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生活面面观

时间:2024-06-17 06:43:52编辑:优化君

明代普通人的汉服是什么样的

明代男子便服,一般用袍衫,形制虽然多样,但都未脱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的特点。庶民百姓服装,一般是上身着衫袄,下身着裤子,裹以布裙。明代一般妇女的服装,基本沿袭唐、宋式样,恢复了汉族习俗,主要有袍衫、袄、霞帔、褙子、比甲、裙子等。按规定,民间妇女只能用紫色絁,不能用金绣。如穿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颜色,不能用大红、鸦青、黄色。士庶妻女所穿团衫,可以用纻丝、绫罗、绸绢,但都须浅色。至明代后期,禁令废弛,民间富有者也穿红袍,甚至有穿百花袍的。褙子,是妇女的常用服装,样式和宋代的相仿,以对襟为主,下长过膝,也可当作礼服穿用。比甲,是一种无领无袖的对襟马甲,较后来的马甲为长。另有一种水田衣,是用各色零星绸缎拼凑而成的,因各种色彩相互交错形同水田而得名,简单别致,深得当时妇女的喜爱。它颇似僧人的“百衲衣”,至民国时期,民间孩童也有穿这种衣服以讨吉利的。妇女服饰中上衣下裙仍占一定比例,其长短随时变易。


明代文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

明代文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
1、为复原一首古曲,体味其中的远古味道,花大量时间研究史料,并根据内容重建一所古代风格的院子,等到园子修建好了,再招呼朋友聚会,并亲自执萧伴奏,曲散后,再把园子给拆了。不计时间、金钱、名利、得失,在我们今天看来奢侈得不可思议,但这恰是明代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基调:悠闲、有钱、优雅。
2、书斋燕居:文人士大夫的标配
对于文人士大夫而言,书房是基本标配,特别是到了明代中后期,文人群体对于书房的陈设布置更加重视。书房中要有藏书,明代著名藏家谢肇淛的“小草斋”中收藏了大量宋版手抄图书。除藏书外,明代书房的基本陈设应该有松柏兰草、五七条锦鲤、一书桌、一榻、一几、文房四宝、禅椅、古琴、古画、书架等。

3、园林雅集:文人雅士的聚会
雅集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聚会活动,可以是三、五好友的小聚,也可以是由某领域内声望高的人专门组织,邀请各地名士到居室书斋、私家园林等地参加聚会的大型活动。主要包括吟诗填词、赋歌作画、焚香瀹茗、谈禅论道、宴饮、抚琴、下棋、演剧、赏玩古董等。

4、山水清游:讲究优雅的出游
5、琴棋书画:作为君子的基本技能

在文人雅集聚会时,通常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琴,一是茶炉,与琴相伴的还有对弈、写作、临帖、校书、翻经、赏画等系列文化活动,因为这些最能体现文人士大夫“闲雅好古”富有美感的生活方式。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明人十八学士图》描绘的就是文士悠闲从事燃香、赏琴、棋奕、展书、观画等赏玩活动。

6、饮茶品茗:色香味俱全的泡饮美学

明代是中国制茶、饮茶大变革的时期,大批文人墨客对饮茶非常痴迷,并总结了系列泡饮美学,如饮茶空间追求自然古朴、幽雅清静,最好有蕉叶、奇石相伴;茶杯则以洁白、纯白为上;煮茶风炉以“苦节君”竹茶炉为尚,象征君子守节有为;茶壶则以宜兴砂者为佳。此外,文人饮茶对茶品、泉品、茶友、赏器、闻香、插花、择果等亦有诸多要求。


