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中国书法

时间:2024-05-23 11:17:58编辑:优化君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书法的见解思想

  中华神韵万古流芳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播得最为广泛,同民族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构成了中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国书法审美意识自古至今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书法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发展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时代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的体现。一般来说,从史与论的节点上将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分为8个部分,即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清人尚朴。这只不过是概括某个时代的书法审美思想的主潮,主要就其最集中、最具体特征的书法精神而言。任何时代的书法美学思想都是丰富多元的,但是每个时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审美特征的理论思想。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美术之魂。书法美的表现,不外有"实"与"虚"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有形的。它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内容;"虚"的方面是无形的,包括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两方面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共同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用笔、结构和章法,都是可见的形体。用笔有迟急、起伏、曲折之分,笔锋有正侧、藏露之别,笔画形态有方有圆,还要讲求笔力与笔势;结构有奇正、疏密、违和等法理;章法有宾主、虚实、避就、气脉连贯和行列形式等表现方法。三者之间既区别又相辅相成。神采、气韵、意境,都是无形之物,他须要通过有形的用笔,结构与章法加以表现。神采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古人评论书法,早有"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说法,但同时又指出"规矩既失,神则无存"。神采美只有通过形质美才能表现出来。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形与神之间的桥梁,是表达情性的介质.书法家掌握了熟练技巧,运气达于毫端,以气行笔,点画之间气脉相通,气韵和神采才表现出来。意境也是书法艺术的内在美,包含意境、情调、风度、品格等内涵。他与神采、气韵相比,更偏重于作者主观精神的表现,是更高层次的书法审美内容。看中国的书法,奇峻峭拔,苍润清劲,一件好的书法作品,但觉气势豪迈,给人一种清劲洒脱、苍润奇伟的艺术感受。“中国书法”,这一概念首先是指用墨题写在纸上的字,尽管中国书法史上的古典时期刻在石上的书作并不少于写在纸上或绢上的书作。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人很难把甲骨和青铜器看成是书法作品。中国书法,它指的是手工创作的一切象形文字符号。也就是说,不管书写的具体材料和工具如何,也没有任何时代的限制。因此,中国艺术学家实际上将一切碑刻文物都纳入这一概念,从殷代(公元前二OOO年中叶)的甲骨到周代的铜器从欧洲美学的观点来看,书法首先与纸上的题写有关,而与其它材料上的题写关系不大。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播得最为广泛,同民族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
  书法,看似十分简易,仿佛凡会书写汉字的人都可以参与,能使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汉字,似乎就成了书法家。其实不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写汉字容易,真的走进书法艺术境界的书法家并不是很多的。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了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那便是神采飞扬,飞龙走凤的要旨。
  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
  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造型艺术,都以可视的形象因素所构成,形象因素的最小单元是“点”,“点”移动的轨迹为“线”,点与线的有机组合,构成书法,“线”移动的轨迹又形成“面”,点、线、面的有机组合,构成绘画,“面”移动的轨迹,形成体积,于是又构成雕塑、工艺美术品以及建筑等。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以汉字方块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扩展资料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书法

书法到底是不是艺术

是的。书法就是一种伪艺术。
马云学过书法吗,几个字几百万!有些高官的字也很卖钱,还有那些明星的字,不要说字了,明星穿过的衣服裤子也能卖钱。
能卖钱的书法是不用学的。只要你有权利或者你有名气,而不是其本身。
书法卖的是权力,还有名气。前者是权钱交易的雅惠,后者是虚荣炫耀的奢侈消费。
最卖钱的书法字画是那些死去名人的绝笔作品,因为稀缺性,就像类货币一样,有人认同愿意拿钱换。如果作者没死,他的字画是不值钱的,就算100一行字,作者只要不死,闲来无事写个几万字怎么办?印钞机一样写出字来给你看。更恐怖的是那些几千几万一行字的所谓书法家,如果生前的字这么值钱,那天心血来潮写个几万言,原来高价买了字的人就要过来骂街了。
但是类货币始终不是货币,不能在普通人中间流通,无法流通的货币其实就是没用的东西,买书法就是一种货币浪费。
一个东西有没价值,看有或没有的时候对世界是否有影响。少了一幅字画,世界不会少了什么。少了飞机、汽车这个世界失色很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一目了然。
字画等艺术品是被吹出来的泡沫。等人填坑。


书法和绘画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个性的就越是共性的。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书法是有图画之美,但和图画又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儿呢?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用抽象的线条来表现美,而图画是用色块,用色彩、用具象来表现美,虽然图画也有抽象的,但它毕竟给人视觉上的感观是具象,虽然图画也用线条,但它是用线条来表现物象,而书法是拿线条来表现文字,尤如音乐一样,我们无法指出哪一句是再现了什么,它只能给人以总的意象,书法也一样,它的线条不能给你指出具体表达了什么,从整体上使人产生一种情感,而具象的东西是低级阶段,上升为抽象的就是向更高级方向发展,是一种进步,所以把高级阶段的线条的书法,却去用具象的表现实际上是对书法的一种倒退,是认识论上的一种倒退。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与画家刘华明先生商榷过。我以为,最初我们的祖先是先以具象开始认识世界,创造文字的,例如,最初用一块石头放在地上,就表示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这就是“旦”字的来历,最是具象的了;半坡遗址陶罐上先民们刻画的鱼完全是一条鱼的形状,后来才用线条造成了“鱼”这个字,这就是抽象线条的,比画一条鱼的认识更高级阶段了。所以我认为,认识世界是先从具象后有抽象,刘先生却与我完全相反,他说那用一块石头放在地上,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不就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吗?那陶罐上的鱼,用几根线条画出的鱼不也是抽象思维吗?我想想也有道理,这种先有鸡蛋还是先有小鸡的争论,我看也是一桩公案,不必过多地去执拗。但从认识论原理讲,人类认识世界的发展,总是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而且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中国的象形文字有的取于自然,有的取于器物,有的取鸟迹,使人一望便知那是何物。但文字是抽象的,这是基本事实,抽象的境界要比具象的高,这也是事实,所以书法称为比绘画更高的艺术,甚至称为是最高艺术,是有它本质原因决定的。


