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国画
所谓鉴赏,是指带有一定评论的欣赏。对艺术品的鉴赏,因人而异,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评判都会有所不同,所以艺术品鉴赏带有强烈的主观因素,是根据各人的审美观、绘画修养、文学修养而产生的对作品不同的评判。所以,即使是同一幅作品,因为鉴赏角度的不同或是定位的不同,在鉴赏上也会有差异。赏与鉴是两个概念,赏是对作品高下、优劣、好坏的评定;鉴是鉴定作品的真伪。鉴赏绘画,似乎简单,却也必须注意方法。古人有许多鉴赏的标准和格法,虽然反映地是古代鉴赏家的审美理想,有一定的时代和审美特点,但对我们今天的鉴赏来说,有些还可以引作借鉴、参考。当然,我们今天鉴赏作品,还有着新时代所提出的要求和准则。
(一)、传统品评标准
传统的品评标准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积累,对中国画的品鉴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借鉴。
形神
关于形神方面的论述很多,有的注重形;有的注重意的;还有注重“形神兼备”的,这方面的争论从来没有休止过。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画,必须依靠形象来反映生活,同事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思。因而现在的中国画鉴赏以“形神兼备”为最。具体的是形,抽象的是神,不能“贱形贵神”,舍形不能求意,只有“形具”才能“神生”。也不能只重形,那么画人物好像画的是泥塑木雕,画花鸟就象画的动物标本,虚有皮毛,全无生气。“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形与神二者缺一不可。
六法 六法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先提出的比较科学而系统的绘画创作与批评的准则,它们始为品评人物画的六项标准,其后逐渐应用到山水、花鸟画科。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把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北宋时期,刘道醇又针对六法的对品鉴标准,提出“六要六长”,使品鉴标准更为具体化——“六要”即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来去自然;师学舍短 “ ;“六长”即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巧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六要六长”的提出使中国画的品鉴标准更加清晰和明确,同时也是六法的变相,所不同的是具体地指出了他们的优点,避免了理解上的偏颇。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意》标示:“然笔意亦无他焉,在品格取韵而已。”他们在绘画作品的风格上,以其有无气韵作为品评的标准。谢赫的六法论,为历代作画者、评论家所推崇,一千多年来,论者众多,对中国画论及中国画的创作发展及其品鉴,具有极大影响。
定格
在绘画的定格方面,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是第一部绘画批评专著,他以“六法”准则,将三国至梁的二十七位作画者的艺术,分为六品。
至唐代,不仅品数变异,而且迭加品名。朱景玄第一次提出“神、妙、能、逸”四格,把“神、妙、能”列为一、二、三品,把逸品置于后。张彦远提出“五等”,他在谈“画体”时,立下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他认为应把自然画列为第一等,把谨细画列为末等。他认为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表现,没有人工气息,没有斧凿痕。谨细画把什么都画出来了,是画的下品。“四格五等”,是唐代人新立的评画标准。
宋代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四格的顺序重新作了排列,把唐代居于四格之末的逸格提到首位。即“逸、神、妙、能”。而宋徽宗赵佶主持宫廷画院时,把黄休复排列的顺序否定了,他认为应是“神、逸、妙、能”,赵佶变动四格次序,反映了他的“专尚法度”的评画要求。“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的逸格,正好与赵佶提倡的“法度”相对立,同他树立的黄筌派的“妙在赋色,用笔精细”的画风相违扭,于是把逸格从首位上降下来。
自文人画家占据画坛之后,绘画的品评以“逸”为先,以下笔若不经意,平淡天真而意味无穷的作品为“逸品”,它重在作画者主观情思的抒发,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独特风格,故往往更侧重于高雅胸襟的含蓄而又自然流露。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云:“纯是天真,非拟议可到,乃为逸品。”其后品鉴标准以既传客观之神,又抒主观之情为第一要求。
(二)、现代审美意识的介入 对中国画的品鉴,现代人的品鉴标准介入了现代的审美意识。传统中国画中以“逸”为先,强调的是抒写胸中逸气,对作画者的人品、修养上提出了高要求,画面追求的是荒寒、萧条、澹泊、淡逸、空灵、苍润、幽邃等境界,当社会动荡时,采取的方式是“避世”,归隐山林,表现的是失意文人的情怀。现代社会是多元的社会,“避世”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作画者必须面对并适应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不能回避。在审美理念上,多多少少融入了一些西方的理念,比如造型的体积感、质感;虚实空间;色彩的运用;光影;透视等等,无形之中都带入了中国画鉴赏中。因而,不能完全以传统的审美标准来品鉴中国画,应具有多方面的现代的审美意识及其心胸,才能很好地把握中国画品鉴的尺度。
(三)、审美观不同,对作品的品鉴亦不同 各人的审美观不同,对待不同的绘画,有不同的品鉴标准。五代时期的花鸟作画者黄筌与徐熙,他们的绘画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后人评价把黄筌、徐熙摆在同等位置,有“黄家富贵,徐家野逸”之说。但不同时期对他们的作品的评价态度是不一样的。黄筌描绘的宫廷的珍禽瑞鸟、名花奇石,富贵浓艳的绘画格调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审美意趣以及欣赏口味,因而其画风迅速引导了北宋花鸟画的发展,也成为了这个时期品评花鸟画的标准。而徐熙描绘的是大自然中的禽鸟、花竹、草虫、蔬果,他追求的是生动活泼的笔墨趣味和朴实淡雅的绘画格调,他的风格在宋初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而自苏轼等文人作画者占据画坛之后,追求笔墨意趣的徐氏风格被文人作画者所看重,并迅速发展。黄筌、徐熙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不同的审美观,对待他们的作品有不同的评判,黄筌代表的是宋代院体画,代表的是皇室的审美观,徐熙代表的是在野文人的审美趣味,后被在朝文人作画者所看重。以宋徽宗赵佶为代表的院体画以“神”为先,崇尚“法度”,在形的要求上精确到“孔雀上台阶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而文人作画者是以“逸”为先,不拘成法,寄情于笔墨之中。因而,品鉴作品不能凭个人的审美及其喜好,就定其优劣,要放在作品的时代背景下,多方位地,客观而公正地评判,时间会检验一切的。
(四)、品评的角度不同,作品的品鉴存在差异 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用六法作为评论绘画作品的标准,他认为陆探微“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将陆探微的画标为上品。认为顾恺之的画“体格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迨意,声过其实。”列为下品。而南齐的姚最在《续画品录》中对于谢赫把顾恺之这样的作画者列在下品,认为是不恰当的。他说:“至如长康(顾恺之)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有若神明,非庸识之所能效;如负日月,岂末学之所能窥?”唐代的李嗣真也不同意谢赫对顾恺之的评价,说“谢评甚不当也”。他认为,顾恺之“天才杰出,独立无偶,……列于下品,尤所未安,今顾、陆请同居上品”。这几位作画者对顾恺之的评价都是恰当的,只是他们品评的角度不同,给顾恺之的绘画下了不同的断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一个全能的大师,也没有一个在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的画家,也许他在这个方面是绝顶的,也许在另外一方面存在不足。因而,在评价一位画家的时候,不能因为某一个地方不足而否定了他的全部,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品评,才能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一位画家及其他的艺术。
(五)、绘画修养、学识不同,对作品的品鉴亦存在差异
对中国画的鉴赏,没有绘画方面的修养、学识,看到的只是作品的表象,比如画的是什么东西呀,画得象不象呀等等,对作品没有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有句俗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往往我们在美术馆里看画的时候,有的人一带而过,速度很快;有的人凝神踞足,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退后,时而凑到画前,甚至还有人拿着放大镜细看局部。从不同的人看画的神态,我们可看出,哪些人懂画,哪些人不懂画。有些人对画的风格、作者的师承、用笔用墨、表现的画面意境等方面,娓娓道来。有些人看画茫然,不知所措,画看完以后,不知看了什么东西,没有一点感觉,只是觉得好看。观画的方法,元代的汤垕在《画鉴·画论》中道出了其中之奥妙:“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傅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若看山水,梅兰、枯木、奇石、墨花、墨禽等游戏翰墨,高人胜士寄兴写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先观天真,次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迹,方为得趣。”如果对绘画没有一定的了解,其气韵、笔意、骨法、位置、傅染、形似都看不出来,“得趣”也无从谈起。因而,要鉴赏中国画需要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修养、学识越深,看到的东西越多,学到的东西也会越多。
如何欣赏中国画,从那些方面入手?
