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汉字的艺术美还有汉字的理解
平面设计,即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除了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外,更重要的是向广大的受众传达一种信息、一种理念。因此,在平面设计中,设计者不单只是注重表面视觉上的美观,而更应该考虑信息的传达。文字、图形、色彩是平面设计信息传达的三要素,而文字设计,即字体设计则是这三要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字体设计的功能是视觉审美,目的是信息传递,同时也就表现出其应用性和艺术性,这种特性在现代字体设计的实际应用中尤为明显。同时,设计出的字体既要符合视觉审美规律,又应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以便在传递文字信息的同时获得最佳效果(如图1)。
因而可以说,平面设计中的文字设计是集传播信息、视觉审美、情感表达于一体的视觉表现形式,是平面设计中最直接、最明了、最迅速的信息载体。
一 字体设计中蕴含的视觉语言
若以视觉语言设计的理念为出发点,则字体设计包含了文字形态视觉语言的语意、语性、语式、语境等全面且整体的视觉传达设计,因而必将涉及到更为广泛的文化层面。
(一)“语意”
所谓“语意”,即从文字表面上看就能了解到的信息内涵。它包含:文字固有的字义或语义信息,通常情况下为理性的文字概念性语意和文学性语言艺术的语意;
也包括文字形态本身在造形与结构形式方面所表现的意蕴信息,这一般是感性的视觉表现性意蕴信息。如“义”,繁体字为“�”。《说文》:“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臣铉等曰:与善同意,故从羊。”这就是“文字概念性语意”的最佳体现(如图2)。
文字设计所要做的,不仅包括对文字固有信息的优化设计,更包括文字形态本身的形态语言信息的开发设计,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和统一在总设计目标之中。故文字语意设计是关于文字设计信息的整体设计与全面优化。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与概念文字、语言文字、文学文字,以及与造形表现均相关的设计意蕴信息作全面整体的综合性设计。
(二)“语性”
所谓“语性”,即文字语言的性质或属性。它包括了文字语言的感性与理性、概念性与形象性、审美艺术性、传达设计性、文学性等等不同性质的文字语言。
文字语性的设计要服从于设计信息视觉传达的需要,要以文字语言本身的固有条件为基础,并充分考虑到传达对象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作出全面的整体思考。不同语性的文字语言,其视觉形态特征、语意表现和传达形式规律有异,需要设计者周密分析,作出最佳选择或组合。
文字设计作品(如图3)在对“仁”的认识了解的基础上,采用相对比较合适的素材――水波纹进行设计。仁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衍生出“仁政”的思想。提到政治,我们就会联想到古代官员的朝服,上面大多都绣有“水波纹式”。为了更好的表达“仁”的内涵体现,以“仁政”思想为基础,做出相应的设计。
(三)“语式”
所谓“语式”,即文字语言传达的形式。如:直观形式、隐喻形式、文字形式、图形形式、抽象形式、写实形式、写意形式、单独形式、综合形式等。
“仁”(如图4)、“信”(如图5)二字其本身就极具内涵。因而作品中充分利用其文字注解作设计元素,采用镶嵌、平铺等表现手法,将其内涵直接用文字表现出来。这是文字语言传达形式的一种设计的表现手法,也是是设计艺术表现的重要方面,因其形式本身就具有独立的表现性价值意义。开发不同语式的表现功能,并创造新的文字视觉语言形式,同样是文字设计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四)“语境”
所谓“语境”,即设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所处的语言环境。文字设计的视觉语言环境主要指设计本体在图、文、空间、色彩以及相互之间的整体结构关系中所构成的视觉环境氛围,以及文字设计所处的外部视觉环境氛围。
字体设计中尤其应注意对受众的视觉接受心理环境的有效把握和调控。为此,文字设计信息传达的语言环境不但应当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环境内涵,而且更应以设计受众主观接受心理环境为主。
文字设计作品(如图6)以蓝色为视觉中心,四周是文字排版出的一个空心圆,整体感觉清新素雅,配以白梅的外背景,整体基调淡雅别致,是个相对比较整体的环境,与作品本身交相呼应,在视觉与心理上达到一种平衡。也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感受出,现代文字设计是一种关乎科学、心理和艺术的综合的理智性的表现活动,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互相碰撞的设计创造活动。
文字设计的平面设计表现形式必须服从于视觉传达各个方面的设计需要和规范,不逾矩,同时又不刻板。在现代设计文化背景下,文字设计既需要有科学的理性分析,去引导设计者客观的进行设计的思考,也需要设计者将自己感性的艺术感觉表达出来,去充实、丰富、提高文字视觉信息内在和外在的视觉品质,提升视觉传达中文字形态的视觉语言品质。
