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人至上的语言争议
宪法规定,于独立后不会马上把法定语文由英语转为马来语,而是有一段十年的缓冲期。随着1967年这个预定限期愈来愈近,有些华人提倡一套较有包容性的语言政策,容许华语在某些情况下,在公共范畴中使用。来自巫统和PAS的极端人士反驳,但联盟提出折衷方案,于国家语文法中确认马来文为官方语言,但在某些情况下,容许英文和其他非马来文的语言作非官方用途。东姑形容此举为「确保和平的一着」,但方案被许多马来人白眼,从而成立了国家语言行动联盟(National Language Action Front),希望复核甚至更改法案,而且东姑的管制能力备受质疑。
新加坡爆发严重登革热是怎么回事?
6月初,新加坡当地媒体《海峡时报》报道称,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新加坡政府采取新冠病毒阻断措施,导致居民有更多时间留在家中并不是造成今年登革热疫情集中爆发的原因。研究显示,登革热病毒毒株发生变异,居民免疫力不足,是感染人数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截至7月3日,新加坡过去一周共报告1468例登革热病例,创历史新高。据CNN报道,2020年以来,新加坡累计报告超1.4万例登革热病例,死亡16例。扩展资料:登革热症简介:登革热是常见的热带病,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8种最重要和最常见的热带病,主要包括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锥虫病、丝虫病、麻风病、登革热和结核。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典型症状是发烧、头痛和关节痛等。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出血登革热,后者死亡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参考资料来源:东方网-外媒:新加坡暴发史上最严重登革热疫情
马来人至上的观念存在
马来人至上的观念在马来西亚独立前就存在了,1940年代马来人组织起来抗议马来亚联盟的成立,后来又为争取马来西亚独立而战,马来人至上的观念逐渐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马来人的政党,比如民主行动党,激烈反对这种种族主义观念。1960年代,独立前的海峡华人在新加坡(1963年至1965年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的人民行动党的领导下也挑战了这个观念。在1969年5月13日的种族暴动后,马来西亚宪法中有关马来人至上的部分得到了确立。这期间马来极端民族主义也有了发展,他们宣扬建立一个由巫统一党执政的政府,并强调只有马来人才是真正的马来西亚人。197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开始推行非常有利于马来人的新经济政策。国家文化政策也强调非马来人要融合到马来族群中去。1990年代,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开始推行马来西亚民族(Bangsa Malaysia)政策,强调马来西亚人而不是马来人的认同。2000年代,政治家们又开始宣扬马来人至上的观念,并公开谴责那些质疑马来西亚社会契约的政府官员。Ketuanan Melayu这个词语迟至二十一世纪初成为流行的马来语。
新加坡的历史沿革
主词条:新加坡历史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意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 比淡马锡(明朝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早一千多年。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个叫“龙牙门”的地方寻找大象,这或许指的是吉宝海港。1330年前后,一名叫汪大渊的中国人到来,称这个居留地为“龙头”,并说已经有中国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马锡(或海城)的称谓出现于1365年的《爪哇史颂》。 新加坡岛开始受到重视是在14世纪,来自室利佛逝的王子拜里米苏拉在该区域建立了马六甲苏丹王朝,后来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毁了河口的据点。此后的两个世纪内并没有关于新加坡的史料。 1819-19421819年,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雇员斯坦福·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开始管辖该地区。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最初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 1867年,新加坡升格为海峡殖民地,受英国直接统治。随着蒸汽船的发展以及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新加坡成为航行于欧亚之间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后,当地橡胶种植业发展蓬勃,新加坡也成为全球主要的橡胶出口及加工基地。到19世纪末,新加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的贸易增长了八倍。一战结束后,英国也在新加坡斥资五亿修建了一个海军基地,时任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还称新加坡为“东方的直布罗陀”。可惜的是,这个海军基地并没有任何战舰。英国的策略是将英国皇家海军全部驻扎在欧洲,在新加坡有需要时才遣航过来。 1942-19451941年12月,英国完全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击新加坡。她是大英帝国皇冠上的一枚小宝石。 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日本必须拿下新加坡才能彻底把英国人赶走。新加坡华人人口密集,这里也是南洋华侨的抗日运动中心。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便发动东南亚八百万的华人,为中国筹集了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巨额外汇。此时落入虎口的新加坡华裔由于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国抗日,又组织义勇军进行过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疯狂报复。