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李四光的故事
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他的祖父母更穷。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 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回龙山,蜿蜒起伏,气象不凡。人们传说回龙山原有九条龙蛰伏在这里,后来 都乘着云雨
回到龙宫去了,独有那第九条小龙,舍不得这个地方,又返了回来,后 来变成回龙山。它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处靠山有水,不愿再四处流浪,就带着妻儿在一座破 庙里住了下来。
白天,他带着儿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换点粮食、零钱养家活口。晚上,他 带着儿子在灯光下读四书五经。
清朝的时候设有科举考试。李卓候在父亲的教诲下进府应考,倒也考上了一个 秀才,只可借家中无钱无势,因此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离家比较远的另 一座破庙里,设了一个馆,靠着教几个农村的学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六岁,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发蒙了,他学习很用功,经常受到陈二爹的夸奖。
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也是抱着“早发蒙、早出息”的希望。家里虽然贫寒,但是,他交代给小仲揆的妈妈,家里宁可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一盏灯油,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 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 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长一点儿, 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父亲怕把儿子 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跟前,他不忙打开自己的书包,却先看了看油盏里的灯芯。妈妈在里面放了两根灯芯,小仲揆用拨灯很轻轻拨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点两根灯芯吧,孩子。”妈妈疼爱地说,“这是你爸爸关照过的,别省这点儿油了。”
“不是这个意思,妈妈。点一根灯芯,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哥哥,是吧?” 小仲揆说着,抬起头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实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妈妈也就不再勉强。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这样默默地读呀,写呀,谁也不打扰谁,一直坚持到灯盏里的油点完。
妈妈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就着这一根灯芯所发出来的亮光,摇着她的纺车。 晚上纺点纱线,还能换得几个零钱,好买点火柴、油盐,也给孩子们买点读书用的笔墨纸张。
有心计的孩子
小仲揆一共有7个兄弟姊妹,还有一个年老卧病在床的爷爷,都指靠着他的父亲教馆的那点收入过活。在农村,家里没有一个男劳力,收入又不宽裕,那日子可是很难过的。吃饭谁去春谷?淘米谁去挑水?烧锅谁去砍柴?
这一切,都靠小仲揆的妈妈。
小仲揆渐渐长大了,他成了妈妈的好帮手。他用小提桶帮妈妈提水,让水缸里的水总是满满的;他带着扒子上山去搂树叶,让灶堂底下的柴禾总是堆得高高的……
还有一件费力的活是舂米。那是用脚踩着踏板,一杵一杵朝着石碓里杵下去, 使稻谷的亮一点点退光而成为白米。
小仲揆看到妈妈舂米很累,就说:“妈妈,我来帮你舂。”
还不到10岁的他,体重轻,力气小,怎么踩得动那又厚又笨、还绑着一个大石杵的踏板呢?
小仲揆并不泄气,他找到一根绳子,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脚往下踩动踏板的时候,同时用手使劲拉一下那根绳子,这样就能把石杵踩起来了。
妈妈看见孩子这么费劲,很心疼,就说:“仲揆,你别舂了,这个活儿不是像你这么小的孩子干的。
小仲揆却悦:“妈妈,我要吃饭,也要帮助你舂米。
就这样,小仲揆连踩带拉,手脚一齐使劲,虽然速度不快,却是一杵一杵地, 坚持不懈地帮助妈妈把稻谷舂成了白米。吃菜也是困难的。有时妈妈说:“哎,今天又没菜吃了。
小仲揍就会不声不响地提上一只小提篮,带上一个小铁盒,从菜地里挖出几条蚯蚓装在里面,再拿起一根钓竿,走到屋前的池塘边,放下钓竿,静静地等候着上钩的鱼。
小仲揆的手很灵巧,那根钓竿就是自己从竹园里砍的一根竹子做的,大蒜头的秆儿做的浮子,缝衣针砸上一个弯钩儿就是钓钩。
在这小小的池塘旁边,也有左邻右舍的孩子,手里拿着钓竿站在塘边钓鱼。可 是只见小仲揆一会儿提起钓竿,一会儿放下钓竿,不大功夫,他就能给妈妈提去小半桶作把长的鲫鱼爪子,而别的孩子还都没有什么收获。
当孩子们看见小仲揆提着装了不少鱼的小桶往家走的时候,忍不住带着羡慕的 神情问他:
“咦,李仲揆,你怎么能钓那么多的鱼呢?
小仲楼反倒觉得问得奇怪,反问他们:
“钓鱼的时候,你们都看着哪儿来着?你得盯着那个‘浮子’,它一动你就要赶快提竿儿,不能等到它都沉到水里去了好半天才提,这时鱼把食都吃光了,跑啦!
围在小仲揆跟前的孩子们嘻嘻地笑了,因为他们在钓鱼的时候,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并没有认真去把它当作一件事情来做,更没有去动脑筋琢磨琢磨,想想怎样才能钓得又快又多――谁还为了钓鱼这么一件小事去费那么多的脑子呢?
秋后,几个孩子一打伙,小仲揆跟着大家一同到离家比较远的一口公塘里去踩藕。
枯萎的荷叶底下,埋藏在深深的烂泥里面的,是又白又嫩的藕。说也奇怪,这 样又白又嫩的藕,总是一节一节连得很完整地被小仲揆从烂泥里踩了出来;而别的孩子,却往往溅了一身泥浆,嘻嘻哈哈地在塘里闹腾半天,只能提着一节半节的断藕茬子回家。
“真怪,李仲揆,怎么塘里的藕也全都被你碰上了,你怎么踩得这么好呢?” 回家的路上,小伙伴忍不住又羡慕地问他。
小仲揆又奇怪地反问他们说:“你们是怎么踩的呢?我是顺着荷叶先踩到藕, 再用脚细心地分出藕路,顺着它生长的方向,一脚一脚,一点一点地把泥踩去,让藕露出来,小心别在藕节的地方把藕踩断,这样再想找到就费事了。”
孩子们又嘻嘻地笑开了:“谁知道藕都怎么长在泥里面?又看不见,又摸不着。 我们就用脚在烂泥里踩呀,端呀,东一脚,西一脚,有时好像踩着了,再踩一脚, 又找不到了……”
邻居的大人们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谁家的孩子勤快,谁家的孩子手巧心灵,他们都清清楚楚。怪不得四周的邻居都向小仲揆的妈妈夸奖说:
“卓侯先生娘子,别看仲揆这个孩子年龄小,他的心思是多么细密啊!”
孩子们有谁不盼着过年的呢?只不过有钱人家的孩子过年盼着大人给买这买那,给压岁钱;而穷苦人家的孩子过年,就得靠自己想着办法玩就是了。
小仲揆就是这样,冬天,野外的活儿少了,他就忙着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准备过年的礼物。
有人送给他两个大香椽,那是一种像广柑那样的果实,放在屋子里满屋清香。 平常人们就把它放在房间里留着闻个清香味儿。李仲揆却细心地用小刀将它剖成两半,剥下皮来,把它们分别扣在小小的碗上风干,又用小刀在皮上刻了美丽的花纹,再剥下来,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对又漂亮又芳香的小坛子,送给自己的小妹妹装点小零碎。
他又上竹园里砍了两根毛竹,剖成细篾,七弯八绕地,扎了一盏花样翻新的花灯――孙悟空打秋千。夜晚在灯里点上一支蜡烛,里外透明,那大闹天宫的猴子翻在秋千上,待上不下,那副滑稽而又调皮的样儿,人们见了没有不乐的。这是小仲揆送给弟弟的礼物。
他还帮着妈妈做米花糖――先用晾干的糯米饭炒成炒米,再用小火热点糖稀, 就热将炒米拌在里面捏成炒米团,晾凉以后切成薄片,就是又香又脆的米花糖。
小仲揆不声不响地把这一切都做好了,妈妈在一旁看着,忍不住自己也觉得惊奇,这一切,他都是跟谁学的呢?她问:
“孩子,谁教你刻字刻花的呀? ”
“我在集上,看刻字的匠人刻的。”
“谁教你扎的花灯呢? ”
“我看见集上卖花灯的人扎过。 ”
“那,炒米花糖你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啊?”
“我看见卖米花糖的老婆婆,她是这样做出来的啊!”
