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潍坊一中高一的的学生,想转到潍坊中学去,可以吗?
根据教育部学籍管理规定,转学是要有合理理由的。同一县区的学校好像不能转。不过也有非正常手段转学。你教育局有人给你办理,或想转的那个学校同意接收你,并为你办理学籍注册手续才行。其他途径是很难的。我的意见是,好好学吧!只要你刻苦读书,只要你成才。在哪学都是一样的,记住,努力下苦功,拼下这三年,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中加班?
中加班是指Canadian Trillium College简称CTC 即加拿大加安国际学院。中加班通过提供一流的国际教育硬件设施和贯彻“激励、融合、创新”的教育理念而实现其培养目标。它的目标是培养既有扎实的中国基础教育功底、又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和综合能力、并具有国际视野和未来发展潜力的优秀高中生。具体而言:学业达到中国高中毕业水平,外语达到国外大学入学水平,能力全面发展,即具备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又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优秀人才。扩展资料中加班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所有课程中至少十几门是全英文课程、纯外教上课,还有机会出国体验不一样的教育方法,当然学费相对于普通会计专业要高。不过更多的家长表示“现在下点本钱是为了孩子未来有好的出路,孩子以后好的发展空间就是他们最大的投资收益。”“中加班”是该校与加拿大劳伦森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这个专业的优秀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浙江财经学院管理学学士和加拿大劳伦森大学商学学士的双学位,还能通过参加全球统考的方式争取拿到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的证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加班参考资料来源:浙江财经大学--人民网和浙江在线报道我院中加班新生相关情况
如何构建生态班级
工作二十多年,从事过各种不同的工作,而最让我情有独钟的还是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这其中当然有有不少艰辛,但也有诸多欣慰和快乐。工作中我走过不少弯路,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我更体味到了期间的幸福和快乐。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当一个人静下来时,觉得有必要整理一下行囊,回顾自己来走过的班主任之路。目的是让接下来的行程走得更轻松、快乐。
有人这样形容班主任:“班主任就像是抹布,学生走到哪,你就得擦到哪。”这个比喻当然不太恰当,却道出了班主任工作之烦琐和辛苦。初为人师时,凭着一腔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曾尝试做个保姆型班主任,工作中事无巨细,事必亲躬,身累,事情却越做越多,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也曾尝试做个警察型班主任,努力保持自己的威严,保持自己的权威地位,不允许任何学生挑战自己,心累,最终却变成了孤家寡人,师生关系搞得异常紧张。
现在想来,其实做班主任也可以轻松而快乐。关键是看自己怎么去当,以怎样的心态去当。班主任不是保姆,更不应该是警察。我个人理解他更应该像个向导,只起一个引领作用,路还需要学生自己来走。向导只需要在取得学生信任的前提下,指明方向,明确前进的方式和方法。剩下的只需加油鼓劲了就行了。向导不能背着学生走,况且也背不过来;更不能用鞭子抽打着学生走。否则只能使自己身心疲惫,而结果却事倍功半。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构建一个“生态型班级”。
1979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劳伦斯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生态科学中有许多原理、法则,其基本理念是遵从文化、遵从人性、遵从自然,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这些法则,本是教育的基本常识,但却常常是急功近利者、一知半解者、强权者最容易忽视和践踏的真理。在这一背景下,确立“构建生态型班级”的班级管理理念,正是对基础教育改革以至课程改革的积极响应。这一设想是借用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的存在形态、变化规律及生态平衡所需的原则等知识为班级管理所用,以达到班级平衡发展的目的。
理想中的“生态型班级”首先应该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每个成员都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其次,优秀同学应该懂得患难与共,不自私自利;成绩较不理想的同学在班中不觉得孤立无缘。第三,整个班级在一定时间内,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应该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第四、在外界因素(如网吧、游戏厅、追星族等对青少年极具诱惑力的东西)和成员自身由于年龄等特定时期的心理因素(如早恋、叛逆)的干扰下能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第五、整个集体的平衡应该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各成员的特长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并发展,并且在学习上存现良性竞争的氛围。
总之,“生态型班级”中的成员应该有老虎,有小白兔,有树木,也有小草,他们都有想生存的念头(学生想上进的念头),而且互相很和谐。这样,班级就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那么
“生态型班级”到底应该怎么建,从哪些方面建呢?依据这一理论,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生态型班级”构建要遵从文化——关注内涵发展。
既然构建的是“生态型班级”,那它内部必须是和谐统一的。如何使班级成员之间和谐统一?班级文化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师生的各种交往中,在同伴的各种交往中,一种意见,一个神态,一种行为方式,尤其是班级里由群体创造出来的一种气氛等等,它们不仅构成了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别,而且也构成了一个班级成员和另一班级成员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当然是不同班级文化的差别。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来表现班级文化内容,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体现:
(一)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虽然现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对学生排名次,不用分数评价学生成绩等等一系列措施得以实施。但这一切不代表可以不抓学生的学习,不要学生的好成绩。要想当好班主任,必须要抓好班级的学习。因为绝大多数家长评价学校、评价老师的标准,还停留在这个班级成绩好不好,我的孩子成绩好不好方面。如果班主任不太注意班级的学习风气,不太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即使班级其他工作开展的不错,工作也难得到家长的肯定,也难得到学生的肯定,当家长和学生对班主任工作失去了信任,产生了抱怨,那班主任工作就陷入了被动。
