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书法艺术

时间:2024-05-24 06:37:33编辑:优化君

唐代书法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真书的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隶篆虽无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信风。唐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这一时代新风格的形式,在初唐时尚处于渐变中,至盛、中唐之际,单是从草书领域中出现了新风,随后真诸体亦别开生面,取得的发展。晚唐书法较少发展。
唐朝初期,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 ,以书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这时,行草书尚守晋法,以右军为宗,没有什么新意。这一时期的书法家有钟绍京、陆柬之、王知敬与唐太宗。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阳(今山西汾阳)人,官至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是魏征之甥。从魏处获观所藏虞、禇书法,临习精勤,遂以善书名世。其书得于禇者为多。唐人说:“买禇得薛,不失其节”,但“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别为一家”,其弟薛曜与之同一师承,但更纤细,是徽宗“瘦金体”的前源。其真书的代表作品为《信行禅师碑》,该碑刻于武后时(684-704)。石已久佚。唯清代何绍基藏有宋孤本,现已流入日本。
唐代书家林立,众派纷呈,固然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活跃有一定的联系。唐代君主大多数能书,特别是太宗李世民尤为突出。他对唐代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世民(597-649),李渊之次子,对文化很重视,对书法大力提倡,如在“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弟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弘文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书学右军,而英俊雄迈之气超过右军。他首创以行书入碑,可以称上古今帝王书法之冠。《唐朝叙书录》说:“(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太宗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竟取。”其存世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
盛唐,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书法风格由初唐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真草更彻底的摆脱了王家的书派的束缚,形成自己的新风格。这时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分别在狂草和楷书方面开创了新的境界。篆隶二体又重新出现书坛,虽未见超出古人之上,但颇有一些名家。篆书以李阳冰声名最大,其成就则不如史惟则。隶书则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这时的名家还有徐浩、卢藏用、苏灵之、张从申等人。董其昌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指出了他们的各自的特点,宋米芾,元赵孟頫,明董其昌,清何绍基的行书,都学过李邕的书法。
韩择木(生卒年不详),昌黎(今辽宁义县)人。为韩愈同姓叔父,官至右散骑常侍、工部尚书。传世碑刻有《告华岳文》、《叶慧明碑》、《心经》等。
如果说李邕是唐代行书之冠的话,那么,李阳冰就是唐代篆书之冠,后人将李阳冰与李斯并称“二李”。
唐代帝王善书者除唐太宗外,还有唐玄宗李隆基(685-762)。他是睿宗第三子,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工书法。唐玄宗工隶书、行书,传世的碑刻有《纪泰山铭》、《庆唐观纪圣铭》、《石台孝经》,楷书有《赐虞正道勅》,行书有《盖州刺史张敬忠勅书》与墨迹《鹡鸰颂》等。唐代的隶书成就远逊于汉隶,工于隶书的除唐太宗、徐浩外,还有韩择木、史惟则、蔡有邻、李潮等隶书四大家。
李潮,杜甫的外甥,在唐开元年间以隶书享名。
唐代的书法艺术不仅在楷书上众派纷呈,树立典范,在草书也形成了鼎盛的局面。书法家有初唐的孙过庭及盛唐的张旭、怀素、贺知章等著名的书家。晚唐时随着国势渐衰,书法也没有初唐、盛唐兴盛,但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家杜牧、高闲、裴休等。
敬客为高宗时人,河东望族,史迹无考,以《王居士砖塔铭》而称于世。铭是高宗显庆元年,灵芝撰,敬客楷书,明万历年间出土,后石薄而裂为七,藏合阳县官库中。此铭王昶认为是石。当时翻刻很多。翁方纲说:“此刻书法全得禇意,唐揩之最精者。禇书之妙,乃在上通隶古,旁证欧、虞。后有作者,未免失冲和之度。此刻婉润秀整,虽已开后人法门,尚未失河南规矩。”


唐代的书法,成就最为突出的书法是什么?

  
  唐代的书法,成就最为突出的书法是楷书。
  唐代是一个书法艺术灿烂辉煌的时代:初唐书坛推崇瘦硬俊俏的王义之笔法,出现广欧阳询、虞肿南、褚遂良、薛稷四人家;其后有有张旭、颜真卿、柳公权等一代宗师。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唐朝的书法特点:总的来说唐朝是书法极大发展的时期,行书,楷书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超越,是草书的成型及集大成时期,佛教的书法也有相当的成就,这一时期百家争鸣,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书法家。
  唐朝书法大家辈出,大体有两派,一派是以传承王羲之一路的书法为代表,张旭、李世民、怀素、虞世南为代表;另一路以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为代表,有创新,开帖学一派新风。但是宋米南宫说颜、柳开后世不良先风。总体来说唐代由于帝王的介入将书法艺术推向了全盛的时代。其最高成就在楷书上,但是缺点也在其上,太拘谨了,个性不强,后世像印刷一样的字体大都是学的唐代的。


