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阿勒邱这个人吗?她是木增的正房妻子吗?
历史上有阿勒邱这个人,历史上的阿勒邱是木增的妻子。
关于“阿勒邱”的传说有很多种,以前的大研古镇里流传“阿勒邱”是一个漂亮、聪慧、勇敢、完美的纳西妇女,所有男人、女人所追求的优点她都具备,甚至连丽江白族都知道秀外慧中的“阿勒邱”。又说“阿勒邱”是木增之妻,她持家有道,教育子女有方,是纳西妇女的典范。还有一种可能是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阿勒邱”,只是因为地理区域和社会地位的原因而没有什么广泛的影响力,而以当时木氏土司作为丽江社会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来看,“阿勒邱”作为对木增之妻的赞誉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有一种说法是阿勒邱原是丽江坝漾西一带放猪的一个村姑,跟一般的乡下姑娘一样,她年轻的心向往着城里的生活,从小跟着大人进城赶街,路过木府雄伟壮观的忠义石牌坊,深不可知的木府建筑群对她来说是可望不可及,让生性好奇的阿勒邱产生无穷的想象。刚好有那么一次巧遇,跟木氏土司结下了一段姻缘,她做梦都想不到竟会入主这座富丽堂皇的宫室。
有一天,风和日丽,木增放下繁重的政务,来个“半日闲”,换了一身布衣到漾弓江湾垂钓,忽然天气骤变,眼看就要下雨,他收拾了鱼竿,来到附近一个村子里避雨,恰好阿勒邱也撵着几头猪回来。看见一个陌生人在家门口躲雨,她十分热情的请他到家中。家里的人在火塘边煮起浓浓的罐子茶,阿勒邱拿出瓜子、核桃等干果接待木增。城里人走后,阿勒邱生平第一次有了不眠之夜,在床上辗转翻侧,难以入睡,脑海中总是出现白天那个白净面孔的城里人,在火塘边上他跟家里的人问这问那的情景,和蔼的说话声像井水一样清爽……木增回到府中也总是忘不了,线条轮廓清晰得像山茶花一样的乡下姑娘,特别是那双天真无邪的眸子……从此只要天气晴朗,木增总要素装布履到漾西去找阿勒邱。鱼水相汇,过了一段时间,阿勒邱有了身孕。于是木增在蒙空一带置办了一所宅院,把阿勒邱安置在那里,又在狮子山背后用木栅栏围了一大片良田——阿丹科,让她的家人住在那里,还指派了先生教导阿勒邱读书识礼。冬去春来,一年很快过去了,阿勒邱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孩子满月后,木增明媒正娶,隆重的用八抬大轿把阿勒邱迎进木府。
阿勒邱天生丽质、秉性聪明贤德,进了木府,敬老携幼,家人仆役交口称赞;她勤劳能干,把家政料理得井井有条,成了木增的贤内助。岁月流逝,府里府外,人们一提到阿勒邱都有口皆碑。几百年后,人们逐渐淡忘了她的名分,她的美丽、聪明、勤劳贤惠逐渐成了赞誉纳西族妇女的代名词,其意义更加深远。
历史上的木增是什么样的,阿室于是真实存在的吗
木增(1587-1646),字长卿、益新,号华岳、生白,纳西名阿宅阿寺。明代丽江府第十二任土知府木青之长子。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袭知府职,时年11岁。
电视剧《木府风云》中木增与阿勒邱
木增是我省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少数民族藏书家,亦是丽江地区木氏土司世袭470年共22代中学习汉文化最多,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图书的保存方面都取得较大成就的一代开明英主。纳西族之所以成为我省少数民族中一个文化较发达的民族,是与木增发扬光大祖辈重学习的风气,引进汉文化、读书爱书、重视文化教育分不开的。《明史.土司传》云:“云南诸土官知史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可见当时丽江木氏土司在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方面,是首屈一指的。而木氏土司也以其“土地广大”“传世最远”和“富冠诸土郡”得以与蒙化(即巍山)土府、元江土府并称为云南三大土府。同时为清代以后纳西社会汉文化的普及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准备了条件。而木增在位的这段时期,因其诸多业绩,成为纳西族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其也被当地人尊称为“撒旦杰波”(丽江王)或“木天王”,在许多寺庙中,塑有其像,并名垂后世。