妈妈不再问了,原来他真是一个心眼细密的好孩子。
我也要造一艘铁船
山洼洼里的孩子是难得有机会进城去玩的。一天,小仲揆跟着爸爸,出了回龙山,来到团风镇。
那是一座不大的镇子,不繁华,也没有特别的吸引力,可是从镇边流过的汹涌澎湃的长江,使小仲揆惊讶不已。
长江滔滔不绝地流着,各种各样的船只在长江里行驶。有用人摇着橹慢吞吞前 进的小木船,有张着帆走得比较快的大木船,最令人仰慕的就是那又高又大又长的 大轮船了,它简直像一幢楼房在江面上航行,跑得快,装得多,上面还挂着五颜六色的旗子,漂亮极了。
“爸爸,那是什么船呀?”小仲揆拉了拉爸爸的衣襟问。
“孩子,那是轮船。 ”
“它是什么做的呀?那么大。”
“钢铁做的。 ”
“钢铁?”小仲揆问, ”
“钢铁那么重,怎么能够浮在水上呢?”
“因为船舱里面是空心的,”爸爸回答,“船就不会沉了。”
“它不用人摇橹,又没有帆,怎么还跑得那么快呢?”
“它是轮船,靠机器开动。”
“机器怎么有力气去开动这么大的轮船呢?”
“看见那根大烟囱了吗?瞧,它正冒着黑烟,那底下烧着煤,煤把机器里的水烧开,水变成蒸汽,就能推动机器前进。”
“烧煤就能推动机器?”小仲揆又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出神地看着向远方驶去的大轮船,觉得这一切都太新鲜了。
“呜――!”轮船鸣了一声长长的汽笛,吓得小仲揆赶紧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同时又兴奋地大声对爸爸说:“爸爸,我听见它的叫声了,它的力气真大啊! 叫声都那么吓人!”
说得爸爸也笑了。
回来的路上,小仲揆一直兴奋地和爸爸谈论着这种大轮船,这样的船真是太有意思了。
突然,小仲揆说:“爸爸,我也要做一只铁船。”
“你会吗?孩子。”
“我去试试。”
回到家里,小仲揆果然忙开了,他从街上向修壶的爹爹要了一点“冰”铁皮 (就是“马口铁”)回来,先在纸上画好图样,再比在铁皮上用剪子把它剪下来, 又用小锤敲敲打打,一艘两头翘起,中间有船舱,上面挂着小旗,还竖着一个大烟 囱的小铁皮船就做出来了。
小仲揆把它拿到池塘边,小心地将它放到水里。
“它真的漂在水面上啦!” 小仲揆高兴地呼喊着,用手划动几下水,船还能顺着水流前进一段距离。
“它是我做的小轮船!”小仲揆高兴地叫道,“呜――它叫了。”
那个时代,孩子们中根本还没有什么船模、舰模等活动,小仲揆做的这件新玩意,吸引了隔壁左右邻居都来看热闹。
还是小仲揆的老师陈二爹见多识广,他一面夸奖小仲揆做的这艘“轮船”真“像”在长江里航行的那种大轮船,一面鼓励说:“仲揆这孩子有志气,现在造小船,将来造大船!
要多做好事
刚刚过完一个热热闹闹的元宵节,睡到半夜,突然听到隔壁邻居的惊呼声:
“起火了,起火了!快来救火啊!”
小仲揆全家赶紧起床救火。原来是隔壁河南太婆家里的火冲破了房顶――她的 孙子白天玩鞭炮,一个炮仗落到了柴草垛里,当时没有在意,半夜里却着起火来了。
浓烟大火就发生在隔壁,农村里谁家不是木头架子草棚的顶,怎么不惊慌啊! 大家急急忙忙,有的往外搬东西,有的赶紧挑水救火。
慌乱中,突然不见了小仲揆,妈妈的心里惊疑不定:“这孩子,他跑到哪儿去 啦? 经过七手八脚的抢救,火熄灭了,人们也渐渐散去,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妈妈 这才看到,小仲揆也走出来了。只见他脸上左一块、右一块黑灰,鞋子全湿了,衣 服上也是连上带泥,手里提着一只小提桶,桶里放着一只瓢。 “孩子,你上哪儿――你也去救火了吗?”母亲惊呼着。 小仲揆不声不响地点点头。
母亲赶紧把他拉到自己身边,抚摸着额头上被火焰燎焦了的头发,心疼地说: “孩子,你还不到10岁,人比桶也高不多少,怎么能去救火啊!
“我从塘里提半桶水,顺着搭在房后的梯子爬到房顶上去,用瓢一瓢一瓢地往上面泼水。泼完了,我再去提一桶水。
“嗨!真难为这个孩子了,他怎么提得动这么一桶水啊!
“他怎么爬得上那么高的梯子啊!
当邻居的大人们正在七嘴八舌夸奖小仲揆的时候,他却溜走了――去看看遭到 不幸的河南太婆的一家怎么样了。
他看到,河南太婆从大火里被匆匆忙忙抢救出来的时候,没有来得及穿棉衣, 此时正围着一床烧破了的旧棉被坐在那里,冻得瑟瑟发抖。
小仲揆走到自己的奶奶跟前,轻轻地对奶奶说:“婆婆,河南太婆没穿棉衣, 您给她几件衣服吧!”
奶奶看了看这个懂事的孩子,走到自己刚刚抢救出来的包袱跟前,从不多的衣服当中,找了几件可以御寒的衣服递给小仲揆。他抱着这几件衣服,赶紧跑到河南太婆那儿去了。
这是在学馆里。一天晚上,入睡以后,仲揆在朦胧中仿佛感到有人在拉他枕着的衣服,并没有在意。可是睡在他身旁的同学被惊醒了,原来有小偷来偷盖在他们被子上的衣服。
手脚快的同学赶紧爬了起来去捉这个小偷,不一会儿,小偷果然被抓回来了, 他衣衫褴褛,被反扭着双手,并且显然已经挨了打,鼻青脸肿。很快,大家七千八脚地把小偷吊到了树上。有人还在叫着:“非得打他一顿不可!”
李仲揆在吵吵嚷嚷中却返身走进了课堂,只见他端出来了一张凳子。
“他这是想干什么?”有的同学在悄俏议论。
李仲揆不声不响地将凳子放在被反吊在树上的小偷的脚下,使他不致于悬空晃 荡着。
这下子使得那些叫绑叫打的人泄了气,人群渐渐散开了。
李仲揆把绑着小偷的绳子解了开来,让他自由,然后又诚恳又认真地对他说:
“你莫要做坏事,做了坏事,人家就要打你;你要多做好事,别人才会对你好。”
小偷的眼眶里泪如泉涌,向李仲揆鞠了个躬,就跑了。
那些爱打闹的学生感到十分扫兴,他们抱怨李仲揆说:
“他偷人家的东西,而且还想偷你的东西,你还去帮他。”
仲揆没有申辩。
也有人好奇地问李仲揆说:“那时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看见他穿得那么破,又那么瘦弱,他被反吊着,还挨打,太可怜了,心里不忍。”小仲揆天真地回答。
“你放了他,他到别处去还会继续偷的,不教训他一顿,再也改不好。
“我想,”李仲揆和善地回答说,“人总是希望能够像人一样的生活。要不是生活逼迫,也许不会走这条路。我希望他以后会做一个好人。
求学去
“喔喔喔!喔喔喔!”蜷缩在鸡窝里的大公鸡,把插在翅膀底下的脑袋伸出来, 扑扑翅膀,打响了黎明前的鸡鸣!
山坎下的那间小破屋里,点着一根灯草的油灯,一直亮到这会儿。仲揆的妈妈 缝完了最后一针,咬断了线头,把针别好。这原是她陪嫁时的衣服,如今给即将出 门去求学的小仲揆改缝了一件棉袄。她将棉袄折好,又将几件已经缝补好的换洗衣 服打成一个小包袱,就去灶堂底下点火做饭。
今天,她要送仲揆离开家乡到武昌去求学。这件事来得真是太突然了。前两天,仲揆从爸爸的学馆里回来,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听城里回来的人说,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办了几个官费小学堂,那里教国文,教洋书,学得好的,还 能出洋留学呐!爸爸让我上那儿考学去。
“你到武昌去考学?”妈妈又惊讶,又为难地说,“钱呢?
“妈妈,那是官费小学堂,不收学费,也不收饭费。
“傻孩子,学堂不收费,连盘缠钱也不要吗?这笔钱又在哪里呢?