因此班主任要狠抓班级的学习成绩,要理直气壮抓学习。当然我说的成绩并不只是狭隘的分数,而是全方面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关系到学校今后的发展,关系到家长的希望,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如果学生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好,学生也不会高兴,或许开头,学生是喜欢你的,但当学生发现自己少了机会后,就可能不喜欢你,要知道学生还是知道成绩好对他们的影响;所以班主任要把班级的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当然抓学习不是死抓,而是要抓班级的学习氛围,要让班级每一个学生要以成绩好为荣,要以成绩好为追求的目标;要抓学生的学习习惯,抓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抓学生学习竞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发挥学生的潜力;要为学生展示未来的希望,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有目标。
班级学习风气的形成,不是只由班主任不厌其烦的强调得来的。同学之间互相竞争、互相帮助,班级正确的舆论引导至关重要。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首先把班内的学生根据座位分成了七个学习、纪律小组,每组一个组长、六个组员,组与组之间也进行比赛,每组成员的作业完成及上缴情况、自习及课堂纪律情况、学习成绩及进步情况等都在量化评比之列。组员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同学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促进学习而不是相互干扰学习的风气。其次,我在班级中倡导学生结成学习互助组,两个同学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找一位同学做学习同伴,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和提高。例如我们班的李俊彤和许益豪两人组成学习互助组,展开新概念背诵比赛,在初一上学期已经背过新概念二的40多篇文章,极大地提高了英语学习成绩。要想除掉荒地里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班级学习风气浓厚了,其他不良风气自然就没有了滋生的土壤。这样,班级发展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浓厚学习风气的形成,就是良性循环的开端。
当我们所带的班级学习的风气浓了、成绩好了,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二)规范班级制度文化。
班集体为一群人获得共同的追求创造了条件,他们也必然要形成他们的共同追求,这样班级具有特色的价值追求就形成了。为实现一定的价值追求,必须有一套规范来加以保证,这就是与一定的价值追求想适应的规范。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许多有识之士都指出,制度的建设比道德建设、榜样示范更重要。以前,我或是强制性地发号施令;或是家长制地出言必训;或是保姆式的看管,不给学生一点自由支配的权利。长期以来,自己起早贪黑,事无巨细,一切都亲自包办,整天忙于处理班级的各种具体事务。就自己主观方面而言,非常认真负责,可以说是整天泡在班里,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自己刚一离开教室,班级又乱作一团;老师不布置任务,学生就不知道做什么。究其原因,这种传统教育的过程开放度不够,学生参与程度不足,因此,学生的自治能力没有培养出来。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使班主任疲于奔命,事务缠身,不利于自身的提高;另一方面,这种“保姆式”的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自主、自理、自治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日益增强的主体意识。要建设班级的文化氛围决不能忽视这种意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让学生由过去的管理的对象变成管理的主动参与者,在这种角色变换中加强自我控制与自我监督。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就开始了我的规范班级制度的尝试。规范班级制度,分为制度的制定阶段和制度的实施阶段。
1、制度的制定阶段。初一学生刚进入中学,各方面都还不适应,学生管理方面由小学老师保姆式的管理,过渡到到中学的老师放手抓教学,大部分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要使班级管理工作从无序状态转为有序状态,就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符合政策、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班级管理的准则。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制度不只是教师的主观要求,而且是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必然需要。班级管理中,我会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广泛征求了学生合理化建议,与班委会一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再按照计划制定了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我除了要求学生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外,还针对本班实际,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制定《班规和班训》,班规是对班训的细化。另外还制定了《班级责任目标管理制度》、《班级岗位责任制度》。这些制度制定出来后,全体同学在班会上讨论、修改、通过后才实行的,同学们共同制定的制度,执行起来更有效,在实行这些制度的过程中,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使它们不断完善。有了这些制度,学生的行为得到了规范,他们知道了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该怎样干。一切都制度化,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因为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了个人,班干部只是按制度监督督促就行了。因此,我的班主任工作很省力,同学们自己把班级管理的井然有序。
2、制度的实施阶段。制度的实施,不能只靠班主任落实,否则制度就难以落实,失去了实际意义,成为一纸空文。要利用集体力量进行有效地检查督促,以公平的竞争促进行为。
在检查督促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我认为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督促。班主任主要是当好“参谋”,抓住并解决主要问题,日常工作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去管理,改变既当“保姆”又当“警察”的旧做法。我学习魏书生老师,班级中各项检查督促工作让学生“承包”下来,学生真正成了管理自己的主人。这样既可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愿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
