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竿
乘坐时,人坐在椅中或兜中,可半坐半卧,由两轿夫前后肩抬而行。滑竿在上坡时,人坐得最稳;下坡时,也丝毫没有因倾斜而产生的恐惧感;尤其走平路时,因竹竿有弹性,行走时上下颤动,更能给人以充分的享受,且可减轻乘者的疲劳。中国西南各省山区面积广大,因此滑竿最为盛行。特别是峨眉山上的竹椅滑竿,流传了几千年。滑竿的意义已不局限于交通工具,更是当地民间习俗的一种体现。滑竿
在中国许多名山旅游区,这种旧式的交通工具与现代化的汽车、索道、缆车并用。是当地旅游交通的一个重要成员。有人从扎担架得到启发,把担架稍加改进,就成了滑竿,比轿子轻便快速。滑竿制作简便,两根三米多长的斑竹竿,两头尺把长的短杠作抬肩,中间用竹片编成软扎,前系脚踏,冷天垫毛毯,热天撑凉篷,软扎上可坐可卧。轿夫花钱买了抬轿权利叫正轮子,没有花钱买的叫副轮了。一轿三人抬,叫丁拐,两人抬,叫对班。无论轿或滑竿,后面轿夫的视线被轿壳或软扎挡住,须前面轿夫传话告诉路上的情况,这叫报点子或报路号子。如,前面路很平直,前呼:“大路一条线,”后应:“跑得马来射得箭。”要上桥了,前呼:“人走桥上过,”后应:“水往东海流。”前面的路弯拐多,前喊:“弯弯拐拐龙灯路,”后应:“细摇细摆走几步。”路上有牛粪,前呼:“天上一枝花,”后应:“地下牛屎巴。”路上有个奶孩,前呼:“地下娃娃叫,”后应:“喊他妈来抱。”见啥说啥,振奋精神,鼓舞劳动干劲,其生动风趣,与船夫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巴渝的许多风景点,都有滑竿可供游人乘坐。
古时叫“肩舆”。近代在四川出现的滑竿,据说开始于爱国将领蔡锷发动的护国战争时,因为担架不够用,就地砍来竹子制作担架,因为全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就称为滑竿。
“崂山滑竿第一人”刘世正开发滑竿服务19年为国内外游客送上便捷服务。
滑竿
本报10月11日讯(记者毕可湖通讯员王宏波王佩珍苏淑娟)当你在崂山太清游览区八水河景点游玩时,会时常听到“滑竿、滑竿”的招揽声,那粗犷的音调和着清脆的流水声长长地回荡在青山绿水间。在常人眼里这只不过是一群靠滑竿生意养家糊口的山里人,但就是这样一群山里人,在他们的“首领”刘世正领导下,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崂山旅游滑竿的特色,为游客送去了便捷的服务,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着山里人的价值。19年前潜心发明滑竿刘世正高大魁梧,洪亮的声音带着浓浓的“崂东味”。1992年的一天,他陪同朋友到八水河游玩,看到一对老年夫妇坐在石梯上唉声叹气,他上前询问,老人说,两口子原本想去龙潭瀑感受一下“龙潭喷雨”,但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只能在这望“梯”兴叹了。刘世正听了,回家后冥思苦想,终于豁然开朗——滑竿!
滑竿
说干就干,设计、绘图、找材料,他亲自动手制作,多次的试验和改进,经过一番努力,一个安全舒适的滑竿诞生了。这种滑竿用竹子做抬杆,铁质椅子上配有软垫,上方用绸布做凉棚,既遮风挡雨又富传统韵味。滑竿制好后,他深知轿夫的选择同样重要。轿夫不但要健壮,更要腿脚麻利。经朋友的介绍,他从临沂招来20名轿夫,白天轿夫抬滑竿,晚上就组织学习崂山风景知识,他自己写介绍词,轿夫通过严格的考试上岗。就这样,轿夫们一边抬轿子,一边介绍崂山的风景,游客们很是尽兴。
从此,上了年纪、腿脚不好的老人,纷纷选择坐滑竿爬崂山了。刘世正经过19年的心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让数不清的国内外游客在滑竿上领略了崂山的美景,还为贫困山区解决了一批劳动力就业,提高了收入。刘世正说,有了美好的崂山,才有我们个体业户美好的明天。
滑竿
旅游景区特有的交通工具滑竿,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但是女子滑竿队的出现还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在重庆市郊外的旅游景区,就活跃着一支女子滑竿队,排列整齐的十多只滑竿在路旁一侧一字排开,十几名女子滑竿队员焦急地等待着游客。由于女子滑竿队员为客人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说以生意一向不错,一天下来队员们可以获得百元左右的收入。女子滑竿队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抬滑竿的女队员都是当地的农民,在农闲时抬滑竿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为旅游景区的游客增加了一项服务。部分游客之所以选择女子滑竿,是因为她们提供的服务令游客更加满意周到。
峨眉山滑竿,是为游人代步的的特色交通工具。用两根约2.4米长的斑竹做抬竿,两端绑上0.5米长的抬担,中段架上四脚睡椅,睡椅前再安放一根踏脚棍,就构成了适应山道、坐卧舒适的滑竿。1935年蒋介石在峨眉办军官训练团时,出行坐的就是滑竿。
坐滑竿的滋味上坡时头向下,脚朝天;下坡时头顶天,脚朝地;平路上心情才放松下来。滑竿“嘎吱嘎吱”、上下闪动,坐在其上观赏沿途秀美的风光别有一番感觉。
坐滑杆的价格上行和下行价格不同,上行30—40元/公里,下行稍便宜些。比如,从洗象池到雷洞坪7.5公里,上行240元/乘,下行180元/乘。
总的来说坐滑杆并不便宜,所以打算坐的话一定要讲价。如果对方要价200你可以试着杀到50,依次类推。
轿子和滑竿都是四川地区人们代步的主要工具。滑竿是简易的轿子,轿子起源较早,是受四轮车子的影响,去掉四轮,改装成轿。到了交通发达的现代,轿子被淘汰了,滑竿作为一种具有特色和简易便用的交通工具而流传使用到今。
“滑竿”之名是怎样来的呢?有两重解释:一说是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而成;另一说是:它轻便快速,滑得快,所以叫滑竿。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滑竿的制作比较简单,先砍两根2米长的斑竹,在两端各绑上60厘米的短扛作为抬肩,中间用竹片和绳子编成软扎,前面系上一个脚踏就成滑竿。滑竿是由两人抬扛,在抬扛时还不断地前后传话,被称为“报点子”,就是前面的人告诉后面的人前方路面的情况。一喊一答,加上四川特有的地方话,特别的好听!
滑竿轻巧灵活,大道小道皆可行走,尤其适合山区小路。在四川山区较多的路段特别适用,坐它上山别提有多舒服啦![1]
一、四川省:
1、峨眉山
2、青城山
3、碧峰峡
4、西岭雪山
5、海螺沟
6、黄龙
二、湖南省:
1、张家界
2、南岳衡山
3、崀山
三、重庆市:
天生三桥
四、贵州省:
1、梵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