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的简介,急急急!!!
世界著名的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笑面人》以及《雨果诗集》和《雨果书信集》《雨果全集》
等《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著作,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广大人民对波旁王朝复辟及其精神帮凶天主教会的憎恨情绪和革命形势,同时为我们描述了一段伟大的爱情。 雨果的得意之笔,就是以鲜明的反衬和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揭露社会风气.
维克多·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父亲是拿破仑麾下的一名将军,母亲属于虔诚的保王派。雨果在一首题为《本世纪两岁!罗马替代斯巴达》的诗歌里,是这样描写自己的出生的:本世纪两岁,罗马替代斯巴达,/拿破仑出山,本来只是波拿巴,/首席执政欲揽至高无上特权,/假面具下已显露称帝的嘴脸,/在贝桑松,一座西班牙古城,/有个孩子象随风飘落的种子降生,/父亲祖籍布塔尼,母亲本是洛林人,/婴儿脸无色嘴无声眼无神,/虚弱无力活象一个小怪物,/无人接受唯有母亲爱抚,/脖颈无力头下垂,/棺材摇篮作准备。 /这个被命运从书上勾掉的名字,/这个不知明天是死是活的孩子, /他就是我。——
雨果虽然体格羸弱,但自幼勤奋,天资聪慧,从小接触了拉丁文的诗歌和历史,9岁就开始写诗,得到老师的嘉奖。在法国至今流传着这样的佳话:雨果上小学时,每次听写都得满分,唯有一次将法文的b�uf写成 beuf(注:在法语中,�u和 eu的发音一致)。 雨果14岁时立下雄心壮志:“我一定要成为夏多布里昂,别无他志。”15岁时,创作诗歌《学习之裨益》,参加法兰西学士院组织的诗歌比赛受到奖励。因此,雨果从小就享有 “神童”的美誉。雨果少年的习作诗歌居多。其主要特点是数量多、题材广,颂歌、悲歌、牧歌、寓言诗、讽刺诗、爱情诗、应酬诗、说理诗等,无所不写。另外,少年雨果笔健手快,一首上百行的长诗往往一气呵成。17岁时, 在母亲的督促下一夜之间完成了长120行的颂歌《重建亨利四世铜像》。图卢兹诗社的老诗人苏梅称赞雨果是“天才”,说雨果“是一个谜,是一个只有缪斯才能解开的谜”。
由于受母亲的影响,少年雨果将初露的文学才华奉献给日薄西山的法国封建王朝,为法国国王歌功颂德,在诗歌中高呼“国王万岁!”。王室举行诸如婚丧等盛大活动时,雨果都免不了要赋诗记盛。国王路易十八的继承人贝里公爵遇刺身亡时,雨果的颂歌《贝里公爵之死》感动得国王老泪纵横,得到国王赐赏的两千法郎的年金,并成为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的宫廷诗人。1824年,22岁的雨果以社会名流的身份被邀出席新国王查理十世的登基加冕盛典。
在中国,多数人所了解的是作为小说家的雨果;而在法国,雨果首先是诗人。实际上,雨果从开始其作家生涯之日起,便是诗歌、小说和戏剧创作三管齐下。但是,面对文坛上激烈的新旧文学之争,年轻的雨果虽然密切关注,却并不急于表态。母亲死后,雨果从小接受的暴君拿破仑形象开始出现民族英雄的光环。此外,雨果逐渐发现,艺术创作的自由和社会生活的自由是息息相通的。在雨果的灵魂深处,自由主义倾向开始替代保王派立场。
1827年,雨果创作正剧《克伦威尔》。紧接着,他集各种新观念之大成,发表了震撼文坛的长篇序言《序言》,旗帜鲜明地介入了当时的文学争论,站在要求冲破藩篱的新文学一边,向老朽的古典派发难。《序言》不仅是激扬的美文,更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书。诗人戈蒂耶对《序言》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是继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之后的《文权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坚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体地表现情节。他特别宣扬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照的原则。这篇序言确立了雨果作为浪漫主义鼻祖的地位。1830年,雨果的戏剧《欧那尼》公开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决定性胜利。