“那――”小仲揆想了想,还是决心试一试,“我去找下湾的陈二爹借几个盘缠钱。
母亲默默地同意了。陈二爹是李仲揆的发蒙先生,一向就喜爱这个好学的孩子,慨然借给了他。
不一会儿,小仲揆也起床了。今天必须赶个大早,先走25里旱地赶到团风,才能赶上由团风开到武昌去的轮船。
妈妈叮嘱他说:“孩子,这回你是独自一人去武昌求学,离家远,那儿又没有 亲人,你要自己照应自己,敬老师,爱学友,好好读书。”
“妈妈,我一定好好念书。”
告别了妈妈和家里的亲人,小仲揆背起一个小包袱,夹上一把旧雨伞,上了路。
他,天庭饱满,鼻梁挺直,两只大眼晶莹闪亮,脑后梳着一条乌黑的大辫子。今天,他身穿蓝布衣袍,青布背心,脚下是母亲做的布袜和毛边布鞋。衣着虽然俭朴,却已是一位英俊的少年。
他走过家旁经常去浇水的菜地,经过常帮妈妈提水和钓鱼的池塘,穿过村上的那个小茶亭,踏上了通向回龙山街的崎岖小路。
东方露出了鱼肚色,蜿蜒起伏的回龙山在朦胧的晨曦中显得苍苍莽莽,下贩耕 地的农民已经把牛牵了出来,手扶着犁耙在田埂上慢慢走着。挑担赶集的人,也已稀稀落落地走在大路上。小仲揆的妈妈站在高处,手搭凉棚眺望着,她那亲爱的儿 子正在向着远方走去。
再见,可爱而又贫困的故乡回龙山!
自己争取到的权利
1902年的武汉三镇。
在汉水和长江交接的地方,龟山蛇山隔江相映,古老的黄鹤楼和西洋式的江汉 关遥遥相望,这里就是当年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1840年鸦片战争一役, 帝国主义用军舰和大炮轰开了清朝大门,武汉三镇就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最早, 而又压迫最深的地区之一。它是英、美、日、德、法等帝国主义争夺的对象,己经 成为一个畸形发展的城市。
李仲揆下船以后,打听了好几个人,才找到了南路高等小学堂,怯生生地走进 去办理报考的手续。买了一张报名表就填写起来。
是太兴奋?太紧张?还是由于年轻没有经验?李仲揆自己也不知是怎么搞的, 他提起笔来,在姓名栏下端端正正写下的不是“李仲揆”,却是“十四”两个字。
当他发现这个错误的时候,“十四”已经无可挽回地摆在姓名栏里。他急忙将 “十”字改成“李”字,这“四”字却是不好改动的了。重新买一张报名表吗?他 只带了借来的不多的一点盘缠,付了船钱和饭费,他已无力再买第二张报名表。就 叫“李四”吗?那多不好听,平常人们举例说到什么不相干的人的时候,就用“张 三”、“李四”来代替,他不愿自己就叫这样一个名字。
还有补救的办法吗?李仲揆冷静下来想了一会儿,又抬起头来环顾四周。这是 一所旧皇太子殿改建的学堂,大厅正中,挂着一块横匾,上面的油漆虽已斑驳,大 匾上的“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还清晰可见。
“光被四表”――李仲揆的目光停留在那儿,他得到启发,提起笔在“四”字 的下面,加上一个“光”字。
“李四光!”仲揆端详着自己给自己起的这个新名字,觉得很高兴。“四面发光,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多么响亮的名字啊!
年轻而又单纯的李四光,对于他自己的前途,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充满着多么光明的憧憬啊!
从此,李四光成为李仲揆的大名,他那富有战斗性和科学精神的一生,也正和 他当时在一瞬间起的美好的名字相符合。
入学考试虽然取得了第一名的优秀成绩,但是主考先生看见李四光是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孩子,不太愿意录取他。学堂里有位张先生,很惜爱李四光的才学,极力向主考先生保荐说:“这孩子是我的先生的儿子,聪明好学,读书很用功,这样的人才我们不应该放弃。
结果,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这在当时,叫做“案眉”,得到这个称号 是很光荣的。
李四光正式成为南路高等小学堂里一名成绩佼佼的优等生。
两湖总督张之洞办学有一个指导思想,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才”。他极力讲求兴学,就是为了“选真才,择时用”,主张要选拔出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出来,以适应当时发展工业、实业的需要。他还认为,在办学当中,“小 学为急第一”,所以积极创办了一些以培养出洋留学和进一步深造的官费高等小学 堂。他规定,凡在各路官费高等小学堂读书的学生,只要是考试名列前茅的优秀生, 都可以保送出国。第一名送美国,第二名送英国,第三名送日本。
李四光进入南路高等小学堂以后,发愤求学,虽然几次考试都是名列第一,然而次次保送,他都是榜上无名。
开始,李四光还不明白这里而的奥妙。
然而,几次落选以后,李四光忍不住提出自己的疑问了。他问当初就力保他入 学的张先生:“先生,几次我都榜上无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没有别的原因,”张先生说,“你看看,送出去留学的学生,哪一个不是家里有钱有势的?你的家庭我知道,爸爸是个穷教书先生,哪轮得上呢?”
“不合理!不公平!”李四光感到愤懑。
“不过,你也不必过于介意,”张先生宽慰他说,“我看你只要努力,将来也可以比他们有出息。”
可是血气方刚的少年李四光不服气,他想:“他们不派我去,我就自己去。我一面做苦工,一面自己上学。”
他果真不辞而别离开了学校,搭便船去了上海,想自己到日本去留学。 然而,很快他就明白“此路不通”,不得不仍旧回到小学堂。
学堂当局被李四光这种大胆的反抗行为激怒了。他们责备他,威胁说要开除他, 还要追回他在官费小学堂里所享受的一切费用。
李四光争辩说:“学堂规定了的,成绩优秀就可以保送出国,我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名,为什么出洋的名单上就没有我呢?”
学堂当局哑口无言。
张先生出来排解说:“李四光也是求学心切,而且学业确实优良,这次暂缓追究,且让他再考一次。若是仍旧考得第一,说明这孩子有志气,就送他出洋,若是落榜,也是他自己不争气,那时再除名吧!
张先生是很器重李四光的,相信他是一个争气的孩子。
学堂当局也只好这样收场。
李四光暗暗下了决心。又一次考试揭榜,他果然又是名列第一。
这一次,学堂当局只得保送李四光出洋深造。按照李四光的学业成绩,本应保送美国,但却卡了他一下,把他送往日本。就这样,也是李四光自己争取到的权利。
得到出洋深造的机会,李四光兴奋极了。
但是,去学什么呢?
他想到童年时代和爸爸在江边的谈话,那时他多么向往自己能造一艘钢铁轮船;
他想到在爸爸的学馆里,听爸爸讲到的甲午海战失败带给中华民族的耻辱;
他站在长江岸边徘徊,看到那来来往往,游弋不绝的各色货轮、客轮和兵舰, 没有一艘是中国制造……
“我要去学造船!――将来,我要为我的祖国制造出最优良的轮船、兵舰。我的祖国一定要富强起来!
14岁的李四光,带着他那美好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准备着动身上日本去留学!
