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地震安置点建起儿童乐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将会有何帮助?
四川一直是地震的多发地带,而对于地震之后人们的心理,还有身体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影响更加大。四川泸县发生了地震,青年志愿者们在泸县地震安置点建起儿童乐园,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孩子尽快的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获得快乐和希望。在泸县发生地震以来,泸县很多学校的教学楼都有损坏。所以所有学校都已经停课,但是学校停课了,学生们却不能回家,所以泸县的青年志愿者们就在泸县地震安置点建起儿童乐园名叫:青春儿童乐园。这将作为孩子们玩乐和学习的地点。在这里孩子们和武警官兵还有志愿者们一起做游戏,让人们听到了欢乐的笑声,看到了希望。或许在发生地震之后,这些懵懂的孩子们可能已经见到了生死存亡和人间绝望。但是在这个小小的儿童乐园里,有人陪着他们一起笑,一起闹,仿佛就还在地震之前一样,感觉没有任何的区别。这个能够帮助经历过地震的儿童,经历过地震的孩子们尽快的走出来。让孩子们的心理得到放松,让孩子们从精神上得到放松。我们国家一直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四川沪县地震也受到了很多地方的关注,而很多青年志愿者们也自发来到地震后的灾区帮助灾后的人民。可能地震还会再来,灾难也还会继续,但是我们团结在一起的心却永远不会变。保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也是我们很多人的共同的责任,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困难中越挫越勇,在灾难中越来越坚韧,成长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同时也希望这样的举措在日后能够盛行起来,最大程度的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
四川泸县地震安置点建起儿童乐园,为何却有大部分人在质疑这种做法?
大部分人质疑这种做法,是因为没有搞清楚事情真相,看到“乐园”几个字,就大肆吐槽。实际上当地的做法并没有错,以孩子心理影响为基础,帮助他们脱离地震阴影。地震的时候大家都不能回家,也不能回到学校,一群孩子和一群大人坐在地震安置点,有志愿者站出来活跃气氛,这种行为比坐在家里“敲键盘”的人强太多。现在网络最大的缺点,就是网民们听风就是雨,以为几个字或者一两句话,就能把事情真相搞明白。那么多大反转事件,几乎都是毫无意义的舆论导致的。 1、事情经过四川泸县地震的消息,很快在全国传开,相应的救灾人员也在现场努力。因为当地有很多孩子,在地震的时候不能回家,也不能回到学校,于是就有志愿者建立了“青青儿童乐园”。说是儿童乐园,其实就是安置点的帐篷,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欢乐是摆脱心理阴影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于是当地很多安置点纷纷开始效仿。然而一些网友却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样做不合理。 2、不了解事情真相四川泸县是受灾区,发生地震后当地很多区域受到影响,人们都在参与救援工作。此时突然出现一个新闻,说安置点建立起了儿童乐园,网友们肯定会觉得奇怪。“儿童乐园”给人的印象就是玩耍区域,在地震灾害区建立这样一个娱乐环境,显然是不合理的。有些人在下结论之前,会想着查询一下事情经过,而有些人只在乎自己的想法,拿起手机就要吐槽。这种人看似不理智,实际上到处都是,甚至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网友都是这样。三人成虎,当一个谣言越传越广,那么大家都会以为它是真的,吐槽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多。 3、上网应该理智其实很多事情的本质,和自己听到或者想象到的内容有很大差距。我们完全可以动手去查,只是自己太懒,宁愿让别人告诉自己,也不愿意亲眼去看一看。四川泸县的“青青儿童乐园”就是这样,本身是很正能量的事情,值得大家去赞扬,结果反倒遭受一顿吐槽。网上言论自由没错,可我们也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不能看见什么说什么,这样只会破坏网络环境。
求助--灾区小女孩端碗笑的照片
黑白的: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E3%EB%B4%A8%B8%D0%C8%CB%CB%B2%BC%E4&in=751&cl=2&cm=1&sc=0&lm=-1&pn=416&rn=1&di=623803685&ln=699
彩色的
