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一封信

时间:2024-06-13 02:02:32编辑:优化君

关于袁隆平院士,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2021年5月22日,中国农历辛丑年小满后一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与世长辞,国人泪目。

江山思国士,人去稻田丰。袁老如同一株水稻,完成了使命,最终回落在泥土之中。

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坚持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之所以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与他的家世和个人奋斗是分不开的。

袁隆平先生出生于一个优越辉煌的书香门第,但他很少对人提起。

袁隆平先生是江西九江德安县人,出生于1930年9月7日(袁老自己说的),在北京协和医院,接生者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第一人林巧稚。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一生接生了五万多个婴儿,被称为“万婴之母”。她也不会想到自己亲手接生了一个日后如此优秀又重要的 历史 人物。

袁隆平先生父亲袁兴烈(1905--1975),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文学院高材生,当过老师,校长,督学,后来从政,在国民党西北军冯玉祥部孙连仲将军那里担任过上校秘书。后来到国民党南京政府任职,辗转多地。袁隆平也跟着先后在湖北汉口、湖南澧县、重庆等地小学读小学,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重庆赣江中学、重庆博学中学、武汉等地读中学。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1902-1989),江苏扬州人,是当地大户人家,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英语流利,从小对袁隆平影响很大。华静后来在安徽芜湖等地任小学老师,袁兴烈在那里任校长,由此二人成为夫妻,算是知识分子的完美结合。袁隆平流利的英语功底,不用说也得益于母亲。袁隆平母亲是位慈祥聪慧的女人,经常给孩子们讲我国古代炎帝创耕耘,植五谷,牛郎织女辛勤耕织的故事,对袁隆平的理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母亲对他人生影响也很大,在他后来怀念母亲的文章中很能感觉到。

下面是1989年袁老由于怀念母亲,写给母亲的信,质朴无华,感人至深。可窥见袁老文采。

袁家自高祖从农村进入德安县城,开创经商之道路,勤奋加上懂得经营,生意兴隆,好长时间都是江西省德安县首富。袁隆平爷爷袁盛鉴(1873-1933)生于江西德安,考中举人。辛亥革命后曾任九江政府职务,之后返回家乡江西德安,任县高等小学校长、县农会会长等。1927年赴海南岛,曾任文昌县县长。所以说袁老生于书香门第,那是自然啊。袁家在清雍正年间,确定了“大茂昌繁盛,兴隆定有期,敬承先贤业,常遇圣明时”的二十字排辈,袁老弟兄五人,都是隆字辈。一人毕业于中专,其他四人都是大学毕业。在兵荒马乱的旧中国,殊为不易,一来证明家庭状况不错,二来也说明父母对孩子们教育的重视。袁老三个儿子是定字辈,分别叫袁定安、定江、定阳。从老大老二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到安江农校对袁老一生的影响。

抗战胜利后,袁隆平随家离开重庆,先后就读于武汉博学中学(现武汉市第四中学)、南京中央大学附中(现南师大附中)。1949年,他又回到了重庆继续读高中。1949年8月,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院系调整后,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就是现在的西南大学。

大学毕业之后,袁隆平又响应学校和国家的号召,决定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毅然决然的填上了湖南省最偏僻的湘西安江农校,在这里一待就是18年。在安江农校他开启了一辈子的水稻研究。

袁隆平的妻子邓则,是他在安江农校的学生和同事,结婚成家后,简陋的宿舍焕发了生机,袁隆平在农业 探索 的路上找到了知心伴侣,向世界难题冲刺的信心更足了。“袁先生”,也成了以后几十年邓则对丈夫的称呼。

袁隆平年轻时常常把自己比作成一粒稻谷种子,既然是种子,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受家庭的影响,袁隆平各方面全面发展,英语、小提琴、游泳均比较突出,在武汉就读期间,曾获得武汉市级游泳比赛名次。他的字写得很好,而且也颇有文采。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级的科学家,去过印度,美国,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指导水稻研究与生产,对全世界粮食生产贡献巨大,声望显著。诺贝尔奖没有农业奖,但他获得了农学领域的两个最高奖——美国的世界粮食奖、以色列的沃尔夫农学奖,后者被专业人员认为是农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由以色列总统亲自颁奖。

袁老毕生孜孜以求研究农学,研究水稻,坚持真理,不畏艰辛。在偏远山区的湖南安江农校一呆就是近20年。这样的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伟大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袁隆平星,是于1996年9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主带小行星。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编号8117 ),以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意。

袁老虽然远去,夜空中有他璀璨的光芒。

今日别离后,唯余思念长。

江山如画里,南北稻花香。

2021.5.24


袁隆平的《妈妈,稻子熟了》读后感 谢谢?