欣赏一幅中国画作品,对于一般人来说,常常是能否“看懂”作为评判标准。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的,属于看得懂范畴。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中国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中国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国画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
当然,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画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国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艺术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中国画也是如此。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
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
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中国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朋友不妨用这种方法去欣赏中国画(或其他绘画),认真试一试,看能否有所收获。
什么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之美,其美术魅力又是如何展现的?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为工具,根据汉字的造型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绘画的艺术手段,运用毛笔的书写来完成的。它是线条的艺术,却不是一般的单纯线条,而是具有绘画性质的线条。它是由千姿百态以及变化莫测的线条组合来传递书写主体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汉字书法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艺术表现出中国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展现出历代书家空灵的艺术趣味和人格价值。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之美。中国书法之美,具体表现:1、书法艺术的线条美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由点画组成,点是线的浓缩,线是点的延伸。书法家利用提按、顿挫、轻重、粗细、强弱、疾徐等用笔技巧,结合用墨的枯湿浓淡等变化,使点画线条产生富有情感的力度之美。线条的力度美,能唤起人们心中的力量感。线条的情感主要表现在线条的节奏感,用笔轻重疾徐、抑扬顿挫,像音乐一样唤起人们心中的节奏感,这种线条的节奏与旋律表现通过视觉,使人产生心理上的情感共鸣。有情感的线条,必然是承起分明,有呼有应,有起有止。起止适度,或断或连,左右顾盼,上下呼应。2、书法结体的造型美书法艺术的美不仅仅表现在点画线条上,还表现在每个字的结构造型上。汉字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篆、隶、草、楷、行几个阶段,但每个阶段,字型都有独特的美。汉字的结体与造型有四大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和独体字,这些结构的美最完美地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包含了谦让、对称、均衡、节奏。所以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不仅线条美,更有结体的造型美。如果说西方绘画精致地刻画实物是为了赞美大自然造物的形体美,那么中国书法则运用点画组合成的文字结构表现出多姿多彩的形体美。3、书法艺术的笔法美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产生或决定于线条的质感,而线条的质感产生于特定的用笔方法,因此决定了笔法的重要性。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人们发现中锋运笔能较好地产生这种质感造型的效果。笔锋入纸的深浅度,行笔转折中笔锋的转换,便产生了书法的力感强度,使线条的形态与力度构成了线条的书法艺术品质。书法几千年,笔法训练的复杂性,主要来源于书法线条的艺术灵感性品质,也来源于书法历史的绵长悠久所形成的丰厚积淀。书法艺术品位的高下,基础性因素是取决于线条的艺术品质和艺术内涵,这就需要书法家不断在丰富笔下线条的艺术内涵方面兼收并蓄,以丰富自己的笔法意蕴。前人的优秀笔法,都是前人辛苦实践与思考的结晶。这些艺术特质吸收得越多,笔下的线条才能有较高的艺术品性。4、书法艺术的墨韵美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朵奇葩,它是通过灵动神奇的笔法、云烟翁郁的墨韵、险夷奇正的间架、参差流美的章法,出神入化地创造出大气浑成的艺术美,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书法家的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给人以高度的审美享受。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笔法和墨法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书法家在提按顿挫中,那挥毫染翰之时,那贯穿全幅的墨气,变幻无穷的墨色,正是书法家以情动笔,以毫留形的神奇纪录。满幅作品中氤氲的云烟,是笔与墨结合的产物。墨法的浓淡枯润最能传达出书法作品的意境美。枯湿浓淡、知白守黑是墨法的重要内容。书法,是在黑白世界之中表现人的生命节律和心性情怀。5、书法艺术的章法美书法创作与书法欣赏首先关注的是作品的整体效果。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必然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章法是对作品整体的布局安排,即对字的大小分布、笔画长短、顾盼与穿插、疏与密的处理等。虚与实,白与黑,相依相生,相映成趣,字里行间处处有笔墨情趣。书法的章法,讲究承上启下,左顾右盼,参差变化,落款合理,布局于整体和谐统一。书法艺术讲究章法美。运用虚实这对矛盾,虚处淡雅,实处充盈。而实处皆虚,虚处皆实,便是用反原则。章法营构中,萧疏清朗,并非似一盘散沙,而是实到虚境。墨色之外的空白,虚到无时,却是大有,无画处皆是妙境。就章法而言,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布白则是翰墨尘点的反衬。巧妙的布白能使通天产生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效果,留给欣赏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法艺术参考资料来源:银川九中-墨韵禅心,如何欣赏中国书法之美
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
一、以简驭繁
书法艺术的形式,最为简单不过——只有汉字、只有黑白的组合,至多加上纸色和装裱形式的变化以及红色印章的搭配。但是,这最简单的形式中,却包含着无限变化、无限丰富的形态。
首先,字体的复杂性。汉字的历史形态本身是丰富多样的。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商周的金文、到秦汉的篆书隶书草书、汉代以后的行书楷书,还有处于这些形态之间的各种过渡样式,各种历史形态和过渡样式之间,又是既有区别更有联系的,彼此之间进行沟通的可能性极大。可谓林林总总,自身构成了复杂多变的系统。书法以汉字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先天就具备了优越的基础,具备表现形态的丰富性。这一点,由汉字衍生的日文、韩文和线性的西方文字是望尘莫及的。
其次,结构的可塑性。汉字作为记录工具,每个字都有其构形上的基本要求,以保证字义识读的准确性。但是,这个要求并不是僵化的。只要保持其点划和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基本稳定,其正斜、长短、方圆等等,在处理时都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具体到每一个书写者的笔下,汉字的形体总是千变万化而非千人一面的,即使是清代馆阁体也不例外。
其三,点划的多样性。每种汉字字体,都有相应的点划形态上的基本规范。但这同结构一样,并不是僵化的。在书写过程中,其具体形态具备极大的可塑性。而汉字书法的书写工具——毛笔,在塑造点划形态上具有优越的性能。两相结合,使得汉字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元素——点划的形象,具有了无限的丰富性。
最后,篇章的综合性。由单字、单词组织起来的汉字篇章,同其他文字的篇章一样,总是在符合语法的前提下,具有无限组合的可能。而汉字的结构与点划本身是多变的、复杂的,组合成篇以后,彼此所形成的各种关系,较之一般文字的篇章关系更加复杂。
此外,作为一幅完整作品组成部分的印章和装裱艺术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
可见,在这最为简单的形式中,却存在着多么复杂的形式关系问题!中国书法正是由此出发,以中国文化为基础,提炼出了一系列的关于形式处理问题的概念,形成一套关于形式美的观念体系,并辐射到其他艺术形式上。林语堂说:“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画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他甚至认为,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这些观念(以及形式和结构的原则),还影响到了 “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思”、“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正是(书法所探索出来的)这些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二、以静寓动
中国书法是一种诉诸视觉的艺术形式,它的作品,最终体现为凝定在纸上的形态,无论是悬挂墙上还是置诸案头,都是一种静态的欣赏。
但是,好的书法作品却总是给欣赏者以动感。任何艺术品都是创作过程的物化,仔细寻绎,都有可能从其最终形式中找到运动过程的痕迹。然而,汉字书写过程的运动性质却是独特的: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逆性。点划书写的起、行、收的各个环节和字形书写的笔顺、章法安排的前后顺序,都有基本的规范,其运动方向是任何一个接受过汉字书写基础训练的书写者都了然的。其运动过程往往还不许重复、不可逆转,因此指向性相当明确。这一特点,与音乐、舞蹈十分接近。
