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两难

时间:2024-05-25 18:19:50编辑:优化君

有没有关于小学德育中的道德两难问题故事啊~??

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所谓的“道德两难问题”,即假想在一个场景之下人必须做出他的道德选择,但是做出任何一个选择似乎都是道德的,也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一类问题。以下就是一个很让人左右为难的“道德两难问题”:假设你与一群村民藏在地下室之内,敌人当时正在地下室上面的房间进行搜查,一个婴儿突然啼哭起来,问如果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村民的下落以保全村民的性命而杀死婴儿是否合乎道德。如果我们杀死婴儿,我们就杀了人,但是却保全了村民的性命;如果我们不杀死婴儿,我们就害死了所有村民,但是我们没有杀人。两种选择似乎都是符合道德又不符合道德,道德被夹在一个矛盾的境地。

大家对于这类问题怎么看?或者说这类问题说明了什么?

所以道德不能简单的等同于选择,扔硬币也能做出选择,而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知道选择的是否有道理与正确,所以从某种角度讲,真正的道德是对于选择的承担,即你是否有能力对你做出的选择负责。

从某种角度讲,道德是实力,有道德的人意味着可以信任,能够承载多少。

道德,从某种角度讲,不在于做何选择,而在于完选择后,如何去具体的做。


道德两难问题有哪些,要具体的分析案例?

道德两难问题在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存在,我给你提供一个会计行业的仅供参考

变通与捍卫
  一、基本案情
  一阵急促尖锐的高跟鞋声传进我的办公室,来人正是公司营销部门高级经理,她带着不甚愉快的音调对我说,“你的备用金保管人(财务总监秘书兼会计文员)不合作,不给我领取差旅预支费用,我的付款申请书已获总经理批准,明天就要出差外地……”小A看了看她的付款申请金额,明白了为什么小A的秘书即备用金保管人不同意支付的理由。因为她的预支金额已经超过公支取现金。作为主管部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天职,可惜这位营销部门经理并不领情也不买账,因为她认为有后台靠山,气冲冲、带着尖锐的高跟鞋声走出了我的办公室。
  小A知道过一会儿外籍总经理将会驻足我的财务总监办公室,于是我准备好有关资料,等待老总驾到。
  果不出小A所料,十分钟后总经理亲自来到,小A礼貌地请老总坐下,老总手拿付款申请书质疑地说:为什么我批准的差旅费预支申请表,备用金保管人拒绝支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技巧。我回答:请总经理在该申请预支表上再签一次名,小A就马上支付,他老人家愣住了。他又质疑地问:为什么?于是小A把早就准备好的“公司备用金操作规定及其实施程序”文件亮了出来,小A说:这个程序是我设计的,经过总经理您批准而实施,同时也通知了各部门,现在这张预支申请表虽经您批准,但已超过我们备用金规定的限额,如果我照付,则属违反已批准实施的规定。不过,若您再签一次名那就代表您“特批”,特别批准您自己批准事件的越权措施。事实上,我已经与营销部经理解释过同时也做好两全的安排,但她不同意,其他部门主管都是按照这种规定执行。我认为还是按照您批准的规定执行,应该不能有所例外。
  听完这番话,明白事理的总经理同意小A的两全安排,同时并没有因为这事而有不高兴的脸色,因为这是合情合理与合法的变通处理,在不影响基本原则(即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下,要采取对方最能理解、最易接纳的办法实施。这就是工作的艺术,也是做人的方法。最后,我们的营销经理也只得按规定办事了。
  从实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财会部门或会计人员执行工作的准绳起了很大的明确作用,避免了人为因素的介入。因此,我们经常强调企业有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那么会计人员就好落实工作;外审人员好查账,同时降低审计风险;内审人员好绩效,工作起来轻松。
  二、案例评析
  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经常会遇到一些处理起来感到“两难”的事情,坚持按制度办事会得罪上级或周围的同事;反之,又会使工作丧失原则,使制度形同虚设。本案例告诉我们,在会计工作中也应该讲究工作艺术,以达到最好的工作效果。本案例中财务总监对事务的处理方法,既体现了会计人员坚持准则的道德规范要求,也体现了会计人员参与管理的道德规范要求。当然对于工作中遇到的违法事项必须坚决抵制,决不能变通。


