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过一部电影,讲的是一群数学天才去赌场赢钱的事,有知道叫啥名的吗
楼主,你好,是幸运21点!以下是简介!
这是一个将智慧奉为美德的故事,围绕着6名来自于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展开,改编自一个真实的事件:这6位学生在一位数学教授的指导下,跑到拉斯维加斯的赌场,通过21点牌技卷走了接近于天文数字的数百万美金,从而也让自己身陷在了危机当中。
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高年级学生,本·坎贝尔自然想去更高的学府继续进修,而他也真的考上了哈佛大学的医学院……然而高达30万美元的昂贵学费却让他望尘莫及,因为现在他只能在周末的时候去男装店打打工,每小时只有8美元的薪水可拿。至于他那寡居的母亲,也提供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本想要继续上学的愿望,只能依靠赢得奖学金来实现了,可是要知道对于这种一流的学校来说,其他竞争者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啊,本一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愁苦当中。
这时候,数学教授米基·罗沙看中了本那过人的聪明头脑,决定拉本入伙,加入他组织的那个高度机密、风险也极高的赌博小组,里面除了本,还有其他5位同样来自于麻省理工的学生,其中包括了一个高智商的美女以及两名亚裔学生……米基设计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玩牌方案,可以通过“记牌”在21点的赌局中无往不利,很快,本的周末就都耗在了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当中,如此有效又快速的赢钱方式,让他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而他们这些人,也迅速成了赌场的眼中钉,同时还委派备受压力的安全顾问科尔·威廉斯向米基发起了反击。
幕后制作:
【真人真事】
《决胜21点》改编自由本·莫兹里奇(Ben Mezrich)创作的畅销小说《攻陷拉斯维加斯》(Bringing Down the House),故事讲述了几个来自于麻省理工学院、拥有着过人智商的学生,在一位声名狼藉的教授的引导之下,练就了一种“记牌”的才能,并凭此在拉斯维加斯赌场的21点牌桌上卷走了数百万美元……当然,对于“机会的天堂”拉斯维加斯来说,这群学生并不是第一拨玩转赌场的人,不过由于他们采用了非常复杂且有利可图的独特方法,也只有这样的经历才够得上一本小说的内容,因为莫兹里奇想要记录的,是事件本身从头到尾的辉煌。出于保护的良好愿望,莫兹里奇在写小说的过程中,将这几个亚洲学生的名字进行了更换--可是被改编成电影之后,电影人们却一厢情愿地选择了英国演员吉姆·斯特加斯来饰演那个本应该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传奇人物,名字也变成了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的本·坎贝尔。“超人”女友凯特·波茨沃斯则饰演了“21点”小组中的另一位成员吉尔·泰勒,本喜欢的女孩,如果没有她的引诱,本可能还不知道应不应该加入这个听起来不太“道德”的赌博小组。将主角全部圈定在白人的范围内,自然是出于对市场前景的考虑,电影人们希望影片可以吸引最大范围的观众群体,可是这种做法自然也会引起亚裔影迷的不满。基于同样的原因,改编后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被向前推移了10-15年,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
影片的制片人达纳·布鲁奈蒂(Dana Brunetti)亲口承认,改编后的剧本确实照原著做出了相对较大的调整--自从《美国丽人》以来,布鲁奈蒂就一直和凯文·史派西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他表示,这么做的初衷是为了让影片更具有娱乐性,同时还能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和口味……然而这些修改并不都是在促进故事的发展方向,可能太急于用电影的元素为平面的文字进行加工了,反而错失了一个制作一部有风格、有气度的好作品的机会。
再看导演罗伯特·路克蒂克(Robert Luketic),能够为影片带来的正面影响也是少得可怜,而且他在拍摄的时候太过依赖灯光所营造出来的效果,比如说波士顿和拉斯维加斯两座城市的特点,岂是光用灰暗与明亮的对比度,就能显示出来的?至于其中一组从直升机上俯瞰拉斯维加斯和灯火通明的赌场的系列全景,也没有制造出它们本应该起到的刺激和悬疑的作用。最糟糕的是,影片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一种抓不住重点的混乱,只见浮华,不见内容。