不一样的明代,明代后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中国历史上有多个朝代的更迭,而每个朝代的发展都有进退。一般都是前期是稳定繁荣发展的,到了中期就开始出现腐化问题,直到后期的话就开始出现大面积的问题,因此造成另一个朝代的崛起,推翻这个腐朽的政权。所以,生活在新王朝早期的人们是开心的,而活在后期的人,是水深火热的。明朝是由朱元璋一手创立起来的,而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一直知道民间疾苦。所以在明朝的前期,皇宫里面是比较节俭的,朱元璋和皇后提倡节俭的生活,把富裕的生活都留给了百姓们,因此百姓的生活都是安居乐业的,国泰民福的。可是,到了明朝的后期,朝廷最大的问题就是财政吃紧,税收拮据,灾难频繁,还爆发了通货膨胀的情况。因此,百姓们的生活可见是处在了刀板之上。由于明朝后期,税收少,而农业发展比较少,基本上转移到工业和商业的比较多。因此,如果只是从农业征收税收,就会比较少。而如果加重农业的税收,会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迫使农业物价更加上涨。而商贾与官员相互勾结,成了他们的保护伞,因此商业的税收又不能提高。所以,造成贫富差距特别大。百姓们的日子越来越穷,而商贾官员们日子却轻松快活。税收不多,朝政却吃紧。不仅官员们的开支巨大,还需要承担战事的支出。庞大的军队需要大量的军饷支援,而朝中也养了一大批的官员,两边同时吃紧的话,就会造成入不敷出。因此,朝政一旦不理想,百姓就会跟着遭殃,百姓的生活过得不安定,自然就会生出反叛之心。这也是为什么李自成会推翻崇祯的原因吧!

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在明朝当官或者做一个农民是怎样的体验?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贫寒,在很小的时候被贪官污吏所欺负,所以他对官僚主义相当厌恶反感,在建立明朝以后,他给官员们制定了一套非常刻薄的薪酬标准。明朝初期给官员们的俸禄不是给银子,而是给大米。后来是以“大明宝钞”的纸币形式发放俸禄,但是由于官方滥发大明宝钞,所以后期就跟废纸没什么区别。明朝官员们所得到的实际收入非常非常低,那么这些官员们如何解决生计问题呢?当然不用想他们通过贪污受贿的方式来解决,在朱元璋执政期间对贪官污吏都是杀一儆百的方式,所以说贪污腐败的现象还是比较少见的,没有人敢去冒这个险。但是只要上面稍有放松的时候,贪污受贿的现象就急剧攀升。但是明朝官员还是有比较好的福利,比如说官员及其家属可以享受免纳税、免服兵役。另外官员们可以乘坐和他们等级相关的轿子。最重要的是高层官员如果触犯了法律,没有皇帝的特别命令,他们可以免受刑法。不管是古代哪一个时期,作为最底层的人总是被剥削,明朝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底层的民众生活水平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惨。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但是明朝建立以后,大量兼并土地导致了许多的农民的土地都被无情剥夺。另外加上明朝的藩王对百姓的剥削也非常严重。所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凄惨,苦不堪言。

