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为什么会减少?
京津人口持续下降请听我回答:近期,各省份陆续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在"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的大背景下,地方人口数据变化尤为引人关注。在已公布的23个省份中,浙江以净增37万人位列第一,因"人口第一大省"广东尚未披露数据,其能否蝉联"人口增量冠军"还有待确认;湖北、安徽以净增14万人并列第二,江西则以10.58万增量排在第四位,紧随其后的江苏、广西净增人口也突破两位数,达到10万人。总体来看,虽然目前已有6个省份实现两位数人口增长,在不算上广东的情况下,已追平2021年。但锐减的增量数据,直白地暴露了各地的人口压力--一方面,2021的增量"佼佼者"纷纷被调减。除浙江增量接近减半外,湖北、江苏、福建人口增量分别减少40.74万、18.1万、25万,广西减少得最少,增量从18万回落至10万。同时,从区域来看,回调趋势同样明显。其中,长三角2022年常住人口增量十年间首次跌破100万人,实际仅增加47.46万人。而京津冀的情况更不容乐观,继2021年减少29.84万人后,2022年人口流失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42.3万人。按照学界的观点,人口负增长一旦开始,将会持续较长时期。这意味着,吸引人口保持机械增长将是接下来地方竞速的发力重点,而继2017年"抢人大战"推动具有一定学历和技能的人口基本实现"零门槛"落户后,新一轮"抢人大战"是时候开始了。长三角:增量跌破50万截至目前,23个披露数据的省份中已有16个人口自然负增长。其中,山东、河南、安徽、甘肃首次由"正"转"负",北京则是在2003年短暂出现负增长后,20年间第二次负增长。对比来看,2021年人口自然负增长省份一共是13个。当然,越来越多省份开启"负增长"状态,并不令人意外。正如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一位研究员所言,当生育更替水平低于2.1,"一定会在未来某个时刻走向负增长"。自然增长乏力,机械增长成为地方"稳人口"的主要办法--通过吸引外来人口,实现人口净增长。上述研究员提到,上海、江苏等地虽然此前执行了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通过大量吸引外来人口,在人口规模上一直表现不俗。一、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江苏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分别为-0.92‰、-1.12‰,浙江、安徽保持正增长,但也只有1‰、0.05‰。在这样"紧平衡"的状态下,长三角全年净增人口达到109.21万人。二、到了2022年,安徽也转入自然负增长,"-0.93‰"对应减少5.7万人,而浙江自然增长率也已逼近临界线,自然增加人口仅0.3万人。也就是说,在浙江、安徽全年净增人口中,分别有36.7万、19.7万是"受吸引而来"。需要强调的是,长三角作为经济高度活跃的地区,长期保有较高的人口吸引力,过去十年间,区域内常住人口增量规模一直保持在100万人以上。但2022年三省一市净增人口仅47.46万,创历史新低。其中,上海人口减少13.54万人,为10年间人口减少最多的一次。三、京津冀:减量超40万人京津冀的情况更不容乐观。继2021年负增长29.84万人后,2022年人口流失规模扩大至42.3万人。具体来看,北京已连续六年常住人口"温和"负增长,2022年人口减少最多,为4.3万人;天津则连续两年净减少人口规模在10万水平;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河北身上,继2021年减少15.84万人后,2022年流失规模接近翻倍,达到28万人。从增长构成来看,京津冀2021年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96‰、-0.93‰、-0.43‰,2022年北京也转负(-0.05‰),天津尚未公布相关数据,河北则进一步扩大至-1.71%。由此计算,在河北去年减少的28万人中,自然负增长12.7万人,意味着还有15.3万人净流出;北京自然减少0.1万人,人口净流出规模则达到4.2万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受访时指出,随着京津冀在全国大盘中经济份额减小,在此背景下,就业岗位变化势必会影响人口流动。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京津冀占全国GDP比重为8.29%,而2012年这一份额为9.5%,十年间呈现下降趋势。对比来看,同期长三角占全国GDP比重保持相对稳定,2012年为23.7%,2022年为24%。有观点认为,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吸纳人口的主力,2014年开始主动"减量发展"后,常住人口减少是一个必然结果。但如果河北"兜不住底"--除了就业岗位,还有营商环境、公共服务品质,都会影响普通人"用脚投票"的选择,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人口规模。此前,在以"动批"为代表的北京商贸服务业外迁过程中,河北承接了大量人口,2014年至202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加22万人。但其中一些产业远离了北京又很难存活,打工人"往就业岗位多的地方去"也就在情理之中。