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艺术成就是什么 从书法,绘画,雕塑和石窟艺术多选一
这个时期,北方各地无名工匠创作的石窟寺艺术----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是雕塑和绘画的综合,是这一时期最高的艺术成果。
石窟寺艺术,是随着佛教东传而在北方各地由西向东陆续发展起来的。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的佛教艺术,主要有几个特点:
1、神性与人性的融合:造像介于人神之间
2、环境与心境的结合:选择在远离闹市的山清水秀之处,环境本身就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3、佛门等级与造像布局:形象的处理上却采取不平等的形式
4、装彩与眼神:石窟造像最初都是装彩的,雕像的目光都比较固定
5、象征性与艺术处理:佛教形象与生活原形明显有别
列举中国古代书法绘画和戏剧艺术取得的主要成就
书法绘画的主要成就:
1、王羲之的《兰亭序》
2、《张猛龙碑》
3、怀素的《自叙帖》
4、智永真的《千字文》
5、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6、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
7、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
戏曲艺术的主要成就:
1、《西厢记》
2、关汉卿的《窦娥冤》
3、黄梅戏《天仙配》
4、豫剧《花木兰》
5、越剧《红楼梦》
6、昆曲《牡丹亭》
7、京剧《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明清书法绘画艺术成就
明清两代书法艺术风格历经数变并有重要发展, ,明前中期书风儒雅蕴藉,至晚明出现巨大转折,或纵逸,或奔放,或劲健,或清疏,注重抒发个性,力矫柔媚甜俗之弊,在行,草楷书上有所成就.清代前其贴学仍然流行,但自乾嘉以后,金石学,考古学兴起,大量碑版出土,引起书家注意,遂突破贴学的樊篱而竟尚碑学,审美情趣又为之一变,一些画家亦擅书法,特别在篆,隶,魏碑等方面成就尤高,对书法发展有振兴之功,并予近代书法以直接影响.明初三宋及馆阁体宋克,字仲温,长洲人.他不为当时流行的赵孟頫书风所影响而能摆脱时尚,工真,行,草及章草.他学书用功",日费千纸".楷书学王羲之,章草学皇象,他变古章草的扁方字形为长方体势,变园厚古拙的用笔为挺拔瘦劲的笔划, ,具有隽秀刚健之气,传世的中就有这种特色.与宋克同时的还有精于小篆的宋邃和擅长草书的宋广, ,宋广传世作品有和,用笔瘦劲奔放,宋克,宋邃和宋广时称"三宋",他们对明初书风影响颇大.明代中期吴门三家明代中期不少书家又宗法魏晋唐宋诸家,以畅神抒情为目的,他们皆为苏州人,宗法黄客运地,书风遒劲奇倔的沈周,正德,嘉靖时期苏州又出现了祝允明,文征明和王宠,其书风大变,形成吴门书派祝允明,号枝山.有"祝京兆"之称,传世墨迹.草书祝允明为人纵逸不羁,纵横多变的狂草也最能体现其个性.文征明,他学书于李应桢,吴宽,及沈周,勤奋钻研,终生从未辍笔,真隶行草俱长.他以小楷最为人称道,大多师法王羲之,法度严谨,笔锋挺秀,清俊雅致.墨迹可见其坚实的功力.他的行书写得清新儒雅,体态雍容,大字则追法黄庭坚,用笔舒展,文征明为人立身严肃不苟,其书法也谨严,精于法度,并能寓潇洒于方正之中,现飘逸于工整之外,饶有秀雅闲美这趣.王宠,字履吉.富有才华但科兴屡试不利,只以诸生贡于南京国子监,他书学王献之,虞世南而有变化,小楷疏宕而和谐巧妙,具有晋唐人的韵趣,形成"神韵独超,天资特秀"的书风.清代书法大体可分为两大流派,以阁贴为主,承接晋唐以来的书法传统,追摹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董其昌,另一种是借鉴两周钟鼎,秦篆,汉隶及六朝石刻的碑学.刘墉,字嵩如,号石庵.乾隆进士.他擅长行楷,他初从赵孟頫入手,后学董其昌,又广泛借鉴诸家,形成温柔敦厚,天真烂漫的风貌,体现了雍容华贵的气度,被誉为"集贴学之大成",是清代贴学中造诣最高的书法家.墨迹.碑学的兴起清代中期以来,先秦青铜器,秦汉碑片的不断发现,引发古文字学与金石学研究的高涨,也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变革.嘉道以后,碑学也为主流,开创了清代书法的新风.金农,擅长隶书著称,其书法得力于和龙门造像铭,创造出一种用笔方正,棱角分明的特殊风格.所用笔皆将毫端剪平,书写时平铺如板刷,横粗竖细,点画浓重,因而称为"漆书".