如此,则欣赏者从凝定的作品中读到的往往却是书写的运动过程,感受到更多的是存在于纸上的运动节奏。南宋姜夔说:“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皆支离而不相贯穿。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他又专门提出一组关于书写速度的互为矛盾的概念——“迟速”——加以讨论,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必先能速,然后为迟。”盛熙明与姜夔有同样的感受,他说:“每观古人遗墨存世,点画精妙,振动若生。”显然,在他们的眼里,书法作品充满了节奏变化。
创作者同样对作品的这种特征有深刻的体察和自觉的关注。陈献章是一个哲学家,同时是一个书法家。他说:“予书每于动上求静,放而不放,留而不留,此吾所以妙乎动也;得志弗惊,厄而不忧,此吾所以保乎静也。”在他看来,“动”才是第一位的,他所求的“静”,并非作品凝定的静态结果,而是一种审美品质,是作品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宁静不乱的气质,是作者心胸修养的反映。
在汉字书法中,草书给人的动感最为强烈。萧衍《草书状》说草书“有飞走流注之势”,宋曹说:“草书贵通畅。……种种笔法,如人坐卧、行立、奔趋、揖让、歌舞、擘踊、醉狂、颠伏,各尽意态,方为有得。”唐代著名草书家张旭,曾经观看舞者公孙大娘表演剑器舞,因而得悟草书的精意,杜甫有诗赞述此事,在书法史上传为佳话;又传闻他曾经见到公主和担夫争道,由彼此之间的动势而领会草书的要诀。因此,在后来的艺术家心目中,张旭的书法,已经充分表现了天地间各种事物的运动本质,故韩愈赞誉他说:“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但是,并非只有草书才能够体现运动之美。事实上,即使是最为工整端正的楷书,也能够(应当)表现动感。清人刘熙载《书概》一方面说楷书“详而静”、草书“简而动”,另一方面又说:“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认为“动”“静”之间是辩证的,而不是单方面的。沈曾植说:“楷之生动,多取于行;篆之生动,多取于隶。”指出楷书常常从行书中获取动感,篆书也常常从隶书的流动中得到启示。
早在唐代,张怀瓘就已经把书法同音乐相提并论,认为如果没有“独闻之听”,是无法来讨论书法这“无声之音”的。近代以来的学者,同样赞成这一观点。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徐悲鸿说:“中国书法……有如音乐之美。点画使转,几同金石铿锵。”沈尹默也说:“(书法)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三位大家同以音乐比拟书法,正是看到了书法中蕴含的如林语堂所说的“韵律”之美。
三、纵横有象
汉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其结构、点划在产生之初,就已经不是写实的。经过书写的逐渐改造,发展出各种文字形态,特别是草书、隶书、楷书之后,篆书中残存的一点“物象”更是全无踪影了。楷书的横、竖、撇、捺,尽管各有各的形象,然而哪一笔也不是自然物象的传摹;至于每个单字,与物象本身的外形特点,更可能是矛盾的,例如“日”字已变成方形,与太阳这个物象的圆形特征完全不同了。
但是,汉字起始时字形是以象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且在先民的观念中,汉字是圣人“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而创造出来的。这种观念影响深远,造成了人们对书法艺术极重要的一种诉求:以形写象。希望在抽象的点划、结构乃至章法中,表现出或欣赏到自然的大美。
在古文字阶段,尤其是小篆以前,汉字随体诘屈,自然物象的形式以一种相对直观的方式存留于汉字的表象。这种特点,易于使人们在阅读时同时产生对自然万象美的联想,从而有可能越过文字字义而直接进入对形式美的欣赏、玩味,并反过来生发出在书写中表现自然美的要求。
对自然美的要求,体现为两个层次。 第一,从作品的形体联想到自然物的种种情态。对这一层次的表述,主要集中在东汉至魏晋时期。
传为东汉末期著名学者蔡邕所著的《笔论》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字势》称赞古文说:“其文……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就而察之,有若自然。”又引蔡邕《篆势》:“或龟文针裂,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扬波振撇,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欲凌云。”引崔瑗《草势》云:“草书……抑左扬右,兀若竦峙,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传为卫夫人的《笔阵图》甚至对七种汉字基本笔画都提出了象物的书写要求:比如要求“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当然,这里的“象”并非外形的直接描摹,而是质感、力感或势的相似。
传为蔡邕所作的《九势》把上述种种表达,加以哲学化,提炼为书法艺术的生成论,说:“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自然美是书法美的源本,它通过作品的“形势”而展示出来。
第二,楷隶文字通行以后,抽象点划全面取代了残存着物象轮廓特征的篆书线条,从形象中直接领悟物象之美已不太容易,于是对书法自然美的体验,更多地转向深层次的精神、气势。
张怀瓘《书议》认为,书法“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一相是“无形之相”,是取千变万化的自然之神意(而非外形)融铸而成的书法形象。韩愈赞誉张旭说:“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翁方纲甚至说:“世间无物非草书。”在这个层次上,韩愈的“寓”是很重要的一个术语。“寓”就是寄托,自然之神意,寄托在书法的形象之中,为人所感知。——“形”与“象”不是在“物”(对象)的外形情态上(客观),而是通过“人”(主体)对“物”的精神意态的感受上(主观)得到统一。
清代书学家刘熙载提出:“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强调“人”的行为应当体现“天”的精神。一方面是“肇于自然”(客体向主体),一方面是“造乎自然”(主体向客体),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此完成了书法学领域内表述的完善。
四、书为心画
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这句话,本是用来描述文章意义的,但后来却成为关于书法与人的关系命题的经典论述。刘熙载《书概》说:“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把它上升为对整个书法艺术审美本质的一种界定。
艺术是人的创造。书法与其他一切艺术一样,必然反映创作主体的心智、性情、修养乃至技术能力等方面的特征。早在汉代后期书法的艺术性质初步被社会所承认的时候,赵壹就已经指出这一点:“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传为锺繇所作的《笔法》说得更加简洁:“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但是书法艺术在此方面的表现,又体现出相当明显的特殊性。唐代张怀瓘说:“文则数言及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文章言志抒情,犹可饰伪,而书法则无从遁形。
文章可以模仿,而书法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也模仿,甚至有些传世经典作品就是拟作;但即使是最严格的手工复制,也必定会留下书写者本人特点的蛛丝马迹。故唐代孙过庭《书谱》说:“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俓侹不遒,刚佷者又掘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
文章可以反复地加工修改,而书法创作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逆性,可以捕捉书写者的即时情绪和心态。孙过庭分析王羲之的各件作品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有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因此他认为书法可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清代王澍完全赞同他的分析,并且引申来评判颜真卿的作品:“《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容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以异,应感之理也。”项穆《书法雅言·心相》对此作了简明的总结,明确地把书的“相”作为已经显现的人“心”。他说:“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彩,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既然书相即是人心,则关于人心的各种要求,也就相应地在理论上被提出来,对书法审美作出规定。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到“德”,然而“德”却是“如其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唐代颜真卿地位的确立,主要是在宋代,而使他成为唐代书家冠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忠孝”形象。黄庭坚认为,苏轼之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学问文章之超卓:“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道德、学问、文章,都是人格的一个部分,如何转化为书法的形象,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的关系。但是,这样的强调,使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中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许多观念能够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提高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社会意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何欣赏中国画?