除了特效总监格雷·马歇尔(Gray Marshall)还算是用精致的数码技术为21点的牌桌上营造出一种目眩神迷、奇幻异常、牌技方面的绝妙,其他方面的衔接就都有那么点欠缺了……两位编剧大人彼得·斯坦菲尔德(Peter Steinfeld)和艾伦·里布(Allan Loeb)在改编的过程中,对故事中人物的描述和创造花掉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予了角色不该给予的沉重负担--例如凯特·波茨沃斯的生性冷漠是没办法独力支撑大局的。好在还有凯文·史派西在大银幕上从始至终发狂地折腾,包括站在他的对立面的劳伦斯·菲什伯恩,也提供了可信度相对比较高的威胁。
【赌片的回归】
回顾赌片的发展之路,其实也算是崎岖不平,难以断定的,既有像《骗中骗》这种弄出了很大动静的优秀作品,也有类似于《赌王之王》和《拥有曼哈尼》的小众电影,不过至少它们能够共同验证一个事实:这种纯粹的类型片就和青春片、恐怖片一样,是一种最容易探索的故事主题,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一场赌博,总是下了这桌又走上那桌,下的赌注也不尽相同……也许正因为此,看着片中的角色在输与赢之间像坐过山车那般刺激的心理落差,很容易就能体会到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紧张的情感变化。
反观《决胜21点》,貌似除了名字与赌博中的一种玩牌方式有关,内容就有那么点名不副实了。严格说来,《决胜21点》应该是赌片和浪漫喜剧的结合体,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群年龄在21岁上下的年轻人奉献出的一部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青春片,他们在给《怪兽婆婆》、《偶像有约》和《律政俏佳人》当过导演的罗伯特·路克蒂克的手中,显得愚蠢、滑稽又古怪。虽然来源于一个真人真事,可是改编后的影片却打定了主意,不想浪费太多脑细胞在故事赖以生存的数字计算上,每每都是一笔带过--路克蒂克已经忘了,数字,才是原著小说之所以成立的根本。当影片发展到一直标榜的21点牌桌上决胜负时,剪辑师快速地用画面拼接,本意是不想表明赌徒使用的牌技,结果却产生了反效果,让观众连桌上的牌都没看清。
对于这样一部靠数学理论在背后支撑的影片,结局更是简单到令人怒发冲冠:这帮来自于麻省理工的学生,竟然是通过打赌的方式,让本来略微处于劣势的己方变成了占优势的一方……编剧彼得·斯坦菲尔德和艾伦·里布似乎产生了一种错觉,使他们坚信原著小说中的次要情节比主线重要得多,以至于啰嗦了一大堆无趣且很容易让人分心的鸡肋。
也许你还会错误地认为影片肯定会有那么一两组火爆的动作场面,不幸地是,你又要失望了……虽然《决胜21点》里有一众年轻的面孔,却缺乏相应的活力,而且由于过度冗长、缓慢的故事进程,成功地让观众产生一种昏昏欲睡的迷茫。影片存在的问题很多,比如说缺乏数学依据、太多的故事盲点、线索过多,难免给人杂乱的感觉。
单论影片中讲述的那个与赌博有关的故事,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资本将观众吸引进电影院里,可是到了好莱坞,却偏偏手欠地画蛇添足,硬是在里面加入了一段爱情,还有存在于科尔和米基之间的敌意--可惜的是,这种做法并没有转移缺少动作场景的平面化。
1998年,由约翰·戴尔执导、马特·达蒙和爱德华·诺顿联合主演的《赌王之王》最终以2千3百万美元的傲人票房成绩在北美收场,而这部《决胜21点》仅用了三天的时间,票房就已经超越了这个数字。赌片的回归,肯定会让21点、乃至扑克牌重新走进人们的娱乐消遣当中,因为调查数字已经表明,走进电影院的大多是25岁以下的观众,而且以男性居多。
其实回溯以往的数据,赌片并非像现在这样对票房具有如此杀伤力,比如说2005年秋天上映、由阿尔·帕西诺和马修·麦康纳主演的赛马片《利欲两心》,票房就没有超过2千3百万美元。而去年由艾瑞克·巴纳和德鲁·巴里摩尔演绎的《幸运牌手》,也不是那么“幸运”,只以570万美元的票房草草结束了首周的放映……如此看来,《决胜21点》雄居票房榜首的势头,肯定会引起赌片在好莱坞新一波的“回潮”。
股市,到底是数学天才的乐园,还是另外一个超级赌场
你好,股市可以说是很多投机者的聚集地,有很多人在股市发家致富,也有人倾家荡产,数学天才不一定就可以玩转股市,很多数学好的人去金融领域做投资,效果往往很差。实际上这里需要的是金融知识和数学多门学科的综合,很多人在这个市场里投机,也就是一种赌博,买入资产赌上涨,卖出资产赌下跌。要进入股市最好先了解一些金融知识,再学习一下前人的经验。
数学如何应用到赌博当中
随机分析,概率论,统计原理等。
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一些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的。在它们彼此间的联系和发展中,根据它们是否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可以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类:一类是确定性的现象。这类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必定会导致某种确定的结果。举例来说,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摄氏度,就必然会沸腾。事物间的这种联系是属于必然性的。通常的自然科学各学科就是专门研究和认识这种必然性的,寻求这类必然现象的因果关系,把握它们之间的数量规律。
