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面妆是什么意思啊?
半面妆释义
1、比喻事物零落,不完整;
2、虚伪。
出处:《南史·后妃传》:“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
示例:唐·李商隐《南朝》诗 :“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半面妆出处
徐昭佩(?—554年),东海郯县(今山东省剡城北)人,梁朝侍中信武将军徐琨的女儿,可谓名门之后,南朝梁元帝萧绎的皇妃,有姿色。
南朝梁武帝天监十六年(517年),徐昭佩应召入宫,被立为湘东王萧绎的王妃,生王子萧方等和女儿益昌公主萧含贞。承圣元年(552年),萧绎即位为梁元帝,因与妻子一向不和,故称帝后不愿立徐氏为皇后,后位一直空着,徐氏只从王妃晋为皇妃。
由于梁元帝是独眼,一次临幸时,徐妃只作“半面妆”(半面梳妆,半面未妆),知道她是有意嘲笑自己,盛怒之下,指袖而去,一连几年不再理睬徐氏。这就是“徐妃半面妆”的故事,李商隐《南朝》诗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之句,后世以“妆半”来称赞其美貌。
徐妃性嗜酒,经常饮醉,遇元帝入房,辄吐于衣中,她又是一个淫荡的女人,常与瑶光寺的智远道人私通,而且生性妒忌,宫中失宠的姬嫔,徐妃视为知己,常与她们交杯对饮,发现宫女怀孕,则以刀杀之。
梁元帝的朝臣季江,是个美男子,徐妃当时已半老,仍招引季江与之通奸,季江叹气道:“徐妨虽老,犹尚多情。”(《南史·皇妃传》),后来便以“徐娘半老”,作为年纪虽大,而尚存风韵的妇女的典故。
尤有甚者,徐妃得知贺徽长的俊美潇洒,用“白角枕”写了一首情诗向他求爱,两人情诗往来,给梁元帝得知后,无法忍受,加之自己的爱姬王氏生子后去世,怀疑是给徐氏下毒害死,便逼着徐氏自尽,太清三年(554年),徐妃投井身亡,被草草埋葬于江陵的瓦宫寺旁。后来梁元帝写下了《金楼子》一戄,揭露徐妃的淫乱行为。
半面妆,典故来自徐妃昭佩,南朝梁元帝萧绎的妃子,著名的“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说的也是她。想来她本也应是个貌美如花孤高倔强的女子,却不知为何落得个与人通奸,最后被皇帝赐死后还要休回家的凄凉下场。
说她孤高倔强,因她不似其他后宫女子或者拼命邀宠,或者因为失宠独自饮恨。她是独特的,独特得敢于不给皇帝面子,皇帝恩宠,谁不感激涕零,哪怕是表面上的,她却偏偏梳个半面妆讽刺眇一目的萧绎,让他大怒离去(事见《南史·梁元帝徐妃传》载:“徐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旁人劝她,她不以为然:王爷父子讲仁义,说道德,断乎不会因这样的小事焚琴煮鹤,顶多只不过是逐出宫去,眼不见心不烦,这样倒也好了。看来她对皇帝的心思倒是研究得透彻,只是不知她这般大胆究竟是自恃出身名门,皇帝不敢把她怎么样,还是为了别的原因。若说她爱他,为何拒绝他的亲近,还以这般决绝方式;若说她不爱他,可为何这半面妆偏偏透着股赌气的意思?
至于元帝的心思也颇费思猜,按说被人这般羞辱,就算修养再好也受不了,况他是皇帝呵,九五至尊无人敢违抗,若是一般人恐怕他早就收拾了,偏偏对这个胆大包天的妻子,他无可奈何,只能掉头而去却不作任何处罚。到底是他涵养过人?忌惮徐家的势力?还是对她的挑衅尽管愤怒已极却还不由自主地带着几分爱怜呢?不然明知见她必将受辱,为何还忍不住一见再见?为何对她处处忍让,莫不是指望她终有一日回心转意?或者他也曾想过放开,偏偏不由自主地抓得更紧。
在这场无望的互相折磨中,两个人想来都不快活。
史书上有一个细节,说“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
不知她入宫之前是怎样的女子,想来应是个活泼而快活的女孩,也许还喜欢恶作剧地整蛊别人。偏偏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只能在深宫中消磨漫长而无聊的时光,永远处于绝望的等待中。所以她不开心地只能借酒消愁,偏偏愁更愁。压抑到了极致便只能通过伤害他人而发泄心中不快,于是有了半面妆,于是有了后面的若干男子。这是一场豪赌,她不停地伤害他,激怒他,究竟是想把他推得远远的,让他失望让他对她放弃,好获得久违的自由,还是想引起他更多的关心,得到他唯一的专注?只怕连她自己后来都不知道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
萧绎应该是爱过她的吧,不然何必处处包容?她故意吐他一身,他却还是忍不住照顾酒醉的她。或许他知道她想要自由,偏偏情到深处,宁可把她锁在身边看她枯萎,也不愿意放开,从此天涯海角两两相忘。
但最后的最后,他还是决然地撇下她的手,明知那是一双多渴望关怀的手,明知她的拒绝背后藏着深深寂寞,可是皇帝的尊严毕竟还是容不得她再三的放肆,他的心也有伤透的一天,他终于累了,累得牵不动她的手,累得不能实现那个与子偕老的诺言,累得无法等待她回头的一日。不是说在爱情里,先付出的那个就输了。她能伤害他,不过凭借的是他爱她,如今,他不再爱了,她便不能再伤他了,对吧?
