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在杭州相遇83岁才结婚是什么fi?werwer、的
86封情书,55年等待——厦门袁迪宝和法国李丹妮自1955年杭州一别后,在半个世纪之后的2010年走入婚姻的殿堂,成为轰动全国的跨国旷世之恋。相伴走过7年的人生旅途,19日上午九点四十五分,这段传奇的男主人公袁迪宝在丹妮和家人的陪伴下安然过世,享年90岁。最好的年纪:在杭州遇见一生所爱他叫袁迪宝,厦门鼓浪屿人,她叫李丹妮,法国人。上世纪50年代初,丹妮在浙江医学院担任了俄语教师,遇上了她的学生,也是她一生的至爱———袁迪宝。李丹妮的父亲是浙江美院教授,母亲是法国人。丹妮在北京出生,毕业于浙大中文系,精通法、英、俄、中文的她,被浙江医学院聘为俄文老师。混血儿的美貌和聪明,在她身上显露无遗。1953年9月,福建上杭人袁迪宝进入浙江医学院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公共卫生学科的大学生。袁迪宝总记得李丹妮第一次给自己上俄语课时的情形:“她穿着连衣裙,像天仙一样从教室门口飘进来,每走一步我们这些‘土包子’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在学校里,也许是因为几乎每次俄文成绩都拿满分,袁迪宝引起了俄文老师李丹妮的注意。“时间久了,心里便有了朦胧的好感。有一次我们去灵隐寺爬山,我先唱了首歌,她回了我一首俄语歌。回去一查书,原来是这样的歌词:‘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可是我不能对他表白,满怀的心腹话没法讲出来。’我就明白了她的心意。”袁迪宝说。在那个风华正茂的时候,二人双双坠入爱河。后来,两人常常去散步,在西湖边,从断桥走白堤,一直到平湖秋月,义庄,孤山,从里湖回来,这是一个小圈子。要么就到宝石山,在上面坐很久,一定要从后山下去回家......袁迪宝记得,“两人坐在保俶塔下面谈天,一个钟头左右,才慢慢跑回来,送她回家我自己再回学校自修,这个活动持续了一两年。”迟到的婚礼:恨不相逢未娶时袁迪宝有个秘密一直没有告诉李丹妮,并且随着对丹妮的爱慕加深,陷入一种自责当中。原来,在奔赴大学的10天之前,他已经在厦门和姐姐介绍认识的护士同事黄秀雪结婚。他和黄秀雪没有经过自由恋爱的过程,只是家人觉得袁迪宝的年龄大了,黄家和袁家也还是门当户对,两人便结合在一起。在升入“大三”这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所在的公共医学系并入四川医学院(即后来的华西医科大学),袁迪宝需要去成都完成之后的学业。临别之际,袁迪宝终于将自己的情况如实地告诉给李丹妮。得知袁迪宝已婚后,二人选择了坚守道德,“我没有权利把幸福建筑在另外一个女人的不幸上,去抢别人的幸福,这个结果我不能接受。”半个世纪的岁月,丹妮回到法国,一直未婚。多年以后,袁迪宝的发妻离世了,在儿媳欧阳鹭英的鼓励下,他写下了给丹妮的信,寄向曾经熟悉的地址。当袁迪宝双手颤颤巍巍地接过第一封法国回信,不禁老泪纵横……2010年,两人在厦门重逢,几日后登记结婚,并在鼓浪屿举行婚礼。最后的时光:两人每日握手亲吻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喜结连理,不仅仅是完成年轻时候的梦想,他们相互扶持、依靠,走过他们生命中最美的一段时光。