1830年“七月革命”后,雨果在政治上已从保王思想转向主张共和的倾向。长篇名著《巴黎圣母院》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1848年“二月革命"开始时,雨果已成为坚定的共和党人,并当选为制宪会议的成员,成为法国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雨果立即发表宣言进行反抗,不幸遭到失败。同年12月,雨果被迫逃亡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期间,雨果始终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的斗争,并一直坚持写作。1852年,他出版了对拿破仑三世进行辛辣嘲骂的政治小册子《拿破仑小人》。同一年,他又写了《一件罪行的始末》,对反革命篡权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和无情的揭露。雨果许多不朽的作品,如《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海上劳工》和《威廉·莎士比亚》也都是在他流亡期间完成的。
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可以说是雨果式的人道主义思想精髓。人们知道,西方现代社会对于人道主义的思考源于卢梭,但真正将之发扬光大的,当推雨果。从小说《悲惨世界》中的冉·瓦尔让和夏威警长内心世界的变化,我们可以对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窥见一斑。
雨果在文学创作之余,为政治民主、社会进步以及欧洲统一提出过许多有益的主张和设想。今天雨果的一些主张和设想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现实:如他主张非宗教的、免费的全民教育,主张男女平等,主张废除死刑,希望有朝一日能建立一个象美利坚合众国一样的“欧罗巴合众国”,设想“一种大陆的货币,建立在金属和信用的双重基础上,以全欧洲的资本作为支持,以两亿人口的自由活动作为动力,这样单一的货币将可以替代并吸收今天的种种荒谬的币种”。雨果还是马克思之前最早的国际主义者,他支持美国妇女玛丽亚·查普曼发起的废除黑奴的运动;1863年墨西哥战争期间,他站在与法国军队作战的墨西哥人一边;他也是惟一一位对八国联军烧毁圆明园表示愤慨的西方作家。1861年,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满腔义愤。他义正辞严地写道:
“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法兰西皇帝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夏宫(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这里提供这两段话的原文,供学法语的人对照研究:
“Grand exploit, bonne aubaine. L'un des deux vainqueurs a empli ses poches, ce que voyant, l'autre a empli ses coffres et l'on est revenu en Europe, bras dessus, bras dessous, en riant. Telle est l'histoire des deux bandits...
L'empereur fran?ais a empoché la moitié de cette victoire, et il étale aujourd'hui, avec une sorte de na?veté de propriétaire, le splendide bric-à-brac du Palais d'été. J'espère qu'un jour viendra où la France, délivrée et nettoyée, renverra ce butin à la Chine spoliée.”