所以,她不再是让他怜惜的女子;所以,她做错了事便要付出代价。
终于决定放手,或许那一刻心痛如绞,或许此生再找不到像她那样聪慧顽皮的女子,或许心里的伤痕永远也好不了,但真的累了,累得再也坚持不下这场一个人的爱情。她要的自由便给她吧,她想要离开这不见天日的深宫,便放她归去。
“太清三年,遂逼令自杀。妃知不免,乃投井死。帝以尸还徐氏,谓之出妻。葬江陵瓦官寺。”
痛苦纠葛了半生,最后他们的结局不过是一对怨偶,一茔孤坟。放了手的从此独个凄凉,归了去的终于“得偿所愿”。只不知,在一起的每个日子,她到底是,为谁梳个半面妆?
半面妆是什么意思?
半面妆释义
1、比喻事物零落,不完整;
2、虚伪。
出处:《南史·后妃传》:“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
示例:唐·李商隐《南朝》诗 :“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半面妆出处
徐昭佩(?—554年),东海郯县(今山东省剡城北)人,梁朝侍中信武将军徐琨的女儿,可谓名门之后,南朝梁元帝萧绎的皇妃,有姿色。
南朝梁武帝天监十六年(517年),徐昭佩应召入宫,被立为湘东王萧绎的王妃,生王子萧方等和女儿益昌公主萧含贞。承圣元年(552年),萧绎即位为梁元帝,因与妻子一向不和,故称帝后不愿立徐氏为皇后,后位一直空着,徐氏只从王妃晋为皇妃。
由于梁元帝是独眼,一次临幸时,徐妃只作“半面妆”(半面梳妆,半面未妆),知道她是有意嘲笑自己,盛怒之下,指袖而去,一连几年不再理睬徐氏。这就是“徐妃半面妆”的故事,李商隐《南朝》诗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之句,后世以“妆半”来称赞其美貌。
徐妃性嗜酒,经常饮醉,遇元帝入房,辄吐于衣中,她又是一个淫荡的女人,常与瑶光寺的智远道人私通,而且生性妒忌,宫中失宠的姬嫔,徐妃视为知己,常与她们交杯对饮,发现宫女怀孕,则以刀杀之。
梁元帝的朝臣季江,是个美男子,徐妃当时已半老,仍招引季江与之通奸,季江叹气道:“徐妨虽老,犹尚多情。”(《南史·皇妃传》),后来便以“徐娘半老”,作为年纪虽大,而尚存风韵的妇女的典故。
尤有甚者,徐妃得知贺徽长的俊美潇洒,用“白角枕”写了一首情诗向他求爱,两人情诗往来,给梁元帝得知后,无法忍受,加之自己的爱姬王氏生子后去世,怀疑是给徐氏下毒害死,便逼着徐氏自尽,太清三年(554年),徐妃投井身亡,被草草埋葬于江陵的瓦宫寺旁。后来梁元帝写下了《金楼子》一戄,揭露徐妃的淫乱行为。
半面妆,典故来自徐妃昭佩,南朝梁元帝萧绎的妃子,著名的“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说的也是她。想来她本也应是个貌美如花孤高倔强的女子,却不知为何落得个与人通奸,最后被皇帝赐死后还要休回家的凄凉下场。
说她孤高倔强,因她不似其他后宫女子或者拼命邀宠,或者因为失宠独自饮恨。她是独特的,独特得敢于不给皇帝面子,皇帝恩宠,谁不感激涕零,哪怕是表面上的,她却偏偏梳个半面妆讽刺眇一目的萧绎,让他大怒离去(事见《南史·梁元帝徐妃传》载:“徐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旁人劝她,她不以为然:王爷父子讲仁义,说道德,断乎不会因这样的小事焚琴煮鹤,顶多只不过是逐出宫去,眼不见心不烦,这样倒也好了。看来她对皇帝的心思倒是研究得透彻,只是不知她这般大胆究竟是自恃出身名门,皇帝不敢把她怎么样,还是为了别的原因。若说她爱他,为何拒绝他的亲近,还以这般决绝方式;若说她不爱他,可为何这半面妆偏偏透着股赌气的意思?
至于元帝的心思也颇费思猜,按说被人这般羞辱,就算修养再好也受不了,况他是皇帝呵,九五至尊无人敢违抗,若是一般人恐怕他早就收拾了,偏偏对这个胆大包天的妻子,他无可奈何,只能掉头而去却不作任何处罚。到底是他涵养过人?忌惮徐家的势力?还是对她的挑衅尽管愤怒已极却还不由自主地带着几分爱怜呢?不然明知见她必将受辱,为何还忍不住一见再见?为何对她处处忍让,莫不是指望她终有一日回心转意?或者他也曾想过放开,偏偏不由自主地抓得更紧。
在这场无望的互相折磨中,两个人想来都不快活。
史书上有一个细节,说“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
不知她入宫之前是怎样的女子,想来应是个活泼而快活的女孩,也许还喜欢恶作剧地整蛊别人。偏偏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只能在深宫中消磨漫长而无聊的时光,永远处于绝望的等待中。所以她不开心地只能借酒消愁,偏偏愁更愁。压抑到了极致便只能通过伤害他人而发泄心中不快,于是有了半面妆,于是有了后面的若干男子。这是一场豪赌,她不停地伤害他,激怒他,究竟是想把他推得远远的,让他失望让他对她放弃,好获得久违的自由,还是想引起他更多的关心,得到他唯一的专注?只怕连她自己后来都不知道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
萧绎应该是爱过她的吧,不然何必处处包容?她故意吐他一身,他却还是忍不住照顾酒醉的她。或许他知道她想要自由,偏偏情到深处,宁可把她锁在身边看她枯萎,也不愿意放开,从此天涯海角两两相忘。
但最后的最后,他还是决然地撇下她的手,明知那是一双多渴望关怀的手,明知她的拒绝背后藏着深深寂寞,可是皇帝的尊严毕竟还是容不得她再三的放肆,他的心也有伤透的一天,他终于累了,累得牵不动她的手,累得不能实现那个与子偕老的诺言,累得无法等待她回头的一日。不是说在爱情里,先付出的那个就输了。她能伤害他,不过凭借的是他爱她,如今,他不再爱了,她便不能再伤他了,对吧?
