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王,或称大肚番王(Quataong),翁佳音推测可能系闽南语Hoan-á-ong(番仔王),荷语称为Keizer van Middag,台湾少数民族则称之为Lelien,意为白昼之王或太阳王。大肚番王的首领一直以Camachat为名,而干仔辖(Camachat)也是大肚番王所辖村社共同使用的平埔部族语言名称,在清朝的土地调查文书中也有干仔辖、干马辖、干仔旱等由此音译而来的称呼。荷兰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24年起殖民台湾,并两度出兵攻打大肚王国;“大肚王”抵抗失败后,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订约表示服从,并数次派人南下参加年度“地方会议”,不过实际上大肚王国仍维持半独立状态,并禁止荷兰传教士在其辖区领域传教。
到了1642年征服北台湾后,荷兰人的目标转为征服西部平原的台湾少数民族,以连通台湾南北的道路。荷兰人从中国海盗得到情报,在中部马芝遴地区(彰化县福兴乡一带与淡水镇之间)有22个村社,其中大甲溪以南的18个村社是由一位叫柯大王(Quata Ong)的领袖所统辖。
大航海时代大肚王国兴衰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24年起殖民台湾,到了1642年征服北台湾后,荷兰人的目标转为征服西部平原的原住 民,以连通台湾南北的道路。荷兰人从中国海盗得到情报,在中部马芝遴地区(彰化县福兴乡与鹿港镇一带)有22个村社,其中大甲溪以南的18个村社是由一位叫甘仔辖·阿拉米(Kamachat Aslamie)的领袖所统辖。1644年,荷兰上尉Piter Boon率兵远征北台湾未臣服的少数民族,战胜后南下打通陆路,因为遭遇巴布拉族的强烈反击而未成功。翌年Piter Boon再度进攻,摧毁了13座反荷村落,Kamachat Aslamie只得接受范布炼(Simon van Breen/1643-1647)牧师的协调。
1645年4月荷兰人召开南部的地方会议,Kamachat Aslamie跟荷兰东印度公司订约,表示臣服,不过直到1662年荷兰人离开台湾为止,大肚王国都维持半独立状态。大肚王国不肯接受基督教,只让欧洲人通过领土而不准他们定居,也无荷语的翻译员。
明郑时期大肚王国虽对荷印公司友善,但从未归顺明郑王朝。1661年郑成功领兵渡海,击败荷印公司军队,取得台湾统治权。由于实施“兵农合一”政策,派遣郑军分赴各地屯垦,侵害到台湾少数民族的活动空间,导致明郑王朝和大肚王国数次武装冲突。
其中1670年大肚王国辖下的沙辘社起兵抵抗,遭明郑将领刘国轩强力镇压,屠杀至仅剩六人,几乎灭族,史称刘国轩屠村事件。
台湾清治时期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出任巡台御史的黄叔璥在他的《台海使槎录》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肚山形,远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长名大眉。”虽然寥寥数语,却说明17世纪的台湾中部确实有一个“超部落”的大肚王国。
1731年(雍正九年),清廷官吏对少数民族指派劳役过多,引起少数民族群起反抗,发生大甲西社番乱(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翌年被镇压下来,各族人陆续逃离原居地,迁往埔里(南投县北部)一带,大肚王国亦终告瓦解。
1540年巴布拉族,巴则海族与部分洪雅族等台湾少数民族建立大肚王国。
1624年荷兰人登陆台湾。
163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获海盗情报,知大肚王国的存在。
1644年荷兰人进攻北台湾的凯达格兰族,事成后南下进攻大肚王国,事败。
1645年荷人再度进攻,毁13部落,国王签约投降,依约定要参加地方会议。
1648年大肚王Kamacht Aslamie 驾崩,由其姊妹之子Camacht Maloe 获选为继任人选。
1654年Camachat Maloe 和继父Terroge(Tarraboe) 一同出席集会 领受藤杖。
1640年到1650年David Wright:第三区的领土为Keizer van Midag (King of Middag) 王所辖有。
1661年郑成功军队与大肚王国发生冲突,郑军高凌被杀;郑成功令杨祖征之,又被杀;郑成功派黄安、陈瑞进攻,诱杀大肚番阿德狗让,战火遍及大肚社以及至Taurinap 诸村。
1662年明郑政权立。
1670年刘国轩进攻沙辘社,屠杀数百人,并和郑经一起进攻斗尾龙岸社,致大肚社民迁往埔里,水里社民(现改称台中市龙井区)逃往水里,大肚王国开始解体,而明郑则得到大肚台地以西,神冈等地。
1699年吞宵社事件爆发,清得之助平定。
1715年巴则海族岸里社头目阿莫带族人投清,任张达京为通事。
1731年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爆发。
1732年负责征讨大甲西社乱事的福建分巡台湾道倪象恺的刘姓表亲为求立功,将大肚社(在今台中市大肚区)五名前来帮助官府运粮的“良番”(归顺的少数民族)斩首,引发不满,致大肚王国与十余社少数民族围攻彰化,清派王郡,岸里社的部分少数民族征讨,大肚社等社兵败投降,大肚王国灭亡。
1822年大肚社民因生活困难而大举迁往埔里。
大肚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