研究雨果的人都知道,雨果从未到过中国,但对远东古老而神秘的中国一直向往。法国巴黎孚日广场6号是雨果生前的住所,如今已改为雨果博物馆,名曰“雨果之家"。“家”里有一个别致的“中国沙龙",是造访者最好奇的部分。据考证:路易·波拿巴政变后,雨果被驱逐出法国,于1856年携家眷定居英属格尼塞岛。翌年,他流亡生活中的忠实女友朱丽叶·德鲁埃也迁移至此,最后在同一条街购房安家,近邻陪伴自己心爱的诗人。朱丽叶的寓所叫“奥特维尔·珐里",雨果竭尽他的全部艺术才思,于此处为她营造了一个东方的“中国情境"。至今,法国国立图书馆还珍藏着雨果当年为装饰女友朱丽叶的住宅画的一系列“中国幻境"草图。朱丽叶的卧室、客厅、走廊,处处都是雨果亲自绘制的中国神奇人物画、挂着中国遮帘和灯笼、摆着中国瓷瓶和彩陶、中国古典花卉和天蝶。朱丽叶身处其中,仿佛进了东方“天堂",于1863年8月6日写信给雨果致谢说:“这里充满你神奇的艺术思想,像一座圣洁的殿堂,令我肃然起敬。我尤其欣赏曼妙的卧室装潢,简直就像一首真正的中国诗歌。"这可能是雨果受中国式的人间天堂——圆明园的启发所致。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是这样描述圆明园的:
“有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物,有某种月宫般的建筑物,这就是圆明园。请建造一个梦境,材料用大理石,用美玉,用青铜,用瓷器,用雪松做这个梦境的房梁,上上下下铺满宝石,披上绫罗绸缎,这儿建庙宇,那儿造后宫,盖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又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片片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有某种人类异想天开产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而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这就是这座园林。”
值得一提的是,雨果还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家,这在中国几乎鲜为人知。雨果一生中创作了4000多件油画、水彩画及其他艺术品。他在纸上、卡片上、木头上作画;他创作拼贴作品,在纸上拓出织物的纹路;他在自己居室的镜子上、门框、窗棂和镶板上雕刻花纹;用美丽的瓷砖装饰落地壁炉。他收集河里的鹅卵石,在上面作画,为它们造型,然后再送给朋友。他还在家中安置了一间暗室,用于照相技术的实验。他的作品通常尺寸很小,这也显得他不拘一格,但微小的作品同样能震撼人心。今年法国驻华使馆制作的一枚新年贺卡,上面印有雨果的水墨画《马》,即表达马年吉祥之意,又向中国宣传法国的“雨果年”,构思巧妙,一举两得。
雨果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19世纪,他经历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风云变幻,也经历了自身创作风格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雨果总共创作了79卷文学作品,其中诗歌26卷、小说20卷、剧本12卷、文学评论21卷和4000多件油画和水彩画等艺术作品。
1885年5月22日雨果与世长辞。6月1日,全国举行史无前例的国葬,参加葬礼的人数达200多万人。从此,雨果长眠于专门安葬伟人的巴黎先贤祠。
雨果早在1881年8月31日立下遗嘱,要求用穷人的柩车送葬,把自己的全部手稿捐赠巴黎国立图书馆。他在遗嘱中这样写道:“我将闭上尘世的眼睛,但是精神的眼睛将永远张开着,张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 “我拒绝任何教堂为我祷告。我请求为普天下的灵魂祈祷。”
雨果没有死。雨果的作品,雨果的思想,继续在全世界广泛地传播。
介绍一下‘维克多’级核潜艇详细资料?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因为越战而进行战略收缩,而苏联借机开始大扩张,而且此时苏联在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特别是造船工业方面,由于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运用,大幅度地提高了舰艇的综合战斗情报指挥系统、声呐、导航设备等的作战性能。 在此基础上,苏联海军开始设计多用途核潜艇(“塞拉”级/945型和“阿库拉”级/971型),同时决定进一步发挥“维克托”级(671RT型)攻击型核潜艇的潜能。在海军G.V.尼古拉耶夫将军的监督下,孔雀石设计局组成了一支由G.N.车尼什耶夫总设计师直接领导(1984年后改为R.A.少玛科夫)的精干的设计队伍,在671RT型的基础上,研制671RTM级核潜艇,苏联代号“狗鱼”(又译梭鱼),北约代号“维克托Ⅲ”级(ⅤⅢ)。