所以,她不再是让他怜惜的女子;所以,她做错了事便要付出代价。
终于决定放手,或许那一刻心痛如绞,或许此生再找不到像她那样聪慧顽皮的女子,或许心里的伤痕永远也好不了,但真的累了,累得再也坚持不下这场一个人的爱情。她要的自由便给她吧,她想要离开这不见天日的深宫,便放她归去。
“太清三年,遂逼令自杀。妃知不免,乃投井死。帝以尸还徐氏,谓之出妻。葬江陵瓦官寺。”
痛苦纠葛了半生,最后他们的结局不过是一对怨偶,一茔孤坟。放了手的从此独个凄凉,归了去的终于“得偿所愿”。只不知,在一起的每个日子,她到底是,为谁梳个半面妆?
求郭敖小说《半面妆》原文
半面妆
文/郭敖 原载于《南风》2008年07月刊
Chapter1
一九九八年的七月,我在上海。
上海潮湿的雨季并没有到来,依然显得特别的闷热,所有的人都开始感觉到,这样的季节会延续下去很长一段时间,尽管所有的人都不希望。在拥挤的街道上依然看不到希望,所有的喧闹都开始变得沙哑,泊油路上有塑胶被暖化的气味,扑鼻而来,让人喘不过起来。每天深夜里我都习惯了数数:
“一、二、三、四、五……四十九、五十……一百一十九……九百三十七”
那些数字可以让我记起那些擦肩而过的人,只是一个符号,我记不起他们究竟长什么样子,然后彻夜都在听一首日本的童谣:你有数过多少个吗?多少个,多少个。数很多的数,他们可以带来明天,也可以带回昨天。
Chapter2
一个月以前我还在日本,我在寻找一个叫Kiki的女孩,我记不清了她的样子,只记得一株竖起的马尾和白色镶嵌着水晶的发卡,在京都我认识了一个女本女孩叫井上流郁,她属于那种乖巧的女孩,两只眼睛总是很认真的注视着一个事物发呆,很认真的盯着一个人的面孔聆听,很多的时候我以为不用再去寻找KiKi,后来我发现我错了。我住在京都的一家旅馆里,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那家旅店里的马桶,马桶里的水旋转成一个漩涡,发出呼呼的声音,就像一个哭诉的孩子。
我穿着穿着白色的汗衫拿着浴巾擦着潮湿的头发,站在镜子前用手撩动着头发,我在镜子里看到流郁,那天晚上她开始抽烟,用并不熟练的手势夹着一只烟走过来,依靠站在浴室的门口。
那天晚上流郁不想说话,后来还是忍不住问了两句。
她说: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寻找KIKI一样到处去找我吗?
我说:会
她说:会一直找下去吗?
我说:会
她眼睛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说:会一直找到死吗?
我犹豫了一下,我是一个很善于说谎的人,但是我没有骗她,我不敢去看她:我不知道
流郁似乎早已经知道我会这么说,她出奇的平静,只是低头,淡淡的问:为什么?
我说:因为你不是她。
流郁:你是骗子,从一开始你就骗了我,明明知道不可能,为什么还要开始。
那天晚上我离开了日本,其实每个人一生之中心里总会藏着一个人,也许这个人永远都不会知道,尽管如此,这个人始终都无法被谁所替代。而那个人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被提起,或者轻轻的一碰,就会隐隐作痛。我叫刘烨,做过律师、做过餐厅里的服务生、也做过白领、现在为几家报馆写东西。我一直都在变换不同的职业,我也问过自己在寻找什么,结果连我自己都不知道。那一年,我离开了新加坡,辗转了几所陌生的城市,去了一趟日本,KIKI说非常喜欢日本的樱花,我以为她会在那里等我,结果那里什么都没有。
我常常会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发呆,一个人坐在空旷的公车上,坐在靠近最后一排的第二个位置上,每个礼拜六都会出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在这个城市穿梭而过,看着一张张陌生而表情丰富的脸,猜想着他们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
汽车驶过长长的街道,拐进一个拥挤人群的街角,这条街道很狭窄,因为附近有大学城,每天在这一段时间这路公交车上的人就会特别的多,每个礼拜六我都会准时的看到一对情侣,在公车上吵架,突然有一天我只看见了那个女孩,男孩再也没有出现过。
每个人都习惯了在走路的时候靠着右边,太多的时候都忘记去看左边,去看那些穿流而过的人群,我一直在行走,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而我一直都忘记了去看左边,左边的人,左边的事,潮湿而变得模糊,在右边行走,在左边流失。
Chapter3
在这里我遇见了她,只是讪讪一笑,过了很多年以后我依然无法忘记她,如果我没有来到这个小区,也不会遇到她,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这个故事。她叫苏枕书。
黄埔路的新河小区有一点破旧,墙壁上长满了爬山虎,房子是旧时的筒子楼,铁质的楼梯栏杆有一层褐红色的铁锈,被人用手摸得光滑剔透,我每天傍晚的时候出门,这个时候的光线照进来有一点昏暗,楼梯里的灯书坏掉的,每次在上楼的时候都会听到隔壁的邻家女孩用扬州话喊楼梯下边:梁姨唉,快点啰是啊,三缺一,小苏在等你唉。女孩看见我,微微一笑,躲进门里。门没有关,在虚掩的门里看见搓麻将的三个女人。中间的女人穿着白色的旗袍,手里夹着一支烟。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听到一阵低沉的脚步,我可以想象得到是一个衣着西装的男人,穿着黑色的皮鞋从木质的楼梯上踏过的情景,他的声音有一点沙哑,听到他和楼下的梁姨问候。