另一类是不确定性的现象。这类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举例来说,同一个工人在同一台机床上加工同一种零件若干个,它们的尺寸总会有一点差异。又如,在同样条件下,进行小麦品种的人工催芽试验,各棵种子的发芽情况也不尽相同,有强弱和早晚的分别等等。为什么在相同的情况下,会出现这种不确定的结果呢?这是因为,我们说的“相同条件”是指一些主要条件来说的,除了这些主要条件外,还会有许多次要条件和偶然因素又是人们无法事先一一能够掌握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这一类现象中,就无法用必然性的因果关系,对个别现象的结果事先做出确定的答案。事物间的这种关系是属于偶然性的,这种现象叫做偶然现象,或者叫做随机现象。
在自然界,在生产、生活中,随机现象十分普遍,也就是说随机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比如:每期体育彩票的中奖号码、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的灯泡的寿命等,都是随机现象。因此,我们说:随机现象就是:在同样条件下,多次进行同一试验或调查同一现象,所的结果不完全一样,而且无法准确地预测下一次所得结果的现象。随机现象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一些次要的、偶然的因素影响所造成的。
随机现象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没有什么规律的现象。但实践证明,如果同类的随机现象大量重复出现,它的总体就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大量同类随机现象所呈现的这种规律性,随着我们观察的次数的增多而愈加明显。比如掷硬币,每一次投掷很难判断是那一面朝上,但是如果多次重复的掷这枚硬币,就会越来越清楚的发现它们朝上的次数大体相同。
我们把这种由大量同类随机现象所呈现出来的集体规律性,叫做统计规律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就是研究大量同类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
概率论的产生和发展
概率论产生于十七世纪,本来是又保险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但是来自于赌博者的请求,却是数学家们思考概率论中问题的源泉。
早在1654年,有一个赌徒梅累向当时的数学家帕斯卡提出一个使他苦恼了很久的问题:“两个赌徒相约赌若干局,谁先赢 m局就算赢,全部赌本就归谁。但是当其中一个人赢了 a (a<m)局,另一个人赢了 b(b<m)局的时候,赌博中止。问:赌本应该如何分法才合理?”后者曾在164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加法计算机。
三年后,也就是1657年,荷兰著名的天文、物理兼数学家惠更斯企图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结果写成了《论机会游戏的计算》一书,这就是最早的概率论著作。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概率论大量应用到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及各学科领域。许多兴起的应用数学,如信息论、对策论、排队论、控制论等,都是以概率论作为基础的。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一门随机数学分支,它们是密切联系的同类学科。但是应该指出,概率论、数理统计、统计方法又都各有它们自己所包含的不同内容。
概率论——是根据大量同类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对随机现象出现某一结果的可能性作出一种客观的科学判断,对这种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做出数量上的描述;比较这些可能性的大小、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整套数学理论和方法。
数理统计——是应用概率的理论来研究大量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对通过科学安排的一定数量的实验所得到的统计方法给出严格的理论证明;并判定各种方法应用的条件以及方法、公式、结论的可靠程度和局限性。使我们能从一组样本来判定是否能以相当大的概率来保证某一判断是正确的,并可以控制发生错误的概率。
