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强的人真识故事简介
自立自强
如今的社会,最受人重视的是能力的培养。所谓能力的培养,就是指要培养我们的独立性。我们不仅要成绩优异,还要学会自立自强,如果说人的一生中,连这一条原则都没有的话,那就等于白活了。就好像说一棵树,如果它都连雨水和阳光都不能自己吸收,还谈得上生根发芽吗?
我们是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的,没有一个人能让我们依靠终身,任何事情都要靠我们自己,我们该学会自立学会自强。
也许你们都听过这个故事了,但在这里,我不得不再重复一遍。是这样的:有一个懒汉,他懒得都让人难以想象!每天都躺在床上,不去走动,都是让母亲替自己做任何一件事。后来,母亲要外出,但又害怕儿子因为懒惰而饿死。所以,就做了一块大饼挂在儿子脖子上,让儿子在她外出时也可以吃上食物,而不被饿死。母亲离家后的前些天,儿子还会张开嘴来吃上几口大饼,可后来几天,儿子就因为饼的上面被吃完了,而不想抬起头咬一口!直到他饿死为止。这个重复了N遍的故事,难道还不能唤醒我们吗?它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不可以依赖别人的,如果一旦没有了依赖,那后果将会是怎样呢?结果不难想象吧?
再有,美国的一所小学,学校为了扩大锻炼器材,就让学生去每家每户卖馅饼,然后把他们挣来的钱给学校来买体育器材。其中有一个中国学生,他可从来没有去卖过东西,又是害怕自己说不清,又是害怕客户不配合,再加上父母的劝阻,都说还是让他们来帮助这名中国学生。但后来学生还是下定决心自己去闯一闯。他忧心忡忡的来到一户人家门前,轻轻敲了敲门。门开了,出现了一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叔叔,他和蔼可亲的用英文说:“你好啊,请问有什么事吗?需要我帮忙吗?”于是,这名中国学生就像背书一样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叔叔居然一下就相信了这个外国孩子的话,答应了这个学生的要求,还先把钱付了。随后,这名学生就有了胆量,又和好几家做了买卖,没想到都成功了。这也是我们自立自强的一个表现。并且,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学生的的确确是缺少自立自强的能力啊!难道我们还不应该开始自立自强吗?
我们就犹如一颗嫩嫩的青草,确实需要一些人的精心呵护,但是,在人们呵护的过程中,也同样要学会独立。否则,哪天没有了人类的呵护,那将怎么办?看着自己在狂风暴雨中自生自灭吗?
读《自立自强》有感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具有自立自强的精神,有的甚至从小就有这样的意识。今天,我就读了一篇关于自立自强的课文。
课文记述了一位叫张海迪的阿姨,5岁时,因病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全部失去知觉,她不能进学校学习,但渴望得到知识。
为了识字,她把十几万字的词典抄了三遍,学英语,没有老师,她跟着收音机学习发音,把英语单词贴在桌子上、墙壁上、书架上对着读。动手术后,她躺在床上不能动,就请妈妈把书放在枕边,再在桌子上放一面镜子。她就这样用镜子反照着一字一句地学习。张海迪阿姨也正是靠这种“镜子书”,知道了许多中外名人,进而认识了外面的世界。张海迪阿姨就是以一种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全部课程,获得了硕士学位。
功夫不负有心人。艰辛的劳动,刻苦的学习,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她创作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向天空敞开的窗户》等七部作品。先后掌握了英语、日语、德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成了受欢迎的女作家。
回想一下我自己,跟张海迪阿姨比起来,是多么的渺小。有一次,我生病了,在家里休息,没去上学,可我根本就不看书,下床要大人扶,吃饭要大人喂,没有一点自立自强的精神。我现在明白了,觉得我们应该向张海迪阿姨那样,自立自强,勇敢地面对困难。在当今社会中,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我们一味依赖父母、家人和他人,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步入社会,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只有从小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自理生活的能力,长大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伯明翰书简简介 内容意义 急
《狱中书简》收集了葛兰西自1926年11月至1937年1月,从流放地和监狱写给亲友的456封信。作为富于创建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的理论和思想大部分几
乎都是在监狱中形成的。《狱中札记》记载了他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意识形态理论,对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有机知识分子理论,对美学和历史学等等理论的思考和探索。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如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等人,对东方学的创立人萨义德,以及英国的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都发生过重大影响,故学界有“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向”一说。
如果说《狱中札记》代表了葛兰西未完成的政治思索,那么《狱中书简》则是他对世俗生活的体验。《狱中书简》所载的456封书信,除了继续《狱中札记》的思考之外,《狱中书简》更多表达了葛兰西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对亲人的思念和关怀;以及对读书、交友、识人、处世的个人看法,以及狱中生活的细节。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既伟大又平凡的灵魂的跳动。
论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