二 字体设计中的汉字美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汉字形体优美,整体天然质朴,而结构也相当巧妙巧妙、意蕴丰富、读音悦耳,它由点、线构成偏旁,又由偏旁构成字体。
由于汉字的出现比纸张的出现早,因而早期的文字多在竹简上书写而成。由于材料的限制,在书写时形成了汉字“纵式长方”的特点。在后来的不断演化中,通过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才形成了如今方块形汉字,因此汉字的美在于稳重、端庄、典雅。 (一)“结构美”
汉字本身的方块字形就给我们一种稳固实在的情感,从汉字的结构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宇宙伟大的奥妙,我们透过汉字的结构,会发现世间万物流露出的诸多美学因素都可以从汉字结构中找到原型,如,对称美、平衡美、错综美、曲线美、圆润美、流动美、意向美、神韵美等等。而故宫(如图7)便是对称美最典型的表达。
这种汉字的结构美,会引发我们的创作思想,将汉字结构和其他主题相结合能找到一条设计之路,例如,将汉字的结构美和家具的结构造势联系起来会创造出很多生动的作品。
“信”是现在我们身边提起的比较多的一个字,例如词语有“诚信”、“信用”等,可见,“信”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品质之一。“信”不是口头上说说就可以的,我们必须付出行动,因为要真正做到“言而有信”,是不容易的,可以说,“信”字,内在包含太多。在设计作品(如图8)中,将“信”的结构进行区分,用最简单的圆形将其一一展现,不仅表达出自己对“信”的理解,还从平面设计的角度进行了设计。
由此可见,基于我国汉字的方块结构,我们可以通过客观的字形结构与主观的创造对象以较为合适,较为美感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表达我们的创作思想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
(二)“形体美”
汉字的形体是和审美是结合在一起的,形体不一,气韵各异,传神也就迥然有别。或生动形象,或惟妙惟肖,或灵气十足。因此字体的形体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让我们的心时而静如止水,时而波澜壮阔。
汉字笔画的长短、曲直、粗细、方圆、急缓、浓淡都会给观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也会在观者心中呈现出不同的情感跌宕。汉字构件的整体外观的繁简、扁圆、集散、断联、楷形之分在设计中也会有不同的情感传达。汉字在组合方面,通过对字的打破,形成或横列、或堆盈、或相依、或相背,或婀娜多姿,或现对立之势,表现出“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之感。
“义”,可以将其理解为“侠义”、“义气”,给人波澜壮阔之感,文字设计作品(如图9)中就将其表现出一种正气凌然的感受。整幅作品厚重、庄严,90%的灰,透气又不失重量感,在组合方面,将“�”字对半拆分,重新以相背的形式放置,意境深远。红色的“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集其众,义也……”是从“义”字本身的文学内涵上来讲的,正好点出“义”的简单却真实的理解,而从平面设计角度来说,这也是平衡视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神韵美”
汉字是传神的,可以通过他的结构、形态来达到传神的目的。“画龙点睛“之说,便是通过对字体的结构形态景象再设计,可以使作品栩栩如生,活龙活现,这就是神韵的传达。
通过字体的不同组合,或字体笔画的长短、曲直、粗细、方圆、急缓、浓淡等的变化,就可以达到传神的功效。时而稳重,时而轻巧,时而静止,时而运动,时而刚硬,时而柔和,时而机械,时而自然,时而古典,时而现代的种种神韵皆可传达,从而由字体不同风格样式给观者造成的心理感受也是迥然有别的。
在文字设计作品(如图10)中,设计者将“设”、“计”两字重新打破组合,将两者皆有的“言字旁”置于中间在,并且最巧妙的是将“言字旁”以“花鸟字体”进行重新设计创作,不仅将结构体现得别具一格,而且色彩上得到了丰富,使整个作品富有朝气与现代感。
三 汉字字体设计的发展
虽说字体设计在现今发展还算迅速,但在这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利的现象,若是不考虑对象的性质特征,务必就会造成空洞陈旧的设计。
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字体设计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外形特征不同的字体设计带给我们的视觉动向也是不一样的,在字体运用之前我们得好好审视字体的字形结构,分析它结构间流露出得气质。合理地运用文字的视觉动向,突出设计的主题,引导观众的视线按主次轻重流动。