李四光的故事30字
李四光出身于穷苦家庭。因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亲李卓侯给他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李仲揆。1902年,在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导下,湖北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的中小学堂,除了教学生传统的经书,还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仲揆跃跃欲试,来到武昌,在湖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可能是太紧张了,他误将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改过之后,他满意地说:“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扩展资料:人物成就1、提出蜓科鉴定方法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将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线表示出来,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并可以减少文字描述的繁琐,从而提高了鉴定的标准性科学性。这十条标准,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蜓科学者所采用。李四光用这个方法,鉴定了大量的化石标本,写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方之蜓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2、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初,李四光开始了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他以很大的兴趣关注中国东部有关第四纪冰川作用问题,在30年代中,完成了《冰期之庐山》一书,引起中国及其他国家地学界的很大兴趣和探讨。40年代他又对贵州高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等地作了调查,发表了不少有关中国冰川的文章,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
李四光的小时侯的故事
1、李四光从小就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诗歌不懂就问的好学生。长大后,李四光也能把小时候看到的大石头与大学中学习的地质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理论学说,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这说明,作为学生,一定要善于思考,而且要把理论与现实有机的结合,才能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2、李四光从小上的是私塾,后来到武昌求学。他到武昌水陆街的湖北省务处报名,小心谨慎地从钱袋子里掏出一元钱买了张报名表。由于工作人员态度不好,弄得他很紧张,在填表时把自己的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填错了就得新买一张报名表,对借钱来读书的李四光来之不易。他想了想决定把原名李仲揆改了,他把“十”改成了“李”,把“四”保留了下来。“李仲揆”变成了“李四”,他觉得太俗,这时他抬头看到大厅中央一块横匾上有四个大字:“光被四表”,于是就在“李四”后面加了一个“光”。 扩展资料1、李四光(1889—1971),男,蒙古族,湖北省黄冈市人,中共党员。生前系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地质学家。2、新中国成立之际,李四光排除干扰,从英国秘密回国,历经周折,于1950年5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四光
李四光的名人故事二十字
[李四光的故事]
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李四光与大石头的故事
小时候的李四光,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地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小伙伴围着大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很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明白了,这块石头是片麻岩,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因为那时候只有秦岭有片麻岩。扩展资料故事由来:《奇怪的大石头》文章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精神。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他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潘钟祥就明确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说明中国广布的陆相地层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反驳了西方所持的中国贫油的观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四光
李四光的事迹有哪些
你好,李四光是我们现代地质力学的奠基者,他的一生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把自己的青春和所有的才华都奉献给了国家,他是一名优秀以及伟大的科学家,我们会永远记着他的名字,为他光荣的事迹点赞之外,我们更应该学习他身上的科学态度,对工作严谨的作风,还有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李四光作为我国现代地质研究的开拓者,在一片空白的地质力学上书写了自己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奠定了基础。他的一生在做地质研究,是一个教育家和音乐家,可谓是才艺双全。他做出的奉献主要有,中国石油的勘探,开发利用,以及为地球科学,地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技术的指导。李四光的研究为我国石油开采和石油储存以及地分层的研究做出有意义的奉献,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对地震的预测和地震预防,一直是我们人类不断探索的道路。在人们没有掌握地震的科学信息之前,人们对待地震是恐惧的,那么李四光的主要奉献还表现在对地震的预报上,他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所以他提出过很多预测发生地震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后来的证明都是正确的。李四光除了自己在科学方面的奉献,他还对我国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奉献。他觉得国家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的重视。所以在他的工作研究之外他还投身于教育事业,出席过多所大学的演讲,为学生们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受到他的教育影响很多才子后来也都有不错的成绩,为后来开展地质研究工作不断地输送人才,所以李四光为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很多奉献。
名人故事大全:李四光的一生
李四光(1889~1971年),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际上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今黄州市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1889年10月26日,我国着名的科学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李四光本名李仲揆(kuí),李四光这个名字,是后来李仲揆去上学的时候,需要填写报名单,李仲揆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随手就写了个“十四”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年龄。可是,他马上便发觉填错了栏目,这下可怎么办呢?聪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了几笔改成“李”字,可“李四”这个名字实在不好听,正在为难的时候,李四光抬头看见堂中上方挂着一块大匾,上写“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光”字。从此,李仲揆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jiǎo)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gěng)直,爱打抱不平,曾经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5岁的时候,李四光开始跟一位姓陈的老先生启蒙,6岁转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李四光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踩凳子,闹翻了天。李四光从小就喜欢动脑筋,问问题。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捉迷藏的时候,看到村头的一块特别大的石头,他就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石头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呢?也许是个偶然的巧合。他后来果真成为着名的地质学家,还曾科学地回答过他孩童时的疑问呢。
李四光小时候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什么小船啦,小汽车啦,各种色彩的灯笼啦什么的。他心灵手巧,同龄的孩子都喜欢他、佩服他。特别是,他富有同情心,对左右邻里的穷苦人有很深的感情。
有一次,天气很冷,一个小偷摸进私塾里把同学盖在被子上的棉衣偷走了,被同学捉住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狠揍了一顿,最后还被吊了起来。但是只有李四光没有动手,他只是悄声不响地拿来一条板凳,垫在小偷脚下,劝诫说以后不要再做坏事了,不然挨这么多打,可怎么受得了呢?
1902年5月,湖北省开始兴建大、中、小各种学堂,少年有志者,都愿意来武昌上学。消息传到黄冈后,李四光也向父母提出了上学的要求。父亲很支持他,从乡亲手里借来路费;母亲也支持他,特地将自己出嫁时的嫁衣给李四光改制了一件棉袍子。李四光告别父母,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省城武汉求学。
1902 年冬,李四光进入武昌第二高等小学堂读书,由于该学校是寄宿制,全部食宿均由学堂供给。李四光全家都很高兴。在这里,李四光学习非常用功,他如饥似渴地吸取各种知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由于没有人帮助疏系,直到1904年7月,他才被破格选派去日本官费留学。李四光回黄冈向父亲辞行,随即乘船去日本。但官费有限,他只好买了统舱票,以便节约开支留作它用。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学习,李四光心情无比激动,特别是当船驶出上海吴淞口,眺望大海,波涛汹涌,茫茫无际;小小少年,心旷神怡,站在甲板上,久久不愿回舱。他的思绪随着海风海浪飘得很远,很远??
经过漫长的旅行,轮船终于抵达日本的横滨港,后又乘汽车来到东京,但不巧的是,临行前,亲友饯(jiàn)行,李四光多吃了些甲鱼之类的荤腥,在海上又着了点凉,所以一到东京便腹泻不止,医院诊治为痢疾,并对他隔离治疗,只得借钱治病。这次病对他影响很大。当大夫劝他平时多吃素少吃荤时,他永远记住了这个劝告,几乎一生饮食清淡,至多吃点鱼呀蛋呀什么的。所以,有的朋友和他开玩笑说,李四光只是吃一些不会叫的东西。
在日本,李四光首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主要学习日本国的语言和初等数理比。1907年7月毕业之后,李四光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据说,这个学校每年仅能吸收中国留学生10名左右,而报考者竟达千余人,李四光能够考中,是极其不容易的。
在学校,李四光学习刻苦,生活依旧清贫。每月收到的官费用于必须的开支后,已所剩无几。为了省钱,他常常把生米放进暖水瓶中,加上开水,浸泡一夜,第二天,凑着咸菜一起吃下去。除了学习、生活,李四光更关心祖国的命运。他常步入留学生会馆,听演讲,听报告,结识了许多民主革命家。他剪掉自己的辫子表示站在革命一边,拥护革命。1905年7月,李四光终于在东京见到了他敬仰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和宣誓仪式。孙中山曾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学,蔚(Wèi)为国用”.当时,李四光年仅16岁。
1910年7月,李四光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结束了7年留学日本的生活,和同学们一起返回祖国。不久,他被派到武昌县花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从学生到教师,李四光感受到一种新鲜和责任,他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当时,李四光正在北京参加留学毕业生的全国统一考试。他听到消息后,异常兴奋,立即收拾行装南下。回到武昌不久,李四光便被委托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来,又改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等职。然而,革命的发展并不是像他想象的一样。不久,袁世凯上台,打击和排挤革命党人。李四光发展实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宏伟计划已成幻想,他内心郁闷,陷入彷徨之中??于是,李四光产生了再去读几年书,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的想法。1913年7 月,李四光由官派出国,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继续深造,年轻的李四光如愿以偿。当时,和李四光一起留学的有4个人,政府发放的路费全是金条。李四光告诉同伴:“你们慢慢收拾行李,我去银行兑换钱币。”当李四光来到银行的时候,一身破旧的衣服引起了银行职员的怀疑,非但没有换回钱币,还被怀疑偷别人的金条而被抓了起来,任他如何解释也没有结果,连饿带冻,第二天才被同伴救回。尽管如此,青年李四光还心系父亲兄长,将自己旅费的一部分省下来交给他们,以供弟妹们上学之用。这是何等令人感动的情怀呵!李四光试图用所有的爱恋来报答14年乡村生活中父老乡亲所给予他的关怀与厚爱,就像他后来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一样,鞠躬尽瘁而又无怨无悔!
