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定位
,“四报一网一刊”将在报业集团的框架内研究自己的定位,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温州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和报业集团的核心报纸,是温州地区唯一的大报,将紧紧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当好喉舌,宣传政策,引导舆论,服务人民。――温州晚报作为我市唯一下午出版的报纸,将发挥晚报优势,做足晚报特色,为市民奉献上一份精美的精神“晚餐”。――温州都市报作为一份都市类报纸,将更加贴近市民和百姓生活,突出报纸的可读性和服务性,同时做大做强自己的优势品牌,努力成为集团的经济支柱。――温州商报作为温州地区唯一的综合类经济报纸,将立足温州市场,辐射周边地区,强化经济报道,做足“商”字文章。――温州新闻网作为我市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要实现与纸质媒体的互动互补,确立在温州的中心网站地位,更好地宣传温州。--温州瞭望杂志作为我市唯一的时政新闻月刊和报业集团新成员,将着重在宣传温州品牌、温州人精神和温州学方面,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温州报业的“航空母舰”已扬帆出海。她的诞生,不仅将为温州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必将为我市建设“一港三城”和丰富百姓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创造更好的舆论环境。我们的明天会更好!瓯网是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一个网站,正式创建于2010年1月1日,以广泛的读者群体为基础,运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报网互动,第一时间报道最新新闻资讯。瓯网立志成为最有影响力和最有竞争力的媒体。记录时代进程,培育现代社会,启蒙公民意识。 瓯网设置有公众新闻平台,瓯柑论坛,瓯网博客,瓯网微博,数字媒体报纸等功能,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网上服务。温报集团再获“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介绍
在温州全面掀起建设富裕小康社会的热潮中,今天,以温州日报为龙头,由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温州新闻网、温州人杂志社等归入的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成立了。这是我省 首个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组建的地市级报业集团,是温州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我市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件大喜事。 新的组合,新的力量,新的使命。温州报业发展的航船将从这里再一次起锚,驶向一个更为光辉灿烂的新征程。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温州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请问日报与晚报的区别是什么啊?
1、出版时间不一致日报社是指每天从早上到早上都有印刷和发行的报纸。晚报就是晚上出版、发行的报纸。2、不同的报告范围报纸报道的范围通常是在出版日前一天所报道的所有新闻。大部分截稿、编辑时间是在出版前一天晚上至晚上,而印刷则是从一天晚上开始到出版当天凌晨,并在出版当天早上派到订阅者和销售点。晚些时候,晚报发表了,报道了从前一天早上到今天早上的事情。扩展资料日报通常在晚上之前会召开第一次编辑会议,决定当日新闻走向,并调度人员,有些报纸甚至从早上就开始展开编辑会议。第一线记者通常在第一次编辑会议之前需要“报稿”,也就是告知报社当日有何新闻,会如何处理。依照版面不同,预发版面的稿子截稿时间可能设定在三天之前,而新闻版面的文稿则陆续在下午至晚间截稿,依照发行网路的大小,最后的截稿时间也有不同的弹性变化。一般而言,一般大型日报最迟的截稿时间在午夜左右,许多发行地区辽阔的日报,甚至会有多次截稿时间,日本有些日报甚至依照地区不同,可以发行三次报纸,以东京地区的截稿时间最晚。
日报和晚报的区别是什么?