笔者曾在鼓浪屿的家庭音乐会中遇到李丹妮本人,她白发碧眼,着装精制,当问到这段感情时,她眼里笑意如同少女般甜美纯真。“两人一直相守在一起,后来丹妮渐渐糊涂了,许多人事已不记得,但与爱人也仍然每日对望,每日握手、亲吻。袁迪宝吃饭时也总不忘给丹妮夹菜,总是把丹妮带在身边。”欧阳鹭英告诉笔者,袁迪宝过世的时候,丹妮守在他身边,看似人事不知的她却清楚地知道发生了什么,伤心地哭泣了。永远的传奇:载入文学影视作品这段跨国奇侣的爱情佳话一直流传于世,他们的儿媳欧阳鹭英不但努力让这两位老人再续前缘,还与作家袁雅琴共同执笔,将这段传奇故事写成文学作品《用爱等一生》,并于去年出版发行。这本书中写到:二十五岁遇上他,八十三岁嫁给他,造化弄人,时间无情,好在他们的人生乐章有始有终。袁迪宝和李丹妮的情书里有王小波的味道,原来真爱都会闪闪发光——上帝叫我来认识你,是要我来爱你的亲爱的丹妮:接到你的信我激动万分,认为这是一个奇迹……我倒在床上,求上帝给我启示,最后想到了,50多年前上帝叫我来认识你,是要我来爱你的。离别50多年后,再让我们相见也是要我来爱你的……你给我的,我都保留到今天亲爱的迪宝:你的来信收到不少天了,没有及时回信的原因很简单,我反复不停地看,一遍一遍地看,就怕忘了重要的某件往事,信难以释手,而且想得很多很多……两年来,因为常生病,我开始整理东西了,特别是书信和照片。你给我的,我都保留到今天。我们要重生 要登记结婚亲爱的丹妮:接到你的来信后,我日夜思念着你,只有默默唱歌,纾解心结。你独身至今,信物也留存至今,请原谅我的负罪感,我们要重生。如果你愿意,来厦后我们可以到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你来和我们同住,我的儿、媳、孙一定会把你当妈妈、奶奶尊敬的。你是真正爱过我的人,正如我真正爱过你亲爱的迪宝:你寄来的照片放在我书桌上,不论我在做什么,我不时都会过来看那张照片,你的微笑没变,还是那么甜蜜,你第一次来上课也是这个微笑……虽然50多年没见面,没有聊了,今天通过文字,感觉面前的你还是当年的你。你那封信我看了后,成千成万的音调、诗句、色彩涌出心头,这种美感我早以为是不可能再出现在我的余生里。深夜了,我坐下朝天看月亮和星星,我朝天看莫不是想看到你吗?我深知你是真正爱过我的人,正如我真正爱过你一样。
法国一名老太太,单身50余年只为等中国初恋,如今结婚了吗?
引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从古至今,有多少爱情故事令人为之动容,也让人们得以见证爱情的美好与纯洁,而人这一生,贵在寻求到一个愿意为之真心付出的人生伴侣,伴着夕阳慢慢老去。在大多数人看来,一段跨世纪的恋爱能够证明时间是无法阻挡爱情的,这或许也改变了许多人所认为的时间能冲淡一切情感的想法,对于爱情来说,它是特殊的存在。在这世间,并不是所有爱情都是永恒的,有些也如闪电般转瞬即逝,令人难以捉摸,尽管如此,但我们也不能否定那些流传于世的海枯石烂的爱情,对于这一类爱情而言,“时间”有时候确实能成为一个阻拦,但长远来说,只能算是一个考验。故事大约发生在70年前。