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

时间:2024-05-30 22:54:52编辑:优化君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此次出舱与以往有何不同?

9月1日晚18时26分,按照既定计划,我国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打开了问天实验舱的气闸门,开启了神舟十四号乘组的第一次出舱任务。此次出舱任务一共持续约7个小时,主要任务是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完成问天实验舱扩展泵组安装、问天实验舱全景相机抬升等,同时实地验证舱外自主转移应急返回能力工作。本次出舱,是神舟十四号乘组太空驻守6个月中的一项重大任务,对后续我国空间站全面组建完成具有重要推动和保障作用,因此,航天员们对之高度重视、精心准备、有序推进,既要完全按既定计划执行操作,还得时刻面临各种威胁考验。从公开的画面显示,此次出舱和以往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上出舱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是出舱的位置,此次选择的是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而以往是天和核心舱的气闸舱。二是出舱的角度。由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其出口方向正对着地球,因此我们从空间站外置摄像机的角度看,航天员出舱是“头朝下”的,一出舱就能看到美丽的地球。而以往出舱口是“头朝上”,刚出舱时看到的则是浩瀚的宇宙星空。当然,从航天员的角度看,由于“失重”的原因,是分不清头朝上还是头朝下的。过不了多久,梦天实验舱就会发射升空并与天空空间站核心舱对接,全面完成空间站T字型结构。梦天实验舱也有一个气闸舱,只不过其作用是专门用于货物“进出”的,即在航天员和机械臂的配合下,支持各种载荷和设备自动进出实验舱。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航天员将首次利用气闸舱进行出舱活动。此前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时,均通过天和核心舱前方的节点舱出舱。后续问天实验舱发射对接后,航天员将从实验舱后方的气闸舱进入太空。与节点舱相比,气闸舱的舱门更大,为航天员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未来,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将成为航天员出舱的主要“通道”。一旦气闸舱在出舱过程中出现问题,航天员仍可通过节点舱回到舱内,保证出舱活动安全可靠。与此同时,梦天实验舱将配备货物专用气闸舱。航天员可以利用机械臂,在不出舱的情况下将空间实验载荷传递出舱。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的是谁

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完成首次出舱任务。北京时间2022年9月1日18时26分,中国空间站上的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至19时09分,航天员陈冬和刘洋成功出舱。两名出舱航天员完成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续将在小机械臂的支持下,进行问天实验舱扩展泵组安装、问天实验舱全景相机抬升等作业,并开展舱外自主转移应急返回能力验证。这也是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出门”。中国空间站由我国自主建造,实现了产品全部国产化,部组件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空间站时代之前的出舱活动中,连接航天员与空间站的“生命线”——安全系绳长度有限。例如在神舟七号任务中,航天员翟志刚完成我国首次出舱活动时,安全系绳有效长度仅1米多。而在空间站建造任务中,航天员要完成空间站设备安装、检修等出舱任务,出舱范围更大、操作难度更高、安全要求更严格。在此次出舱过程中,安全系绳的长度已超过10米,在研发团队的创新设计下,这款安全系绳不仅不会对航天服产生勾挂和干涉航天员的运动,还能经受住太空中近200度大温差、空间辐照等恶劣环境的考验。它还能实现恒力收放,保证了航天员携带的便捷性和机动性。


神舟十四号乘组完成首次出舱活动,与神舟十二号、十三号乘组出舱有何不同?

神舟十四号乘组完成首次出舱活动,与神舟十二号、十三号乘组出舱的不同之处如下。一、出舱舱门更大神舟12号和神舟13号的舱门是从空间站核心舱的出口出去的,这个出口的直径是八十五公分。而神舟14号的航天员是第一次从问天试验舱“出门”,这扇“大门”是航天五院的结构和机械设计小组负责的,舱门直径一米,可以让宇航员穿上太空服,“走出家门、遨游太空”。几何学上的增加,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柔”和“刚”的平衡。通过杠杆放大原理来寻求平衡,在保证宇航员操纵力不变的情况下,将一米直径的舱门进行密封,其难度可想而知。本次出舱的舱门是一种复杂的机械结构,它涵盖了密封、传动、锁紧、导向、润滑、人机工效等多个方面。舱门的设计小组在产品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详细的工作,在下舱之前,通过舱门上的手柄转动,利用推进器消除残余压力,然后拉动舱门把手,就可以完成舱门的开启。二、安全绳更长在神舟七号上,翟志刚在完成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时,所用的安全绳索是一根固定的绳子,有效长度只有一米左右。神舟十四号需要完成空间站建设,那么宇航员要承担空间站设备安装、检修等出舱工作,其出舱范围较大、操作难度较大、安全要求较高,因此需要研制一种更长、更灵活的安全系索装置。在出舱的时候,这种可伸缩的安全绳可以确保航天员和空间站之间的距离达到10米以上,而且不会影响到宇航员的行动,而且还能承受200℃的高温、空间辐射、空间粒子等恶劣的环境。

上一篇:三大舰队南海演习

下一篇:上海春节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