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兴隆台哪里歌厅多,要音响效果好点的,我表弟要来盘锦玩,他是音乐学院毕业的,带他去唱歌
不用吧
为什么你们的一片良苦用心不能得到优良的回报,当真你的孩子是不懂事的吗?不,其实,是你的所谓教育、管教,害了她,让她走上今天这一步。给你这篇文章《家长的十个坏习惯会毁掉孩子的一生》,希望你读了这篇文章不再困惑。
记住:孩子要管,但张弛有度。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
有一个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她老爸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他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上文讲到的那位爸爸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甚至戏谑说:“不要考前几名,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可是有次女儿考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她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这个爸爸说了:好啊!不过爸爸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爸爸爱你,即使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会请你的!
孩子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知道了。你的她心里怎样,还用说吗,幸福着呢!
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
9、总是担心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所以——你得到不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担心!你担心孩子早恋,孩子一准早恋;你担心孩子网瘾,孩子一定网瘾!
有个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很多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进去!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进这间看看。
再后来孩子网瘾了!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
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了孩子的自尊。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以至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我们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父母小小的改变,孩子大大的不同。他会一点一点从父母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自有一份属于他的优秀之处!不要用比较杀伤孩子的自尊了!
相信孩子,赞美孩子、激励孩子,给她(或他)前进的动力,这才是最好的父母!
再给你一份家长的教子日记:
(一)永远都有两个机会
从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美国加州有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冬季大征兵中依法被征,即将到最艰苦也是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去服役。
他忧心忡忡,感到末日将临。祖父见到孙子这副模样,就开导他说:“孩子啊,这没什么好担心的。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
“那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年轻人问。
“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那么,若是被分配到了国外的基地呢?”
“那也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那也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呀。”
“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呢?”
“那同样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那担心岂不多余!”
“那要是不幸负伤了呢?”
“你同样拥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能够保全性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它干什么呢。”
“那要是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
“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作为敢于冲锋陷阵的国家英雄而死,一个是唯唯诺诺躲在后面却不幸遇难。你当然会选择前者。人都是会死的,能以‘英雄’来作为自己这一生的结束,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人生永远都有两个机会!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向两个方面发展,都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但即使最差的结果中也会蕴藏着希望,就如同最好的选择也可能带来灾难一样。用中国古老的哲学来解释,就是无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生活中,我们许多的忧虑实际上都是庸人自扰。世界就是无常,没有定论,你用好的眼光去看,那就是好的,用坏的眼光去看,就是坏的。所以,让我们告诉孩子,任何事情都不值得你垂头丧气,把最坏的结果考虑清楚,假如你连最坏的结果都能承受,那么还有什么能够把你压垮的呢?
(二)成功源自内在动力
曾经有网友在我的博客中留言说:想一想念不起书的孩子们,再想一想战争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们,压力就会变成动力!中国人多,人多就得竞争。送给天下孩子一句名言——人活着不一定是为了学习,但学习一定是为了活着!
