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王

时间:2024-06-07 11:02:17编辑:优化君

秦惠文王赢驷生平简介

  秦惠文王,又称秦惠王,战国时期秦国的第一位王。下面是我为你搜集秦惠文王赢驷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秦惠文王赢驷生平简介
  秦惠文王又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是秦孝公的儿子,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赢驷继位。秦惠文王生平最大的成就就是破魏灭蜀,消灭义渠,得到很多河西之地,而且还得到少数民族的优质牧场,国土范围逐渐扩大,国力也日渐强盛。

  秦惠文王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处死商鞅,商鞅在秦孝公在位之时实施变法,而这变法的推行是建立在太子赢驷的屈辱之上的。当时商鞅跟秦孝公说,新政要推行太子就要收墨刑,然而太子身份尊贵不能受刑,那么就让太子师傅代替承受,于是便对太子赢驷的师傅实施了墨刑。

  此后商鞅之法虽然得以顺利进行,但是太子的内心深感屈辱,对商鞅也恨之入骨。虽然很商鞅,但是刚登基的秦惠文王还是没有立马动他,只是因为他威望过高,所以还保留了些许,没有冲动。后来公子虔散布谣言说上演意图谋反,所以此时秦惠文王就借此故将商鞅车裂处死。

  处死商鞅之后,秦惠文王的地位得以巩固,因此而开始进攻魏国,立志图强,将国家发展壮大。秦军攻势凶猛,魏国不敌,最终割让15个县给秦国。此次战役让秦国吞并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并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路线。

  吞并魏国多地,秦惠文王自称为王,气势很嚣张,所以引起众国不满,最终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而此时边缘的义渠也开始进犯,左右夹击,让秦国左右为难。最后在司马错的建议下,秦军大败蜀国葭萌关,蜀国灭亡。后又大败楚国,得楚地汉中,最终通过各个击破的方式大腿五国的联合进攻。

  虽然击退五国,但是少数民族的义渠还是秦国的一个心头大患,于是秦惠文王便向义渠下了战书,准备进攻义渠,但是义渠都是牧马民族,不容易对付,所以秦国就挑了个义渠内乱的时间进攻,平定义渠,从此义渠开始向秦国称臣。

  巩固政权,伐魏灭蜀,败楚平义渠,都是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的成就,如此成就让秦国又达到了一个 历史 巅峰。
  秦惠文王嬴驷怎么死的
  历史记载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暴毙而亡,死后葬于咸阳北原。暴毙而亡?这是什么情况,秦惠文王不是寿终正寝的嘛?其实在史料中已经表明,秦惠文王在位之时操劳国事,经历战事甚多,弄得心力交瘁,最终因为过度劳累而暴毙。从现在的科学角度来说,人过度劳累是会暴毙的,当时身为一国之君的秦惠文王,日理万机,太过操劳也是必然。

  日理万机的国君之中因为劳累而暴毙的成了短命皇帝,但是也有过度劳累却活到老的长命君主。这怎么说呢,应该说就是各有各的命吧,有的人活的短,有的人活的久都是正常的。秦惠文王会因为劳累而暴毙就证明他并没有遭陷害,若是这个君主是被谋杀的那才冤枉呢。
  秦惠文王嬴驷有几个儿子
  根据相关记载,嬴驷共有两名儿子。一位是秦武王,是嬴驷与惠文后所生的儿子,另一位便是秦昭襄王,是嬴驷和宣太后所生的儿子。

  秦惠文王去世后,惠文后的儿子嬴荡登上皇位,成为秦国的新一任君主。秦武王登上王位后,很多大臣都知道秦武王很不喜欢张仪,于是便在秦武王面前说张仪的坏话,秦武王借此机会罢免了张仪。在 军事 上,秦武王稳定周边列国,然后加强秦国的统治权。秦武王上位后,周边各国纷纷前来道贺,秦武王和越国达成一致,两国之间相互合作牵制楚国。