http://i1.sinaimg.cn/dy/c/p/2008-05-13/U1366P1T1D15531946F21DT20080513232945.jpg
汶川大地震感人的图片和故事
汶川大地震的感人事迹:1、手刨同学:一块水泥板倒下来,压在汶川县漩口中学初三学生向孝廉的身上。这位13岁的小姑娘醒来后,模糊中看到缝隙外边有亮光,接着再次昏迷。此时,一个声音唤醒了她,是同学马健。马健一边喊着坚持,一边疯了似地用双手刨着水泥碎块。大约4个小时后,向孝廉终于被刨了出来,而马健的双手已经血肉模糊。2、游人互救:大地震袭来时,重庆市55名游人正行进在距汶川50多千米处。“快往公路边的平坝跑”导游刘晓容和余九冬声嘶力竭地喊着。在两名女孩子的指挥下,大家迅速集中到了平坝上。岷江对面的山,轰隆隆地垮下来,烟尘、沙石扑面而来,前后的路都已坍塌。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在倾盆大雨中,这支特殊的队伍互相扶持着,绕过断裂的公路,奔过800米摇摇欲塌的隧道,躲过一次次余震,走走停停5个多小时后,终于见到了救援者。3、善良教师:四川什邡红白镇中心小学,已确认该校有七名老师殉职。其中二年级语文老师汤宏为救学生,献出了自己20岁生命。他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名孩子。虽然没能将手中的学生救出教室,而他自己也在瓦砾中丧生,但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几个孩子却幸运地活了下来,并最终获救。4、敬礼娃娃:在地震发生10余小时后,一位满脸是血的北川男孩从废墟中被救出。就在解放军战士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担架上的小男孩不忘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礼感恩的举动,让无数的人深受感动。5、废墟女孩:在救助现场,蓥华镇中学初一1班班主任陈全红一直关心着一个名叫邓清清的女孩子,在她心中,这个贫困家庭里的小女孩,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当邓清清被武警官兵救出来时,让陈全红与官兵们感动的是,这个坚强的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汶川大地震(人物事迹)
汶川大地震的感人故事
汶川大地震的感人故事一:白乐潇是一位12岁的女孩。地震发生时,她的胳膊被教室的门卡住,为了让后面的同学跑出教室,她忍住疼痛自己把胳膊拽断了。同学得救了,她却从此失去了一条手臂。这位舍己救人的小姑娘,人们把她称为“小英雄“。汶川大地震的感人故事二:王周明是名年轻教师,是50多名学生的班主任。地震发生时,他指挥学生分两路,从教室的前、后门逃生。房屋垮塌的一瞬间,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把还没跑出教室的一名女生推出教室。这时,一根粗大的横梁打在他头上,他的头盖骨被击碎。废墟中,她的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汶川大地震的感人故事三:在汶川地震发生十多个小时后,一位满脸是血的北川男孩从废墟中被救出。就在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担架上的小男孩不忘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礼感恩的举动,让无数的人深受感动。他的名字叫郎铮。目前正在接受治疗。郎铮对照顾他的某部的医护人员说:“我也要当,和爸爸一起去救叔叔阿姨”。当温总理到医院去看望小郎铮时,他给温总理也敬了个队礼。目前,很多网友推荐他做奥运火矩手。同时,也尊称他为“敬礼娃娃”。汶川大地震的感人故事四:小林浩是映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地震发生时大家都往外跑,但被板子砸倒在地。“当时石板后面传来一个学的哭声。我就告诉她,别哭了,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学校教的歌。最后一首《大中国》唱完后,学不哭了。”两个小时后,小林浩开始慢慢挪动身子向外爬。由于个子小,他几经努力终于爬出了废墟。逃出生天的他没有跑,而是又爬了回去,连拖带拽地将两个昏迷的同学拉出废墟。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只是稚气地大声宣告:“我是班长”。汶川大地震的感人故事五:5月12日下午,在四川成都温江区玉石实验小学里,同学们都在上课,忽然,地震了,同学们都慌忙向操场跑去,跑在最前面的是十二岁的陈浩,陈浩跑着跑着,他看见有一面墙要倒了,而一个学正向这边跑来。说是迟那是快,陈浩飞奔到墙下,用力一推,把女孩推出几米外,但是,陈浩自己却被瞬间倒下来的墙压在了下面。当问陈浩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的回答是:“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向雷锋学习”。陈浩真是太伟大了,小小年纪为了救同学,差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少年英雄有哪些