梁姨的笑声依然那么的矫情,嗓子里像有一团永远都吐不出来的痰,笑道:林先生这么早回来啊,这次出门儿可不短了唉。
林峰:公司里事情多,一直抽不出空来。
梁姨:小姗在等你喽,家去唉。
我试图去看隔着门看到隔壁的林先生究竟长成什么样子,每次只看到林先生的背影,和怀里夹着一只黑色的皮包走进隔壁屋子。隔壁依然如初传出一阵欢笑,和搓麻将的声音。
流郁每天晚上都会打电话给我,她是我在东京认识的一个日本女孩,曾经我对她撒了一个谎,因为后来无法自圆其说,她始终都在那里等我,而我能做的只有离开。每次接到她的电话,我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能做的只有沉默,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孩,她打电话给我,从来都不需要我说太多的话。
长夜就像一部小说,让我不知道该如何讲起,我在写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半面妆》,我拟定了很多的人物,把我生命里遇到的人都写进去,尽量写的香艳离奇,可以找到更多适合的杂志,换更多的钱来维持这样的生活,那天晚上我突然特别想念KIKI。因为KIKI是一个特别简单的女孩,简单的只剩下苍白的微笑。
我的桌子一直都很简单,一盏桔黄的台灯,和几片凌乱的稿纸,灯光是橘黄色,照在人的脸上不会太刺目,那天晚上隔壁传来一阵又一阵的嬉笑,整个晚上都传出做爱的叫床声伴随着小床吱吱的摩擦声。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情特别的乱,手指在键盘上乱敲,手指快速击打着键盘,隔壁停顿了一下,又继续传出木床唧唧的声音,隔壁的女人的呻吟声和叫声,让我无法平静下来。
我躺在床上,用被子蒙着头,尽量不让自己听到那些声音,一个女孩曾经告诉我,当你寂寞的时候,你就去告诉你的影子,他永远都不会背叛你,除非你自己背叛了自己,我也习惯了用手指利用灯光,在墙壁上做出畸形怪状的东西,听着隔壁做爱的声音,我用日语喃喃的数着:“一、二、三、四、五……四十九、五十……九十九、一百……九百九十七……”。看着自己的影子,我突然感觉到不再寂寞。
Chapter4
她站在门口,穿一身白色的旗袍,在胸前有红色的梅花刺绣,林先生穿着深红色的睡衣洗漱。他们不说话,也没有微笑,两个人只是板着脸,而相互都习以为常。
我背着相机出门,她看见我微笑。
我说:林太太早。
苏枕书讪讪一笑,转头看了一眼林先生,对着我说:这么早出去啊,早听说隔壁要有人搬进来住,今天可算见到你了,改天有空来唠些家常。以后常来坐坐。
我转身下楼,在楼下听见男人的声音问:谁在说话。
苏枕书:隔壁新搬来的邻居,一个小伙子。
林先生:刚才叫了煤气公司,一会儿会有人送煤气上来。在枕头抽屉里放了一些零用钱。
苏枕书:我自己长了嘴巴,用煤气就打个电话,自然有人送来,用不着你操心。我讨厌方太太和梁姨他们,打牌的时候总是合起伙来挤兑我,一个小红,假装给我喂牌,私下里拖我后腿。倒不是我心疼输钱,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林先生:上礼拜妈病了,我给老人家寄了一些药材,妈脾气倔,怕她好强不吃药,有空你也回家看看妈。
苏枕书对着镜子擦了唇膏,用小指轻轻的抹去一些痕迹,轻描淡写:不要提我妈,她就是这样,如果当初她肯放开自己,给自己一条生路,也不至于沦落到今天。
苏枕书凝视着镜子,镜子里的林先生拿起包,推门出去,“咣”的一声关门的声音。
我转身上楼回去拿相机的存储卡,和林先生擦肩而过,我不敢去看他,我对这种事情很敏感,如果我第一眼所看到的人没有太多的好感,多数也不会和他曾为朋友,我总觉得在我们之间似乎要发生什么,而一切都无法预计,我在楼梯里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
镜子里的苏枕书木讷的看着自己的脸,扔掉了手里的唇膏,烦躁的把化妆台上的化妆品扫落在地上。慢慢的屈下身子,抱着膝盖在坐在地上,头埋在双腿之间哭啼。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当我回到房间的时候,都会不经意的去看隔壁的房门,隔壁的房门总是虚掩的,就像一种无形的诱惑,通过一缕的缝隙,窥探到一丝局部。那些欢声笑语和戳麻将的声音从这个缝隙里传出来,一切都显得如此的神秘。我再也无法安心的写下去,连续几个晚上皆是如此。在这个月的中旬来过几个搬家具的工人,她站在门口,每次见到她,都感觉到她无比的惊艳。她的衣服换得特别的勤快,每天都有新的款式,各种旗袍和时装,今天她穿一身紫色的衣裙,镇静的在门后指挥,她对着每个人都微笑,我却看不出她在想什么,她的声音很好听,特别像KIKI,然而我知道她不是。
她很认真的给搬家具的工人讲述家具该摆放在什么位置:把这套红色的沙发放在靠近后墙的位置,不要太靠近门口,小心,不要打破了花瓶。
我拿着打印的稿纸,从人群里拥过,问:林太太装修房间啊。要不要帮忙。
苏枕书笑道:刘先生没出去啊,添了点家具,这种活累,刘先生不用亲自动手,这些都给过他们钱的。
我笑着说:今天没什么事做,很早就回来了。