“画”这个词是一个概念,一是意识的抽象理解,一是具体形象的理解,某种具体艺术可以创作、改造、或毁掉,如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等;作为艺术这个抽象概念则不能改造、毁掉。艺术存在是永久的,它属文化层。老子说:“颓然吴名,充遍万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还说夷(无色),希(无声),微(无形)三者不可致诘,实又存在。具体的画是一种心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画家落笔则有,放笔则无,瞬间即成,瞬间即逝。从“画”这个角度看,成又非真成,逝又非真逝。它无完形,永远逝胎儿;它无定数,永远是一。又出于无,无存在有,画无画,于画者其所欲也,由画家自觉产生,自由把握。
画者其所欲也,心师造化二演万物,所谓“俯拾万物”,“从心所欲”,“万境由心造”。由心造,有一个物质的转化过程,还受理事的、时代环境的、文化层次的、人的个性的约束,物质与精神两者的促进。自古以来,中国画重临池、重游历、重学养、重继承。所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种画外功的重要可以说成于斯,败于斯。
历史在变化,事物在变化,知识要变化,人的思想要变化,形式和内容都在变化重,今人与古人对照显然有区别。画没有固定不变的形象,画风无论时代、或一个具体的画家都有区别。这种变化结果,虽然可以设想,单不可以断言。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画有始有终,生生不息。构成中国画的道,只要宇宙还存在它就同在,是不会消失的。
纵观美术史,远在张僧所画凹凸画、曹不兴画佛像到郎世宁时代,那时代不但情况产生了交流,而且有了一批知名的画家。艾启蒙以中西画法融合,受影响的有冷枚、唐岱、陈枚、罗福昱等。吴历晚年信奉耶稣教,有人说他的画参用西法,他反对如此说,他还有鄙视西画的意思。他说:“我之画不求形似,不落窠臼,谓之神逸;彼全以阴阳向背窠臼上用功夫——用笔亦不相同”。郎世宁虽然尽量吸收中国画写意,中国人不成人,外国人说背弃本源,使之进退维谷。那时中西画没有合二为一,那种画法现在也没有确立传统继承,这是一个历史记载的事实。
反思中国画历史,中国画事实存在确实又在不断变化,只不过千变万化都围绕着一根中轴线就是民族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不统一,各种学术思想相应显得活跃,绘画艺术由于佛教的促进,却成了一支生机勃勃的鲜花,产生了一批很有成就一直在历史、过程中大放光彩并受称道的画家,顾恺之就是其中最伟大、最具有代表形的划时代人物。他不但有不少山水画题材的作品,《画云台山记》这部构思文稿给后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启示。还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包括敦煌壁画在内,正因为有很多山水创作,产生宗炳《画山水序》和《画叙》这类理论著作流传,提出了透视比例“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万里之回”。“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同时提出了“畅神”及“画之情”这类美学思想。这些对山水画独立成科起着鸣锣开道的作用。
隋是山水画走向完全成熟的过渡阶段。唐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昌盛的时代,绘画艺术空前繁荣兴旺。山水画的皱法有了发展,大小李父子的金碧山水为集大成者。吴道子、王维的水墨山水画法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后期又有王洽的泼墨更发挥了水的性能。张操善用秃笔,创造新的渲染法,并提出影响深远的“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学说,对中国画创作主客观关系作了辨证的依据。山水画标致成熟,独立成科。王维《山水诀》中的透视比例理论,体现中国画理论的完善。王维创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给后来文人画开了先河。唐代在用笔、用墨、用色、用水、构成中国画精髓的这类技法齐全而成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同,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这类既科学又实用的思想理论和技法理论对中国画发展道高峰的地位作了贡献。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为我国绘画确立了东方艺术的高大形象和崇高地位,唐以后千百年来,一直享受使用着丰富的宝贵遗产,凭借这些遗产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使花鸟画在宋代兴起并成熟起来。
五代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影响中国画的部同风格,北方的荆浩以雄强之势影响深远,著有《笔法记》一书。提出“气、韵、思、景、笔、墨六要”,对“六法”有所发展,关??是荆浩的继承人,以江南平淡水墨风格影响久远。巨然继承了董源的衣钵。他们一直影响到后来各各时代,以至发展成南北宗说。
郑振铎先生说,谈中国绘画史应以宋为中心,宋代中国画科目齐全,百花争妍,辉煌盛隆,空前绝后。宋徽宗开办画院,设立“画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国家美术院校,院派思想,院派画风起了开端。
宋初的李成、关仝、范宽他们的画派统治画坛,中国画史评“三足鼎立,百代标程”。北宋中期,文人画家异军突起,提倡水墨写意画,与院体画对立。代表任务为苏轼、米芾。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成为写神趣的意象画铭言影响到现在,这个观点和画法还对中国画的革新提供了革命的口号。苏、米两人的艺术思想又成为文人画的典范和指南。由于文人画和院体画的对立和忽布,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画风形成,出现了梁楷的水墨大写意画。但苏、米没有研究和总结,只是提出了问题。《林泉高致集》、《山水纯全集》、这两部理论著作是由画院画家完成的。
元代文人画最重要人物是赵孟頫。他提出“书画同源”,并加以发挥,把书法的功力运用到绘画笔墨中,由此画家必能书,书家也能画的遗风流传书画界。有人还说,书从画中来,画理在书中。元代又是一个转折点,画风骤变,文人水墨画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青绿重彩、工笔画界那时虽有绚丽机构之作,如精湛的永乐宫壁画,但以接近晚年。明代初,“浙派”曾在画坛一时活跃,后被吴门画家取代。董其昌因南北宗说引起画坛密锣紧鼓热闹了两百多年,虽有是非之争,也有一派认为他的成绩是主要的。陈淳、徐渭是划时代的人物,特别是徐渭影响既大又久远。郑板桥、齐白石也都钦佩他。从明到清,能书能画,宜书宜画,诗书画合壁;金石学大盛,诗、书、画、印章融为一体,中华民族这一伟大辉煌的艺术以其完备、宏大、精湛、文采、玄妙使世界其他画种莫及。
从历史看,发展到清乃是按文人画的道路继续往前走。虽说此时是按文人画的道路发展,但它是集大成的时代。那时社会内外关系发生变化,画家的生活、世界观、艺术观、技法、学术,给我们留下了既珍贵又现实是艺术瑰宝和经验的全面及丰富,流派分呈、艺术争妍。有数不清的大师如:“明四家”、“四王”、“四僧”、“八怪”、“金陵画派”、“黄山画派”、“扬州画派”,首创指墨画的高其佩等等大家,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奉献者、创造者、也有个人牺牲者,殉难者。
从历史看,中国画什么时候不再变化和发展?事物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运动,继往开来,然而新生事物中,又包含旧事物的许多因素。庄子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中国画的发展,传统总是起积极的作用。没有传统的东西,就没研究的根据,没有根据怎么说发展。在发展中优秀的、精华得到继承,另一部分被淘汰掉。“其成也, 毁也”。变有自然规律,规律在变化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和运用。但是,中国画变成今天的大泼墨、大泼彩,王维、李氏父子、梁楷、徐渭他们提供了依据。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具体的。——“其分也,成也”。画作为实践,有形有象;作为概念,无形无象。有形无形,无形有形,在运动过程中转化,画家可以自由把握,“妙造自然”。运动结果,不期然而然,产生于无形,不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心中之竹不是手上之竹,手上之竹不是纸上之竹,纸上之竹不是心中原有之竹”。
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有如此抽象的形象,毫无拘束的泼墨、泼彩画法,纵情疏狂的意趣等。再说精神和物质自古就属个人所有,今天才真正成为社会的文化,人类的文明。古人或者前人,有哪一个预料到了呢?现在人有的在摹汉砖图纹,有的在摹敦煌壁画,有的在摹民间艺术,有的在摹儿童画,都在不同的作历史的反思。也有人大叫“反传统”,“穷途末路”,“合二为一”,中国画向西画靠拢才有前途。也有大叫“反传统”的人在偷偷地偷袭传统。中国画有如其他传统文化那样,在一定时间遭到否定,一定时间又得到重新估价;在一定时间被埋没、毁掉,另一时间又重新得到复兴。西画也如此,印象派曾受到学院派强烈的攻击,印象派曾激进地打着反传统的旗帜,它后来又成为传统。印象派画家之一德加说:“对自然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绘画是一种传统艺术,去学会跟着荷尔拜因那样来画就更有意义得多”。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超现实派曾受到塞尚、高更、凡高、修拉的影响,吸收他们的经验。中国文人大写意画,对宋代院体画来说是个反动,传统文人画现在又成为某一部分人革命的对象,这都是自然而然的。老子说:“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事物总是对立,互补,统一,矛盾向前发展。高更说:“画家在他的画架前面,既不是过去时代的奴隶,也不是现在的奴隶;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他的邻居的奴隶。他是他自己,始终是他自己,永远是他自己。”(《印象派画史》)
