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美术馆书法

时间:2024-05-24 07:55:52编辑:优化君

现在 中国最好的书法家是谁?

魏晋南北朝 钟繇 索靖 王羲之 王献之 王珣 陆机 隋唐五代 智永 贺知章 张旭 欧阳询 褚遂良 颜真卿 李邕 徐浩 怀素 孙过庭 柳公权 杨凝式 宋辽金 李建中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蔡京 欧阳修 林逋 赵佶 薛绍彭 白玉蟾 朱熹 张即之 吴琚 文天祥 元代 赵孟頫 杨维桢 鲜于枢 倪瓒 邓文原 康里巎巎 饶介 冯子振 张雨 柯九思 明代 董其昌 王铎 文徵明 祝允明 徐渭 王宠 张瑞图 黄道周 倪元璐 陈淳 陈献章 陈继儒 陈洪绶 憨山 蔡羽 唐寅 米万钟 莫是龙 沈度 沈粲 宋克 孙慎行 释担当 文彭 解缙 邢侗 姚绶 张弼 清代 傅山 八大山人 伊秉绶 金农 邓石如 何绍基 吴昌硕 顾炎武 石涛 宋曹 查士标 郑簠 包世臣 巴慰祖 陈鸿寿 铁保 莫友芝 张照 周亮工 高凤翰 郑燮 汪士慎 李鱓 黄慎 梁巘 刘墉 王文治 钱沣 万经 龚贤 丁敬 黄易 赵之谦 翁同龢 翁方纲 吴让之 徐三庚 吴大徵 沈曾植 曾国藩 张裕钊 俞樾 杨守敬 姚鼐 蒲华 康有为 谭嗣同 梁启超 近现代 毛泽东 林散之 高二适 胡小石 黄宾虹 白蕉 于右任 齐白石 萧娴 李叔同 鲁迅 邓散木 陈衡恪 蒋中正 李瑞清 郭沫若 胡适 丰子恺 叶恭绰 应均 费新我 潘天寿 溥儒 马一浮 沙孟海 陆维钊 来楚生 王福庵 王蘧常 马叙伦 章炳麟 张大千 郑孝胥 徐悲鸿 谢无量 徐生翁 唐云 陆维钊 刘海粟 陈大羽 钱君陶 徐无闻 程十发 当代书法 启功 赵朴初 沈鹏 张海 孙晓云 华人德 李刚田 储云 曹宝麟 陈振濂 何应辉 黄敦 刘正成 尉天池 石开 周俊杰 赵雁君 薛龙春 薛明辉 刘颜涛 林邦德 王镛 聂成文 张强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 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满意请采纳


中国女书法家的人数屈指可数,如何客观评价孙晓云的书法?

如果有在大学是书法系的小伙伴,应该知道孙晓云是书法界的屈数可指的女书法家,对于女孩子写的书法大多数人是不认可的,因为他们总觉得女孩子写出来的字是比较柔软一点的,而男生写出来的字就是那种苍劲有力的,所以有点低估女孩子,但是孙晓云作为一个女生来讲,她的字真的是让别人所惊叹而折服的。孙晓云在现在大概应该有六十岁左右啦,她现在可是江苏美术馆的馆长呢,孙晓云女士她有着想喝的一个家,是因为她的母亲跟他的外祖父都是比较出名的人物,他的外祖父是古代文学里面比较有名的,而且她的书法是从小在母亲的指导下多练习的。孙晓云女士说自己刚开始是用毛笔写的,后来,又用钢笔写在后来,就是我们现代的这种中性笔写了,不管走到哪里,孙晓云总是会坚持练字写书法,自己不管忘记做什么事情,但总不会忘记去练习写书法。而且孙晓云说写书法其实也是一种技术活,也是自己的一个喜好,也是提升自己的一个方式。孙晓云女士说她自己已经写了50多年的书法了这50多年以来他几乎天天非常自觉的去写,几乎没有间断过,而且她在小的时候是临摹别人的字来写的,慢慢的就成为了现在这个样子。在我看来孙晓云女士能够这份坚持就很不容易了,不管她写出来的书法众多人是怎么样去评价的,但是我想说的是我真的很佩服孙晓云的这份毅力。