长途跋涉,远渡重洋,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终于抵达伦敦。这里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故乡,是近代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如今早已车水马龙,五光十色,大厦林立。但在李四光的眼里,这一切无异于过眼云烟,他心里更渴求的是知识和科学。经过慎重的选择,李四光决定进入在采矿方面较为着名的伯明翰大学。他匆忙离开了伦敦,来到了英国西部重镇伯明翰城,在学校附近的一所公寓住了下来。李四光的确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学生,即使休息时间,也下放松学习。偶尔在假日走进公园,看看名胜古迹,身边也总是少不了一叠报纸杂志,或是一卷厚厚的书籍。在林阴里,在流水旁,他一坐下来就抄抄写写,或是思考一连串的问题。但平静的学习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和以德、意、奥为一方的同盟国,为重
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展开了生死大战。一时间,生活物资日益短缺,物价开始上涨,生活极度困难,许多留学生已无法忍受,纷纷离开英国。但李四光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从小养成的坚忍精神,节衣缩食,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学习坚持了下来。他常常利用假期,跑到矿山做临时工,赚钱维持生活,继续完成学业。在这样艰难的时候,他乐观旷达,劳逸结合,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拉小提琴,并成了终生的爱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8年5月,李四光用英文写成了一篇长达387页的论文--《中国之地质》,并提交伯明翰大学地质系。6 月,他通过了论文答辩。由于这篇论文的提出,李四光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不久,李四光接到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发来的聘书,请他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6 年多的英国留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尽管国内依然是军阀混战,你争我夺,李四光还是接受了邀请,带着为真理奋斗的治学精神,带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1920年5月,李四光结束了漫长的求学之路,回到北京。此时,他已经31岁,在这年轻的生命成长中,除了幼儿时期和暂短的工作以外,他几乎都在不停的学习中忙碌着,东奔西走,上下求索。如今,对李四光来说,该是他向祖国贡献知识和学问的时候了!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李四光到地质系后,主要讲授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备课认真,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特别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训练。从岩石的肉眼识别,到显微镜下的鉴定以及进行全面的化学分析,他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他考试的方法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方法,除了要进行笔头的问答以外,还发给学生几块岩石的标本,要求他们写出标本的名称、矿物成份、生成条件、与矿产的关系等等。他还极其重视书本以外的知识,经常带学生赴野外考察,边看边讲,边讲边看,要求同学们大量采集标本,回来后,归类整理,陈列在实验室供教学研究之用。
在长期的国外留学生活中,他亲身感受到中国人受尽歧视的耻辱,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曾说:“我们不能不承认人家的文化程度比我们高,艺术比我们精。人家的地方已经开辟到十分田地,我们的一块沃土,还在那里荒着。请他们来做好了,再拱手奉还给我们,世界上恐怕没有那么一回事。所以,我们一线的生机,还是在我们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举起锄头向前挖去。”所以,李四光上课的时候,除了科学上的一些专有名词以外,他始终坚持用中文讲解。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叫他“Mr.李”,叫了几声,他就问那个学生叫谁?那个学生说:“叫你。”李四光说:“你可以称我老李、小李或阿猫、阿狗什么的,但是我不准你叫我‘Mr.李'.”有一次,李四光带了七八个学生到宜昌做野外考察,在街上看见一个美国人坐人力车不给车钱,还要拿起手杖打拉车人。李四光看到后,气愤极了,就跑到美国人面前一定要他付车钱,并且不准打人。那个美国人开始愣了一下,后来一看是一个穿破西服的中国人,竟蛮不讲理地冷笑一下,准备一走了之。李四光和七八个学生操起地质锤把他拦住了。那个美国人一看事情不妙,只得乖乖地给了车钱,灰溜溜地走了。路上的行人都为此感到扬眉吐气。
1937年 7月 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芦沟桥事变”,我 29 路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日军在上海登陆。12月13日,南京沦陷。19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国民党政府仓皇逃亡重庆。中央研究院也奉命随政府内迁。李四光率地质研究所南迁桂林,在这里度过了将近七个春秋。
1944年春,日军侵袭,战事吃紧。李四光和地质所同事一起,携带轻便物品,于6月27日仓猝离开桂林,经过20多天旅行,到达贵阳。一路上人挤人,水泄不通,又饿又渴,又乏又困,狼狈不堪。到了10月,日寇进犯更加凶猛,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眼看贵阳要被围困。李四光和同事们只好再次奔波,出贵阳,奔遵义,入四川,大概11月光景,终于到了重庆。长途奔波,精疲力竭,对一个55岁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到了重庆以后,李四光夫妇的健康情况已变得十分糟糕了,再加上触景伤情,李四光又想起了朱森蒙冤离去的惨痛记忆,他的精神是极不愉快的。对时局的愤慨和生活的困苦二者交织在一起,使这位一向坚强的学者也禁不住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1947年6月6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在南京决定,让李四光代表中国参加1948年8月在英国首都伦敦召开的第xx届国际地质学会。李四光感到这是个离开乌烟瘴气的国统区的好机会。他极其珍视这个机会,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准备论文,反复修改,力争代表中国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见解。这也
是李四光的一贯学风。1948年2月,李四光从上海启程,几经辗转,直到4月初,才在香港搭
上一艘挪威货轮。大海里的航行是异常艰辛的。对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来说,已不再充满神奇。面对滚滚波涛,海风呼啸,李四光心中思念自己的祖国,祖国正像一艘火海里的航船,中国的人民正在忍受战争的煎熬?
经过大约两个多月的艰难航程,货船终于抵达法国南岸的大港马赛。上岸后,他改乘火车经法国首都巴黎,再横渡英吉利海峡,抵达英国伦敦。码头上,可爱的女儿正站在那里迎接他。李四光的女儿李熙芝当时正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她早早地等候在多佛尔码头,迎接父母的到来。1949年 9 月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开幕。在公布的各民主党派、区域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和特邀人士等名单中,李四光是作为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的代表之一而列选的。但是,正当李四光以焦急的心情准备回国时,台湾的国民党却正在策划着一个罪恶的阴谋。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锡接到国民党外交部的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将其扣留。一个朋友将这一切打电话告诉李四光。接到这个消息之后,李四光当机立断,拿起一个小皮包,只身从普利茅斯渡过英伦海峡来到法国。
1950年3月初,李四光秘密回到香港,随即住进他的朋友预先安排的一个僻静的住所。
1950年4月6日,李四光夫妇一大早就来到车站,6点多钟便乘上了香港至九龙的火车。不久便踏进了祖国南方的大门。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和难忘的时刻啊!