上个世纪50年代,年轻俊朗的袁迪宝最喜欢听李丹妮老师的俄语课,正值青春年华的他,对讲台上那位五官标致的年轻老师暗生情愫,而在庄严神圣的医学院内,他们俩的接触交流仅限于学业上的沟通,因此袁迪宝很难鼓起勇气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只能将这份热情放在俄语课上。每当李丹妮讲课时,袁迪宝都十分认真,有时还会主动调动课堂氛围,久而久之,李丹妮也不禁对这位学生感到好奇,这才有了今后更多的接触机会。随着双方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两人终于不局限于学业上的交流,而是将更多的话题放到了个人爱好和生活上,平时也会相约在湖边散步,互相倾诉一些烦恼与趣事,就这样,两颗炙热的心逐渐拉近距离,进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愫,或许这就是初期的爱情。和对方独处的时光让两个人都感到十分放松与畅快,这也就意味着灵魂的合拍,但袁迪宝和李丹妮却始终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当然,在这背后其实是有个难以启齿的秘密。1955年,二人所处的医学院接到通知合并入华西医科大学,袁迪宝自然要跟随学校前往成都,分别之际,他说出了这个秘密,原来,袁迪宝在两年前就奉父母之命与老家的一名护士举办了婚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所作所为已经跨过了道德的界限。命运向来都如此捉弄人,袁迪宝对自己的原配妻子没有任何的感情,却在进入医学院后才遇见了自己的真爱,相爱却不能与之相守才最令人感到遗憾,李丹妮在得知此事后,毅然决定和袁迪宝划清界限,因为她不能允许自己的道德越界,而这份感情也只能建立朋友或者知己上才能永远保留。离开这个伤心之地或许就能忘记一切,李丹妮最后还是决定跟随母亲回国,她没有多少行李,但箱子里却满满装着袁迪宝给她写的信。此后,相隔异地的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用书信保持联系,但李丹妮还是考虑到诸多因素于是与他断了联系,而这一别,就是55年。许多年过去了,袁迪宝的儿媳欧阳问及此事时,竟让他重拾了一遍对李丹妮的记忆,而后欧阳便鼓励父亲去联系丹妮,其实,在他家中也一直珍藏着与丹妮的来往信件。于是,他按照上面的地址尝试着寄一封信过去,“亲爱的丹妮你好,你现在过得如何?是否一切顺利,祝你健康长寿,永远思念你的袁迪宝”。或许是两人的缘分还未走到尽头,二十天过后,袁迪宝意外地收到了丹妮的回信,信中她写道:自己身体现在还算健康,只是83岁了却还是单身一人,并且父母也早早去世,与亲戚们也断了联系。了解到丹妮的困难处境,袁迪宝心里很是伤心,便决定将她接到厦门来与之一起度过晚年。2010年9月18日,丹妮乘坐的飞机平安降落在厦门机场,袁迪宝一家也表示了隆重的欢迎,而他更是特地定制西装,手捧55多玫瑰去接机。一切终究是最好的结局,来到中国后这是丹妮第一次穿上婚纱,即使她容颜逝去但在婚纱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两位80多岁老人的幸福生活就此开始。结语真爱得以跨越一切艰难险阻来到对方身边,或许对于袁迪宝和李丹妮来说,相遇在不恰当的时间并不意味着两人缘分已尽,而在两人携手步入殿堂的那一刻,才更加坚定眼前之人就是命中注定。
鼓浪屿申遗为什么像9年浪漫恋爱?