  秦武王有非常大的力气,经常和士兵来比拼力气,为了炫耀自己的力气,秦武王奋力举鼎,结果用力过大,暴毙而亡,时年二十三岁。

  秦武王去世后,惠文后和魏冉共同拥立公子壮成为秦昭襄王,在平定秦国内部战争之后,魏冉将惠文后等人清除,让秦宣太后执掌内政。秦昭襄王登基时,还年幼,就由母亲秦宣太后和魏冉辅佐他登基。虽然秦昭襄王是秦国的君主,但是实权并没有在他身上,等到他长大后,废掉了宣太后、魏冉、芈戎等权力,并将魏冉等四贵驱逐出秦国,自己开始执掌政权。秦昭襄王任用范雎为秦国宰相,又任用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为秦国的强大建言献策。秦昭襄王和比较远的诸侯国联盟,攻打周边的诸侯国。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奋力扩张领土,为秦朝统一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1. 秦国君主秦惠文王简介

2. 中国古代历第一个秦王的简介


如何评价秦惠文王嬴驷?

秦惠文王嬴驷评价:秦惠文王是标准的守成之主,他承上启下的功绩,丝毫不比建制的秦孝公、成就大统的秦始皇要差。秦惠文王继承他父亲秦孝公的遗志,坚守法治,铲除复辟势力,巩固秦国的根基,增加秦国的实力,是一位难得的明君。但是唯一的不足就是杀商鞅,让他有了一丝恶名。秦惠文王嬴驷简介: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赵氏,名驷(一说名“骃”),栎阳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嬴驷十九岁即位,史称“秦惠文王”。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当政期间,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公元前311年,嬴驷去世,时年四十六岁,谥号为“惠文”,葬于公陵。

芈月传秦惠王死后谁当皇帝

  秦惠王死后嬴荡当秦王,不是皇帝。
  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秦氏,名荡,亦称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记》),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秦武王生而有神力,自幼身高体壮,勇武好战,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贲等人都因此受到重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出巡周都洛邑时与乌获、孟贲比赛举鼎,结果两目出血,折断胫骨。当天晚上,秦武王因流血过多,气绝而亡,时年二十三岁,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


秦惠文王(赢驷)之后的君主是谁?

太子赵荡即位,荡就是秦武王。秦武王公元前311年,秦国的第一位王秦惠王去世,在位二十七年。秦惠文王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惠文王即位,前324年,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去世,年有46,在位二十七年。太子荡即位,即秦武王。影视中的秦惠文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赵氏,名荡,秦惠文王之子,又称为秦武烈王。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秦昭襄王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秦庄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秦始皇帝 前246年-前221。

秦惠王赢驷的生平简介 历史上赢驷是个什么样的人

  春秋战国初期天下板荡,在逐鹿中原的各大诸侯国之中,他们依然遵守弱肉强食的丛林生存法则,强盛的大秦帝国能够迅速在各个国家之间崛起,得益于秦国招募的大批能臣,也得益于秦惠文王过人的识人本领。

秦惠王(前356年——前311年),又称秦惠文王或秦惠文君。嬴姓,名驷,秦孝公之子。嬴驷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他高瞻远瞩,胸怀国家大义,坚持变法和国家统一,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有作为的帝王。历史上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赢驷少时,因触新法而遭流徒,使他早年便能脱去宫室之气。他沉潜民间数载,对秦国新法有了独到的深刻认识。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是一个积蓄力量的时期。秦武王在位时间短而且死得早,所以主要是秦惠文王为秦昭襄王成为霸主打下了基础。

  嬴驷为太子时,触犯了法律。当时正值有人反对新法,法令行不通。商鞅认为法令行不通在于宫室贵族的干扰。国君果真要实行法治,就要先从太子开始。因为考虑到太子身份问题,商鞅并没有重罚太子,而是对太子的老师处以墨刑,这样一来,法令便畅行无阻了,而秦国的法治也越来越好了。但是太子却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赢驷发誓终有一天他会报仇雪耻的。怀着对商鞅的怨恨,秦惠文王赢驷作为国家的储君,他在深宫之中一天天长大,终于等到了即位的那一天。