明朝人的生活方式

明朝人的生活 作者:萧满山 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二石。《明史·食货二》:“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价均价1.75元/斤计算。一两白银是2*94.4*2*1.75=660.8元。小街边买个馒头要660多元,太贵了吧。
  明朝人的工资
  柴薪皂隶:百姓有给国家服役的义务,不过服役是有工资的。轮到当役了,派给当官的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20两,计13216元。(明朝国家规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隶,县丞二员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员,每人用马夫一名,国家付工资。)
  马夫:给政府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年收入40两。计每年26432元。
  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或一年45两白银。实际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约3万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工资由国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新官上任,还可以先拿到40两修理费。看起来七品县官45两白银跟马夫40两白银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务员工资真的是很低的,历朝历代中明代公务员工资收入算少了。)但是县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隶人员、衣食花费基本由国家支付和补贴,所以年俸基本是净收入,而且笔墨费都是固定按两算由国家拨给,还有多余。马夫就没有那些好处了。
  学生:“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明史·食货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给一升米约2斤,给鱼肉油盐。(注: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优待秀才时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两白银的廪膳费。不过明代的学生概念不是现在的学生概念,现代的学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县学才算是廪膳生,才可以“食廪”,所以明代秀才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有穷秀才之称。
  以上根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谈》、《明史》。
  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计人民币13216元。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三言》,其中《卖油郎独专花魁》中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白银。“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除去一年用度剩余16两。所以记为年收入20两。
  杀猪的: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对穷秀才范进说,“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儒林外史》。一天一钱,一月3两,一年有36两,看来杀猪的收入直逼马夫了。约23789元。
  农民:农民的收入是多少?农民“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新耕地免租三年。”假设古代耕种水平低只及现代的1/2或2/3,那么农民每亩约能收入250或350斤大米,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丰年加勤恳,南方农民均毛收入15750,北方农民人均毛收入7875,除掉农具、肥料、水利开支、亩税(明朝每亩收税一斗,约20斤大米),如果一家七八口人干起来,几年里盖个优质砖瓦四合院不成问题。
  明朝的物价(万历年)
  明朝物价:
  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合人民币1.75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人民币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合人民币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9.9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人民币13.2元/斤
  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合人民币8.6元/斤
  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合人民币26.4元/只
  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合人民币元132.2元/匹
  绵花一斤价白银6分合人民币39.6元/斤
  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合人民币16.5元/斤
  会试用黄绢伞二把价白银六分合人民币3元/把
  刑部用铁锹五把价二钱五分合人民币33元/把
  官用桂圆重二斤八两价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29.5元/斤
  以上物价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记》。
  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两值1000文,一把菜刀30文约20元,考虑到当时没有工业化炼铁,这个菜刀价格也跟我们现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这600多元钱在我们现在大酒店里还不够,可是在小酒家里也确实可以随便上菜了。
  房产价格:“可成道:‘在坟边左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五十两银子。若买得他的,到也方便。’春儿就凑五十两银子,把与可成买房。”——《三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低档房产50两一宅,约人民币33040元。高等大宅院:1000万以上。“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三言·桂员外途穷忏悔》。看来明朝有钱人的房子还是真够贵的。
  物价的稳定。明朝初几年和末期时物价曾有过一两白银买一石大米,正统年间也有一两可以买四石的年景,崇祯帝国乱时还有过二两一石的物价。但比起民国末年物价天涨,总算银子还是硬通货。明朝的物价基本是平稳的,尤其是官俸硬比例,一两比二石大米。对稳定货币价格有相当作用。
  税收
  《明史·食货五》“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
  《宛署杂谈》“至万历十年内,又蒙题,将铺行下三则免征税契,买价不及四十两及典价,一概免税,其买价至四十两以上者,每两止税银壹分伍厘。”
  《明史·食货二》建文二年诏曰:“江、浙赋独重,而苏、松准私租起科,特以惩一时顽民,岂可为定则以重困一方。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明史·食货二》宣德五年二月诏:“旧额官田租,亩一斗至四斗者各减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之三。着为令。”
  明朝的商税原先是30取一,也就是3.3%。后来明朝皇帝与内阁考虑减轻国用以减少百姓负担,万历时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也就是在营业额少于26432元以下的免税。——这算是照顾弱势群体吗?农民税在洪武初原先有三至四斗,后来民田税收减为每亩一斗米,约18.9斤。官田为一至三斗多一点。人民税收少,也跟明朝的政府机构精减有关,但发生战争时费用大量不够,崇祯国乱时期,为求一点兵费,皇帝几乎四处求告。万历年间最好收成时全国财政一年有200万两白银,还是张居正改革搞下来的。明朝万历时总人口约6000万,人均每年负担国家税支0.033两白银,约人民币22元。
  福利
  《明史·食货一》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复下诏优恤遭难兵民。然惩元末豪强侮贫弱,立法多右贫抑富。
  明朝没有叫化子和流浪汉,每个县都有养济院免费收留。《宛署杂记》载“每名口月给太仓米三斗,岁给甲字库布一匹。”入养济院的条件是:“查都城内外之老疾孤贫者,籍其年以请。”由于有待遇以至于某些人发达了也不走,“间有家饶衣食、富于士民者。”也在里面混个名字捞个实惠。遇水灾旱灾流亡的人,凡有力可耕者,国家给田每人15亩耕种,给牛和农具。贫民没钱买地葬的,国家给地。老人八十岁以上的,国家赐爵。爵是有收入的。也就是国家养老。不过要等到八十岁。
  过节
  春节、元宵、清明、瑞午、中秋、重阳。  “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数行而出。文职大臣仍从驾幸后苑观武臣射柳,事毕皆出。上迎母后幸内沼,看划龙船,炮声不绝。”——明代《菽园杂记》。
  明代人生活如此。反观清兵入关后,强权政治,焚典改史、剃发易服,税收重重,民皆奴才,生活档次降低。
  


