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海狗海豹海狮海象海猪之类的生物?
1、头部特征。海狮有外耳廓,海豹无外耳廓,仅有耳孔。所以海豹和海狮又可以分别称为无耳海豹和有耳海豹。下面两张图片,有耳和无耳的区别非常明显——2、陆上姿态。海豹的后肢不能朝前,所以只能蠕动,在陆地上行动很困难;海狮(和海象)的后肢可以朝向前方支撑身体,因此它们在陆地上可以行走甚至跑动。下图为海狮科动物和海豹科动物的后肢骨骼结构比较。(图片来自维基)3、游泳姿态。海豹在水中是靠摆动后肢前进的,前肢动得比较少,看起来基本上是在水中蠕动;而海狮在水中是靠滑动前肢前进的,后肢基本不动。看起来基本上是在水中“飞”。再说说另外几个:海象:有长牙。海狗:海狗就是海狮。现在的海狮科分为海狮亚科和海狗亚科两个亚科,区别在于披毛的浓密程度。海狗的披毛比较浓密柔软,所以也称“皮毛海狮”。一些人认为这个分类区别没有太大的意义。海牛和儒艮:海牛的尾巴是圆形的,儒艮的尾巴是V形尾鳍状的。在分类上,鳍足目的三个现生科当中,海狮科与海象科的关系较近,而海豹科稍远一些。从演化来源上说,以前一般认为海狮、海象较接近熊类,而海豹科较接近鼬类。
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是什么?
中华白海豚。中华白海豚是唯一以“中华”名字命名的海洋豚类,也是中国海洋鲸豚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沿岸定居性的小型齿鲸类,属海洋哺乳动物,是世界上80余种鲸类之一,因其珍稀被称为“海上大熊猫”“海上国宝”。沿海渔民以海上女神妈祖婆的名字,誉称它为“妈祖鱼”。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中华白海豚更被定为香港的“回归吉祥物”。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沿岸水域,属暖水性种类。我国的中华白海豚主要栖息在福建的厦门湾、东山湾、台湾岛的西部海域、广东的韩江口、珠江口、漠阳江口、雷州半岛东部海域、海南三亚附近海域以及广西北部湾等。目前,广东省中华白海豚数量超过2000头,是全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繁殖方式中华白海豚的寿命一般为30~40年,3~5岁达到性成熟,常年都可交配,发情期多集中在4月至9月的温暖季节,妊娠期10~11个月,每胎产一仔。刚出生的幼豚体长接近1米,幼体出生时尾部先从母体内露出(陆生哺乳动物头先露出),防止出生过程中幼婴呛水而死。出生后即由母体带领学游泳,母豚有乳汁分泌,哺乳期8~20个月。由于整个哺乳过程母子形影不离,保护周到,幼豚的成活率均比其它水生动物成活率要高得多。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华白海豚
海狮和海狗怎么区分?(感觉好像,傻傻分不清楚)
海狮有外耳廓,海豹无外耳廓,仅有耳孔。所以海豹和海狮又可以分别称为无耳海豹和有耳海豹。下面两张图片,有耳和无耳的区别非常明显。海豹的后肢不能朝前,所以只能蠕动,在陆地上行动很困难;海狮(和海象)的后肢可以朝向前方支撑身体,因此它们在陆地上可以行走甚至跑动。海豹在水中是靠摆动后肢前进的,前肢动得比较少,看起来基本上是在水中蠕动;而海狮在水中是靠滑动前肢前进的,后肢基本不动。看起来基本上是在水中“飞”。
图片是什么动物?
这是一只鼬獾。鼬獾是食肉目、鼬科、鼬獾属的动物。鼬獾体长315-417毫米之间,体重1-1.5千克。鼻吻部发达,头顶后至脊背有一条连续不断的白色或乳白色纵纹。前额、眼后、耳前、颊和颈侧有不定形的白色或乳白色斑。鼬獾栖于河谷、沟谷、丘陵及山地的森林、灌丛和草丛中。喜欢在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常绿落叶、阔叶林带活动,亦在农田区的土丘、草地和烂木堆中栖息,杂食性。
图片有斑点的鱼是什么鱼?能吃吗?
