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关键开关有何意义?
最近,华中农业大学狂犬病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基因组生物学》在线发表论文称,他们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他们终于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关键“开关”。这为未来的药物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向,这次研究找到了一个抑制病毒的关键开关,并找到了控制这个开关的关键位点,未来可以研发出既能对抗病毒又能抗肿瘤的药物。9月12日,论文通讯作者赵凌教授表示狂犬病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此外,被犬咬伤后接种疫苗需要打4到5针,有的患者会中途放弃,导致免疫失败。赵凌曾在2004年去美国佐治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开始研究狂犬病毒;2012年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组,8年来一直在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赵凌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是弄清狂犬病毒的致病机制,在临床治疗上取得突破;二是开发新型疫苗,把疫苗免疫的针数降下来。这次发表的最新论文中,他们不仅在狂犬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上取得突破,还发现了一个比较好的药物靶点。扩展资料遗传学的关键蛋白(EZH2)“这项研究,我们持续进行了5年。通过高通量筛选和大数据分析,我们率先找到了这个靶点。”赵凌说,它是一个表观遗传学的关键蛋白(EZH2),也是控制下游基因表达的一个开关。关掉它,下游基因表达增加,从而对狂犬病毒起到抑制作用。“EZH2是个明星分子,之前人们发现它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以它作为靶点设计的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赵凌说,这是首次在神经元中发现能通过降解EZH2来抑制病毒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它被命名为EDAL。赵凌说,这次研究还有一个更大的发现,之前国际上的研究表明“开关”点(EZH2)结合lncRNA是非特异性的,而他们则找到了一个特异性的位点,颠覆了之前的传统观点。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科学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的关键“开关”
科学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关键“开关”,是什么?
是一个表观遗传学的关键蛋白(EZH2),也是控制下游基因表达的一个开关。关掉它,下游基因表达增加,从而对狂犬病毒起到抑制作用。最近,华中农业大学狂犬病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基因组生物学》在线发表论文称,他们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9月12日,论文通讯作者赵凌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终于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关键“开关”。赵凌说“这项研究,我们持续进行了5年。通过高通量筛选和大数据分析,我们率先找到了这个靶点。”“EZH2是个明星分子,之前人们发现它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以它作为靶点设计的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赵凌说,这是首次在神经元中发现能通过降解EZH2来抑制病毒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它被命名为EDAL。扩展资料关键蛋白对狂犬病毒治疗的意义狂犬病毒主要破坏的是中枢神经系统,而这类病毒的基础研究目前仍然滞后,致病机理不甚明晰,因此这类病毒性疾病的有效防控和临床治疗面临极大的困难。“狂犬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里面的致病机制一直是一个比较大的空白。”赵凌表示,这次新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一些对抗狂犬病毒的特异性基因。之前的研究认为,狂犬病毒进入大脑以后就可以大肆增殖并对神经元进行破坏,神经元中没有对抗病毒的宿主基因。赵凌说,这项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嗜神经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在这个机制的基础上,科学家有望找到有效抑制病毒的新靶点,从而开发出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科学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的关键“开关”
我国科学家在研究治疗狂犬病的治疗方法吗?还能研究出来治疗方法吗?
