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代书法应走向何方?不外乎三种路径:一为帖学传统的守正创新;二为碑学传统的守正创新;三为碑帖结合的新路子。前两种是为诸多书法大家所实践并有所成者之路径,但历经不同时代的丰富和发展,两大传统各自从书法美学体系、技法规则(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方面,均已大为完备和成熟。目前,虽有新的时代条件及书法环境之促动,亦少有创造性发展之大空间。而这种书法生态现状,却为开创碑帖结合的新路子提供了必要和可能。碑帖结合是在汲取两大传统要素基础上的创新性探索,既符合“兼容性”和“互补性”的艺术发展规律,也为当代书法的大发展、大突破预示了方向。
碑帖结合有多种实现形式,可与不同书体形式结合。在书法诸体中,草书与碑学风貌距离最远,最具实践之难度,其实践价值亦最大,正所谓“夸度越大,创新程度越高”,故引碑入草应为碑帖结合之高级形态。作为有深厚学养和艺术创造力的书家,李志敏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深刻洞悉这一发展趋向,在汲取前辈书家碑帖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明确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题,并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和探索,将碑派书法之内核及精神植入草书,使草书从笔法、结体到风貌为之大变。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虽尚未十分完美,但其所开创的方向及积累的实践经验、技法规律,足以为后辈接续完善和拓展引碑入草的崭新书风提供了基础。
引碑入草,作为一个新的书法流派,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一旦形成,就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那么,就需要一代代书家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和笔墨实践功夫,不断去体悟、去丰富、完善和发展它。李志敏作为引碑入草的开创者所进行的探索,为当代书法史留下了浓重的一页,值得书法理论界认真研究和借鉴。
中国书法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般认为,帖学和碑学是中国书法的两大流派。在书法千余年的发展中,两者虽有兼融,却互成格局。清以前,帖学为历代书家所推崇,占据主流地位。清以后,碑学兴起。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以及康有为提出“尊碑抑帖”后,在一个时期内碑学成为时代主流书风。它与之前历代书家对碑派的学习借鉴较为隐讳明显不同的是,一些书家开始正式提出和探索碑帖结合的问题。沈曾植、于右任等便是这一探索的代表。但书家们并未形成碑帖结合的理论体系,在探索实践中也未建立起明确的技法标准。
当代书法应走向何方?不外乎三种路径:一为帖学传统的守正创新;二为碑学传统的守正创新;三为碑帖结合的新路子。前两种是为诸多书法大家所实践并有所成者之路径,但历经不同时代的丰富和发展,两大传统各自从书法美学体系、技法规则(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方面,均已大为完备和成熟。目前,虽有新的时代条件及书法环境之促动,亦少有创造性发展之大空间。而这种书法生态现状,却为开创碑帖结合的新路子提供了必要和可能。碑帖结合是在汲取两大传统要素基础上的创新性探索,既符合“兼容性”和“互补性”的艺术发展规律,也为当代书法的大发展、大突破预示了方向。
碑帖结合有多种实现形式,可与不同书体形式结合。在书法诸体中,草书与碑学风貌距离最远,最具实践之难度,其实践价值亦最大,正所谓“夸度越大,创新程度越高”,故引碑入草应为碑帖结合之高级形态。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书法大家李志敏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深刻洞悉这一发展趋向,在汲取前辈书家碑帖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明确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题,并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和探索,将碑派书法之内核及精神植入草书,使草书从笔法、结体到风貌为之大变。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虽尚未十分完美,但其所开创的方向及积累的实践经验、技法规律,足以为后辈接续完善和拓展引碑入草的崭新书风提供了基础。
纵观中国书法史,任何一种书体和书风从开始萌芽到发展成熟,都需要历经岁月的多重砥砺和洗礼。引碑入草,作为一个新的书法流派,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一旦形成,就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那么,就需要一代代书家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和笔墨实践功夫,不断去体悟、去丰富、完善和发展它。李志敏作为引碑入草的开创者所进行的探索,为当代书法史留下了浓重的一页,值得书法理论界认真研究和借鉴。
书法未来发展趋势怎么样
书法是经过我国上千年的传承下来的,最具中华文化的代表作,其独特的书法风格代表了当代各个年代的艺术气息。书法是汉民族经过数千年的积累,逐渐积淀、形成、完善的民族艺术,其历史渊薮决定了书法在未来的继承与发展中应当始终具有其相对清晰的发展轨迹。中国书法与其他国家、民族的“书法”虽然有共同之处,有一定的关联,但中国书法是沿着本民族的传统延续下来的,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其具有“三性”与“三境”两大特性。
那么,中国书法有什么发展前景呢?
其实电脑的普及确实对书法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书法艺术还是与我们的生活不可分离的。只是它是以另外一种形式来诠释着它的伟大。书法艺术不会消逝,只会愈演愈烈,愈加繁盛,可以说,只要中华文化不丢,中原文化不失,书法就不会没落。
日常生活中书法艺术也很常见,商标、广告、标语、对联、字画条幅等都离不开书法。不可否认,使用钢笔、圆珠笔及其他工具定字是方便快捷,但不管用什么工具写字其法则基本与使用毛笔相同,所以无论在何种方式写字都应该学习书法。软件中的字库,其实也是人写的字库,不可能万年不变。此外,书法主要是一种艺术,他发展到现在并不仅仅是一种用来记事的方法。所以,书法是不会被淘汰的。国家现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国书法在未来必定大有可为。
请问中国书法未来在全世界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前景地位呢?
1956年,已经60多岁的毕加索邀请张大千去巴黎。毕加索曾经对张大千说,“在欧美,我看不到艺术,在中国,才有真正的艺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毕加索他对中国的书法艺术评价非常高,他说过,“假如生活在中国,我一定是个书法家,而不是画家”。 他为什么会讲这句话?他是在西方绘画的基础上,看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抽象美以后,他觉得真正的艺术核心还是在东方。丰子恺先生说:“世界艺术园地有两个高原,如果书法是东方艺术的高原,那么音乐就是西方艺术的高原。” 这足以说明中国书法在世界文化艺术中的地位。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中国三千年书法发展的历史,显示着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如诗如画,如醉如痴,别有洞天。近代书法家沈尹默说:“全世界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不是诗,却有诗歌的意境;不是舞蹈,却有舞蹈的节奏,引人欣赏,心旷神怡。”中国书法在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美国,费内洛沙、米肖等现代派画家研究中国书法,并把中国书法的笔墨语言借鉴到自己的绘画艺术中。1913年费内洛沙《东方艺术史》中就介绍了中国书法是具有中国独特魅力的艺术。 法国书法家柯乃柏说:“书法是生命的艺术,是文化的表达,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书法会显示出更重要的国际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意义。”中国书法是以独特性位列世界艺术之林的,至于说什么领先西方艺术1000年,就有点自言自语。 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是两种文化,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西方艺术家不可能都是毕加索,大部分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缺乏了解。西方艺术家创造的“书法画”,结果把书法还原为无意义的线条符号。中国书法的神韵气度精神,全都丢弃了。
对中国书法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对中国书法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书法的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於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绍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於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 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於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於异地,留于异时,於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著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於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他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