我并不同意他的看法。“人活着不一定是为了学习”这一句是对的,“但学习一定是为了活着”却不一定对。学习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活着,那么,当“活着”的问题解决以后,是不是就不需要学习了呢?这涉及学习的原动力是什么的问题。
学习固然是生存的需要,但又还有求知的快乐,这两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情况,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不同的情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自主性的学习越多,学习的愉悦感越强,这个人在学习方面就会越持久,越成功。
真正的成功都是源自内在动力。
看过一篇钢琴家郎朗写的文章,回忆他和父亲的一次冲突。小时候,父亲带他远离老家,到北京学琴。在报考中央音乐学院期间,他被老师拒绝,才华不被认可,父亲深受重创,几近崩溃,以严厉到近乎病态的方式督促他练琴。他不堪忍受,父子发生冲突。冲突中,父亲暴跳如雷,让他去死,当场拿来一瓶片逼他吞下,他不吞,父亲尖叫着要他跳楼,跳下去死!他拼命挣扎,生怕被父亲扔下阳台……说实话,我看得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郎朗最后终于成功了,很多人可能会归功于他父亲的严厉督促和自我牺牲。其实不是。从他所记述的那一次冲突来看,父亲的强制和冲动已使他产生痛恨音乐的感情,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拒绝弹琴,而且连学校的其他文艺活动,凡是与音乐有关的,都拒绝参加。
在那个阶段,如果非要找一个外在的导师,并不是他父亲,反而是尊重他的内在选择的二叔,一个并不懂音乐的小贩。他只不过告诉郎朗,不要生钢琴的气,“钢琴没有伤害你。你热爱钢琴”。确实,郎朗之所以又回到了钢琴身边,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对音乐的爱。
如果不是他本心对音乐的爱,如果不是他自己内在的天赋和才华,不是他本身对成功的渴望,他父亲这种近乎疯狂的教育,不仅不能使他成功,反而可能毁了他,让他连普通人都做不好。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有报道说,某个狂人让孩子退学,自己在家教他小提琴,每天练几个小时,练了几年,水平还是初级。最可怕的不是技术上的不长进,而是孩子对小提琴的厌倦乃至憎恨。
以反对学校的呆板教育、应试教育为名,让孩子离开学校,却让他进入更为可怕的专制教育、封闭教育之中,这是很多自以为是的家长的误区。也许你认为学校压抑和扭曲了孩子的天性,可是你能保证你给孩子的是更为民主、更为自由、更为文明、更为广阔的教育吗?我们始终要以理智的心去对待教育的问题,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人生不能重来,每个人都只有这一生。
(三)发现自己,才有创造力
孩子跟我去银行,等着叫号。很无聊,他到处溜达。发现大厅的角落里有一台电脑,就点开页面,看起动画来,直到我办完业务,催促了好几次,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那台电脑已经在那个角落里存在很久了,但我却一直视而不见,每次排号都百无聊赖,却从没想到去玩玩电脑。不仅是我,每天进进出出银行的人多如牛毛,但能够过去碰碰电脑的也寥寥无几。通常,这种营业厅里的电脑,都是用来查询相关业务的,我们这些人,都从来没有想过还可以用它上网。
我问孩子是怎么发现的,他说,看见有台电脑,上去动了一下,发现有个银行的网页,有了一个网页,其他网页就好找了。
原来如此。
不禁奇怪,这么简单的事情,以前我为什么从来没有做过?他之所以能做到,固然和有一定的电脑知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有强烈的欲望,他喜欢动画,喜欢游戏,喜欢电脑,一看见电脑就想去动,就想去找,结果就真的找到了。
也许我们会想,要是把这股子劲用到学习( 这里的“学习”二字,通常是指能够让考试获得高分的学习 )上多好啊!但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孩子的内在力量到底会用在哪里,我们并不知道,甚至连他自己也未必知道。所以,人的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发现自己,有发现才有解放,才有创造。
(四)不要用金钱收买孩子
一个孩子的妈妈许诺说,毕业考试平均过90分,就给他买一个游戏机。结果他超过了90分,得到了游戏机。孩子很羡慕,说自己平均分也90多了,可什么奖励都没得到。我说,你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在班上受人尊敬,对学习也更有信心,还考上了好学校,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很好的一步,这些,如果拿一部游戏机和你换,你愿意吗?当然不愿意!
任何奖励都比不上自己从这件事本身所得到的。
用金钱收买孩子,是一种胜算很小的策略。物质激励是一种非常肤浅的激励机制,它将金钱设置为奋斗目标,而这个目标所能提供的动力是非常有限的。
且不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即使缺,也绝不是什么生活必需品,从这个意义来说,任何物质奖励都是可有可无的,一旦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得到,他宁肯放弃。所以,某些看起来生效了的物质激励,实际上只是巧合,只产生了很小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内在动力,孩子所取得的那个成绩,和奖励没有多大关系,有没有那个奖励,成绩也会相差无几。
“得到一笔钱”,这只是一个短期目标,金钱刺激也就只能是一个短期激励,学习却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在这项旷日持久的活动中,金钱的刺激会很快失效,学习又会很快回到常态之中。
学习成绩并非可以随意提高,再大的悬赏,没有能力的支撑,目标也无法达成。在奖励面前,孩子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达不成,还是只有放弃。放弃得多了,不仅斗志没有激起,反而产生挫败感,越发不自信,越发没有上进心。
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靠金钱奖出来的,相反,金钱的刺激有时会起反作用。这种刺激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造成如此的印象——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而不是一种享受,学习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才需要物质补偿。这就把整个事情搞颠倒了!