对狂犬病的恐惧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它影响到正常生活怎么办?如果恐惧严重地影响了你的生活,那么你就可能患上了一种焦虑综合症-恐狂征。
恐狂症的定义并不严格,一般的症状包括非理性地惧怕狂犬病毒暴露,或者相信自己已经得了狂犬病或是携带者,而完全不理会相反的事实。
恐狂症可能容易自行解除或减退,但是没有必要的干预的话,患者很少能真正地克服恐狂症。
什么是恐狂症
Webster dictionary 是这样定义恐惧症(phobia)的:非理性地或主观地恐惧或焦虑,通常是针对特定的事物。这种恐惧经常能严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而实际上此人可能完全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无法自拔。
恐狂症者经常相信自己是携带者或者十分害怕因各种暴露而发病,甚至世界上所有抗体检测的阳性结果均不能稍有解释。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英特网上寻找自己可能得狂犬病的证据,并经常关注不实的轶闻或者是“热心网友”的建议。
还有部分人会尽一切努力避免任何暴露的可能。但是由于恐狂症的非理性的和弱化人正常意识的特征,这种避免措施或疑惧会超出正常范围。
他们可能会害怕病毒会沾在哪怕一个纸片上而接触到自己。他们会设计出荒唐的方法来对付可能暴露的场合。他们多数会或者陷入无用的重复免疫或检测中,或者求助于并不科学的其它方法。
什么导致了恐狂症
导致恐狂症的原因并没有透彻的研究。有些专家认为是基因导致的,心理学家倾向于相信恐惧症是人经历过的一个事件或经验的结果。例如,亲眼看到某人淹死的场景可能会导致恐水症。恐狂症一般是得知狂犬病100%死亡率或潜伏期几十年(并不是科学的)等片面或不实信息而引发的。
有其它的因素加重恐狂症,比如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对狂犬病知识欠缺,知识不更新,有错误认识等。甚至有医务人员向免疫者宣称狂犬病潜伏期60年等信息,大众对健康卫生知识的欠缺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有狂犬病人甚至恐疫苗,认为注射疫苗可能因为没有彻底灭活而导致换上狂犬病。
为了给大脑运药,科学家们是如何从狂犬病毒那里“取经”的?
提到狂犬病,很多人都会立刻回想起小时候被村头恶犬支配的恐惧,如果不小心被咬伤,都会第一时间冲向医院打狂犬疫苗。这样的恐惧也不无道理,毕竟狂犬病的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一旦被病犬咬伤,不加以处理的话就会有一定概率发病。进入人体的狂犬病毒会精确地找到神经细胞,顺着神经纤维一路“爬”到脑部进行大量增殖。不消几个月,人就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最终丧失心智在狂乱中死去(可以说只要发病基本就无力回天了)。通过研究,科学家们关注到,狂犬病毒在感染过程中偏爱对神经细胞“下毒手”,有很强的特异性。而人体内的细胞如恒河沙数,狂犬病毒是如何做到精准排查神经细胞并“定点打击”的呢?原来,狂犬病毒表面含有一系列识别蛋白,其中一种叫做“狂犬病毒糖蛋白29”,简称为RVG29。就是这种“开了挂”的蛋白,不但可以确保狂犬病毒精确地进入神经细胞内部,还能帮助狂犬病毒突破血脑屏障抵达脑部!这个蛋白对于狂犬病毒来说就好比“开启人脑的金钥匙”,那么,反过来想,这把神奇的“钥匙”能不能被人类所用,治疗神经疾病呢?最近,来自中国科学院等三个机构的研究者们,就从狂犬病的致病机制中得到灵感,发明了一种可以把药物精确传送到大脑中的纳米颗粒。他们的设计简单来说就像是“送快递”。要送快递,首先得先把东西包裹起来。狂犬病毒本身毒性太大肯定不能直接拿来用,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纳米技术。他们利用一种“双重乳化”技术制作出了一种空心的纳米颗粒,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其中。而且这些纳米颗粒被设计成一种在细胞外面非常稳定,只有进入细胞内部才会释放出内在药物的形式。有了“快递包裹”,就该准备发货了!于是,研究者们接下来利用一些化学手段把RVG29“安装”到他们设计的纳米颗粒表面,这就相当于是给快递包裹上写好了送货地址(脑神经系统总部),这快递就能送出去了。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为了测试这样的纳米颗粒是否真能精确靶向神经细胞,研究人员们先在这种纳米颗粒当中包入特殊的荧光染料,然后在体外模拟了人体的血脑屏障,看看这些纳米颗粒能否突破人造血脑屏障,将荧光染料送到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当中。结果证实,带有RVG29的纳米颗粒真就很轻松地就让那些被隔离在人造血脑屏障之中的神经细胞发出了强烈的荧光。
巴斯德有哪些生平事迹?
