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战》:听听那些打鬼子的老人如何说
著名电视人崔永元以大历史为纲、采取口述历史的手法、细节为王的策略,拍摄成了32集大型纪录片《我的抗战》。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作用,不止是全线重现八年抗战的方方面面,而是给予很多正面战场上的将士以隆重出场的机会。诗人穆旦曾经是中国赴缅作战远征军一员,他在《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写到:“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这是一种诗的修辞,也是很残酷的真相,确实没有多少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理,《我的抗战》中的许多老战士被遮蔽。穆旦本人也是如此,作为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诗人和翻译家之一,他在工作中长期遭到边缘化处理。他能够以诗人的形象,回到舞台中央,但是更多的抗日战士则连15分钟的机会都没有。听听那些打鬼子的老人如何说,对于当下的年轻人大有好处、对于中老年人更是启蒙,或者是身份的证明。
抗战结束至今才65年,就已然失去了太多细节,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普通人而言,甚至连抗战主力都不知道,更何况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200多位将军和他们手下几百万战士、那些声势浩大的会战,就因为他们是国民党阵容,有着难以消弭的“原罪”。中国是以大历史为著的民族,对于具体细节向来含糊,且多喜欢用文学手法过度夸张、包装、制造戏剧化效果。当历史沉淀之后,我们恍然发现,那些说法是多么的不靠谱,中国的抗战,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我”来完成的,他们不是宣讲材料中的数目字。而敌人则质疑,要求中国拿出具体的数字、进程和材料。《我的抗战》试图做的,就是挽救那段历史亲历者最后的记忆,如果他们都去世了,那么历史几乎就没有发生过。信史是以无数真实可靠的细节来构架出的,假设细节不真,便是秽史,不仅没有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而且误导世人危害不浅
以崔永元为首的创作团队,不惜成本制造《我的抗战》,对于年迈的老人进行抢救性采访。以第十九集《松山之战》为例,纪录片先引用穆旦的诗,带出松山之战的背景,编导采访当年作战老兵,他们讲述个人的微观史,再用民国时期流行的版画还原现场,并极为难得的找到如今唯一在世的日本兵,以多种角度、声音来还原从缅甸到松山的过程。不止是缅甸、云南,还有整个中国的抗战,我们过去熟知的“历史”只是历史本身的一小部分,而且是被宣传营销过度消费的。有人证、有物证,且有来自对方阵容的证明,这才是回到历史现场的最佳方法。有心的观众可以再去参阅余戈著《1944:松山战役笔记》、回看康洪雷导演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前者剖析入微、战斗序列具体到攻防双方的班和个人所处位置,后者情怀与才情俱在,更能明白松山之战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意义。
我的抗战的内容简介
全书由300位抗战老兵真情讲述,由一个个独立的抗战故事组成。首次将战俘、伪军作为历史正面叙述的主角;重新为中国空军、文艺抗战者、情报工作者、修路民夫、知识分子等找到了合理的历史位置;描述了抗战过程中的爱情、友情、亲情;呈现了正面战场的22次重大战役,以及敌后战场的几次辉煌战斗,包括百团大战、松山之战、平型关战役等。震撼再现战争画面 通过这些普通亲历者的细节讲述,还原最真实的抗战八年,纠正一直被误读的历史,表达战争中丰富的人性。该书被称为“首次披露掩埋半个多世纪的抗战真相”、“历史教科书上不可能有的传奇”!
寻找一首诗,诗名好像是“我愿意 我能够” 晚天晚上看记录片时,看到的,觉得写得很好,现在想再读一下。
我愿意我们能够
住在靠近的地方
最多隔开一条河
随时都能隔江相望
我们的欢乐苦恼都是一样
在一起就好
一起欢乐一起分担忧伤
什么事都好有个商量
不会作假的人住在一起
就不用结结巴巴的说谎
为什么相爱的人倒要分开
分开的那样匆忙
哎 昨夜里我梦见
受苦的人喘过气来
不再受到压迫
眼泪已经属于过去的时光
我们约好了一个日子
坐火车的火车
坐船的坐船
公路上的汽车摇摇晃晃
说是我们来到了一个地方
我愿意 我们能够
住在靠近的地方
让我们私下取个名字
来称呼这条可爱的江
这是60多年前一首非常美丽而浪漫的诗,是崔永元拍摄的《我的抗日》电视片中最后一集抗战胜利一集中看到一个从当年走过来老人,白发如银风情万种,娓娓背诵这首她年轻时难忘的诗句,从其表情中,能够感到她沉浸在60年前那段幸福和痛苦的时期,我反复观看这段视频,和着泪水和微笑与老人回忆和共享美好时光。此刻窗外阳光暖暖、秋日融融,我的心静谧且安宁、一任时光渐渐的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