1950年5月6日清晨,李四光夫妇到达北京,受到新老朋友的热烈欢迎。李四光被安排住在当时北京级的饭店--六国饭店。一个多星期后,又迁到北京饭店。住进北京饭店的第二天晚上,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前来看望他们,令李四光夫妇十分激动。周总理鼓励李四光协助郭沫若院长做好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同时发挥专业特长与优势,把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主要责任担负起来。李四光会意地连连点头,他说:“今天是中国未有的大时代,一切人都要努力,不能落伍。”正是在党和人民的关怀、重视和信任下,李四光开始了最有意义的工作。
1950年8月17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解放后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团结的大会。大会结束的时候,选举李四光为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他肩上的担子又加重了。
50年代初,李四光承担的另一重大的任务就是,把全国的地质工作者组织起来,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连年的劳累使李四光的健康状况有所下降,他时常带病坚持工作,万不得已才去医院住院治疗。但是,1957 年 11 月,李四光的肾病加重,小便带血,背部生疔(dīng),住进了北京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手术刀口基本上愈合了,但创痛还没有完全消除李四光就急于出院,返回了工作岗位。关于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在 50年代以前,不少地质学家抱着悲观的看法。1915~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马栋臣、王国栋曾率领一个钻井队,在陕西北部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不少钱,收获不大走掉了。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中国调查地质,回国后写文章说,中国是贫油国家,在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
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部分不会有大量石油。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
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在1928年的时候,李四光就曾写文章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开。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李四光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他认为,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区域有以下三个:一是青、康、滇、缅大地槽;一是阿拉善-陕北盆地;另一是东北-华北的平原地区。他说首先应该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
李四光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1954年初,地质部成立了全国石油、天然气普查委员会。1955年 1 月 20 日,地质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组成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5个石油普查大队。经过艰苦工作,终于发现了很多可能储油的构造。
1956年1月下旬,地质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1956年将派93个地质队,430多名地质人员奔赴12个地区进行普查和细测。这样经过3年的石油普查工作,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苏、贵州、广西及华北、东北等有希望的含油远景区,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并在柴达木等构造上,探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1958年3月,四川的南充等地,相继出油,开辟了我国西南石油工业基地。
1958年2月,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共同发出“三年攻下松辽”的战斗号召。地质部从四川、青海、陕甘宁调集队伍,加强松辽找油工作,终于在吉林省扶余县的一个钻井中,首次遇见厚达70厘米和50厘米的油砂岩层。同年秋天,发现了大同镇“长垣”构造,出油后改为大庆长垣。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我国东部找油的一个重要突破。之后,又在华北、中原、汉江、广东等地相继发现一大批油田。
1964年元月1日下午,毛主席请李四光晚上七时半到中南海怀仁堂一起观看现代豫剧《朝阳沟》。接到电话之后,李四光的心情异常激动,当他在开演之前来到休息厅的时候,毛主席健步走来,同他热烈握手,谈起石油问题时,毛主席高兴地说,你们两家(即地质部和石油部)都有很大的功劳。
1971年 4 月 24 日,李四光因为感冒发烧,住进了北京医院。入院后,虽然很快便退了高烧,但血压一直波动得很厉害。晚上,他常常不能入睡,往事总是萦绕心头。一天晚上,李四光特别兴奋,他和陪他的女儿谈了很多很多:从青年时代漫长的求学之路到30年代的黑暗中国;从建国初的艰苦奋斗到如今的各种经历。
1971年4月29日上午8时30分,李四光这位历经风霜、鞠躬尽瘁、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了一生的伟大科学家永远离开了我们。
李四光的故事讲述李四光童年的故事
简介:李四光,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新中国地质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地质力学以其独特的学术见解创立,不仅成功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类型的形成机理,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根据他的理论,我国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长江北岸附近,有一个地方叫黄冈,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1889年10月26日,中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出生在黄冈县城以北25公里的小村庄下张家湾。李四光真名叫奎,李四光的名字。后来,当李重茂去上学时,他必须填写登记表。李重茂误把姓名栏当成了年龄栏,写了个“十四”。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年龄。但是,他马上发现自己填错了一栏。我现在能做什么?聪明的李四光在“十”字上加了几笔,改成了“李”,但是“李四”这个名字真的不好听。在处境艰难的时候,李四光抬头看见大殿顶上挂着一块大匾,上面写着“四灯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加了“光”字。从此,李重茂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那就是“李四光”。李四光小时候,家庭生活很困难。一家几口人只靠父亲的学校给学生收一点学费。如果饥荒年学校学生少了,就有毁粮煮饭的危险。当他们不得不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从当地地主的房子里租食物。所以,李四光的妈妈经常为了零花钱而织布。尤其是李四光的父亲是个正直的人,喜欢打抱不平。他因与黄冈革命党人有联系而被迫逃离家乡,到南京躲藏了一年多,家庭生活更加困难。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五十多岁时,他不时想起童年的苦难,对父母的苦难深感痛心。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努力的习惯。他经常帮妈妈劈柴、做饭、磨东西、扫地、挑水、放羊、割草等。而且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五岁时,李四光开始启蒙一位名叫陈的老教师。六岁时,他搬到父亲的私塾,跟着父亲学习。李四光学习时,努力、认真、勤奋。从早到晚忙着朗读,背诵,练习,写作。他不喜欢开玩笑。老师不在的时候,他依然可以一个人学习,而不是像其他孩子一样爬上桌子踩在凳子上摔倒。李四光从小就喜欢思考和提问。有一次,他和孩子们玩捉迷藏的时候,看见村头上有一块大石头。他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这块石头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也许是偶然的巧合。他真的成了著名的地质学家,科学地回答了他小时候的问题。李四光小时候喜欢做各种颜色的玩具、船、车、灯笼。他很有独创性,他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喜欢并钦佩他。特别是他富有同情心,对邻居中的穷人有很深的感情。有一次,天很冷,一个小偷进了一所私塾,偷走了盖着被子的棉衣。被同学抓住后,你一拳打我,一脚打我。最后,他被挂了。但只有李四光没有做到。他只是悄悄地拿来一个凳子,放在小偷的脚边,警告他以后不要做坏事。不然他怎么受得了这么多打?1902年5月,湖北省开始兴建各种大、中、小型学校。有志青年愿在武昌读书。消息传到黄冈后,李四光也让父母去上学。父亲很支持他,向村民借了路费;他妈妈也很支持他,特意把婚纱换成了李四光的棉袍。李四光告别父母,第一次离开家乡到省会武汉读书。1902年冬,李四光进入武昌第二高级小学。因为学校是寄宿制,所有的食宿都由学校提供。李四光一家人很开心。在这里,李四光学习很努力。他渴望各种知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因为没有人帮忙撇清这层关系,直到1904年7月才被送到日本正式学习。李四光回黄冈和父亲告别,然后乘船去了日本。但是官方的花费有限,他只好买了一张飞机票省下钱,挪作他用。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读书,李四光很兴奋,尤其是船驶出上海吴淞口,眺望大海,波涛汹涌,一望无际。小男孩开心地站在甲板上,久久不肯回舱。他的思绪随着海风和海浪飘走了?一端有带圈可握的短马鞭经过长途跋涉,轮船终于抵达日本横滨港,然后乘车前往东京。可惜走之前亲戚朋友都去吉安了。李四光像甲鱼一样多吃肉,海上感冒。所以,到了东京,他就拉肚子了。医院把他当成痢疾病人,隔离治疗。他不得不借钱治疗。这个病对他影响很大。当医生建议他平时多吃素食少吃肉的时候,他一直记得这个建议,几乎一生都吃清淡的食物,最多吃鱼和鸡蛋。所以有朋友跟他开玩笑说,李四光只吃不叫的东西。在日本,李四光首先进入东京的弘文学院,主要学习日语和初等数学及物理。1907年7月毕业后,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院。据说这所学校每年只能招收10名左右来自中国的学生,报名人数超过1000人。李四光要通过考试是极其困难的。在学校,李四光学习刻苦,生活贫困。扣除必要的开支,每个月收到的公务费用越来越少。为了省钱,他经常把生米放在保温瓶里,加开水,泡一晚上,第二天就着咸菜吃。除了学习和生活,李四光更关心祖国的命运。他经常走进留学生礼堂,听讲座、听报告,遇到很多民主革命人士。他剪掉了辫子以示对革命的支持。1905年7月,李四光终于在东京见到了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并出席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的成立大会和宣誓仪式,孙中山老师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年纪轻轻就参加革命,真是太好了。”你必须“努力学习,报效国家”。那时候,李四光才16岁。1910年7月,李四光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结束了在日本的七年学习,和同学们一起回到了祖国。不久,他被派往华林武昌县的湖北中等工业学校任教。从学生到老师,李四光感受到了一种新鲜感和责任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当时李四光正在北京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听到这个消息后,他非常激动,立即收拾行李,前往南方。回到武昌后不久,李四光受托参与湖北军政府的财务管理部门。后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工业部部长。然而,革命的发展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不久,袁世凯上台,打击、排挤革命党人。李四光发展工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宏伟计划化为泡影。他很沮丧,很失落?马鞭因此,李四光萌生了再学习几年,走科学救国道路的想法。1913年7月,李四光被政府派往国外伯明翰大学学习。李东阳四光如愿以偿。当时四个人跟着李四光读书,政府出的路费都是金条。李四光对同伴说:“你慢慢收拾行李,我去银行换硬币。”当李四光来到银行时,他破旧的衣服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怀疑。他没有兑换硬币,而是因为偷了别人的金条而被捕。没有人给他任何解释。他饥寒交迫,第二天被同伴救了出来。尽管如此,年轻的李四光还是照顾父亲和哥哥,省下一部分路费,送给弟弟妹妹们上学。这是一种多么感人的感觉啊!李四光用他全部的爱来回报他14年的农村生活对乡亲们的关心和爱护,就像他后来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无怨无悔!经过长途跋涉,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终于抵达伦敦。这里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故乡,也是现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现在,有许多交通和丰富多彩的建筑。但在李四光眼里,这一切无异于逝去,他的内心更渴望知识和科学。经过慎重选择,李四光决定进入以采矿闻名的伯明翰大学。他匆匆离开伦敦,来到英格兰西部重镇伯明翰,住在学校附近的公寓里。李四光确实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学生,即使休息也能放松学习。偶尔假期走进公园,参观名胜古迹,身边总是一堆报纸杂志或者厚厚一卷书包。在树荫下,在流水旁,他坐下来抄写或思考一系列问题。但是平静的学习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方面与英法俄结盟,另一方面又与德意奥结盟,为再次分裂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展开你死我活的战争。