唐代四大书法家有哪些?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1、欧阳询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2、虞世南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3、褚遂良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追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后出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年)召回,任吏部尚书,监修国史,旋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天宝六载(747年),配享高宗庙庭。谥号“文忠”。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4、薛稷薛稷(649年—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河东薛氏西支)。唐朝大臣、书画家。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等职,封晋国公。唐玄宗即位后,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人密谋政变。薛稷因知情不报,亦被赐死于狱中,享年六十五岁。 工书法,师承虞世南,与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有《信行禅师碑》等少数作品传世。扩展资料:书法成就:1、欧阳询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2、虞世南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 其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3、褚遂良初唐书法家中,以欧阳询、褚遂良二人最具有创新精神,褚遂良最能与时俱进,欧、虞两人书法,保留隋朝书风较多,褚遂良书法则能汲取众家之长,不被前辈们多抑制。他的字给人感觉骨肉分量达到均衡,且刚柔并济,清朗秀劲,英俊潇洒,力和美、骨与韵趋于一体,“真正开启‘唐楷’门户,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最终推动了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对唐代乃至后世书法的延续和创新提供了借鉴。4、薛稷稷之书法出自褚氏,虽时有新奇能别成风神,然终因“超石鼠之效能,愧隋珠之掩类”,未能尽脱褚氏规模而独张一军。名列“初唐四家”,实见逊色,其所以附骥欧、虞、褚者,斯盖论书者为求得偶数矣!存世的《信行禅师碑》,越王李贞撰,神龙二年(706)立在长安,是其代表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阳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虞世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褚遂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薛稷

唐朝书法艺术有什么特点?

唐朝书法艺术特点: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隶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信风。

唐代书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唐、盛唐、晚唐.
初唐,书法亦蓬勃发展。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 ,以书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这时,行草书尚守晋法,以右军为宗,这一时期的书法家有钟绍京、陆柬之、王知敬与唐太宗.
盛唐,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书法风格由初唐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真草更彻底的摆脱了王家的书派的束缚,形成自己的新风格。这时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分别在狂草和楷书方面开创了新的境界。篆隶二体又重新出现书坛,虽未见超出古人之上,但颇有一些名家。篆书以李阳冰声名最大,其成就则不如史惟则。隶书则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这时的名家还有徐浩、卢藏用、苏灵之、张从申等人。董其昌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指出了他们的各自的特点,宋米芾,元赵孟頫,明董其昌,清何绍基的行书,都学过李邕的书法。

晚唐,唐代的书法艺术不仅在楷书上众派纷呈,树立典范,在草书也形成了鼎盛的局面。书法家有初唐的孙过庭及盛唐的张旭、怀素、贺知章等著名的书家。晚唐时随着国势渐衰,书法也没有初唐、盛唐兴盛,但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家杜牧、高闲、裴休等。敬客为高宗时人,河东望族,史迹无考,以《王居士砖塔铭》而称于世。铭是高宗显庆元年,灵芝撰,敬客楷书,明万历年间出土,后石薄而裂为七,藏合阳县官库中。此铭王昶认为是石。当时翻刻很多。翁方纲说:“此刻书法全得褚意,唐揩之最精者。褚书之妙,乃在上通隶古,旁证欧、虞。后有作者,未免失冲和之度。此刻婉润秀整,虽已开后人法门,尚未失河南规矩。”


唐朝书法艺术有什么特点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所谓“唐人尚法”,是指唐朝的书法艺术一如盛唐气象,法度森严,堂堂正正。有唐一代,开前古未有之格局,政堂如是,书法亦然。唐代书家一变晋魏风流之气,在书法结体和用笔方面多行规范,楷格自此而定。对于笔法的研究和论述也达到了新的境界,如欧阳询有《三十六法》和《八诀》,唐太宗有《笔法诀》,颜真卿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怀瓘有《用笔十法》和《玉堂禁经》等等。因此,唐人无论楷书或草书,均笔法精熟,中正淳厚,大气雄浑,体现了唐泱泱帝国的气概。


唐朝的书法艺术特点及代表人物

欧阳询
(557―641)唐初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湖南长沙)人。

柳公权,
(778-865年)唐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字诚悬。宪宗元和初进士,累拜侍书学书、工部侍郎、太子少师,后以太子太保致仕,封河东郡公,故又称柳河东。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阳(今山西汾阳)人,官至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是魏征之甥。从魏处获观所藏虞、禇书法,临习精勤,遂以善书名世。其书得于禇者为多。唐人说:“买禇得薛,不失其节”,但“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别为一家”,其弟薛曜与之同一师承,但更纤细,是徽宗“瘦金体”的前源。其真书的代表作品为《信行禅师碑》,该碑刻于武后时(684-704)。石已久佚。唯清代何绍基藏有宋孤本,现已流入日本。

