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原油管道

时间:2023-05-29 11:46:16编辑:优化君

中俄原油管道黑龙江穿越主管回拖成功

主管回拖成功

2010年4月27日14时25分,中俄原油管道黑龙江穿越主管从黑龙江南岸的中国领土正式入地;4月28日12时18分,经过近22个小时的穿行,顺利地在黑龙江北岸的俄罗斯领土上破土而出,奋战了200多个日日夜夜的员工为他们创造的新奇迹欢呼雀跃。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经俄边境加林达计量站穿越黑龙江,途经我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县市,止于我国大庆末站。管道全长1030公里,设计年输量1500万吨,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通道,这条管线的建设对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黑龙江穿越工程是中俄原油管道的控制性工程,备受两国政府关注,集团公司各级领导高度关注。作为施工总承包商,管道局选派最优秀的管道施工队伍,调派最优良的设备和最有经验的施工人员,确保施工顺利实施。

黑龙江定向钻穿越工程是按照俄罗斯设计规范及技术标准进行设计,穿越管道设计压力6.4兆帕,管径820毫米,壁厚15.9毫米,采用K70级直缝埋弧焊钢管。双管同管径平行敷设,一条为主管道,另一条为备用管道,穿越出、入土点分别位于中俄两国境内,采用两台钻机双向对穿(美国奥格DD-1100和DD-580,并使用国外先进的ParatrackII系统)、主管和备用管两次穿越方式。管线穿越水平长度1150米,穿越深度距河床底部38米,穿越经过地层有9-16米深的卵石层,17-20米深的碎石层,其余为中风化长石石英砂岩和含泥碎石,岩层极为破碎,地质十分复杂,极易发生卡钻事故。因此,黑龙江穿越被业内人士称为“穿越禁区”,俄方业主称之为世界级难题,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09年8月28日,黑龙江穿越工程正式开钻。为确保黑龙江穿越成功,承担施工任务的管道局穿越分公司多次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制订科学施工方案;为保证在零下40摄氏度条件下正常施工,中俄两国政府批准设立了建设封闭区,分别在中方封闭区和俄方封闭区搭建了钢结构保温大棚,为人员、设备和材料进出境提供便利条件;在施工设备保障上,该公司调集最有岩石施工经验的精英机组,配备最先进的穿越设备(美国奥格DD-1100和DD-580水平定向钻机),在关键设备和部件上“一用一备”,在原有两台钻机和两个机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台钻机和一个机组配合施工。主管回拖时严格按照中俄双方协商制定的防腐层检测要求,在原管道防腐层上安装包裹了一层光固化保护层,同时制作了优质的管线订管线发送滚轮架;参建员工在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条件下,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管道光荣传统,精心组织,科学施工,严格操作,精细管理,克服地质破碎极其复杂,施工环境、材料不易采购,社会依托差以及协调难度大等种种困难。为确保工期,他们放弃国庆、元旦、春节等节假日,日夜奋战在黑龙江畔。2009年12月9日,完成了主管导向孔对接;2010年2月19日,顺利完成了四级扩孔、多次洗孔和试回拖。黑龙江穿越工程主管穿越的成功,为黑龙江穿越工程按期完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为实现中俄原油管道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中俄原油管道黑龙江穿备管与主管之间只有25米的距离,地质完全相同,为此穿越公司借鉴主管施工经验,确保了备管穿越顺利推进。据悉,黑龙江穿越备管正在进行四级扩孔,预计整个黑龙江穿越工程将在5月底完工。[1]

中俄原油管道

2009年4月27日,中俄原油管道俄罗斯境内段开工建设。2009年5月18日,中俄原油管道中国境内段开工。中俄原油管道[2]计划于2010年10月31日建成投产,届时俄罗斯将通过这条管道每年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原油,合同期20年。

中俄原油管道工程是我国正在构建的东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之一。其中国境内段漠大线和黑龙江穿越工程由中石油负责建设。

