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简介
小说《一地鸡毛》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对小夫妻日常生活的描述.作者刘震云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对人物进行太多的心理描写,而是以非常传统、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通过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小事,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写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琐事下观念的转变.
小说的第一句话是"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馊了",这个"豆腐"代表日常生活中最平常化的东西,作者从一个如此渺小的东西切入生活,展开故事:
自视有些清高的主人公小林和他妻子都是外地人,大学毕业后留京,慢慢有了孩子有了房子.随着生活烦恼的不断增加,使曾有过宏伟理想,对局长处长都不放在眼里的小林思想开始转变.为了调动工作,清高的小林和妻子也开始四处找关系,买贵的礼物不值得,买便宜的送不出手,最后买了一箱可乐,被拒绝后感到窝心也为花了钱感到心疼;对门为了使自己孩子有个伴,帮忙把小林的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感觉孩子成了"陪读","心里像吃了马粪一样感到龌龊",也只能自我安慰一番;买大白菜可以报销,为了不吃亏,小林一下子买了五百斤;帮同学卖鸭子,被单位发现,小林本着"在单位就要真真假假,真亦假来假亦真,说假话者升官发财,说真话倒霉受罚?quot;的想法,说谎逃过了领导的责备;从前帮人办事,小林"只要能帮忙,他会立即满口答应.",后来发现"那是幼稚,能帮忙先说不能帮忙,好办先说不好办,这才是成熟."所以在帮查水表的老头办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说成不好办,得到一台微波炉作为报酬;过元旦要给幼儿园阿姨送礼,小林怕别人说自己抠门、寒酸,跑遍全城买到高价炭火送给阿姨.当天晚上小林梦见一地的鸡毛和蚂蚁般的人群.
《一地鸡毛》耐人寻味,平常的人物,一些生活当中很常见的小事,小事后面虽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却给人留下很大想象空间.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总有那么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确实像"一地鸡毛"这样卑微,也像"豆腐"这样琐碎,而且是一块"馊豆腐",这意象给我强烈的冲击:无奈、烦琐的现实生活就像小说里描写一样,生活越物质化,越现实化,就越显得空虚.人的斗志和锐气在一点点的被腐蚀掉,人们变得越来越麻木、卑怯.随着权力网络向家庭的延伸,随着对权力、金钱的渴求,人们开始在晦暗不明之中主动地攫取一些权力和利益,我不明白,难道这种攫取就是对晦暗不明的嘲弄和反抗吗?对于那些在现实的种种压力面前自觉地放弃自我、屈就环境与命运的人,我感到悲痛、义愤、困惑……
我总觉得人应该有些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人的精神世界里不应该最后空荡荡的只剩下两种东西--金钱和权力.作者刘震云也许也是这样想的,因此,在琐碎的生活面前,主人公小林依然有种种感受:"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样的感叹正是理想主义还没有完全丧失的表现.我看到了普通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在淡淡的感伤与无奈中突出了生存的执著与坚定.
《一地鸡毛》写得不是凡人小事.写得是凡人大事.这些小事放在个人身上,就变成了大事.你可以问问走在街上的人,对他个人来说,是分房子,长工资这件事大?还是苏联解体的事大?我想答案一定是前者.凡人无小事.泛泛地说,苏联解体、美国和伊拉克的战争、埃塞俄比亚的大饥慌、柏林墙的推倒,这些都是被公认的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大事.而孩子的入托问题、长工资评职称的问题、分房子的问题,包括发生在“八部七局六处”里的琐琐碎碎的事情,则被公认是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小事.但这些小事放到个人身上,就变成了大事.所以大和小的关系是相对的,角度不同而已..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看起来需要面对很多人,但其实不然.每个人真正需要应付的不过也就是七八个人.把身边的这七八个人应付好了,日子就太平了.这七八个人摆不平,日子就不好过.这就需要拿出你的全部人生智慧来应付.态度当然得是积极的,不能掉以轻心.从这个角度说,《一地鸡毛》是一部积极上进的作品.是生活的主旋律.有人说它很消极,我不同意.如果把它拍成了一部消极的作品,那我也认为可以不拍.《一地鸡毛》里的人物全是正面人物,没有反面人物.如果他们之中的某些人做出了伤害别人的事情,那也是出于自我保护不得已而采取的自卫行动.他们的本质都是善良的,对生活对人群都是充满善意的.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刀光剑影;看似不咸不淡,实则波澜壮阔.一切都不露声色,于形中势不可挡.