50个中国的书法家

白 鹤 简 介白鹤,1970年10月生于安徽省太和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慕鸿书社社员,太和县书画院院长,现为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法家。艺术足迹:1999年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入展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2001年 入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美术金彩奖”提名奖;2002年 获中日书画艺术大展银奖;出版《当代中青年书法十家——白鹤书法作品集》;2003年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中国电视书法大赛金奖; 入展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2005年在合肥举办“白鹤书法作品展; 出版《白鹤书法展作品图录》; 中央电视台《翰墨春秋》栏目作专题报导;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青年书法十佳” 《中国书法》杂志“青年书家”栏目作专题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聘为书法专业教师; 入展首届全国行书大展; 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2008年被安徽省文联、省书协评为“优秀青年艺术家”;2009年入展中国书法千人千作大展;2010年入展当代书法名家系统工程-五百人大展;2010年入展首届全国扇面书法展;2011年参加“中国兰亭书法节”四十二人雅集2011年被江苏省书画院整编为专职书法家2012年获第三届林散之奖提名奖

江苏省美术馆的新馆简介

新建一个现代化的江苏省美术馆,是几代美术馆人的共同心愿。在省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关怀下,2004年,新馆建设正式列入“文化大省建设规划”项目,并将在建馆七十华诞之际奠基动工。新馆与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南京图书馆新馆、梅园新村纪念馆相毗邻,东望汉府街,北邻长江路,南接中山东路,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建成后的新馆将具有国际水准和时代特征,功能设置、设备配置、建筑装饰等标准达到一流水平,应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的艺术品典藏、研究、展示的重要场所,成为艺术信息传播和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心。江苏省美术馆新的一页即将打开,一个现代性、经典性和大众性相统一、将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和文化。2006年11月6日,江苏省美术馆新馆正式开工建设。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共同为新馆奠基揭幕。江苏省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美术馆,是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开端,自1936年至今已有70年的悠久历史。今年恰逢70周年馆庆,新馆的动工建设,可谓锦上添花、继往开来。江苏省美术馆新馆是江苏省“十一五”期间十大社会事业建设重点项目之一。新馆工程总投资3个亿,选址位于长江路文化一条街上,与总统府、南京图书馆新馆相毗邻,具体位置在长江路以南、汉府街以西、中山东路以北、中央饭店东侧所围合的区域上,占地1万平方米,南北长约190-200米,东西宽约150-160米。新馆设计方案由德国KSP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主体建筑高24米,地上四层,地下二层,建筑面积2万7千平方米。各类大小展厅近10个,面积7000平方米,展厅面积比老馆扩大近4倍,最大的展厅1400平方米、层高8米。新馆同时还具备研究、典藏、交流、教育和艺术服务等多种功能,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建成后的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将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艺术品典藏、研究、展示和公民素质教育基地,成为艺术信息传播和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心,成为显示江苏文化艺术水平和社会教育水平的一个宣传窗口,是我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文化工程。