2008年,谈判僵局被打破,这一年金融危机来临,中方提出了提供贷款的建议。贷款换石油。这是中俄石油谈判的一个转折。此后,双方对细节进行敲定。这是第一次有了贷款换能源的模式。此后,这一模式应用于多个国际能源合作项目。2009年2月17日,3亿吨的原油合同签署。

俄罗斯当地时间2010年8月29日下午1点,俄罗斯总理普京亲自驾驶着黄色的“拉达—卡利纳”轿车来到“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第21号泵站。在泵站的操作台上,普京亲手转动起圆形的“注油阀门”。

在获得技术人员的“操作完成”确认后,普京微笑地回过头,满意地向在场的人员树起了大拇指,这也标志“中俄原油管道”俄罗斯境内段正式被注入石油,开始技术测试阶段。普京同时表示,俄产原油将通过该管道运抵中国。

中俄石油管道也就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起自俄远东斯科沃罗季诺原油分输站,经中国黑龙江和内蒙古的13个市县区,止于大庆站。管道全长约1000公里,其中俄罗斯境内72公里,中国境内约930公里。计划于2010年10月31日建成投产,合同期20年。

中石油内部一位参与了谈判的高层人士曾经评价说,中俄原油管线是一块硬骨头,从来没有哪一个能源项目像这个一样,经历了这么多的曲折和反复。

中俄石油管道竣工两国元首出席开通仪式

中俄原油管道工程2010年9月27日竣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共同出席竣工仪式。

俄远东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走向示意图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周一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展开中俄首脑会议,随后胡锦涛与梅德韦杰夫共同出席中俄石油管道开通仪式,这条石油管线是从东西伯利亚的斯克沃洛季诺一直延伸到中国东北部的大庆,也是目前中俄最大的双边合作专案。

胡锦涛与梅德韦杰夫共同按下手掌,开启中俄能源合作的全新时代。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中俄原油管道工程顺利建成,两国互利合作双赢的典范,两国能源合作新的里程碑。”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我也很赞成胡锦涛主席的高度评价,我也很同意中俄原油管道将进一步强化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面,这是面向未来的工程,互利共赢的工程。”

该石油管道俄罗斯段是在上月完工,中国段也宣告全线竣工后,根据两国达成的“贷款换石油”协议,2011年1月到2030年,也就是未来二十年内,中国每天将接获30万桶石油,总供应量达到3亿吨。相应的,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长期贷款。这条管道更使得俄罗斯,与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一道,成为中国的三大原油供应国。而为了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条,双方将在天津合资建立中俄东方石化炼油厂。

中俄原油管道工程竣工,标志着中俄能源合作进入新阶段。[3]

2011年1月1日5时48分,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行,俄罗斯的原油开始进入中方境内位于漠河县兴安镇的首站储油罐内,标志着中国东北方向的原油进口战略要道正式贯通。每年1500万吨、期限20年的中俄原油管道输油合同开始正式履行。

当日11时50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总经理姚伟在漠河首站发布正式投产输油指令,中俄原油管道中国境内漠大线(漠河-大庆)随即进入输送状态。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穿越中国边境,途经黑龙江和内蒙古,止于黑龙江大庆末站,管道全长近1000公里,设计年输油量1500万吨,最大年输油量3000万吨。

由于此前完成的试运行已经在漠大线900余公里管道内填充了55万吨原油,在漠河首站和加格达奇站压力作用下,大庆林源末站在漠河站开阀约15分钟后开始正式接油。

俄原油管道漠河首站

2012年9月,中俄石油管道谈判历经15年,最终签约。这是中国与俄罗斯建的第一条石油管道,具有标志性意义。中俄原油管道穿行于地下,“黑色的金子”日夜不停流动,从俄罗斯逶迤而来,穿越黑龙江底,再经过933.85公里的穿行,抵达大庆。每年运送1500万吨,签约20年。

这是一场经历了15年“拍拖”最终结合的漫长婚约。俄罗斯向亚洲伸出了粗壮的能源之手,中国顺势而上,打开了能源的北方通道。

“绝对的双赢。”2012年8月31日,中石油中俄合作项目部总经理蒋奇说,谈判最终成功是中俄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中俄原油管道被称为中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之一。对于中国来说,与世界第一原油出口大国俄罗斯的合作,是能源战略的迫切需要。

