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举年十岁

时间:2024-06-05 15:55:25编辑:优化君

孔文举年十岁 随父到洛 重点字词解释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父到洛(洛阳) B.为司隶校尉(担任)

C.既通,前坐(……以后) 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

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

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人以其语语之。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仆:指我(李元礼)
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太中大夫是一个官职的名称不是指医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
②人以其语语之。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陈韪听,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孔融用他的话反问陈韪,“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不仅夸奖他小时很聪明,而且也讽刺他长大了却没有什么才情,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清清:你们学校都学到第25课《世说新语》了,我们还没学到这一课呢,刚才找到了资料回答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 孙孙


孔文举年十岁怎么翻译

翻译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不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本文出自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世说新语》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门。其上卷为“德行”、“言语”、 “政事”、“文学4门,这正是孔门四科,说明此书的思想倾向有崇儒的一面。但综观全书多有谈玄论佛的内容,其思想倾向并不那么单纯。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简介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刘义庆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但其堂弟宋文帝和刘义康的“主相之争”日益激烈,因此刘义庆也惧遭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文举年十岁阅读答案_文言文孔文举年十岁裏的孔融有___和特点

孔融的特点有才思敏捷、智慧过人、善于应对。本文写太中大夫陈韪老气横秋,轻视、贬低年幼的孔文举,结果反自讨没趣。短文着重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用孔文举与李元礼的对话及孔文举与陈韪的对话,突出主人公孔文举小时侯就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扩展资料:一、原文及译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译文: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不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二、主要人物简介:1、孔融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2、李元礼李元礼(110~169)名膺,字元礼,东汉颖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出仕之初举孝廉,后历任青州等地太守、乌桓校尉、徵度辽将军、河南尹。在《世说新语》里,直接记载李元礼言行的,共有5条,分布在《德行》《言语》《赏誉》《品藻》四门里。总观这五条记载,对李元礼的评价都非常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文举年十岁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文言文中人以其语语之语的意思

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①。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⑤?”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⑥。”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太中大夫陈韪后至⑧,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⑨。”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⑩。[1]
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不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的全文翻译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的全文翻译如下: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杰出的人才、享有清名的人,以及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文举到了他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孔文举进去坐在前面。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啊?”孔文举回答说:“从前我的先人孔仲尼和您的先人李伯阳有师友之亲,这样说来,我与您不是世代通家之好吗?”李元礼和众宾客都很惊讶。这时,太中大夫陈韪刚进来,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聪明伶俐,长后大未必会怎么样。”孔文举说:“想必您小时候也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听了以后感觉到非常的尴尬。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出处:《世说新语》
读后感想:
不要出贬低和看不上别人,不然等别人反击,你就尴尬了。
相关图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

孔文举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是一个司隶校尉。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孔文举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和主人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文举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祖先伯阳(指老子,即李耳,又称老聃,字伯阳)有师徒之称,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文举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文举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非常尴尬。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全文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出处:《世说新语·言语》选段: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译文: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扩展资料:孔文举即孔融,再这段故事中再一次表现了他“孔融让梨”般的智慧。孔融在汉末以孝悌知名,走上仕途后在洛阳朝中则能不惧权臣。初平、兴平年间,他任职于青州北海郡,但因不善战且在用人方面存在问题数败于黄巾军。后来他又败于袁谭,来到在许的朝中。起初他与曹操关系尚可,但随着曹操野心日益暴露,两人间矛盾不断发展。后来曹操利用郗虑等人杀孔融。在放达(包括好酒)、雅量等方面,孔融可说是魏晋士风的开启者之一。他既符合汉末名士的标准,又具有魏晋名士的风度。他在儒学上有一定的造诣,但其思想中也有一些非儒家因素。

翻译文言文《小时了了》

白话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扩展资料:《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的故事,本文记叙了孔融幼时的一件趣事,生动地表现了孔融的早慧、机敏与博学,读来读去不禁击节赞赏,意兴盎然。创作背景:《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道理启发:后来的人就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样;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在另一方面,再说别的不足时,是不是应该仔细的思考一下呢?不假思索,有时候也是不能随便运用的。

世说新语 小时了了的译文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原文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
译文
  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孔宙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望很高,任司隶校尉(纠察百官行为的官员),上门造访的人都是社会名流和皇亲国戚,才能进见。孔融到了(李元礼)家门门口,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到前厅坐下。李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所以我和您是几代友好的亲戚。”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无不称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有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已经知书达理,长大了未必很能干。”孔融听后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被说得)非常窘迫。小时了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

该文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本文写太中大夫陈韪老气横秋,轻视、贬低年幼的孔文举,结果反自讨没趣。短文着重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用孔文举与李元礼的对话及孔文举与陈韪的对话,突出主人公孔文举小时才思敏捷、智慧过人、善于应对。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不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扩展资料:文中涉及人物一、孔融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二、李元礼李元礼(110~169)名膺,字元礼,东汉颖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出仕之初举孝廉,后历任青州等地太守、乌桓校尉、徵度辽将军、河南尹。在《世说新语》里,直接记载李元礼言行的,共有5条,分布在《德行》《言语》《赏誉》《品藻》四门里。总观这五条记载,对李元礼的评价都非常高。

上一篇:平凉崆峒山

下一篇:罗冠军事件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