该级艇主要更新了电子设备(声呐、导航系统、作战信息和管理系统、自动通信系统等)、武器系统、降噪系统等。 在设计方案中,提高安静性被放在了第一位,把原来的7叶桨更换成4叶共轴反转桨,敷设新型消音瓦等,使671RTM型的噪声水平比671RT型下降了10分贝。这样的结果是在潜艇大幅增加排水量的情况下取得的,相当的不容易,要知道671RTM型水面排水量4850吨,水下排水量7889吨。而671RT型水面排水量4245吨,水下排水25670吨。 1973年11月,苏联海军总司令部和造船工业部联合批准了新型核潜艇671RTM型的设计方案。 1974年7月,671RTM型设计图纸通过造船工业协会主席和海军的联合审查,但是其首艇却只能在没有新型声呐、战斗信息管理系统和导航系统的情况下建造,因为这些系统太复杂,研制单位尚未将其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列宁格勒苏达米赫船厂拥有悠久的造舰历史,核潜艇建造经验非常丰富,技术高超的工人和技师众多,而且孔雀石潜艇设计局也在同一城市内,船厂能非常方便地得到该局的各种帮助。而处于远东的199船厂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人才不足,所以制造出来的潜艇性能总是略次于194船厂的。 和同时代出现的美国“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相比,在安静性方面,“洛杉矶”级占优势,在水下航速、最大潜航深度、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则是671RTM占有一定的优势。而且,由于671RTM的艇员数量少于“洛杉矶”级,所以居住条件也好于“洛杉矶”级,这一点对于在长时间潜艇的情况下保持艇员战斗力是相当重要的。 1978~1991年,苏联海军共接收了创纪录的26艘671RTM型攻击核潜艇。60年代末~80年代中期,671型、671RT型和671RTM型一直是苏联潜艇部队的主力。时至今天,仍有11艘671RTM型在俄罗斯海军服役。 性能数据 671RTM型核潜艇性能数据:艇长107米,宽10.8米,吃水7.6米。水面排水量4850吨,水下排水量7889吨。动力装置为2座VM-4P压水核反应堆,1台OK-300型汽轮机(总功率31000马力)、2台DG-200型柴油发电机、2台OK-2型涡轮发电机(5440马力),水面航速18节,水下航速30节。安全下潜深度400米,极限下潜深度600米。艇员编制90人,其中军官23人,士兵76名。水下自持力80天。鱼雷发射深度100~400米,搭载鱼雷与导弹的数124枚,水雷48枚。 总体性能 与前两型“维克托”级潜艇相比,外形的最大差别在于671RTM型艇尾垂直舵以上的导流罩呈水滴型,性能则比前两型有较大提高。 壳体设计 “维克托”家族传承了苏俄潜艇的双壳体结构,671RTM型也不例外。其耐压壳是由AK-29高强度合金钢建造,其屈服强度为10千克,平方厘米。耐压壳体钢板的厚度为35毫米,除了艇尾以外的结构隔框均在耐压壳体外部的舷间空间内。在当时设计者们讨论了使用高强度钛合金作耐压壳体的可能性,但是由于钛合金的加工比较复杂,加工设备也比较昂贵,且加工的效率低,最终耐压壳体还是用合金钢来制造。但根据后来解密的材料表明,该级潜艇的控制舵面都是由钛合金制造的。此外,该级潜艇也是苏联第一种用钛合金制造各种高压管路的潜艇。非耐压壳体、指挥塔围壳、艇尾垂直舵和水平舵都是由低磁钢材建造。不仅如此,潜艇还安装了消磁装置,这使艇体结构变得更复杂,但是也同样使对方反潜飞机的磁探仪很难发现目标。 671RTM型的耐压壳体被分为7个水密隔舱,分别为:鱼雷发射管、电池、生活舱;中央控制室,食品储存和辅助设备舱;反应堆舱;汽轮机舱;电子及辅助系统,医疗区舱;柴油发电机和生活区;尾舵室,包括辅助推进电机和厨房。 流线型的桅杆和天线以及指挥塔围壳都是由经过特殊处理的铝合金制造。指挥塔围壳上的升降装置装备包括航海潜望镜、敌我识别天线、雷达、通信天线、无线电定位仪和通气管。流线型桅杆和非耐压壳体得到特殊加强,以便能在结冰的海域安全行动。 通过综合采用各种措施,671RTM型的自持力增加到80天,其长度达到了107米,比其前辈“维克托Ⅱ”级增加400立方米的空间。 其他设备 671RTM型潜艇装备有苏联当时最先进的电子对抗、自动化作战指挥系统以及卫星通信系统。例如,671RTM型是第一次采用中央集中控制系统的苏联舰艇。中央集中控制系统将分散的机械设备、传感器和高压空气系统、各种泵、通风系统、空气情况监测系统、各部分受力等分系统测得的数据源(总共超过700种)收集到中央处理器并进行分析、控制。 噪音控制 为了减少潜艇的噪音,主减速箱体和沿用671RT型潜艇的自动变速箱都装在减震支架上,蒸汽发生器单元安放在两级减震阀上,这种两级的减震浮阀美国在“海狼”级潜艇上才开始使用,只不过技术水平和性能更高。