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常见气体或者物质的颜色
铜、二氧化氮、高锰酸钾、氢气、氯气等。1、铜铜元素是一种金属化学元素,也是人体所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 铜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一种金属,属于重金属。纯铜颜色紫红又称紫铜。2、二氧化氮二氧化氮(NO₂)是一种棕红色、高度活性的气态物质,又称过氧化氮。二氧化氮在臭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为产生的二氧化氮主要来自高温燃烧过程的释放,比如机动车尾气、锅炉废气的排放等。 二氧化氮还是酸雨的成因之一。3、高锰酸钾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化学式:KMnO₄),强氧化剂,紫红色晶体,可溶于水,遇乙醇即被还原。在化学品生产中,广泛用作为氧化剂,例如用作制糖精,维生素C等。4、氢气氢气是无色并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在各种气体中,氢气的密度最小。标准状况下,1升氢气的质量是0.0899克,相同体积比空气轻得多)。因为氢气难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氢气。常温下,氢气的性质很稳定,不容易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当条件改变时(如点燃、加热、使用催化剂等),情况就不同了。5、氯气氯气,化学式为Cl₂。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易压缩,可液化为金黄色液态氯,是氯碱工业的主要产品之一,可用作为强氧化剂。氯气中混和体积分数为5%以上的氢气时遇强光可能会有爆炸的危险。氯气能与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生成多种氯化物。氯气在早期作为造纸、纺织工业的漂白剂。
色温效应的颜色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物理上的作用
所有颜色印象的产生,是由于时断时续的光谱在眼睛上的反应,所以色温只是用来表示颜色的视觉印象。摄影人都知道:有光才有色,没有光就没有色。彩色胶片的设计,一般是根据能够真实地记录出某一特定色温的光源照明来进行的,分为5500 °K日光型、3200 °K灯光型等多种。因而,摄影家必须懂得采用与光源色温相同的彩色胶卷,才会得到准确的色彩再现。如果光源的色温与胶卷的色温互相不平衡,就不会对色彩进行准确的还原。这时,我们就要靠滤光镜来提升或降低光源的色温,使曝光条件与胶卷拟定的色温相匹配,才会有准确的色彩再现。而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要求进行白平衡调整,实际上也就是对数码机器进行拍摄环境的基础色温定位。目的是同样的:为了色彩的准确再现。
N和S生成的哪种化合物有色温效应
170 x 0.6957 / 32 = 3.69
190 x 0.6957 / 32 = 4.13
这表明,分子中的S的个数大概是4个左右。
设分子式是 S4Nx,得到分子量为 32 x 4 / 0.6957 = 184,所以 x = 4 ,于是分子就是 S4N4 了。
这是个很有趣的分子,N/S交替排列成8元环,立体结构象是两头翘起的船一样。常温下固态,橙黄色的,但虽温度变色。
色温是固定值吗?
色温不是固定值。
色温究竞是指什么? 我们知道,通常人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组成的7种色光的光谱所组成。色温就是专门用来量度光线的颜色成分的。
颜色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物理上的作用。所有颜色印象的产生,是由于时断时续的光谱在眼睛上的反应,所以色温只是用来表示颜色的视觉印象。摄影人都知道:有光才有色,没有光就没有色。
彩色胶片的设计,一般是根据能够真实地记录出某一特定色温的光源照明来进行的,分为5500 °K日光型、3200 °K灯光型等多种。因而,摄影家必须懂得采用与光源色温相同的彩色胶卷,才会得到准确的色彩再现。如果光源的色温与胶卷的色温互相不平衡,就不会对色彩进行准确的还原。这时,我们就要靠滤光镜来提升或降低光源的色温,使曝光条件与胶卷拟定的色温相匹配,才会有准确的色彩再现。
而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要求进行白平衡调整,实际上也就是对数码机器进行拍摄环境的基础色温定位。目的是同样的:为了色彩的准确再现。
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在不同色温的场合拍摄而无需使用不同的滤镜和胶卷。但是相机提高的自动白平衡也不完全能够在不同场合得到准确色温,因此导致一些照片颜色偏变。
尽管数码相机也提供一些不同场景的设定,如晴天,阴天,白炽灯,日光灯等,这些预设也未必完全准确,尤其在混合色温灯光照明的情形下。因此有需要使用手动设定色温来保证准确设定。
什么是色温效应?