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是19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他开辟了微生物领域,为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他以其坚强的意志、执著的精神和卓越的成就向世人诠释了成功的真谛。巴斯德于1822年12月27日出生于法国多尔镇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的父亲原在拿破仑军队做军人,退伍后在一家制革厂做工人,家境贫寒。儿时的巴斯德聪明伶俐、勤奋好学颇有天分。父母为了培养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1843年巴斯德终于以第4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化学,他对学习和工作具有的那股极强的韧劲,耐心和毅力,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勤奋出天才,毕业后不久,巴斯德就在酒石酸结晶的研究中表现出卓越的实验观察才能,他推翻了当时的化学权威对酒石酸结晶体的已有见解,得出了酒石酸同质异构的结论,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这是他在化学方面作出的最早的贡献。接下来他还揭开了酒和醋的发酵原理,当时在制酒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件怪事:本来香醇芬芳的酒突然都变成了一种带酸牛奶味的东西,酒厂老板们也因此蒙受了巨大损失。巴斯德在酒厂老板的邀请下过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酒变酸实际上是一种微生物在作祟——乳酸杆菌。为了消灭它巴斯德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当把酒加温到55度时,可杀死酒中的乳酸杆菌而酒质不受影响,此时应赶紧密封保存,则酒在以后的相当时期内不变质发酸。以后这个方法被称为“巴斯德消毒法”,广泛应用于医学、酿酒等食品工业中,直到现在还在使用。巴斯德的发现拯救了法国的葡萄酒业和制醋业,并且改良了啤酒酿造工艺。刚解决了酒变酸的问题,亟待解决的蚕病问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1865年法国南部的一个养蚕中心蔓延着一种奇怪的蚕病,病蚕一批批地相继死去,蚕农们束手无策,整个养蚕业濒于毁灭的境地。巴斯德受农业部委托,通过5年的辛勤工作,终于找到了使蚕患病的细菌,并且有效地防治了蚕病,挽救了处于危机中的法国养蚕业。除此之外,巴斯德还研究了鸡的霍乱病并成功的研制出防止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研制出了炭疽病减毒活性疫苗,从而使畜牧业免受灭顶之灾,他的这些成就可以和琴纳使用牛痘对人的天花病产生的免疫能力相媲美。晚年,他对狂犬病疫苗的研究成为了他事业的光辉的顶点,当时的狂犬病虽不是很常见,但它的死亡率却是100%。为了研制出治疗的方法,巴斯德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从患病动物的体内提取病毒,收集疯狗的唾液,他的这种为科学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使我们对其肃然起敬。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制成了原始的巴斯德狂犬病疫苗,并成功地治疗一位被疯狗咬伤14处的法国小男孩,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能挽救狂犬病患者的人。在这巨大成功的背后,巴斯德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难以形容的。特别是在巴斯德全力以赴地研究蚕病并取得很大进展的时候,个人生活中却接连遭到沉重的打击。1865年,慈爱的父亲逝世,一年后爱女夭折,儿子在战争中饱受苦难,另外还受一些人的造谣诽谤。但他仍拼命工作,每天工作达18小时。1868年10月,巴斯德因突发脑溢血留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但他病危时仍念念不忘研究工作,病情稍有好转,又立即恢复工作。1895年9月25日巴斯德去世。他以五十余年科学研究生涯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实践着自己的追求和愿望,用自己的行为和精神,塑造了法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被誉为法国“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路易斯·巴斯德的人物故事