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军在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峇鲁登陆,战争开始仅两个月,日军就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与星洲。1942年2月15日,英军总司令白思华宣布无条件投降,逾13万名英国、澳洲、印度等守军沦为阶下囚,这是英国军史最大浩劫(新加坡之战)。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后改名为昭南岛。 同年2月18日至25日,为报复星华义勇军和先前支持中国抗日的华人,日军开展了以“大检证”为名的复仇行动。日军当局在多个地方设立“检证中心”,他们的计划是甄别所有介於18至50岁的华裔男性,将所有的“反日分子”铲除,最后日军抓走约二万多人,当中绝大多数被带到郊区或偏远的樟宜、榜鹅海边予以集体枪杀,剩下则被送到泰国做苦工。日军还勒索南洋的华人,要他们交出五千万元俸纳金。山下奉文当时给的理由是:“华侨支持重庆政府抗日,这笔俸纳金,是你们向日军赎罪的买命钱。” 经历了3年多的苦难,随着日本的投降,居住在新加坡的华人无不高兴。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占领超过3年的期间约有2万至5万名华人惨遭杀害(新加坡大屠杀)。战后,多个地方相继发现被屠杀者的遗骸。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不忍让这些骸骨散弃在荒郊野岭,同年成立了善后委员会,负责探查、发掘和安葬等工作。 新加坡和平纪念碑于1967年2月15日落成揭幕,每年2月15日(沦陷日),这里都会举行悼念死难的平民。新加坡抗日片《和平的代价》描述日军占领新加坡的艰苦日子,同时也叙述星华义勇军的抗战经历,看了这部电视剧才对历史人物比如陈嘉庚和林谋盛等人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了解到南洋华人对抗日所做出的贡献。 1945-19631945年9月,英军回到了新加坡, 1946年3月军事管制结束后,海峡殖民地就解散。 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 战后的新加坡已经与战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发言权。 总督的权力被分散,一个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组成的顾问组成立。该体系于1947年7月变为两个分开的行政及立法会议。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选举。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宪法,享有较大的自治权。 1955年,新加坡举行选举,马绍尔成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长,由他所领导的劳工阵线,同巫统和马华工会组成联合政府。 由于争取完全自治谈判破裂,马绍尔于1956年6月6日辞职。 1957年3月,林有福率领的谈判代表团在伦敦谈判中对新加坡新宪法的主要条文达致协议。 1959年新加坡进一步取得自治地位。同年5月举行第一次大选。人民行动党在51个立法议院议席中赢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职,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总理。 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联合起来组成联邦。对此,李光耀决定举行全民投票,最后71%的人投了赞成票。于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脱离了英国的统治正式加入马来西亚联邦。 1963-1965新马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对治国方针也有不同的看法。两地政府第一次发生公开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评马来西亚的年度预算案没有给予提升社会状况足够的预算。新加坡的商人也开始投诉中央政府歧视他们,没有给他们和其他州属一样的利益,反而对他们实行固打制。双边经济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将上缴中央的税收从4成增加到6成后升温。当时马来西亚财政部长说这是因为印尼的对抗活动而导致军备预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将关闭新加坡的中国银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国银行在资助马来亚共产党的武装活动。 两地在政治上也有冲突,1963年,由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党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加坡州选举。然而,联盟党不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个选区也被人民行动党夺取。1964年9月,由于印尼特务的挑拨离间,新加坡又发生了严重的种族暴乱。“马来人至上”的观念也逐渐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马来人的政党都公开表示反对“种族主义” 的信条。当时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担心华人会主宰马来西亚的政治及经济环境,他认为,解决两个族群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独立出去,以保证马来族的统治。于是,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改宪法,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为共和国,尤索夫·宾·伊萨克出任首任总统。建国以后,新加坡人民的集体危机感成经济奇迹原动力,靠着勤奋的打拼在逆境中求得生存。 1965至今新加坡在建国后寻求国际承认,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联邦。1967年新加坡也协立东盟。作为一个蕞尔小国,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除了主权纠纷,其它重要的问题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与天然资源。失业率当时高达12%。