但是这种更为复杂的装置大大增加了动力舱的长度,这使舱内可利用空间更加狭小。非耐压壳体的消声瓦可以大幅减少噪音。艇表面的排水孔也降低到最少,大量的排气口和排水口被可开启的阀门代替,以减少流体噪音。通过采用新技术和使用减震浮阀,各型设备和壳体都进行了声学隔离,671RTM型的噪音降低到135分贝左右,达到美国“鲟鱼”级潜艇的水平。 声纳系统 在水声探测系统方面,671RTM型潜艇采用由非金属材料(而不是以前的钛合金)制作的声呐罩。声呐系统也换为新型的Skat-KK系统,除了重量和尺寸外,这种声呐的性能与当时美国最先进的声呐相当,探测距离远达250千米。艇载甚低频被动式拖曳式声呐线列被放在一个球锥状声呐罩内,它位于艇尾的垂直尾舵顶部,好像一个犄角。这也是苏联首艘采用在垂直尾舵上安装尾锥的潜艇。由于苏联严格的保密制度,当西方发现这级潜艇时,推断这个尾锥是神秘的磁流体推进装置,甚为惊讶,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拖曳式声呐而已。 武器系统 671RTM型装备了全新一代的武器系统,其艇首装有6具多用途发射管,其中2具是533毫米,另4具是650毫米的。 671RTM型核潜艇可装备当时苏联最好的各型鱼雷。如1965年,苏联海军新一代主/被动声自导鱼雷SET-65投入使用,装备671RT型核潜艇。该鱼雷长7.8米,重1740千克,采用银锌电池作动力,航速40节,航程16000米,声自导系统的作用距离也达到了800米。 1969年,苏联海军新一代线导+主,被动声自导的反潜鱼雷TEST-68交付使用。该型鱼雷的航速29节,航深200米,装备了部分“维克托”级核潜艇。 1971年,苏联海军新一代潜用重型反潜鱼雷TEST-71服役。这种鱼雷直径650毫米,长7.9米,重1750千克,采用线导+主/被动联合声自导和银锌电池作动力,航速高达40节,航程达15000米,作战深度超过400米,TEST-71采用了电动力和气幕降噪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技术,可以有效对付美国“鲟鱼”级和“洛杉矶”级核潜艇。该型鱼雷装备“维克托Ⅱ”和“维克托Ⅲ”级核潜艇。 671RTM型核潜艇装备的最令美国人头痛的鱼雷是VA-Ⅲ高速鱼雷。1977年,苏联海军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VA-Ⅲ“风暴”高速鱼雷交付使用。 这是一种超空泡鱼雷,无制导系统,采用直航攻击弹道,航速高达200节,射程15000米。当时671RTM型核潜艇的噪声已降到了135分贝左右,因此能保证其隐蔽进入距对方潜艇很近的范围内展开进攻。而在如此近的距离内发射VA-Ⅲ高速鱼雷,对方潜艇来不及规避。 除了用于反潜、反舰的鱼雷外,“维克托”系列潜艇也可以装备多种导弹。 SS-N-15是一种由533毫米鱼雷管发射的反舰,反潜导弹,类似美国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其战斗部可以是10~20千吨级的核战斗部或者轻型鱼雷。采用鱼雷作战斗部的反潜型由水下发射,钻出水面后采用惯性制导飞向目标,当临近目标时其鱼雷战斗部脱离,采用自寻的方式攻击敌潜艇,苏联称其为火箭助推鱼雷。其反舰射程为37-45千米,反潜射程为45~50千米。 SS-N-16则是一种由650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的反舰,反潜导弹,可以认为是SS-N-15的改进型。其反潜型战斗部为鱼雷或者10千吨级的核战斗部,射程在100千米左右。 此外,671RTM型核潜艇的后期型号上还装备了采用650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的SS-N-21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导弹最大射程达1500千米,随后的增程型达到3000千米。这种在性能上等同于美国“战斧”的巡航导弹使苏联传统的攻击型潜艇变成了一种真正的多用途潜艇,可以执行反舰、反潜和对地攻击等多种任务。装备了巡航导弹的潜艇代号则变为671RTMK级。 到了1989年,美苏达成了军控协议,规定双方撤掉攻击核潜艇上装备有核弹头的鱼雷和导弹。于是苏联海军撤掉了装备有核战斗部的SS-N-21型巡航导弹、SS-N-16型反潜导弹与VA-Ⅲ高速鱼雷。但671RTM型核潜艇上装备的常规武器威力仍然惊人,只需要两枚TEST-71重型反潜鱼雷就足以击沉美国的战略核潜艇。 到了70年代中期,671RTM型核潜艇被用来执行多种任务,其携带的装备也越来越复杂。比如为了搭载特种部队进行渗透侦察活动,671RTM型核潜艇会装备水下特种部队运输艇。其中有一型小艇类似于二战日本海军的人操鱼雷,全长11.3米,直径533毫米,自重420千克,总重1644千克,航速4节,续航距离8海里,潜航深度40米,乘员2人。 而卡莫夫研制的单人直升机更是让人赞叹不已,由于苏联/俄罗斯军方严格的保密制度,目前仅仅知道编号为“卡-56”型。这种单人折叠式直升机平时存放在533毫米直径的容器内,可以从鱼雷发射管中发射。记得采纳啊