唐代书家林立,众派纷呈,固然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活跃有一定的联系。唐代君主大多数能书,特别是太宗李世民尤为突出。他对唐代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世民(597-649),李渊之次子,对文化很重视,对书法大力提倡,如在“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弟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弘文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书学右军,而英俊雄迈之气超过右军。他首创以行书入碑,可以称上古今帝王书法之冠。《唐朝叙书录》说:“(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太宗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竟取。”其存世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

盛唐,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书法风格由初唐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真草更彻底的摆脱了王家的书派的束缚,形成自己的新风格。这时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分别在狂草和楷书方面开创了新的境界。篆隶二体又重新出现书坛,虽未见超出古人之上,但颇有一些名家。篆书以李阳冰声名最大,其成就则不如史惟则。隶书则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这时的名家还有徐浩、卢藏用、苏灵之、张从申等人。董其昌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指出了他们的各自的特点,宋米芾,元赵孟頫,明董其昌,清何绍基的行书,都学过李邕的书法。
韩择木(生卒年不详),昌黎(今辽宁义县)人。为韩愈同姓叔父,官至右散骑常侍、工部尚书。传世碑刻有《告华岳文》、《叶慧明碑》、《心经》等。
如果说李邕是唐代行书之冠的话,那么,李阳冰就是唐代篆书之冠,后人将李阳冰与李斯并称“二李”。

唐代帝王善书者除唐太宗外,还有唐玄宗李隆基(685-762)。他是睿宗第三子,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工书法。唐玄宗工隶书、行书,传世的碑刻有《纪泰山铭》、《庆唐观纪圣铭》、《石台孝经》,楷书有《赐虞正道勅》,行书有《盖州刺史张敬忠勅书》与墨迹《鹡鸰颂》等。 唐代的隶书成就远逊于汉隶,工于隶书的除唐太宗、徐浩外,还有韩择木、史惟则、蔡有邻、李潮等隶书四大家。
李潮,杜甫的外甥,在唐开元年间以隶书享名。

唐代的书法艺术不仅在楷书上众派纷呈,树立典范,在草书也形成了鼎盛的局面。书法家有初唐的孙过庭及盛唐的张旭、怀素、贺知章等著名的书家。晚唐时随着国势渐衰,书法也没有初唐、盛唐兴盛,但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家杜牧、高闲、裴休等。

敬客为高宗时人,河东望族,史迹无考,以《王居士砖塔铭》而称于世。铭是高宗显庆元年,灵芝撰,敬客楷书,明万历年间出土,后石薄而裂为七,藏合阳县官库中。此铭王昶认为是石。当时翻刻很多。翁方纲说:“此刻书法全得禇意,唐揩之最精者。禇书之妙,乃在上通隶古,旁证欧、虞。后有作者,未免失冲和之度。此刻婉润秀整,虽已开后人法门,尚未失河南规矩。”

http://www.cc5000.com/zhishi/shufa/tangdai.htm


书法为什么要以唐朝的为准

一、书法并不是要以唐朝的为准的。
二、刚学书法的、对书法演变历史了解不多的、想把毛笔字写好的人(严格地说是对书法的片面认识)往往会这么说。
三、现在我们说的“楷书”,在书法体系里叫“真书”或“正书”;
“真书、正书”在唐朝时演变出了新的风貌,典型代表就是我们小学生都知道的“颜体、柳体、褚体、欧体”(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欧阳询),他们的书体就是唐朝的“正书真书”,最大的特征是“形体完备,法度森严”,以体态不是“写意书法”,是“实用书法”,后来人们就习惯地称之为“楷书”,后来的“活版印刷”就是在唐朝以后的五代盛行的,到了宋朝把“唐揩体”演变成了“新宋体”,一直到现在,我们说的“楷体、楷书”与“宋体、新宋体”就是在唐朝“楷书”的基础上,在五代和宋朝的“活版印刷”固定下来的字体。因为我们所学的书籍都是以楷体、宋体为主的,所以在我们的印象里,唐朝的楷书也就成为大家最熟悉、最亲切、最实用的字体了。现在的人一说到学习书法(其实只是学习毛笔字而已),自然就很容易地认为“学习书法要以唐朝(的楷书)为准”了。


唐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唐代书法繁荣兴盛的基本原因

唐代书坛繁荣的原因大致有唐太宗对书法情有独钟;王羲之书圣地位得到最终确立;书法教育欣欣向荣;科举考试保证了书法的发展;形成了唐代尚法书风.比照当今书坛,我们可以得到六种启示:书法的繁荣是中国文化繁荣的一种折射;教育是书法繁荣的极好中介;正确认识"权威"的作用;书法必须实现现代转型,这种转型要以强大的文化力和文化场为基础;理论与实践应并驾齐驱,相印证、相促进、相提携;对伪异书法--赝品应持辩证的态度.