孙晓云的人物评价

聂成华评孙晓云:孙晓云以女性的细腻敏锐,深入帖学传统,积数十年之功,赢得了书界广泛的肯定和尊重。其书笔法娴熟,结体雅正,章法浑融,平淡天成。她在书法形式上的探索引人瞩目,采取信笺联用的形式书写诗词曲赋,借鉴古籍装帧样式经营作品,成为当代书法的经典形式。除了功力和灵感,孙晓云的成功,还得益于她的“善思”。其用60篇“日记体”的书法散文结集而成的作品《书法有法》探赜索隐,抽丝剥茧,揭示“转笔”这个不传之秘,得到书界的普遍认同。孙晓云把书法作为“女红”,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在她身上有着生动的阐释。视此为生活的重要内容,精神为之聚,感情为之系,智慧为之生,由大爱而生出大美;需要童子功,需要持之以恒,在长期实践中锻炼技法与提高审美;要慧心秀怀,将自己的智慧与才情通过娴熟的技法表现出来;要表现一种既高格不俗,又合乎传统和国人口味的美,匠心独运的创作要得到时人与后人的认可,方为真美。这四者旧时的女红与今日的书法创作同为一理,也正是孙晓云的书法创作实践观。由于孙晓云的性格、为人及其艺术上的悟性,加之江南丰厚的人文底蕴和良好的艺术环境,成就了可称之为当代书坛翘楚的孙晓云及其独具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孙晓云书风的纯正,表现在她对“二王”帖学一系书法经典作品的不断深入。诸体之中,她擅长行草书,在她取法的帖学传统中,二王、米、董的痕迹最浓。其行草作品文气充盈,恣肆挥洒,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风格。具体来看,结字灵动,笔法清刚,笔势甚得迅疾之致,章法有浓郁的书卷气,天真烂漫,典雅精到。其书风深得“沉着痛快”之风,笔法跳跃,书写感很强。 当代巾帼多精英,巾帼书家出金陵。新中国新金陵前有萧娴,后有孙晓云,不让须眉,出类拔萃,立足江南,名显神州。似卫、管重来,玉台高起。写心中之所想,领时代之风骚。萧娴以气取胜,一生沉浸碑学,取法“三石一盘”,尚碑重势,擅榜书大字,晓云书法以韵见长,多年沉心帖学,深研笔法,探究二王一脉,由明至元宋至唐,直逼魏晋,从诸家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日久自成风格。萧、孙二氏书风不同,取法不一,书艺各有千秋,均书坛之重镇。余均击掌,相比而言更赏晓云之书也。时光匆匆,于中国美术馆拜观晓云书法展并参加座谈,愰如昨日,今晓云又携新作来京展出,一饱眼福。感之有三:一感其书艺又精进也。四十八幅新作,幅幅清气满纸,字字玑玉,笔精墨妙,赏心悦目处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又觉其字里行间,朗朗如玉山上行。恰似读李易安词,字字入心。二感其新作有法更有情。晓云曾著《书法有法》一书,于笔法深有研究,其近作笔法更为娴熟,心腕交应处见其情真意淳。孝顺父母之举动,女儿成婚之喜悦,临池之体会,人生之感慨,一一道来,以精致笔法写细致情感,耐人寻味。真可谓书为心画,诚可贵也。三感其艺术人生步履更从容,文化心态更自信。晓云家学渊源,其外祖父即海上名家朱复戡先生,受家庭之影响,晓云三岁学书,迄今已五十余年。随阅历之丰富,认识之提高,晓云深知书法修身养性之功,更重文化传承之责,从容写文心,安然挥柔毫,已进入荡然任心乐道安命阶段。人到中年,诸事繁多,晓云名其书斋曰“未了斋”,未了者,深意在文化传承责任未了,文化传承乃书家终生之大事,尤其我们这一代书家,任重道远,愿与晓云共勉。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术观察》主编 作品展示

