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与书法
著名书法家潘守宇说------ 书画同源人品不高,笔墨无法。 什么人写什么字,什么人画什么画。书画三要素-----1,人品:心正则笔正。(唐太宗问柳公权书法;另外世人不推崇奸臣蔡襄,蔡京的书法作品。) 明末清初名医、文学家 、书法家傅山先生在《作字示儿孙》中讲: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未学颜公书,先读颜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书道》中说:“自来书品,视其人品。故无学不足以言书,无品尤不足以言书,此书道之理也。”2,苦练:《史记》记载:(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染。 -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 墨磨万挺,不做张芝做索靖。(中国历史上几位成功书法家的苦练典故。) -3,书卷气:退笔千管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个人学识修养关乎书法成就! -
为何书法比国画难
都很难,好不好,最好先学书法,因为书法可以锻炼你对笔墨的把握,仔细看国画,你就会明白有书法功底和没有是完全不一样的,简单的说,一片叶子,习过楷书的起码可以把茎,枝干画的粗细均匀,懂得行草的更是可以一气呵成,画的灵动不僵硬,我曾看那些初学国画还没有书法功底的,那一簇的树叶啊,那叫个惨不忍睹,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印象派大师
其实学习书法这个靠悟性,有的人是有天赋的,一握笔就能不抖,写的字结构端正,但更多的是人是靠博览众贴,勤学苦练。说到底书法还是写字,但之所以说是艺术,自然有不寻常之处,书法比较忌讳“眼低手高”,就是拿着宣纸胡写,不看任何碑帖,不懂四法,不会看字,自然不会写字。书法小时候启蒙最好,到了15,16岁的样子才是写字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时候才真正懂书法的魅力,才会用心去看去写,随着阅历的丰富,境界的提高才能变得成熟
建议先习楷书,不是说不能上手就练行草,而是没有扎实的楷书功底写的字会“飘”,一看就觉得这字站不稳,纵然你布局章法再好,也难掩其失,练了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或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或是独成一家的欧体,才算进门,然后选一门碑帖,看看自己的风格,像是《曹全碑》的秀美婉约,《张迁碑》的大气雍容,我练完楷书练了《张猛龙碑》非常内敛阳刚,也是楷书的一种,才敢写行草,当然行草风格也大相劲庭,中国推崇二王,章草,从个人的经验来看习篆书确实能将字提高一个档次,篆书能加强对书法的理解,巩固字体结构,现在的草篆更是另成一家。
说书法比国画难,这根本不是拿来比较的,好不好,书法不简单,国画也绝不是那么容易,国画有多少种,工笔画,花鸟画,山水画,宫廷的,现代的,光是那么些颜色的搭配就够人受的了,工笔的那些个小草虫,小动物,它们的羽翼,毛发,不会书法你怎么画,看似简单?说国画吗,不是打击你,有的画法你看不懂吧,还有那些个特写意的没画工笔画山水的基础,你去画画看,懂行的一看就知道,所以lz是这意思吧
学国画是不是必须要先学会书法??
