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书法作品值钱不值钱?
郭沫若因为现今存世的作品很多,郭老非常喜欢题词,全国景区有相当一部分有郭老的墨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很值钱。但作品和作品不同,有的字好一些,有的很差,如果没有图片,是不能估价的,郭老的精心之作和涂鸦之作当然就差别很大,他的字只能说一般,从纯书法来看不值钱,但字因人贵,如果是精品,内容也好,也值钱。我们看现在连某些白痴书协主席的字都敢叫价几千一尺,郭老再次,总比沈鹏张海范曾文怀沙要强得多吧。
字要看年代,看技法,看内容,看作者,更要看找对买家。58年的字有一定历史价值,能反映一个特殊年代的时代特点,内容如果好的话,我给你估价5000---8000一尺,如果是四尺整张,能卖个三四万,荣宝斋去年拍过陈寅恪的字,大概四尺能到5万,郭老要比陈寅恪便宜些,大概就这个价吧。
文学与书法艺术存在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它们都以思想
文学与书法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汉语中的“文学”一词,在先秦时期是用来泛指一切用文字记载好论述的典籍。包括哲学、史学、诗歌等。到两汉,开始将诗赋跟经、史等学术著作分类,至魏晋南北朝,宋文帝立“四学”使文学与儒学、史学、玄学并立。自此,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从随唐至晚清一千多年来,诸子百家对文学特性、作用、及作品的品评标准作了广泛的探讨。使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文和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字,开创了我国文学的新时期。现在所指的文学,是专指以语言朔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
书法,源于汉字。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尽管书法艺术作为一门学问,尚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但在客观上先儒时期早以涉及。一个不成体系尚已形成结构的脉络早已隐隐存在。各个局部的实际内容早已形成。
1.汉字的艺术性:世界上各国文字的开始都塑源于画图。即从象形、发轫始。如:日、月、山、川之类,几乎各国的写法都相去不远。然而,许多国家文字都从表意走向了表音。但中国地域广大,语音复杂。十里不同音,汉字表音无法达到好的效果。于是,聪明的祖先则象形不足而指事,指事不足而会意,会意不足而形声。这样尽管有了音乐的因素,然而表意的的部分仍然附在“形”上。所以“形”表“意”是我国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她是我国汉字艺术的客观基础,也是老外学习中国汉字书法的兴趣所在。
2.书写的艺术创造:由于“意”的存在,汉字在书法上便有了很大的可塑性。虽然汉字的结构不能改变,但怎样作出艺术的处理,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各派名家对其艺术共性有一定的收获。如空间的布局。黑白反差等等。
我们的汉字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创造,远不止于图案的组成,更重要的是她把形象的美与内在的美结合在一起。说是书法艺术,首先他必须是写字,字于字之间必须连属成文,能表达一定的涵意,书写的时候必须把文字的涵意和感情融合在一起。给于有力的表现与充分的抒发。这样书写的作品才能内蕰丰富,意境深邃。有感情、有活力。才是真正的书法作品。
3.书法的社会现象:写字与书法虽然不是同一慨念。但他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书法以汉字为载体,汉字因书法而升华。几千年来,从最早的实用要求到庙堂、朝廷、山野、茅舍、典彝、尊爵、石鼓栏础、碑铭、墓志。辽阔大地,书法无处不在。朝有国师,野有乡贤,地有名家,孜孜以求,磬竹穿砚者不乏其人。而观者、欣赏、收藏、鉴定、研究者俯拾即是。这就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社会现象。巍巍神州,名山锦簇,风景壮丽,为了描述它们,文学家给予缛词丽句,书法家则赋于笔翰艺术。“摩涯”“记铭”或盛典隆仪,善事义举,或旌扬表彰,遗情寄趣,都可铭金镂石,铸典彝,镌碑刻.....这些都显于书法艺术。至于室内的中堂、对联、横批、、立轴、条幅等各个款式,则对书法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要显赫门庭,有的要寄发主人情志。这些都是通过书法艺术的表现以显示文字的内心意境。
综上所述文学与书法艺术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是相辅相成的,书法因文字内容而彰显,文字内容以书法表现的张扬而靓丽,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切正文学肯綮的书法可相得益彰。而与文学内容相悖的书法则相形见绌。他们都是以审美为前提,这种美不仅反映在直观上,更反映在情趣意识形态上。
一个书家如果不能在文学艺术这个字外功上有所涉列,充其量也不过一书匠而已。
以上拙见,抛砖引玉,欢迎探讨。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出生于四川乐山,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文学方面,被官方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列为“鲁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生平著作超过百万字,集结为《郭沫若全集》38卷,分为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
文学和书法的关系?
