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军基地

时间:2024-06-15 10:20:53编辑:优化君

东吴的水师是由谁在鄱阳湖训练的

亲你好,东吴的水师是由名将周瑜在鄱阳湖训练的。周瑜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精通水战,他在东吴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应对曹魏的威胁,周瑜开始进行海军的建设和壮大。他在鄱阳湖训练水师,提高了水师的战斗力,使东吴在水上取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在周瑜的带领下,东吴水师多次击败曹魏的水军,成为东吴抵御曹魏的重要力量。【摘要】
东吴的水师是由谁在鄱阳湖训练的【提问】
亲你好,东吴的水师是由名将周瑜在鄱阳湖训练的。周瑜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精通水战,他在东吴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应对曹魏的威胁,周瑜开始进行海军的建设和壮大。他在鄱阳湖训练水师,提高了水师的战斗力,使东吴在水上取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在周瑜的带领下,东吴水师多次击败曹魏的水军,成为东吴抵御曹魏的重要力量。【回答】


东吴的水师是由谁在鄱阳湖训练的

周瑜在鄱阳湖训练的,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一方面固然是曹操的水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性,使用战法不当,另一方面则是周瑜早有军事准备,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周瑜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年轻军事将领。他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透彻。他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也。对付曹操“瑜自有主张”,周瑜的这些话并非夸夸其谈,而是他为了这场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  建安四年,孙策平定了鄱阳,此后鄱阳一直是东吴属地。东吴的官员发现这里不仅地沃粮丰、牛肥马壮,是扼昌江、信江、乐安河水道的咽喉之地,而且城内有一个天下少有的督军湖(东湖),面积达180多公顷,可容纳几万水师在这里操练。湖中心还有一个秦时吴芮练兵的“点将台”(浮洲寺),与柴桑(今九江)仅一湖之隔,联系非常方便。  建安十一年春,鄱阳彭虎起兵造反,抢夺东吴的军粮。周瑜闻讯,勃然大怒,立即派人从九江过鄱阳湖再次平定鄱阳。从此,鄱阳引起了周瑜的格外关注。当年四月,周瑜第一次来到鄱阳,参加“平叛庆功大会”,他看到鄱阳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心中便有了主意,决定把训练水师的基地定在鄱阳。  平叛成功,加上练兵之地已定,周瑜心中十分高兴。庆功酒席上,周瑜羽扇【摘要】
东吴的水师是由谁在鄱阳湖训练的【提问】
周瑜在鄱阳湖训练的,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一方面固然是曹操的水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性,使用战法不当,另一方面则是周瑜早有军事准备,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周瑜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年轻军事将领。他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透彻。他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也。对付曹操“瑜自有主张”,周瑜的这些话并非夸夸其谈,而是他为了这场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  建安四年,孙策平定了鄱阳,此后鄱阳一直是东吴属地。东吴的官员发现这里不仅地沃粮丰、牛肥马壮,是扼昌江、信江、乐安河水道的咽喉之地,而且城内有一个天下少有的督军湖(东湖),面积达180多公顷,可容纳几万水师在这里操练。湖中心还有一个秦时吴芮练兵的“点将台”(浮洲寺),与柴桑(今九江)仅一湖之隔,联系非常方便。  建安十一年春,鄱阳彭虎起兵造反,抢夺东吴的军粮。周瑜闻讯,勃然大怒,立即派人从九江过鄱阳湖再次平定鄱阳。从此,鄱阳引起了周瑜的格外关注。当年四月,周瑜第一次来到鄱阳,参加“平叛庆功大会”,他看到鄱阳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心中便有了主意,决定把训练水师的基地定在鄱阳。  平叛成功,加上练兵之地已定,周瑜心中十分高兴。庆功酒席上,周瑜羽扇【回答】