是的,书画同源,先书后画。
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因为两者在其工具材料上的相同,特别是毛笔这一特殊的工具,其执笔、运笔的方法也是基本一致,而另一方面是关于用笔的要求,自古就以中锋为上的基本规范和理念,作为书法和中国画所秉持。所以唐代张彦远说“书画异名而同体”。书画自古就是相通,古人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用石涛的话说是“其具两端,其功一体”。历史上一身兼书画二任者大有人在。有以书入画者,也有以画入书者,有以画名世者,也有以书名世者,所以就出现了画家的书法和书家的绘画。画家作书多将其绘画之笔墨意趣之于书,故书有画意;书家作画,擅长将书法的笔法气韵用之以画,故画有书味。无论是画家之书还是书家之画,高水平的其法与理都是相通的。
在书法史上,画家书法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简单一点说,从宋代的米黼开始,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石涛、八大、郑板桥、金农、赵之谦等,除了在绘画上的成就之外,他们在书法艺术上面也有特殊造诣,他们的书法在那个时代中也可谓独放异彩。以至于到了二十世纪,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家也都是享有盛誉书法名家啊!他们书法方面的成就在他们绘画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因此说明书法给他们的绘画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反,他们的书法又得益于在绘画形式美方面的启发,使书法所表现出不同于纯粹的书家的魅力。
画家书法比较有造诣者,常在书法形式中另辟蹊径,不断创造新的形式和语汇,个性鲜明,“艺术”意味突出。宋代的尚意书风,米黼最为典型。董其昌的山水画以淡取胜,又以其画之淡墨,运用于书,使其书法之墨法层次丰富,于笔法之外,从墨法上开创新路。八大堪称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代表。他将书法和绘画两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使其书法充满了画意,绘画增强了书法的意味。三百年来,八大是以画家名世的,但人们往往忽视,它的绘画成就是以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为基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书法上的“八大体”,也就不可能出现风格独特的八大画的风格,书画兼通的八大十分重视书画的内在联系,不仅在创作实践上将书法的用笔和字体的空间造型渗透于绘画,而且在理论上明确提出“画法兼之书法”的主张。八大不仅工真草隶篆诸体,而且还是最早以篆籀笔法入行草的书家。八大的作品以书入画,不是简单的书画拼加,也不是把绘画变成纯抽象的符号,而是将书法语言因素有机地渗透到绘画中去,使绘画语言更为丰富。其以书入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书法丰富而内敛的中锋用笔运用于绘画挥写中,一是用书法抽象的空间构成处理画面的造型布白。其绘画的奇古造型,如石的上大下小,鸟的鼓腹缩颈,弓背露一足,树干的上粗下细等失重造型都能从其书法的空间结构中找到渊源关系。八大以画入书,可分为精神层次和技术层次两方面。在精神层面上,追求画意通书意,将写意画的神采意绪渗入到书法。自觉地把绘画的幽默感和稚趣感融入书法的字里行间,使其书法朗润可爱,幽默有趣。在技术层次上,八大善于把写意画的笔墨和空间图形的特征渗入到书法中来。八大作画,用笔凝重洗练,其书法用笔也是很简练。在章法布局中有意压缩或涨大其字的空间,也是受其绘画空间图式影响的。书法发展到清初,形成种种固定的模式,帖学已呈显出僵化的态势。极具个性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八大,不愿随前人亦步亦趋,采取了书法兼之画法的方法进行了创新。扬州八怪的金农、郑板桥,也以其鲜明的个性进行了书法的创新,为清代书法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成就。
再如,近现代的吴昌硕、黄宾虹,其书法更有其独到之处。吴昌硕的书法上溯先秦石鼓文,反复研究,在篆书上独树一帜,他将大篆运用于花鸟画,使其画中的花鸟,雄浑厚重又灵气逼人。任伯年当年就说到,吴昌硕的花鸟画与时下皆不同,他日必成大器。黄宾虹一生始终奉信画画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在书法上下的功夫和取得的成就不低于其绘画成就,只不过其书名被画名所掩。今日画坛掀起了“黄宾虹热”,多数摹仿者仅得形似,而不知黄宾虹先生绘画的内在奥妙。真正要了解黄宾虹的绘画艺术,必须要研究他的书法以及“以书入画”的途径。黄宾虹的书法,尤其晚年的书法,在墨法上有很大的创造。他将绘画中的“浓淡枯润”之墨运用于书法创作之中,苍中含润,润中有苍,是真正的“浑厚华滋”。可惜目前的书坛画坛对黄宾虹的书法成就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林散之多年从师于黄宾虹先生学画,画虽然没有出名,但是书法却自成一家,名显于当代,成为一代草书大师。林散之的书法成就与从学黄宾虹的书画有着直接的关系。以淡墨入草,是林老书法的一大特点,也是他从多年研究学习黄宾虹绘画的墨法中得来的。
无论是“骨法用笔”的基本要求,还是笔墨规范中的“写”的意韵,书法对于中国画都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书画同源的一般性的认知,而是中国画之所以不同于外国画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所在。
书法与中国画的特殊关系,表现在审美上成为西洋画所没有的一项特别的内容,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的遗产。遗憾的是这麽重要的内在关系在我们当代中国化教育的基础培养上,至今没有被真正的重视起来。中国画在二十世纪逐渐西方化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书法在当代失去公众性的整体走向,也逐渐脱离了书法的基础,而建立起一种与当代审美相适应的造型的基础。其中原因还有:一、画家已经不太注重书法在画里的重要性;二、以西方绘画构图模式的画面中已经不容书法的加入;三、不求或少求意境的当代中国画审美也不需要“画之不足,题以补之”。中国画不仅在基础上游离于书法之外,而且在审美上、品评上也脱离了书法的规范,那么,自古就为文人称道和欣赏的画家书法,在当代中国文化中将逐渐消失了,这是当代中国画的悲哀,还是当代中国书法的遗憾,可能两者都需要反思。
