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书法好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书法不是写字,你如果只停留在写字的层面,那么你就不要评论书法,你评论的只是所谓的字形,你真的喜欢书法,要去懂,那么首先得放一个尊重的态度,书法有那么简单?有那么简单他也不会成为一个专业,中华几千年文化,历史都在里面,他是有他的根源的,隔行如隔山,好的差的,内行一眼就能看出来,什么叫所谓的字形不端,歪歪扭扭,字如虫爬,书法中,字分骨与肉,与国画有类似之处,首先你明白了什么是骨什么是肉,你才有一点资格去评价,然后你再去领悟各种风格与作品韵意,否则慎重!
书法的标准是什么?
“书法的标准,应该是笔迹中代表着健康的心理、优秀的素质,含义是很广泛的,应该说它没有固定的标准或特定的形式。比如您说的劲、力度,在笔迹学意义上,代表的是刚强、自信、积极、进取。如果笔迹的风格特征是从容、稳定呢,代表的心理含义就是稳重、沉稳、稳健、有韧性、自制力强;若是柔、润,代表的心理含义就是多情、同情心强、善良。书法的标准,应该是代表着人类一切优秀的素质和心理,比如聪明、热情、乐观、创造力强、合群、正直、自信、果断……等等,代表着这些特点的,就是好的书法,反之就是不好的。由于同一个人身上不可能同时具有人类的一切优点,所以任何人的书法,也不会同时集中起所有的优秀素质和心理特征。书法的标准不应该是抽象的劲或瘦之类的标准,而是最适宜人类健康发展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或许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因此若干年后可能有所调整,这就是说,书法的标准历史地看应该会随着社会的质变有小幅度的调整,不能一成不变。当我们承认书法的真正标准就应该是从笔迹中表现健康的、优秀的心理素质之后,实际上就已经面对着这样一个事实:当笔迹学已经发展到可以全面测评人的内心世界、个人素质以后,评定书法的优劣,确定书法的标准,指导书法的发展方向,矫正书法练习的种种错误……这些重担和责任,已经义不容辞地落在了笔迹学的身上。中国书法从明朝以后走上了邪路。简单地说,就是从董其昌、张瑞图之后,越来越严重地走上了歧途。如果说在书法界,明朝之前“书如其人”还是恰如其分的话,明朝之后就渐行渐远,越来越模糊了。具体地说,就是僵硬的形式越来越严重了。比如说,目前有不少笔迹学界专家学者已经能够从笔迹判断人的体型胖瘦了。那么,依据笔迹,启功先生是胖子还是瘦子呢?显然应该是瘦子。但你看看照片,启功先生明明是胖子。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笔迹学专家们总结出来的规律有错误?不是,这些规律用在一般人的笔迹上肯定是对的,是准确的。为什么用在启功先生身上就不准呢?这是练字练出来的结果,从笔迹学的角度看,客观地地说,也就是长期模仿瘦子的笔迹导致的结果。书法的正确道路,或者说正确的标准,是抒发健康、积极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理想意愿,在精神上接近自己理想的人格状态。明朝以后逐渐严重起来的邪路,要害是缺少情感和理想,以美观、流畅为标准,为写字而写字,为艺术而艺术,书写的内容与艺术形式脱节,不分内容,千篇一律的固定风格。这条道路把书法家变成了写字匠,体现出来的只有写字的技术水平,即技巧水平,写出来的字缺乏情感,缺乏人格魅力。从笔迹学的角度看,笔迹分为自述性笔迹和非自述性笔迹。自述性笔迹指书写人自己运用语言,通过书写活动表达一定内容的笔迹。如:记录自己情感的日记,表达个人意愿的书信等等。这种笔迹的产生过程伴随着思想活动、情感活动,不仅是个人书写习惯与技能的反映,不仅可从中看出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与习惯,更重要的是记录着思想和情感活动的轨迹,是真正的心迹。非自述性笔迹则不然,它是抄写不认识的文字或没有意义、不能引起书写者注意的文字,或者听写(别人念什么,自己奉命写什么),这样的笔迹缺少的是真情实感。颜真卿的《祭侄儿书稿》被公认为是天下第二行书,根本原因是其强烈的感情与成熟的书写技巧成功地结合起来了。