新加坡为了求存求活,开始一连串的措施来发展工业及经济。于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视制造业,裕廊工业区正式成立,并在加冷、大巴窑等地建立轻工业基地。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决定给予外国企业优惠。同年,经济发展局重组,裕廊镇管理局以及新加坡发展银行也在该年成立。工业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虽然新加坡的国内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 吴作栋在1990年11月接替从1959年开始执政的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二位总理。 新加坡在1993年举行第一次民选总统选举,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选总统。纳丹于1999年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选总统。2011年8月总统选举成绩揭晓,陈庆炎仅以0.34%(7269票)微差的优势领先陈清木和另外两位候选人,当选为第三任新加坡民选总统。
新加坡岛的历史沿革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该岛已有马来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指半岛南端的岛国。”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比淡马锡(明朝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爪哇语:Temasek)早一千多年。该岛开始受到重视是14世纪,室利佛逝王子拜里米蘇拉建立马六甲蘇丹王朝并将其建设成港口,比较可惜的是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毁了河口的据点。此后两个世纪内没有关于新加坡的史料。新加坡岛现代历史要追溯至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把该岛建设成港口,在英国治下该地茁壮为重要的转口港,负责印度支那以及东南亚间之贸易,进使该地成为主要的海港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加坡岛在1942年到1945年被大日本帝国所占领,日本将沦陷的小岛改名为“昭南岛”,行政上称作“昭南特别市”。当战争接近尾声之际新加坡重新为英国统治也开始让新加坡自治,新加坡渴望加入马来亚联合邦并在1963年和该国一起建立马来西亚联邦,然而社会内部的矛盾与激化,促使人民行动党和掌握马来西亚政权的巫统产生歧见,最後马来西亚将新加坡逐出联邦,新加坡这个弹丸小岛在1965年8月9日成为独立的共和国。 在面临失业率高以及住屋不足的压力下,新加坡开始一连串的现代化过程,建立起轻工业、发展大型国宅以及重金投资在公共教育上,从独立後新加坡每年经济成长率高达9%以上,在1990年代该地成为世界最为繁荣的国家之列,伴随而来的是高度经济发展的自由市场经济、国际贸易,以及在亚洲仅次於日本的国民平均所得。
新加坡共和国海军部队的组织机构
新加坡共和国海军部队由新加坡海军司令领导(Chief of Navy,CNV),现任海军司令为戴荣利(Ronnie Tay)海军少将。海军司令负责新加坡海军的全部行动和管理,并且直接向三军总长报告,三军总长通常是一位三星上将。新加坡海军总共分为5个指挥部,分别是后勤指挥部,舰队指挥部,海岸防卫指挥部,蛙人部队指挥部和训练指挥部。
新加坡历史沿革大概是怎么样的?
早期历史
公元3世纪,马来人将新加坡的主岛命名为蒲罗中,取意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後来,新加坡又被赋予海峡之邦的别誉,因而先有早期的华人移民以Selat (海峡)为本源,呼其作石叻。1330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并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将之称为单马锡,并留下了“近年速古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单马锡,一月不下”的记录。1365年的《爪哇史颂》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绘制於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郑和航海图》则称新加坡为淡马锡(海城)。一直到14世纪末,梵文名字Singapura(狮城)才首次出现。
英属时期
1819-1942
18世纪中叶,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1818年末,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在马来半岛的南端建立一个新的贸易港。1819年1月29日,莱佛士登陆新加坡本岛,发觉此地拥有发展成为港口的优越条件,新加坡南部的水域宽敞很少风暴影响,附近的溪间也有充裕的水源提供饮用水。
最初新加坡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到了1820年,新加坡开始为大英帝国产生利润。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2个新的条约正式签署,并于1826年成为海峡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由位于伦敦的殖民地办公室直接管辖。20世纪初的新加坡从沼泽遍布的荒地,跃升成为第7大港口,她也成为英帝国极为重要的据点之一。
日据时期
1942-1945
日本空军突然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打响。日本的目标是要通过攻占东南亚来取得当地的天然资源,另外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日本势必拿下新加坡才能彻底把英国人赶出东南亚。