柯尔伯格提出三种类型的道德两难问题; 3个故事 (1)假设的问题 (2)以内容为主的问题 (3)真实的或实际的

在欧洲,一名妇女得了一种特殊的癌症,快要死了。医生说只有一种药或许能挽救她的生命。这种药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刚发明的一种药剂。每一剂药的成本是400美元,药剂师要价4000美元。患病妇女的丈夫名叫海因兹,他找到他所认识的每一个人去借钱并尝试了每一种合法的手段,但他最终也只能筹到总共2000美元,仅够药价的一半。他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死了,求药剂师将药便宜些卖给他或者让他以后再付钱。但是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要用它赚钱。”所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海因兹感到绝望并考虑砸开药店为他妻子偷药。于是他在晚上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结果,他被药剂师告到了法院。
(1)海因兹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海因兹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海因兹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兹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中国著名关于学习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中国著名关于学习的寓言故事有:一、王冕 王冕幼年好学。他每次牧牛从乡学门前经过,听到里面琅琅的读书声,便停下来了,把牛拴在树上,在门外聚精会神地听个不止。有一次,他在乡学门外听课,一直听到天黑,竟把牛给跑掉了。父亲听说丢了财主家的牛,又怕又气,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但是他并不“悔改”,以后出外放牛,路过学堂时,依然像以前一样专心地听老师讲课。有一天,王冕的母亲对他父亲说:“王冕这个孩子既然如此痴呆,索性任他去吧!”父亲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从此,王冕便到一座寺庙中,白天替庙里做些杂事,赖以糊口;到了夜晚,就一个人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借着佛像前面的长明灯光读书。由于王冕专心一意地刻苦学习,学问长进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出色的诗人。二、司马光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三、欧阳修欧阳修 4 岁时,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极其贫穷,母亲供不起欧阳修识字读书。欧阳修买不起书,就经常到李家 ( 藏书丰富)去借。为了能借到书,他陪李家的小朋友一起裁衣、玩耍。每当借到一本新书,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常常是通宵达旦。碰到好文章,连抄带背。就是靠这股精神,欧阳修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代名家。四、早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他使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五、苏洵 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糊里糊涂混日子。二十七岁的时候,苏洵才发现,混日子没意思。于是发愤学习,学习一年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他这才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学习寓言故事的方法是什么

答: 憝悉故事 分析哲理 感悟意义什么是寓言?《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寓言”的: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成语故事,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羊补牢》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简短,含着的道理却很深刻,这就是寓言。 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 怎样才能写好一则寓言 首先要有一个通俗简单的故事。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开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你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我国的寓言名篇《自相矛盾》也是如此。汉语中的矛盾一词就直接由这则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寓言的故事魅力是何等重要。 没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道理就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同学们可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活动起来,让他们来到你的故事中,演讲出一个富含某种哲理的故事。但是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能有悖常理。故事既要短小又要趣味盎然、新鲜活泼,才能吸引人,让读者在笑声中有所获益。 其次,一个简单明白的道理是寓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蕴含一个怎样的道理,既要联系到作者的主旨,也要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决定。 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创作的灵魂,就好似人类必须要有思维一样重要。在寓言创作中寓意是一根看不见的线,大多数时候,这根线并不会直接在文字中体现。但是,好的寓言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这是寓言独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如古代作品《东施效颦》就很有代表性,他的寓意并未直接体现在文字中,但是读过的读者大都体会到东施效颦、欲盖弥彰的效果。而我们小朋友写寓言可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讲一些浅显的生活道理。例如:教育大家要尊老爱小、热爱劳动、不讲谎话等道理,也可以通过寓言给大家讲一些生活常识,教会大家遵守交通法则,正确使用水、电等。 小朋友们由于缺少生活经历不容易写出哲理深刻的寓言。但寓言一定要有一定的道理、现实意义或教育性。如题。简要概括


道德两难的故事最先由谁提出来的

是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如何正确的学习?