相反,释高闲、释智永的许多书法作品,董其昌、张瑞图的作品,许多人抄写的佛经,抄写千字文,抄写的古人诗词……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笔迹中情感淡薄。这些书法作品中,作者很可能只是在写字,是非自述性质的书写,没有情感或缺少情感。有时甚至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就是文字的内容所需要的情感和笔迹风格实际表现的情感正好相反。以现代中国人为例,许多人为了写好字,平时习惯性地以毛泽东诗词为内容,写龙飞凤舞的字迹。如果你书写时不具备相应的情感,就会写出潦草而缺乏情感的字迹。近现代书法界走出的邪路,正是专注技巧、在为写字而写字的情况下出现的、产生的。过去我们有一句话叫“文学是人学”,其实书法又何尝不是人学呢?离开了人的真情实感,就不会有真正值得赞赏的书法作品,是不应该有。当代书法,一贯没有公认的标准,你说启功的书法好,他说欧阳中石的书法好……,还有的人说舒同的书法也不错。近代书法,有一句比较公认的话可做普遍的书法标准,就是“书到瘦硬始通神”,也就是说,笔画瘦硬、线条瘦硬是普遍的标准。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自秦汉以来就丧失了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两千多年来思想、社会制度、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中国基本上交了白卷,什么东西都不曾发明创造出来。但中国的知识分子通过写字、练书法,依然形式上保持了自己的志气和骨气,特别是明朝几次和皇权的大规模较量,更是这种骨气存在的铁证。做清正廉洁的官员,做不与无道昏君合作的隐士,做死谏不屈、刚正不阿的直臣,做敢于和太监阉奴们斗争到底的东林党人……总之是决不无原则地与小人、奸佞同流合污,这是仅有的正面意义的内涵。其实,考察历史,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骨气往往叫人啼笑皆非,比如明朝的大礼仪之争,皇帝该叫谁老爹,这在后代人看来就简直是毫无意义。中国的书法真实体现的就是这样的“骨气”,这是充满奴性的骨气,甚至可以说是极度奴性化了的骨气。中国的文人通过书法表示自己永远是有骨气的人,却早已从根本上忘记了自己的奴才身份和地位,并且以做好忠实的奴才为荣。中国书法的“瘦硬”标准,其实就是凝聚了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说它是无意识,因为中国书法界早已鲜有人真知瘦硬的这种心理含义。历史上中国书法的价值和意义,除了美学价值和意义之外,作为陶冶性情的形式和手段,主要就是给知识分子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虚幻的可能性,他们恍惚之间总是觉得自己还俨然是个有尊严的人,是伟大、光荣的无限忠于皇帝、忠于皇权的人。其实,既然是无限忠于皇权的人,本质上就只是个奴才而不能再算是现代意义上的人,至多可以算古代意义上的“臣民”。但中国的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明白这一点,他们沉浸在虚幻的书法感觉中,从书法中仿佛觅得了道德和情感方面的自尊自信,像鲁迅笔下的阿Q用精神胜利法保持着自己虚假的心理优势。中国的书法界至少从明朝起已经走上了歧途,丧失了字如其人、笔迹就是心迹的自觉。他们学王羲之,学颜真卿,学董其昌……,学来学去,始终是在皮毛上下功夫,没有从思想上、心理上即实质上搞明白应该如何写字,如何练书法。从明朝以后,实际上人们走的是一条从形式上模仿古人笔迹的道路。结果,从笔迹学的角度审视,就是书法家们的字,大多数是徒具形式,没有生命,缺乏情感,装腔作势,就像是皮影戏,仿佛看上去也还生动,其实那皮影戏人物造型本身何尝有一丝一毫的变化?大部分近现代书法家,都是操演皮影戏者,每个人的操纵技巧虽有差异,而所操纵的都是同一个皮影人物,或者说,王羲之是一个皮影人物,颜真卿是另一个皮影人物,门派之争,不过如此而已,技术高低,不过是演戏的技术高低而已。因此,我认为,明朝以后的书法,包括今天的书法界,基本上是一个“皮影戏阶段”或皮影戏状态。说近现代书法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并不为过,当代书法家多以险怪取胜,书法家大多没知识,就是明证。盲目追求瘦硬而不知瘦硬的心理含义,必然导致今天这种局面。