明朝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到底怎样,和清朝

明朝和清朝之分析 明朝自永乐年间派遣郑和下西洋, 是那个时代最强大的海上舰队! 明朝期间有湖凇,泉州,广州,南京,厦州 等海上通商口岸和西洋商人有大量的商业往来 。在清朝直到外国舰队打破一直闭关锁国的国家之前, 只有广州(十三洋行)一个通商口岸, 这对于偌大的一个国家,正常吗? 明朝时期遍绘的《永乐大典》堪成是中华文化最璀璨的宝珠。而清朝的《四库全书》仅仅把文字局限于经史子集死套里面, 而且大量对带有满清不利的字眼的书籍在编书期间被完全毁掉! 明朝军队中火器的使用占到整个军队的70%以上。而到了清朝,直到乾隆年间,军队中最厉害的远程武器不过是弓箭, 道光年间,林则徐抗击英军期间,魏源献出的武器图案是明朝的红衣大炮, 可见,清朝期间,军事科技比起明朝是大大的落后。腐败,在任何封建时代都有, 只是在国难危急的明朝晚期,这个问题突现的特别危险! 清朝乾隆年间,和(王申)贪污了10亿两白银,是那个时代20年国库收入! 由此可见清朝腐败一斑。当然,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只要是像崇祯,雍正这样励精图治的话, 皇帝还算神智清醒,都不会容忍贪污的存在! 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规定只要发现官员贪污超过80两银子就要活扒人皮! 可以说,明朝除了像天启这样的木匠皇帝,基本上在这个问题都不会手软的! 尽管明朝和清朝对腐败问题都看的很重。请添加详细解释

古代农民真实的生活状况究竟是什么样的

自古以来,劳动人民都是人类社会的主体部分,他们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生产和制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粮和各种生活用品。但是由于劳动人民生活在社会的下层,而社会的控制权则操纵在上层社会和君王的手中,因此,劳动人民的幸福程度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开明程度和国家政策的宽紧。

对于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说,农民是劳动人民中的绝对主体,他们的生存状况基本上可以代表古代大多数人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农民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交纳赋税,还有承担国家建设的义务,这就是服徭役。有时,由于贵族官僚、豪门大户恶意圈占土地,广大农民往往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不得不租种豪门大户的土地而接受二次盘剥。因此,古代中国农民的幸福程度主要取决于赋税的多少、徭役的多少、土地兼并程度的大小、以及是否有种族歧视政策等因素。

由于古代中国是一夫多妻制(其实只有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才能一夫多妻)和赏赐制度(赏赐贵族)非常随意的国家,这往往导致贵族阶层的恶性膨胀,挤占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矛盾的加深。当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农民的生活无法保障时,就会爆发农民起义。因此,农民起义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被动的恶性调整方式。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仅会造成大量生命的非正常死亡,田园的荒芜和重新再分配,而且还会造成物质文明进程的中断。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虽然统治阶层或新的统治阶层会调整政策来缓解社会矛盾,但是,农民起义所引发的战争毕竟会造成社会的巨大动荡和破坏,因此,这种调节方式是解决社会各种矛盾的最无奈也是最痛苦的方式。

自秦朝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历朝历代都爆发过农民起义,从农民起义的数量和发生的时间分布,可以基本了解一个朝代大多数人民社会生活的状况。在中国的三次衰退时期,战争频繁,人民的生活是没有保障的。在统一王朝中,不同时期有明显不同的国家政策,人民生活水平也不一样。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秦朝是个短暂的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苛政,并且大兴徭役,修建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开辟驰道等,赋税徭役繁重;公元前209年便爆发了陈胜、吴广为代表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6年即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军所灭亡。因此,秦朝社会人民的生活是非常不幸的,古代历史学家称秦朝为“暴秦”,是很有道理的。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汉朝建立以后,采取轻徭薄赋的国家政策,尤其是“文景之治”时期、汉武帝中前期、“昭宣中兴”时期,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幸福指数较高。其间虽然有对匈农作战,赋税增加导致的汉武帝后期的短暂农民起义,但是起义发生后,汉武帝即下“罪己诏”,宣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汉书•西域传》”,迅速调整了国家政策,仅仅两年以后,农民起义就得以迅速平息。在汉武帝之后,昭帝、宣帝都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人民的生活迅速恢复和提高。直到公元前22年汉成帝时期,才有颖川一百八十人的农民起义。王莽执政前后,由于社会矛盾的加重,爆发了全国性的绿林、赤眉大起义,并导致西汉的灭亡。因此,西汉时期约有170年(减去了建国初期的五年和汉武帝时期的五年)的时间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基本幸福的、非常幸福的。