一段时间,生活资料日益匮乏,物价开始上涨,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很多留学生受不了了,纷纷离开英国。但李四光从小就攒够了钱,克服了种种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坚持学习。他经常利用假期在矿上做临时工谋生,继续完成学业。在这样困难的时候,他乐观豁达,劳逸结合,业余时间学会了拉小提琴,成了他一生的爱好。很多事情发生了。1918年5月,李四光用英文写了一篇387页的论文《中国地质学》,提交给伯明翰大学地质系。6月,他通过了论文答辩。由于这篇论文,李四光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不久,李四光收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书,请他回国,在北京大学任地质学教授。六年多的英国留学即将结束。虽然国内仍有军阀混战,但李四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热情接受了邀请。1920年5月,李四光经过长途跋涉回到北京求学。此时,他31岁。在这幼小的生命里,除了童年和短暂的工作,他几乎总是忙于自己的研究,东奔西跑,上上下下。现在,是李四光为祖国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见识的时候了!新生活是来到地质系后,李四光主要教两门课: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他认真备课。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特别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从岩石的肉眼鉴定,到显微鉴定,再到综合化学分析,他都要求学生掌握。他的考试方法不同于其他老师。除了书面问答,他还给学生一些岩石标本,让他们写下它们的名字、矿物成分、形成条件、与矿物的关系等。他也非常重视书本之外的知识,经常带学生实地考察,边谈边看,并要求他们收集大量标本,整理后陈列在实验室里进行教学和研究。在长期的留学生涯中,他亲身感受到了中国人遭受歧视的耻辱,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曾说:“我们不能不承认,人们的教育水平比我们高,他们的艺术比我们好。人民的土地被开垦成了十块田,而我们的沃土仍然贫瘠。请他们做它,然后把它还给我们。世界上恐怕没有这种事。所以我们前线的生命力还是在我们国家。大家高兴,举起锄头,向前挖。”所以李四光上课的时候,除了一些适当的科学术语,他一直坚持用中文讲解。有一次上课,一个学生叫他“李老师”,叫了他几次。然后他问那个学生他叫什么名字。学生说:“我给你打电话。”李四光说:“你可以叫我老李、小李、猫狗,但我不许你叫我‘李小姐’。”有一次,李四光带着七八个学生去宜昌实地考察。在街上,他看到一个美国人骑着黄包车,不肯付钱,甚至拿起拐杖拉车。李四光见此情景,气得跑去找美国人,坚持要他付车费,不许他打人。美国人开始停顿,然后当他看到他是一个穿着旧西装的中国人时,他无理地笑了笑,准备离开。李四光和七八个学生拿起地质锤,拦住了他。美国人发现不对劲,只好乖乖地付了车费,白白走开。路上的行人都以此为荣。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我军二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日军在上海登陆。12月13日,南京沦陷。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国民党政府逃往重庆。中央研究院也奉命配合政府行动。李四光带领地质研究所来到桂林,在那里呆了将近7年。1944年春,日军入侵,战事非常激烈。李四光于6月27日匆匆离开桂林,与地质所同事同行20多天,终于抵达贵阳。一路上,人们拥挤、拥挤、饿、渴、累、困、慌。10月,侵华日军更加凶猛,国民党军队全军覆没,贵阳即将被包围。李四光和他的同事们不得不再次旅行,离开贵阳,跑过遵义,进入四川,大概是11月,最后到达重庆。对于一个55岁的知识分子来说,长跑和疲惫无疑是极大的考验。到达重庆后,李四光和妻子的健康状况变得非常糟糕。带着伤,李四光想起朱森非正常死亡的痛苦记忆,精神极度不愉快。时局的悲愤和生活的艰辛交织在一起,让一向坚强的文人流下了苦涩的泪水?一端有带圈可握的短马鞭1947年6月6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在南京决定,由李四光代表中国参加1948年8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我觉得这是李四光让乌烟瘴气的地区由国家控制的好机会。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准备论文,反复修改,试图代表中国发表高质量的学术意见。它还是李四光一贯的学风。1948年2月,李四光从上海出发。几经周折,他直到四月初才到达香港。在一艘挪威货船上。在海里航行是极其困难的。对于一个近60岁的老人来说,已经不再充满魔力。面对滚滚波涛和呼啸的海风,李四光心中思念着祖国。祖国犹如火海中的航船,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经过大约两个月的艰苦航行,货船终于到达了法国南海岸的一个大港口马赛。上岸后,他乘火车到法国首都巴黎,然后横渡英吉利海峡到英国伦敦。在码头上,我可爱的女儿正站在那里迎接他。李四光的女儿李希之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她早早地在多佛码头等着见她的父母。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在公布的民主党派、地区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特邀嘉宾名单中,李四光当选为第一届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代表之一。然而,就在李四光焦急地准备回国的时候,台湾省的国民党正在策划一场犯罪阴谋。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锡接到国民党外交部密令,要求李四光公开声明,拒绝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将被拘留。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李四光,告诉了他这一切。接到这个消息后,李四光当机立断,拎起一个小钱包,独自一人从普利茅斯横渡英吉利海峡来到法国。1950年3月初,李四光秘密返回香港,立即搬进朋友安排的僻静住所。1950年4月6日,李四光夫妇一大早就到了车站,6点多就登上了从香港开往九龙的火车。很快,他走进了祖国的南大门。多么令人激动和难忘的时刻!1950年5月6日上午,李四光夫妇抵达北京,受到新老朋友的热烈欢迎。李四光被安排住在当时北京最高的酒店,——六国饭店。一个多星期后,我搬到了北京饭店。在下榻北京饭店的第二天晚上,周恩来总理不慌不忙地来看望他们,这使李四光夫妇非常激动。周总理勉励李四光协助郭沫若校长从事自然科学工作,同时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担负起组织全国地质学家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主要责任。李四光会意地点点头。他说:“今天是中国前所未有的时代。大家一定要努力,不能掉队。”正是带着党和人民的关心、关怀和信任,李四光开始了最有意义的工作。1950年8月17日,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这是解放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团结大会。大会结束时,李四光当选为中国自然科学专业学会联合会会长。他肩上的担子又加重了。20世纪50年代初,李四光承担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多年的疲劳减少了李四光的健康。他经常因病坚持工作,最后不得不去医院治疗。然而,1957年11月,李四瓜患肾病,病情恶化,血尿伴有疖子,住进北京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手术伤口基本愈合,但疼痛还没有完全消除,李四光就急着要出院回去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前,许多地质学家对中国的石油资源前景持悲观态度。1915年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马带领钻井队,在陕北打了7口探井,花了不少钱,但产量不多。1922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来到中国考察地质。回国后,他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在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在中国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大。离得远,西北不会成为重要油田,东北也不会有多少石油。从此,“中国贫油论”开始流传。但根据李四光对中国地质的深入研究,他认为“中国贫油论”没有事实依据。1928年,李四光撰文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待开发的油田。虽然西北地区产油希望最大,但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希望。李四光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要找石油,必须先找油区,再找油田。他认为中国石油勘探前景最大的有三个地区:一是青海、康保、云南、缅甸的地槽;一是阿拉善-陕北盆地;另一种是东北到华北的平原地区。他说,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山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应作为石油勘探的目标。李四光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工人。1954年初,地质部成立了全国油气普查委员会。1955年1月20日,地质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成立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五个石油普查队。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许多可能的储油结构。1956年1月下旬,地质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于1956年派出93个地质队,430多名地质人员,分赴12个地区进行普查和精细调查。就这样,经过三年的石油勘探,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苏、贵州、广西、华北、东北发现了上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在柴达木等构造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1958年3月,四川南充等地相继产油,开辟了西南石油工业基地。1958年2月,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联合发出“三年攻克松辽”的号召。地质部调集四川、青海、陕甘宁三省的队伍加强松辽地区的石油勘探,终于在吉林省扶余县的一次钻探中首次发现了厚度为70厘米和50厘米的油砂。同年秋,大同镇发现“长垣”构造,采油后改为大庆长垣。大庆油田的发现是中国东部石油勘探的重大突破。此后,在华北、中原、汉江、广东等地发现了大量油田。1964年1月1日晚7时30分,毛主席邀请李四光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现代豫剧《朝阳沟》。接到电话后,李四光非常激动。开幕式开始前,毛主席来到休息室,快步走来,与他热情握手。谈到石油问题,毛主席高兴地说,你们都立了大功。1971年4月24日,李四光因感冒发烧住进北京医院。入院后,虽然高烧很快消退,但血压波动较大。晚上,他常常睡不着觉,往事总是萦绕在他的脑海里。一天晚上,李四光非常兴奋。他和女儿聊了很多:从青年时代的漫漫求学路,到20世纪30年代的黑暗中国;从建国初期的艰苦奋斗到今天的经历。1971年4月29日上午8时30分,李四光这位历经风雨,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一生的伟大科学家永远离开了我们。
关于李四光的小故事
李四光(1889~1971年),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际上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今黄州市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1889年10月26日,我国着名的科学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李四光本名李仲揆(kuí),李四光这个名字,是后来李仲揆去上学的时候,需要填写报名单,李仲揆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随手就写了个“十四”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年龄。可是,他马上便发觉填错了栏目,这下可怎么办呢?聪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了几笔改成“李”字,可“李四”这个名字实在不好听,正在为难的时候,李四光抬头看见堂中上方挂着一块大匾,上写“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光”字。从此,李仲揆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jiǎo)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gěng)直,爱打抱不平,曾经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5岁的时候,李四光开始跟一位姓陈的老先生启蒙,6岁转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李四光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踩凳子,闹翻了天。李四光从小就喜欢动脑筋,问问题。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捉迷藏的时候,看到村头的一块特别大的石头,他就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石头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呢?也许是个偶然的巧合。他后来果真成为着名的地质学家,还曾科学地回答过他孩童时的疑问呢。
李四光小时候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什么小船啦,小汽车啦,各种色彩的灯笼啦什么的。他心灵手巧,同龄的孩子都喜欢他、佩服他。特别是,他富有同情心,对左右邻里的穷苦人有很深的感情。
有一次,天气很冷,一个小偷摸进私塾里把同学盖在被子上的棉衣偷走了,被同学捉住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狠揍了一顿,最后还被吊了起来。但是只有李四光没有动手,他只是悄声不响地拿来一条板凳,垫在小偷脚下,劝诫说以后不要再做坏事了,不然挨这么多打,可怎么受得了呢?
