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摄

时间:2024-05-26 18:58:41编辑:优化君

佛法里的四摄法具体指什么

四摄法,佛学术语,出自《法界次第》,指修菩萨行者度人的四种方法。摄即摄受,谓菩萨欲化导众生,必须以此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导以大乘正道。《维摩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即指度化人的方便善巧。简而言之,"摄"就是获取信任,使其依附,由此使之听法入道,终获解脱。
布施摄  
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众生也。若众生乐财,即以财施摄之;若众生乐法,即以法施摄之。众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摄。
爱语摄
谓菩萨随顺众生根性,善言抚慰,则一切众生乐闻善言,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爱语摄。
利行摄
谓菩萨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众生,因是众人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摄。
同事摄
谓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即分形示现,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摄。


什么是佛教说的四摄法

既是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出自大宝积经卷第五十四 ,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二十大自在天授记品第十二。
原文:尔时,彼佛复告精进行童子:‘云何菩萨摩诃萨随摄法转?童子当知,菩萨摩诃萨,具足如来四摄之法;由是法故,菩萨摩诃萨恒处长夜摄诸众生。何等为四?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名为四种摄法。
(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即摄受,菩萨为了化导众生,必须以此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导以大乘正道。)
童子,云何名为如是摄法?童子,所言施者,具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是为布施;言爱语者,谓于一切诸来求乞,或乐闻法,菩萨悉能爱语慰喻;言利行者,谓能满足若自若他所有意乐;言同事者,随己所有智及功德为他演说,摄受建立一切众生,令其安住若智若法。
(布施有两种:一是财施,二是法施;爱语,就是对所有来乞讨求索的人,或是乐欲闻法的人,都能以柔软语,善言慰喻;利行,就是能满足自他所有意乐;同事,就是随着自己的智慧和功德,为他人演说正法,令其安住于正智和正法。)
复次,童子,言布施者,于来乞求诸众生所心意清净;言爱语者,于来乞求诸众生所,善言安慰;言利行者,随诸众生所有义利,皆令成熟;言同事者,于来乞求诸众生所,行平等心成其义利。
(此外,布施就是对来求助的众生,心意清净,没有高人一等的心;爱语,就是对来求助的众生,善言安慰;利行,就是帮助众生获得正当的利益;同事,就是对来求助的众生,怀平等心,成就其义利。)
复次,童子,言布施者,谓诸菩萨发意行舍;言爱语者,方便无断;言利行者,深心无悔;言同事者,回向大乘。
(此外,布施就是发心修行舍弃自己所有;爱语,就是种种善巧方便;利行,就是深心无悔;同事,就是回向大乘。)
复次,童子,言布施者,谓随慈心而行于舍;言爱语者,常不舍离欢喜之心;言利行者,成就大悲心,恒欣乐利众生事;言同事者,修舍平等无有高下,心恒回向一切智智。
(此外,布施就是以慈心而行布施;爱语,就是常不舍离欢喜之心;利行,就是成就大悲心,恒常欣乐利益众生的事业;同事,就是修习平等心,无高下之心,心恒回向一切智智。)
复次,童子,言布施者,如法求财,常思行舍,拯济贫乏;言爱语者,既施财已,重复安处,令住法义;言利行者,自利利他,平等摄受;言同事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究竟发起一切智心。
(此外,布施就是如法求财,常思布施,拯济贫乏;爱语,就是布施财物后,为其说法,令其安住法义;利行,就是自利利他,平等摄受;同事,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起无上菩提心。)
复次,童子,言布施者,一切所有内外诸法悉皆舍离;言爱语者,于一切法功德智慧无所秘惜;言利行者,弃舍自利,专务利他;言同事者,总摄财物如置掌中,随缘惠施,情无忧戚。
(此外,布施就是放下身心内外的一切;爱语,就是宣说自己所知的一切佛法,毫无隐藏吝惜;利行,就是弃舍自身利益,专门利他;同事,就是将自己所有的财物都拿出来,随缘惠施,心里毫无忧愁吝惜。)
复次,童子,言法施者,如所闻法广为他说;言爱语者,以无染心分别开示;言利行者,谓为于他授诵经典,乃至说法无有厌倦;言同事者,以不舍离一切智心,安置含生于正法所。
(此外,法施,就是自己所听闻的佛法,广为他说;爱语,就是以无染着的心为求法者分别开示;利行,就是为他人讲授经典,说法无有厌倦;同事,就是不舍离菩提心,安置众生于正法之中。)
复次,童子,所言法施,若为往返求听法者,如佛正教不乱宣说;言爱语者,以微妙音开示正法;言利行者,谓以衣服、饮食、床敷、医药及余随用什物众具,于求法者及说法者,但有匮乏即便给施;言同事者,常起深心,无间说法。
(此外,法施,就是对于来求法的人,按照佛陀的正教来讲解,而不是胡乱宣说;爱语,就是以微妙音开示正法;利行,就是以衣服、饮食、床铺、医药和其他用具,布施供养来求法的人及说法的人;同事,就是常起深心,不间断地说法。)
复次,童子,言法施者,由是菩萨了知法施诸施中上,常行法施;言爱语者,谓所演说利益之事;言利行者,演畅其义,不依于文;言同事者,欲令圆满一切佛法,常为众生如应敷化。
(此外,法施,就是菩萨了知法施是所有布施中最殊胜的,所以常行法施;爱语,就是所演说的都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利行,就是依义不依语而演说佛法;同事,就是为了圆满一切佛法,常为众生随其根器而教化。)
复次,童子,言布施者,所谓柁那波罗蜜多;言爱语者,所谓尸罗波罗蜜多,及以羼底波罗蜜多;言利行者,所谓毗利耶波罗蜜多;言同事者,所谓静虑波罗蜜多,及般若波罗蜜多。
(此外,布施就是布施波罗蜜;爱语,就是持戒波罗蜜和忍辱波罗蜜;利行,就是精进波罗蜜;同事,就是禅定波罗蜜多和般若波罗蜜。)
复次,童子,言布施者,谓初发心一切菩萨;言爱语者,谓已发行一切菩萨;言利行者,谓不退转一切菩萨;言同事者,所谓系属一生诸大菩萨。
(此外,布施就是初发心菩萨;爱语,就是已经发起修行的菩萨;利行,就是不退转菩萨;同事,就是一生补处诸大菩萨。)
复次,童子,言布施者,为欲坚固菩提根本;言爱语者,为欲成就菩提萌芽;言利行者,为欲开发菩提妙华;言同事者,为欲成熟菩提胜果。
(此外,布施就是为了坚固菩提根本;爱语,就是为了成就菩提萌芽;利行,就是为了开发菩提妙花;同事,就是为了成熟菩提胜果。)
如是,童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四种摄法。菩萨摩诃萨为欲修行大菩提故,以如是等四摄之法,处于长夜摄受众生,是名菩萨摩诃萨随摄法转。童子,如是摄法无量无边,皆说名为菩提之道。’
(这就是菩萨四摄法,菩萨为了修行无上菩提,以如是等四摄之法,于无尽的轮回中摄受众生,这就是菩萨摩诃萨随摄法转。如是摄法无量无边,都可以称为菩提之道。)