不同的字体带给观者不一样的情感。如篆体的流畅古朴、魏碑的刻骨凝重、楷体的文质彬彬、隶书的工整活泼、综艺体的庄重大方、广告体的活泼浪漫、古印体的古香古色、倩体的优雅大方等,每一种字体不论是字体的轻重、笔形的变化和塑造方面,还是给人的感觉都变化丰富的。因而依据不同的字体进行创作出的字体设计也会给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分析、理解不同字体设计带给受众的不同的情感心理,在设计中把握好这种字体设计将给受众带来的情感,在使字体设计能更好地体现内容韵味的同时,亦能体现出字体设计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更能体现出设计师在设计中体现出对广大受众的情感关怀。
四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结合各种对汉字的优美的文字表达,充分了解到了汉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以及汉字给受众,给设计者带来的独特享受。
设计者可以运用各种平面表现手法,结合汉字本身的结构、笔画、涵义等因素,创作出优秀的平面作品。而受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首先从感官上得到视觉上的冲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在细细品味的时候,慢慢渗透进作品的创作内涵上去,使受众能感受到设计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两者进行无声的交流,从而进行自己的思考与揣摩。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来自于中国古代至今一代又一代书法巨匠的辛勤汇总和艺术实践。由于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起源于对形象的理解与艺术的浓缩,使现在书法作品肿依然可以令人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与灿烂。中国书法从诞生起传承了几千年,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豪杰侠士、平民百姓,流连、徜徉、沉醉于其间,并为之倾倒,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有人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中国书法艺术像一根魔柱,只要你有机会靠近它,就会被它紧紧地吸住。当你沿着这根魔柱往上爬的时候,任你用尽气力,使尽招数,总是难达其顶。明代的项穆在他的《书法雅言》中是这样描述书法艺术的,他说:“能随形而绰其态,审势而扬其威,每笔皆成其形,每字各异其体。”中国书法艺术的这种特有魅力,不仅吸引着东方人,同样也吸引着西方人。远隔重洋生活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对中国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美国人费正清·赖肖尔在他的《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是这样赞叹中国书法的:“书法在东亚是一种伟大的艺术!”扩展资料: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书体沿革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於是书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
艺术有关的优美句子或文章
艺术是美的,可是合作创作的艺术更美,正因为人类懂得了合作,才为世界创作了更多的美。
(摘自南通市考生《合作》)
没有艺术手段,没有锋利的文笔,没有幽默,没有图景,就没有小品 ----鲁迅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张彦远
真正的文化以同情和赞美为生,而不是以憎厌和轻蔑为生 ----威廉·詹姆斯
我们的艺术应当比现实站更高,应当使人不脱离现实又高于现实----高尔基
非出自情意的艺术,大概不能说是真正的艺术----德国谚语
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奋斗。——宗白华
艺术应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白朗宁
艺术并不超越大自然,不过会使大自然更美化。——塞万提斯
耳朵听到的旋律是美妙的,但是,听不到的旋律更美妙。——罗 根
美是艺术的目的和推动力。——冈察洛夫
艺术是发扬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没有艺术。——罗曼·罗兰
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罗曼·罗兰
韵律有一种魔力,它甚至会使我们相信我们怀有最崇高的感情。——歌 德
艺术是高尚情操的宣泄。——穆 尔
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郁达夫
任何美的艺术品都不可能没有一点小小的瑕疵,但真正的美却一定能够掩盖这些小小的瑕疵。——迦迪那
每当一位艺术家逝去,人类的一些幻想也随之而逝。——罗斯福
音乐是人生的艺术。——施特劳斯
音乐是空气的诗歌。——保 罗
音乐是耳朵的眼睛。——谚 语
艺术乃德行的宝库。——巴尔扎克