苏枕书下意思的整理了一下刘海,撩动了一下衣服,转了个身说:昨天阿峰从外边带回来的衣服,听说是德国货,我也足不出门,没有见识过,梁姨说颜色太艳丽,穿在一般人的身上会显得很俗气,刘先生看怎么样。
我说:林太太身材好,肤色白皙,穿什么样的衣服都好看,就是在小摊上淘来的杂货,穿在林太太身上,也能穿出惊艳的气质。
她没有说话,我看得出她很高兴,她推辞说:听房东太太说刘先生是写东西,要我说刘先生的嘴更厉害,一张嘴就讨人喜欢,又年少有为,一定有不少姑娘喜欢呢。
那天我们没有说太多话,只是简单的聊了几句衣服,其实她之所以坚持换很多的衣服,因为怕被人忘记,她觉得只要每天都有不同的风格,就不会被这个世界所遗忘,转换风格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不同款式的衣服,亦是最直接的方法,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向往着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愿望,初见惊艳,再见依然。
Chapter5
在中旬,我和她以及楼下的梁姨、方太太打过一次麻将,那天晚上的人群很早就散去了,她留我下来帮忙收拾桌子。在墙壁上看到她在日本东京拍摄的照片,那是樱花开放的季节,在她的身后有烂漫的樱花飘落下来。
她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走到了我的身后,她说:你也喜欢日本。
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沉默了一会:有一个朋友在京都大学学设计,在校园里睡了两年,回国后在国家单位工作,日子过的还算丰富。
她收拾了桌子上的瓜子皮,不屑的笑道:我到日本学习权是为了林先生爱面子,家里边母亲一直靠着他养活,寄人篱下,好在还没有被人扫地出门,在日本的那些日子,至少现在我学会了等待,因为我不相信我的一生都会活在等待之中。
她脱了外套,在沙发下坐下,凝视着我,还是那种讪讪的微笑,让人无法抗拒,我闻到她身上的香水的味道,有着樱花被阳光刺破的香味,她在我耳边轻轻的说:我有一个秘密想告诉你。
我不解的看着她,我可以想象到当时我的表情有多么的木讷。
她的手指修长,在我的腿上转动,画着不知名的图案,我的腿有点抽搐,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如此的紧张,那种感觉很熟悉,我感觉到她的呼吸像猫一样,她轻声细语的说:今天我穿黑色的内裤,有蕾斯花纹的那种。
我的脸很烫,窘迫,眼睛游移,我能清楚的听到自己的心跳,那一分钟我觉得很长,想留下来,但是那天晚上我还是逃了。我说:记得公司里在催稿,今天还有稿件要赶。
她说:你为什么感觉到不安,你一定在想蕾斯的花纹是什么样子的,它的背后隐诺着的秘密。
我站起身,慌张的躲出门去。只剩下虚掩的门,吱吱闪动。我没有说谎,也没有那么的清高,但是那天晚上我逃出了那个房间。
我感觉到那天的夜格外的长,似乎没有尽头,在床上辗转难眠,钟表转动,我的脑海里却闪烁着她修长而寂寞的手指,黑色有蕾斯花纹的内衣,和她惊艳的唇,在耳边轻轻的低声细语,一阵暖流涌上来,想起她寂寞的眼睛。让我无法睡去。
那天我起的特别早,凌晨5点钟起床收拾东西,因为怕遇到她会尴尬,天刚破晓,我拿了相机,背了包。推门出去,我尽量小心翼翼的关上房门,不让自己发出一点声音。我依稀感觉到对面有一个身影,依在门框上。苏枕书夹着烟,站在门口,静静的望着我。
我的嗓子沙哑,惊讶的张着嘴巴望着她,很艰难的从嗓子里挤出几个字:你整个晚上都没有睡。
她说:你也一样,你的眼睛很疲惫。
我说:你该休息一下了,最好睡上一觉。
她依然在笑,笑着说:每个人都有着太多的秘密,每个秘密都不想被人了解,它盛开在幽暗的角落里,独自芬芳,想守住秘密的人永远都会比想知道秘密的人痛。
我正在迈动的脚步突然停留了下来,只是定格了一瞬间,迅速的走下楼去,我不敢回头去看她,脚步踏在地板上,还是发出很仓促的“蹬蹬”声。
Chapter6
我确信那天我在外滩看见了林先生,我还清楚的记得苏枕书说过林先生去了云南,因为要运一批药材,两个月才能回来,更多的时候,我宁愿去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可以说很多种谎言,但是我的眼睛不会。林先生抱着一个女大学生走过这条街,从女孩的笑容中看得出来她们是认识已久的情人。
到现在为止,我依然很奇怪为什么没有把那天的事情告诉苏枕书,我不相信欺骗是为了避免更多的伤害,我始终都没有提到这件事。后来我告诉自己,也许只是没有机会。
那天晚上我很晚才回来,在经过走廊门口的时候,不敢去看隔壁,隔壁开着门,灯光昏暗,怕见到林太太尴尬,开门的手一直在抖。隔壁的光突然照在我的门上,我换了把钥匙,我知道是她,但是我不敢去看她,她先开口说话:今天这么晚回来。
我说:今天你没有打牌啊。
她说:我一直很讨厌吵闹,想一个人静静。
那天晚上我突然想起了KIKI,特别想喝酒,她拿了酒,坐在我的房间里,喝完了整瓶的威士忌。起床的时候发现我们赤裸着抱在一起。
Chapter7
一个月以后,林先生准时的回来。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
苏枕书穿着黑色的睡衣,坐在林先生的腿上,拿着一片水果,塞到林先生的嘴里,林先生抱着苏枕书微笑。想说的话被嘴里的水果噎了回去。
苏枕书撒娇的说:你说两个礼拜后才会回来。
林先生:你不想我回来?