一位人口学专家也提到,京津冀的经济分布结构与长三角、珠三角很不一样,除北京外,其他两个省份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较弱,而北京又更倾向于"高精尖",如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但从人口结构看,"现在流入流出的人口中,高端人才毕竟是少数。"他提醒道。五、江西贵州由负转正从2022年各地常住人口的变化中,还可以看到,产业发展已成为一些地方"扭亏为盈"的主要筹码。以江西为例,常住人口增量由2021年的-1.46万人转变为2022年10.58万人,这里面,自然增长仅1.1万,机械增长达到9.48万人。内蒙古的情况相似,常住人口增量由2021年的-2.8万人转变为2022年的1.17万人,不同的是,其自然增长人口仍然为负,减少5.4万人,通过吸引6.57万外来人口,方才实现"转正"。陈耀表示,江西这两年"涨势"不错,把稀土、锂矿等战略性资源的优势发挥了出来,在培育新能源产业上有不错表现,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内蒙古除了畜牧业外,能源基地建设、"东数西算"工程等布局,都为其吸引外来人口提供了支撑点。不过,另外两个"转正"的省份,形势仍颇为严峻。其中,贵州常住人口增量虽然由2021年的-6万人转变为2022年的4万人,但具体来看,其人口自然增长就有14.3万人--是已公布人口数据的省份中自然增长量最多的一个,也就是说,贵州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留下"自己人"。六、而甘肃2022年净增2万人,其中包括机械增长人口2.1万,但在陈耀看来,甘肃尚未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动能,产业上缺乏亮点,还将面临比较困难的人口外流局面,"一个年度的数据不能说明问题"。显然,经济和人口是联动的。数据显示,贵州人均GDP曾长期排名全国最末,在2015年、2017年、2018年连续超越甘肃、黑龙江和广西,排名升至倒数第四,而甘肃在被贵州超越后,至今排在最后一位,2022年人均GDP仅4.5万元,约等于浙江人均GDP的38%。该拿什么吸引人口?长三角是不是在"虹吸"京津冀的人口?目前披露的数据还不能直接证明这一点,但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发展思路下,细分行业向特定区域集中的趋势也愈发明显。比如,根据第三方招聘平台数据,杭州日前放话"吸走"了北京和上海的人才,而流入杭州的人才中,有近三成进入了"IT\互联网\游戏"行业--杭州的优势领域。(猜你想看:《"虹吸"京沪?杭州离一线还有多远》)在陈耀看来,区域格局中,产业分工和岗位多寡是影响就业人口转移的关键。他强调说,一个地方的吸引力有多大,取决于区域内的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品质。特别是随着Z世代走向社会,地方政府更需要研究当代年轻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供给。七、按照受访专家的观点,鼓励支持生育的效果并不能很快显现,在2017年那一轮"抢人大战"拉平了绝大多数城市的落户门槛后,接下来应该拿什么吸引人口保持机械增长,是考验,也是机遇。1.早上看了一个数据,北京这几年持续赶人,导致了整个京津冀地区人口都在暴跌。2、为啥大家不去北京,连环京和天津也不去了呢? 也不复杂,之前环京和天津的人口,也都是北京溢出的,也就是年轻人去了北京,后来混不下去,于是改在了天津安家。3、 现在由于北京赶人,落户极其困难,既然根本留不下来,大家也就不去北京了,去了上海和珠三角。4、如果在上海和深圳呆不下去,大概率会去浙江等地安家,再也不回北方了,效果就是北方人口持续南流,经济占比进一步下降。5、事实上经济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京津冀这些年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占比,都在持续下跌。6.这是一件大事。因为不光影响到北京以后的发展运脉,而且会影响到至少天津以及河北地区的发展前景。所以这件事也上了国外的新闻媒体,我就是在国外媒体上先看到这条新闻。7.迄今为止,个人还没有去过一次北京,因为觉得北京的生活压力可能要比上海比南方的广州深圳还要大,就没太有必要非得去北京。8.北京可以虹吸周围的县市,但是它也可以向周边的地区辐射年轻劳动力。如果更多的年轻人连北京都不去了,那么周边的就更没有必要去了。现在南方都在提大湾区,还有长三角。从远景的发展来看,工资更高,没有那么潜规则的南方城市,应该是年轻人很不错的选择。9.京津冀吸纳了大量东北人口,如今东三省人口已经流无可流了。那么紧邻东北的河北北部是首当其冲,比如,唐山张家口等。这样,北部东三省和河北一部分地区已没有为京津继续供应人口的能力了。其实经济发展是共生共荣的,环京津的河北不能为其输送人口,其实反过来讲就是京津两地不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周边没发展,而京津两地本身就是吸收周边地区,最早环京津周边地区就是贫困带,只输送人口,不能带动经济,后来大概二十年来,京津两地城市大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周边地区为两地解决了人口居住问题,以及一些加工制造业发展,同时服务配套两地的产业发展。然而京津两地发展扩张受制于地域限制,能力已达极限,没有吸纳人口的能力。同时也没有带动周边经济能力,周边的河北自然水落船低!这或许才是问题的关键!以上就是关于【京津冀人口持续下跌说明什么问题】话题热搜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哈!