维克多·科瓦茨的参赛目的
维克多·科瓦茨参加在张家界举行的翼装飞行世锦赛的目的,是想成为飞行速度最快的人。他的个人格言是:“坚持你的梦想,不然就会死亡。 ” 翼装飞行,也叫近距离天际滑翔运动,飞行者身着翼装,从高楼、高塔、大桥、悬崖、直升机飞下,紧贴着高空中的建筑物或自然景观进行无动力飞行。由于飞行高度低,用于调整姿势和打开降落伞的时间十分短促,危险性和难度极大,堪称“世界极限运动之最”。这项实现人类空中飞翔梦想的极限运动,也被许多人认为最接近死亡。它的英文名称BASE Jump,被形象地音译为“背死跳”。有资料显示,全世界仅有数百人敢于尝试这一极限冒险,且已有数十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语文资料《“诺曼底号”遇难记》
诺曼底号邮船是划时代的有史以来最豪华的巨型邮船,至今仍然给人一种怀疑其是否确实存在过的如同梦幻一般的感觉。吨位83423吨,流线型球鼻艏,电力推进,全船空调,从巴黎克里荣饭店聘请的顶级厨师,温水循环的室内游泳馆,现代化音响设备的歌剧院,大理石墙面的教堂,全船的Art Deco艺术装饰……被誉为“震惊世界的最豪华、最漂亮的邮船”、“在世界客船史上享有不灭的名望”。
建造概况
20世纪30年代大西洋两岸各国建造大型邮船的热潮爆发之后,面对英国的不列颠女皇号、不列颠尼克号,德国的不莱梅号邮船和欧罗巴号邮船,尤其是面对意大利的骄傲——国王号邮船,法国人也未能免俗。犹如英、美、法、德、意等国在主力舰建造方面的军备竞赛一样,在横渡大西洋邮船建造上也在争夺更大、更快、更豪华的头衔。此时,大西洋上最大的邮船是56000吨级(英国的庄严号、伯伦加利亚号),法国人决定一劳永逸地结束吨位的竞赛——建造一艘80000吨级的邮船。法国邮船界的首席设计师,曾经给沙皇海军设计战舰的俄国人弗拉基米尔•尤科维奇被邀请担当此项设计任务。给尤科维奇的硬性指标有三条:吨位超过80000吨;长度超过1000英尺;航速超过30节。在考虑多种线形之后,决定采用大西洋型船首,即所谓“clipper bow”,可以减少高速航行时的阻力。欧洲大轮船公司在造船业界都有自己的关系网,比如卡纳德公司的轮船多由克莱德班克的约翰•布朗船厂建造,白星公司的轮船多由贝尔法斯特的哈兰•沃尔夫船厂建造,北德的轮船多由汉堡的布洛姆-福斯建造。诺曼底号由法国CGT公司的老搭档——圣纳泽尔的Penhoet船厂承担的建造任务。
自从毛里塔尼亚和卢西塔尼亚号之后,大型邮船都用更经济、马力更大的蒸汽轮机作为动力。但是蒸汽轮机是单向转动的,这些邮船为了倒车,还需要安装一套小型的辅助动力。诺曼底号独有创新,仍然采用大功率蒸汽轮机,但是不直接带动螺旋桨,而是带动一套发电机--电动机,然后由电动机来驱动80000吨的邮船。由于电动机可以反向运转,困扰邮船设计师们20多年的一个难题解决了。
技术难题解决了,但是经济难题又来了。1929年10月29日,大萧条爆发了。此时正在建造或筹建中的长度超过1000英尺的邮船有三条。其中只有英国白星公司(白星轮船公司曾拥有奥林匹克号等著名邮船)的大洋号继续硬着头皮建造。这种愚蠢行为使白星公司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最终导致其被英国卡纳德公司收购,大洋号最后也变成了废船壳被出售。而卡纳德公司正在建造的代号“534”的玛丽王后号,则奉命搁置等待经济状况好转。由于经济结构与英国和美国不同,法国在大萧条中比较幸运。但是幸运只是相对的,在全球经济萧条中法国不能置身事外。1931年1月,新船开工不久,CGT(跨大西洋海运公司)被迫向法国政府请求财政支持。以法国政府获得对公司的执导权为代价,CGT得到了资助,代号T6的新船建造成功,被命名为诺曼底号(这个名字是从拿破仑、林德伯格、本杰明•富兰克林、海王、美丽的法兰西等众多名字中挑选出来的)。
1932年10月29日,有20万名观众到场观看这艘法兰西的超级巨轮下水,法国总统阿尔贝•勒布兰也出席了下水仪式。诺曼底号的船体沿着涂抹了43吨肥皂和2.5吨猪油的滑道缓缓地滑入卢瓦尔河。由于经济状况还没有完全恢复,诺曼底号下水之后的舾装工作比较缓慢。船内被装上一块块的地毯、镶板和艺术品。CGT召集了船舶装饰设计大师——给法兰西岛号设计宏伟的三层门厅的荷兰人范•德•鲍扬、设计大理石餐厅的法国人保罗•巴图——都被再次邀请装饰这艘海上宫殿。许多前所未有的豪华装置都在诺曼底号上首次出现——第一和第二烟囱间的运动场和网球场;第一个大型室内游泳池;第一个邮船上的剧场可以演出电影和轻歌剧;第一个采用柔光照明和室内广播系统;第一个在全体旅客舱室普及冷暖空调……不仅在当时,甚至直到70年后的今天,诺曼底号也被国际客船界评价为历史上最大、最漂亮、最豪华的邮船(之所以这幺说,是因为当代的大型巡航游船已经是游览工具,而非交通工具,而且很多细节上的装饰装潢比不上诺曼底号)。