苏枕书:因为太想你了,当你离开的一瞬间我就开始想你,我的人生多数的时间都在等待,而你始终都一如往常的冷清。你能不能告诉我,我又能做些什么。
林先生吞下了嘴里的水果,转移话题说:你可以去看一下妈妈,她虽然平时对你冷冰冰的,其实她比任何人都关心你。
苏枕书掩耳摇头:请不要再跟我说她,我不想听到关于她的任何事情。如果她关心我,就不会在我五岁的时候把我抛弃到寄养所,十年里,她从来都没有去看过我,每个小伙伴都盼望着自己的亲人来探望,而我一直没有,我一直在等,你永远都不会了解,一个人的记忆里只剩下铁栏杆,和所有人都散去的落寞,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那里。天空都是灰色的,你不懂,因为你不是我。
林先生没有再吭声,我推门进来,从进来的第一感觉,我就知道错了,看到僵硬的一幕,呆愣了一下,转身想逃出去。
苏枕书:刘先生有事?
我说:我来借点醋。
苏枕书微笑:借什么不好,来借醋。
我埋头尴尬的笑。
苏枕书:醋在厨房的橱柜台上,白色的那瓶就是。
林先生收拾了包,转身走出门外。我拿着醋瓶,张望着她,手腕颤抖,洒落在橱柜上。拿着毛巾擦拭。只听苏枕书大喊:你走啊,再也不要回来。她抱着花瓶掷地上。
古代女子化妆步骤
古代女子化妆步骤 导语:现在古风妆容是比较有受众的,大部分古风妆容都是都是电视里的展现到大众视线中,结合现在的技术画古代的妆容,多了明艳的色彩,比较受现代人喜爱,又不失端庄典雅。 1、敷铅粉 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 2、抹胭脂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阏氏”二字音同“胭脂”)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3、画黛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 4、贴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5、贴面靥 面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根据传说,妇女在脸上注面靥,原来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的一种特殊标记。当一位宫女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的“御幸”,而又难以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即可表意。以后这种做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面靥”通常以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在盛唐以前,妇女“面靥”一般多作成黄豆大小的圆点;盛唐以后,有的形如钱币,被称为“钱点”;有的如杏核,被称为“杏靥”。也有饰以各种花卉的,俗谓“花靥”。晚唐五代以后,妇女“面靥”妆饰之风愈益繁缛,除了施以圆点、花卉之外,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还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 6、描斜红 斜红是妇女面颊上的一种妆饰。从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脸部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饰,这种妆饰色泽浓艳,形象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状,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了两道伤疤。这种妆饰被称为斜红。 据张沁《妆楼记》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灯下读书,四周有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于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叫“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成一种妆式——斜红。 7、涂唇脂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古代女人化妆步骤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敷粉 中国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随后又发展出铅粉、紫粉、珍珠粉、干粉、水银粉、檀粉、香粉等丰富的妆粉。东方女子追求肌肤白皙,妆容时先在脸上敷粉。这类粉末最主要成分是铅,所以又称铅华。诗云: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除铅华,各朝也调配自己独特的妆粉。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施朱 伴随着敷粉,女子往往还要施朱,即在脸颊上施一定程度的红色妆品,使面色红润。这种妆品便是为人所熟知的胭脂。《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据史书记载,“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可见胭脂对妇女面部化妆的重要。 眉妆 中国传统妆容不重眼妆,但极重眉妆。早在周代《楚辞·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的描述,说明用黛画眉之俗,由来已久。《诗经》有“螓首蛾眉”,汉魏时期出现了“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唐代眉妆更是长、阔、浓的集锦之作,宋明时期的眉妆又重新兴起纤细秀丽的长蛾眉。 点唇 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历史由来已久,先秦文人宋玉笔下《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词句。