东汉时期自刘秀建国后,迅速调整了国家政策,有效解决了诸多社会矛盾,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恢复正常。在这之后的“明、章之治“时期,人民生活水平也很高。东汉中、晚期,社会矛盾开始加深,公元132年爆发了会稽一带的农民起义,142年爆发了广陵的农民起义,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巾军大起义,并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因此,东汉时期至少有一百年的时间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基本幸福的、非常幸福的。两汉相加,大约有270年的时间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基本幸福的、非常幸福,而且幸福指数很高。

隋朝(581-618):隋朝也是个短暂的王朝,只有三十七年。隋文帝不仅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全国分立和混战的局面,而且还创造了“开皇之治”,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随着隋炀帝的即位,开始大规模兴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等,每项工程都役使数十万或上百万人,严重破坏了生产,人民苦不堪言,因此,从公元611年开始,相继爆发了以瓦岗寨为代表的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并导致隋朝的灭亡。

唐朝(618——907):唐朝建立以后,借鉴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为戒,开创了“贞观之治”。在这之后又有高宗时期和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的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基本幸福的、非常幸福的。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个巨大的转折点,在这之后,国家政策虽有调整,人民生活有所提高,但是生活状况远非前期可比,因此,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如762年浙东的袁晁起义,曾发展到二十万人,波及范围很大。公元859年爆发了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公元875年更是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巢农民大起义,并导致唐王朝的灭亡。因此,唐朝前期的140年,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基本幸福的、非常幸福的,而且幸福指数是很高的。

宋朝(960——1279):宋朝时期重文轻武,社会开明,农民起义较少,且规模都不是很大,主要战争集中在边疆与辽、夏、金、蒙政权的对峙中。北宋宋太宗晚期发生了四川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在这之后,宋真宗迅速改变国家政策,勤于政事,人民生活迅速改善。公元1120年江浙地区爆发了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及北方的宋江起义等。从960年宋朝建立到1120年方腊起义爆发,北宋共有150年的时间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基本幸福的、非常幸福的,人民的幸福指数是很高的。1127年南宋政权建立,南宋偏安于长江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处在种族歧视政策之下,农民起义不断,南宋统治范围内却生活平定。公元1175年爆发了赖文政领导的农民起义,因此,南宋时期只有约50年时间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基本幸福的、非常幸福的。两宋相加,约有200年时间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基本幸福的、非常幸福的,而且人民的幸福指数是很高的。

元朝(1206-1368):元朝时期执行种族歧视政策,作为中国大多数的汉族人处在第三等,且元朝苛捐杂税众多,从1312年爆发沧州的农民起义开始,农民起义不断,1350年更是爆发了全国性的红巾军大起义,因此,元朝时期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是苦难的。