巴斯德晚年对狂犬病疫苗的研究是他事业的光辉顶点。狂犬病虽不是一种常见病,但当时的死亡率为100%。1881年,巴斯德组成一个三人小组开始研制狂犬病疫苗。在寻找病原体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与失败,最后还是在患狂犬病的动物脑和脊髓中发现一种毒性很强的病原体(现经电子显微镜观察是直径25纳米~800纳米,形状像一颗子弹似的棒状病毒)。为了得到这种病毒,巴斯德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从患病动物体内提取。一次,巴斯德为了收集一条疯狗的唾液,竟然跪在狂犬的脚下耐心等待。这种为了科学研究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献身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和称颂吗!巴斯德把分离得到的病毒连续接种到家兔的脑中使之传代,经过100次兔脑传代的狂犬病毒给健康狗注射时,奇迹发生了,狗居然没有得病,这只狗具有了免疫力。巴斯德把多次传代的狂犬病毒随兔脊髓一起取出,悬挂在干燥的、消毒过的小屋内,使之自然干燥14天减毒,然后把脊髓研成乳化剂,用生理盐水稀释,制成原始的巴斯德狂犬病疫苗。1885年7月6日,九岁法国小孩梅斯特被狂犬咬伤14处,医生诊断后宣布他生存无望。然而,巴斯德每天给他注射一支狂犬病疫苗。两周后,小孩转危为安。巴斯德是世界上第一个能从狂犬病中挽救生命的人。1888年,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成立了巴斯德研究所,他亲自担任所长。巴斯德严谨的、科学的实验设计,他淡漠名利的高尚情操,他为追求真理而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巴斯德为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尤其是为微生物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微生物学之父”的美誉当之无愧。 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2、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3、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此外,巴斯德的工作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1881年,巴斯德改进了减轻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1882年,开始研究狂犬病,证明病原体存在于患兽唾液及神经系统中,并制成咸毒活疫苗,成功地帮助人获得了该病的免疫力,在1889年发明了狂犬病疫苗。发展了一项对人进行预防接种的技术。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e)的产生来源于巴斯德解决啤酒变酸问题的努力。当时,法国酿酒业面临着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啤酒在酿出后会变酸,根本无法饮用。而且这种变酸现象还时常发生。巴斯德受人邀请去研究这个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是啤酒变酸的罪魁祸首是乳酸杆菌。营养丰富的啤酒简直就是乳酸杆菌生长的天堂。采取简单的煮沸的方法是可以杀死乳酸杆菌的,但是,这样一来啤酒也就被煮坏了。巴斯德尝试使用不同的温度来杀死乳酸杆菌,而又不会破坏啤酒本身。最后,巴斯德的研究结果是:以50~60摄氏度的温度加热啤酒半小时,就可以杀死啤酒里的乳酸杆菌和芽孢,而不必煮沸。这一方法挽救了法国的酿酒业。这种灭菌法也就被称为“巴氏灭菌法”巴氏灭菌法是一种湿热灭菌法。通常,我们有两种做法(说法可能略有出入),一是在61.7℃~62.8℃下加热30分钟(低温长时间处理),二是在71.6℃或更高温度下加热15分钟(高温短时间处理)。如果加压,一般效果会更好。通常,我们喝的袋装牛奶就是采用巴氏灭菌法生产的。工厂采来鲜牛奶,先进行低温处理,然后用巴氏消毒法进行灭菌。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袋装牛奶通常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几天左右,牛奶不是葡萄酒,你贮藏它作甚么?)。当然,具体的处理过程和工艺要复杂的多,不过总体原则就是这样。需要指出的是,喝新鲜牛奶(指刚刚挤出的牛奶)反而是不安全的,因为它可能包含对人身体有害的细菌。另一点是,巴氏消毒法也不是万能的,经过巴氏消毒法处理的牛奶仍然要储存在较低的温度下(一般<4℃),否则还是有变质的可能性。因此我们看到大街上很多出售袋装牛奶的方法是很不规范的。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还使用超高温灭菌法(高于100℃,但是加热时间很短,对营养成分破坏小)对牛奶进行处理。经过这样处理的牛奶的保质期更长,纸盒包装的牛奶大多是采用这种方法。 巴斯德是19世纪法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因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个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的波恩大学郑重地把名誉学位证书授予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学者。但是,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决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他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掷地作响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并因此而成为一句不朽的爱国名言。
如何预防狂犬病?