一:保持充足的睡眠毛主席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学生,我们有良好的体魄与精神,才能更好地对待学习。在学校往往看见一种同学,白天呼呼大睡,晚上却挑灯夜读,这样的作息学习规律是不是颠倒了?上课的几分钟都抓不住的话,课后你用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来补也是很困难,费时费力不收还会有很多干扰因素。课堂上,老师在,纪律也在。如果你有充足的睡眠与精力就会使你在课堂上听课事半功倍。二:提前预习 课后复习 有效笔记爱迪生曾说,天才是1%的天赋,加上99%的努力。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神童,无论是语数外还是政史地,每,一个学科在上新课之前都需要我们去复习一下,大致了解这节课的脉络内容,以至于老师在讲新课的时候,我们能够快速的跟上老师的思维。其次,美国科学家曾研究我一个遗忘定律,当一个人学习了新的内容,七天内,若他不复习,他的记忆力惠城陡崖陡崖式下降,如果在七天这个节点,他又再次复习的记忆度又会提上来,反复以往 记忆度就成了一条平滑的直线,存在于的脑海中 不会轻易忘记,特别是在一些的文字学科。有的同学都,喜欢买五颜六色的笔,在他的课本上做各种圈画,但是呢,如果你的笔记没有侧重点的话,导致你以后复习的时候只能够全篇通看全篇的色彩,会让你眼花缭乱,而忘记内容。当然了色彩的多样化,对于某些同学来说是区分轻重知识的一个区别,要看同学本身,你自己应该如运用的笔的色彩。希望五颜六色的笔能够为你所用。三:立足自身 不盲目竞争竞争是我们人活在世界上,不可避免的东西。达尔文曾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作为学生的我们多半心智不够成熟,选择不够坚定,立场不够明晰。往往被所呈现出来结果的分数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丧失了了前进的动力。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每一个能优劣不同,所以我们应该立足自身,看见自己的闪光点和缺点,也要看见别人的闪光点,缺点。切勿用自己的缺点去,与别人的闪光点进行比较,那可是对我们来说是致命一击。自己可以立个flag,每天进步一点点,人生进步一大截。After All 人生的对手,最终是我们自己。

为什么人要不断的学习

原因:学习的好处学习作为一种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学习是人们不断满足自身需要、充实原有知识结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法宝。学习目的:为了掌握知识,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作好铺垫。学习仅仅是一个过程。正如人们常说的"学以致用",学习就是为了将来的发展。因此头脑清醒的人,学习会有的放矢,目标非常明确。而头脑糊涂的人,学习则无的放矢,忙于应付,非常被动。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新事物,只要抓住了机会,调整好心态,在哪里都可以学习到有价值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怎样才能学以致用,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学习方法:/iknow-pic.cdn.bcebos.com/b7003af33a87e95043731be71b385343faf2b4d1"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b7003af33a87e95043731be71b385343faf2b4d1?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7003af33a87e95043731be71b385343faf2b4d1"/>每天坚持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每天的时间要适度,找到适合自己强度的时间。把每天的学习计划放在首要位置。