明朝(1368——1644):明朝是继秦朝、隋朝之后,又一个喜欢动用国家之力进行大规模建设的朝代,如北京城的营建,长城的重新修缮,以及耗费巨资的郑和七下西洋等,都不同程度的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农民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虽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元勋宿将“和“富家巨室”争买田宅,土地兼并严重,再加上洪武年间修燕脂河,“役者多死”,因而造成一系列的农民起义。1378年爆发四川眉县彭普贵起义,1378年贵州爆发王开起义,1381年广州爆发起义,1390年江西、湖广等地爆发农民起义等。在这之后,朱元璋虽然通过大兴狱案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人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但是随着朱棣时期下西洋和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民以百万之众,终日在官供役”,农桑荒废,导致1420年山东爆发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明朝中期则有1442年叶宗留、邓茂起义,1464年刘通、李原起义,1509年河北、河南的杨虎、刘六起义等。晚期则有1588年安徽、江西、湖北等地的刘汝国、徐鸿儒起义,1628年陕北爆发的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等,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因此,明朝时期的中国人生活有保障和幸福的时间有限,而且幸福指数不高,大多数时间处在有保障和贫困之间。明朝是历代王朝中太监最多的时期,常年在一万以上,如此众多的太监也说明明朝时期的平民社会总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清朝(1644-1911):清朝是少数民族主导的政权,虽然执行的是“满汉一家”的亲和政策,但是满族人悉数享有贵族的特权,这加重了汉族人的生活负担。不过清朝时期大兴土木的工程建设较少,人民负担也有所减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人民生活有保障,也比较富裕。乾隆后期社会矛盾加重,1774年爆发了山东王伦的起义,1781年爆发了青海、甘肃的农民起义,1793年爆发了川楚陕甘豫五省的农民起义,1813年爆发了李文成、林清领导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起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外国列强相继侵略中国,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巨额的战争赔款转嫁到人民头上,人民负担大幅加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851年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以及北方的义和团运动等,对满清政权的打击巨大。从1644年清朝建立,到1774年爆发农民起义,约有130年时间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和比较富裕的,但是由于清朝政府执行具有种族歧视政策的“剃法令”和“文字狱”等政策,严重限制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人的自由,因而清朝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是压抑的。

总体来看,汉朝、唐朝、宋朝时期的中国人生活是比较幸福的或非常幸福的,不仅生活有保障的连续时间长,而且满意指数较高。其中,汉文帝的节俭和勤于政事,唐太宗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为戒执行宽松自由的国家政策等,都是勤政爱民君王的典范。

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态度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君王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开明的君王首先会从自身政策的角度找原因,通过减轻农民负担的方式来消除农民起义的可能性。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等,都是未雨绸缪,先从政策上减轻农民负担,消除农民起义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已经发生农民起义的时代来说,汉武帝的做法是最值得尊敬和效法的。由于连年对匈奴作战,赋税增加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后,汉武帝不是以武力征服为主,而是首先从自己和国家执行的政策找原因,颁布“罪己诏”,免除苛捐杂税,这对于一个具有极高权威且功绩卓著的君王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且可能也是古代帝王在面对农民起义时,唯一一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帝王。汉武帝政策的迅速调整很快使人民生活得到恢复,两年以后农民起义即得以迅速平息,这是君王最明智和最好的解决农民起义的方式。如果一味的苛求人民,并且单一用武力加以解决,就会加剧社会的动荡,甚至会导致王朝的灭亡,这在历朝历代的后期是很普遍的面对农民起义的做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出现各种矛盾,如土地高度集中、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等,出现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对于造成农民起义的原因,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都是最主要的策源地,执政府则负有主导责任。如果上层社会能够尽量减少大规模的没有必要的建设项目,如奢华的宫殿、墓室的建设等,能够以身作则,降低贵族生活的标准,减少奢侈浪费,废弃一夫多妻,改为一夫一妻制,而不是苛求于民,就能够有效避免农民起义。比如英国,英国建立王朝一千多年而仍然保持长盛不衰,农民起义极少,一夫一妻制和英国女王四菜一汤的节俭生活标准,是英国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通过大规模的对海外扩张和殖民,又为他们的人民争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巨额财富。因此,当社会矛盾加重时,统治者首先应该从上层社会找原因,而不应该变本加厉,苛求于民。

尽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能够缓和各种社会矛盾,但是靠农民起义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绝不是最好的选择,而是统治者无能或不愿意放弃奢侈的贵族生活所导致的无奈的被动的极其痛苦的选择,毕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仅会带来田园的荒废,大量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物质文明的被毁,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人类文明发展的中断。如秦末农民大起义时项羽火烧咸阳城,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大起义、唐朝末年黄巢大起义对长安城的破坏,李自成大起义水淹洛阳城等,都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破坏,而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虽然重创了清朝的统治,却使中国在面对外来侵略时显得捉襟见肘。由于农民起义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战争的破坏,而战争之后如果不能建立更好的政策或政权,这样的农民起义只能是单纯的灾难,因而缺乏进步的社会意义。因此,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首先要从上层社会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该从苛求于民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农民起义的爆发。


上一篇:美腿集

下一篇:绝地求生诸神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