于禁为什么襄樊战败就轻易降了关羽?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曹操麾下的名将除了宗族之中的八虎骑之外,当属五子良将最佳,而五子良将之中,其中以于禁最为受重用,因为他追随曹操最久,长达30年,位高权重。然而一场战争彻底“摧毁”了于禁之名,那就是襄樊之战。于禁在襄樊之战轻易降了关羽,这件事争议很大。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于禁,可以说是曹操麾下最争议的大将,追随曹操30年,一场惨败,轻易投降关羽,导致死后背负千年骂名。而当时另外一个降将庞德却是大义凛然,决不投降,被关羽斩杀。因为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就形成强大的反差,连曹操对于于禁投降关羽是非常惊异,是“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于禁为什么要投降关羽呢?我们还得温故一下,襄樊之战的情景:这件事发生在公元219年,曹操派曹仁去讨伐关羽,但是曹仁被关羽狂揍,导致襄樊不保,于是乎,曹操再派于禁救援,没有想到在于禁到来之际,襄樊地带阴雨连绵,再加上江水翻涌,水位上涨,关羽利用这自然水势,决汉水大堤,水淹樊城,来一场“水淹七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于禁和众将登高坡望水,基本没啥可以回避的地方,可以想象到大水淹没樊城周围的凄惨景象,以及全军将士尸体上浮的悲剧。于禁投降了,值得注意的一点,于禁虽然投降了,但是并没有直接被关羽所用,而是被关押在荆州江陵。这也就解释了于禁投降其实被逼无奈的。  于禁为何轻易投降,具体的原因,我们或许已经不知道,但是可以猜测一二:  第一:于禁的为人处世风格,于禁为人刚毅稳重,也正因为这一点,才一直被曹操重用,欣赏。在历史上,多次于禁表现出色,比如在曹操征讨张绣,张绣先降复叛,打得曹操猝不及防,部队乱作一团,还是于禁整理乱兵。又比如于禁的一个好友昌?,反复叛变,曹操派于禁去征讨他,最后死在于禁的手中。连曹操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  据《三国志·于禁》记载:于禁治军依法,不徇私情,坚持原则有时甚至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这固然成就了他的“威重”,但也因此失去了将士们对他的爱戴,“不甚得众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禁持军严整,得贼赃物,无所私入”称得上是清正廉洁之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于禁能有如此操守,可谓难能可贵。所以,这样的人不会为了自己而投降,唯一的原因,就是其麾下将士的性命,是压倒他最后操守的砝码。  第二:于禁即使投降,也不会危及家庭。  《三国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一个事:有个将军叫郝昭,守陈仓,遇诸葛亮前来围城,诸葛亮派郝昭的同乡靳详于城外遥说郝昭,郝昭在城楼上回应说:“魏家科法,卿所练也;我之为人,卿所知也。我受国恩多而门户重,卿无可言者,但有必死耳。”这里没有言明“魏家科法”怎样厉害,但从语境中不难判断,在曹魏阵营,如果面临险境,降敌的后果恐怕不比身死强,因为除了自己,还可能波及“门户”。  但是于禁非常了解曹操,毕竟追随曹操30多年,又屡立战功,就算投降,曹操也会念及往日的战功,不会加害于禁的家属。事实也确实证明了,于禁投降,他的家属并没有被杀,这是曹操的宽容之量。  可惜造化弄人,于禁投降关羽不久,关羽就被吴人擒杀了,他也跟着落入吴人手里。孙权怕刘备报复,与魏修好,便又把于禁遣返,于禁就这么在魏蜀吴转了一圈后回到来处。然而,物是人非,此时曹操已死,曹丕表面上对他还算礼遇,却又在他拜谒曹操陵时羞辱他,他最后惭恚发病而死。

如果司马懿在襄樊之战中代替于禁出战,能击败关羽吗?