真鲈科 Percichthyidae 鳜属 Siniperca 鱼类(可食用)下图为 斑鳜 Siniperca scherzeri ,俗称 花鲈、火烧桂、乌桂、黄花桂、西江斑鳜体长、侧扁,背为圆弧形,不甚隆起。口大。端位,稍向上倾斜,下颌略突出.犬齿发达,上颌仅前端有犬齿,排列不规则。卜颌齿常是两个并生,排成一行。头部具暗黑色的小圆斑,体侧有较多的环形斑。 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00~300毫米,产量不高。体棕黄色或灰黄色,腹部黄白色头顶、背部及侧线上卜都有近似圆形的大小不等的黑斑,但不呈条纹状。各鳍棘上有黑色斑点,胸鳍、腹鳍为淡褐色。在中国,分布于长江、珠江闽江等水系,常见于江河湖泊中以及多在水的中下层。以小鱼、小虾为食。底栖,喜清水,特别喜欢藏于石块、树根或繁茂的草丛之中。生活适宜水温为15℃~32℃,在水温7℃以下时不大活动和摄食,潜于深水处越冬,到春天水温回升后,逐渐游到食物丰富的沿岸水草丛中觅食。
这个图上的长得像老鼠,又像狐狸的是什么动物?
根据图片判断这是一只鼬獾鼬獾(学名:Melogale moschata)是鼬科、鼬獾属的动物。鼬獾颈部粗短,耳壳短圆而直立,眼小,毛色变异较大,体背淡灰褐或黄灰褐色、暗紫灰色到棕褐色不等,腹部苍白色、黄白色、肉桂色到杏黄色不等。鼬獾夜行性,穴居,行动较迟钝,杂食性,季节性活动变化较明显,每年繁殖1次,每胎产2-4仔,栖于河谷、沟谷、丘陵及山地的森林、灌丛和草丛中,分布于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越南。鼬獾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鼬獾体形介于貂属和獾属之间,体重1-1.5kg,体长315-417mm。鼻吻部发达,鼻垫与上唇间被毛,颈部粗短,耳壳短圆而直立,眼小且显著。前后足具5趾,趾垫较厚,爪侧扁而弯曲,前爪特长,尤以第二、三爪为著,适于挖掘生活,后爪仅及前爪之半。鼬獾毛色变异较大,体背及四肢外侧淡灰褐或黄灰褐色、暗紫灰色到棕褐色,头部和颈部色调较体背深;头顶后至脊背有一条连续不断的白色或乳白色纵纹。前额、眼后、耳前、颊和颈侧有不定形的白色或乳白色斑,有的个体为橙黄色斑点,一般均与喉、腹部的色区相连。上唇、鼻端两侧白色或浅黄色;耳内、耳缘被有白色或乳白色短毛,耳背与体背同色。下体从下颔、喉、腹部直至尾基为苍白色、黄白色、肉桂色到杏黄色。尾部针毛毛尖灰白色或乳黄色,向后逐渐增长,色调减淡。鼬獾头骨颅形狭长,鼻部比狗獾狭,鼻骨中缝稍凹陷。眶后突显著,颞嵴低平左右对称,几乎平行,鼬獾终生保留颞嵴,而不愈合成矢状嵴,老年个体颞嵴距离较近。颧弓细弱,略向外扩张。人字嵴在顶骨后端成一直线与左右颞嵴相连,腭骨向后伸展,达臼齿与关节窝的距离之半,翼骨的钩状突几乎与关节窝平齐,腭骨后缘超出臼齿与眶后突位于同一水平。鼬獾上颌门齿略呈弧状排列,犬齿圆锥状,裂齿外缘短于内缘,第一臼齿形似平行四边形,外缘稍凹入,下颌第二门齿内移,犬齿呈弯尖状,下裂齿前端有锋利的下前尖和下原尖,内侧有一齿尖与外侧下原尖相对称,后部凹陷呈盆状。鼬獾栖于河谷、沟谷、丘陵及山地的森林、灌丛和草丛中。喜欢在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常绿落叶、阔叶林带活动,亦在农田区的土丘、草地和烂木堆中栖息。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