孙晓云近期书法作品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孙晓云书法作品欣赏孙晓云简介:孙晓云,女,1955年8月生,出身于书法世家,三岁伊始习书画,曾下乡插队五年、部队服役八年,长期坚持自学,广涉历代碑帖,七十年代末承家学,开始着力于笔法研究,立足传统,精工细研,颓笔成冢,颇有所悟,并建立了传统书法与现代审美形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走出一条新古典主义之路,逐渐成为当代书法帖派代表人物,在全国乃至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兼职教授、研究员,被评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中青年优秀文艺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第十届党代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国家中组部、人事部、中宣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为全国书画界唯一代表。从1985年至2001年,七次获得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大奖,居全国之最:全国第四、五、六、七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全国第二、三、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作品奖”、“优秀作品奖”,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能品奖”,入选全国第三、八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出版个人书法专集《孙晓云书法集》、《金陵胜迹》、《孙晓云书法作品精选》及字帖等,由华艺出版社、知识出版社、台湾未来书城出版社先后三次出版二十万字理论专著《书法有法》,被北京青年报誉为2001年度最具文化品位的书,被海内外广泛关注。聂成华评孙晓云:孙晓云以女性的细腻敏锐,深入帖学传统,积数十年之功,赢得了书界广泛的肯定和尊重。其书笔法娴熟,结体雅正,章法浑融,平淡天成。她在书法形式上的探索引人瞩目,采取信笺联用的形式书写诗词曲赋,借鉴古籍装帧样式经营作品,成为当代书法的经典形式。除了功力和灵感,孙晓云的成功,还得益于她的“善思”。其用60篇“日记体”的书法散文结集而成的作品《书法有法》探赜索隐,抽丝剥茧,揭示“转笔”这个不传之秘,得到书界的普遍认同。孙晓云把书法作为“女红”,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在她身上有着生动的阐释。视此为生活的重要内容,精神为之聚,感情为之系,智慧为之生,由大爱而生出大美;需要童子功,需要持之以恒,在长期实践中锻炼技法与提高审美;要慧心秀怀,将自己的智慧与才情通过娴熟的技法表现出来;要表现一种既高格不俗,又合乎传统和国人口味的美,匠心独运的创作要得到时人与后人的认可,方为真美。这四者旧时的女红与今日的书法创作同为一理,也正是孙晓云的书法创作实践观。由于孙晓云的性格、为人及其艺术上的悟性,加之江南丰厚的人文底蕴和良好的艺术环境,成就了可称之为当代书坛翘楚的孙晓云及其独具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孙晓云书风的纯正,表现在她对“二王”帖学一系书法经典作品的不断深入。诸体之中,她擅长行草书,在她取法的帖学传统中,二王、米、董的痕迹最浓。其行草作品文气充盈,恣肆挥洒,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风格。具体来看,结字灵动,笔法清刚,笔势甚得迅疾之致,章法有浓郁的书卷气,天真烂漫,典雅精到。其书风深得“沉着痛快”之风,笔法跳跃,书写感很强。望提问者采纳

徐畅的社会及学术影响

至今书作、印作己数十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名家邀请展,各种联展、特展。作品被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以及中央电视台、台北佛教文化研究所等数十家展览馆、博物馆收藏;开封翰园碑林、广东汕头“古瀛诗苑”碑林、中国兰花碑廊、浙江象山殷夫碑廊等七处刻碑。对篆书、篆刻,甲骨文、金文、战国楚简帛书、秦篆、古隶等古文字的机构特点,书法艺术风格,古文字造字规律,如何正确入书入印(用字)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在书学、印学理论研究方面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艺术评论、学术文章二百多篇;执笔大学书法教材集成《近现代书法史·于右任研究》,江苏省教委成人自学高等考试“书法专业”《文字学基础》、《篆书》、《楷书》教材及复习大纲等五种教材;参与编撰《中国书法篆刻鉴赏辞典》、《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国书法名作鉴赏辞典》等辞书三种;执编《于右任先生手札》;主编《中国书法全集(4)·春秋战国刻石简牍帛书》卷、《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先秦印风》卷、《中国篆刻全集·(卷一)先秦玺印》、《中国书法全集(92)先秦玺印》卷。总计发表近三百万字。《中国先秦玺印图说》、《于右任书法鉴赏专题》、《秦文宁萃编》、《石鼓文书艺》,《徐畅学术文集》等专著正在撰写或编辑中。

徐畅是谁?