由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想到的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酝酿了三年的一部小说,也是他迄今最成熟大气的作品。
小说的叙事简洁,语言诙谐幽默,尤其是一些固定句式的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艺术。本书写的不是达官贵人,不是王侯将相,而是乡村的普通民众。中国千百年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际交往状态,以“谈的来谈不来”作为交友、恋爱结婚的标准,或者,把“找一个说得着”的作为人活着的目标。读这本书,字里行间萦绕着一种寂寞,一种孤独,让你在笑的同时心里油然生发出一种无法排解的悲哀。人物的命运也是悲剧的,他们或可爱或可恨,或聪明或无知,或无耻或可怜,或仗义或猥琐……
首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故事情节。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读了这部小说,我有了一下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关于朋友
也许人生来就是寂寞的,我们总在寻找能说得上话的那个人。但这样的人,似乎很难找。有时候,你身边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抑或差了辈分的人,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人生阅历,倒能聊得来。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许大家有某种相同的特质,才会彼此吸引。有些话,憋在心里,没个释放的去处,会非常难受;找个能说话的人,一诉了之,快慰了心情。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老杨对人说起朋友,第一个说起的是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可老马背后说起朋友,一次也没提到过杨家庄卖豆腐也卖凉粉的老杨。”老杨有什么事儿总爱找老马给拿主意,可是老马特别瞧不起老杨,心里一直嫌弃他,厌烦他。这样看来,老马和老杨不是真正的朋友。有时候,一句话,一件事,可能几十年的朋友就断了交情。比如说吴摩西跟李昆的老婆因为说得来就有了私情,这样一来吴摩西就失去了一个特别仗义的朋友;吴摩西给女儿巧玲和母亲曹青娥盖房子之后去卖肉的朋友那里买猪肉忘记付钱,一件小事让他们之间那么多年的友谊烟消云散;还有几句闲言碎语让他和教自己杀猪的师傅一刀两断。这之间最可恨的莫过于那些嚼舌根泄私愤,唧唧歪歪借刀杀人的小人!我想,真正的朋友,是经历岁月的打磨,仍然信任你,支持你,能说得话上的朋友。真正的朋友难寻,知心的一两个就够了。
二、关于职业选择
读此书,我们也可以由名字的变迁看人事的沧桑。人要活命,得谋一件差事。杨百顺是卖豆腐的老杨的二儿子,因为父亲的算计,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父子反目。为了谋生,杨百顺放弃了卖豆腐,去学杀猪,跟师傅断绝关系之后,为了差事师从老詹,此时老詹为他改名为杨摩西,意思是希望这个唯一的徒弟能够像摩西带领人民走出埃及一样英勇。但是白天出去劈竹,晚上听着老詹的传教。晚上睡不好觉白天干活就老是出错,所以被赶走了。后来给县长种过田,“嫁”给吴香香蒸馒头,在女方的要求下改名为吴摩西……虽然他不愿意改名改姓,但是为了生存,他别无选择。应该说,杨百顺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跳槽也相当频繁。可惜,几乎没有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很多职业的选择,只是权宜之计,为了糊口。正如当初认老詹为师父,其实自己不信教,只是以为能谋一个好差事。现代社会,对于工作,很多人也只是为了谋生,为了房子车子票子而不停奔跑。有人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能养活自己,这样的人生,是惬意的,也是令人向往的。可是很少有人这样惬意过。人生有时候很复杂,因为我们总是把自己绕来绕去,总是把事情绕来绕去的,一件事常常牵扯出另一件事,再扯出七八件事来。你要把一件事向人解释清楚,有时候倒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有时候,你懒得费口舌讲了;有时候,你是担心根本讲不清楚,人家不会理解你……所以,到最后你可能得到的是最不好的结果——往往是你最不想干什么偏偏就干了什么。
三、关于处世原则
古人有一句话,叫言多必失,相信每个人都亲身感受过这句话的“伟大”真实性。书中很多这样的例子,杨百顺学杀猪的时候,对师傅新娶的师母的一些做法有些不满。但是他不该对一个刚认识不久的人说这些“肺腑之言”。结果被有心的人听了去,作为报复他的手段,别有用心地散布给他的师母,再由师母说给师傅。事至于此,本来是对师母有些小小的不满,千曲百转到师傅的耳朵里时,就成了对师傅的大大不满。还有两家结亲,本来女方只是缺了耳垂,结果被那么多人传的沸沸扬扬的说是少了耳朵。估计再传下去就是少了半张脸或是没脸了。这是多么可笑的事儿,多么可恨的人啊!这些人,说的好听点叫“八卦”,说得难听点就叫“八婆”!在中国,尤其是在农村,特别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年代,就像在我小的时候,没有电话,电视电影……,每天都能见到的是那些无聊的人端着饭碗,集会似的聚在一起说东家长,道西家短。难道大家就没有别的追求了吗?所以,切记:在人前人后不要道人是非。而对那些是非之人的是非之语,也一定要有防御能力,千万不要放在心上!这样你才能活的超然物外!