对普通读者而言,很难看出晚报和都市报有什么区别。相对来说,都市报比晚报更“小报化”,这不是指报纸的版面大小,而是指它们的内容,至少在中国如此。
从世界范围说,很难找寻像中国这样流行晚报的国家。这些年,中国报业广告额每年排前10名的报纸中,晚报总是占据一大半。晚报的兴盛对中国报业是一次很大的变革。在“文革”后,晚报使中国报纸从办公室走进了家庭,办公室里一杯茶一张报的时代过去了。如果按照报业各领风骚多少年来算,晚报在中国是风流了不少年。比较全国性报纸,晚报一般是以都市为基地而活跃在某些文化区域。虽然,晚报界有传统的“四大天王”和新兴的“四小龙”之说,但是实际上,这些报都是跨越地域的晚报,而不是全国性晚报。有些大报也想试验办一个全国性晚报,都未成功。这从另一面说明了晚报的地区贴近性。
比较城市的日报,晚报大都不是机关报,更靠近市民,以“软”的面孔出现,偏重社会新闻。尽管说中国的许多城市都不仅有一个报,但是在过去各地的竞争主要是围绕日报和晚报来进行的,而且这种竞争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展开的。
因此,现在都市报和晨报潮给晚报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个人认为,新一轮都市报的崛起是中国报纸相对产业化的标志。所谓相对产业化,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有限度的产业化,特点是局部的和部分的产业化,是排斥私人资本、涉外资本和社外资本的产业运作。按理说,从字面上理解,“化”这个字尾应该是彻头彻尾的意思。但是,在中国,“化”、“性”、“学”这三个字尾现在被频繁使用,以至于影响到我们的学术理论术语。
同时,都市报和商报热也带来一个副产品,这就是小报化,即TABLOID。突出的特点是,报纸成了赚钱的工具,炒新闻成为常见手段。这里说的小报化不是指报纸版面大小,而是指报纸的内容明星化,绯闻化,炒作化。
就美国而言,垄断已经造成了一市一报现象。而在中国一市多报的竞争刚刚拉开序幕。在成都,晚报和都市报以及后起之秀商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在郑州和西安等地,也有类似的情况。南京报战引人注目,甚至需要当地政府出面平息报业降价风,虽然制定了行业统一价格,但是仍然被不断打破。都市报的出现打乱了报业原有的格局,软新闻不再是晚报的专利,晚报和日报的区别越发小了,报纸进一步都市化,广大农村成了广播电视的天地。
温州日报的发展历史
1947年5月1日《温州日报》前身《浙南周报》遵照中共浙南特委之决定,在浙南游击根据地今瑞安市桂峰乡坳后村小方山创刊,报名暂为《时事周报》。周报由特委宣传部正、副部长胡景 、郑伯永负责。 《时事周报》为四开四版油印报,印数600份,内容主要为由特委电台提供的新华社电讯。首任编辑安邦;刻写、油印分别由洪水平、谢功富负责。1949年5月7日温州解放。发《浙南周报号外》,标题为《浙南人民解放军解放温州》。浙南地委决定将《浙南周报》改为《浙南日报》,并由军管会接收旧《浙瓯日报》等的设备器材交《浙南日报》使用。5月12日 《浙南日报》正式出版。第一张对开四版铅印大报,按《浙南周报》的编号顺序,第一期为94号。报名四字为夏子颐所书,刊头下标明:“发行与编辑者:浙南日报社、军事管制委员会”。浙南地委宣传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胡景瑊兼任报社社长、总编辑。报社社址花柳塘,编辑部临时地址府城隍。每期发行约2000份。1950年10月 高光等8位同志调到《浙南日报》工作,高光任副社长、总编辑,同时从各县报道组抽调力量充实编辑部,采编人员增至20余名。1951年6月17日一版头条刊发中共温州地委、温州区专员公署发出的《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和运用浙南日报的通知》8月1日 《浙南日报》改为《浙南大众》,由日刊改三日刊,仍为直排四开四版。报名四字为舒同题写。1952年1月10日三版开辟“李四喜思想”讨论专栏。“李四喜”是虚拟的人名是一部分政治觉悟不高,土改后满足现状,不愿继续前进的农民的典型。这次讨论历时3个月,收到来稿来信307篇。1954年9月5日报社内部刊物《改进工作》创刊。1955年1月1日《浙南大众》报由三日刊改出隔日刊。1月31日地委组织部批文由张雪梅、林白、吴崇澜、苏虹、殷惠中等5位同志组成编辑委员会,这是本报创办以来开始有编委会。3月19日本报发行达18050份,这是创刊以来最高发行量。