木氏家族的兴旺不是偶然的,木增的祖辈均倡导学习汉族诗书文化、木增自小热爱图书,熟读经史书籍,励精图治,志存高远。木增世袭土司之职时,四川乡城一带土著头人,妄想乘木氏新历幼主,以数千骑进犯边寨,“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小木增深知这一道理,不顾自己年幼,率家将前往克敌,并亲执桴击鼓,冒矢石以进,“丈夫未可轻少年”,众兵见幼主如此勇敢,个个奋勇鏖战,大获全胜后又乘胜追击至四川木里、乡城、巴塘和西藏的芒康、盐井等地,木氏土司的范围逐渐扩大,外敌从此不敢来犯,木增的统治地位也更加巩固,更为木增安邦治国一心一意发展丽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奠定了一条平坦的道路。
“人生志气立,所贵功业昌”,木增学以致用,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他从唐王朝中央政权出于扶持南诏政权以抵御吐蕃的需要,支持南诏吞并其余诸诏而导致越析诏最终败亡的惨痛教训中,明白了只有依附中央王朝,争取支持,从而扩张自己势力的重要性,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采取了进取亲和政策,在辽阳发生战事时,主动捐助朝庭军饷1万两银子,并上疏。万历帝喜曰:“丽江遐荒之臣,闻讨贼之举,助饷至以万金,急公一念,良可嘉尝,宜加三品服,以示风劝。”万历四十八年又捐银1千2百两用于解京军前买马,万历帝赐“忠义”二字。天启二年(1622)再捐银1千两,以及矿产和土特产品,并上疏十事:“一曰敬天法,二曰爱身修德,三曰爱民,四曰用贤,五曰纳谏,六曰辨邪正,七曰慎刑,八曰重信,九日平辽,十曰圣学。”明熹宗大悦嘉纳,京都争先传阅。据《明史录》载,木氏向明王朝进贡多达18次。木氏土司还承担了入朝受封、差发、贡赋、征调运筹粮草等义务,并积极帮助明王朝征剿平乱,并趁机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木氏对中央王朝的依附和支持,使明王朝视纳西族木氏为能“节制吐蕃”“辑宁边境”的“西北藩篱”,并多次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封赐,其中见之于记录的就多达28次,如,万历三十四年,授中宪大夫。天启三年,授封中宪大夫云南布政使司右布政。崇桢十三年,授四川布政司左布政。十七年,钦加太仆寺正卿等职衔。正因为得到了朝廷的诸多封赠和嘉奖,并扩大了势力,使得木氏政权更为强大,势力范围更为广阔,及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更为密切,为纳西族的发展和吸收先进的文化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有了上述条件,木增在任期间大力发展经济,在南坪、中甸、维西、宁蒗及四川木里,西藏盐井等地开发银矿、铜矿、金矿、铁矿、盐矿等。在康巴藏区组织兴修水利,引种稻谷。发行铸有木增字样的银锭。并在先辈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兴土木,扩建兴建木氏府署,建忠义坊,修建白沙大定阁、金刚殿等建筑,增修福国寺,捐修重建鹤庆庄子宫,捐修禄丰大石桥、宾川五孔大石桥、西藏盐井桥等。万历年间木增又捐款1万多两银子,在鸡足山上建造悉檀寺,并在永胜、宾川、邓川等地购置1千多亩田地,捐给鸡足山,为鸡足山刻印经书,请徐霞客修《鸡足山志》。《新纂云南通志》称:“山中功德,以增为最”。
纳西族地区是藏族文化南传、云南内地文化北传的交汇地。木增在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出于木氏统治目的,采取“兼收并蓄”的宗教政策,在丽江地区实行“顺俗施政”和“顺俗施化”的开明政策,继承先辈方略,支持藏族、蒙古族笃信的藏传佛教。在藏区支持修建不少喇嘛寺,在鹤庆龙华山、西山、松桂等地建佛教寺庙,并捐赠佛经(今鹤庆县图书馆收藏有木增在江苏刻印,捐给鹤庆佛寺的10多种经书)。
木增不仅自己熟读经史书籍,且文学修养很好,还非常重视并身体力行地在纳西族家族中倡导汉文化。他竭力聘请内地文人到丽江给其子弟传授汉文化,或送子弟外出求学,系统接受汉文化教育,从而使先进的汉文化在丽江纳西族地区得到传播。同时在丽江建立了“玉嵩书院”和“万卷楼”,并不惜重金广泛搜集各类书籍,据乾隆《丽江府志》说:“增又好读书传,极群籍,家有万卷楼。与杨慎、张含唱和甚多。”为更好地学习汉文化,木增花巨资在所住府署左建了土楼三层,又不惜工本,从内地购进大量书籍,置于三层楼中,
“楼中凡宋明各善本以数万卷,群书锓版亦能备其大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卷楼”,木增有《检书》诗云;“万卷浑如邺架藏,清藜小阁满云香”,生动地描画了“万卷楼”藏书之富。