如何理解当今社会的两难问题

公平与效率,是现代社会的两难问题。
  自由与效率的关系。朱学勤认为,自由主义“在经济上要求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对而立”。自由主义承认个体差异,自由释放了个体的创造力,所以自由导致了效率的提高。平等在经济上要求公平,即进行平均分配,消除个体差异,与计划经济具有亲和力。由过去的经验可知,平等诉求造成了吃大锅饭局面和经济发展的低徊。公平与效率处于一种紧张状态。
  自由的传统来之英美国家,近代才传入中国社会。平等的诉求是中国的传统,“五四”以后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继续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刘小枫认为,社会思想家或受“社会的公义”问题支配,或对“自由的秩序”入迷,或由“欲望的个体”驱使。前者以马克思为代表,次者以托克维尔为代表,后者以尼采为代表。平等理念与自由理念的二歧性构成了中国现代社会思想中一个持久的历史性紧张。
  自由与平等的矛盾,在经济上体现为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在世俗社会中,这一矛盾在公路的交通秩序上得到生动的表现。
  公路上有行人、车辆。车辆有轿车、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等。车辆与行人具有差异,一般而言,有车阶层比无车阶层富有。车辆从轿车到自行车,依其价值可以说明车主的贫富差异或者说阶级归属。各国在交通管理上,都给各种车辆和行人划分了通道,毫不例外的,都把主要通道留给机动车辆,而且设置了超车道。承认车辆优先通过,这一点在高速公路上更为明显,它为了车辆的行进不受干扰对道路实施封闭。由此可见,不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承认一个共同的原则,即效率优先。
  反过来,我们可以讨论在交通规则中强调平等时的状况。那时候,人行道要与车行道一样宽,车速不能超过行人速度,并且,要并排着走……或者根本上就不准有代步的工具。这些设想谁都觉得荒谬。
  但是,这些荒谬的想法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点,从交通秩序的混乱可以看出来。在中国,这一点特别明显,因为中国传统中,对平等的诉求特别强烈。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常提出“均田地”的口号。土地集中成了历次社会动荡的“祸根”。在今天,堵塞交通的场面为何屡屡发生,因为谁都不让谁,谁都不承认别人具有优先权(从平等的理念出发)。于是,由追求平等(各不相让)引发争渡。相争的结果可能要诉之暴力,或者是长时间的堵塞。这就是平等理念落实在社会行为上产生的异化。
  所以,当有一辆车在我们后面按喇叭,我们不予理睬,并且骂“有车有什么了不起”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这里面关涉到一个哲学问题,并且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问题?
  当我在上班途中,看到桥头堵得水泄不通的时候,当我在下乡途中,看到农民在公路上晒稻谷的时候,我的心充满了忧患。我从这里看到一个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个因素是社会利益的不可调和性,依然是平等与自由的二歧性。对贫苦我曾有多年的体验,但这并不能阻挡我向理性的归依。我小时候就曾在公路边看管晒着的稻谷。现在,当看到市管人员一脚踢翻小贩的水果担子的时候,我的心依然不忍。但这照样不能阻挡我内心对一种秩序的企求。我也曾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的阶级划分改变了(这是我少年时期受马克思的一点影响),才有此种想法?这也不无道理,我已经有十年的时间离开农村生活。强者追求效率,弱者追求平等。但是,能不能寻找到一种超越的秩序(不是乌托邦的)?
  中国人坚持不能忘本,作为一种道德自律,它很有效,所以不少人读了一大堆书,还是满口土话。中国的知识人因此分化缓慢。即使我在对我出身的那个阶层进行批判的时候,也要先过这个关。但是城市毕竟也容纳了我(先前也设了种种障碍,我在此处也曾受过歧视),我仍要长期在这里生存。我对两种人的诉求都能理解,因此希望两者能够和谐。
  回到交通秩序问题。当我看到桥头堵塞的时候,我联想到历史上的一些场面:成千上万人在厮杀,血流成河。死亡,对任何阶级来说都是一种痛苦。规避痛苦,是人类共同的诉求,这样,超越斗争的和谐就有可能存在。当我们追求平等,希望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线的时候,我们必须退回原始社会。但那时候照样有死亡的痛苦,威胁之一来之猛兽。于是,人类只能期求与猛兽平等。而这种期求必须借助于造物者的重新安排。但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看来还须回到经验领域。城市的道路区分了人行道和车行道,由此,车辆获得高速行驶的自由,行人获得了步行的自由。行人要改乘车也可以(当然要花一定费用),有车者要步行也可以。这样的安排突出了效率,也照顾了公平。因为步行者固然慢,仍然有路可走。如果互不相让,即双方或一方不认可这样的秩序,那么就可能导致交通的堵塞,谁都走不了。
  因此必须有这样的认同:自由是第一义的,平等是第二义的。这样,人类虽然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难以避免一些压迫和剥削,却能够共同增加财富和幸福。


上一篇:韩红瘦身

下一篇:暗香吻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