谢荣策、张嘎、海娃、雨来、王二小等。1、王二小,中国少年抗日英雄,本名阎富华,生于1929年1月22日,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人。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2、谢荣策谢荣策,1931年11月13日,诞生在辽中县茨榆坨镇茨榆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因生活所迫,9岁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受尽了地主老财的百般虐待。在他幼年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对地主老财仇恨的种子。因此,谢荣策少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活动,1948年辽中县解放后,担任茨榆坨村的儿童团长,参加了土地改革斗争。3、张嘎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4、海娃他是电影《鸡毛信》中小主角海娃的原型,也是电影《沙漠追匪记》的主角原型之一,在他参加的历时两年半的解放战争中,他单人捕捉俘虏100多名。前不久,这位传奇英雄因病去世,留给人们不尽的思念和追忆。他就是曾经闻名全军的———侦察捕俘英雄秦玉根。5、雨来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瞭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日小英雄
作文:小英雄林浩是我学习的榜样
小英雄林浩是我学习的榜样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运动员入场式上,你是否注意到与姚明一起入场的小朋友格外引人注目。他双手分别举着鲜红的五星红旗和奥林匹克五环旗,交叉挥舞。这位小“旗手”就是来自四川地震灾区汶川县映秀小学的学生林浩,他的头上,还有地震带来的烙印。林浩是汶川地震中年纪最小的救人英雄,他以这种方式亮相,代表了灾区人民,小英雄的出现,感动了世界。
看到这个熟悉的小身影,不禁又让我想起他在汶川地震时沉着冷静、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地震发生时,年仅九岁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勇敢,成功地从废墟中救出多名同学,他优秀、善良的品质感染了每一个人。
和小林浩比起来,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是多么的优越,可是,我们在好多方面和小林浩比起来都有所欠缺。因此,我们要好好的反思一下,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能怨天尤人、半途而废,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知难而进,要凭借乐观和勇敢,智慧和信心去努力拚搏。
我们要以小英雄林浩为榜样,学习他在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顽强意志和可贵的爱心,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王涛的爱心奉献
人民网合肥12月10日电 (记者岳晓龙 通讯员陆应果 李长庚 邵品)一片片爱心,一份份深情,一股股暧流,化成希望的甘露,涓涓地流向合肥机务段,滋润着王涛那干渴的心田。身患心脏疾病,却忘我投身公益事业、组织志愿服务队帮扶身边好人的合肥机务段王涛,2012年12月份当选10月“安徽好人”。“没有组织的关怀,没有好心人的帮助,就没有我的第二次生命。我手术后快3年了,在社会上做了一点平凡的小事,证明我这个心脏移植的人还不是个废物。”王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带着灿烂的笑容,话语中充满着对组织的感激之情。
王涛的人物事迹
1926年暑假,王涛回到江华后,曾邀集度假同学在县城开展学生反帝爱国宣传活动。他们组织县城学校学生上街游行,宣传抵制洋货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他的这些活动引起父母的担忧。同年冬,当他从省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回家时,父母要他与同街彭姓女子订婚,以便留在家里继承祖业,免得外出“闯祸”。他拒不从命,而且在一气之下,用刀砍烂用来订亲的礼物,然后离家出走,到长沙投奔革命。1927年,王涛被党组织选送到苏联中山大学学习,起初学习军事,后改学政治。1929年回国后,曾任广东东江青年团特委书记兼红军学校教育长。1930年春,他受中共两广省委的派遣,和戴月来到砰石,以特派员身份,帮助中共湘南工作委员会进行整顿工作,将中共湘南工委改建为中共湘南特委。由尹子韶任书记,特委机关设在广东砰石。