而这盛极一时的万卷楼亦是木氏家族传经授科,披咏酬唱互相学习的主要场所和文化享受。现楼虽毁,书已散失,但仍有零星书籍散落民间,上面印有“万卷楼记”字样。木增不仅自建藏书楼藏书,在许多寺观中也曾特建藏经阁,据史载明清了两朝,丽江地区寺观众多,这些寺庙、道观都设有藏经楼,收藏了相当数量的经籍。如,鸡足山华严寺,明熹宗根据木增的要求,赐佛经藏于此,并赐名该寺为“祝国悉檀寺”。永胜灵源寺观音寺藏经楼,也曾收藏了相当数量的经籍。在退隐岑山解脱寺专心读书著述期间,木增还重刊版刻了《慈悲梁皇忏法》经卷一部存于寺内。这些经卷至今仍有部分藏于丽江县图书馆。而这些经卷至今得以保存,是与木增一生爱书惜书,忏诚信佛分不开的。他在倡导学汉文化同时,为保存传播图书经籍,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聘请西藏高僧到丽江,编校刊刻藏文佛经《大藏经》,历经九年,于天启三年(1623)共刻成108卷的丽江版大藏经,其中一套捐给西藏拉萨大昭寺。这是在藏区第一次正式雕版的《甘珠尔》,是大昭寺的珍贵文物之一。
“人生富贵驹入隙,唯有荣名寿金石”天启四年(1624)38岁的木增成名隐退,让位给儿子木懿,自己在玉龙山南芝山别墅静居,把他的大半生光阴花在参神秘居,写诗赋文和教育子弟上。本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的精神,木增积极招迎中原文人名士和各方人才到丽江,促进文化交流,并广泛与本省及中原著名文人交往,先后邀徐霞客、但当和尚到丽江,与之结为文字之交。与杨升庵、张志淳、董其昌、周延儒、张邦纪等名士诗书往来,互相酬唱。这样的往来使木增眼界大开,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传世的诗词赋有一千多首,分别收在《云淡墨》、《空翠居集》、《啸月堂集》、《山中逸集》、《芝山云集》、《光碧楼诗抄》等六部集子中。《滇南诗略》、《滇文丛录》、《滇诗丛录》、《滇词丛录》、《云南丛书》等书节选有其作品。徐霞客来丽江时,木增还请他在汉学上指教其子,以“窥中原文脉”。木增除了从中原请来一些汉学教师、医生、画师外,如明代文人蓟羽士,周月泉,画家马肖仙,名医杨辉等,还聘请开矿技术人才、建筑人才及其他工匠技艺人员到丽江来,促进了丽江地区技术的发展。
由于木氏土司对汉文化的积极引进和倡导,使木氏家族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与造诣,出现了以木公、木增为代表的明代木氏土司作家群,并开创了纳西族历史上以汉文化创作的作家文学新篇章,除木公、木增外,木泰、木高、木青等人都能用汉文写诗作赋,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他们的作品被分别选入《明诗别裁录》、《滇南诗略》等诗选中,成为纳西族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关于老君山的九十九龙潭来历的传说是什么?
关于老君山的“九十九龙潭”的来历,有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纳西国的木天王到老君山巡视,当他看见老君山后,他便喜欢上了这里,并打算在此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行宫。可是,由于老君山内没有水,为他修建行宫的人们必须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能吃上水。一次,木天王的朋友龙王三太子经过这里,看见人们没有水喝,很辛苦,便悄悄为老君山内的一户人掘了一眼水井。不久,这件事被木天王知道了,他才明白,原来这里是龙王爷的家。第二天一早,木天王便慌忙下令停止对自己行宫的修建。当工人们走上他们开辟的磐石路上回家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乌云裹吞了老君山,雷鸣闪电,瓢泼大雨倾倒下来,顿时在一声轰隆的天塌地陷的巨响声里,在民工们移山填谷的营造行宫的工地上,倏地出现了一潭串着一潭的龙潭水,仿佛像一块块镜子镶嵌在老君山的老林里。从这以后,老君山便出现了“九十九龙潭”。
老君山的老君山九十九龙潭