  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即位,赢驷上台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车裂商鞅。虽然秦国在商鞅的治理下,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是商鞅的变法却极大地触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迅速激发的阶级矛盾,又激化了秦国的各种矛盾,商鞅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秦惠文王的权威。本来赢驷对商鞅的印象就不好,现在他就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把商鞅给杀了。但碍于商鞅因变法而声威远扬,这样平白无故杀害了商鞅,不好向世人交代。计上心头,赢驷就让一个叫公子虔的人,乘机捏造谣言说商鞅造反。时机成熟之际,赢驷才把商鞅处以车裂之刑,解除了赢驷心头的大患,从而巩固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但他并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可见秦惠文王的治国才能。
  第二件大事,重用张仪,分化六国。张仪是个难得一遇的辩才,《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可见张仪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曾把孟子气死在齐宣王的大殿之上。苏秦张仪同是鬼谷子学生,苏秦合纵,张仪连横。苏秦张仪同是鬼谷子学生,苏秦合纵,张仪连横。张仪来到秦国之时就对秦惠文王许诺,十年之内定会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张仪能说会道,在秦国一路升官,最后成为秦相。而在六国推行连横,使六国内乱,秦国从中渔利。秦国的强盛,张仪功不可没。

  第三件大事,攻占巴蜀。秦国的强盛招致了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击,西方义渠部落也趁机攻打秦国,在两面夹击的情况下。秦王赢驷采用司马错的战略攻占南方的巴蜀,使秦国拥有一个稳定的后方,而且获得巴蜀的产粮地区,确保了秦国的粮食产粮——这一当时重要的战略资源。公元前313年,又遣张仪自秦赴楚,施行反间计,诱使楚国绝齐。诱使楚军只身攻打秦国,秦国趁机埋伏进攻楚军,大败楚军,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随后,赢驷又采用张仪的连横之策,对六个国家实行分化瓦解,使得六国联盟瓦解,为秦国一扫天下赢得了时机。
  赢驷派张仪游说拆散齐、楚联盟,秦乘机打败楚军,占领汉中,这样秦国的巴蜀与汉中连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他很好继承了父亲的政治才能,又为后世君王平复天下打下了基础。可见秦惠文王在秦国发展历史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秦惠文王嬴驷为什么杀商鞅

变法之前,旧贵族的爵位和俸禄是世袭的,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但商鞅奖励军功的新法规定,凡是没有建立军功的旧贵族,都要从宗室贵族的簿籍上除名,不许无功受禄。相反,有军功的平民也可以按军功封爵受赏,成为新贵族。过去,贵族有封地,自己就是封地中的君主,操生杀大权。商鞅废除分封制,将贵族封地改设为由国君统一领导的郡、县,大大削弱了宗室贵族的权力。

商鞅变法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集权,削弱原来宗室贵族的权力,强化王权。这种集权符合了秦王的利益,所以才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但却得罪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损害了一大批宗室贵族的利益。

事实上,随着改革变法的不断深入,商鞅与宗室贵族集团已经成为一对非常尖锐的矛盾。只是这个矛盾在秦孝公健在时还至于不可调和,有秦孝公的斡旋,矛盾的双方还暂时表现为势均力敌。然而,秦孝公一死去,这个矛盾就必然发展转化为不可调和。

由于新君秦惠文王的加入,力量更是在瞬间发生倾斜。

在秦惠文王看来,商鞅必须死。商鞅曾经不看当年太子而今国君的面,对太子师傅用刑,这只是一个潜在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商鞅已成为王权与贵族利益冲突的焦点。在商鞅的改革中,王权得到加强,贵族遭到削弱,贵族们不敢对王权发出不满,但要把这种不满发泄在始作俑者商鞅身上。商鞅成为贵族的众矢之的,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所以,新国君秦惠文王刚刚即位,公子虔之徒就诬告商鞅谋反。

在公子虔之徒看来,谋反作为一种莫须有的罪名扣在商鞅头上最合适也最具杀伤力,更不需要什么证据,凭商鞅是魏国人就够了。“诬告谋反”成为以后诛杀功臣最有效的惯用手法,且屡试不爽。

是杀死商鞅?还是继续得罪宗室贵族集团?这是一个单项必选题。

对于新国君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远比得罪贵族更为明智。商鞅对新秦王而言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变法已经全面实施,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效果也十分明显。况且,商鞅是先王任用的老臣,新王杀他没有感情障碍,也不会有什么内疚感,而宗室贵族集团既势力强大又还有充分的利用价值。