宗白华说:“中国画法不全是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行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其要素不在机械地写实,如花鸟画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中国画不是西画先找好了题材,再找模特儿照着画,总有一个对象的束缚,天地的限制,虽然也有形神兼备,但“意”就不够了。中国画是画家在生活体验中体味万物的形象,“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画家最深的意趣。石涛认为他的画不象古人也不象今人。“我思我画,自有我在。”说中国画千人一面,没有变化,须要横向联系,学习西画,也许是学而不深,言而不精吧。中国画家是用“澄怀观道”的宇宙观来认识世界,体察万物,写胸中逸气,求得一种心灵的解放。西画的境界与中国画的抽象笔墨具象结构是不同的。就是印象派也是非常准确地目睹描摹对象。凡高、马蒂斯在他们的画里重视线的作用,他们说:“我的灵感常来自东方的艺术”,他们还说:“我的风格是手塞尚和东方影响而形成的”。“东方的线画,显示出一种广阔的空间,而且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空间,它帮助我走出写生画范围之外”。(《印象派画史》)。马蒂斯、毕加索自己说是受了中国画的影响而改变的。“纵观环宇,第一,唯中国人有艺术;次为日本,而其艺术亦源于中国;再为非洲黑人。”(毕加索晚期创作展览序言)他们对线的运用始终不及中国画的线流动变化,多姿多态,藏有意蕴,意义丰富,中国画的线不仅是表现形体,更表现精神,表现生命的运动,它的内容有广阔的时空哲理,中西画家各有宇宙观,确立了两个独立的系统。对这两个系统无论近代的和现代的前辈都曾经提出“合二为一”的设想,也算革命的口号吧。他们不仅高喊口号,还从事革命实践苦心经营,又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至今都没有成功地确立一个传统作为可供学习的典范而未见生机勃勃的遗传开来。
任伯年开始是学西画的。法国著名画家达仰称赞任伯年的作品“多么活的天机,在这些水彩画里,多没微妙的和谐,在这些如此密致的色彩中”。老一辈月份派画家杭稚英、金梅生等人曾学水彩画,张聿光是推广水彩画最积极最活跃的人。吕凤子、陈秋草、潘思同、方云鸪、李叔同、张大千都是由西画开始,终年以中国画获得声誉受到人们的怀念的。
特点篇: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谈的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如何欣赏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古代家具欣赏
中国古代家具源流概说——明清家具明代家具宋元以后,中国社会仍然延续着千年以来的封建统治制度,由于元末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加上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明王朝吸取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深知“居安虑危,处治恩乱”的治国策略(《洪武实录》),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促进生产的措施,经过几十年的恢复,使国家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至明中叶,举国上下出现了空前繁华的景象。而明代家具这一时期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地域艺术文化中心及流派,尚古求真、豪放挺拔成为新的时代审美标准,中国古典家具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这里就其形成的原因重点提出几项:明末清初 黄花梨攒靠背活屉四出头官帽椅一、手工业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生活领域方方面面的进步,使得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二、郑和下西洋时,随船满载的中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缂丝、金银等各类商品,以货物贸易的形式换回各国特产,如象牙、香料、宝石等,由于归航时所载货物较轻,怕帆船倾斜,需要用生物体来增加船的重量,于是大批优质的木材便利用这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中国,而这批木材被港口附近一些木匠发现并制造成家具,这些木材木质坚硬、细腻、纹理好,做出家具结实耐用,且极具凝重感。这就是后来我们提到的硬木。三、经济社会的改变促使文化意识形态的改变。 明晚期 黄花梨有束腰矮桌展腿式半桌这种社会酝酿着重大的变化,在传统艺术领域内,表现为一种合规律的反抗思潮,具体而言则表现为反抗伪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这是下层的现实主义与上层的浪漫主义彼此渗透,相辅而成。反映在家具领域,则体现为“明式家具”在保留了宋代家具简洁线条的同时,更注重家具本身的使用功能,在简洁、文雅之余设计思维更加开阔,同时吸收了元朝家具的豪迈奔放。使得明式家具尚古之余更为实用,奔放之中更为挺拔。这也是这一时期社会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清代家具清代家具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康熙朝之前包括康熙前期,此阶段家具基本保留着明代家具风格特点,当然少许的变化还是有的,但仍应属于“明式家具”范畴;自雍正到乾隆晚期,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清式家具;嘉庆、道光之后直至清末民初时期,由于国力衰败,加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战乱频起,社会方方面面都受到严重破坏,在这种环境中,手工业者根本无法造就高超的艺术品,再加上珍贵的木材资源已告枯竭,家具业必将走入衰落时期。 清乾隆 黄花梨龙纹中牌子大衣架清式家具与明式家具在造型艺术及风格上的差异,首先是用材厚重,家具的总体尺寸较明式宽大,相应的局部尺寸也随之加大;其次是装饰华丽,表现手法主要是镶嵌、雕刻及彩绘等,给人的感觉是稳定、精致、艳丽、豪华,与明式家具的朴素、大方、优美、舒适形成鲜明的对比。它虽不如明式家具那样具有科学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由于清式家具以富丽、豪华、稳重、威严为准则,为达到设计目的,利用各种手法,采用多种材料,多种形式,巧妙地装饰在家具上,效果也很成功。所以,清式家具仍不失为中国家具艺术中的优秀制品。 清早期 黄花梨透棂书格清代家具较多的注重陈设效果,整体造型厚重,体形庞大,色彩强烈,并常常采用各种工艺手法,强调形体的装饰美。多种材料的镶嵌,精细繁缛的雕刻,突出地表现了传统家具的工艺美,但娴熟的传统技艺,迎合了当时夸张的审美趣味,到清代晚期时,更加一发而不可收。过度的堆砌和人为的雕琢,使得许多家具显得特别繁琐;财力不济而造成的粗制滥造,更使家具走向了物质功能要求的反面。最后,将创新精神局限于外在形式感的清式家具画上个华而不实的句号。清早期 紫檀有束腰方回纹马蹄足三屏风扶手椅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性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清代家具进一步出现西化倾向,各种西方家具成了市民追求的新异物品。到这一时期,清代家具也就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延伸阅读:[明清家具部件术语] 椅子的鹅脖
如何欣赏中国画?
一幅中国画,如何来欣赏,如何来评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必须了解中国画的历史和中国画的艺术规律,有较深的艺术修养,才会有较高的鉴赏力。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发展历程映射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中国画受中国哲学、美学观点的影响,不要求像照相那样非常逼真,而是借景借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半是物,一半是我”。通过画面传给人一种深沉、一种苍茫、一种宁静、一种生机……一种无言的会意。西方绘画是大自然的再现,而中国画却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再创作,是一种融入了自我的再创作。除了这种深层次的欣赏之外,还有画面的欣赏。一般的衡量标准,一是笔墨雄健、精湛,不造作,不含混,脉络清楚,气势旺盛,大胆下笔,细心收拾。二讲立意要新,有激情,有生气,能够第一眼就抓住人心,使人看过后印象深刻,回味无穷。三是布局要奇,从全局着眼,细处着手,虚实相间,繁简相宜,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四是造形要美,要有神韵,有灵气,比描写对象更高更美。切忌形似华美,内容空洞。最后,画中所配的诗文、书法、印章皆应与画面协调统一,浑然一体。中国画的发展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各种不同风格、流派的画。经过历代画家的探索和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欣赏中国画,不能仅以自己的好恶或从狭隘的角度去评价。中国画博大精深,许多地方要靠领悟,靠感觉,靠意会,你才能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
如何欣赏中国画
你好,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欣赏国画:
1.注意欣赏作品的气韵美
中国山水画很讲究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如何欣赏国画?由此,神韵美是一种高级的审美享受,也是中国画追求的目标。
2.注意欣赏作品的意境美
如何欣赏国画?中国山水画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天人合一。所以,欣赏山水画,只注意作品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是不够的,除此之外,人们还要注意欣赏作品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充满着节奏美、旋律美。其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这正是她博大、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
3.注意欣赏作品的笔墨美
山水画同人物画不一样。人物画讲究用笔精确,细腻传神,它的束缚很大,而山水画特别是写意山水画追求的是笔墨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和激情宣泄,讲究用笔用墨、讲究皴法、讲究急缓顿错,讲究一波三折、讲究韵味,就像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其实艺术的高境界是相同的。
4.注意欣赏作品的诗合美
许多的中国山水名画,都附带着诗词在其中,其珠联合璧,诗情画意,也是人们审美享受的一大方面。例如,郑板桥善画竹,再配上一首七律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意境真是美极!