为什么北京人口数量会减少?
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 政策调控。北京市一直在推行人口调控政策,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入。例如,北京市实施了人才引进计划,吸引高端人才来京发展,同时也实行了限购政策,限制非京籍人士购房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外来人口的流入量减少,从而导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减少。2. 房价高昂。北京市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这使得很多人选择离开北京,选择在周边城市购房或租房。这些人口的流失也导致了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减少。3.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产业逐渐萎缩,而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这使得一些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选择离开北京,去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4. 环境污染。北京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比较严重,这也是一些人选择离开北京的原因之一。一些人选择离开北京,去寻找更加清新的生活环境。总之,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减少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政府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调控,改善城市的环境和产业结构,以吸引更多的人口留在北京,同时也需要关注人口流失的问题,为人口流失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北京人口会减少?
一方面是因为这边的核心城市就北京一个,但是仅靠北京一个也拉不动所有城市的发展,毕竟北京的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都比周围城市要高,导致大多数北漂都往北京转移,而周围城市的吸引力就会下降,所以如今这边的人口增量在连年下降。
现在,由于北京政策收紧,落户极其困难,许多人都不再选择进京,转而选择了上海和珠三角,北京的溢出效应减弱,连带京津冀也受了很大的影响。
京津冀城市群是由北京、天津和河北组成的,这里面不但包括了2个直辖市,还有其他11个地级市构成,在这里生存的人口超过1亿人,整个城市群的面积高达21万平方公里,这里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来讨生活,因为这里是国内毕竟靠前的发展区域。然而,近几年,很多大学生毕业都离开了这里,好像这里对于人口的吸引力没有以前高了。
说起北京,这里是几十年来很多人梦想的起点,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来这里,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然后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能改变的总归是少数。尤其是,近几年,北京的人口增量和毕业生留京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明显没有10年前那种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流入了。
为什么北京的人口会减少?
常住人口减少,有部分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京津冀三地总人口接近一亿,受老龄化影响很大。此外,生活成本高,机会竞争越来越大,但发展带来的供瓜分的红利增长不多,也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别的地方发展。
国际大背景作为前提下,京津翼三地必须提升自己的实力,实现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向跟高水平进发,但作为北方的社会环境很难满足这些要求,一个是气候,一个是人情世故,还有一个是资本向南流,再一个就是低收入环境和非常不利于社会底层发展的现实变化,除以上条件外,还老龄化和少子化作为人口基本问题,也是不争事实,因此,我可以大概率判断随着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和老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人口并非流到京津翼地区,而是外流人口越来越少了,甚至随着工农一代血腥的资本积累,到了二三代逐渐决绝外流打工了,因此,社会变得越来越失去活力和相互割裂,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想要人口流动变多,那就得足够利益和收入,就像是北方人去南方打工,南方人到北方打工一样……没有特别的原因,一般不不会去,因此呢?这个无解,毕竟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越来越严重,人口都负增长了,谁还在乎这个,死的比生的都多了,也就是说人口总量都下降了,还向京津翼流出,那就意味着被流出的地方很可能不适合生存,变成一个荒无人烟的尘埃之地。
因此,对于所谓的北漂圈不受欢迎,本质上就是无利可图,自然而然就会走,毕竟,北上广深这些地方不相信眼泪,那就用脚投票咯。
当然了,再过几十年,谁还去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咯,毕竟,去了是被收割的小白鼠,而不是人中龙凤的展翅高飞,所以,不去就不去咯。
再说了,去北上广深这些地方的人,一定差吗?那个不是有两把刷子的人,这些人会轻易低头于现实的压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