1902年5月,湖北省开始兴建大、中、小各种学堂,少年有志者,都愿意来武昌上学。消息传到黄冈后,李四光也向父母提出了上学的要求。父亲很支持他,从乡亲手里借来路费;母亲也支持他,特地将自己出嫁时的嫁衣给李四光改制了一件棉袍子。李四光告别父母,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省城武汉求学。
1902 年冬,李四光进入武昌第二高等小学堂读书,由于该学校是寄宿制,全部食宿均由学堂供给。李四光全家都很高兴。在这里,李四光学习非常用功,他如饥似渴地吸取各种知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由于没有人帮助疏系,直到1904年7月,他才被破格选派去日本官费留学。李四光回黄冈向父亲辞行,随即乘船去日本。但官费有限,他只好买了统舱票,以便节约开支留作它用。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学习,李四光心情无比激动,特别是当船驶出上海吴淞口,眺望大海,波涛汹涌,茫茫无际;小小少年,心旷神怡,站在甲板上,久久不愿回舱。他的思绪随着海风海浪飘得很远,很远??
经过漫长的旅行,轮船终于抵达日本的横滨港,后又乘汽车来到东京,但不巧的是,临行前,亲友饯(jiàn)行,李四光多吃了些甲鱼之类的荤腥,在海上又着了点凉,所以一到东京便腹泻不止,医院诊治为痢疾,并对他隔离治疗,只得借钱治病。这次病对他影响很大。当大夫劝他平时多吃素少吃荤时,他永远记住了这个劝告,几乎一生饮食清淡,至多吃点鱼呀蛋呀什么的。所以,有的朋友和他开玩笑说,李四光只是吃一些不会叫的东西。
在日本,李四光首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主要学习日本国的语言和初等数理比。1907年7月毕业之后,李四光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据说,这个学校每年仅能吸收中国留学生10名左右,而报考者竟达千余人,李四光能够考中,是极其不容易的。
在学校,李四光学习刻苦,生活依旧清贫。每月收到的官费用于必须的开支后,已所剩无几。为了省钱,他常常把生米放进暖水瓶中,加上开水,浸泡一夜,第二天,凑着咸菜一起吃下去。除了学习、生活,李四光更关心祖国的命运。他常步入留学生会馆,听演讲,听报告,结识了许多民主革命家。他剪掉自己的辫子表示站在革命一边,拥护革命。1905年7月,李四光终于在东京见到了他敬仰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和宣誓仪式。孙中山曾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学,蔚(Wèi)为国用”.当时,李四光年仅16岁。
1910年7月,李四光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结束了7年留学日本的生活,和同学们一起返回祖国。不久,他被派到武昌县花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从学生到教师,李四光感受到一种新鲜和责任,他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当时,李四光正在北京参加留学毕业生的全国统一考试。他听到消息后,异常兴奋,立即收拾行装南下。回到武昌不久,李四光便被委托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来,又改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等职。然而,革命的发展并不是像他想象的一样。不久,袁世凯上台,打击和排挤革命党人。李四光发展实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宏伟计划已成幻想,他内心郁闷,陷入彷徨之中??于是,李四光产生了再去读几年书,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的想法。1913年7 月,李四光由官派出国,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继续深造,年轻的李四光如愿以偿。当时,和李四光一起留学的有4个人,政府发放的路费全是金条。李四光告诉同伴:“你们慢慢收拾行李,我去银行兑换钱币。”当李四光来到银行的时候,一身破旧的衣服引起了银行职员的怀疑,非但没有换回钱币,还被怀疑偷别人的金条而被抓了起来,任他如何解释也没有结果,连饿带冻,第二天才被同伴救回。尽管如此,青年李四光还心系父亲兄长,将自己旅费的一部分省下来交给他们,以供弟妹们上学之用。这是何等令人感动的情怀呵!李四光试图用所有的爱恋来报答14年乡村生活中父老乡亲所给予他的关怀与厚爱,就像他后来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一样,鞠躬尽瘁而又无怨无悔!
长途跋涉,远渡重洋,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终于抵达伦敦。这里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故乡,是近代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如今早已车水马龙,五光十色,大厦林立。但在李四光的眼里,这一切无异于过眼云烟,他心里更渴求的是知识和科学。经过慎重的选择,李四光决定进入在采矿方面较为着名的伯明翰大学。他匆忙离开了伦敦,来到了英国西部重镇伯明翰城,在学校附近的一所公寓住了下来。李四光的确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学生,即使休息时间,也下放松学习。偶尔在假日走进公园,看看名胜古迹,身边也总是少不了一叠报纸杂志,或是一卷厚厚的书籍。在林阴里,在流水旁,他一坐下来就抄抄写写,或是思考一连串的问题。但平静的学习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和以德、意、奥为一方的同盟国,为重
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展开了生死大战。一时间,生活物资日益短缺,物价开始上涨,生活极度困难,许多留学生已无法忍受,纷纷离开英国。但李四光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从小养成的坚忍精神,节衣缩食,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学习坚持了下来。他常常利用假期,跑到矿山做临时工,赚钱维持生活,继续完成学业。在这样艰难的时候,他乐观旷达,劳逸结合,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拉小提琴,并成了终生的爱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8年5月,李四光用英文写成了一篇长达387页的论文--《中国之地质》,并提交伯明翰大学地质系。6 月,他通过了论文答辩。由于这篇论文的提出,李四光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不久,李四光接到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发来的聘书,请他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6 年多的英国留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尽管国内依然是军阀混战,你争我夺,李四光还是接受了邀请,带着为真理奋斗的治学精神,带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1920年5月,李四光结束了漫长的求学之路,回到北京。此时,他已经31岁,在这年轻的生命成长中,除了幼儿时期和暂短的工作以外,他几乎都在不停的学习中忙碌着,东奔西走,上下求索。如今,对李四光来说,该是他向祖国贡献知识和学问的时候了!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李四光到地质系后,主要讲授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备课认真,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特别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