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喜欢用诸侯公子为质?
质子制度出现于公元前720年的周郑交质,是以人质来确保两国的关系的首例。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任,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用诸侯公子为质由此开始。终春秋242年之间,交质事件只有六次,并且都在齐桓公、晋文公之后。到了风云四起、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质子”事件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史记•六国年表》中经常可以看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太子从某国归”等类似的字句。从这一时期频繁的“质子”事件大体可窥见当时的社会环境。一般来讲,人质均为国君之子,故称为“质子”,因为他们是未来的国君,保值系数最高。人质既然是一种外交手段,自然也是一种国际行为,但是以单质式为多,春秋时期交质式只有两例。人质是在互不信任的情况下为了取信于对方而采取的最后一种外交手段。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斗争更为尖锐复杂,质子的性质也与春秋时代不同。最为熟悉的战国时期的人质是秦国公子异人,公子异人是当时秦王的孙子,但是母系没有势力,母亲又早死,当时秦国势力不如赵国,为了保障秦国不受赵国侵犯,所以异人被舍弃作为质子。最后商人吕不韦使用各种手段帮助异人回归秦国,最后成为了秦王。
战国时期“抱空质”是什么意思?反应出当时什么样的情形?
吕不韦对赵王说,秦国要攻打赵国,也不会因为异人在赵国的原因就停止,此时赵国是“抱空质”。那么战国时期“抱空质”是什么意思?反应出当时什么样的情形?“空质”,意思为没有作用的人质,“抱空质”也就是说留了一个没用的人质,也就意味着人质没有价值,失去了重要性。“抱空质”的现象,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情形呢?首先,有的“人质”并不受自己国君重视。就像刚刚说的,异人作为秦国的王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可是异人只是秦昭王众多孙子之一,并不受秦昭王的重视和喜爱,因此异人在赵国做人质时,秦国也常常进攻赵国,完全不顾念异人的处境,赵国此时留住异人,也只是“抱空质”。也是因为如此,吕不韦劝说赵王放他回去。或许秦昭王也是故意的,仗着秦国势力越来越大,就随便派遣了一个不受宠的王子过去当人质,也可以不用遵守盟约。其次,王位交替容易出现“抱空质”。战国时期一般派遣的人质是国君的儿子,有的是太子,有的是公子,而当老国君离去,新国君继位,此时的人质也就成为了“空质”,因为此时的人质是新国君的兄弟,是新国君的竞争对手,新国君更不会在乎他的处境。就像楚怀王去世后,当时太子在齐国当质子,如果不送太子回去,楚国重新立了新国君,那么太子在齐国也就成了“空质”。最后,战国普遍利益至上。本来各个诸侯邦交,互送人质,也就是为了取信对方,但是这个得靠信义才能维持,而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上到诸侯国君、公卿将相,下到游士说客、平民百姓,都渐渐以利益为上,信义越来越缺乏,因此需要靠信义来维持的人质盟约也成了表面摆设。在利益的驱使下,当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为了发展,为了土地,为了地位等等,往往会不管人质,因此常常会有“抱空质”的现象发生。就像魏太子增在秦国做质子的时候,信陵君也依然率领各国合纵攻秦,气得秦国“欲囚魏太子增”。
有关犯罪和法律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①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
②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
③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
④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
如果20年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就是说如果公安局没立案,诈骗行为时超过五年都没发现就过来追诉时效
日韩剧情片
剧情片一般是指整部电影比较注重剧情,专注在故事上,忽略其他方面东西。剧情片的核心的就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或者是说一件事。韩国的剧情片一般剧情比较够细腻,很容易打动人;日本剧情片,题材会比较大胆,很会渲染环境,常常会通过一些温柔又安静的方式来表达,看完之后很值得慢慢回味。日韩剧情片中有几部特别好看,给大家推荐一下,韩国的《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许三观》、《我能说》;日本的《人生密密缝》、《生存家族》,有机会可以慢慢品味一下这几部剧,值得品味。
儿童文学作品学习有哪些基本特征?
1、主要特点
①儿童性:儿童文学生产者是成人,消费者是儿童。 真正的儿童读物应以儿童为考虑中心,它的目的是在帮助儿童的发展。真正的儿童读物应以儿童为考虑中心,它的目的是在帮助儿童的发展。
②教育性:凡事好的文学作品,大半都没有教育目的,但却有教育影响。所谓教育性,应是广义的、无形的教育。所谓教育性,应是广义的、无形的教育。 「寓教於育」是不二法门,而效果是潜移默化的。
③游戏性:游戏对儿童而言,就是工作、学习,也是生命的表现。游戏是儿童或取经验、学习与实际操作的手段。游戏是儿童或取经验、学习与实际操作的手段。
④文学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不同,在于作者写作态度与表达方式。 文学的价值在於它的无用,正因为它的无用,所以能具现一切有用。文学的感人,在於潜移默化。
2、概念
儿童文学是指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审美要求和阅读欣赏水平,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文学作品。包含了4层意思:
①儿童文学必须切合儿童年龄特点,使他们看得懂,喜欢看。
②儿童文学必须要有儿童情感和趣味。
③儿童文学必须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④儿童文学必须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这和“有关儿童的文学”有所不同,尽管两者很多时都一样。儿童文学在世上已有很长久的历史,尽管最初的儿童文学并非休闲读物。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儿童文学对你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何帮助?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正式地接触儿童文学这个概念。我想这不仅对于我的写作有帮助,更对我了解儿童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儿童文学是最早应该接受的文学,一开始便接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于人的一生的发展都会有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就这次学习,说说儿童文学对孩子的教育作用:
首先,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在于促使儿童健康成长。 是儿童通过阅读和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儿童文学能通过作品的内容是儿童认识自然从而热爱自然。儿童由于知识有限,对自然的认识很少。儿童文学能以其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和活泼的笔法,把孩子们引进那个他们探索的自然世界, 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鼓舞他们浓厚的认知大自然的兴趣和培养热爱自然的情趣。 比如儿童通过阅读《春雨》滴答,滴答,下小雨啦!小草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滴答, 滴答,下小雨啦!就对春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的儿歌还有好多。
其次,儿童文学也能够培养儿童丰富而情感增加他们的幽默感。儿童的情感很脆弱,敏感,他们特别需要感情的呵护与慰藉。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除了从大人和小伙伴那里寻求温暖和同情外,还会从文学作品中寻求快乐,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可以使他们感情丰富、更充实。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幽默的、 细腻的笔调展示人与人之间、 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儿童以强烈的情感体验。比如,儿童可以在大人没时间陪同玩耍时,看一些少儿节目如“智慧树”,小孩子一样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同时也可以达到娱乐的目的。
最后,儿童文学在树立儿童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培养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格方面有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