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形式,表达作者的内在情志的艺术,二者都与文字有着密切的关系。书法与文学的关系实在是个很大的题目,下面仅就我所知道的简单谈一谈。
我们先来看几幅作品。第一是《兰亭序》,第二是唐代陆柬之的《文赋》墨迹,第三是杜牧的《张好好诗并序》,还有两个分别是苏东坡和黄山谷的《黄州寒食诗帖》和《松风阁》(参看所附图录)。我们先简单来看一下这几件作品,这本《兰亭序》是唐人冯承素的摹本,历来被认为最的王羲之的风神。虽然这不是王羲之的原迹,但也可以说是庶几近矣了。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王羲之书法的一斑,通幅作品飘逸灵动,笔断意连,顾盼生姿,如果我们通过这书法作品来读《兰亭序》这篇文章,则文中所表现出的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等等晋人风度就跃然纸上了。再看唐代书法家陆柬之所写的《文赋》,我们知道陆机的《文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篇文章,陆柬之是陆机的后人,他的这幅墨迹也在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杜牧手写的《张好好诗并序》,这是一件诗歌与书法俱佳的珍品,《张好好诗》很多人都知道,但这件书法作品知道的人可能就相对要少了。《宣和书谱》称杜牧的书法“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杜牧传世的书法作品仅此一件,唐诗人中,擅长书法者不乏其人,可惜墨迹鲜有流传,仅杜牧《张好好诗并序》、贺知章《孝经》等寥寥可数,因此弥足珍贵。我们再来看东坡先生的《黄州寒食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在东坡诗集中此诗并非上乘之作,但这件书法作品却是他的代表作,极为后人所推崇,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这书法作品抑扬顿挫,一气呵成,有一泻千里之势,苏轼流传下来的墨迹很多。但这样气势开张的却不多见。通过它来读东坡的这首诗,就多了一重艺术享受,而且,诗歌与书法实在也是相得益彰,就好象两扇窗子,透过它们,我们能更真切的窥见苏轼在创作这件艺术品的时的内心情感。这幅作品后面,有黄庭坚很短的跋,写得也很精彩,“东坡此诗似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颜鲁公就是唐代的颜真卿,杨少师就是五代的杨凝式,李西台是宋初的李建中,都是宋人极为推崇的书法家,从中可见出山谷多东坡的欣赏,更可见他的非凡艺术鉴赏力。山谷真可以说是东坡的知音。黄庭坚是同时看到了这件作品的诗歌艺术美和书法艺术美,这正是我们应向他学的地方。现在我们来看黄庭坚的墨迹《松风阁》,读过这首诗的人一定不少,“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我来名之意适然……”,这是山谷晚年的作品,笔画如长枪大戟,这是山谷大幅行书的典型风格,山谷在被贬途中游湖北鄂城樊山,借景抒情,诗句中不免有一些牢骚和慨叹。通幅字的结体取斜势,中宫收敛,长画多一波三折,极富张力,这正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相符。
中国古代文人多能文善书,流传至今的书法名迹不少都是文学史上的名篇,通过以上我们所举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将传世书法作品的书法艺术美和文辞之美结合起来欣赏,我们将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而且,用这样一种双管齐下的方法来赏玩这样复合型的艺术作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我们所说的是书法与文学浅层次的一种关系,下面我们谈谈文学(主要是诗歌)与书法更深层的关系,我想分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是以诗论书,也就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谈论书法,这种诗歌叫论书诗,有些写得好的论书诗是用诗歌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书法艺术的魅力来,比如李白的《草书歌行》对怀素草书创作的描绘,“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李白用他擅长的极度夸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代草书大家怀素和尚挥毫时的情态,实在是生动之极!