以上介绍的就是关于如何欣赏国画的一些讲解,我们在看到一幅画的时候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欣赏。
中国著名书画家的故事
1、顾恺之顾恺之出世没多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顾恺之因其他小朋友都有母亲,惟自己没有。他便缠着父亲不放,问:“我为什么没有母亲?”父亲说,你怎么会没有母亲呢?顾恺之穷追不舍:“那我的母亲长得什么模样?”父亲只好耐着心思给他描述。顾恺之就是凭借父亲的描述,一次又一次地给母亲画像。每次画好之后,他都要问父亲像不像,父亲总是在肯定之后,表示遗憾。但顾恺之不气馁,仍然画笔不辍,只到父亲两眼放光,说“像,像极了”,他才满意地放下画笔。他的母亲就这样在他的心里永生了。2、张僧繇一天,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雷鸣电闪,风雨交加,两条巨龙撞毁墙壁,腾云驾雾,凌空而起,飞向天空去了。没有画上眼睛的那两条龙,依然留在墙壁上。 后来比喻作文或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3、展子虔展子虔的绘画题材广泛,手法多变。他不仅善画人物、车马、山水、台阁,而且大都臻于精妙。在着色技巧上,他用青绿设色。他的画法为唐代绘画名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宗法。他所画之马,神采飞扬,十分有神。他所画“立马而有走势,其为卧马则有腾骧起跃势,若不可掩复也。”展子虔能够抓住马的瞬间神态,表现出整个绰约风姿,达到以形传神,以神带形,形神兼备,维妙维肖的艺术境界。4、阎立本阎立本成功地刻画了这些帝王们的个人性格,画中不仅表现了对他们的了解,并且表现了对于他们的评价。据史书记载,魏文帝曹丕博闻强识,才艺兼备;晋武帝司马炎深沉、有度量;北周武帝宇文邕粗野强梁,但很有策略能力。隋文帝杨坚表面平和,城府极深、多猜忌。隋炀帝杨广美姿容,很聪明,但又浮夸好享受。陈文帝陈衍也是美姿容,有学识才干,很干练,这一切都和阎立本的绘画相符合。5、吴道子吴道子年幼家贫,外出谋生路经河北定州城外时,在“柏林寺”结缘一位老和尚,并拜其为师。老和尚想画一幅《江海奔腾图》壁画,但是怎么都画不好。于是,老和尚带吴道子出游观察各地江河湖海,学习画水。三年过去了,吴道子画水很有长进。回寺的第二天,老和尚竟病倒在床了。吴道子说:“师父,我愿替您画那幅《江海奔腾图》。”老和尚见十五六岁的吴道子,竟说出这样有志气的话,当下就答应了。整整九个月,吴道子不出殿堂,精心构思壁画。直到深秋,吴道子才把这幅图画完,他对师父说:“师父,我已把《江海奔腾图》画出来了!请您去观看。”老和尚听后,病竟然全好了!老和尚站在殿门口,看着扑面而来的浪花仰天大笑,冲着吴道子说:“孩子,你画的这幅《江海奔腾图》成功啦!”
当代中国书画名家有哪些
1987至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美术师名录
北京市:
蔡 云(国画)赵准旺(国画)傅继英(工笔)薛林兴(国画)王成喜(书法)
姜成楠(国画)蔡玉水(国画)庄小雷(国画)徐楚德(书法)秦晓光(书法)
周京生(国画)
四川省:
郭汝愚(国画)杨晓亮(国画)
青海省:
杨明(国画)
山东省:
孔维克(国画)吕建德(书法)尹延新(国画)赵文成(国画)赵顺利(设计)
陈文进(版画)王书平(国画)常绍彦(国画)韦辛夷(国画)曾先国(国画)
薛 林(国画)温 光(国画)李颖华(国画)徐雪峰(国画)刘思谦(国画)
贵州省:
鲁 风(国画)沈德志(国画)王系松(国画)陈国梁(工艺)
内蒙古:
孙海晨(国画)范建春(国画)
山西省:
陈巨锁(书法)
北京
曲毓琦(书法)、赵准旺(国画)、傅继英(工笔)、薛林兴(国画)、贾文忠(书法)、姜成楠(国画) 、蔡玉水(国画)、庄小雷(国画)、徐楚德(书法)、秦晓光(书法)、周京生(国画)、李元茂(书法)、傅小冰(书法)、成立慧(国画)、汪碧刚(书法)、赵小石(国画)、蔡云(国画)、宋绍喜(国画)、王文甫(国画)、丁杰(油画)、冀冰(国画)、李晓轩(国画)、刘宝堆(书画)、李进(书画)、王晖(国画)、韩文博(书法)
上海
蔡超(国画)、丁观加(国画)、张森(书法)、罗昌(国画)、李建(国画)、沈从斌(国画)、汪云飞(国画)、林炳兴(国画)、左建华(国画)、杜信先(国画)、宋颖(书法)、张根宝(国画)、黄喜悦(国画)、孙健忠(国画)、敖崇武(国画)、李人雄(雕刻)
浙江
姜宝林(国画)、张洪庆(书法)、姚丹萍(工艺)、徐雄关(国画)、戴宏海(国画)、徐竹初(雕刻)、曹明华(国画)、杜庆国(国画)、金明华(国画)、金正惠(国画)、周文清(国画)、林秀明(国画)、李玲燕(油画)、潘文伟(书法)、何水法(国画)、吕维超(国画)、朱道平(国画)、李明(国画)、陶雪华(书法)、唐建中(书法)、樊国龙(书法)、陈文峰(书法)、方胜浩(国画)、章先怀(国画)、沈鉴铭(书法)、张满山(国画)、周振(国画)、邵黎明(书法)、夏明(书法)
甘肃
赵永夫(国画)、伯凤麟(国画)、周振东(国画)、王洁(书法)、牟水元(工美)、侯景耀(国画)、陈怀璧(国画)、李耀宗(书法)、孙红(工美)、杨剑锋(书法)、王青彦(书法)、廉奉儒(国画)、王淮仟(书法)、王金城(国画)、贾久桢(书法)、杨植霖(国画)、刘鸢(国画)
陕西
崔振宽(国画)、郭全忠(国画)、江文湛(国画)、张文祥(国画)、王天任(雕塑)、屈有善(国画)、王西京(国画)、赵振川(国画)、雷珍民(书法)、郭琳(国画)、李乃良(漫画)、赵益超(国画)、张明堂(国画)、薛铸(书法)、李富奎(油画)、郭钧西(国画)、吴三大(书法)、王子武(国画)、胡明军(国画)、董明江(国画)、杨品国(国画)、曹明华(国画)、胡艺顺(书画)、史汉北(国画)、樊君成(书法)、张杲(国画)、曳岚(国画)、孙捷(国画)、薛稳发(书法)、杨进禄(书画)、邱月茂(国画)、张山(书法)、索然(国画)、方明(书法)、黄强(书法)、司永禄(国画)、薛英辉(国画)、高大鹏(国画)、董国红(国画)、刘培江(国画)、徐宝林(书画)、尚建国(国画)、王西林(国画)、张群(国画)
湖北
丁竹君(国画)、蒋昌忠(国画)、杨坤炳(书法)、汤立(国画)、詹志峰(国画)、周石峰(国画)、金伯兴(书法)、罗国士(国画)、李乃蔚(国画)、吴庆林(国画)、施江城(国画)、汪国新(国画)、强琼(国画)、赵正有(书法)、许祥强(书法)、王三旗(国画)、刘德林(国画)、汤东霖(国画)、邓传林(国画)、黄壮(国画)、李劲江(国画)、郑大华(国画)、刘宇鹏(书画)、袁吉祥(国画)、朱诗光(国画)、周桂南(国画)、周韶华(国画)、冷军(国画)、徐勇民(国画)、吴惠良(国画)
河南
张清渠(国画)、赵家贵(国画)、李自强(国画)、杨百亮(国画)、张运(国画)、申志华(国画)、江秋生(绘画)、姜玉春(国画)、郭荣举(书法)、马跃华(国画)、李菊英(国画)、马万里(书法)、陈稳绩(书法)、王志全(国画)、柴新胜(书画)、陈又新(国画)、范东风(国画)、邵华(国画)、周同祥(国画)、王斐(国画)、沈宁波(国画)、王凤年(书画)、刘剑霞(油画)、栗玉柱(国画)、段传峰(国画)、王永刚(国画)、张化彦(国画)、刘亚丽(书法)、李明星(国画)、乔培楠(国画)、刘椿下(书法)、杜富远(国画)、范传福(书法)、李华(国画)、贾运武(国画)、姚西鸣(国画)、李增喜(国画)、牛耕(书法)、王凤岐(书法)、叶振勇(国画)、席胜利(书法)、段传峰(书法)、翟本宽(书法)、李火庆(国画)
