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和书法家的区别是什么?
一、侧重不同。1、书画家,侧重画,书为辅,很多是在画上题字。2、书法家,侧重书。指能将书法推至艺术高度的人,简单来说就是以书法为主要创作的艺术家,或者说是精通书法的人。二、内涵不同。1、书画家,在我国一般专指国画的艺术创作者,主要使用国画工具、材料、技法。2、书法家,只要是文字的书写与创造,都可以称为书法家。包含毛笔、硬笔、喷绘等等工具,墨、颜料等等材料,所有的书写技法。三、根源与兼容不同。1、书画家,兼容书法家。由于国画中书画同源,中国绘画是充分运用书法艺术这种抽象手段的。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书法家的感悟,直接影响着画家,书论正是画家用笔的基础教材。它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2、书法家,不一定是画家。主指以书法为主要创作的艺术家。或者说是精通书法的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画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法家
书法和国画用的宣纸一样吗 ?有什么区别?
不一样。国画一般是用熟宣,书法有用生宣,也有用熟宣的。生宣要久藏为好,刚生产出来的宣纸过于净白,故有火气逼人之感。久藏的生宣色泽柔和,用墨用色更具韵味。为使新的生宣能取得陈纸的效果,可以将纸在风口挂放一段时间,经过这样处理的生宣纸称为“风纸”。优质的生宣具有很强的“润墨性”,有“泼墨处,豪放淋漓;浓墨处,发亮鲜艳;淡墨处,层次分明;积墨处,浑厚深沉”的特点。熟宣其特点是不洇水,宜于绘制工笔画,能经得住层层皴染,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它的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不适宜作水墨写意画。扩展资料:宣纸历史渊源: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纸、笔”等贡品,这说明当时宣城郡已生产纸、笔。宋元,曹氏一支辗转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后,开始了全面系统地以青檀皮为原料制作“宣纸”的历程。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由皇室监制的“宣纸”加工纸的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熟宣百度百科_生宣百度百科_宣纸
书法作品怎么做
毛笔字体制作方法有很多,一般都是滤镜来制作,这里介绍一种非常不错的方法纯手工制作。大致过程:先打好所需的文字,边缘部分用橡皮擦出纹理,再用画笔及涂抹工具增强细节即可。
一、新建一个A4文档,打开需要处理的文字图片。
二、等比拉大到合适大小,并抠出文字部分(用钢笔工具或者魔棒均可)。
三、选择橡皮擦工具,鼠标右键选择100号笔刷(ps自带的笔刷),不透明度40%-50%之间均可,用橡皮擦擦除字的边。
四、擦除完字的边缘,开始擦除字的局部,把笔尖大小调细一点,这一步的目的是做出毛笔挥洒的大致效果。
如何画国画?
国画从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类,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工笔、写意两种。中国画讲究形式美,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画面空白的运用独具特色。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 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从风格样式上看,中国画构图的基本样式是“之”字形构图(又称“S”形构图)。所谓“易”者象也,“之”字形运动就是变化,就是延续,就是转化,就是周而复始。因此,“之”字形构图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构图,其他形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成的。扩展资料:绘画工具:“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可缺少的工具,号称“文房四宝”,其意义不止于书写绘画方面,中国文人对其给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情,历代文人书画大家和笔墨纸砚相关的故事举不胜举。1、笔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尤其以湖州(今浙江善琏)之湖笔,宣州(今安徽泾县)之宣笔,及江西进贤之笔为上。2、墨颜料有两种,使用起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一种是植物质的,如花青、滕黄、胭脂、牡丹红等,性能是透明、质细,但年久会褪色;另一种是矿物质的,如朱砂、朱漂、头青至三青、头绿至三绿、赭石、石黄、白粉等,性能是不透明,有覆盖力,年久不褪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画百度百科-中国画
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宋代,决定文人一生前途的科举考试,其内容自真宗以后由诗赋、策论转变为集中于儒学,立论必须依据儒家经典,诸子书不合儒学的都不许采用。到仁宗以后,进一步在各州县建立学校讲授儒学,作为培养士子的基地,更深化了官方思想对读书人、文化人精神生活的控制。 在中国绘画史上,两宋绘画所呈现出的个性特征十分明显,这一时期既出现了“文人画”的萌芽,同时又因为两宋画院在创作中的主流地位,而表现出绘画题材与情趣上的“俗”的倾向。
“宋学”的概念是对两宋哲学思想的最好概括。尽管在思想界许多学者对两宋的学术有过多种称谓,我认为这些称谓只不过是对“宋学”不同视角的理解。比如:“新儒学”是侧重于儒家学说的新建来看“宋学”的:“理学”则是产生于北宋,活跃于南宋的“宋学”一分支。