这种以拙为妍,以重为巧,苍古奇逸,魄力沉厚并带有金石味的书体,颇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邓石如,名琰,字石如.书法篆刻兼长,书法中迟缓篆书最为著称,邓石如以李斯及李阳冰为法,但不以此为满足,而是俐抒新意,打破了传统篆书中单纯追求匀称拘板,婉转圆润的意趣,转达为沉雄朴厚而又不失婉丽遒劲,他的隶书则用笔篆籀之笔带行草意气,体方笔圆,神采飞扬,写来大气磅礴,极富特色.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早年功夫临习,学习颜字,钻研秦汉六朝碑刻.他最为擅长隶书,能融会秦篆及汉隶碑额中用笔结体之妙,并兼取颜真卿写楷书的方法,点画平直均匀,端庄整肃,气度恢宏而且越大越妙,他的行,楷学颜而又取篆隶用笔,亦能自出新意.赵之谦,咸丰九年举人,曾任江西鄱阳,奉新等地知县,学问渊博,擅诗文,书画篆刻俱佳,他学书由颜入手,早期笔力雄厚,结字宽博,后转向钻研六朝及北魏造像铭,但不追求斩钉截铁的碑刻效果,更重在领悟笔意,用笔方中带圆,笔势飞动,并融入颜书的精髓,人称其书是"颜底魏面"。
关于明清书法的成就
一、概述
明清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朱明王朝为安抚天下、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网罗文人,特设“中书舍人”,一些文士因善书而成为朝廷所用的书法家。明朝历代帝王重视书法,朝野尊崇法帖,因而帖学盛行,成为元代书风的延续。明代书法家在继承传统上有所不足,意欲创新又无法摆脱赵孟烦书风的笼罩。“台阁体”的流行和冲击,使得明初书坛较为沉闷,直到明朝中叶前后的成化、弘治时期,台阁书治已渐渐走向穷途末路,变得毫无生命力;书法家们也认识到台阁体的危害,转而师法晋唐,以畅情适意、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的书风逐渐成为明朝中后期的主流,书坛重现了几许亮色。清代嘉庆、道光以前乃沿袭元明风规,书坛为帖学所垄断,主要以靠帖学起家的董、赵为宗法对象,疏淡之气、丰圆之风先后一统书坛。这与康、雍、乾三位帝王的个人书法偏好紧密关联。出于清代科举的要求和仕途晋级的需要,“黑大方光”的“馆阁体”泛滥成灾,从而失去了应有的艺术生命。在影响了书法艺术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开阔了书法家、学者们的视野,改变了他们的审美观念,碑学被推到了历史舞台的前沿。嘉庆、道光以后由于碑学的兴起,一方面导致了篆隶的再度复兴,另一方面导致千百年来以二王为主的帖学系统统治地位的丧失。碑学的兴起,几可替代帖学,使审美风尚由风流蕴藉、典雅中和转向了粗犷豪放,雄强质朴。使清代书法在篆、隶、北碑书体上超然不群,终而成就了一代书风。由于文人的主动介人,使明清篆刻再度复兴。自明代中叶文彭发现青田石,为文人直接进行“刻印”找到了最好的物质材料后,篆刻被文人提到了与诗、书、画同等地位,篆刻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艺术,佳作如云,流派纷呈。
二、明代书家
1.明代初期“三宋二沈”
宋克(1327—1387)字仲温,吴(今江苏苏州)人。学书用工颇勤,楷书源出魏晋,克肖前贤,深得钟、王之法,笔精墨妙,风姿卓然。章草方面尤其有建树,将章草、今草、狂草一炉共冶,独具风神。其传世墨迹《急就章》流宕奇特,堪称力作。宋克之弟宋琏(字仲珩)、宋广(字昌裔)均以草书知名。沈度(字民则)和沈粲(字民望)两兄弟号称“大小学士”、“云问(今上海市松江县)--沈”。沈度被明成祖朱棣称为“我朝王羲之”,书法婉丽飘逸,雍容矩度。有名书迹有楷书《敬斋箴》、行草书《镛翁大参巾占》和一些“台阁体”书法作品。沈粲擅长楷书,行笔圆熟,章法尤精。
2.明代中期的“吴中四名家”
明朝中期都城北移,可文化的中心仍在南方,而书法家以苏州籍的最多,形成了地域书风非常突出的“吴门书派”。“吴中四名家”是“吴门书派”中的卓著代表,包括祝允明、文征明、王宠、陈道复。祝允明(1406--1526)字希哲,号枝山。