安徽
柏龙华(水彩)、王涛(国画)、程宏月(国画)、朱宝善(国画)、汪敏(书法)、宋继华(国画)、刘夜烽(国画)、林亚兵(国画)、童乃寿(国画)、刘恒昌(国画)、黄晔(书法)、李荫(国画)、储昭生(国画)、吴其勇(国画)、章飚(版画)、陆鹤龄(国画)、王大仁(水彩)、李镇还(国画)、鲍加(油画)、叶泽洲(国画)、李爱平(国画)、陈志精(国画)、孙彩(国画)、马自强(国画)、陈金(书法)、方文采(国画)、汪碧刚(书法)、吴一天(油画)、叶智平(书法)、吴晓云(国画)、陈忠强(国画)、敖复兴(国画)、王林洪(国画)、王荣昌(国画)
湖南
徐楚德(书法)、杨福音(国画)、李潺(书法)、刘华先(国画)、聂干因(国画)、刘云(油画)、邹传安(工笔)、雷双(油画)、刘大明(书法)、王政(书法)、莫克展(国画)、钱海源(雕塑)、何满宗(书法)、雷宜锌(雕塑)、陆满松(国画)、邹传安(工笔)、何建强(书法)、曹湘秦(国画)、梁和生(书法)、周觉钧(国画)、石志文(国画)、姜堃(国画)、姜坤(国画)、李早(书法)、顾亚龙(书法)、谭涤夫(油画)、沈利萍(国画)、汤晓群(油画)、陈功浩(国画)、郭照明(国画)、曾鲁安(国画)、史一墨(国画)、肖闯(书法)
河北
康连顺(油画)、李秀锋(国画)、张济海(书法)、聂磊(书法)赵振川(国画)、胡晔明(书法)、孙传勇(书法)、唐洪胜(国画)、魏剑峰(国画)、刘志贤(油画)、金永亮(书法)、王世军(国画)、吕建文(国画)、宋鸿(国画)、季怀玉(书法)、魏健民(国画)、杨舟(油画)、刘振强(国画)、王少非(国画)、张靖国(国画)、赵德英(国画)、孟庆民(国画)、杨忠华(国画)、孙宏伟(国画)、刘鹏凯(国画)[2]
吉林
叶天废(国画)、关鉴(国画)、李广滨(国画)、宇文洲(国画)、梁岩(国画)、朱嘉凡(油画)、马云涛(工笔)、张鸿飞(国画)、王云鹏(油画)、孙维国(国画)、孙云天(国画)、路燕斌(国画)、朱嘉凡(油画)
四川
郭汝愚(国画)、汪天寿(国画)、杨晓亮(国画)、钱坤(油画)、罗中建(书法)、龚德江(工艺)、邱清春(国画)、赵磊(书法)、冉乾元(油画)、青山(油画)、贾雨(国画)、周毛新(书法)、杨盛(书法)、陈德恩(书法)、杨和平(国画)、龚书(国画)、冯明(油画)、谢长笑(油画)、刘洪(书画)、吴学均(油画) 、吴洪志(国画)
山东
孔维克(国画)、吕建德(书法)、岳本贵(国画)、赵文成(国画)、刘国明(书法)、陈文进(版画)、王书平(国画)、车振(国画)、韦辛夷(国画)、郑亚林(国画)、薛林(国画)、房宗基(国画)、李颖华(国画)、徐雪峰(国画)、刘思谦(国画)、黄学升(国画)、张广昌(国画 )、方秀亮(国画)、李征(国画)、陈庆明(国画)、杨林兴(国画)、王谷成(书法)、李雯娴(国画)、国建庭(国画)、张坤山(书法)、温光(国画)、刘兴祥(书法)、马昭贤(书法)、华国良(国画)、马立勇(书法)、刘庆广(国画)、王东华(国画)、司书胜(书画)、赵玉亮(书法)、王信晓(书法)、戴永涛(国画)、刘啸泉(书法)、崔少堂(国画)、李根顺(国画)、张延信(国画)、李奉军(国画)、岳田(油画)、刘振波(国画)
贵州
鲁风(国画)、杨凡(书法)、王系松(国画)、陈国梁(工美)、沈宁波(国画)、沈德志(国画)、张军(书法)
内蒙古
孙海晨(国画)、范建春(国画)、康文磊(书法)、靳文艺(国画)、杨凌春(书法)、哈达(油画)、臧金龙(钢笔画)
山西
李元茂(书法)、陈巨锁(书法)、赵贵明(国画)、胡晓明(国画)、亢银中(书法)、郝景山(书法)、季帅刚(国画)、蒋仁义(国画)、杨喜元(国画)、赵维民(国画)、勾世杰(漆画)、王明照(国画)、王保雷(国画)
江苏
喻继高(国画)、言恭达(书法)、陈太明(国画)、孙晓云(书法)、蒋义海(国画)、秦剑铭(国画)、晏明(国画)、徐纯源(书法)、丁德源(国画)、施永成(国画)、卢星堂(国画)、俞进(国画)、沈启鹏(国画)、刘春杰(版画)、吴同椿(国画)、柏光林(国画)、王伟林(书法)、吴冠南(国画)、喻云程(国画)、徐惠泉(国画)、张杰(书法)、朱琴葆(版画)、王广明(工笔)、朱道平(国画)、张崇政(油画)、赵宗(国画)、尹石(国画)、周会杰(国画)、赵祥安(国画)、陆家衡(国画)、章炳文(书法)、黄学江(书法)、席耀良(国画)、姚新峰(国画)、胡晨(国画)、颜士玉(国画)、周晨阳(油画)、张兴来(国画)、黄中秋(国画)、张争平(国画)、孙照宏(国画)、孙玉兵(国画)、彭达(国画)、刘懋善(国画)、路朔良(紫砂)、孙年法(国画)、伍建丰(国画)、周一云(书画)、田野(书法)、张省(国画)、刘宪(书法)、陈公林(油画)、吴国庆(书法)、梁弘(国画)、郑斌(书法)、万永春(书法)、周勤芬(紫砂)、辅金玲(书法)、刘坤兴(国画)、古雪中(国画)、赵峰(书法)、朱淦(国画)、成元德(国画)、王炎(国画)、林晓(国画)、贾光明[2](国画)
宁夏
刘正谦(书法)、胡正(国画)、赵忠字(国画)、王枰(国画)、吴善璋(书法)、马成义(书法)
海南
陈茂叶(国画)、朱东晓(国画)、吴东民(书法)、游小林(书法)、陈银平(国画)
江西
黄若澄(工美)、俞新民(国画)、冯林(工美)、张元华(书法)、贺梓金(书画)、钱荣(书法)、罗健罡(书法)、付春林(书法)、熊亚辉(油画)、廖根鸿(国画)、卢明星(工美)、耿淑芳(国画)
天津
高振远(国画)、张兆年(油画)、高晓笛(国画)、史玉(工笔)、戴玉萍(工笔)、谢锋(国画)、陈绍安(国画)、蒋宝义(国画)、王誉添(书法)、陈招全(书法)、孙占元(国画)、刘泮书(书法)、戴照林(国画)、张俊杰(国画)
广东
庞国华(彩绘)、唐大禧(雕塑)、陈永锵(国画)、徐子屏(书法)、董全福(书画)、周信雄(油画)、黄茂强(油画)、郑友深(国画)、张旭(国画)、刘德林(国画)、王海胜(国画)、刘永金(书法)、何卫东(国画)、李赞集(书画)、钟家勤(国画)、曾威(国画)、林浩锦(书画)、杨海峰(国画)、欧阳懿(国画)、许仁练(国画)、温锦云(国画)、刘海亮(国画)
福建
曾贤谋(国画)、陈立德(漆画)、陈奋武(书法)、卓成化(工美)、邓根法(油画)、黄朝财(国画)、吴孙英(国画)、郑金焕(国画)、林立中(国画)、陈夏(国画)、陈炳生(烙画)
辽宁
白国文(国画)、萧玉田(国画)、曹广福(国画)、崔瑛(书画)、史永志(国画)、刘忠泉(国画)、薛德海(国画)、孙敬群(油画)、王培学(国画)、王兰芝(国画)、张永生(国画)、李然(国画)、刘玉国(国画)
广西
续晋荣(国画)、张超文(水彩)、赵荣昌(国画)、覃绍殷(国画)、谢中平(国画)
云南
傅小冰(书法)、李文献(书法)、向进兴(国画)、杨照昌(国画)、黄河(国画)、吴杰(国画)、李文荣(书法)、王传斌(书法)、赵翰臣(国画)、许家盛(国画)
青海
杨明(国画)、赵君元(书法)、钟万明(书法)、徐喜荣(国画)、王太平(书法)、刘生云(书法)、张根建(书法)、李玉龙(书法)、董全洲(书法)、万显初(书法)、吴大千(国画)、陈文庆(国画)
黑龙江
姜作杰(国画)、王革滨(油画)、王誉添(书法)、高君(国画)、范喜伦(国画)、夏井林(国画)、许志广(国画)、王显灵(油画)、张立君(书画)、方元(国画)、胡勤林(书法) 、王瑞君(书法