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尼 采
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莱 杰
领悟音乐的人,能从一切世俗的烦恼中超脱出来。——贝多芬
诗是寄寓于文字中的音乐,而音乐则是声韵中的诗。——福 莱
话语尽,音乐始。——海 涅
音乐是唯一可以纵情而不会损害道德和宗教观念的享受。——爱迪生
为艺术而艺术,不会比为喝酒而喝酒更有意义。——毛 姆
简洁是艺术性的第一个条件。——陀思妥耶夫斯基
艺术使自然更完美。——雷诺兹
艺术的基础存在于道德的人格。——罗斯金
伟大的艺术从来就是最富于装饰价值的。——毛姆
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审美的方面交会。——克罗齐
一个敏感的人,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的因素。——阿尼克斯特
美,是人喜欢某种事物时的感受。美所带来的快乐是一种没有利害关系的、自由的快乐。——瓦西列夫
哪里有美,哪里就有爱,大自然的造物总是相辅相成,它给你美貌,你更能获得爱情。——希斯
美与善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二者都以形式为基础;因此,人们通常把善的东西也称赞为美的。——阿奎那
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席勒
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激发他对于真理的企求,同人们的鄙俗行为作斗争,善于在人们身上找到好的东西,唤醒他们灵魂中的羞耻、愤怒和勇气,做一切使人能变得高尚坚强、能用美好圣洁的精神来活跃自己的生活的事情。这就是我的公式。——高尔基
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只要总对自己诚实,艺术就总在那里。
——柯尼利亚(德 )
音乐短章
作者:纪伯伦
音乐短章①
我坐在我心灵的爱恋者身旁,倾听着她的诉说。我默然无语,静静地听着。我感到在她的声音里有一股令我心灵为之震颤的力量。那电击般的震颤,将我自己与自己分离,于是我的心飞向无垠的太空,在那里畅游。它看到世界是梦,而躯体是狭窄的囚室。
一种奇异的魔力,汇人我爱人的声音之中,它随心所欲地支配我的情感。因着那让我满足于无言的魔力,我竟疏淡了她的语言。
人们哪,她就是音乐!我听到了她,----当我的爱人在某些情词之后叹息时,或在某些情词之中微笑时;我听到了她,----当她有时用断断续续的语言,有时用流畅连贯的语言,有时又用留一半于唇间的语言讲述时。
我用我听觉的眼睛,看到了我爱人那颗心的影响。她让我全神贯注于她通过音乐----心灵之声----张扬的感情的瑰宝,而顾不上品尝她语言的珍懂。
是的,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曲调是撩拨感情之弦的阵阵和风。她又是叩击感觉门扉的纤纤素手。她唤醒记忆,这记忆便将曾对其发生过影响的种种往事追寻,再现。
音乐是呼唤着的温柔曲调。如果她是凄切的,她就唤回痛苦和忧伤时光的回忆;如果她是欢快的,她就唤回舒朗和欢乐时光的回忆。她将唤回的一切置于想像的册页上。
音乐是令人忧愁的声音的汇聚。你听到她,她便让你驻足,使你
的心中充满痛苦焦灼,像幽灵幻影为你描绘不幸。
她又是令人欢快的旋律的汇编。你感受她,她便攫住了你的整
①此篇是纪伯伦最早正式发表的一篇作品,于lop年在美国阿拉伯侨民刊物上刊
出。个身心,于是她在你的胸助间欢快地跳舞。
她是琴弦发出的挣挣之声,带着以太之波飘入你的耳际。她可能化作一滴热泪,从你的眼里流出,这眼泪是因情人远离的痛苦或时光之齿噬咬的伤口的痛楚引起。她也许化作一个微笑,从你的双唇间绽出,那微笑实际上是幸福和安乐的表征。
她是临终者的躯体:它有灵魂,来自愿望;它有理智,来自心。
人出现了,于是音乐启发了他,作为来自上苍的一种语言。和其他语言不同,她讲述的是心灵的隐蕴,在一颗心对另一颗心之间,因为她是心灵的私语。她像爱,其影响遍及人复。于是沙漠里的荒蛮歌唱吟咏了,宫殿中国王们的前后左右震动了。丧子的母亲把她和自己的哀拗哭号交织在一起,这时她便令铁石心肠者心碎;欢天喜地的人将她与自己的快乐一起传播,这时她便是鼓舞被灾难击倒者的一曲颂歌。她又像太阳,用阳光照活了田野上的所有花卉。
音乐好似明灯,驱赶着心中的黑暗,照亮了心房,使心底隐藏的一切呈现出来。乐曲在我看来,是真正自我的倩影,或是活生生的感觉的幻象。心灵如同明镜,立于世上各种事件和各个行为者面前,反映出那些情影和那些幻象的画面。
心灵是品评之风面前的一枝柔嫩的花朵,晨风吹拂着它,朝露压弯了它的纤茎。它又是小鸟的啼略,把人从蒙眈中唤醒。于是人去倾听,去感受,同它一起歌颂智慧----小鸟甜美啼维和自己细微感情的创造者。那啼哈激发了他的思维力,于是他问自己,问周围,这微不足道的小鸟的歌声,究竟道出了何种秘密,竟能拨动他感情的琴弦,向他启示前人书著中包含的意义?他探究,询问:小鸟是在呼唤田野上的花朵,还是在效学树冠上的柔技?是在模仿流泉淙淙,还是在同整个大自然畅叙友情?但是他未能找到答案。
人听不懂枝头小鸟说的是什么,也听不懂鹅卵石上轻轻流淌的泉水叮步和缓缓推向岸边的阵阵涛声。他不解雨水不住地滴落在树叶上讲述的故事,不懂其用轻柔的指尖敲击玻璃窗时讲述的故事。他也不懂微风对田野上花朵诉说的是何种情惊。不过他感到他的心知晓并理解所有这些声音的意义,因此才时而高兴为之震颤,时而又因忧愁和烦恼为之悸动。一些声音用一种隐幽的语言呼唤他,智慧将之置于他的自然天性面前,于是他的心同自然频频交流,而他自己却默默无言,犹豫惶惑,仁立一旁。或许眼泪替代了他的语言,因为眼泪是言语最好的传递者。