文征明:滕王阁序因右手大拇指旁多长了一个小指,故自号枝指生。其书法所学广泛,传统功夫深厚,真、行、草诸体皆能,尤精草书,风骨烂漫,天真纵逸,有“明代草书第一人”之称。其代表作有缅赤壁鳓、髂神嬲和(溏人诗卷》等。文征明(147卜1559)初名壁,字征明,以字行,后改字征仲,号衡山居士。19岁时应乡试,因书法拙劣而置三等,故为雪耻而发愤学书。文征明诗文书画俱工。书法:[四体,小楷、行草尤佳。其行书笔法纯熟,姿媚挺拔,有“王版圣教”之称。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滕王阁序》《赤壁赋》、《石湖烟水诗卷》等。王宠(1494--1533)字履仁,后更字履吉,号雅宜山人。号称诗书画三绝,书法上精于小楷和行草。兼具祝允明的奇崛和文征明的和雅,笔法道逸,秀气天成。其楷书代表作有《半岩潘君七帙序并辞》,行草有《自书诗册》等。陈道复(1483--154471482--15397)初名淳,字道复,更字复甫,号白阳山人。他精于书画,书法五体俱工,书迹有《杜诗卷》、《草书诗》、《秋兴诗卷》等。
3.明晚书家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书法由唐入晋,工楷、行、草三体。笔致闲适淡雅,布局疏朗潇洒,书风典雅秀逸。书法风靡天下,从者甚众。传世名作有楷书绢鳓,行草《七言律师册》、《琵琶行诗卷》等。董其昌是明代书坛执牛耳者。
张瑞图:字长公、无画,号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汉族,晋江二十七都霞行乡人(今青阳镇莲屿下行)人。其行草书笔法独异,起笔势长而露锋,结构重横势,节奏强烈。作品主要有◇吐甫秋兴八首诗卷》、《李白独坐敬亭山诗轴》等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其书骨格苍凝,厉峭劲涩。倪元璐(1593--1644)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其书古劲奇绝,茂逸超迈。黄、倪二人同是为明捐躯的壮士,书因人重,其传世作品似有一股超然浩气(如图)。
王铎(1592—1653)字觉斯,号痴庵,松(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与黄、倪同年进士。书法上乃一卓然大家,有“神笔王铎”之王铎自书诗卷誉。但他因降清作贰臣,多被丑诋轻视。其书法人古出新,举重若轻,用笔收放自如,风神俊迈潇洒。传世作品既多且精,主要有《拟山园巾占》、《琅华馆帖》、舷月馆巾酚、《自书诗卷》等。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号朱衣道人等,山西阳曲人。他精于书画篆刻,一生拒不仕清。草书寓巧于拙,一任自然。其书法主张“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真率勿安排”,可以视为清代碑学的滥觞。
三、清代书家
1.不落窠臼、别具一格的金冬心和郑板桥在清代前期书坛为帖学所笼罩的情势之下,能不落俗套独辟蹊径者主要有“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和郑燮。金农(1678—1764)原名司农,字寿门,又字吉金,号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其书法以隶、楷为佳。所书自号“漆书”,用笔方扁如刷,用墨浓稠似漆,自成一格。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其书法隶、楷、行、草四体相参,加入兰竹笔意,自谓“六分半书”。其书体结构时出新意,行款活泼自由,故有“乱石铺街体”的别称。
2.“刘、梁、王、翁”四家
刘墉(1719—1804)字崇和,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其书法浑厚雄劲,得钟太傅、颜鲁公精髓,书法初看圆润软滑,反复回味则骨格分明,内涵刚劲。四家中,他成就最高,康有为认为“石庵集帖学之成”。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浙江钱塘人。工小楷,亦善擘窠大字,其书出人苏、米,论其骨力则稍弱。
王文治(173卜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书法源出于米、董,用笔瘦劲,秀润天民(如图)。他与刘墉用墨相反,喜用淡墨,故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说。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宛平(今属北京市)人。其书法以浑厚胜人,为时人所重。