陕西省:
崔振宽(国画)郭全忠(国画)江文湛(国画)张文祥(国画)王天任(雕塑)
屈有善(国画)王西京(国画)赵振川(国画)雷珍民(国画)郭 琳(国画)
李乃良(漫画)赵益超(国画)张明堂(国画)薛 铸(书法)李富奎(油画)
郭钧西(国画)吴三大(书法)王子武(国画)胡明军(国画)张 杲(国画)
杨品国(国画)曹明华(国画)胡艺顺(国画)史汉北(国画)樊君成(书法)
湖北省:
丁竹君(国画)蒋昌忠(国画)杨坤炳(书法)汤 立(国画)詹志峰(国画)
周石峰(国画)金伯兴(书法)罗国士(国画)李乃蔚(国画)吴庆林(国画)
施江城(国画)汪国新(国画)强 琼(国画)赵正有(书法)
河南省:
张清渠(国画)朱法鹏(指画)李自强(国画)刘均威(版画)王敬平(国画)
申志华(国画)刘万林(国画)黄志生(国画)柴建方(书法)马跃华(国画)
李菊英(国画)马万里(书法)
安徽省:
柏龙华(水彩)王大仁(水彩)章 飚(版画)朱宝善(国画)马自强(国画)
叶森槐(国画)刘夜烽(国画)陆鹤龄(国画)童乃寿(国画)刘恒昌(国画)
方贤道(国画)李 荫(国画)储昭生(国画)吴其勇(国画)程宏月(国画)
湖南省:
徐楚德(书法)杨福音(国画)李 潺(书法)曹明求(工笔)聂干因(国画)
刘 云(油画)邹传安(工笔)雷 双(油画)刘大明(书法)郭 关(国画)
莫克展(国画)钱海源(雕塑)何满宗(书法)雷宜锌(雕塑)陆满松(国画)
邹传安(工笔)曹湘秦(国画)刘华先(国画)汤晓群(油画)周觉钧(国画)
石志文(国画)姜 堃(国画)姜 坤(国画)李 早(书法)顾亚龙(书法)
谭涤夫(油画)沈利萍(国画)
河北省:
康连顺(油画)李秀锋(国画)赵振川(国画)张济海(书法)
吉林省:
叶天废(国画)关 鉴(国画)李广滨(国画)宇文洲(国画)梁 岩(国画)
朱嘉凡(油画)马云涛(工笔)张鸿飞(国画)王云鹏(油画)孙维国(国画)
孙云天(国画)路燕斌(国画)朱嘉凡(油画)
求一篇1500字左右的中国美术作品赏析
赏析
在”扬州八怪”中,金农为首屈一指的领头人物.他并不精于画技,却又什么都画,其强项墨梅以及由此生发的双钩兰花\墨竹等不说,蔬菜\水果\鳞介\荷花\芍药,甚至山水\鞍马\人物,几乎是无所不涉及.本不怎么会画画的金农,于画画有出奇的胆量,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的文坛上金农的诗文名声显赫,金农的书法,尤其是隶书和他独创的”漆书”,也令人仰慕不已,这要归功于他画外的修养与高超的绘画造诣.出重金求购的金农巨商们,不在乎他画什么,怎么画和画得如何,这都成全了金农的心有所思,手有作为,不存顾忌地把自己的心境\情绪\性格\品味一一真切地移入纸上.二是他有几位颇能画画的捉刀手{主要是他的学生落聘}.纵观金农的画作,凡是奇崛冷峻\生拙朴实的,均是他的亲笔.而略有眼板\熟里夹生的那些,则是代笔.有趣的是:这幅金农的,是赠友之作,不为换金乞米,没有必要倩人捉刀.自画像的难度,要高于一般的人物画.平时不作肖像画的金农,在形似上步履蹒跚的金农,竟然达自己肖像的主意,他对绘画的无所顾忌可说到了极致.
是金农七十三岁的作品,.屈指算来,他涉入画坛,已二十年有余了,尽管不计较画法上的得失,这二十多年的涂抹,也应存些经验,懂些门道,能画出些摸样来了.他取侧而避正,是从易弃难的经验,他就简而去繁,用纯粹的白描,发挥笔法和概括力强的优势,是扬长舍短的门道.虽然头部比例和身首的比例失调,头部的结构也不准确,眉\眼\鼻\嘴颚以及须髯的各部件有拼凑的痕迹,握杖的手更是生疏得无形可言,但由于种种失调\种种不准确,倒是端正了情趣-------金农特有的生拙生钝趣;由于是拼凑,出现了貌略似而神相合的境界----气韵生动.此图的白描手法高明,变化细微,这正是他多年修炼的铁线篆笔在画上的反映,线条细劲空灵,刚中见柔,柔中有刚,可口允可咀,耐人寻味.漆书长跋,在说了一大段历代肖像的故事后,转入字画像,说自己”用水墨白描法为写三朝农民七十三岁像,衣纹面相,作一笔画.陆探微,吾其师之.图成远寄乡之旧友丁钝丁隐君.隐君不见余近五载矣!能不思乎?他日归江上与隐君杖履相接高呼揽胜,验吾衰容,尚不失山林气象也’.文字情真意切.丁钝丁即篆刻西冷八家之首的丁敬,是金农的同乡密友.
求一篇关于中国美术鉴赏的论文!!
齐白石作品收藏与鉴赏
论及近现代中国绘画,假如让您只说出一个人的名字作为代表,笔者
想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那就是——齐白石。
曾几何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十年来的发生、发展,几乎就是以齐白石的
作品为先导的。从嘉德杨永德收藏齐白石作品拍卖专场的滑铁卢到2003年
中贸圣佳白石山水册页1650万元的天价成交,齐白石的作品像是一架天
平,衡量导引着中国近现代画作的市场走势,也标榜着收藏家与投资人的
趣味和取向一直没有离开这位集书法、篆刻、绘画、诗歌为一身的通才、大
才。因为他是齐白石,也只有齐白石才会有着如此大的感召力,而这种感召
力之大正是基于白石老人艺术创作的伟大。这种伟大是一种至“简”至
“朴”、至“拙”至“厚”的,尤其是他的山水画,构图出奇出新,无常法而又合
法,貌似平淡的笔调,大气磅礴、纯净明丽。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
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朴素的善良
与乐观的坚强。在白石老人的山水画中,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
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
白石老人的书法之好,在中国近现代画家中是少有的,好得让我再看
白石以后“画家”们的字款简直不好恭维。白石老人专临“爨龙颜碑”,后学
“郑文石碑”,五出五归后又学李北海、何绍基、金农和“天发神谶碑”。他的
绘画成就如此之高是与他的书法水平高密不可分的。古往今来,大画家没
有一个不是大书家,董其昌、八大山人、齐白石无不是这样的人物。
他的字,气魄雄强而峻朗、舒峭,但不失拙意。他擅使长锋,故可以充分
利用笔锋吸水墨多的特点,气贯而神完,一气呵成。由于有好的书法根底,
在白石老人的作品中,几乎没有经不住推敲的线条,他的线条质量表现在:
绵而挺。“棉里裹针”、细中寓柔、柔中见刚。
润而满。不滞、不滑,骨力洞达却将霸悍之气藏于水墨之间不露痕迹。
雄而强。他的字款在所有的转折处都是留得住笔、留得住墨的,特别是他书
法线条的过渡,如锥画沙般的笔锋似乎能把纸切开。他的飞白也极有个人
气质,特别是他的“撩笔”,峭拔中虽然略带习气。
论及齐白石对近现代中国绘画的贡献,半个世纪以来,无论是美术史
学界的专家,还是画家、收藏家,甚至普通的百姓,齐白石的艺术成就是公
认的。齐白石就像一座高峰,就像一把标尺,他的绘画是中国画笔墨情趣的
绝对体现,更是中国文人绘画近现代的高峰。他的绘画在走进市场后,更是
当今中国艺术市场的晴雨表、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