狗狗 一、概述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是一种专门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一旦发病100%死亡,传播途径为动物和人、动物和动物间传播,人和人之间不传播。 狂犬病毒,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几乎感染所有温血动物,自然宿主为犬类及野生动物。主要损害中枢神经,人或动物被咬后沿神经纤维移行至CNS(中枢神经系统),传播过程见图1。该病毒对环境抵抗力不强,脂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70%乙醇、碘制剂以及季胺类化合物敏感。也易被巴氏消毒、紫外光、酸(PH 4以下),碱(PH 10以上)灭活。但不易被酚或来苏尔溶液杀灭。相关实验发现,在组织粗提物中或中性甘油中,感染组织中的病毒灭活通常很缓慢,在冷冻或冻干的组织提取物中,感染性十分稳定。 图1:狂犬病毒在人(动物)体内传播过程 二、临床表现 1.动物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⑴犬(感染过程见图2) 前驱期:精神沉郁、烦躁不安,对声、光敏感,常躲在暗处,流涎和夹尾;后躯软弱;食欲反常,喜吃异物;望空捕咬,添咬伤口,性欲亢进,嗅舔自己或其它犬的性器官;病犬往往改变习性,病初常有逃跑或躲避趋势,不愿和人接近或不听呼唤;病犬可能失踪数天后归来,此时体重减轻,满身污泥,皮毛上可能带有血迹。主人对其爱抚或强迫牵引为其清洗时,往往被咬。 兴奋期(狂躁期):行为凶猛,有明显的进攻性,想挣脱绳索,攻击人或动物,有时到处奔走,远达数十公里,沿途随时都可能扑咬人及所遇到的各种家畜;一些狂暴期病犬间或神志清楚,重新认识主人;狂暴和沉郁往往交替出现,病犬疲劳卧地不动,但不久又立起,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斜视和惶恐表情,当再次受到外界刺激时,又出现一次新的发作;病犬也可出现自咬四肢及尾部等;大量流涎,有时下颌不能闭上;声音改变;不恐水反而嗜水。 麻痹期 (“哑行”狂犬病):随病势发展,很快进入麻痹期,此时病犬下颌下垂,舌脱口外,流涎显著,后躯及四肢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 图2:犬狂犬病的感染过程 ⑵牛 起卧不安,前肢刨地,高声咆哮,有阵发性兴奋和攻击动作,如试图挣脱绳索、冲撞墙壁,跃踏饲槽,可见磨牙和流涎等。有时出现攻击人畜现象。当兴奋发作后,常有短暂停歇,随后再次发作,并逐渐出现麻痹症状,如吞咽麻痹、伸颈、流涎、臌气、里急后重等,最后倒地不起。发病后3~6天死亡。 ⑶马 咬伤部位奇痒,病初往往啃咬或磨擦咬伤部位,以致摩擦出血。易于惊恐,目光呆滞,瞳孔散大,性欲亢进。兴奋狂暴时亦攻击其它动物或人,有时将自体咬伤,异食木片和粪便等。在短期狂暴后出现进行性麻痹,有类似破伤风症状,最后后肢强直,呈现不全麻痹而死。 ⑷羊 病例少见。症状与牛相似,但多无兴奋症状或兴奋期较短。表现起卧不安,性欲亢进,并有攻击其它动物的现象。常舔咬伤口,使之经久不愈。末期发生麻痹而死。 ⑸猪 表现为兴奋不安,横冲直撞,叫声嘶哑,流涎,反复用鼻拱掘地面,攻击人畜。在发作间歇期间,常钻入垫草中,稍有音响即一跃而起,无目的地乱跑,最后发生麻痹症状,病程约2~4天。 ⑹猫 狂犬病一般呈狂暴型,症状与犬相似,但病程较短,出现症状后2~4天死亡。在疾病发作时攻击其它动物和人。 2.人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人患狂犬病后的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潜伏期、症状前驱期、兴奋期和昏迷期四期: 潜伏期 :平均约10~90天,有超过1年以上潜伏期的报道,但是很罕见,潜伏期的长短与发病的可能取决于受伤部位和程度。