色温究竞是指什么? 我们知道,通常人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组成的7种色光的光谱所组成。色温就是专门用来量度光线的颜色成分的。
用以计算光线颜色成分的方法,是19世纪末由英国物理学家洛德·凯尔文所创立的,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温计算法,而其具体界定的标准是基于以一黑体辐射器所发出来的波长。
凯尔文认为,假定某一纯黑物体,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便会因受到热力的高低而变成不同的颜色。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550℃时,就会变成暗红色,达到1050一1150℃时,就变成黄色……因而,光源的颜色成分是与该黑体所受的热力温度相对应的。只不过色温是用凯尔文(°K、也就是绝对温度)的色温单位来表示,而不是用摄氏温度(℃)单位表示的。在加热铁块的过程中,黑色的铁在炉温中逐渐变成红色,这便是黑体理论的最好例子。当黑体受到的热力使它能够放出光谱中的全部可见光波时,它就由红转变橙黄色、黄色最后变成白色,通常我们所用灯泡内的钨丝就相当于这个黑体。色温计算法就是根据以上原理,用°K来表示受热钨丝所放射出光线的色温。根据这一原理,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
颜色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物理上的作用。所有颜色印象的产生,是由于时断时续的光谱在眼睛上的反应,所以色温只是用来表示颜色的视觉印象。摄影人都知道:有光才有色,没有光就没有色。
彩色胶片的设计,一般是根据能够真实地记录出某一特定色温的光源照明来进行的,分为5500 °K日光型、3200 °K灯光型等多种。因而,摄影家必须懂得采用与光源色温相同的彩色胶卷,才会得到准确的色彩再现。如果光源的色温与胶卷的色温互相不平衡,就不会对色彩进行准确的还原。这时,我们就要靠滤光镜来提升或降低光源的色温,使曝光条件与胶卷拟定的色温相匹配,才会有准确的色彩再现。
而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要求进行白平衡调整,实际上也就是对数码机器进行拍摄环境的基础色温定位。目的是同样的:为了色彩的准确再现。
如何准确地进行色温定位?这就需要使用到“色温计”啦。一般情况下,正午10点至下午2点,晴朗无云的天空,在没有太阳直射光的情况下,标准日光大约在5200~5500°K。新闻摄影灯的色温在3200°K;一般钨丝灯、照相馆拍摄黑白照片使用的钨丝灯以及一般的普通灯泡光的色温大约在2800°K;由于色温偏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拍摄的照片扩印出来以后会感到色彩偏黄色。而一般日光灯的色温在7200~8500°K左右,所以在日光灯下拍摄的相片会偏青色。这都是因为拍摄环境的色温与拍摄机器设定的色温不对造成的。一般在扩印机上可以进行调整。但如果拍摄现场有日光灯也有钨丝灯的情况,我们成为混合光源,这种片子很难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拍摄期间对色温的考量、设定以及调整就显得非常重要。无论你是使用传统相机还是数码相机以及摄像机。都必须重视色温!
参考资料:http://www.gyy.com.cn/BBSDisp.asp?BoardID=11&ID=80
色温是3000k的是什么
色温3000K表示光源光色的尺度为3000开尔文,如图所示的色温带:白炽灯就非常接近于一个黑体辐射体。因为白炽灯并不需要这种处理,白炽灯的CCT其实相当简单,就是它那未经调整的开氏温标值,像加热的黑体辐射体那样。拓展资料色温是表示光源光谱质量最通用的指标。一般用Tc表示。色温是按绝对黑体来定义的,绝对黑体的辐射和光源在可见区的辐射完全相同时,此时黑体的温度就称此光源的色温。低色温光源的特征是能量分布中,红辐射相对来说要多些,通常称为“暖光”;色温提高后,能量分布中,蓝辐射的比例增加,通常称为“冷光”。
色温和亮度有什么区别
我猜你想问的问题应该是一个预表达的物体的色温和亮度有啥区别吧!色温严格地说,最学术的定义是一个理论上的黑色物体接收到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颜色规律性地变化,从暗红、黄、白、兰、紫的全过程中,所呈现的颜色变化。人们用这个概念来表达摄影、摄像过程中,物体色调的变化过程,即如,太阳是早晨的微红色,还是上午的淡黄色,还是正午的近乎白色,还是夕阳的金光红色——虽然都是同一轮太阳,但是色温却是不同的。而亮度,则是物体受到照射反射出来的光线强弱,如果是一个有颜色的物体,没有光线照射,看上去就是黑的,当光线强到一定程度就变为煞白一片了。
不知以上是不是你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