1931年8月,根据两广省委的指示,在湘南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上,他担任改组后的特委书记。这次会议着重传达了两广省委对湘南特委不重视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错误的批评,强调开展群众性武装斗争的重要意义。会议还决定将湘南游击大队改为湘南赤色游击队,特委机关移耒阳南乡,以促使湘南地区工作的恢复与发展。到1932年春,湘南赤色游击队已发展为拥有步枪200余支,机枪两挺的队伍,并逐一歼灭了宜章赤色区的挨户团和“铲共队”等反动武装,使得各地主武装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来。到1933年3月,特委领导中心活动区域内组建的党支部有十个,团支部六个。1933年4月,湘南特委由中共湘赣省委领导。4月26日,王涛根据湘赣省委指示召开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全面总结特委过去的工作和部署今后党的任务。会后,特委以郴县为中心,特派出人员到宜章、衡阳、水口山、资兴等地建立党的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到1934年7月底,建立的党组织有中共耒(阳)安(仁)永(兴)中心县委和五个地下区委;开辟了以株木山为中心、纵横百余里的耒安永边游击区。湘南特委领导的赤色游击队扩大到一个营,在郴县一带打了好几次胜仗,并消灭了一个敌特务连。王涛在湘南工作期间,不仅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而且在应付紧急情况时特别沉着机智。他曾两次遭到敌人追捕,每次都能甩掉敌人,安全脱险。他去湘赣省委请示汇报工作,总是只身前往,从不带人同行,巧妙地应付敌人的盘查。有次,湘南赤色游击队被包围在一个山头上,王涛分析情况后,命令队伍立即隐蔽,俟敌人防备松懈时,再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带突围出去,使队伍未受任何损失。1934年秋,王涛离开湘南随红军长征。途经贵州、四川时,他曾两次负伤,被调到红四方面军党校任教员。红军到达陕北后,他又奉调中央党校任教员,赤卫军营长。1937年初,他任中共陕北区委统战部部长,8月,又调任陕甘宁边区统战部副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年底,王涛受党中央的派遣,以新四军中校秘书的身份回到湘南。他身穿国民党政府军服装,佩戴中校领章,公开活动在湘南各地,有效地推动国共合作局势的发展。1938年1月,他担任新四军驻郴州通讯处主任。2月,中共湘南特委改组,他又担任特委书记。为了进行改编游击队工作,王涛和湘南特委委员、中共耒安永中心县委书记谢竹峰于3月来到耒阳,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在谈判中,他针对国民党当局妄图吞并抗日武装的无理要求,严正指出:国共两党合作,是两党处于平等地位,共同抗日。经过两天紧张激烈的谈判,终于迫使国民党当局同意他提出的公开改编游击队的方案。随后,他又和周礼等深入游击队进行动员教育,使分散活动在乐昌、乳源、宜章一带山区的游击队五六百人很快下山进行整编,于4月正式改编为新四军,暂编一、二大队,在群众热烈欢送下,开赴抗日前线。此后,他又同特委着手整顿和发展党的组织,不到半年,建立两个中心县委、两个中心区委、26个支部,共有党员1400余人。为了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和抗日游击战争,从1938年夏以后的半年时间里,王涛同湘南特委多次在郴县县城万胜旅馆、汝城耕续村、郴县栖凤渡等地,举办县、区、乡党员干部训练班,培训骨干。据当时任耒阳毛粟冲党支部书记的王来苏回忆说:“王涛同志住在郴县牖智书店……他每次来党训班讲课,都是身穿长衫,一副商人的打扮,而且都是绕道秘密来到万胜旅社。……学员们绝大多数是长期坚持游击斗争的指导员,钻了十多年的深山老林,很少看到党的文件和革命书报,消息比较闭塞,政治理论水平也比较低。加之……亲眼看到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我们的同志、亲属和群众,对国民党反动派有着深仇大恨。因此,一听说要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一时思想不通。……王涛同志的每次讲课,就是围绕这一中心论题,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革命形势,讲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帮助我们提高思想认识。”在他的领导下,湘南各地普遍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5月,他在郴州主持开设牖智书店,发行革命书报,并创办《老百姓》周刊,举办“读者会”,并同书店人员热情接待顾客。为了搞好统战工作,他特别注意同上层人士进行广泛的联系,如有要求则一定给予帮助。有个叫李肇修的积极分子,因女儿李伦在校被开除,特请求他帮助把女儿送往延安,参加革命。他想方设法满足了这一要求。