什么才是好书法
一、书法之道,阴阳之理点画构成文字,线条成就书法。其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润燥、浓淡、黑白、断续、直曲、提按、刚柔、快慢、轻沉、雄秀、巧拙、妍丑、喜怒、悲欢、形神等诸元素,皆阴阳而已。乃阴阳互根、阴阳转化、阴阳相济之道。二、松静自然,轻灵圆活蔡邕《笔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美学的创作前提是:体松神静,虚静无欲,无欲则万物通。轻灵圆活,是对执笔、点画、形神的总体要求;忌僵、滞、呆、腐、死。三、提按使转,八面出锋这是运笔的基本要求。轻提重按,圆转自如,左右翻腾,上下盘旋,有米芾“八面出锋”之妙运。如此则中侧兼施,方圆并举,线条多变,点画丰富,字态万千,驱笔以尽其情。四、刚柔快慢,得机得势陈式太极拳有刚柔相济,快慢相兼,动则松活弹抖如炸雷,静则安祥徐缓似抽丝。书法亦然。行草之体,因情定势,因势赋形,动若江河,静若山岳,疾如飞鸟,缓如潺流。然皆须得机得势,因势利导,得自然浑成之妙。五、虚实开合,变化莫测虚实开合即为拳经。此理通于书法。点画造形,谋篇布局,计白当黑,无一不是虚实开合。非是预想成何样字、布何样局。太极拳讲“先在心,后在身”,书法有“意在笔先”之说。然则笔因情驱,字随势迁,常行于其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所谓变化莫测谓之神。《兰亭序》乃大醉之后所作,醒时不可复及。《祭侄文稿》亦是明例。六、牢笼万物,纵横有象“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学书法,须仰观俯察,取类万象,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与造物同游。所谓师法造化、中得心源。七、云行雨施,笔性墨情道一本而理万殊。书法人人可学,然千人千面(除非书奴,终身为古人牢笼),何故?性情与学养使然。笔性墨情,即人之性情。古人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之可贵,在于有书卷气。若无学养,则人人可秉笔发奋而成书家。八、浑然天成,一片神行书法也是辩证法,要求对立统一,和而不同,血脉周流,大气鼓荡,生机活泼,浑然天成。不必计较一点一画、一城一池的得失,追求的是全篇的艺术感染力。玉不琢不成器。而书法不然,最忌刻意雕琢,描龙绣凤,如此只是美术字,匠家所为,灵机全无。九、业精于勤,出神入化太极十年不出门。书法亦然。太极拳和书法都是最吃力的功夫,疲软之人做不得。要想有所造诣,没有笔冢池墨之功、学养积久之力,是难以企及的。只有敬、勤、学、思,积以时日,且转益多师,方能渐入堂奥、臻于化境。十、人书俱老,尽性立命右军书法晚乃善,庾信文章老始成。孙过庭《书谱》中提出了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如同太极拳,书法也是性命双修之业。通过坚持不懈地书法习练,可以陶冶情操,变化气质,明心见性,延年益寿。日用行事,则应物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
什么样的书法才算是好书法
一、书法之道,阴阳之理点画构成文字,线条成就书法。其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润燥、浓淡、黑白、断续、直曲、提按、刚柔、快慢、轻沉、雄秀、巧拙、妍丑、喜怒、悲欢、形神等诸元素,皆阴阳而已。乃阴阳互根、阴阳转化、阴阳相济之道。二、松静自然,轻灵圆活蔡邕《笔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美学的创作前提是:体松神静,虚静无欲,无欲则万物通。轻灵圆活,是对执笔、点画、形神的总体要求;忌僵、滞、呆、腐、死。三、提按使转,八面出锋这是运笔的基本要求。轻提重按,圆转自如,左右翻腾,上下盘旋,有米芾“八面出锋”之妙运。