为什么唐代是整个中国书法史的关键

有唐一代,书家辈出,书学大兴。唐代书法前承魏晋,后启两宋,它淋 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和独特神韵,把中华美学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纵观唐代书况,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相异的书法风貌与书法美学思想。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在唐代书法美学思想发展的历时进程中,书法艺术创作的主体精神也经历一个由弱到强的移置变迁的过程。 中国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发展到唐朝达到第二个极盛时代,出现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书法艺术家和书法理论家,并开创了有唐一代新风。有记载有姓名的书法艺术家和书法理论家,就达一百八十多人。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记载能书之人有二百四十五人之多,而大量民间无名书法家尚不在其列。这两个数字虽不完全一致,但却说明了唐朝书法艺术的繁荣昌盛。 为什么唐朝在书法艺术上比历史上第一极盛的晋朝更发展、更繁荣、更昌盛呢?我觉得有下列原因是比较明显的。 一、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到顶峰 自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统一宇内,建都长安,至公元907年被灭亡止。唐朝在中国书法历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宋元明清。书法艺术发展到同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达到顶峰状态。 隋末农民战争严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贞观之治”,迅速恢复了封建秩序,并使唐王朝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取得巨大成就。 总之,唐朝这时“武功文治”,政治开明,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昌盛的顶点。列宁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正是由于唐朝经济的发展,大大超越了前代的水平。现加上最高封建统治者皇帝的提倡、重视, 使中国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推向新的水平。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继晋朝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第一个发展高峰之后,唐朝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又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高峰。大约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由唐朝开国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树立了“二王”的书法正统地位,著名大书法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王知敬、孙过庭等人。后期由开元之后到唐朝灭亡。唐玄宗善“八分”喜丰肥,书风逐变,出现了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徐浩、柳公权、李阳冰、张旭、怀素等人。 清末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评论说:“唐代书法之盛,不减于晋。”“以书为教仿于周,以书取士仿于汉,置书博士仿于晋。至专立书学,实自唐始。宜乎终唐之世,书家辈出矣。” 二、书法教育定为制度并作为政府铨选官员“四才”标准之一 中央政府铨选官员,以“四才”为标准,“四才”分别指“书师”,“书学”,“明书”,“侍书学士”。“书师”即教师,到唐朝书法教育作为制度定下来。在隶属国子监的六所高等学府中,有一所便是“书学”。唐朝科举的六个科目中,书法为其一科,名叫“明书”。唐朝政府还为书法家设立专门的官职。在皇帝身边的有“侍书学士”,唐朝的书法大师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都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之治”的二十三年中,不仅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赞》,确立五羲之在书法上的崇高地位,出内府金帛,广徵博求王羲之的墨迹,精工模搨使广为流传之外,还准予设立弘文馆,传习书法。太宗贞观元年,诏令现职之京官,不论文职武职,凡列五品以上,喜学书法,且笔法稍佳,具有发展潜能者,皆准到弘文馆聆听书法之讲授,敕由欧阳询、虞世南负责教授楷法,故使士庶,学书风气,大为丕振。由此,可以看到,唐太宗李世民对书法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唐初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在融会南北书风上也起到积极作用,使唐朝在书法上出现一种新的风貌。 三、帝王后妃爱好书法和文臣武将中有不少人在书法艺术上造诣很高 唐朝传二十二主,其中有十一主是书法名手,后妃中主要有窦后、武后。王和公主中,主要有汉王李元昌、韩王李元嘉等等。 陈思《书小史》内说唐高祖李渊“其性宽仁,善书,尤善行草,工而且疾,结字不拘常体,而笔迹韵媚可爱”。此书称唐太宗李世民聪明英异,有大志,兼资文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说李世民“工隶书飞白,行草得二王法,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贞观初,锐意临玩右军真迹,人间购募殆尽”。李世民让臣下“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贞观六年正月八日,命整洁御府古今工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 唐朝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皇帝爱好和提倡书法,建立书法教育机构,并将书法作为铨选官员的标准之一,因此在文臣武将中有不少人书法艺术造诣很高。像有名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李邕、李阳冰等人。唐朝二百九十年中,不以书法知名的文臣武将,也有一百多人在书法艺术上造诣是很高的。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留予我们去探索,研究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这是我们后辈人的使命,不容刻缓。


上一篇:书法绘画属于什么类

下一篇:画上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