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便记载了点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点唇的式样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总的来说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 面饰 面饰是女子饰容的常见手法,主要分为四种“额黄”“花钿”“面靥”和“斜红”。“额黄”是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而得名,也称“鹅黄”“贴黄”“鸦黄”等。唐代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载:“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五代牛峤《女冠子》词:“鹅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北朝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载誉归来后,也不忘“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些诗词中提到的便是额黄妆。 斜红 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其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还故意描成残破状,犹如两道刀痕伤疤,亦有作卷曲花纹者。南朝梁简文帝《艳歌篇》中曾云:“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 花钿 专指一种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也称“额花”“花子”等。花钿图案繁复多变,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状如扇面,有的又和桃子相仿。其中以梅花形最为多见,这便是承继于南朝寿阳公主的梅花妆。五代牛峤《红蔷薇》诗:“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酒泉子》词:“眉字春山样,凤钗低嫋翠寰上,落梅妆。”均咏的是此种梅花形花钿。 面靥 又称妆靥。靥指面颊上的酒窝,因此面靥一般指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古代的面靥名称叫“的”也称“勺”。指女子点染于面部的红色圆点。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载:“以丹注面曰勺。勺,灼也。”面靥的形状也并不只局限于圆点,而是各种花样、质地均有。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 发髻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山以草木为本,人以头发为本”,把头发看成是生命的象征。历史上成汤剪发以祈雨,曹操割发以代首,杨贵妃剪发为示已离开人间等历史故事,都表达了这一共同的信仰。而拥有一头浓密的秀发,做出各种精美的发髻,插戴各种华丽的首饰,成为女子传统妆容中不断的追求,也因此诞生了成百上千种发式。 古代化妆的方法 [妆粉] 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 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面板保持光洁。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 手法:现在我们只要用粉底液就能轻松起到遮盖瑕疵、均匀肤色的效果,但是粉底液之后使用粉饼或散粉起到定妆的效果,注意粉质要细腻,并且粉中不要含珠光颗粒,重在强调素雅的妆面和细腻的肤质。 [描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手法:中国古代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现在我们有眉笔、眉粉,但是想要画出古代女子眉毛的精髓,要学会剔眉和遮盖。用粉底盖住原有的眉形以及多余的眉毛,再用眉笔勾画。 [胭脂] 所谓的“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古代女子的妆面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材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芳木等。 手法: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还可以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 [朱唇、花钿]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而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 手法:用粉底遮盖唇部原有的唇色,然后用哑光唇膏从唇珠上色,然后用唇刷或无名指指腹轻轻将颜色向外推开,形成晕染的状态。
半老徐娘是指多少岁的女人啊?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15岁(男)---成童;也称束发; 20岁(男)---弱冠、冠、加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徐娘半老是指多大岁数的女人?
30岁至五十岁左右的女人。释义: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 出处:《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意思是徐娘虽然年纪已大但依然风情万种。故事出自南朝梁元帝妃子徐昭佩的故事。徐昭佩年轻时确是一个艳光四射的大美人,但她始终敌不过岁月催人老的事实,妙龄一过,姿色已大不如前,但仍浓妆艳抹的她,却犹存一点风韵。故后世以“徐娘半老”来形容中年妇女风韵犹存。扩展资料:人物形象据《南史》记载,她是前齐国太尉的孙女,梁朝将军徐琨的女儿,当萧绎还在当湘东王时,她嫁给了萧绎。她在独守空房的情况下,就找情夫了。先是结识了荆州瑶光寺的和尚智远道人后来又结识上朝中的美男子暨季江,这时她已是个中年妇女,所以这个情夫说:“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这就是“徐娘半老”的出典。后来,徐昭佩又邀请当时的一个叫贺徽的诗人,到一个尼姑庵约会,在“白角枕”上一唱一和。这些行为当然为皇帝所不容,最后萧绎下了决心,借口另一个宠妃的死是徐妃因妒而暗下毒手,逼她自杀,她只好投了井。萧绎余恨未消,又把她的尸体捞起来送还她娘家,声言是“出妻”。徐妃的风流生涯就是这样以悲剧而结束的。