在潜伏期中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 症状前驱期:感染者开始出现全身不适;发烧、头痛、恶心、疲倦、不安;被咬部位红肿、疼痛、有蚁走感等症状。 兴奋期:患者各种症状达到顶峰,出现精神紧张、全身痉挛、幻觉、谵妄、怕光怕声怕水怕风等症状,因此狂犬病又被称为恐水症,患者常常因为咽喉部的痉挛而窒息身亡。 昏迷期:如果患者能够渡过兴奋期而侥幸活下来,就会进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种症状均不再明显,大多数进入此期的患者最终衰竭而死。 三、流行病学 1.传播 狂犬病的传播大致是野生动物向家养动物(主要是犬类)传播,家养动物再向人类传播的过程(见图3)。 图3:狂犬病传播圈 2.分布 动物狂犬病,除了例如新西兰、马尔代夫文莱等少数国家未曾记载过有狂犬病发生外,大部分国家均有存在。而人狂犬病,据统计,自人狂犬病发现以来,发病数的56%发生在亚洲(其中90%在农村),44%发生在非洲(其中75%在农村),其他地区发病总数不到500例。 我国的人狂犬病的分布情况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农村地区(见图4)。 图4:中国人狂犬病分布情况 3.流行现状 ①感染犬仍然是我国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在引起人狂犬病的流行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②发病犬咬伤人事件频繁发生。 ③犬狂犬病仍以高度散发为主,但疫情仍然难以统计。 ④家畜及野生动物发病死亡增加:猪、绵羊、山羊、水牛、奶牛、鼬獾、貉等。如2013新疆羊,内蒙牛和羊等疫情。 ⑤出现家畜和野生动物向人传播的病例,如2007年浙江猪/人传播;蝙蝠/人传播;鼬獾/人传播。 ⑥感染动物:野生动物狂犬病逐渐出现。 犬: 绝大部分是农村犬和流浪犬,不是宠物犬。 家畜: 猪、绵羊、奶牛、水牛。 经济动物:梅花鹿、貉子。 野生动物:鼠、蝙蝠、獾、狐狸、狼等。 四、狂犬病控制 1.特点 狂犬病一种是最容易控制的传染病,因为其不能靠空气传播,需要靠发病动物咬伤健康动物后方可传播,因此相对不易传播,另外其疫苗效果非常优秀,能很好的预防狂犬病。 狂犬病是一种最难以根除的传染病,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几乎感染所有温血动物,使得其宿主范围非常广,从而要彻底根除,难度非常大。 狂犬病是一种必须用疫苗才能控制和消灭的传染病,由于狂犬病宿主范围广,潜伏期不定,发病到死亡的时间短,发病后100%死亡率,但其疫苗效果又非常优秀,因此靠接种疫苗来控制和消灭狂犬病,是最易实施和成功的办法。 2.消灭狂犬病的三大策略 ⑴立法、管理与教育:是控制狂犬病流行的社会基础。 ①养犬许可与登记制度(包括农村)。 ②控制与消灭流浪犬或野狗。 ③严格免疫注射措施。 ④在省级动物疫控中心建立狂犬病实验室检测能力,常年开展动物狂犬病诊断、流调与监测。 ⑤政府的行政与经济支持。 ⑥技术培训:培训狂犬病防治技术人员(省、市、县和乡)。 ⑦社区与农村教育,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识。 ⑧流浪犬、猫管理:扑杀或送往专门动物收养中心。 ⑨犬、猫生育控制。 ⑵流行病学监测:是控制狂犬病流行的先决条件。 ①了解本地区自然宿主和带毒宿主种类、分布以及跨边境流动情况等。监测高发地区重要宿主带毒情况及毒株的分型。 ②建立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在公共报警电话系统中嵌入动物疫情及死亡应急报告电话,方便接受市民报告。 ③培养市民对死亡动物的重视意识,发现死亡猫狗及野生动物主动报告与送检意识,提高样品送检率。 ④村级防疫员:树立意识、积极宣传、主动关注、及时报告。 ⑤一旦发生人狂犬病疫情,立即开展针对性的流行病学调查。 ⑶免疫:是控制狂犬病的核心。 ①农村犬免疫:可以使用弱毒疫苗,尽快遏制疫情。口服诱饵疫苗是农村地区急需的。 ②城市宠物免疫:使用灭活疫苗。 ③野生动物免疫:口服弱毒或基因工程诱饵苗。 ④WHO研究表明75%的犬群免疫率就能高效阻断RV的传播链。 ⑤狗、猫三月初免,一岁二免,以后每年免疫一次。 3.动物狂犬病处理原则 ⑴所有动物狂犬病似疑病例应该立即扑杀确诊,并对污染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⑵未免疫动物被疑似患病动物咬伤,原则上应立即扑杀销毁,如确实不能扑杀销毁的,应该隔离饲养观察6个月,如发病,可视为患病动物予以扑杀销毁;如果未出现发病症状,可视为健康,予以解除隔离,进行正常饲养。 ⑶如果免疫过的动物被咬伤,应立即再次注射疫苗,并隔离观察45天。 4.伤人犬的处理原则 ⑴任何有主人的外表健康犬在咬伤人后,应该限制活动,并观察10天,观察期内如果有狂犬疑似症状,应立即报告,处死采集脑组织送专业实验室后进行确诊。 ⑵流浪或无主犬以及其他犬科野生动物动物和蝙蝠等咬伤人后,如能捕捉,应立即处死,送专业实验室采集脑组织进行病毒学检测。 5.狂犬病控制存在的问题 ⑴落后的养犬观念: ①缺乏养犬责任:有不少人过了养犬的新鲜感后,就会选择转赠或遗弃,造成流浪犬数量高居不下,从而加大了犬只传播狂犬病的风险。 ②无视养犬卫生:在农村,养犬基本都以散放模式存在,犬只在各个村庄、野外随意活动,加大了传播风险;另有不少养犬人会将犬与家畜养在一起,除了喂食,几乎很少去管理,极易造成犬和家畜间的狂犬病传播。 ⑵免疫力度不足: 我国现阶段,由于防疫专项经费不足,只有部分省市开展了有限的犬免疫工作,免疫覆盖率较低,而且犬的免疫工作没有不间断地坚持下去。造成各地犬的免疫水平参差不齐。甚至许多无疫情的省或市、县没有免疫。全国平均免疫覆盖率<!--10%。其中农村最低,少数大城市可达30~40%。 ⑶防疫意识不强: ①只灭犬不重视犬的监管与免疫,缺乏持久的预防性工作。 ②国家没有专项经费投入。 ③兽医工作不力,动物狂犬病防制尚未纳入兽医防疫工作重点,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很少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 ④各省动物狂犬病防治工作很不平衡,能够规范地做到及时采样、及时送检的地区并不多。 ⑤百姓认识不足,有疫情不报告,不愿接受动物免疫。 ⑥死亡动物不送检。农村地区犬免疫工作难以开展。 五、受伤后的处理措施 1.伤口处理: ⑴应立即处理 (不应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进行彻底的清洗。 ⑵处理方法: ①被咬的伤口要赶快用20%的肥皂水或0.1%的新洁而灭或清水反复冲洗,约15分钟。伤口较深时要灌注清洗。 ②冲洗后,马上用75%的酒精或碘酒擦伤口内外进行彻底消毒。 2.疫苗注射: ⑴免疫程序 ①经典免疫程序:于0、3、7、14、28天臂三角肌各注射疫苗1人份,儿童也可注射于大腿前外侧肌。 ②替代免疫程序:即WHO推荐的2-1-1程序,0天时左右两侧臂三角肌同时注射疫苗1人份,7和21天时分别再注射1人份疫苗。 ③节约型免疫程序:WHO推荐皮内注射,大大降低了疫苗的用量,疫苗成本降低60%-80%。国内正在评估。 ⑵受伤程度 ①一般伤:即II度暴露,应注射疫苗。 ②透皮伤、严重咬伤:即III度暴露,应遵循及时清洗伤口、注射抗狂犬免疫球蛋白以及疫苗接种三者并重的原则。最近WHO重新建议,不论任何部位的破皮咬伤均应合用免疫球蛋白(RIG)。 ③免疫球蛋白:总剂量控制在40 IU/kg体重。应在伤口周围皮下肌肉多点浸润注射,以中和狂犬病毒。治疗后伤口不宜包扎和缝合,尽量开放暴露。同时按上述程序注射5次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