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时间:2024-06-07 17:58:38编辑:优化君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这里的“斯”是什么意思

【原文】
5·20
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2)可矣。”
【注释】
(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
(2)斯:就。
【译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评析】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论语稽》)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发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


再,斯可矣 什么意思

意思是:考虑两次也就行了。此句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1、注释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2)斯:就。2、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3、评析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发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扩展资料《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公冶长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里的“而”是什么意思

三思而后行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而,这里指然后.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er】
  而
  and that; moreover;
  而1
  ér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而
  ér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
  ér
  (1)
  你;你的 相当于“尔”[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
  ér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而
  ér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而
  ér
  如,好像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另见 néng
  而后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后;后来;然后
  呜呼!今而后(以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清·袁枚《祭妹文》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大家先议一议,而后正式表决
  而或
  érhuò
  [sometimes;every now and then;at times;every so often] 有时候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今
  érjīn
  [now]现在,目前
  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而况
  ér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连词.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而立
  ér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而立之年
  而且
  ér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并列互相补充或递进
  他学习积极而且虚心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别无他求
  而已
  éryǐ
  [that is all]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而2
  néng
  (1)
  通“能”.
  (2)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3)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另见ér
  而
  ér ㄦˊ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
  郑码:GL,U:800C,GBK:B6F8
  笔画数:6,部首:而,笔顺编号:132522
  and that;moreover;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 子曰: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释义: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 孔子听到了,说: “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 孔子说: “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 他的 那种 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解析: 这两句其实没有什么可说的,意思很明白。 有一个词叫三思而行,但是为什么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三思者,考虑了多次,这是计较利害得失后的权衡结果。还是不是人的初心就不晓得了。其实我们可以参考另外一句话叫“一之为甚,岂可再乎?”,有些事情不需要计较多次,不要为了些许 利害 就忘了你的根本目的。 邦有道说的是在卫文公励精图治时,宁武子发挥了自己的作用。邦无道是说,卫成公荒淫而无道,卫国再次陷入了混乱之中,宁武子则周旋其闲,装聋作哑,退居幕后装起糊涂,以便等待时机。其实孔子对宁武子的评价和前面的“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明哲保身毕竟少了一份担当。失去了仁的一份爱。

上一篇:张韦怡

下一篇:老炮儿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