  徐畅近些年来的印学研究成果越来越丰硕,逐引起了书坛印苑的广泛瞩目。这是他几十年来默默耕耘、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笔者得知徐畅的大名是1992年初,当时他受台湾《印林》杂志社社长吴金泉约请,作为主编向我的导师徐无闻教授约专版文稿,无闻师命我协助整理其印拓并撰写介绍文章一篇,我当然受宠若惊、喜出望外。由此我便与徐畅有书信往来,初步了解到他作事的认真态度。1995年9月,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在苏州召开,徐畅的论文《春秋官玺考说》获“优秀论文奖”,笔者亦有拙文跻于优秀论文之中,因而与会,借此机会拜见了徐畅。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身材比较高大,说话声音洪亮,眼神里透出一股坚毅,仿佛展现出他治学的执着精神。交谈中得知他1941年生于成都,1946年移居南京,幼承庭训,对书法篆刻颇有颖悟,1961年拜著名书画篆刻家谈月色为师,从此走上了艺术之路。虽然我们初次见面,但在这次短暂的交谈中,他不以长者之道貌示人,而以诚相待,温文朴实;谈古论今,一吐为快,绝不作故弄玄虚之态,纯然学者风度。
  1999年,徐畅开始着手编著《中国书法全集92·先秦玺印》,承蒙不弃,要我协助他整理“先秦玺印大事选编概记表”,以缀《全集》之尾。作为后学,我知道这是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因为他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早有“大事”纲要在案!大约2000年秋,当我为进一步商讨“大事选编”之细节去他府上拜访时,眼前的景象着实令我大吃一惊!只见客厅里的餐桌上、沙发上、台灯旁,房间里的书橱里、床上、柜上到处是档案(资料)袋,可以说,凡是能摆放的地方都有,粗略估计不下于一百只!我一下子被这种严谨而不辞劳苦的治学精神所感动,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对于编书之事,我也略知一二,可是像徐畅这样投入,我还是第一回碰到。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们谈到“大事选编”的细节问题时,他不时地从那些档案袋里取出部分资料来印证,其准确、快速令人瞠目。记得当时他还说到在编篡的过程中所发现的一些有意味的问提,如上海博物馆所藏的“火纹玺”与有明确西周中后期墓葬断代的浚县辛村三分漩涡纹铜戈印迹十分相似,且西周至战国的车窑上亦有此纹饰,如果“火纹玺”用于封缄文书之泥封,是否含有“速递”之意?又如1957年长沙左家塘战国楚墓中出土的矩纹锦上有一长方形朱砂印迹“囚囗”,以及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塔形纹锦带上亦有类似的印迹,揭示了朱砂制成印泥施于帛,在战国中期已有发端,后世在纸上钤盖朱迹当是由此逐渐发展而来。这些问题虽然是据史实作出的推论,但充分反映了徐畅的知识之渊博,他善于思考,能根据事理(论据)作出切合实际的推断。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的治学真正是“颖于悟,敏于思,勤于行”(言公达语)。
  徐畅的学术研究涉猎较广,又以先秦古玺印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富,贡献也最大。笔者经常能聆听徐畅教诲,受益匪浅,尤其是拜读他的论著之后更是启发良多。据笔者陋见,徐畅在古玺印研究领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贡献:

  一、商玺考释,印证起源

  20世纪30年代,北平尊古斋骨董商黄涪(伯川)将其在河南安阳殷墟所收集的出土古物402件拓印影照,编成《邺中片羽》一书,初集和二集中收录了三方铜质印章。后经著名古文学家于省吾根据殷墟出土地和古奥的氏族徽号鉴定为商玺,并于1940年收入他的《双剑够古器物图录》中(无释),这在当时的考古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三方商玺的鉴定,打破了此前学界仅知玺印“为春秋战国时新起之物”的旧说。然而,关于这三方商玺的文字释读一直是一宗悬案。1983年,徐畅在前辈研究考证的基础上,花了三年时间搜集并研究了南京大学图书馆、历史系资料室以及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可供参考的甲骨卜辞、钟鼎铭文和文史资料,通过排比梳理.于1986年撰写成《商玺考证》一文,参加了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书学研讨会”,引起同道、专家们的关注,该文引用了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唐兰的《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胡厚宣的《甲骨学商史论丛》以及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大量的古文字资料,考证出第一方商玺为《亚禽氏》,第二方商玺为《子亘囗囗》,第三方商玺为《瞿甲》,都与商代的贞人、职官、氏族、国事、文化等有关。进一步从多方面印证了玺印起源于商代的可信性。功莫大焉。1998年秋,安阳市西郊市水利局院内出土了一方有殷墟地层层位的饕餮纹铜玺,其形制与铸造工艺几乎与前三方商玺极为相似,为徐畅的考释补充了铁证。关于其他古玺的考释,徐畅亦时有新见,如已发表的《古玺考释五题》(见《古文字论集》第二辑)、《獬豸封泥和獬豸玺印——由獬豸玺印说到姓名图象玺》(见《中国书法》2003年第10期)以及《“右兵政玺”考》(见《西泠艺丛》第168期)等,在印学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古玺分域,断代链接