九十九龙潭位于老君山北侧的主峰脚下。海拔4247米,有近百个清澈如镜的大大小小的水塘,连缀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格的景区,故称九十九龙潭。潭水来自春天的融雪和夏季的降雨,清澈冰冷,水质优良。湖水溢出后,汇成小溪,集为小河,穿越原始森林,最终奔向金沙江、澜沧江。这些冰蚀湖泊,形状各异,湖水幽深。九十九龙潭水神秘,在阳光和花木的映照下呈现出蓝、橙、黄、绿的绚丽色彩。九十九龙潭也是欣赏原始生态景观,龙潭的神秘美和杜鹃花林的奇艳的绝佳地点。冬天的九十九龙潭遍布着冰棱,是一个天然的冰雕世界,奇美无比。水塘四周茂密的原始冷杉林,与成片的杜鹃相混,春末夏初,杜鹃花开得万紫千红,这里环境幽深,风景秀丽。潭水是冲入江河的主要水源,是丽江境内保持较完整的珍贵的高山针叶林资源。相传潭中有神龙潜居,行人到此若高声喧哗,潭水就会翻滚变浊,珊瑚树也会消失,接着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令人胆颤心惊。这是神话,但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老君山高耸入云,气候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太平洋东南季风和青藏高原气团的交错影响,所以除冬春少数时间外,山顶都被浓云笼罩,造成了雷雨的基本条件。
九十九龙潭的相关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纳西国的木天王到老君山巡视,庞大魁梧的老君山上,葱笼的森林遮天蔽日,可是幽深的谷里没有清澈的泉水流淌,木天王的心被一缕惋惜没有泉水的情思携住了,他呆呆地站在山坡上看着漫到天边的老林,突然,他的耳畔倏地响起了叮咚响的流泉的音韵。木天王听着听着,禁不住心里叹道:真是一块潜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它是座龙脉山。木天王心里谋划着,在老君山造一座他的行宫。木天王是个说干就干的急性子人,他很快支派了千万个民工,首先在老君山修了一条宽五尺的盘石路,木天王叫这条路为天王路。木天王为造行宫,他从天王路上赶来了驮运粮草的马帮。然后,木天王叫匠人营造行宫。一天,木天王的一个老庚,到老君山找他玩耍(原来他的这个老庚,是隐瞒身世行踪的龙王三太子)。这天木天王设宴款待他的老庚,席间,木天王的老庚喝了一口酒,喷红着脸说:“老庚,你在老君山营造行宫,能不能让出一间房舍给我借住一下?”木天王听了老庚的话后,哈哈笑着说:“老庚,假如你愿意留住敝舍,莫说让一间房舍,我的行宫修造好后,我甘愿让出一座院子请你住吧。”老庚在老君山玩耍了几天,一天,突然,他不辞而别了,不知行踪去向了。木天王大兴土木,高山挖成了平地,深谷又填在了高山,破石声,挖土声,民工的呼喊声,简直把老君山抬向了天空。那个时候,老君山虽然到处听到泉水的叮咚声,可是山里没有泉水,民工吃的水,要到老君山背后的江里去背水。这样,在滴水贵如金粒子的老君山里,有两个老夫妇在山里挑水卖水糊口。一天深夜里,木天王的那个老庚,在天上星星疲倦地眨着眼睛的时候,他敲开了老夫妇的门,钻进家里求老人借宿,说:“阿普和阿注呀,天黑不摸道路高低了,求你让我借一宿吧。”“你要借宿可以,老君山吃水困难,得到老远的江里去挑水吃哩。”“我们老夫妇靠挑水卖水过日子。”木天王的老庚动了慈心,说:“阿普和阿注,你们挑水背水要走长路,我给你们掘一眼井吧,掘了水井,千万可不能叫木天王知道了。”龙王三太子,突然捧出一条彩练似的小蛇,在他的手里耍玩了几下,哧溜一声,小蛇钻进屋旮旯角里去了,紧随着在屋角出现了一眼晶莹的井水,龙王三太子对着老两口笑哈哈地说:“阿普阿注,我给你挖了井水,往后再也不消拿汗水换水喝了。”一天,老倌在躬着腰舀井水因他的一时粗心大意,忘记了把门拴上,这样,清脆诱人的舀水声,惊动了一个路过门口的木天王的挑水夫。在这干渴冒烟的老君山里,哪来的动人心弦的舀水声?他惊疑地破门而入,发现老倌蹲在一眼晶莹的水井边舀水。挑水夫气恨老倌把井水藏匿着不公开,使得人们每天爬山翻岭,拿汗子兑水喝,挑水夫气凶凶地说:“你有水藏匿着不公开,独个儿享福,让人们拿汗子换水喝,真是个没有良心的人。”老倌怯怕了,他说出了井水的来历。挑水夫听了老倌的话,觉得太神奇了,他很快把这件奥秘事情,详细地说给了木天王。木天王听了挑水夫的话,苍白着脸盘,沉吟良久,然后忏悔地说道:“哎,这里是龙脉宝地,是龙王爷的家,它不是我占有的地方。”第二天,太阳光还没有爬到老君山顶的时辰,木天王慌忙下了令,叫蚂蚁般众多的民工火速撤出老君山。民工们听了木天王的命令,一个个愕然,摸不着头脑了。当民工们走上他们开辟的五尺盘石路上回家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乌云裹吞了老君山,雷鸣闪电,瓢泼大雨倾倒下来,顿时在一声轰隆的天塌地陷的巨响声里,在民工们移山填谷的营造行宫的工地上,倏地出现了一潭串着一潭的龙潭水,仿佛像一块块镜子镶嵌在老君山的老林里。从这以后,老君山出现了九十九龙潭。在老君山里还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宽敞的五尺盘石路,它从老君山伸延向山外的石鼓去了,当地的山民喊这条五尺盘石路为木家马路。
丽江木府和纳西族是什么关系?其中有什么历史么?