另外也有一些一流的论书诗,在不伤及诗歌的艺术性的前提下,又道出关于书法的种种精辟见解来。例如苏东坡的《次韵子由论书》,“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其中“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常常被引作宋人书法“尚意”的力证。也有不少人椐此得出东坡不重法度的结论。其实,我们如果结合他反复强调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观点来理解,就能明白东坡所谓“意”,是法度之中的“意”。诗中提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这是对书法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一种肯定。又如东坡在《石苍舒醉墨堂》一诗中写道,“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使人愁。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诗歌一开始提出草书创作带来自我陶醉的状态,“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这其实是对艺术创作的自娱性的生动阐释。后面有提出“我书造意本无法”,其实这“无法”不是说没有法度,而是说在得法之后忘法的一种状态,这里是针对草书的创作而说的。
以上说的是以诗论书,现在我们反过来简单谈谈以书论诗,书法是视觉的艺术,比较直观,因此古人常常借助书法来谈论诗歌。例如,苏东坡在他非常有名的《书黄子思诗集后》中就是以书法喻诗,“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以上是说书法,下面便由此转到论诗,“至于诗亦然”用苏武李陵等来比钟繇,王羲之,用李杜来比颜真卿与柳公权。前者之妙,在于自然,后者则以法度见长。比得确实是非常贴切。又譬如,沧浪诗话的作者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提到,“坡谷(指东坡和山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指米芾)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这是典型的以书论诗。我们知道,严羽推崇盛唐诗,在《沧浪诗话》中说李杜诗可以“入神”,他非常看不上宋人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这里他以书论诗,来证明他的观点,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有关郭沫若的资料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扩展资料:流亡日本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927年他就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安庆“一二三惨案”之后,蒋介石着手清党,郭沫若在朱德的家里,写下了声讨蒋介石的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指出“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是“一个比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等还要凶顽、还要狠毒、还要狡狯的刽子手”。随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蒋旋即通缉郭沫若,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难。 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间,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1930年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郭沫若的资料。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发表新诗《女神》等,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生闰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淮会长等职。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所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所写的字
纵观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坛,郭沫若是绝对难以回避的一个人,堪称二十世纪的“文坛巨擎”。像郭沫若这样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首都北京故宫博物院郭沫若一生所留书法颇多,许多名胜古迹、工矿学校都有他的“墨宝”。纵观郭沫若一生,书法虽非他最擅长的,却也自成一派,时人称之为“郭体”!“郭体”兼具传统与创新,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功力之深厚在当时的书法界绝对属于“金字塔顶端”的人物。首都北京琉璃厂“荣宝斋”首都北京琉璃厂“荣宝斋”启功先生是雍正帝的第九代孙,他一生涉猎甚广,头衔数不胜数: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这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书法”一道,启功先生是当代书法大师,其自创的“启体”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中国银行如此一位书法大师自然见地非凡,他对郭沫若书法的评价仅有一句话:去街上看看“中国银行”就懂!据《郭沫若年谱》记载:“中国银行”四个大字是郭沫若先生在建国前,受中国银行行长南汉臣之邀所题的,从建国前一直沿用到现在,深受人们喜爱,书法界对“中国银行”四个字评价很高:“粗刷不臃肿,实如柱,细刷不弱,硬如铁”。天津市“杨柳青画店”试想,就连书法大师启功先生都对郭沫若的书法推崇备至,我们难道比启功先生更懂书法?纵观郭沫若一生,在私生活方面确实有欠妥之处,这也难怪他被人诟病,再加上他涉足政治颇深,被当时的人讥讽没有文人风骨。有人就曾质疑他为黄帝陵的题字,称其不够资格。郭沫若 简介: 郭沫若(1892.11.16~1978.6),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社会活动家,精通数国语文,早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后接受斯宾诺沙、泰戈尔、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五?四运动后与郁达夫、成仿吾等创立“创造社”,发刊创造周刊、月刊、季刊及文学丛书,倡导文学革命,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为八一南昌起义之核心人物。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作为当代著名、杰出之文学、史学界权威,研究文学历史、考古及科学等,均有其精湛独特之处,蜚声国际,并努力于世界和平运动。公余雅爱挥毫,书法颜真卿,而有其个人面貌,迥异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