对于参与了鼓浪屿申遗工作的人来说,7月8日注定是值得铭记一生的日子。那天,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通过审议,成为中国第36处世界文化遗产、第52处世界遗产。过去:申遗的历程和思考魏青准备了65页PPT,循序渐进地抛出“鼓浪屿凭借什么申遗”“当地为什么希望鼓浪屿申遗”“鼓浪屿的遗产保护问题怎么从技术角度解决”等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团队在申遗的8年时间里,主要承担了前期遗产资源调查和文献研究、价值主题研究和比较分析、申报文本编写、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及实施,日本领事馆、廖宅等部分遗产要素保护工程勘察设计、遗产价值阐释展示工程规划和实施、历史环境整治工程的技术咨询,以及台风灾害之后紧急抢救保护工作现场指导等。“从鼓浪屿的建筑风格上就能看出,不同国家在鼓浪屿投射出的多元文化。”魏青介绍到,根据团队的调查统计,建筑风格纷繁多样,有诸如岭南大厝民居、古典复兴风格、哥特式、蒙萨屋顶、美国乡村别墅风格、半木风格等。如果没被19世纪末的全球化浪潮裹挟进湍流中,鼓浪屿的渔村风貌可能会持续更久。“19世纪中后期,鼓浪屿还保留着非常传统的闽南渔村风貌。到19世纪晚期,鼓浪屿就开始像我们说到的澳门地区一样形成了很多西式的社区场景。”魏青介绍道。“实际上,16世纪时,厦门就已经成为重要的海外贸易交流中心。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13个国家均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到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文化带来了包括宗教、生活、科学技术,鼓浪屿逐渐被改造,生活场景也开始变样。“到20世纪初,回到岛上生活的华人华侨回应早期西方人留下来的思想观念,他们建立了教会教堂、接手西方教学、医疗体系。“但鼓浪屿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分布在东南亚太地区的闽南文化族群,对中国东南沿海等地在社会、政治、经济上形成了非常广的保护。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可见一斑。“作为一个居民社区,鼓浪屿是一个生活场所,它能够从各个层面体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话交流,“希望这个岛继续延续生活空间的功能。除此之外,不同街区保留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色和不同文化下碰撞出来的产物,比如建筑园林等,还有这里开放、包容的状态和对艺术的追求,都是需要去保护的。”魏青说。上世纪80年代后,当地政府希望打文化牌,发展旅游业,迁出了大量工厂、学校和医院。旅游业迅猛发展,而生活社区的形态却在逐渐衰退。“在我们开始接触申遗工作时,感受到当地对遗产保护的期待,这是我们后来能建立遗产保护共识的基础。”魏青讲道。对于咨询团队来说,他们希望申遗成功也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出于对鼓浪屿文化价值的理解,希望把这个对全世界都有特殊意义的小岛推到世界的舞台上去;社区居民保护鼓浪屿的强烈意愿;希望通过申报一个以生活社区为特点的遗产,来做当下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典型案例。申报过程中,咨询团队也确实考虑到鼓浪屿生活社区的特点,在整治治理时并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采取“微整治”的模式,“比如在19世纪中期的协和礼拜堂和19世纪末期的天主堂中间有个医院的附属建筑,在这个建筑被拆掉后,外来文化就很清晰完整浮现出来了。”魏青介绍说。 现在:岛民有话说申遗成功那一天,董启农和蔡松荣组织鼓浪屿的老居民举办了一场家庭音乐会,当用手机在微信上看到从申遗现场发过来的“过了”两字时,董启农大声说:“成功了!申遗成功了!”随即,大家欢呼雀跃,唱起《鼓浪屿之歌》,拿起手里的乐器演奏起来。“绝大部分老百姓对申遗成功都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因为我们认为老祖宗开拓创造下来的这么一个历史国际社区,它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董启农说。但董启农也看到,并不是所有人都为鼓浪屿申遗感到兴奋,有人认为原住民的迁出是在“逃离鼓浪屿”,董启农不这样看待。在岛上生活了67年的他,见证了厦门政府落实华侨私房政策后,华侨们纷纷搬到政府建设的安置房,“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2008年10月2日,厦门市政府启动了申遗工作,也是在这一年年底,《鼓浪屿家庭旅馆管理办法》出台。董启农认为,当房屋得到合理使用时,才能起到保护作用,所以发动居民力量扶持家庭旅馆是很正确的做法,让老百姓在使用这些房屋的时候修旧如旧,保持它的历史风貌。