3.碑学期的书法名家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后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书法四体皆工,尤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邓石如为清代碑学巨擘,翁方纲、赵之谦称“国朝书以山人为第一”。其篆书能突破玉筋篆的旧规,掺以隶法,开创了清代篆书的新路,影响了众多的碑学书家。行草和楷书亦灵活挺拔,风貌独具。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书法以隶书为最,康有为认为其可与邓石如并提,为清代碑学的两个开山鼻祖。其书法端庄大方,宽博俊伟,有一种雍容华贵的风度。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媛叟,湖南道州人。书法尽占时名,曾有人评为清代第一。其书法能博采众长,笔法独具,精磨熟练,卓然成家向有云:“其分蒯皆,皆以篆法行之,如屈铁柱藤,惊雷坠石,真足以凌铄百代矣。”赵之谦(1829—1884)初字铁山,改字益甫,后字伪叔,浙江绍兴人,清代有名的书画家和篆刻家。书法上以二王和颜氏笔法写四体,糅以北魏书笔势,开创别调,影响甚广。
四、明清书法理论
明代书法理论直接继承赵孟烦书论。赵孟烦追求的“雅”,在明人丰坊、项穆的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项穆提出了“中和”的美学观。董其昌将“中和美”进一步推演为“平淡天真”,提出了“淡”为核心的美学观。较著名的书法理论著作有:陶宗仪的《书史会要》、张坤的《书法通释》、丰坊的《书诀》、杨慎的《清河书画舫》、项穆的《书法雅言》和董其昌的徊禅室随锄等。
清代的书法理论,同书法一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傅山的“四宁四毋”理论成为清代碑学源起的前导。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包世臣的纯舟双辑》。刘熙载的《书概》认为碑帖各有其长,碑帖应该互补,才能有益书法的发展。冯武的《书法正传》、蒋和的《书法正宗》、周星莲的妁临池管见》、冯班的《钝吟书要》、宋曹的《书法约言》和梁嵫的《评书『脚锈等都是较好的书法论著。五、艺术特色书家有评:“元明尚态”。元代书坛复古之风盛行,明代书坛的确有崇尚态的明显特征。明代早期的书法以帖学为本,台阁体的小楷,柔媚的行草,所尚的“态”是书法中尤不足取的媚俗之态。后期的书法意欲溯晋追宋,但大多未能摆脱赵书的束缚,只在笔墨问求逞一种妍腴之态,其中也有一些具有清秀俊美仪态的佳作。清代帖学期的书法承继元明书风,实不足以称道者。“碑学”大兴后,掀起了求新求变的热潮。书风一扫帖学卑弱之习,勃兴一股雄茂之风,气度高古,尤以势胜。
明清时期历史特点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是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
明清时期的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使思想领域出现了反对君主专 制、追求民主的思想家和著作。明清文学以小说和戏剧为主流,也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的传统科技仍 然走在世界前列,集大成的科技巨著相继问世,但近代科学始终未在中国诞生。绘画、书法艺术成就突出,至 今对我国书画界有很大影响。
明清时期的历史特点可概括为:(1)实现了中国古代的第三次大一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2)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并达于顶峰;(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4)从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5)反 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和传统科技依然处于世界前列。
http://www.hcxx.sdedu.net/%BD%CC%D3%FD%C2%DB%CE%C4%BC%AF/%D1%A7%BF%C6%BD%CC%D3%FD/%C0%FA%CA%B7/%CC%B8%CC%B8%D6%D0%B9%FA%B9%C5%B4%FA%CA%B7%B5%C4%D5%FB%CC%E5%D6%AA%CA%B6%BD%E1%B9%B9_825.html
简述明清时期的绘画特点?