三国中,有一场大战,将关羽的声望直接推向了顶端,自此以后没人再敢说关羽的军事能力不行。这场大战便是襄樊之战中的水淹七军,此战关羽击败了曹魏名将于禁,俘虏三万精锐曹军,震惊华夏,连曹操都被吓得差点迁都。那么,假如此战是司马懿出战,他能够成功地击败关羽吗?水淹七军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想要攻下樊城,结果曹仁据城力守,两军陷入僵持。曹仁虽然暂时守住了城池,但实力远远不如关羽,只能不断地向曹操求援。而曹操自然也是不想放弃樊城这个重要据点,于是命令于禁统领七军救援樊城。于禁作为曹魏宿将,军事能力没得说,在襄樊之败前,他可是大名鼎鼎。只不过是因为襄樊之败,投降关羽,给他彪悍的人生留下了污点,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不咋的。实际上,人家可是个猛人。正常情况下,于禁和关羽完全有得一拼,关羽也并不一定能够击败于禁。而且于禁此来,带来曹魏三万的精锐,战力颇为强悍,关羽总兵力也不过三万,而且还要分兵防守,围困樊城,所以在面对于禁时,关羽在兵力上并不具备优势,胜负难料。只不过,这一次,连上天都z站在关羽这边,帮助关羽成就无敌的名声。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当时连续下了十几天的大雨,导致汉水暴涨,甚至诱发了山洪。于禁带来的曹军,本来大多数都是北方兵,不熟水性,更加没有准备大战船,所以面对这种大水,显得无能为力。而关羽的荆州兵则不一样了,他们是深谙水性,并有大船作为载体。在这种优势下,关羽最终成功地击败了于禁,俘虏了曹魏三万精兵。那么如果此战是司马懿前来,他能击败关羽吗?三国形势会发生变化吗?我们先来看看于禁此战输阵的最大原因是什么。据史书记载,当时天降大雨,形成了洪水,在一般的平地上根本无法扎营,更别说山洼等低地势了。《资治通鉴》:八月,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数丈,于禁等七军皆没。从“汉水溢,平地数丈”我们可以知道,这次的洪水是非常凶猛的,而最终关羽还成建制的俘虏了曹军,则说明曹军当时根本没有在山洼地带,甚至没有在平地,而是在高处扎营。从这里也能看到于禁用兵的厉害之处,面对如此天灾,他能及时作出反应。这一点和演义就完全不一样了,演义中于禁营地是在山谷之内,实际上人家于禁根本没有这么蠢。面对大雨,早就把军队移到了山高处。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洪水并没有退去的意思,水越来越大,即便居于高处,曹军所占的地方也越来越小,被挤压在一小团地方。而曹军由于从北方过来,根本没有带大船,一时半会也造不了,只能有部分小船,仅凭这部分小船,根本无法带曹军安全离开。曹军只能困守孤地,望洋兴叹。但关羽这边不一样,人家有大船,随时可以派兵前来袭击。所以说,于禁此时面对的其实是个死局,不投降,就只能等死!最终,为了保全三万人的性命,于禁选择了投降!我们可以看到,于禁战败完全是因为天灾,是不可抗因素,如果换成司马懿前来,估计也不会有大的改变。首先这个水是谁也控制不了的,司马懿还是会和于禁一样,被困高处,不能脱身。当然了,他也不敢独自逃身,曹操可是在后面盯着的。其次很多人说了,司马懿擅长防御,可以拼死抵抗啊。这话说得没错,司马懿可以抵抗,但是物资怎么办?吃的、喝的、用的怎么解决?箭支是会用完了,而且水越来越大,对曹军士气的打击也越来越大,用不了多久,只要水势不见减退,曹军自己就会崩溃,毕竟谁也不愿意死。所以说,对于司马懿而言,只有两种结局。一是和于禁一样,直接投降。二是和庞德一样,拼死抵抗,最终弓箭用完,被关羽俘虏。只不过这个时候就要看司马懿会不会向庞德一样,选择宁死不降了。如果司马懿被俘后投降,那么还是会和于禁一样,最终在关羽兵败后被东吴释放,回到曹魏。如果司马懿拒绝投降,关羽将其斩杀,那么三国确实是要大变样了,关羽兵败没错,不过后期北伐时,如果没有司马懿帮曹魏抵抗,诸葛亮将会轻松许多,战果更大,蜀汉实力更强,说不定连诸葛亮自己都要多活几年呢!司马懿拒绝投降,于禁首先要感谢他替自己出战,保全了自己的名声。诸葛亮、刘禅也必须得感谢司马懿,让蜀汉多维持数十年!三国也将会大变样,蜀汉将会更强大!

孙吴是采用哪种军制?