为了更好地做好班级工作,我在班级建立了“班级日志”制度。和同学们一起设计了《班级日志》,“班级日志”制度的具体操作程序为:先班主任自己示范记录每天班级各方面的表现,然后由班干部负责记录一段时间后,再由值日班长轮流记录。班级日志的内容主要是每天的学习、出勤、纪律、卫生、仪表以及对班上违纪事件、好人好事的评述等。根据评分细则进行加减分,每日的晨会上,每周的班会课上,每月的评比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阅读《班级日志》,在班内进行反馈、反思,让学生能及时对错误进行纠正,对优点进行发扬。从建立的那天起,它就成为班级成长的忠实记录者,还可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修正自己的行为,起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作用。
(三)
培植健康的精神文化,营造和谐氛围。
我反对整天对学生絮絮叨叨,但如果我找学生谈话的话,就一定深入,想方设法触及他们的心灵。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上幸福自信的“庄稼”,拔掉自卑、粗俗、自私的杂草。教师的精神之爱应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中,存在于无言的感动和人性的光辉里。从这个意义上说,班级管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新生入学时,我给他们上的第一课,就是给男女生一个三年目标,教育男生做谦谦君子,女生做大家闺秀。教育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兄弟姐妹间的关系,互相关爱,共同成长是一种自然状态,经过不断的教育,不仅同学关系和谐,师生关系也非常融洽,我班的学生对老师都非常尊重,但却并不敬而远之。值得一提的是,无论老师因为学生犯错对学生批评得多么厉害,他们临走时都会真诚的说
“谢谢老师”、“老师再见”。有些学生还亲切的称任课教师为“妈妈”。当然这也是我班任课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的爱赢得的最高荣誉。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正是对当前的教育状况的逼真描述。他说:“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
和谐的氛围需要民主。班主任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童言无忌”;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理解学生的“盲目过错”。让每个学生在教师面前都能畅所欲言,勇于展示,真正树立起新型的师生观。正如蒙田所说:“美丽的心灵是那种博大、开朗而又准备容纳一切的心灵”。老师应该有一颗善良的美丽的心灵,才会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全班同学面对学生,用爱来抚慰每一个学生。
二、“生态型班级”构建要遵从人性——关注生命发展。
教育是什么?它不仅给予知识,更是梦想的制造者,是一种对生命的拥抱,对人性的热爱,对梦想的向往,对一切未知不屈不挠的激情。人的生命是至重、至贵的,它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当一个人失去生命的时候,其所拥有的名誉地位、金银财宝、名车毫宅对他个人而言都将人去楼空、毫无意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千万不要让孩子为难,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不要对孩子冷漠,不要让孩子失望,不要对孩子动粗耍蛮,不要使孩子自卑。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明白:孩子的生命质量有多高,我们这个世界就有多好。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尊重生命为教育的起点,才是我们教育的题中之义。
“关注生命发展”的班级管理是以人作支撑的,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然而,人性是有差异的,但也恰恰因为如此,生命才会异彩纷呈。面对在信息时代成长的学生,我们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的班主任?我们的班级管理究竟该如何阅读学生个体,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这是我经常思索的问题。因为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班级中总会遇到一些事情,让班主任感到教育的理想的遥不可及,甚至感到灰心沮丧。这时,我们不妨先承认现实,从解决小事入手,想法改变现实,不要期望自己的理想会一蹴而就。
三、“生态型班级”构建要遵从自然——关注和谐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和”字左边是禾,右边是口,“谐”字左边是言,右边是“皆”。现在流行的“和谐社会”的概念合起来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发言权”。在生态式教育的视野中,班级这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如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关系)及班级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的相关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关系),也应形成一个积极、良好的生态系统。
无论是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的相处,我们都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从使班级成员各尽其能并使班级充满活力,到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再到使班级成员各得其所与和谐相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使一切积极的班级力量共生共进,即形成一种推动班级发展的合力。
老师面对的是学生。尽管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优秀,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发展。但事实上总是有学生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跟不上班级的发展。我们会给这样的学生以种种的名称,比如“差生”“后进生”“学困生”等等。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意思还是一样的。我们还是希望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好。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当然会有许多的成效,但也会有一些学生就是没有变化,让我们很失落,很痛苦。其实我们的愿望本来没有错误,但在这里我还是想提醒我们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一朵花都会开放!”所以每一次遇到调皮的学生,我也会生气,但我还是会相信“他们会好的,只不过时间长短罢了!”为什么不能期待一下?
当然,班级的建设,还有好多方面,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但只要我们朝构建一个“生态型班级”的方向努力,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个轻松、快乐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