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中国原油管道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原油进口的多渠道和运输方式多元化,显得尤为重要。

中东和非洲地区,仍是未来我国石油进口的重要资源地。运输依赖水路,尤其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曾经中国进口石油的8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而马六甲海盗猖獗,劫案不断。这个885公里的狭长水域,就像容易被扼住的咽喉。中俄原油管道像是开了一道天窗。中国每年石油对外需求量已超过2.5亿吨。中俄原油管道持续的石油供应,是重要的安全砝码,稳稳坐落于北方。而北方通道,“道路宽阔”,潜力巨大。管线一旦建成,“双方都不会轻易停输”。中俄双方正在研究增加输量的可能性。万一海运被掐断,“这1500万吨会给国内原油供应做贡献,更主要的是一个心理的保障。”蒋奇说。奔涌的石油,如同血液在地下动脉安稳运行,支撑着的是中国石油市场稳定的心跳。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昨晚在接受《新闻纵横》采访时表示,各国对于石油需求的不断攀升,造成了一些国家的恐慌,由此也就导致了俄罗斯对其石油资源待价而沽。

韩晓平说,过去的十年是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对石油需求也不断的上升,造成了一些国家的恐慌,比如说日本。日本非常担心未来的石油供应不能保证,因为中国需要的石油太多了。中国自身也有一种恐慌,再加上像韩国等这样一些国家,大家都去追求石油资源的供应,也导致了俄罗斯把它拿到的资源待价而沽。结果一会儿想卖给中国,一会儿想卖给日本,一会儿又考虑到韩国,他老想把它的油价不断的推升,导致中俄一直是谈不下来。

韩晓平认为,有限的资源,加上高昂的开发和运输成本,让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的“一女多嫁”并不现实,而将绣球抛给中国,是俄罗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中俄原油管道

韩晓平评论道,俄罗斯的石油资源在东西伯利亚地区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它没有很多的勘探开发投入。而且在这个地区都是冻土层,要开发石油实际上能够做工作的时间非常短。同时俄罗斯由于资金的紧缺,在这个地区也没有进行很深入的调查。我们知道这个地区是高寒地区,石油勘探出来、开发出来以后输送的时候成本非常高,因为不断的要进行加温,这个加温的过程要消耗更多的石油。它的输送、开发各方面的成本都是非常高的。所以俄罗斯在这样一个有限的资源,而且未来成本可能比较高的情况下,把它的一个“女儿”许配给多个国家是根本不现实的,所以他选择这个方案首先是供应给中国。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周大地介绍说,俄罗斯的能源供应主要集中在欧洲,对亚太地区的出口量暂时还较小。通过一条管道盘活一片地区,对俄罗斯而言,这将是进入有前景的亚太市场的一个重要出口。发展中的中国市场对俄罗斯能源出口具有广阔前景。

而反观中国方面,中国2009年生产原油1.89亿吨,与此同时,净进口原油却达到1.99亿吨,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也由此首次跨过许多国人心中50%的心理防线。这种情况下,中俄石油管道的开通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周大地认为,我们中国石油进口并不是只要增加一两千万吨的问题,或者是几千万吨的问题,中国的石油进口是两亿多吨,以后可能增加到三亿吨、四亿吨,增量主要是靠进口,所以我们还是要不断开拓新的石油进口的来源,实现原油进口的多元化。

据了解,随着东部石油管道以及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管道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俄将每年为此供应3000万吨原油,并逐步扩大到5000万吨,那么这一数字对中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韩晓平说,我们一年进口3千万吨,大概每年的平均增长大概在5千万吨左右,所以如果能够增加到5千万吨,在中国石油整个供应格局中,未来如果我们达到4亿吨的进口量的时候大概在1/8左右。它如果能够稳定供应的话,对中国来说也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石油来源,而且这些石油可以供应中国的东北地区,使我们已经建立的像大庆这样的炼油设施,能保证它平稳的运行,对于整个东北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多的好处。[4]

上一篇:陈学洁

下一篇:张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