孙吴地处江南一隅,实力有限,孙氏政权又主要是依靠南北大族的支持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对外依江自保,对内优容士族就成为它的两项基本国策。赤壁之战后,孙权招抚了岭南的士燮。在与蜀汉进行的夷陵之战中打败刘备,夺取了荆州的大部。同年,孙权称吴王,建元黄武。此后,他就利用长江天险作屏障,坐保江东以观成败。孙吴的军事制度,都是以此作为基本出发点而建立起来的。孙权在称帝前,曾以讨虏、骠骑、车骑将军的名号开府置僚佐,为当时的霸府之一。孙权为军队首脑,府中的僚佐,参照汉制,设军师、长史和诸曹掾,分掌众务。统兵将领有护军、领军、典军等,另置荡寇、虎威等杂号将军,实则不一定统兵。遇有战争,临时拜帅,任命一些军事将领为左、右都督或大都督,充当统帅或主将,战争结束则罢去。吴黄武八年(229),孙权称帝。此后,皇帝为最高的军事统帅,其下,由丞相或官阶较高的大将军等加“领中外诸军事”或“督中外诸军”,以负责统领指挥全国的军队。孙吴的中央直辖军,也称中军,以宿卫军为主,有羽林、武卫、虎骑等营,其成员大多由孙氏的故将所领部曲组成,统率宿卫军的将领,称为督或将军,多由孙氏家族的子弟担任。宿卫军中,还保留了汉代的五营兵,其将军为五营督或五校督。孙吴的统军将领中,以骠骑、车骑和卫将军的官阶较高,征、镇、安、平将军次之。其次,吴国领兵将领的官职多以督命名,督的名称很多,统领中军宿卫军以外各部者,有京下督、无难督、水军督、骑督、前督、左部督、右部督、升城督等。统领外军者,一般将所在地的地名,冠于督前,如西陵督、公安督、巴丘督、濡须督等。地方州郡,也实行双轨制建制,地方官兼有军职者,其所统领的中央军,称外军。另外还有地方军。孙吴实行世袭领兵制,地方官不论是否兼领军事,都保留有自己的部曲兵,可以世代承袭。为了加强长江防线的警戒,孙吴袭用了汉代的烽燧制度,沿江设有守望、报警和通讯设施。其报警通讯情况,据《太平御览》称:“引烽火以炬,置孤山头,皆缘江相望,或百里、或五十里、三十里,寇至则举,一夕行万里。孙权时,令暮举火于西陵,鼓三竟,达吴郡、长沙。”可见孙吴沿长江军事防御系统,是较为完备的。孙吴的军队,由水、陆军组成,以水军为主,陆军为辅。陆军之中,又含步、骑两个兵种。全国的兵力,约20万左右,舰船共有5000余艘。从基本的国策出发,孙吴的作战方针以战略防御为主,凭借长江为天然屏障。为了对付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孙吴经过长期经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水军,布置在长江一线。为了武装水师,在侯官(今福建闽侯)设有规模宏大的造船厂,造船技术很高超,所造的运输船,大者长达20余丈,载重量可达万斛。所造的战船,有上下五层,可载士卒3000人。孙吴在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和西陵(今湖北宜昌)建立了水军基地,以重兵防守。水军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曹魏、蜀汉的水军均非其敌手。在孙吴同魏、蜀两国所进行的几次大战中,都是依靠这支强大的水军取胜的。曹操死后,魏文帝和魏明帝都企图渡过长江向南扩展,但面对长江天堑和吴国的强大水师,或望而却步,或无功而返。孙吴军队的来源,开始主要由大族的部曲家兵,以及招募和收降的敌兵组成,当时还谈不上兵役制度。孙权执政后,仿曹魏之制,实行了世兵制,兵民分离,各立户籍。凡列入军籍者,均世代为兵。但孙氏的世兵制与曹魏的士家也有所不同。曹魏的军户,大都集中于中央政府所在地,实行统一管理,士卒与家属分离,因而有轮休制度。孙吴的军户,一般要随军,由各统兵将领分管,家属往往集聚于驻军附近。由于江东的人口稀少,孙吴又以战略防御为主,收降兵的机会不多,所以兵源严重不足。在吴国的辖境,今江、浙、皖、赣的山区中,散布着大量的古越族,当时称为山越。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口资源。孙吴政权在稳固了对江南的统治后,曾连年向山越用兵,虏掠来的人口,“强者为兵,羸者补户”,既扩大了兵源,又增加了劳动力。据载,孙吴的总兵力中,一半左右来自于山越,特别是步兵,主要是由山越人组成的。孙吴政权是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建立起来的。当孙坚父子创业时,许多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都是带着私家的部曲来投靠的。到孙氏政权建立后,这些世家大族便成了开国的功臣。孙吴政权为了保障他们的特权,建立了世袭领兵制,即将这些世族官僚所统领的军队,用国家的名义赏赐给他们,可以世代相承。这些军队,名义上虽属国家,实际上已具有私人武装的性质,与部曲家兵无异。在实行世袭领兵制的同时,孙吴还实行了奉邑制及复客制,即赏赐给统兵的将领若干县邑和若干劳动人口,用其租赋的收入供给所领的军队。孙权称帝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赏赐给部下的领兵越来越少,世袭领兵制逐渐衰落,奉邑制也随之消失。孙吴也行屯田制,有军屯、民屯两种。军屯由驻外地的部队屯垦,民屯则主要由被驱赶出山的山越承担。屯田的收入,一部分以供军需。在孙吴境内,对人民的赋税征收,仍然是军队粮秣衣着供给的重要的来源之一。

孙权水军精良是因为有哪些优良条件?

孙权水军士卒训练有素,良将云集,纪律严明,因而战斗力很强,就连大政治家、大军事家曹操也十分钦佩。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在濡须的一场水战中吃了败仗,被歼3000人,自溺数千人。而望孙权,则仪表堂堂,沉着指挥,战船高大,器械精良,军伍整肃,作战勇敢,曹操既惊奇又敬佩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是作战对方对孙权水军的称赞。孙权水军的精良,在客观上是因为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其一,有一条从黄海到南海漫长的海岸线;其二,有长江、钱塘江、赣江、闽江、湘江、东江、北江、西江以及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江大湖,而且江湖连接成网;其三,国内有较发达的炼铜、炼铁、造船、纺织等工业,为发展水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足够的技术力量。其四,吴与魏、蜀基本上以长江、湘江为界,争夺要地,战争的特点是水战,这就决定了发展水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孙吴的“地利”条件之长,正是蜀魏“地利”条件之短,孙吴发展水军是完会符合客观实际的。更重要的是,孙权及其东吴拥有出海的大船与技术,拥有人才与水兵不说,如果缺乏从事海外贸易的物资,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也就不可能形成。

上一篇:演员李羚病逝时间年龄

下一篇:抖音音符怎么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