统计方法——是一上提供的方法在各种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它不去注意这些方法的的理论根据、数学论证。
应该指出,概率统计在研究方法上有它的特殊性,和其它数学学科的主要不同点有:
第一,由于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是一种集体规律,必须在大量同类随机现象中才能呈现出来,所以,观察、试验、调查就是概率统计这门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石。但是,作为数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它依然具有本学科的定义、公理、定理的,这些定义、公理、定理是来源于自然界的随机规律,但这些定义、公理、定理是确定的,不存在任何随机性。
第二,在研究概率统计中,使用的是“由部分推断全体”的统计推断方法。这是因为它研究的对象——随机现象的范围是很大的,在进行试验、观测的时候,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进行。但是由这一部分资料所得出的一些结论,要全体范围内推断这些结论的可靠性。
第三,随机现象的随机性,是指试验、调查之前来说的。而真正得出结果后,对于每一次试验,它只可能得到这些不确定结果中的某一种确定结果。我们在研究这一现象时,应当注意在试验前能不能对这一现象找出它本身的内在规律。
概率论的内容
概率论作为一门数学分支,它所研究的内容一般包括随机事件的概率、统计独立性和更深层次上的规律性。
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数量指标。在独立随机事件中,如果某一事件在全部事件中出现的频率,在更大的范围内比较明显的稳定在某一固定常数附近。就可以认为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为这个常数。对于任何事件的概率值一定介于 0和 1之间。
有一类随机事件,它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只有有限个可能的结果;第二,各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具有这两个特点的随机现象叫做“古典概型”。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大量的随机现象,随机现象产生的结果构成了随机事件。如果用变量来描述随机现象的各个结果,就叫做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有有限和无限的区分,一般又根据变量的取值情况分成离散型随机变量和非离散型随机变量。一切可能的取值能够按一定次序一一列举,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如果可能的取值充满了一个区间,无法按次序一一列举,这种随机变量就叫做非离散型随机变量。
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中,比较简单而应用广泛的是二项式分布。如果随机变量是连续的,都有一个分布曲线,实践和理论都证明:有一种特殊而常用的分布,它的分布曲线是有规律的,这就是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曲线取决于这个随机变量的一些表征数,其中最重要的是平均值和差异度。平均值也叫数学期望,差异度也就是标准方差。
数理统计的内容
数理统计包括抽样、适线问题、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内容。抽样检验是要通过对子样的调查,来推断总体的情况。究竟抽样多少,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抽样检查中就产生了“小样理论”,这是在子样很小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判断的理论。
适线问题也叫曲线拟和。有些问题需要根据积累的经验数据来求出理论分布曲线,从而使整个问题得到了解。但根据什么原则求理论曲线?如何比较同一问题中求出的几种不同曲线?选配好曲线,有如何判断它们的误差?……就属于数理统计中的适线问题的讨论范围。
假设检验是只在用数理统计方法检验产品的时候,先作出假设,在根据抽样的结果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对原假设做出判断。
方差分析也叫做离差分析,就是用方差的概念去分析由少数试验就可以做出的判断。
由于随机现象在人类的实际活动中大量存在,概率统计随着现代工农业、近代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而形成了许多重要分支。如:随机过程、信息论、极限理论、试验设计、多元分析等。
费马与帕斯卡分别是如何解决赌金分配问题的?