时间陪伴着我。哦,神志清明的人啊!快登上那回忆的舞台,以便看清音乐在时光掩去的那些民族中占有何种地位。来呀!让我们思考,音乐在亚当之子①各个发展阶段留下过什么影响。
迪勒底人②和埃及人把音乐当成伟大的神灵来崇拜,向它跪拜,对它赞美。波斯人和印度人相信音乐是人间的上帝灵魂。一位波斯人曾这样说:“音乐原是天上众神的一位仙女,她钟情于人类,从高天降到地上,去找她心爱的人。天神得知,大发雷霆,派一股狂风紧随其后。仙女在空中把这股狂风打散,结果狂风散布到世界各个角落。仙女本人并没有死,绝对没有!她活着,栖居在人类的耳朵里。”
一位印度哲人也说过:“甜美的旋律巩固了我对美好永恒存在的希望。”
音乐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是一尊神。他们为他建起了巍峨的神庙,至今仍向我们谈论着他们宏伟的祭坛,并献上最美好的祭品和最芬芳的前香。这位神,他们称之为阿波罗。他们以全部的完美描绘他,使他卓然而立,就像河流将树木浮上水面。阿波罗左手操琴,右手拨弦,气宇轩昂,他的眼睛注视着远方,好像看到了万物的深速底蕴。
人们说,阿波罗琴弦的挣挣声是大自然的回声,是他从鸟儿的啼横、流水的淙淙、微风的吹拂和树枝的摇曳中移译的自然的声音。
在他们的神话中有这样的说法:奥尔甫斯③琴弦上的乐声,打动了动物的心,以致凶猛的野兽都跟随着他。植物也是这样:花儿向
①指人类。
②指古代两河流域的民族。
③希腊神话中的乐神。他伸颈探望,树枝向他偏斜摇曳,连没有生命的物体也动作起来。
他们说,罪恶的女儿们杀死了奥尔甫斯,她们把他的头颅和六弦琴抛入大海。头颅和琴漂在海面上,最后漂到一个岛屿,希腊人称那个岛为“歌岛”。
他们说,载着奥尔甫斯头颅和六弦琴的波涛,自那时起,就用它的声音编出了令人感动的挽歌和令人悲愁的曲调,这歌声曲调传遍了太空,海员们都能听得见。
这些话,在那个民族的光荣已逝之后,我们称之为来自幻想的奇谈,是想像力创造出来的梦幻。但是,这些话都证明了音乐在希腊人心中的影响有多么深,多么大。他们叙说这些,是出于一种健康的信仰。假如把这些话称作来自细腻的感情和对美的热爱,是这方面诗意的夸张,又于我们何报呢?按诗人们惯常的说法.这就是诗。
亚述的遗址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画,它们描绘国王的队伍在前进,乐器作先导。他们的历史学家跟我们谈论音乐,他们说音乐在庆典上是光荣的标志,在节日里是幸福的象征。是的,因为幸福若没有音乐,就是一个被割断舌头的姑娘。音乐是大地上各个民族之舌。他们用颂歌金曲赞美他们所崇拜的女神。唱颂歌在当时----现在亦然’----是一种义务,就像他们在神庙中所作的祈祷一样,也像他们对被崇拜力量所作的活祭一样。神圣的措祭起始于内』动的感情。祈祷也是受到心灵的指点和感情震颤所造成的那些结果的匡正。不为言词所亲近而为言词所炫耀的自由风格,则是由大卫王的懊悔所引起。于是他的颂歌充满了巴勒斯坦的大地,他的愁绪创造出来自仟悔的激情和内心悲哀的动人旋律。他的芦笛作为他与上帝之间的中介出现了,为他要求对他疏忽的宽恕。他的弦琴的挣挣声是从他深沉的心田进发出来的,随着他的血脉通向他的指尖,因此这些指头的工作对上帝和对人类来说是伟大的。他说:“你们为主而欢呼吧!用号声赞美吧!用笛子和弦琴赞美他吧!用皮鼓和铃鼓赞美他吧!用竖琴和风琴赞美他吧!用烧拔的声音赞美他吧!用欢呼的饶钱赞美他吧!让每一个人都赞美主吧广《圣经》中说:一位天使在时间的终结时刻到来时,在世界各地吹着喇叭,于是灵魂们应声而起,给他们的肉体穿上衣裳,在那位债主面前复活。这一节经文的作者高度赞扬
音乐,他给音乐以上帝派往人类灵魂的一位使者的地位。这位作者说出的只是他感情的图画,只是按一种符合他同时代人信仰的某种说话方式。
相传,在人子①的悲剧开始时,弟子们在出发去他们老师被捕的橄榄园之前,曾唱过赞美歌。我现在似乎仍听得到这从悲苦者心底发出的赞美歌曲,他们看到某种不幸将降临到和平使者的头上,于是唱出代替告别辞的动人曲调。
音乐在大军的前面前进着,走向战争。她更新着他们炽热的决心,鼓舞着他们征战的斗志,像万有引力收聚着他们的散兵游勇,把他们组成不可分开的队伍。诗人没有行进在大队的前面,走向战场,走向那死亡之所,没有,演说家也没有。笔和书不陪伴他们,而是音乐走在他们的前面,像一位伟大的统帅,给他们衰弱的身体以一种难以形容的力量,在他们心中激发出对胜利的热爱之情,从而战胜他们的饥渴和行军的疲劳,全力以赴地去战斗。他们跟随在音乐的后面,欢欣鼓舞,跟随着死亡来到恶敌的土地上。就这样,人类的子嗣利用世界上最神圣的事物,去普及世界之恶。
音乐是牧羊人孤独时的伴侣。牧羊人坐在一块岩石上,坐在他的羊群中间,以他的芦笛吹奏出他的羊儿听得懂的曲调,于是羊儿乖乖地吃草。对牧人来说芦笛就像一个从不分离的朋友,一个可爱的伙伴,用熙攘的牧场代替了山谷可怕的寂静,用感人的音乐曲调,驱赶了孤独,使空间充满甜蜜与温馨。
音乐引导着旅者的驼轿,减轻旅途的劳顿,缩短漫长道路的距离。于是良驼不再在沙漠荒野行走,除非听到驱赶它们的歌声;驼队不再接受沉重的负载,除非在骆驼脖子上系上驼铃。聪明人在我们这个时代用各种乐曲驯养猛兽,用甜美的歌声驯服它们,这些并不算创举。
音乐陪伴着我们的灵魂,和我们一起越过生活的各个阶段,和我
①指耶稣基督。
同悲共欢,同甘共苦。音乐,在我们快乐的日子像一位天使,在我们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又像一位怜恤的亲人。
婴儿从隐秘世界来到我们的世界,接生姿和亲人们用欢乐的歌声迎接了他的出生。欢乐的歌,表示对婴儿来到世上的欢迎。当婴儿见到光明时,用啼哭问候他们,他们则以欢呼来回应他。他们好像以音乐和时间比赛,看谁先告诉他神性的智慧。
