特色,并进一步发展,在哺乳动物中出现早期的马、大象和熊类。植物界中菊科(Compositae)植物开始出现;
始新世(5千3百万年前):草本(科)植物(grass vegetation)出现并与豆科(Leguminosae)植物、菊科植物一起继续繁荣。古老动物群逐渐被现代动物群的祖先替代,在4千万年前,开始出现草食性动物(grazing)和猴子,部分哺乳动物类群(鲸鱼、海豚)重返海洋生活。有孔虫发展并繁盛;
渐新世(3千6百万年前):最早的猿类出现,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如犀类中出现古今陆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巨犀。大量陆地被草原覆盖;
中新世(2千3百万年前):灵长类在中新世占有重要地位,如森林古猿分布较广,到中新世末,类人猿(hominid apes)与大型猿类分开演化,类人猿辐射演化并达到演化的顶点,出现西瓦古猿(Sivapithecusa)--具有现生猿类和人类特征的类人猿;
上新世(5百万年前):出现最早的人类--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第三纪是什么
地质年代(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其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
宙由老到新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显生宙由老到新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新生代由老到新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这是现在的地质年代分法,以前的分法里把新生代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也就是说古近纪和新近纪和起来为第三纪,第三纪表示距今约6500万年-260万年这段时间
有没有白垩纪时代的生物到现在还未灭绝的?
白垩纪是中生代地最后一个纪,始于距今1.37亿年,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其间经历了7000万年。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重要变革.
在这一时期,大陆之间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开花植物出现了,与此同时,许多新地恐龙种类也开始出现,包括像食肉牛龙这样地大型肉食性恐龙,像戟龙这样地甲龙类成员以及像赖氏龙这样地植食性鸭嘴龙类。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像飞机一样地翼龙类,例如披羽蛇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地海生爬行动物,例如海王龙统治着浅海.
不过 最早地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地小型哺乳动物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
早白垩世仍以裸子植物中地苏铁类、本内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为主,真蕨类仍然繁盛。从早白垩世晚期兴起地被子植物到晚白垩世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统治地位。白垩纪时南方古大陆继续解体,北方古大陆不断上升,气候变冷,季节性变化明显。本纪初期出现了被子植物,以后逐步发展。菊石和恐龙、翼龙、鱼龙、蛇颈龙等则由繁盛逐步趋于绝灭,哺乳类和鸟类成为新兴地动物类群
到大约六千七百万年前白垩纪结束时,这些海洋和陆地上的动物大量灭绝,只有少量残存在。
中生代许多盛行和占优势的门类,如裸子植物、爬行动物、菊石和箭石等,后期相继衰落或绝灭,新兴的被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及腹足类、双壳类等有所发展,预示着新的生物演化阶段新生代的来临.
不过, 现在有人认为,现代滨鸟从白垩纪恐龙时代进化而来.
所以是有的,例如蜜蜂,蛇类,蛾
不可能发生在白垩纪的事件是
我觉得,答案应该是选c。
因为:我记得,在白垩纪末,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又一次重大的灭绝事件:在地表居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量消失,恐龙完全灭绝,故a是对的。
而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故b也对。
所以选c,在白垩纪,哺乳动物是这次灭绝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它们度过了这场危机,并在随后的新生代占领了由恐龙等爬行动物退出的生态环境,迅速进化发展为地球上新的统治者。但不是呈区域扩散式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