你好!
这个问题是很有背景的。这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赌注分配问题,17世纪的时候曾经是有人询问帕斯卡的,后来帕斯卡和费马两个人(这两位的知名度应该不言而喻了吧)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通信讨论。这中间得到的很多结论都大大促进了概率论这个学科的最初发展。其详细的解法LZ可以参见Wiki。
但是LZ没有指明甲乙每一局胜负的概率,这道题是没有办法计算最后结果的。
在这里假设每一盘甲获胜的概率为p,乙为1-p
那么剩下的还有4盘(暂时不考虑胜出6局就结束比赛),在所有的胜负排布中,乙想要赢得比赛的情况只有四局全胜而这个概率应该是(1-p)^4,而剩下的可能都是甲获胜,那么甲获胜的概率为1-(1-p)^4。这样,甲应该分到赌注的1-(1-p)^4,而乙分到(1-p)^4。他们两个的比为
[1-(1-p)^4]/(1-p)^4。
如果看不懂:
15:1
因为乙要胜的话就必需连胜四场。每场胜的概率为50%,四场全胜的概率就为2的4次方分之一,即1/16。所以应该是15:1。
【希望可以帮到你】
帕斯卡赌局是什么,有一句话,帕斯卡是一个人,
帕斯卡尔认为,理性有其固有的局限,即在事涉终极关切的问题面前显得无能为力,神灵是无限的,因而我们无法用理性来证明神灵存在与否,也不能认识其本性。然而,我们对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神灵或者存在或者不存在,这两种假设非此即彼。而我们对此可能面临三种选择:或者肯定神灵的存在;或者否定神灵的存在;或者采取如怀疑论者所主张的宗教冷漠或不动心的态度.不过无论那一种选择似乎都带有一种冒险性的赌博色彩。
帕斯卡尔说,人来到世间就好比上了一条船,你唯一能够做的,也必需要做的就是选择站在哪一端,因此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赌博游戏.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应当认真的考虑其中所涉及的利害关系以做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抉择.帕斯卡尔由此分析到,在这场博弈游戏中,我们无论选哪一方都必须承担的风险就是可能失去真理和善,即理智和意志,而风险总是伴随着收益,我们有可能获得的酬报就是对错误的避免与不幸的终结。
这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有神论是正确的,即神灵存在,假如我们打赌神灵存在就会获得对神灵的真理性认识及神灵给我们允诺的永生这双重的无限酬报,反之,持反对立场和冷漠态度相应地就遭受同样巨大的损失;另一种情况是有神论是错误的,即神灵不存在,假如此时我们还是肯定神灵存在,遭受的损失仅仅是对神灵存在这一事实本身的正确认识,不过我们因为信仰神灵而按照经典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就会使我们变得忠信、乐善、感恩、谦逊等,从而获得幸福与快乐的满足。那么比起所失去的还是值得的。
这样分析后,帕斯卡尔就发现原本存在于游戏中的冒险色彩似乎消失了,一切的都变得具有完全的确定性了,即无论有神论是正确还是错误,打赌神灵存在,付出的总是有限,而可能获得酬报确是无限的,帕斯卡尔是那样的高兴“在这道路上每迈出一步,都看到你的赢获是那么的确定,而你赌出的又是那么的不足道,以至于你最终将认识到你是为着一桩确定的东西而赌的,而你并没为他付出任何东西”,他最后自信地激励人们“不必迟疑,去打赌神灵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