婴儿啼哭时,他的母亲走近他,带着自己充满温爱的歌声。他停止了啼哭,因体现了母亲疼爱的曲调而高兴,于是惬意而睡。在母亲的悠扬曲调中,有一种力量,一种催眠的力量,让她的孩子垂下眼帘。她在那些轻柔的曲调中揉进了宁静,于是使曲调更加甜美;抹去了曲调中的畏惧,使之充满慈母气息,直到婴儿克服了不眠,睡着,他的心飞向灵魂的世界。倘若母亲用西塞罗①之舌说话或读伊本·法利德②,孩子是不会入睡的。
一个男子,精心选择了他生活的伴侣,他们的两颗心因婚姻的纽带而合一。他们听从了智慧从一开始就写在他们心上的忠告,于是亲人们和密友们聚在一起,当新婚夫妇在婚礼上缔结良缘时,他们唱起了颂歌和流行曲,让音乐成为证婚人。在聚拢安息之日,我仿佛就是她,----一个混杂着甘甜的可怕的声音,一个在上帝创造物中歌颂上帝的声音,一个唤醒沉睡的生命,让它前进,传遍和充满大地的声音。
当死亡来到时,音乐表现出生命故事的另一番场景,我们听到哀伤的声音,我们仿佛看到她用悲痛的阴影充满空间。在那痛苦的时刻,当心灵向这美丽世界的海岸告别并飞向那永恒的大海,将她的物质骨架抛于歌唱者和哭丧者的手中时,他们以哀婉的调子大放悲声,他们给那个物质实体覆盖上湿土,让他在墓中安眠,用带着压抑意味的声调和表示忧伤焦灼的歌声----只要黄土在黄土之上,他们就不断重复着那些曲调,为他送殡。一旦它们变得陈旧,只要心念着已逝
汉字书法欣赏
汉字形体的演变,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由商周古文字发展为篆书,由篆书发展为隶书,再由隶书发展为楷书(真书),这是汉字发展的主流。至于隶书通行后的草书和楷书通行后的行书,只是汉字发展的分支。在字体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郑重场合汉字的使用代表了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在非郑重场合汉字的使用则代表了汉字发展演变的分支。苏轼在谈到书法家张旭的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时,针对世俗认为善于写草书的人不一定能写楷书、行书的说法,提出了自己对“真”、“行”、“草”三种书体之间关系的看法。苏轼还在另外一篇书法理论著述《论书》中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更清晰地表述了自己对真行草书体演进的观点。
苏轼的这些话,虽是针对一些“大妄”之说而言,但它却饱含了苏轼对书法艺术这一系统工程的深层次理解和认识。
一、楷书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功,学习书法要从楷书开始。作为一门艺术,博大精深自不必言,认识和掌握它也绝非一件易事,需要有一个认识、理解、加深、掌握的过程。艺术自身都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若想掌握它就必须弄清这种规律,且遵循这种规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它进行研究,探索。书法艺术也不例外。我们知道,楷书以端正庄重为要旨,它的结构与笔法是融合篆、隶、行、草诸长而成。以笔法为例,由篆书的藏锋、隶书的波磔、行草的钩连,归纳演变为楷法的撇、捺、点、钩、挑,字形美观易识,利于实用,所以楷书一出现,即成为通行的标准字体。我们知道,无论想干成一件什么事,首先必须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现代人学习书法,也应该首先从实用的角度,从相对简单的基本功——楷书练起。这样可以少走弯路,直达目的,有利于以后的发展。这也正像一个人学走路一样,他首先必须学会站立,能够站得稳实,然后才能够学走、学跑。如果一个人连站立都不会,行走或奔跑岂不成了笑话?人生的道理和艺术的道理是相通的。学习书法要从基本功、或者说从楷书抓起,还与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汉字是由基本的点画等基本笔划和笔画的不同变体构成的,它的外在形态也是呈方形,呈现出一种点画均匀、布局合理、横平竖直、重心平稳、左右对称等特点,而楷书对这些方面的体现最为明显。并且,偏旁部首作为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字中大量反复出现,这些汉字的组成特点都决定了学习书法首先必须掌握那些最基本的,也是最必要的基本技法,把楷书写好,然后才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地向行书、向草书发展。书法艺术的发展经历,书法名家的成名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得之视为至宝,朝夕临摹,死后还让《兰亭序》真迹殉葬,然他的行书成就正是建立在他那扎实的楷书基本功之上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其纵笔豪放、一泻千里的气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这与他坚实的“颜体”基本功更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狂草大师张旭,他的草书自由奔放,气势雄伟,以致张旭之名同“狂草”几成等号。然张旭的草书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得力于他扎实的楷书基础。宋《宣和书谱》卷十八云:“其名本以颠草,而至于小楷行草,又复不减草字之妙。其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书不该规矩者,或谓张颠不颠者是也。”