“宋学”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力求突破前代儒家们寻章摘句的学风,向义理的纵深处进行探索:二是怀有经世致用的要求。具体而言,“宋学”立足于传统儒学,又从佛道两家摄取,偏重于义理和心性修养等方面因素,所以也可把它称为“新儒学”,它与汉唐儒家们对经书的注释繁琐章句之学有着本质不同。
两宋出现的“宋学”自然有着它多方面的政治、思想与文化根源。但出现以后它便对两宋文化观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宋学”的核心是“新儒学”。儒学复兴表现为“崇儒”和“释儒”。崇儒,即以儒家思想作为立国之基,文人学士当然也以儒学为正学;释儒,是指以儒学为本,特别是那经世致用的原则,然后再援佛道两家入儒,尤其偏重于义理和心性修养方面。这种思想的上新气象,必然也带来文化观念的新变化。
“宋学”要求文人自觉地让“心念”成为文化基础。“宋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对“天理”的自觉意识。这就是说,宋人重于把价值的终极基础从宇宙的外在、可见及形式上的理,转向存在自我之中的完整和协调的过程。说句通俗话,宋人似乎在告诫自己:“要学会自己做主。”
这种文化观反映在制度上,便使文人可以断言,学者能够独立于政权来悟“道”。正像有的学者所论述的:“它以此创造了一种纽带,来联系社会和政治以及作为社会基础的自我赓续的地方精英和自我限制、不积极有为的政府。”[6]这一现象也便导致了宋代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
“宋学”在两宋的突出地位,自然难以抹杀它对艺术所产生的影响,这一文化观反映在艺术上便是人文精神的张扬,它有着两方面明显倾向:
第一,是重艺术家主体精神的表现。宋代艺术重视主体精神的表现,虽然这种主体精神还有着许多因素的限制,但相比较于前代确实有着较大程度的拓展。李成就说:“吾儒者,粗识去就,性爱山水,弄笔自适矣。”李成画山水完全是主体精神表现的需要,是“性爱山水,弄笔自适”。李公麟也有:“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而已,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宋代画论更是重视这种主体精神的表现,无论是《图画见闻志》、《林泉高致》,还是《宣和画谱》等都明显表现出这种倾向。
第二,艺术功用得到进一步拓展。此前艺术的功用主要体现在它的社会政治价值上,具有“宣教”之功。宋代也崇尚艺术的“宣教”功用,但这种功用又结合了艺术的形象化语汇来获得。所以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被宋人所重视。这“游于艺”一个“游”字道出了“心念”的意味。进一步,宋代画学注意到画有着“心印”的功用,郭若虚说:画“系乎得自天机,出于灵府也。且如世之相押字之术,谓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黄山谷说得更清楚:“夫吴生之超其师,得之于心,故无不妙。张长史之不沾他技,同智不分也,故能入神。夫心能不牵于外物,则其天守全,万物森然出于一镜。岂待含墨吮笔,pán礴而后为之哉。故余谓臻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有着这种“得妙于心”的艺术,我们便不难想象为什么宋代会出现长于抒情的文人画萌芽了。
我们在谈论“宋学”对艺术的影响时,似乎关注更多的是士夫文人。其实,在宋代,艺术既是士人们的行为,更是普通文人诸如画院画家的一种行为,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创作的主体是后者而非前者。所以,我们往往从大多数宋人绘画作品中看不出“宋学”的直接影响有多大。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宋学”对画院画家的影响也还是存在的,这里有二点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自徽宗朝设立“画学”以来,画院画家开始对自身修养普遍重视起来,而他们加强学习的内容也为儒家之学,这是“宋学”复兴儒学的直接影响。南宋设立画院之后,虽然没有了北宋画院的“画学”系统,但大部分画家也都在宣和画院时期受过“画学”教育,他们思想观念上存有儒家文化的因素是必然的,这种思想观念一直在南宋画院中保持着。
第二,在画风上,北宋开始重视荒寒萧疏境界的表现,水墨山水画畅行,及至北宋神宗朝又有一次的画风变化,改变黄氏程式,花鸟重境界,重幽情逸趣,多画败荷雪雁,枯槎寒禽,弱柳幽雀,远离尘俗。这与王安石变法有一定联系,但更多表现为“宋学”的文化辐射。到了南宋,更加强调这种“淡逸”画风,追求“形”之外的“理”,变“繁琐”为“整一”,改“呆滞”为“灵动”,从重“形似”到重“意趣”。这一切都不能说与“宋学”的文化观毫无关系。
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宋代新儒学从欧阳修、范仲淹、胡瑗、朱复等人开始倡导到朱熹集大成,基本上体现了儒学治世的思想,这是我个人看法。因为他们摒弃了过去崇尚空谈的明显弊病,讲究把义理和现实生活的结合,所以我认为在学术上评价应该是有进步的。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宋代文人的书法绘画特点总体来讲,我觉得比较注重强调个人感受,比如苏东坡的“寒食帖”,被评为“天下第三行书”,其实论字体结构,和兰亭以及祭侄文稿相去甚远,好多人评价就是其中体现的情感和内容比较统一;再比如米芾的书法和绘画,比东坡的成就高,也是体现在比楷书奔放的行草书方面;马远等人的绘画作品体现的风格也是如此。这就说明,一种思潮,一旦在社会上成为人们思想认识的趋向,就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我们今天,大部分人忙于金钱名利,对于文化这方面就比较关注得少,连名人讲话也经常出现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