我们坚信有钱能使鬼推磨,于是把孩子变成推磨的鬼,但如此一来,他即便获得了钱,其精神的成长,也不是趋向于伟岸。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只有让孩子真正懂得了学习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能从学习本身得到乐趣,学习才是可持续的。学习是这样,工作、生活都是这样,孩子终会长大,终将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一个人,如果总是在为别人的激励而生活,他自己的生命也就永远处于桎梏之中,这不是很可悲吗?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不能用金钱激励。只是,物质激励要适当。
我给孩子的激励,通常就是一个拥抱。即使有物质奖励,也都是些小恩小惠,譬如一块钱两块钱,买个小玩意儿之类,最多就是去哪里撮一顿或者玩半天,至于比较大的行动,譬如寒暑假外出旅游之类,都不是作为奖励,而是一种常规的活动,是需要有严密计划的。
在这方面,他爸爸因为奖励他的机会少,就比我大方,出手动辄就是一百两百,但是效果未见得比我的一元两元好。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上并不匮乏,他要的并不是奖励的那个东西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态度,是大人对他的评价。他爸爸的一百两百所代表的评价和我的一元两元是一样的,所以他在我这里不会奢求更多。孩子适应了我的一元两元,这就成了一个基数,一种标准,他以此为坐标,去调整他的预期和行动。一般的考试一元两元,大的考试三元五元,特大的好事,也不过是十元二十元。那次他在市里得了奖,开口要奖励。我说:“你说吧,多少?”他支吾了半天,大起胆子冒出一句:“二十!”我还回了他一句:“你想把我搞破产啊!”当然,这是开玩笑,为了增加和孩子讨价还价的乐趣。
钱真的不是个问题,他要的就是一个态度。如果我们的态度要用很大的成本来表达,不仅以后将不堪重负,而且也不见得会有好的效果。
其实孩子顾不了那么长远的事,不可能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而奋斗,孩子是真正活在当下的。他能做好每天的事,完成每天的具体任务,就很不错了。再高的奖励,达不到还是达不到;反之,哪怕没有奖励,每天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物质上的奖励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管用,学习本身就有乐趣,就有压力,家长的态度,老师的态度,同学的态度,还有自己成长的本能,这一切都会推动他去学习,奖励只不过是事后给他的一个肯定而已。
(一)给孩子足够的赞扬
所谓游戏成瘾,其形成机制是游戏刺激了人大脑中与奖励和上瘾感觉相关的回路,游戏上瘾其实就是获得奖励上瘾。由此看来,假如在现实中能够获得足够的奖励,假如能对现实中的奖励上瘾,孩子不是就能获得与玩游戏一样的动力了吗?事实上,那些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因为得到了足够的奖励,就是因为对奖励上瘾,才会孜孜不倦地投入学习。
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受到奖励,得到乐趣,这是我们成人世界的问题。
只有家长注意这一点是不行的,孩子生活的世界,家长只是一部分,还有老师、同学、社会,这一切都构成对他的评价。让一个原本优秀的孩子得到奖励,这不难,但要让一个不太出色的孩子也得到奖励,就非常不易了。
正因为很难,家长才负有更大的责任,因为孩子是你的,别人顾不了那么多,如果你都不去做,你都做不到,谁又会去做,谁又能做到呢?
从报上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英国一位叫谢丽尔的25岁女孩,患上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躯体变形障碍症,她总以为自己是个丑八怪,每天对着镜子自怨自艾,早晨不化妆十来遍,就不敢出门。她极度讨厌自己的模样,甚至常常考虑自杀。
但是后来,这个女孩居然成了模特大赛冠军!一个心理如此阴霾的人,是如何变得阳光灿烂的呢?