如此则中侧兼施,方圆并举,线条多变,点画丰富,字态万千,驱笔以尽其情。四、刚柔快慢,得机得势陈式太极拳有刚柔相济,快慢相兼,动则松活弹抖如炸雷,静则安祥徐缓似抽丝。书法亦然。行草之体,因情定势,因势赋形,动若江河,静若山岳,疾如飞鸟,缓如潺流。然皆须得机得势,因势利导,得自然浑成之妙。五、虚实开合,变化莫测虚实开合即为拳经。此理通于书法。点画造形,谋篇布局,计白当黑,无一不是虚实开合。非是预想成何样字、布何样局。太极拳讲“先在心,后在身”,书法有“意在笔先”之说。然则笔因情驱,字随势迁,常行于其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所谓变化莫测谓之神。《兰亭序》乃大醉之后所作,醒时不可复及。《祭侄文稿》亦是明例。六、牢笼万物,纵横有象“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学书法,须仰观俯察,取类万象,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与造物同游。所谓师法造化、中得心源。七、云行雨施,笔性墨情道一本而理万殊。书法人人可学,然千人千面(除非书奴,终身为古人牢笼),何故?性情与学养使然。笔性墨情,即人之性情。古人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之可贵,在于有书卷气。若无学养,则人人可秉笔发奋而成书家。八、浑然天成,一片神行书法也是辩证法,要求对立统一,和而不同,血脉周流,大气鼓荡,生机活泼,浑然天成。不必计较一点一画、一城一池的得失,追求的是全篇的艺术感染力。玉不琢不成器。而书法不然,最忌刻意雕琢,描龙绣凤,如此只是美术字,匠家所为,灵机全无。九、业精于勤,出神入化太极十年不出门。书法亦然。太极拳和书法都是最吃力的功夫,疲软之人做不得。要想有所造诣,没有笔冢池墨之功、学养积久之力,是难以企及的。只有敬、勤、学、思,积以时日,且转益多师,方能渐入堂奥、臻于化境。十、人书俱老,尽性立命右军书法晚乃善,庾信文章老始成。孙过庭《书谱》中提出了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如同太极拳,书法也是性命双修之业。通过坚持不懈地书法习练,可以陶冶情操,变化气质,明心见性,延年益寿。日用行事,则应物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
书法,要怎样才算好?
书法是艺术,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就如同京剧和芭蕾舞一样,哪个算是更好?可谓见仁见智,一个人一个观点,一个人一个角度。现在电视台播出歌手大奖赛时,评委都是坐一排,有十几位。评委都是高人,尚且一人说了不算,非要一大帮不可,大家都打分取平均,为的是避免偏见。书法也如此。大多数专门家都说是好的书法作品,那就是真好。要说清怎么才算好的标准,比较困难,需要较深的艺术修养。由于你是诚心想学书法,估计水平不太高,我们不妨先说说楷书。因为楷书是学习书法的门径,其优劣也较易判别。大致有四条:一是每个字的点画要好,就是每一笔(点横竖撇捺勾挑折等各种笔划)都要过关,要合乎规范的要求(颜柳欧赵等各体都有明确的要求,可参看有关书籍)。二是每个字的结构要好(各体也都有大致统一的要求,可参看有关书籍)。三是全篇章法要好(如字距多大,行距多大,字写多大,落款在何处,落款字多大等,要使全篇的字协调好看)。四是风格要好,要能写出个人的特色,有独特的风格。这一点较难做到,初学可不做要求。初学宜在点画和结构上下功夫,可通过临摹古今名人高手的字范、字帖,尽量追求形似。好与不好,实际上就是你学得像与不像,这个阶段写得好坏是很容易判断的。本人不敢妄称高手,仅是提供一点个人的经验和体会而已,供你参考。你说的是《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吧,这本帖极好,不要图快,步步为营,字要写大些(不小于茶碗口),一个字写不好要反复练,你会有成就的。天赋没有兴趣重要,有兴趣会使你获得巨大的动力,如再加上高手的指导点拨,你就会有非凡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