佛教四摄法是什么

佛教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益摄、同事摄。四摄法梵语catvāri sajgraha-vastūni,即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之四种方法。若依其原语直译,则称为「四种把握法」。四摄法又作四摄事、四事摄法、四集物,简称四摄、四事、四法。即:(1) 布施摄(d ā na-sa j graha ),又作布施摄事、布施随摄方便、惠施、随摄方便。即以无所施之心施受真理(法施)与施舍财物(财施)。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令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2) 爱语摄(priya- v ā dita -sa j graha ),又作能摄方便爱语摄事、爱语摄方便、爱言、爱语。谓依众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3) 利行摄(artha- cary ā - sa j graha ),又作利行摄事、利益摄、令入方便、度方便、利人、利益。谓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4) 同事摄(sam ā n ā rthat ā - sa j graha ),又作同事摄事、同事随顺方便、随转方便、随顺方便、同利、同行、等利、等与。谓亲近众生同其苦乐,并以法眼见众生根性而随其所乐分形示现,令其同沾利益,因而入道。扩展资料密教亦有所谓四摄法,是由四摄菩萨之钩、索、鏁、铃,此即相当于显教所说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法,皆为菩萨化他之德。四摄菩萨─略称四摄,意为摄引众生之四菩萨。是指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十七尊中,位于第二院四方之金刚钩菩萨(Vajr ā v ku ś a)、金刚索菩萨(Vajra- p āś a)、金刚鏁菩萨(Vajra- spho t a)、金刚铃菩萨(Vajr ā ve ś a)等四位。若将菩萨化益众生相,分为四种,与四摄菩萨配当,则金刚钩具有钩召众生之义,取其设钩诱引众生,犹如钓鱼必以钩。金刚索具有以索引取一切众生之义,犹如鱼既上钩,则以绳索系引之。金刚鏁(锁)具有缚住众生于法界宫之义,犹如既获鱼,则系缚之,使不得脱逃。金刚铃具有欢喜之义,表菩萨摄化众生成就作业,终得欢喜满足;犹如世间人捕获鱼,而心生欢喜。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四摄

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之行分别是什么意思啊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十善】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引佛经】: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上一篇:tls

下一篇:宇宙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