此外,从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上,楷书是书法艺术成形的基础,因为任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或实用)都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楷书最主要的特点就体现在它的实用性上。而行书和草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楷书的基础上新的发展或发展中的一个高潮。因此,行书和草书脱离不开作为它的母体的楷书,只有在母体艺术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才能有所创新。历史上许多举世称道的大书法家,无不从前人的书法里吸取营养,进行创新从而成就书法大业。
二、作为从汉字脱颖出来的书法艺术,不同书体呈现着不同的视觉形象,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早为时人世人所称道,主要是由于自身强烈的审美意韵。西方一些颇为著名的美学家也承认中国的书法是一门罕有的东方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株绚丽夺目的奇葩。书法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书法艺术的总体设置上,体现在对点线的优化组合上。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给人最大的震撼力首先体现在视觉上,它要求点画质地。线条姿态、字形结构、篇幅格式、大小布局、落款用英神采气势诸方面协调、自然,让人们能够透过简单的线条,黑白的对比,领略出一种超乎异常的审美愉悦。
不同的书体在各自演进发展过程中,通过继承与创新,在漫长的道路上逐步定型和完善起来。楷书,由实用性这一根本特点。经过几代书法家的不懈努力。也逐渐向秀雅俊逸、神韵绝俗的艺术性过渡。然而,它的根本属性还是基于实用这一点的,因此,清晰、通俗、规范应该是其首先必备的。我们欣赏楷书,首先要看它给没给人一种端正庄重之感看起来要像“站如松”的人,给人以稳实,沉着之感。苏轼所言“真如立”即是指楷书给人的视觉形象而言的。人之站立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因此“立”是基于“稳”而言的。所以楷书以稳重、端正为基础,不能东摇西摆,左动右晃,要给人以清晰的印象。而“行”则是相对于静止的“立”而言的。这里的行是走动,是相对于静态的动态,这也是行书在人的视觉产生的动感效果。行书以纵逸流畅为特点,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较之楷书简易放纵,而又比草书收敛,易于辩识。如果说楷书重在实用的话,那么行书则是汉字向艺术化道路迈出了重要一步。行书力争摆脱楷书实用性强的特点,然而又没有彻底摆脱实用的束缚,当然实际也摆脱不了。这正如一个人在站立的状态下,想向前行走是很容易的,而想在站立状态突然奔跑起来,相对是困难的。然行走毕竟不是站立不动,在人的视觉中是一动一静,这也正如行书和楷书给人的印象一样。至于“草如走”是说草书给人的印象像一个跑得飞快的人一样,给人一种飞动之感。草书有一个突出特点,即豪放飞纵。它完全冲破了楷书的格式,比行书更加自由放纵、活泼飞舞。是书法艺术充分走向观赏性、具有审美意韵的标志。它的“动”不是行书的“动”,而是动中有变,且变幻莫测。也正如人在飞跑状态下比在行走状态下频率、幅度要大得多一样。
颜真卿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他的楷书宽绰浑厚,气势雄伟,论其书法“如似耕牛稳实而利民用”,站在实用角度上,通过感觉和视觉形象总结了颜体楷书的特点。王羲之的《兰亭序》字势纵横变化、成中形外,其中“之”字多至二十余个,而字字有别,笔法结构变化精妙多变。唐王李世民《王羲之传论》评之:“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靡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张旭狂草笔势迅疾,回绕奔放,结构省简而诡奇多变。这与张旭好看舞剑,并且能将舞剑的连续环绕悟之于运笔之中分不开的。
线条本身是静止的,然而不同书体却给人以如此之大的“静与动”的感受。这也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三、不同书体呈现出不同的运笔特点,具有不同的运笔速度和节奏。艺术创作是无止境的,对艺术的理解也并非直观可完成的。苏轼的“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论述还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楷、行、草”三种不同书体运笔速度、节奏的变化。