  古玺即秦统一以前的官私玺印。古玺之学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才逐步形成。史载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安徽程瑶田作《看篆楼印谱序》,始识出古玺中“私玺”二字,但未能明确其时代,之后出版的印谱开始首列“古玺”一类(如1828年的《清仪阁古印偶存》1862年的《双虞壶斋印存》,以及1872年的《十钟山房印举》等)。至于古玺分域研究,则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此项研究肇于古玺及其他战国文字的考释,先以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苏州吴大澄在《说文古籀补》中收录古玺文字为开篇,继有罗振玉、王国维、罗福颐、黄宾虹等探索。解放后尤其是“文革”以后,古玺文字研究进入了高潮时期,著名学者有李学勤、叶其峰、裘锡圭、马国权、吴振武、何琳仪、曹锦炎、汤余惠等,其中裘锡圭的《战国文字中的“市”》,叶其峰的《战国官玺的国别及有关问题》等文章,为古玺的分域研究开辟了一条通道;而李学勤的战国文字“五系”(三晋、秦、燕、齐、楚)说,多为古玺分域研究者所借鉴。当然,古玺分域除了根据战国时期各地文字的特征之外,过于考虑到古玺印本身的特点,如形制大小、制作工艺、章法设计、字法变化等。徐畅正是采用了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辩证法,参考众多学者研究的硕果,以其自身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集思广益,发挥己见,并借《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公玺”一词,将历年出土或遗存的战国古玺按“楚、齐、燕、三晋、秦”五系对号入座;又将多年来发观的各种印迹依次排列,推理论证,从而把先秦的商、西周、春秋、战国玺印的断代研究成功地链接起来,使人们能清晰地分辨出古玺发展演化的脉络,将古玺的纵向研究推向又一高峰。

  三、古玺图说,印、史互证

  随着古玺研究的不断深入,古玺所蕴涵的学术价值逐步被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其初期阶段,学者多利用出土古玺中的人名,地名、官名来考证墓主的身份、社会地位、姓氏谱系等,进而引申到考证先秦各国职官、官制的演变和相互关系及对古代历史地理的探索,解决了一些历史上遗留的问题,有的与历史材料互证,有的补文献记载之缺无。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古玺研究进行到深入阶段,其重点基本上落在古文字研究方面,一些古文字学家结合其他古文字资料,考释出不少古玺中难以认读的字,从而梳理出一些古玺文字的源流和特征,为古玺印的分域奠定了基础。近些年来,以上有关古玺印的几方面研究仍在延续和发展,然而,徐畅先生却别出心裁,另辟一径,利用古玺图例对先秦的音乐、纺织、医疗等方面进行考察,令印、史互证。启开了古玺研究的又一扇窗户。他在《篆刻》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四篇《先秦玺印图说》论文,对楚国的丝织和官署、先秦的气功导引、陶埙上的印迹,东周时期的乐官等方面分别作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多方位展示了古玺的实用功能,再现了一些曾经未能澄清的历史本来面目(如楚国官府编织业的分工管理情况),并且留下部分伏笔,以待日后作者自己或他人进一步深入研究。如“近年在西安北郊出土的秦封泥为先秦时期的乐官设置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比秦国更为重视礼乐的楚国必定有一套更加完善的乐官制度,可惜人们却知之甚少,只能等待时日,以期地不爱宝,出土更多的资料”(见《先秦玺印图说之四——东周时期的乐官》)。
  徐畅温文敦厚、情怀高致。品性拙朴沉静、治学多思执著的他,必将在古玺印及其他研究领域有更多更大的突破。


上一篇:中国书画艺术收藏网

下一篇:郭沫若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