中国画与书法的疏离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出现端倪。当时在改造中国画的具体要求中,在要求中国画为社会服务的现实关怀下,新人、新国画的出现,带来了中国画的新面貌,其中的题款比较多的是画题加名款的方式,但是,画面讲究书法的用笔,以及题款讲究书法的水准,仍然没有因为改造而废弃。应该看到,在五十年代改造国画的过程中,笔墨和形式都在改造之列,其中利用旧形式为新内容服务,在当时也成为改造传统中国画的成果之一,这之中重要的就是关于题跋的问题。许多老画家以自己在古典诗词方面的修养和书法的功底,利用题跋的内容“补画之不足”成了当时中国画改造的一个亮点,画家钱松嵒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当代中国画的主流已经不讲究书法的基础、书法的功力、书法的水平,那么,我们来看当代画家的书法,已经很难有上一代画家那样的整体水平。实际上,字写得好的画家已是凤毛麟角了。众所周知,浙派代表人物,不论是黄宾虹、潘天寿,还是陆维钊、诸乐三皆为碑派书法大家。黄宾虹精三代金文,潘天寿擅篆隶,行书则出自黄道周,成为一家之体;陆维钊也为一代碑学大家,创蜾扁体,碑行书则恣肆狂放;诸乐三则受吴昌硕影响,书法风格皆缶庐风貌。他们的绘画所以能够达到造化生机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书法的锤炼。碑学书法的失落,从根本上造成了当代浙派山水画与写意花鸟画骨气的弱化,不复有黄宾虹、潘天寿浑厚华滋、骨势洞达和金石气的雄强笔墨,而是一味求雅、求逸、求淡、求清,从而走上复古主义的老路。这与黄宾虹、潘天寿求肆、求拙、求为金石气是大相径庭的,这也将从根本上制约当代山水画与写意花鸟画的未来发展和所达到的历史高度。当然,问题不是一天产生的,而解决问题的努力更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如果中国画还要恪守其民族绘画的样式和审美的特点,那么,重新连接国画与书法的关系,才有可能将中国画从发展的歧途中领入正道。
国画怎么欣赏?
欣赏和评价以齐白石的“六法”为准。
国画的优劣的标准是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归纳的“六法”,这是千百年来被绘画界和书法界所公认的。哪六法呢:“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采、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及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小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这些中国画欣赏和评价的语义,理解了你就能理解国画的精髓。
怎样欣赏国画?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还要看下面几项是否精美。(1)画工画家作品,可表现出作者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我们往往主观批判该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画工的影响最大。(2)书法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国画画面上常伴有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候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生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也影响画面至大。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也可窥其功底一二。(3)印章画面上常见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画家的印玺、题字者私章、闲章、收藏印章、欣赏印章、鉴证印章等。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文内容、印章位置,都在评介之列。尤其古画,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4)装框中国画装裱独具一格,常见有纸裱、绫裱两大类。纸裱较粗,绫裱较精。裱边的颜色、宽窄、衬边、接驳、裱工等都十分讲究。(5)功力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尤其是书法,老手多苍劲有力,雄浑生姿。国画方面,其线条、设计、意景也表现出作者功力。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表现,这就是功力。(6)布局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称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也有让其空白,故从布局可见作者独到之处。(7)诗句字画中的诗词,往往代表主人的心声。一句好诗能表现作者的内涵和学养,一句好诗,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8)印文无论字或画,常有压角的闲章出现。所谓闲章就是画面或书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时影响字画甚大。从印文中也可看到者作者心态,或当时的环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盖在字画上,使作品更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