心理医生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帮助谢丽尔恢复自信。她先给谢丽尔拍摄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化了浓妆的照片,一张是素面朝天的照片,然后陪她来到街头,问每一个路人他们更喜欢哪张照片。结果,躲在一边的谢丽尔惊奇地听到,几乎每个人都说他们更喜欢没有化妆的那张。谢丽尔渐渐意识到自我认识的偏差,慢慢克服了自卑的心理,并且在朋友的鼓励下报名参加模特竞赛,证明自己的美貌和能力,结果竟然一举成功。
可见,自我认识对于人生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人往往会误解自己,心理医生就是起一个矫正作用。这个医生的方法,是让这个女孩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通过别人的评价来矫正自我评价。
中国人不善于当面赞扬人,感谢人,这是很不好的。那年感恩节,沫沫给我发,对我感恩,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但她的感恩使我很感动,真的就很想为她做些什么。感恩激发了我内心善的愿望。相反,如果我收到的是一个抱怨的信息,我内心恐怕也是相反的感受吧。
要学会赞扬人。真心诚意地赞扬,这对于被赞扬者来说,是一件善事,而自己也会得到回报。那个模特,就是被赞扬所拯救的。
想起博客中一位妈妈的留言,一个才十岁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不行,无论如何努力都赶不上班上一流的学生,他抱着妈妈哭,“我是个失败者”。很心疼。才这么小的孩子啊!
其实,他的境况与这个模特相似,他的成绩不错,但在自己心中,就是觉得不如别人,这是自我评价出现了偏差。如果一个人,他觉得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获得成功,那么再努力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厌学”就是这样形成的。
那个妈妈也可以尝试心理医生的办法,创造机会,让他听到别人的赞扬。这个别人,既可以是老师(这是最好的,因为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地位重要 ),也可以是旁人。总之,让孩子听到客观而真诚的赞扬,让他从中得到积极的自我评价,这会让他的心中充满阳光,也充满力量。
(二)自信了,就积极了
如果你问一个老人或者一个女人的年龄,对方并不正面回答,而是让你猜,那么,这个人的实际年龄一定是比看上去的大,他一定是显得年轻,他说出年龄时,你一定会惊叹!他内心里其实就在等着你的这声惊叹,因为在之前无数次类似的情形中,他已经获得过无数这样的惊叹,从中享受到无数的满足和喜悦。
他对结果是胸有成竹的,只有自信的人,才敢将自己置于被人评说的境地。越是心虚的人,越是怕被人猜,更不会去引导这个话题,“回避”是他们最常用的法宝。
自信才会表现积极。
自卑会影响一个人在公众面前的态度,影响他和群体的关系。孩子对有些活动表现出冷漠,不愿参与,不一定是因为不感兴趣,而是因为自卑,是一种自我保护,怕表现不好而逃避参与,就以“我不感兴趣”作为借口,其潜台词可能是“我不是没有能力做好,我只是不想做而已”。
某些人嘲笑一切,是为了使自己处于某种心理优势,而之所以需要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优越,是因为实际上缺乏优势,所以对陷入劣势有深深的忧虑和恐惧。不自信的人是难于和蔼宽容的,喜欢给别人治病的人,自己就是病人。有些孩子与环境冲突很大,难于与人相处,其根源也在于自卑。
所以,要让孩子有参与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鼓励。要让孩子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赞美。但只有语言上的鼓动和赞美是不行的,说再多“你真棒”,如果他感觉不到自己确实很棒,也没有用。只有自己确确实实很棒,才会有真正的自信。这就需要家长去发现孩子,还要实实在在地帮助他取得进步,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成功中建立自信,最终从一个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愤世嫉俗者,变为一个豁达宽容的人。
(三)角落里的孩子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从容大方地站在舞台中央,但这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孩子是在角落里默默无闻。
为什么他们愿意待在角落呢?