我一个很重要的朋友把网名改成了,淑~半面妆,是怎么意思。
今天看电视,偶然听到一首歌,叫《半面妆》。迅速想起徐昭佩,传说很美丽的一个女子。现在的“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也是说的她。
不知什么时候徐娘成了漂亮人了,或许她真的漂亮,想想也是,人家好歹是妃子,太难看了也说不上去。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是讲徐娘并非美若天仙,不过文章中好像也没说徐娘长得难以入目,都是猜测而已。
徐昭佩这个人实在不讨我喜欢,中国古代儒生也都不喜欢她。可是反过来,我也不喜欢中国古代的儒生,尤其是朱老夫子。虽然从来没有明称他们为腐儒,但是心里是很以为然的。
把歌词贴上来:
夜风轻轻吹散烛烟
飞花乱愁肠
共执手的人情已成伤
旧时桃花映红的脸
今日泪偷藏
独坐窗台对镜容颜沧桑
人扶醉月依墙
事难忘谁敢痴狂
把闲言语花房夜久
一个人独自思量
世人角色真是为谎言而上
她已分不清哪个是真相
发带雪秋夜已凉
到底是为谁梳个半面妆
歌词和MV都满不错的,中国风的。曲子我不作评价,而且确实和徐昭佩没什么大的关系,只不过借半面妆做个题目罢了。
扯会话题来说,欣姐说徐昭佩有些像阿榴,都是半面妆。不过阿榴之所以梳半面妆饰因为她只有一半可以示人,算得上面容姣好,另一半......而徐昭佩完全不同,根据几千年来人们一致认为她就是个美女,她之所以梳半面妆完全是因为藐视(蔑视?)她的夫君南朝梁元帝萧绎。因为萧绎“渺一目”。
说些题外的话,我倒是及其佩服南朝萧氏,这家的遗传基因那是相当的好,个个都极有才华,艺术家什么,出了一个又一个,就是对政治不感兴趣。做个文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帝王。《昭明文选》的编者就是萧氏的一个太子,然,只是居太子之位就病逝了,不知道当起皇帝会怎么样。还有南朝萧氏有几个皇帝的死法......不说了,极不体面。我也是头一遭听说皇帝还有这种死法。
徐昭佩是一个极其骄傲的女人。就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女人。开始的时候她是瞧不起自己的夫君,况且那时候萧绎还不是帝王,她又是将门之女,我们都知道,世家的孩子,总是骄傲而敏感的,这个女人也不另外。所以她看不起萧绎。萧绎当时为湘东王,也是手握重兵镇守江陵。身为南朝梁武帝第七个儿子,她也敢藐视,这个女人真是不一般的骄傲。她大概是想:我徐昭佩既是将门之女,又貌美如画,才貌双全。你萧绎虽然是皇子,可是你身份能比我高多少?还瞎一只眼睛。
即使不能说萧绎高攀了她,她也认为他是配不上自己的。
再说萧绎的父亲。 梁武帝灭了南齐,开始也注意励精图治、体察民生,但他有一个不能说是弱点但是放在他身上就是弱点的弱点,就是尊信佛教,相传现在和尚头上留戒疤,就渊源于梁武帝。梁武帝三次出家,三次赎身,折腾下来把国库都花一穷二白。除了天天诵经念佛之外,更常往同泰寺讲经说法,夜以继日。那时全国僧尼几乎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梁武帝再也没有统一中国的志气了,终于酿成了侯景之乱。不久,建康就被攻破,梁武帝在幽禁中死去。
侯景之乱平定后,萧绎在江陵即帝位,成了梁元帝。徐昭佩也被封为贵妃。
至此,萧绎才算是真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一个主角。徐昭佩也跟着自己的夫君进入了权力的中心。
后宫,从来就是一个聚集了阴谋与凄凉的地方。尤其是像徐昭佩这样的女人,为了报复她之前的蔑视,梁元帝很少去她那里。
他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湘东王了,他已经十九五至尊的皇上,龙椅上那个人们见了要呼万岁的君王。他三宫六院,他不去她那里,自然有的是女人翘首期盼他去。
心高气傲的徐昭佩心里渐渐荒凉了,她明白这个君王,作了这么多年她的丈夫,到底还是不爱她,莫说宠而不爱,连宠也不宠,她只是挂着一个贵妃的牌子,被钉死在那高高的贵妃位上。
她绝望了,又从绝望中滋生出一种叫做恨的东西,其实也不算恨,终其因为她爱的那个男人不爱她,所有的恨都是因为爱而生。
她开始疯狂地报复。每当知道皇帝要来,必定在化装时只化半边脸庞,以羞辱这独眼真龙,她的理由是一只眼睛只能看一半。元帝一见,龙颜大怒,拂袖而去。还“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
这只是一小部分,前面说,我不喜欢徐昭佩,就是因为后面的一些事情,如果只有前面一部分,我只是同情她,甚至还觉得这个女子好歹还是有些骨气的,你既这么长时间不来,不如彻底不来,何必再来,指望我满心欢喜受宠若惊地欢迎你么?但是后面的事情发生了。
她先后与遥光寺的智通和尚、萧绎的随从暨季江、美男子贺徽等人私通。年近不惑的徐妃找到一位眉目俊秀、举止风雅的美少年暨季江,初时还自遮遮掩掩,后来居然公开来往。有人曾开玩笑地问暨季江:"滋味如何?"暨季江毫无隐讳地回答:"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皇帝不干了,明目张胆地给我戴绿帽子?真当我好脾气?让天下人耻笑?萧绎借口另一个宠妃的死是徐妃下的毒手,逼她自杀,她只好投了井。萧绎余恨未消,又把她的尸体捞起来送还她娘家,声言是"出妻"。
《南史》记载:既而贞惠世子方诸母王氏宠爱,未几而终,元帝归咎于妃;及方等死,愈见疾。太清三年,遂逼令自杀。妃知不免,乃透井死。帝以尸还徐氏,谓之出妻。葬江陵瓦官寺。帝制金楼子述其淫行。
其实说到最后,徐妃还是了解皇上的。当年她酗酒时,侍女们生怕徐妃的这一招,会使王爷反感。但徐昭佩却根本不在乎:"王爷父子讲仁义,说道德,断乎不会因这样的小事焚琴煮鹤,顶多只不过是逐出宫会,眼不见心不烦,这样倒也好了。”最后也自知难逃一死,自己自尽了。
说到底,这一场婚姻中,或者说政治联姻中,两个人都输了。徐昭佩先把萧绎推开,然后又去巴结他。最终不得其所。但我个人却认为,在这场婚姻中,最受伤的是梁元帝,是彻底地伤了,一辈子都没缓过来了。作为一个君王,或者作为一个文人。他的修养,学识,气度都很好,就是相貌有缺陷。可是这场婚姻中,因为他的相貌,却将他已开始就置于了劣势,如果后来他没有当上皇帝,还不知道后来会怎么样。
这场婚姻,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还是徐妃说得好:“逐出宫会,眼不见心不烦,这样倒也好了。”真的,这样倒好了。
只是我时常会想,当徐昭佩终于死了。萧绎躺在诺大的皇宫中,会不会感觉孤独,这个女人,好歹明着瞧不起他,与他对抗,而暗地中,寂寂深宫中,有多少人瞧不起他,却不敢说。他这一生,是很难找到一个爱他却不怕他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