新加坡华侨人口密集,这里是南洋华侨抗日运动中心,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仅抗日义捐一项,便发动东南亚八百万华侨,为中国筹集了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巨额外汇。此时落入虎口的新加坡华侨由于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国抗日,又组织义勇军进行过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疯狂报复,星洲沦陷以后,日军对新加坡华裔展开大规模的屠杀行动(新加坡大屠杀)以泄心头之恨。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军在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峇鲁登陆,战争开始仅55天,日军就占领了整个马来亚。1942年2月15日(春节),白思华中将向日本陆军的山下奉文将军投降后,日本将新加坡改名为“昭南岛”,行政上称作“昭南特别市”。同年2月18日至25日,为报复星华义勇军和先前支持中国抗日的新加坡华人,日军开展了以“大检证”为名的肃清行动。日军当局在多个地方设立「甄别中心」,他们的计划是甄别所有介於18至50岁的华裔男性,将所有的「反日分子」铲除,最后日军抓走约二万多人,当中绝大多数被带到郊区或偏远的海边予以集体枪杀,剩下则被送到泰国做苦工。日军还勒索南洋华侨,要华侨交出五千万元俸纳金,山下奉文当时给的理由是:“华侨支持重庆政府抗日,这笔俸纳金,是你们向日军赎罪的买命钱。”
由于资源严重缺乏,致使许多民众不得不在自家花园里种植各种农作物来果腹。经历了3年半的苦难,随着日本的投降,新加坡人民无不高兴,最终1945年9月12日,在政府大厦举行了受降仪式。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占领3年半的期间,至少有5到10万名新加坡华人惨遭杀害。为了安抚冤死的亡灵,新加坡和平纪念碑于1967年2月15日落成矗立在美芝路,纪念碑四面都有不同文字的铭文,中文部分这样写道:“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日军占领新嘉坡,我平民无辜被杀者,其数不可胜计。越二十余年始得收敛遗骨,重葬于此,并树丰碑永志悲痛。”
此后,新加坡每年都要在纪念碑旁举行悼念和祭祀活动,以缅怀在二战惨遭杀害的平民百姓。 对新加坡日治时期的历史有兴趣的话,请搜索新加坡电视剧《和平的代价》视频。这部连续剧真实的反映出当年的境况,岁月无声,人间有情,历史决不容忘怀 ,陈嘉庚和林谋盛烈士等历史人物和新加坡先辈的抗战经历和苦难使新加坡后人深为感动。
迈向自治与合并
1945-1963
1945年9月,英军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军管结束,海峡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直辖殖民地。战后的新加坡已经与战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发言权。总督的权力被分散,一个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组成的顾问组成立。该体系于1947年7月变为两个分开的行政及立法会议。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1年5月27日,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沙巴)联合起来组成联邦。对此,李光耀决定举行全民投票,最后71%的人投赞成票。在1963年,新加坡连同当时的马来亚联合邦、砂拉越以及沙巴共组成立马来西亚联邦脱离英国的统治。
新马合并
1963-1965
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对治国方针也有不同的看法。新马政府第一次发生公开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21日。总理李光耀批评马来西亚的年度预算案没有给予提升社会状况足够的预算。新加坡的商人也开始投诉中央政府歧视他们,没有给他们和其他州属一样的利益,反而对他们实行固打制。双边经济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将上缴中央的税收从40%增加到60%后升温。当时马来西亚财政部长陈修信说这是因为印尼的对抗活动而导致军备预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将关闭新加坡的中国银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国银行在资助马来亚共产党的武装活动。
两地在政治上也有冲突,1963年,由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党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加坡州选举。然而,联盟党不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个选区也被人民行动党夺取。1964年9月,由于印尼特务的挑拨离间,新加坡又发生了种族暴乱。印尼特务将一名马来族三轮车夫谋害后逃走,马来人认为是华人干的,所以展开报复行动,结果双方死伤惨重。 “马来人至上”的观念逐渐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马来人的政党都公开表示反对“种族主义” 的信条。1965年5月,新加坡行动党和其他主要的反对党主张以“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民族平等方式来取代“土著优先”的保护土著政策。行动党与巫统的政治较量更在1964年7月及9月两次引发新加坡种族骚乱。最后,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以避免局势恶化为由,在1965年8月7日要求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于是,8月9日,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宪,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小岛无奈被迫独立。
新加坡共和国
1965至今
在独立建国后,新加坡寻求国际承认,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联邦。1967年8月8日新加坡也协立亚细安(东盟)。作为一个蕞尔小国,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除了主权纠纷,其它重要的问题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与天然资源。失业率当时高达12%。
为了求存求活,新加坡开始一连串的措施,发展工业及经济。于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视制造业,裕廊工业区正式成立,并在加冷、大巴窑等地建立轻工业基地。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决定给予外国企业优惠。同年,经济发展局重组,裕廊镇管理局以及新加坡发展银行也在该年成立。
工业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虽然新加坡的国内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