简体字与繁体字没有关系,简体字的由来已久。1、简体字:简化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楷书的已见于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时期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之为“俗字”。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如今人们知道的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它的笔画最为简单,但总量过少。因此到了商周时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许多字来,秦的小篆比六国文字繁复,而之后的隶变更是比今天的简化字更为彻底,也开创了汉字与偏旁形体不一的先河。2、繁体字:繁体字在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标准字。扩展资料:一些地区民众呼吁要恢复一些原先有象形含义的繁体字。他们认为,繁体字是中国祖先几千年来积累的精华,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创造的,所以每一个字都是有含义的,而简化汉字时,把一些原本有含义的繁体字简化得失去了含义,简化字在一些方面比不上繁体字。亦有研究指出,人脑在处理方块字时是整体处理的,简化字并不比繁体字好认。不可否认,一些繁体字比其简体字在音形义等方面都表现得更加丰富,我们应该予以尊重,甚至继承与发扬。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478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明确回复,从汉字形体构成的规律看,形声构字是主要的构字方法,如果仅从会意字方向去理解汉字,就背离了汉字构形事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简体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繁体字
台湾香港人都用繁体字吗?写字也是繁体字?
你好! 我现居台湾,上个月也才进出香港
台湾国民教育、公众区域和书籍文献都是用繁体字
香港也是一样
之所以中国会用繁体字的原因无非是让国民更容易学习文化,但也造成对中国古文字(traditional chinese) 不熟习,简言之简体字的优点是省去许多比划,加快书写与记忆的速度,而简体字的缺点就是阅读、书写古文章抑或到香港台湾旅游等会有较多障碍
我们为什么被称为华夏民族呢?
貌似华夏民族是指汉族和部分南方少数民族,但是有时华夏民族又是中华民族,其实挺奇怪的,中华民族应该是全程中国华夏民族才对,中国是地理概念、华夏是民族,但说华夏族的时候,又会有少数民族觉得自己并不是华夏族,却是中华民族。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81599/answer/7127394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华夏族,即汉族,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华”或“诸华”。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又称中华。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其文明传承脉络是: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仰韶文明——龙山文明——二里头文明。
汉朝以后该族又称为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汉自居也以华夏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到现在最普遍的。
古代汉族往海外移民时自称华夏人,由此产生“华人”一词。“华人”一词最初指汉族,但随着华夏文明扩展到全国各地,“华人”的概念渐渐由当初单指汉族,扩展到中华大地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少数民族,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
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华夏先民分为许多部落,活跃于黄河中下游,自黄帝时统一为华夏部落联盟。其中比较著名的首领有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颛顼(黑帝)、黄帝、炎帝(赤帝)、帝喾(高辛氏)、祝融、伯益、舜帝、尧帝。其中炎帝和黄帝为共主。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中华民族(中国境内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的统称)
中华民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的统称。
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的未识别民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相关的历史学及人类学理论有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以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概念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有着不同的定义。
中国以前称为华夏民族,那么华人是现在的我们汉族人,而夏人那?
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把“夏”当作族名,把“华”当作国名。“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条很小的支流,华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气很大,很难成为一个国家的代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响也最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夏朝从一开始就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国”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国之人”。后来,人们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也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