一方面,角落是一个安全又安静的地方,狭小的空间反而给人心灵的自由,心灵的空间和现实的空间并不一定成正比。角落里的孩子,往往有着更丰富、更敏感的内心。安静的时候,人的活动指向内心,这正是内在力量聚集的过程,随时都在喷发的火山,威力并不大。沉默的人一旦爆发,能量是惊人的。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大器的孩子。
另一方面,他们可能确实有能力上的欠缺,怯于展现自己,害怕出现自己不能掌控的局面,害怕听到否定的声音。他喜欢角落,是因为他不自信,他害怕这个世界。但这种害怕并不是坏事,往往正是聪明的表现,因为他能认识到自己的状况,能够避开外界的伤害。这样的孩子,随着自身的成长,他和世界的力量对比也会发生改变,当他意识到自身的强大后,便会有信心,也会有胆量。他也可能成为舞台的主角。
自卑也是一种原动力。自卑让人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处于低位,也就看到了上升的空间,人要战胜自卑,就要走向更高处,这便是一种上进的冲动。
让孩子走出角落,并非要否定他的安静和敏感,而是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树立自己的目标,有了自信,有了方向,他就能从容应对了。
经常吃烧烤对于身体有什么危害吗?
朋友:你好! 吃烧烤的危害有很多,这里列举几点供你参考。 1、减少了蛋白质的利用率:烧烤过程中,会发生“梅拉德反应”。随着香味的散发,维生素遭到破坏,蛋白质发生变性,氨基酸也同样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三者的摄入。因此,吃烧烤会影响上述物质的利用度。 2、致癌:肉类中的核酸在梅拉德反应中,与大多数氨基酸在加热分解时产生基因突变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会导致癌症的发生。另外,在烧烤的环境中,也会有一些致癌物质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内而诱发癌症。 据了解,由于肉直接在高温下进行烧烤,被分解的脂肪滴在炭火上,食物脂肪焦化产生的热聚合反应与肉里蛋白质结合,就会产生一种叫苯并芘的高度致癌力物质,附着于食物表面。有人测出,烤肉用的铁签上黏附的焦屑中的苯芘含量高达每公斤125微克。在人流高峰期,不仅危害食用者,而且危害过路人群。 诱发胃癌、肠癌 专家解释说,人们如果爱吃被苯并芘污染的烧烤食品,致癌物质会在体内蓄积,有诱发胃癌、肠癌的危险。 同时,烧烤食物中还存在另一种致癌物质——亚硝胺。肉串烤制前的腌制环节容易产生亚硝胺。 3、与吸烟危害等同 但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历时3年的研究结果,称吃烧烤等同吸烟的毒性。近日,世界卫生组织经过3年的研究,日前评选并公布了十大垃圾食品,称吃烧烤等同吸烟毒性。 。美国一家研究中心的报告说,吃一个烤鸡腿等同于吸60支烟的毒性。而吃烧烤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要比不爱吃烧烤食品的女性高出2倍。增加患卵巢癌的危险性。烧烤食品有强“毒性”。 4、易感染寄生虫:烧烤食物外焦里嫩,有的肉里面还没有熟透,甚至还是生肉,若尚未烤熟的生肉是不合格的肉,如“米猪肉”,食者可能会感染上寄生虫,埋下了罹患脑囊虫病的隐患。 5、影响青少年视力。 据近年美国一项权威研究结果显示,食用过多的烧煮熏烤太过的肉食将受到寄生虫等疾病的威胁,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视力,造成眼睛近视。 6、甚于油炸危害,比油炸食品还要垃圾。近年,烧烤食物的种类逐年扩大,安全性已是备受质疑,认为烧烤类食品位居垃圾食品之首,危害超过了油炸食品。最近美国卫生部公布了新的致癌物名单,列出高温烧烤食物。 7、经过烧烤,食物的性质偏向燥热,加之多种调味品的使用,很是辛辣刺激,会大大刺激胃肠道蠕动及消化液的分泌,可能损伤消化道黏膜,还会影响体质的平衡,令人“上火”。 8、现代病元凶。毒性大,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郝凤桐分析说,因这类食物所含的脂肪高、热量高,而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现代病”与之有很大关系。结论不难得出,从营养、食品安全角度看,烧烤类食物都不可取。 9、严重污染大气,这种由羊油滴在炭火上而产生的浓烟中,含有污染大气环境的细颗粒,对这种细颗粒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能够去除。严重影响环境景观和空气能见度。无照经营的街头烧烤是《食品卫生法》中明令禁止的,但大店同样问题很多室内烧烤虽有烟道但排量大,危害更重。周围居民叫苦连天。治理不可抓小放大。 10、烧烤形成了畸形的消费产业,我们的环境与健康均受到伤害,除了老板们鼓了腰包。倡议大家尽量不去烧烤店消费,保护我们共同的环境与健康。 以上回答希望能够帮助你,如你满意,敬请采纳。