关于书法和绘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

人们常说的“书画同源”,可能是指汉字的产生是从“象形”发物的。“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洁拙,日月是也”《说文解字》。其实,这“源”,是指艺术创作中最本质的源。远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早就用绘画来表现与他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中国书法艺术形成晚于绘画。然书与画二者是“异形而同品”。也就是说:“字与画同出于笔,故皆曰写,写虽同而功实异也”(汤贻芬《画荃析览》)。中国书画的创作方法、手段有着惊人的一致。都以纸、笔、墨为工具材料,把运笔分为落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都用中锋、偏锋、顺笔、逆笔、回笔等,以提、按、顿、挫、轻、重、缓、急来表现高、低、强、弱、俯、仰、争、让,追求干、湿、浓、淡、疏、密、虚、实等的变化,创作出具有神彩飞扬、气韵生动的作品为最终目标。但中国书法赖以存在的文字,创造汉字的艺术造型为主,绘画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造物象为主。前者是“书以言情,书为心画”,后者是“画以状物,画状物形”。书画在基本作用上,有两种美感。一是发于意志,曰气,代表气势的阳刚之美,一种是发于情感,曰韵,代表风韵的阴柔之美。书画所表现的风格,是气和韵的流露。绘画既有线条,又有形像和色彩(亦有不着色的)。而书法只有抽象的线条。所以,书法线条的气、韵表现比绘画更为强烈。同时,书法与绘画又互相影响,互为补偿。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除应物象形、尤其随类赋彩离书法较远外,余者也是书法创作的法则,清刘熙载说:“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笔”。这是以画理来喻书理。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了王献之的一笔书,便有了陆探微(南朝时宋人)的一笔画。南朝梁的张僧繇作画按东晋书法家卫夫人的《笔阵图》。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用笔来自张旭的草书。唐寅说:“工笔画如楷书,写意画如草隶”。元代画家昊镇以书法作竹,苏东坡以竹法作书。而明代王线说得更具体:“画竹之法,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赵孟頫在其《枯木竹石》图上自题曰:“石如飞白树如摘,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郑板桥“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廿,他得出结论:“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有不少老画家主张“未曾学画先攻书”。可见书与画相互促进的关系。“工画者多善书,善书者易工画。”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一大批能书善画,能画善书的艺术家,如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不胜枚举。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7、宋代书法从公元960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清代的书法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约顺治、康熙、雍正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中期(约乾隆、嘉庆、道光时),帖学由盛转衰,碑学逐渐兴起;晚期(约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是碑学的中兴期。11、近代书法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扩展资料: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书法史

简述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

  起源: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故名。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1954年在西安半坡仰韶遗址,又出土了很多陶器,其口缘外往往刻有不同的符号。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地区也发现了仰韶文化的文字符号。

  经考征,这些符号即是简单的文字,有的已经释出。至于大汶口陶器文字图的文字则是意符“热”字,已是合体图画的会意字。太阳烤得下面起了火,就是热。有人认为这些符号就是“结绳而治”以后的“书契”。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意文字,(字体表示语言中的词或词素);表音文字(拼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的三个特点?

书法作品是创作者感情的流露,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单是技巧的表现,也是作者学识、涵养、品性的体现。个人认为,好的书法作品应该具有如下特点:一、书法作品变化中有呼应,整体和谐,有强烈的节奏和视觉上的冲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变化万千,使作品富有律动感。二、整篇作品要突出重点、有中心。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个性、精彩的字,就是常说的“书眼”。三、作品的行距、字距适当。字与字忌并列,要错落有致。节数间留空隙,排列组合讲究节奏,大小字参差,突出中间书眼。四、章法变而有序,重视贯气。书法的气,是指点划与不同字之间的呼应、连贯,字与字之间也是上承下启,左映右带,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贯,笔断而意连。书眼放中央,如鹤立鸡群,错落有致,贯通全篇。五、墨色浓淡交替,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行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写出墨趣。六、笔画之间、字与字间、行与行间有疏密、大小、轻重、缓急、粗细,欹侧、擒纵、高低的变化,但重心要稳,给人有运动的感觉。九、行笔要沉着、干净利落,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根据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整篇作品,一气呵成,潇洒自然。七、用笔刚柔相济、粗细有变,虚实结合。时而铁划银钩,力透纸背;时而笔如游龙、行云流水;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要结实。要有铁划银沟的粗笔,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细笔。八、创新中有法度,随意中见规矩,个性张扬而不放纵,体现在行家能看懂。九、不能有错别字,自造字,异体字不过于冷僻。十、落款署名潇洒、美观,给人画龙点睛之感,字体是正文字一半大小。两行落款要右高左低,不能留空过多,要注意轻重比例,印章最好三个以内。


上一篇:中国书法书画

下一篇:一个字书法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