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举

时间:2023-05-29 15:14:29编辑:优化君

彭举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且学有根柢。先入四川法政学堂,1913年考入四川国学院附设国学学校(1911年四川存古学堂因辛亥革命停办;1912年2月月改为“四川国学馆”,同年11月并入四川国学院,院址定于存古学堂旧址,国学学校附设于国学院;1914年3月国学院停办,专办国学学校,廖平任校长;1918年8月改名为“四川国学专门学校”;1927年,国学专门学校成为公立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与蒙文通(1911年考入存古学堂,因辛亥革命爆发,于1912年始入新成立的国学馆)、杨叔明(永浚)、杨润六(正芳)、向宗鲁(承周)、廖宗泽(廖平之孙)等是同学。其时,廖平、刘师培、吴之英、曾学传等海内鸿儒均云集于国学学校,厕身于名师益友,彭举先生受益匪浅,由是打下极为深厚的学问基础。日后他精于宋明理学,有“蜀中大儒”之誉。

教育事业

彭举先生毕生从事于教育事业。1918年至1939年,他在成都、重庆教中学国文课。此间,曾与蒙文通先生同在重庆联合县立中学(该校原为东川书院,1903年改组为重庆府中学堂,1914年改名为“重庆联合县立中学”,简称“重庆联中”,1932年改称“重庆共立高级中学”,1935年改成“重庆联立高级中学”,1939年改为“四川省立重庆中学”,1952年更名为“重庆市第七中学”至今)和重庆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50年改名为“重庆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曾与林思进(山腴)、刘士志(行道)等同在成都联合中学(该校原名“成都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成都联合中学”,1940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成都石室中学”,1952年更名为“成都第四中学”,1983年4月复名为“成都石室中学”至今)任教。又曾与唐迪风(唐君毅之父)、蒙文通、刘咸炘、吴芳吉等创办敬业学院。

1927年他到国立成都大学预科任教。1934年至1939年任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1939年,张君劢在云南大理创办民族文化书院,他于1940年3月被聘为教授。1942年春返成都,先后任齐鲁大学(当时在成都华西坝)、四川大学教授,后专任四川大学教授。1946年,成都私立尊经国学专科学校成立,校长蒙文通聘请彭举先生执教。1947年,魏时珍任国立成都理学院(其前身为川康农工学院)院长,又延聘他讲授古典文学。1948年,他任成都东方文教研究院教授。解放后,1951年11月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彭举先生还关心时事政治。1915年8月,他与萧公弼等在成都创办《世界观》月刊,彭举先生是编辑之一。1919年6月15日,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成立,最初成员有李劼人、周光煦(晓和)、穆济波(世清)、胡助(少襄)、李思纯(哲生)、何鲁之、李珩(晓舫)等9人,彭举先生亦是其中之一。后又加入中国青年党。1925年7月初,他与余家菊、范寿康、李璜、舒新城、穆济波、杨叔明、李儒勉、章伯钧等共同发起成立“国家教育协会”。抗战时,与常燕生、何鲁之、姜蕴刚等在成都发起成立“青年党复兴运动委员会”,以对抗青年党中曾琦、李璜一派。

著作介绍

彭举先生著述甚丰,不幸大多损失于文化大革命中,幸由其家人将其部分遗诗小心保存下来,并集资出版。他撰写有《薛涛丛考》、《薛涛诗笺》、《杜诗版本考》、《草堂文献汇编》等稿,并参与《成都城坊古迹考》、《杜甫年谱》等书的编写,有诗集《辛未旅燕杂感百六首》(北平京城印书局1931年出版)行世。1964年后,王文才遵先生之嘱,厘为《洪度集》与《望江楼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彭举先生平生交游极广,尝游南京,师事欧阳竟无大师;又尝四游沪、杭诸地,因得结识柳诒徵、梁漱溟、汤用彤诸学界闻人。亦同章太炎、马一浮、钱穆、顾颉刚、朱光潜、林思进等文化名人有交往。梁漱溟晚年回忆他在川结交的朋友时写道:“彭芸生先生,又叫彭举,是我心目中仰慕的学者……治史治经有成就。”

据其孙女彭庸《先祖事略》一文介绍说:“先祖毕生嗜书如命,曾五赴京、津、沪、杭购书。有联云‘最爱图书消岁月;尚余肝胆近贤豪’可见其心志,居家常将买米钱移作买书钱,至家中不能举火,故家虽贫而书甚丰。”新中国成立后,彭举先生曾向西南民族学院、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等高等院校捐赠图书达七千余册之多,多为善本、古本,其价无算。彭庸《先祖事略》最后说:“六六年浩劫至,家中古籍善本荡然无存,先祖蹙眉长叹:‘在劫难逃……’含恨而殁。”

彭举先生晚年曾撰成《薛涛丛考》一稿,认为涛之卒,是在大和六年秋冬间;其生,则当在贞元元年或二年,享年四十七八岁。

他的考证主要是:一,《蜀笺谱》:段文昌为作墓志。段文昌曾两次镇蜀,再次镇蜀在大和六年冬;其死,在大和九年。据此,薛涛之死,必在大和九年之前。二,薛涛诗集中,有《筹边楼》诗。筹边楼之筑建,当在大和五年春夏间,至秋落成。薛涛《筹边楼》有“临云鸟八窗秋”之句,可证。时薛涛尚在。三,薛涛诗集中,有《棠梨花和李太尉》诗。李太尉即李德裕,于大和四年十月到川,大和六年冬离任。李德裕曾有伤薛涛之诗。

今李诗虽亡佚,但刘禹锡的《和西川李尚书〈伤孔雀及薛涛〉为什》可证。据此,薛涛之死必在李德裕未离任时,即在大和六年冬前。根据以上的考订,彭芸荪认为薛涛之卒,是在李德裕将离任,而段文昌将到任之时,即大和六年秋间。又,万历洗墨池刻本《薛涛集》:“及笄,以诗闻外,客有窃与之燕语。时韦中令皋镇蜀,召令侍酒赋诗。”彭芸荪据此又考:韦皋贞元元年任西川节度使,至十二年加同平章,始称韦相国,或韦相公;至十七年兼中书令,始可称韦中令,或韦令公。薛涛集中有《上韦令公》诗,可见侍酒赋诗,必在贞元十七年后,韦皋兼中书令时。及笄,方15岁;至韦公召见,或有一二年时间,则薛涛此时,当十七八岁。由此可推证,薛涛生于贞元元年,或贞元二年。

彭举先生认为,洗墨池刻本《薛涛集》中,说“和岁涛卒,年七十五”,有误。如年七十五,据文昌撰墓志之年上推,则涛生肃宗至德、乾元之间。至韦皋初人蜀时,涛已二十七八岁,不能称为“笄”,何况召见是在贞元十七年后。

(彭先生有遗稿《薛涛生卒年岁考》载于《西北大学学报丛刊(唐代文学)》1981年第1期)

上一篇:彭磊

下一篇:游戏王卡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