1956年1月1日 本报各版由直排改为横排,刊头《浙南大众》四字改为《浙南大众报》五字,系集毛泽东手迹。11月7日 首次发表本报摄影报道。1957年1月 建立制版车间,标志着本报能制作新闻照片,结束了多年来只能用插图、木刻等美工作品的历史。3月1日 《浙南大众报》由隔日刊改出周六刊,报名《浙南大众报》五字改集鲁迅字体。同日,编辑部从县前头迁至公园路。1962年3月29日 一版在“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通栏栏题下,发表“本报编辑部”文章:《满怀激情颂先进》并开辟《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专栏,至12月11日结束,共发50期。1963年上半年 本报开始在各县配备驻县记者。1964年7月1日《浙南大众》报名四字,改由郭沫若题写。8月 报社印刷厂更换平板印刷机为轮转印刷机。1965年10月31日今日开始至次年3月15日:“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为实现‘四十条’而奋斗”在套红通栏栏题下,一版连续发表了《台下大队综合治理山水田,低产变高产》等九个典型,并均配发社论。1966年1月20日 开始在报眼位置每日刊登《毛主席语录》。1967年1月3日《浙南大众》报第3971期,报头四字改为楷体字。1月4日 因帮派组织“夺权”之故,《浙南大众》被迫停刊,改出《新华电讯》,刊头下署“温州革命造反临时联合总部”。此后,一批领导干部,知识分子惨遭批斗迫害。3月4日 《新华电讯》共出10期,改出《新华社消息》,下署“浙南大众报社捍卫毛泽东思想战斗大队主办”,共出22期。3月21日 改出《浙南大众》新一号,刊头为黑体字。至6月1日共出65期后,改出《新华电讯》。8月1日 续出《浙南大众》报新66号。8月29日改出《新华电讯》,无编号。1968年4月5日 温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出军管小组到报社实行军事管制。5月1日 红一号《浙南大众》报出刊。6月22日浙南大众报社革委会成立,军代表纪友明任主任。1970年1月18日《浙南大众》报由周六刊改为日刊,逢星期日出二版。1972年10月14日《浙南大众》报第5558号刊登《停刊启事》:“本报遵照上级指示,从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五日起停刊”。1979年12月4日 温州地委决定由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军负责筹备《浙南大众》报复刊工作。1980年3月15日 地委发出《关于浙南日报复刊的通知》。3月 本报招考复刊来第一批采编人员,以后又陆续招考多次,共录用68位同志。4月12日 温州地委任命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军兼本报总编辑、党委书记,丁春霖为本报副总编、党委副书记,周益林、林白为副总编辑、党委委员。5月1日 《浙南日报》试刊出版,四开四版,报名四字为舒同题写。试刊二个月,共出18期。6月本报《内部参考》创办,不定期出刊。7月1日《浙南日报》正式复刊,当日报纸发行16517份。1981年2月 一版发表本报编辑部文章:《统一思想认识,振奋革命精神》,对“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苦恼引起的讨论”作小结。这个讨论自1980年9月‘27日开始到1981年1月底止,选登了100多篇文章,共34期,对帮助农村基层干部更好地理解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收效甚好。3月20日 本报《编通往来》第一期出刊。1983年2月17日 本报新闻标题《鱼都“游”到哪里去了?》和连续报道《郑祥育退房记》被评为全国好新闻。这是本报作品首次获得全国性奖励。5月1日 浙南日报编辑部与市农委联办《浙南日报农村科技版》试刊,两个月后正式出版,每周一期,发行50000份,1984年底停刊。1984年3月 本报购置二台书报胶印轮转机,改凸版印刷为平版胶印,在全省地市报中首家采用此先进设备。4月9日 温州市委任命丁春霖为本报总编辑兼党委书记,戴知谦为党委副书记,朱嘉富为副总编辑,周益林、林白为调研员。 7月1日 《浙南日报》改名《温州日报》,报名由舒同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