服役经历
1935年5月29日,5万人在勒哈弗尔码头上,观看诺曼底号首航纽约仪式。乐队奏起了《马赛曲》和《星条旗》。无数的飘带和彩色纸屑漫天飞舞。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诺曼底号起航了。诺曼底号处女航当中,在第一天的平均航速达到29.76节。根据抵达纽约港后的统计,平均时速达到了29.98节。新的横渡大西洋记录诞生了。在缓缓驶进纽约西50街法国邮船码头的时候,升起了一条长30英尺的蓝飘带(一英尺代表一节的时速),宣布法国参与竞争蓝飘带奖时代地到来。西行6天之后,诺曼底号又以4天3小时28分钟的记录,抵达英国南安普敦港,以30.31节的航速打破了德国不莱梅号邮船于1929年创造的东行速度记录。崭新而豪华的诺曼底号很快就在邮船界赢得了好评。此时,卡纳德公司的“534”号船壳正在加紧施工,于1935年9月下水,英国人骄傲地宣布,81000吨的玛丽王后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邮船。法国人自然不甘心落后。CGT公司在同年将诺曼底号进行改造,吨位增加到了83423吨,超出玛丽王后号差不多2000吨。卡纳德公司决定在速度上为英国夺回蓝飘带,尽管玛丽王后号的船头不如诺曼底号漂亮。玛丽王后号于8月以30.14节的记录赢得了西行蓝飘带。之后,蓝飘带的争夺战就在这两条豪华巨船中展开。西行速度被诺曼底号刷新到30.58节,东行速度被刷新到31.20节。但是这场和平竞赛中,诺曼底号在经营上却输给了稳重的英国人。豪华而时髦的内部设施和装潢,吓走了许多保守的乘客。普通旅客也因为觉得那是一艘给明星和皇亲国戚乘坐的船而自觉地远离它。诺曼底号为名所累,载客量很少有超过60%的时候。玛丽王后号不满足于相对“大众化”的角色,1938年又发起了新的冲刺,西行速度被刷新到30.99节,东行速度被刷新到31.69节。法国人决定另辟途径,鉴于搭乘诺曼底号往返于北大西洋旅客的数量少得可怜,善领时尚之先的诺曼底号开始了所谓“巡游航行”——到世界风景名胜地区的巡游旅行。1938年冬季,诺曼底号满载参加巴西狂欢节的游客开到里约热内卢,成为有史以来跨越赤道的最大船只。
1939年8月31日,完成了第一百三十九次航行的诺曼底号停靠在了纽约哈得逊河畔88号码头。由于欧洲战争的爆发,CGT通知诺曼底号,暂时不要在可能有德国潜艇的大西洋上航行,就地待命,船上只保留了200人留守。旁边的90号码头停靠的就是老冤家玛丽王后号。1940年6月,法国战败求和。美国立即宣布羁押诺曼底号。海岸警卫队负责担任保护和警戒任务,防止破坏。对于美国来说,这艘船说不定另有用处。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空袭珍珠港,美国参战。诺曼底号被美国海军征用。三色旗被降了下来。美国海军将其改名为拉法耶特号,准备作为运兵船使用。由于纽约和新泽西的港口没有船坞能容纳下这条80000吨级的大船,于是在88号码头就地进行改造工作。数千名工人登上这艘浮动的海上璇宫,剥掉豪华装潢,拆掉娱乐设施,将其变成运兵船。1942年1月15日,它被交给国防部。预计在二月开始执行首次任务,向太平洋诸岛,尤其是夏威夷群岛增援兵力。
结局
1942年2月9日,灾难发生了。由于计划不久之后出发,大批的粮食、食品、被服、衣物和救生设施被送上了船,四处堆放在船舱内。在头等舱沙龙,工人正在切割原来用于支撑玻璃喷泉的钢柱。火花溅到旁边堆放的木棉救生衣上,大火一下着了起来(是官方调查的说法。根据FBI的埃德加•胡佛秘密调查,是黑手党命令工人故意纵火,以警告胡佛,在战时不要触动纽约意大利裔黑手党势力)。巧合的是,这天船上消防栓里没水。更“巧合”的是,纽约消防局12分钟后才接到报告。赶到码头的纽约消防队员开始向船内灌水,以扑灭大火。但是随着船身内积水的增多,消防队员们恐惧地发现,船身正逐渐地向左翻过去。诺曼底号的设计师尤科维奇赶到了现场,因为熟悉内部构造,他要求指挥灭火工作,以便让船身平稳地坐沉在河床上,方便打捞。但他被消防局和海军的人轰到了一边。2月10日凌晨2点45分,船以79度角向左倾覆在哈得逊河中。12天之后,船内的余火被扑灭。经过一年半的打捞救援工作,1943年10月27日诺曼底号被捞起扶正,交给美国海军。这艘船到这个时候已经用处不大了。11月3日,仍然左倾斜两度的诺曼底号残骸被拖到了布鲁克林海军基地。美国人提出了各种恢复计划。甚至还有人建议将其改造为航空母舰!但是经过反复权衡计算,改造的费用将比新建一艘航母还要高。至于罗斯福总统本人,则倾向于在战后将其修复,交还法国人。但是最终美国海军还是决定将其解体。1946年10月,造价6000万美元的诺曼底号船壳以16万美元价格出售给新泽西州一家拆船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豪华的邮船,就这样告别了人间。