“有人把家庭旅馆看做洪水猛兽,完全不是这回事。如果有一两家出现问题,那就加强监管嘛,叫他整改嘛,发现什么问题就及时解决掉。我们还成立了鼓浪屿家庭旅馆商家协会,这也是全国第一家。”董启农说。董启农认为,历史国际社区的精神是包容、博爱。迅猛发展的旅游业,也吸引了很多外乡人来这里工作,吸引更多的人爱护小岛、融入小岛,共同建设小岛。“申遗专家上岛考察前一天,恰巧赶上了莫兰蒂台风来袭。17级的台风啊,把百年大榕树都连根拔起,倒了3000多棵,有2000多人参加救灾工作,很快就把满街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很多旅馆在台风来袭时都打开大门,让住在危楼里的居民进来躲避。”说起这些,董启农一脸骄傲。 未来:遗产保护和监测对于蔡松荣来说,9年的申遗就像一场浪漫的恋爱,经历了公布结果时的极度兴奋后,他需要面对的是遗产保护这条更长更远的路。“鼓浪屿是一个历史国际社区,如何让这个社区活起来,如何在社区和旅游景区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除了做到市里规定的“四个无”——无垃圾落地、无噪音扰民、无油烟污染、无假冒伪劣,监测中心还肩负着观察舆情的任务,“我每天要看无数微博,很担心因为哪条微博就毁了鼓浪屿。”蔡松荣说。对于具体的保护和管理办法,蔡松荣摸索出三个字:修、管、用。修,涉及人力、材料、工艺的问题。申遗团队在申报期间成立了风貌建筑工匠研修基地,目前研修基地已经聘用了10位老工匠。“我们希望这些老建筑的材料都能找到生产厂家,用工艺再造,来确保我们的文化遗产即使是进行局部的修复后也能让历史信息得到保存与再现。”蔡松荣说。管,同样是从五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对城市进行管理,“发展旅游后,旅游景区和居住社区是有矛盾的,尤其在游客数量没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确实给居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物价被抬高了,安静的环境也没有了。2012年10月2日,一天内有十几万游客上岛,很多鼓浪屿居民就在周末或节假日去厦门亲戚家住。还有之前游客和居民共用一个码头时,很多居民都觉得交通压力很大。后来我们把码头分开,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蔡松荣说。二是控制上岛总人数。据蔡松荣介绍,从今年6月30日开始,每天上岛总人数最高限定为5万。这样做既保证游客旅游的舒适度,也保障了岛上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我们的系统与轮渡公司的票务系统、景点的闸机是相通的。当在岛人数达到2.5万的时候,我就会收到一条‘鼓浪屿的游客人数已达2.5万,发出四级预警’的短信。在监测后台,可以观察到一天客流量在不同时段的变化,同时还要关注游客密集区是否会出现拥堵和踩踏。”三是行政管理机制需要调整。因为鼓浪屿管委会是厦门市政府的派驻机构,但没有下属的行政执法队伍,而鼓浪屿的行政执法队伍都在鼓浪屿街道,不是上下级,就存在着配合度不高的问题。四是一些低俗的商业店名不利于鼓浪屿的文化氛围与对外声誉,需要利用市场这双无形的“手”和政府“以奖代补”的政策引导这些商业机构,让他们更契合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气质。五是对遗产要素的监测和管理。蔡松荣认为,文化遗产的最高境界就是保持原样,所以最关键的就是做好预防,比如给建筑安装监测设备,或定期去现场对局部损害处进行拍照。目前,监测内容主要有遗产要素单体、本体与载体病害、旅游与游客管理、建设控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一些微环境的监测指标等。“因为鼓浪屿的每栋房子都存在一定隐患或破损,必须要修的就上报主管部门请专业施工队伍来修缮;有隐患但是达不到修葺标准的就安装一些设备,24小时监测其是否有破坏性的发展。同时,我们每周都会对每一处遗产要素进行巡查,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建立巡查档案。”蔡松荣说,“虽然执行不到一年,但这套监测系统确实为我们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蔡松荣说。用,指的是鼓浪屿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既要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完整记录,对市政设施、平价超市、老旧线路、消防系统等进行更为便民的改造和完善。又要对修缮后的遗产核心要素进行长远规划。目前,鼓浪屿正准备实施一个“全岛博物馆”计划,主题展馆已经开始建设。“整个管理是要让文化社区和文化景区两个概念达到有机融合和适度平衡,最终让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蔡松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