楷书是字形方正、一点一画、一笔不苟的正体字。运笔过程中速度、节奏相对要慢一些,要求每一点画都要起收有致、点画到位,交待清楚。其中相同笔划的变体也要求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力度较小,不影响速度、节奏的变化。如“点”,基本以“侧”取势,其变体也多是方向上的变化。如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运笔以沉着、有力为主,速度缓、节奏慢。“横”以平正为主,“永字八法”称之为“勒”,是就运笔速度而言的,意为写横划的运笔要同驾驭欲向前奔走的马一样,勒着马的缰绳而不让它快速前走。“永字八法”还称长撇为“掠”、短撇为“啄”,也是基于楷书的运笔速度、节奏而言,意为写长撇要像用梳子梳长发一样,用力均匀,速度舒缓;而写短撇要像鸟儿吃食一样,运笔速度要相对快一点,有力一点。至于“捺”之写法,“永字八法”称之为“磔”,更强调了这一笔划运笔沉稳、缓慢的一面,是说写捺要像拿刀子切肉一样,要含有一种深沉的内力。
相比较而言,行书的运笔以流畅、爽利为主,讲究纵放得势,横宕取妍,四面幅射,虚实结合,笔断意连。行书的运笔过程中既要注意楷书点画和体势的运用,更要注意草书中省略与使转的借鉴。行书运笔不像楷书运笔那样沉稳舒缓、节奏分明,也不像草书运笔那样放纵飞动、随意而发。行书的运笔基本是边构思边挥洒,锋毫提按频率增多,线条粗细变化明显,似人行走中的“闲庭信步”,又如“行云流水”,线条起伏感,运笔节奏感明显加强。
草书的出现,按梁武帝萧衍在《草书状》中所说,是“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为今草书是也”,由此可知,草书的出现和运用决非偶然之举,也是基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基础上的。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与之相适应的文字运用也势必要求随之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包含内容上和形式上两个方面。萧衍提出的“篆隶之难”,不仅是指篆隶的辨认难,更重要的是指书写起来难,速度慢。这显然同现实的需要产生矛盾。草书书写的快速度、快节奏迎合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心理认识,二者形成勾同,为草书的发展奠定认识基础。书法艺术从篆、隶、楷到行、草书的演进,也是汉字由实用一步步走向艺术的重要标志。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书法艺术),形式上的因素的重要性日趋明显。草书摆脱了楷书的四平八稳,行书的欲放不能,精熟干练,游刃有余,不受格式、框框的束缚。怀素的草书气贯一韵,犹如长江浪滔翻腾,大有一泻千里之势。唐吕总《续书评》评之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宣和书谱》称之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
总之,我们无论想做成任何一件事,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一门艺术的学习、认识、掌握更应该持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学会,深刻地领会、深入地研究开始,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这门艺术,进而掌握这门艺术。我们对苏轼“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论述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应该基于表层的、或立足于某种角度对其进阐释,应将其放在艺术的大背景之下,全面、深入地去挖掘它饱含的思想内涵。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苏轼的伟大,认识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仅仅汉字有书法吗?
不是啊,其实日本字也有书法的......
资料:
日本的书法称书道。一开始是从中国而来。据《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58年,朝鲜百济国使王仁进献了《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是汉字传人日本的开始(具体年份不详)。但比它更早的时候,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已明显知道汉字。是一名叫王仁的到达了日本,带去了系统的汉字和汉文的典籍,因此这算是日本人学汉文的真正开始。后来阿直竣、王仁的子孙到日本后同化为日本人,作为东西文部住在大和、河内之地,任祭扫、出纳等职。到了推古天皇朝代,日本与隋朝建立了邦交,随着留学生和留学僧的归国而带去了中国书法。
日本后又崇拜起王羲之,这对于日本的书法的形成起了很大影响。到后期的假名书法时终于有了自己的特色。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以汉字方块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扩展资料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