维克多·科瓦茨的介绍
维克多·科瓦茨,男,匈牙利国籍。是一名有着六年跳伞经验的匈牙利翼装选手,他曾翼装高空跳伞700次,荣获三届高空跳伞赛冠军以及2012翼装极限跳伞赛冠军。2013年10月8日,维克多·科瓦茨身着橘黄色翼装跃向天空,几十秒后,他的身影在天门山盘山公路第84道弯处附近消失不见。2013年10月9日清晨,历经十几个小时的深山搜寻,沿着绝壁攀岩而下的救援队员找到了维克多·科瓦茨的遗体。
维克多·科瓦茨的遇难
事件经过2013年10月8日15时,一名参加第二届世界翼装飞行世锦赛的选手在张家界天门山试飞过程中不幸坠落。据张家界市政府及赛事主办单位介绍,坠落选手来自匈牙利,事故原因可能与“试飞过程技术失误”有关。 2013年10月9日上午,参加第二届世界翼装飞行世锦赛的匈牙利选手维克多·科瓦茨,被确认在张家界天门山试飞过程中不幸坠落。目击者介绍目击者称,2013年10月8日下午,维克多在张家界天门山最高的山头为即将到来的翼装飞行世锦赛做试飞准备。在维克多之前,已经有三位选手成功试飞。现场目击者的照片拍摄时间显示,2013年10月8日下午14时51分,维克多身着橘黄色翼装起跳。不久之后,他的身影在天门山盘山公路第84道弯处附近消失不见,此时维克多的降落伞还未打开。拍下这些照片的张家界摄影师邵颖说,在维克多试飞前半段他连续按下快门,拍摄了几张照片。待邵颖看到维克多飞远,转身准备换镜头时,他听到起跳处人群有些骚动。 2013年10月9日上午,维克多的遗体被搜救的人员发现。据正在现场参加搜救的张家界市消防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维克多撞击在山壁上,颅骨碎裂。由于山路陡峭,运送遗体非常不便,救援队紧急探讨遗体运送方案。截止2013年10月10日11时22分,搜救人员已将遇难的翼装飞行选手维克托-科瓦茨遗体运出。
30%的死亡率,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翼装飞行?
翼装飞行的死亡率极高,可还挡不住大批爱好者从事这项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极限运动。这是因为这项运动有着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魅力。洒脱自在 乘风飞翔一直以来,乘风破浪和冲上云霄就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梦想。于是翼装飞行这项运动就孕育而生。这项运动可以使人类像小鸟那样自由的翱翔在天空之中。这种洒脱自在的感觉是很多人都无法拒绝的体验。借双翅膀,展翅飞翔,这是绝大多数人选择这项运动的初衷。打破桎梏 重新开始除了飞翔的畅快感之外,翼装飞行同样可以给人带来非常强烈的成就感。征服蓝天之后,会对自己产生强烈的信心,全世界都在自己脚下的感觉让人着迷。似乎生活中任何的困难和挫折都变的不值一提,有信心可以克服。所以,一些人在遇到困境和挫折的时候也会选择这种方式来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把翼装飞行这项运动当做一个可以打开心结,重新出发的契机。鹰击长空 不断挑战还有一部分人之所以选择翼装飞行就是想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现在很多媒体都在传达一种理念:人生就是要不断的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是啊,遇到更好的自己,这是每个人都希望做到的事情。机遇与风险总是并存的,鱼和熊掌很难兼得。既然这样,那就趁自己还年轻,趁着还有梦,趁胸中的一腔热血还没凉透去做更多给刺激的事情。好像只有这样才不枉人世走一遭。可是,这些媒体都忽略了一点,就是风险。很多挑战都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尤其是像翼装飞行这种极限运动,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鹰击长空虽然很酷,但是大家还是要想想清楚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