四、关于婚姻
看了这本书,差点让我对爱情和婚姻绝望了。书中出现了许多对夫妻,他们之间也都出现了裂痕甚至背弃。吴香香、银匠老高、吴摩西三人,庞丽娜、牛爱国、小蒋以及庞丽娜的姐夫四人,还有章楚红、牛爱国、李昆三人,这些对畸形、纠葛的的婚恋关系简直让人绝望透顶,几乎让人觉得这世上真爱已经完全毁灭!他们有一个特点:结了婚的因说不到一起而各自不和,争吵一辈子,或是找能说到一起的人有私情而无果,或是直接私奔,抑或是有私情而无果再转移对象而私奔。这些混乱的关系让人感到头昏脑胀,寻找真爱没有错,可是现实却搞得乌烟瘴气。我认为,爱情需要精挑细选,宁缺毋滥。当你做出一个选择,你就要为这个选择买单,可能是需要一辈子才能买完单,所以选择需慎重!在成功的爱情里,总有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愿意包容对方的缺点,愿意为爱人付出哪怕比对方多一点点的真心。所以,生活才不会在无休止的争吵中无法继续。那些不愿意付出而只渴望索取的人,有什么资格获取他人对你一生的爱呢?
杨百顺虽然命运不济,但是他却一直以小草的韧劲,坚强而勇往无前,让人从中看到生活的希望和力量。所以,归根结底,这还不是一部让人只有绝望的书!很值得一看。
《一地鸡毛》
转某位书友的评论:
“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一地鸡毛》
要理想还是要面包?这似乎是不同年代共同的生存难题,而每个人的不同抉择,决定了其一生的人生轨迹。大部分的我们,平凡而渺小,是主人公“小林”,是小林的妻子,是他的某个同学或者同事,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前进,从稚嫩到成熟,也从天真到世故。
《一地鸡毛》是刘震云的一部小说合集,这本书太过于真实。通过八个小篇章讲述八九十年代的社会众生故事,在家庭生活里鸡飞狗跳,在工作单位上勾心斗角,为的不外乎就是人赖以生存的房子、车子、票子,甚至只是一只烧鸡、一瓶啤酒、一块豆腐。晋升评调是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有人一时得意就开始平步青云,也有人一时失意从此一蹶不振,而更多的,是在生活的变故里浮沉。
这是一部关系学范本,只要人活在世上,就不是只为自己而活,生活的一地鸡毛远比想象的更多。
它一层层揭开生活的陈痂,把琐碎的日子剜得血肉模糊,淋漓尽致地刻画每一个小人物谨小慎微的心理活动,也展现出小市民最原始的生存图景:在困顿的生活里疲惫不已,谁不是一边失意还一边坚持。
生而为人,就有他的责任、道义与无可奈何,这是生活的真相。
人人都在琐碎平凡的生活里摸滚打爬,一点点褪去青涩,长成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
非常有代表性的是在故事《单位》一文中,小林刚毕业的走进工作岗位的几年,“常常迟到早退,上班穿个拖鞋,不主动打扫办公室卫生……”一身的孩子气的小林,什么都是不在乎的样子,工作拖拖沓沓,日子得过且过。
时间是公平的,人在时间里投入了什么,时间就会回馈以什么。换句话说,糊弄时间的人,终会被时间糊弄。
让小林幡然悔悟的不是某个人或者某句话,而是时间冲刷下的现实。同一年毕业的同学,几年下来,有人入了党,有人升了职,有人住上了大房子,而他还跟几年前一样一事无成。优胜劣汰的法则一直都存在,跑得慢的人就注定会落后于别人。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为了尽快入党、晋升,小林脱胎换骨了,上班穿布鞋,主动打水、搞卫生,尊敬老同
“世界说起来很大,中国人说起来很多,但每个人迫切要处理和对付的,其实是就身边周围那么几个人,相互琢磨的也就那么几个人。”
主动帮领导搬家,抢着做脏活累活,给上级送礼,拉拢人际关系,揭发“问题”领导,小林开始周旋于复杂的社交,看起来平静的小小的办公室,其实波涛汹涌。人人心里一个江湖,每个人都在用尽心思为自己打如意算盘。
小林是可悲的吗?他的可悲在于太过有目的性地改变自己,也就是改变是做给别人看的,并非自己本来的初心。当一个人开始琢磨他人的眼光,为他人而活,他就开始长大,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孩子。毕竟粥就那么多,有人得到,就必然有人要失去。为了得到那“一碗粥”,可能要处心积虑地好好表现数月甚至数年,和所有人搞好关系,甚至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人,每个人都不能免俗。
生活本就是一地鸡毛,谁也不能置身事外。最难的不是看透生活的本质,而是在经历生活的辛酸波折之后,还能用十二分的热情去对待生活;是在看透人情冷暖后,还保留内心的一隅温软,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追求更好的生活。
当生活的琐碎扑面而来,压倒最后一根稻草的,也许只是一个芝麻大点的小事。