1、明初,宫廷画家居画坛主流。15世纪中叶,江南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吴门四大家”崛起。他们广泛吸取了唐、五代、宋、元诸派之长,形成了各具特殊风格的绘画艺术,又被后世称为“明四家”。嘉靖时,杰出画家徐渭,自辟蹊径,创泼墨花卉。万历年,吴门画家张宏开启实景山水写生之先河,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 明末还有人物画家吴彬、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曾鲸,花鸟画家陈淳等。2、清代的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均对后人有很大影响。清初六家: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他们继明代董其昌之后享有盛名,领导画坛,左右时风,当时被目为“正统”。清初四高僧:即弘仁(江韬)、髡残(刘介丘)、八大山人(朱耷)、石涛(朱若极)。皆明末遗民,八大山人和石涛,系明宗室,后出家为僧。均深通禅学,寄情书画,各有独特造诣。髡残号石溪,与石涛并称“二石”。金陵八家: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岑、胡慥八人,他们活动于明晚清兴,清初金陵地区的画家主要以金陵八家为主。其实在“八家”之外,当时金陵地区的画家还有陈卓、陆日为、武丹、陈舒等,他们或多或少地也都受金陵画风的影响或者本身就是倡导之人。他们在清初画坛上是独立于“四王”正统画派之外的一个独立创作群体,在创作技法和创作理念上较之前代都有着很大的突破,形成了崭新的风貌,后世称之为“金陵画派”,为了区分于现代以傅抱石、钱松岩等领衔的“金陵画派”,我们多称之为老“金陵画派”。扬州八怪: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书画往往成为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扬州八怪的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不落俗套,有时含贬义,因此称作“八怪”。扩展资料:“金陵八家”中首屈一指的是龚贤,江苏昆山人,生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619年),卒于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其早年正逢明王朝社会动乱频繁,内外交困的时期。此时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所以其早年在外漂泊,居无定所。直至晚年,社会趋于稳定,龚贤开始在南京的清凉山隐居,专心于绘事,并开始卖画为生。龚贤最擅长的是山水画,他师从宋元诸家,并且能脱古人的窠臼,提倡写生,多游历见闻,所以他的作品有着清新的生气,并一改自董其昌以来的陈腐之气,山水又重归描绘真实的山川秀润的道路。他的作品内容也多取材于南京当地的风光或是游历所见,大多描述的都是真实景致。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溪山无尽图》跋文中曾说到,“非遍游五岳,行万里路者不知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充分阐明了他“造化为师”的艺术创作理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中国历史朝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中国历史朝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扬州八怪 (清代中期书画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陵八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初四高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初六家
隋唐,宋元,明清在绘画特点上有什么变化
中国传统国画自唐代始至今,而鼎盛期则在宋代。
1、隋唐
隋唐唐代绘画主要以人物花鸟画为主,且以富丽堂皇见长。
2、宋元
到宋代后,中国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巨大价值在于丰富艺术表现的手法,运用提炼精粹而纯熟的描绘技术,直接并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这主要与宋代的重视文化有关,尤其到了南宋,中国画已是登峰造极,这与南宋两位皇帝喜爱绘画有关;即赵构与赵佶,这俩位皇帝治国无多大才干,可却都是书画高手,由于上层的重视,中国书画达到全盛,名家辈出。
