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法作品落款下面要盖两个章?
你好!我是教书法和国学的老师。忘我的回答对你有用。
盖章这个从书法作品的章法上来讲也有严格的要求,有的只盖一个就可以了,而有的要盖两个。盖一个的话,一般来讲都是盖的是姓名,叫做姓名章。
如果是盖两个的话,这个章的内容很随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会刻不同的内容,这种章称为压角章!一个是为了作品的协调性,一个是为了增加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让整个作品协调美观。在作品里章还是不要盖的太多。
书法中的印章有什么类型?使用时有什么规范?
书画上的印章,主要分为四类:姓名、字号印。印纹刻人姓名,表字或号;斋馆、堂号印。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闲文、吉语、警句印。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具有独立的文学含义,是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术的发展;收藏、鉴赏印。多加“珍藏”“密玩”“鉴赏”“清赏”等字样,用于所藏之物。 盖印的位置:姓名、字号印一般盖在作者名字的下方或左右;斋馆、堂号印一般盖在款字的四周或款字的下方,也有用作迎首,盖在右上角;闲文、吉语、警句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作为押角,也有用作迎首;收藏、鉴赏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空处,或无碍书画作品本身的空白处,也可以盖在书画以外的装裱上。 除此之外,还有专用于书简往来的印章,印文在姓名后加“启事”“言事”“再拜”“顿首”等。 印章作为礼物相赠,种类就更加繁多。如用于赠送亲朋好友、新婚贺喜、寿辰、新生等等,内容多表达美好意愿或祝福。如“长乐未央”“美意延年”“宁静致远”等等。
书法盖章是先朱文或是白文
你说的是书画作品最后的钤印(俗称盖章)。
按印章的内容可分为名号印、斋馆印、吉语印等等,按印章在书画作品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三部分:起手印,压角印,落款印。印章内容不同,用的位置也不同,如吉语印用在起手,斋馆印用在压角,名号印用在落款处,这是约定俗成一种用法。
先盖朱文还是白文,落款位置盖两方印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先盖朱文后盖白文,从视觉平衡角度看,朱文轻而白文较重,视觉平衡,反之,会感觉头重脚轻。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个人印章有什么讲究啊?!
1、姓名一般都用正方形的。2、印文要用篆书。3、长方形、圆形或者随形章一般都用作闲章,刻点喜欢的字句或者吉语。印章起源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近几年来,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
个人印章讲究什么格式?
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你知道什么是篆刻,就能知道有什么讲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