此外,他还部署在耒阳设立《新华日报》耒阳分销处,在汝城办起了星光书店,在宜章设立了战地文化分处和战时出版社供应分所,在耒阳创办了战时中学,收容华北、华东沦陷区及各地流亡到县城的失业学生。通过这些工作,使湘南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得以蓬勃发展。1939年2月,王涛当选为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平江惨案”发生后,国民党当局又捣毁新四军驻郴州通讯处,他受到通缉。这时,他调离湘南,到省委任组织部部长。1940年5月,他又调往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准备转赴延安。由于国民党当局的阻挠,他在桂林滞留半年之久,未能成行。1940年冬,党组织决定调王涛任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委员兼闽西特委书记。王涛同爱人张子芳背着年仅半岁的儿子,取道衡阳,经韶山关到达广东梅州,与闽西特委派来接应的罗天取得联系,在罗天的带领和护送下,于1941年1月中旬到达闽西特委驻地——龙岩县后田村。这时,正值国民党政府当局发动“闽西事变”,到处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闽西的革命斗争进入最危险、最艰苦的时期。面对这种情况,他显得十分沉着稳重。他把儿子托付给一红军家属抚养后,一面组织力量进行反击,一面将特委机关向深山密林转移。他还委派张子矛继续负责编辑出版《团结报》,并常为报纸写稿,揭露国民党当局破坏国共合作的罪行,宣传党坚持团结抗战的一贯主张。他自己虽患有严重胃病,但仍然坚持与大家同甘共苦;而且十分关心和爱护同志。有次班长戴炳辉生病,他一天要去看望几次,并亲自端菜送去,使戴感动得热泪盈眶。 1941年9月,王涛派特委成员魏金水、陈卜人等人去开辟新区,自己和张子矛及20余名工作人员留守特委机关。17日,他派出的两个通讯员被捕叛变,带200多敌人潜伏在特委驻地附近。21日拂晓,他正在小草坪上指挥战士进行军事训练,潜伏的敌人开枪向他射击,打中右胸,当他忍痛指挥战士撤退时,身上又中一弹,不幸牺牲,时年33岁。他的头颅还被敌人拿到龙岩县城和湘南地区“示众”。在他牺牲三周年的时候,中共闽西特委决定,将一支人民武装命名为“王涛支队”。后来这支队伍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配合南下大军,解放了粤东和闽西南广大地区。
寻找一张著名照片,内容为一个蜷缩的瘦弱非洲小孩,身后有一只秃鹰,据说作者发布后自杀了
这张照片上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当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他以新闻专业者的角色,按下快门,然后,赶走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凯文·卡特静静的在那儿等了20分钟,并选好角度,尽可能不让那只秃鹰受惊,待秃鹰展开翅膀。拍摄完毕后,凯文·卡特赶走了秃鹰.后来他说,他在那儿等了20分钟,希望那只鹰能展开翅膀。拍完照片后,卡特赶走了大鹰。注视着小女孩继续蹒跚而行。然后坐在树下,点起一支烟,念着上帝的名字放声恸哭。西尔瓦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卡特不停地嘟嚷着想要拥抱他的女儿。
《饥饿的苏丹》的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发表后激起强烈反响,一方面引起了国际舆论对苏丹饥荒和苏丹内乱的关注,另一方面,不少人谴责卡特残忍,没有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这张照片获得普利策奖之后不久,凯文卡特自杀。
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693364.htm
树的卡通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A%F7&in=7&cl=2&cm=1&sc=0&lm=-1&pn=6&rn=1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A%F7&in=17&cl=2&cm=1&sc=0&lm=-1&pn=16&rn=1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A%F7&in=4&cl=2&cm=1&sc=0&lm=-1&pn=3&rn=1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A%F7&in=55&cl=2&cm=1&sc=0&lm=-1&pn=54&rn=1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A%F7&in=53&cl=2&cm=1&sc=0&lm=-1&pn=52&rn=1
以上都是树的一些卡通图片,希望你能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