在历史上宋代的绘画(和明清的版画)在内容的现实性表现的艺术性方面比较最接近人民群众的爱好与要求。表现自然景物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在宋代充分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有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宋代绘画艺术技巧上有重要的创造,着重人物的精神状态及思想情绪的表现,着重山水花鸟的动人的美的意趣,围绕着阐明及突出主题的要求自由地而且灵活地组织画面,不受任何机械法则的支配,善于抓住对象外形特征进行提炼形象等等。宋代绘画艺术技巧的创造使中国绘画的样式特点逐渐形成,并日益增强了其从思想上及情感上影响人的力量。
至元代则逐渐消褪,但仍延袭着宋代风貌,元名家赵孟俯就是领军领袖,元代名家虽不及宋代与以后的明清两朝多,但元代是承上启下的朝代,尤其是开创了文人画时代。
3、明清
到明代后,绘画名家几乎是承袭宋元画风的。明代中期以前宫廷绘画继承了两宋院体而重新昌盛,出现了像边景昭、林良、吕纪、谢环等院体大家。而其画风所及,又形成了地区的流派特色,产生了以戴进、吴伟为首的"浙派"。明中、后期,宋元以来的文人水墨画风才得以重新复兴,发展为以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以及由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在花鸟画方面,技法不时有所创新,陈淳、徐渭所开拓出的大写意花鸟,笔墨豪迈,对清季花鸟画坛影响很大。
到清代后,凡所有的名家几乎又都守着宋元明的画风技法,虽也有所创新突破,但整体上仍是守旧,个性鲜明的画家如石涛,朱耷与杨州八怪廖廖几位外,其它的名家作品仍是宋元明三代般的风貌。
明清时期的绘画思潮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是宫廷绘画的复兴,明代有锦衣卫所附设的画家制度,清代对于供奉画家有如意馆的设置。其二,是文人画的暗转和绘画商品化的兴起。其三,是西洋绘画的传入。其四,是绘画画派的蜂起和画家们对画科题材的全能。针对此点,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这段画史不再按照人物、花鸟、山水分科目介绍,而是按照画家的画派归属来作介绍。 清初的画坛,出现若干富有地方特色的绘画流派。以摹古为主的"四王"一系山水占据着统治地位。此外"四僧"、"金陵八家",注重体察自然,各有独特创造。"常州画派"的恽寿平变徐崇嗣的"没骨法",开写生花卉新境界。"扬州画派"标新立异,个性强烈。而清末聚集在上海地区的画家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创新,成为"海上画派"。
宋元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中的贴学是什么意思,其特点如何?
帖学是相对于碑学而言的,宋元明清的帖学,主要是说在宋朝开始的刻贴之风,宋之前书迹的流传主要靠碑刻和临摹,比如唐朝临摹的二王书迹等,另外就是刻碑,比如欧、褚、颜、柳等的碑刻作品。随着文化的发展,尤其书法的进步,很多书法名作逐年减少,收藏也逐渐集中,使很多学习者不能一睹名作真容。为了流传和便于大家学习,自宋朝起,由皇家开始刻帖,而后逐步繁荣。主要是把古人的、名人的信札、诗稿、文稿等等汇集,上木、上石,然后在拓印成册,封赐大臣等,使之在社会流传。最著名的包括淳化阁帖、太清楼贴、大观帖等等。大量的古人书迹通过刻帖得以流传后世,使后人开拓了眼界,增加了学习的机会。比如二王存留的墨迹仅存几种(也不是真迹),而刻帖中却保留了无数,使我们能更全面的了解其书法面貌和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刻帖越来越多、甚至反复摹刻,使很多字帖失真,已不能真实反映书做原貌,也失去了其学习研究价值,也为很多文人、艺术家所诟病。可以找本书法史的书籍,看看,更全面详细!
列举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著名书法家和画家。
1、张旭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张旭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2、颜真卿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3、张择端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尚存争议)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4、董其昌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著名书画家。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九年,卒,赐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5、郑板桥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择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其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颜真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板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