兴隆县到雾灵山溶洞有多远
驾车路线:全程约94.4公里起点:兴隆县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西大街行驶850米,过左侧的海尔统帅兴隆专卖店约50米后,直行进入兴开街2.沿兴开街行驶3.1公里,直行进入京建线3.沿京建线行驶22.8公里,进入密兴路4.沿密兴路行驶7.0公里,稍向右转进入密兴路旧线支线5.沿密兴路旧线支线行驶2.4公里,右转上匝道6.沿匝道行驶890米,过程各庄桥约480米后,直行进入大广高速公路7.沿大广高速公路行驶30.6公里,过涝洼桥,在司马台长城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8.沿匝道行驶500米,右转9.行驶40米,右转进入马北路10.沿马北路行驶1.6公里,左转进入松曹路11.沿松曹路行驶17.3公里,右转12.行驶120米,直行进入Y26513.沿Y265行驶5.9公里,左前方转弯14.行驶49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终点:雾灵山森林公园
新华保险公司怎么样?
学霸说保险,专注保险测评!建议你在购买新华的重疾险产品前,详细阅读一下这份关于重疾险的对比表:《国内136款热门重疾险对比表》新华虽曾经历过一些风雨,但目前仍然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保险公司。该公司主要业务包含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业务,目前售卖的产品也大多是这类险种的。要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公司就要了解这个公司的产品如何。新华的产品整体看来还是不错的,就是有点贵。但是,有一下产品是真的对消费者不太友好。我们通过分析一下这个公司比较火的重疾险来深入了解这个公司:健康无忧C1是只能成年人购买的重疾险,是单次赔付的,具体有以下这些保障:由图可以看出,健康无忧C1有着以下几点优点:1、当在前十年确诊为重疾或身故的,都可以得到120%的基本保额。2、得了规定的6种特定重疾,像脑癌、白血病等也是可以的到20%的额外赔偿。当然了,它也不是完美的:1、贵是这款产品首要的问题。10000多的保费完全可以买个保障更加全面的多次赔付重疾险。2、轻症的赔付金额有些少,目前普遍的轻症赔付金额是30%。1万多的保费,轻症的理赔比例只有20%,实在是不值。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轻症赔付比例较好的产品,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十大值得买的热门重疾险大盘点!》同时还整理了一些性价比不高的产品,遇到这些产品就要小心了:《十大【不值得买】的重疾险大盘点!》问题回答就到此结束了,希望对你有用。
铁岭有什么好玩儿的地方?
铁岭好玩的地方如下:1、清河省级旅游度假区,位于辽河平原和辽东丘陵交汇处,兼备山地和平原的特征,起伏的丘峦和成片的松林秀丽异常。2、_鹭湖,位于昌图县_鹭树镇包家桥村,面积广阔,水草风貌,环境清幽,是铁岭重要的旅游景观之一。3、龙首山,位于铁岭城东二里,不仅春光秀美,秋景更加雅致,游客络绎不绝。4、莲花湿地景区,位于铁岭新老城区之间,是一个集景观、生态自然保护区与污水处理为一体的多功能景区,景点众多,值得观赏。
铁岭有啥好玩的地方吗
铁岭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拥有众多美丽的自然景点,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旅游活动。首先,铁岭最大的旅游景点是老虎山。老虎山位于铁岭南部,海拔1100多米,被誉为东北第一著名的旅游胜地,有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被誉为浓绿直插天空,山谷碧怒又翠绿,景色宜人,是一处旅游胜地。其次,神山国家森林公园也是铁岭有名的景点。这里原生态环境营造良好,拥有很多自然风光,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此外,铁岭还有百湖区、南苑湿地公园、钢城公园,以及许多文化古迹遗址,比如铁岭古城、石景山古城墙、铁岭县古墓葬等,几乎每个景点都有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