木府丽江是纳西族聚集的地方。纳西族人原来没有汉族的姓氏,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远在滇西北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于公元1382年“率从归顺”,举人臣之礼,此举大获朱元璋赏识,朱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和一横,钦赐其“木”姓,从此纳西传统的父子连名制得以改成汉姓名字。
木氏土司为了保持其统治集团姓氏高贵,在社会各阶层推行“官姓木,民姓和”之制度,而木氏土司则代代世袭,父子相传,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有的甚至延续到解放以后。木府是丽江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木氏土司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鼎盛时期木府占地一百多亩,有近百座建筑,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脏所在。整个木府荫庇在狮子山怀抱中里,处于整个古城的头部,西河水东南西三面环流,古城街道和民居傍河而筑、依渠而建,自然形成条条渠水与官邸、民居一脉相连,民居层层环围木府的扇形格局,给人以一脉勃生的官民祥和气氛。史称木氏“土地广大,传世最远,富冠诸土郡”,并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著称当时,遗泽后世。纳西人说起“木老爷”来,就跟我们提到自己的老祖宗一样亲切。
《木府风云》大结局是什么
阿虎毁了大藏经之后,跟西和回到永宁,在西和的指使下,用弩箭刺杀了木坤,西和已经计划完备,只要木坤一死,木隆一定大怒发兵,到时候木府内战已经无法阻止。就在西和得意的说出一切时,阿勒邱突然出现,木坤也起死回生。 原来阿虎在木府内就已经幡然醒悟,这一切都是阿勒邱和阿虎设下的大骗局,为的就是让西和犯错,让阿勒邱有机会来到永宁,见到木坤。 西和最后利用阿室于的生命,还是逃走了。阿勒邱要木坤带自己单独去见木隆。 在木隆面前阿勒邱把自己的身世娓娓道来,一切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木隆知道自己被蒙骗,后悔之余又不敢回到丽江,他自己不怕死,却怕木坤也会因为自己被木增治罪。就在此时,木增单独出现,他居然一人来到永宁,面见木隆。 木隆终于被感动,绑了自己回到丽江,木坤阿雄等人被木增赦免,木隆自己一心求死,可还是被木增在祠堂饶恕,木隆终于跪倒在自己侄子面前,从此忠心不二,效忠木增。 而罗氏宁在得知一切真相后也把后宅大权完全交给了阿勒邱,一切好像完美结局, 不料五年后,西和在又一次火把节,神秘的出现,这次他的目标是木增跟阿勒邱的孩子木懿,阿勒邱为了保护木懿身受重伤,昏迷不醒,阿勒邱究竟能不能醒来,西和下场如何,所有的一切,终于走到终点。
木府风云大结局是什么,大结局,人物最终结局
在那段有点忧伤的旁白之后,木增穿着殉情那天的衣服走进了雪山,坐在他们当初坐过的地方,阿勒邱走了过来,唱着歌。他们笑着凝望彼此,木增牵起了阿勒邱的手,向山中走去。
“我的丈夫,我的爱人,从此只有你我,时间为我们停留,直到岁月的尽头。”
“我们的爱,有雪山作证,生死相随,不离不弃。”
“不再担忧,不再悲伤,我们永远在一起。”
“再也不分开。”
“再也不分开。”
其实,看起来应该是木增殉情了。但是,也并没有说明,木增就是殉情了。总之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在那样悠扬的曲调下,配着那深情的台词和纯美的画面,真的很唯美。能让观众带着笑意去迎接最后的结局,比让他们哭好。木增有没有殉情,已经不重要,我相信,他们从此在一起,再也不会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