此时,对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解决王权与宗室贵族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即使商鞅不是一个刻薄少恩者而是一个品德完美的圣人,在这个时候,他也不得不死。

商鞅的宿命也是自古改革者特别是法家改革者的宿命。法家以法管事,以律治国,严刑峻法,杀人无数,怨恨自然就多。改革常常在一个志在图强的国王支持下进行,必然触动、牺牲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也必然遭至怨恨。

而任何一个国王都不会长生不老,一旦倒台和驾崩,那些原来被牺牲了利益的集团占了上风就要反攻倒算。失去靠山的改革者往往就会人头落地,有的死了甚至也会被从坟墓中掘出,鞭尸示众。

戊戌变法的失败者之一谭嗣同对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说:“在中国,变法都是要死人的!”

商鞅,是第一个因变法而死的改革者。


秦惠文王赢驷为什么要杀商鞅

秦惠文王嬴驷为什么要杀商鞅

变法之前,旧贵族的爵位和俸禄是世袭的,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但商鞅奖励军功的新法规定,凡是没有建立军功的旧贵族,都要从宗室贵族的簿籍上除名,不许无功受禄。相反,有军功的平民也可以按军功封爵受赏,成为新贵族。过去,贵族有封地,自己就是封地中的君主,操生杀大权。商鞅废除分封制,将贵族封地改设为由国君统一领导的郡、县,大大削弱了宗室贵族的权力。

商鞅变法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集权,削弱原来宗室贵族的权力,强化王权。这种集权符合了秦王的利益,所以才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但却得罪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损害了一大批宗室贵族的利益。

事实上,随着改革变法的不断深入,商鞅与宗室贵族集团已经成为一对非常尖锐的矛盾。只是这个矛盾在秦孝公健在时还至于不可调和,有秦孝公的斡旋,矛盾的双方还暂时表现为势均力敌。然而,秦孝公一死去,这个矛盾就必然发展转化为不可调和。

由于新君秦惠文王的加入,力量更是在瞬间发生倾斜。

在秦惠文王看来,商鞅必须死。商鞅曾经不看当年太子而今国君的面,对太子师傅用刑,这只是一个潜在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商鞅已成为王权与贵族利益冲突的焦点。在商鞅的改革中,王权得到加强,贵族遭到削弱,贵族们不敢对王权发出不满,但要把这种不满发泄在始作俑者商鞅身上。商鞅成为贵族的众矢之的,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所以,新国君秦惠文王刚刚即位,公子虔之徒就诬告商鞅谋反。

在公子虔之徒看来,谋反作为一种莫须有的罪名扣在商鞅头上最合适也最具杀伤力,更不需要什么证据,凭商鞅是魏国人就够了。“诬告谋反”成为以后诛杀功臣最有效的惯用手法,且屡试不爽。

是杀死商鞅?还是继续得罪宗室贵族集团?这是一个单项必选题。

对于新国君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远比得罪贵族更为明智。商鞅对新秦王而言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变法已经全面实施,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效果也十分明显。况且,商鞅是先王任用的老臣,新王杀他没有感情障碍,也不会有什么内疚感,而宗室贵族集团既势力强大又还有充分的利用价值。

此时,对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解决王权与宗室贵族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即使商鞅不是一个刻薄少恩者而是一个品德完美的圣人,在这个时候,他也不得不死。

商鞅的宿命也是自古改革者特别是法家改革者的宿命。法家以法管事,以律治国,严刑峻法,杀人无数,怨恨自然就多。改革常常在一个志在图强的国王支持下进行,必然触动、牺牲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也必然遭至怨恨。

而任何一个国王都不会长生不老,一旦倒台和驾崩,那些原来被牺牲了利益的集团占了上风就要反攻倒算。失去靠山的改革者往往就会人头落地,有的死了甚至也会被从坟墓中掘出,鞭尸示众。

戊戌变法的失败者之一谭嗣同对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说:“在中国,变法都是要死人的!”

商鞅,是第一个因变法而死的改革者。


上一篇:神探夏洛克4 电视剧

下一篇:法院院长家中被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