第一点,母亲为儿放弃都市生活
在信中,袁老说他是从重庆大学分配到安江这个小城市工作,而当时他的母亲生活在繁华大都市里。

不过,为了儿子的工作,她毅然放弃大城市生活,陪着儿子来到安江这个小地方。

作为大家闺秀,自然无法适应农村的生活,最后受累吃苦的,全是他的妈妈。哪怕是走在田埂里,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她的手,他才敢走过田间小道。

甚至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位母亲的伟大,宁愿为了儿子把家全部带到儿子工作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山沟里,哪怕是一个条件恶劣的小地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第二点,成功离不开母亲的鼓励
我们无法想象,袁老在那个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成绩,而这背后一切都是他母亲的鼓励和支持。

正如他自己说:没有您的英语启蒙,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

因此现在即使90高龄的袁老,依然能够用英语流利的外国人交流,这是多少科学家无法做到的。

正是母亲的执着和鼓励,袁老才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是她用尼采的生命力和意志力鼓励袁老,才让他能够在千百次失败中坚信,一定能发现那粒种子。

而这粒种子,正是妈妈在袁老幼年时种下的!

第三点,为了工作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
袁老的母亲还是走了,在辛劳中走了,在期待中走了,在遗憾中走了!

袁老知道那段时间是母亲最后时间,他希望母亲能再撑两天,但即使当时天不亮就赶往安江,依然无法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只是为了工作,袁老不得不放弃这人生中的最后一面,这是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

袁老无比自责,为什么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好好陪陪母亲?

哪怕一次?

只是时间不等人,只能在天堂重聚!


袁隆平的事迹启示我们,一个人如何才能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平的事迹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要做一粒好种子,首先要有螺丝钉精神。不管被播种到哪里,不管土地贫瘠还是肥沃,都要深深扎根、茁壮成长;第二,要具备拼搏精神。当种子被埋在土里的时候,要不畏艰难,顽强拼搏,争取早日发芽、迎接阳光;第三,要学习知识、掌握本领,为自己的成长发育做好准备。要懂得土壤、水分、阳光等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充分吸收各类养分,保证自身健康成长。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你了此刻袁隆平若站在母亲的坟墓前他会对母亲说些什么请发?

《我有一个梦》“我有着一个梦,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2018年元旦,央视一套“相聚中国节·出发2018”晚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这首名为《我有一个梦》的童谣演绎中,对着镜头干脆利落地道出杂交水稻新的攻关目标——在清脆悠扬的童声中显得格外朴实而有力。鲜有人知的是,童谣《我有一个梦》为袁隆平“以信改词”,与90后小伙杨柠豪共同创作的。在湖南小伙杨柠豪心中,最初的美好是家乡安江早春还冒白尖的雪峰顶,初夏满城飘散的柑橘香……那里也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和他怀有一样感情的,是在那度过自己37年研究生涯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为共鸣,这一老一少合作了这样一首饱含诗意的童谣,让歌声永留住记忆中的故乡。1月2日,毕业于川音的杨柠豪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这首童谣背后的创作故事。两个梦“禾下乘凉梦”触发合作童谣梦说起《我有一个梦》的创作幕后,一定绕不开一个地方——湖南安江。这是袁隆平与杨柠豪产生情感交集的所在,也是两人合作这首童谣的缘起。“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样大,我跟我的助手们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广为人知的“禾下乘凉梦”,而梦境之地正是安江农校。“那些山川,那片田野,我都再熟悉不过了。”杨柠豪的老家湖南省安江镇是座千年古镇,因沅水平澜无波,民安江靖而得名,宁静悠然的镇子,曾留住了袁隆平的脚步。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后,袁隆平服从分配来到安江农校执教,自此开启与安江的不解之缘。彼时尚在四川音乐学院读大一的杨柠豪,从新闻中了解到袁老的“禾下乘凉梦”。故乡安江一下子拉近了他与袁老的距离,而袁老的这席“梦话”也深深镌刻在了他的脑海,他惊讶,“常年与庄稼打交道的袁老,竟然能说出如此口语又富有诗意的话。”出于作曲专业的敏感,杨柠豪心想,要是能约到袁老写词,说不定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杨柠豪就此种下的“梦”,不想在2015年成真了。经朋友引荐,杨柠豪来到了袁隆平位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办公室。等待见面的那一刻,那种与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仅有一门之隔的心跳加速,他至今难忘。“我就在门外,几乎能听到门后袁老说话的声音,心里却忐忑不已,‘这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真的会接受我这个毛头小子的合作邀请吗?


上一篇:洗衣机突然爆炸6岁男童被炸伤

下一篇:起亚k3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