一斤豆腐变馊了,在《一地鸡毛》篇章里,小林为了买到一斤豆腐起早床,排长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急着去上班,忘记放进冰箱的豆腐馊了。一场家庭矛盾就此引发,从馊豆腐说到暖水壶,从暖水壶说到碎花瓶,杯杯盘盘地就扯个没完。过日子就像绕毛线球,有时很顺,有时一团乱麻。
“贫贱夫妻百事哀”,真正引发家庭矛盾的,并不是那一块豆腐,而是让人无望的、喘不过气的生活本身。
保姆的不尽心、孩子的入学问题,家人的工作调动,个人的晋升,节衣缩食的生活状态,长期处于这样压抑的空气里,每个人的神经都变得十分敏感。小林的老婆原来是一个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少女,在生活的磨练下变成一个唠叨邋遢、夜里偷水的家庭妇女。生活对谁都是一样的,所谓的岁月静好,都是短暂抛开现实进行的高谈阔论的理想。
最怕老家来人,最怕孩子生病,最怕求人无门,因为自己“没本事”,就只能接受命运的所有安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
一件小事就像一把刀子把生活豁开一个大口子,那些沉积和压抑已久的灰色碎片就一股脑儿涌了出来。
生活太过于苟且,是否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塔铺》里为了父亲的医疗费而弃学嫁人的李爱莲,《新兵连》里因犯羊角风退伍后死去的“老肥”,《头人》里染发、封井的几代传承,《官场》里全金礼工作上的被动……
一个故事有一群人的鸡毛蒜皮,每个人都是踩着一地鸡毛,无论成功与否,都努力去够自己心中的理想。升学、转正、分配,当官,发财……支撑一个人的,先是生存,再才是生活。天下没有比生死更大的事情,当为了生存都还要不留余力的时候,空谈理想无异于纸上谈兵。
追求更好的生活是最起码的理想,推动每个人为了生存而而努力,也推动社会进步,人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兜兜转转找回自我。
而理想是什么?对小林而言,“死的已经死了,再想也没有用,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如果收拾完大白菜,老婆能用微波炉再给他烧点鸡,让他喝瓶啤酒,他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经历了太多鸡零狗碎的小事以后,他显然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悟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有诗和远方吗?有的,至少曾经有过。
生活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各人做出自己的选择也无可厚非,最怕的是在一地鸡毛的琐碎里找到一点安逸,让人忘记了抬头仰望星空。
在《一地鸡毛》这本书里,刘震云把每一个小市民都写活了,写出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人们所处的那样一种微妙状态:追求物质生活的提升又放不下对精神世界的渴求,把人在“围城”中的挣扎和矛盾写得跃然纸上。
这是直击人灵魂的一本书,以小见大地描写生活的琐碎,其实琐碎就是生活本身。用诙谐的语言,接地气的故事,无情地揭露人的伪装,讽刺小市民的懦弱和虚荣,批判在物质社会中浑噩度日的人生态度,却又不乏对生活的诗意寻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一地鸡毛,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一地鸡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反抗到妥协,最后被同化,写出无言的悲哀。
无论何时何地,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做什么,依然是人人都需要思考的主题。没有坚定的立场,就没有不屈不挠的灵魂,鸡零狗碎的日子于谁都是一场硬仗。人,因思想而伟大,因理想而崇高。
官场小说的作者介绍
王跃文,当代著名作家,湖南溆浦人。代表作品:《国画》、《梅次故事》、《苍黄》。周梅森,当代著名作家,江苏省徐州人。代表作品:《人间正道》、《中国制造》、《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国家公诉》。张平,当代著名作家,山西人。主要代表作品:《国家干部》、《抉择》、《法撼汾西》。陆天明,当代著名作家,江苏海门人。主要作品:《省委书记》、《大雪无痕》、《苍天在上》。小桥老树,男,40岁,某省某市某局局长。主要作品:《侯卫东官场笔记》系列。黄晓阳,当代著名作家,湖北大冶人。主要作品:《二号首长》系列。唐朝,当代著名作家,山西人,主要代表作品:《铁腕省长》、《永不止步》、《密捕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