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神农氏》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袁隆平的科学精神
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写了袁隆平的科学精神:
第一,面对饥荒,忧国忧民,萌发念头——培育杂交水稻,勤奋学习,立志攻坚;
第二,顶着西方“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的舆论压力,决定啃这块“硬骨头”,并且反复研究,大胆设想;
第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找到了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
第四,“十年动乱”期间,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实验,终于获得成功.
.希望可以帮到你.
.不懂再问哦!.
袁隆平爷爷为什么被称为“世界杂家水稻之父”?
亲,你好,很荣幸能够为你回答这个问题,我本人见过袁隆平,很随和的一个老人。
父亲这个称呼,一般是代指创造者,比如你的父亲,是你的父亲和你的母亲共同创造了你。
杂交水稻是袁隆平首先发明的,也就是说世界上本来没有杂交水稻,杂交水稻是他通过很多次的科学实验,才发明创造出来的,他的这一科学成果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在水稻研究领域,也获得了众多国际知名科学家的认可,于是大家都以“世界杂家水稻之父来称呼他,以此来纪念他的伟大的成果。
最后,祝亲天天快乐!
袁隆平的故事有些什么?
1、袁隆平奋斗的故事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
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
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2、游泳夺冠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
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
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结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
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扩展资料
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
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袁隆平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袁隆平都获得过哪些荣誉称号?
袁隆平 (1930.9.7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与西南师范大学 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发现很多人不理解杂交水稻的真正意义,不少人认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麦,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没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假设世界上有100个人,而粮食只够90个人吃,粮食紧缺再加上财富的不均衡分配,那么就会出现50个人有充足的粮食,而另外40个人没粮食吃,于是大规模的饥荒和战乱就爆发了,这样这场危机就从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
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粮食够110-120个人吃,那么粮食就不再紧缺,就不会出现大规模囤积现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这些危机。
袁隆平是我国的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多项国际奖。
袁隆平院士研究了一辈子杂交水稻,都完成过哪些重大突破?
袁隆平对中国农业的贡献有多大?应该受到怎么对待?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大家都知道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旨在肯定他对杂交水稻作出的巨大贡献,更被咱们不少人成为“当代神农”。但是空口白话的罗列一些袁隆平的荣誉老张觉得显得太单薄,在此老张就谈谈自己的感受吧。老张家处秦岭之南,一年两季,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在以前杂交水稻没有出来的时候,我们这边的水稻亩产只有400斤左右,那会家里人口可不比现在,家里人口是很多的,而且由于缺少化肥农药,所以那会种田的都知道有多辛苦,除了耕地靠牛之外,其他的全得靠人力!大家除了播种、收获的时候,其他时候都在拔草、沤肥,打个比方吧,那会老张上学走路上如果看到一坨牛粪会赶紧找个荷叶包起来拿回家,然后沤在茅坑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水稻的产量依然很低,大家吃不饱饭,于是就把红薯啥的当主粮,天天稀饭喝的老张眼冒金星的。后来杂交水稻推广开来之后,大家都纷纷种起了杂交水稻,当时的杂交水稻和现在产量还是有区别的,刚开始一亩只有800斤左右,但是那也是以前产量的2倍了,瞬间大家最起码中午可以吃到实实在在的大米饭了,所以啊老张对袁隆平真的是感恩戴德,而且现在农村的,你随便拉一个问问,和老张这个想法的都不在少数。现在在网上看到很多人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其实种植面积很少”之类的言论,老张想说的是或许这些都是真的,但是任何事情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做,而杂交水稻袁隆平在一片否定的浪潮中他没有放弃的做成了,那他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至于后来或许研究出了产量更高、种植面积更广的杂交水稻,那他也是站在袁隆平的肩膀上完成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是第一个吃到“西红柿”的人,所以无论怎么说,袁隆平这个“杂交水稻之父”当之无愧!当然,袁隆平也获得了无上的荣誉,中国科学奖第一批得主!中国工程院第一批入选院士!受邀美国农学院外籍院士!这些都是国家和世界给予袁隆平的肯定和嘉奖,在此老张一个农民,也做不了什么能上今日头条的大事情,只能祝福已经年近九十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的袁隆平院士长命百岁,早日研制出海水稻!
在袁隆平和杨振宁两位科学家中只选一位最崇拜者,您会选谁?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社会化分工的不同,各行各业的研究者、从业者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就如同每条铁路上的铁轨都由千千万万颗螺丝固定,少一颗都可能会倾覆。而对于本题中关于袁隆平和杨振宁只选出一位最崇敬者的,我想说的是袁隆平让你吃得太饱,杨振宁则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所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可以说他们两人都是科学界的“网红”,只不过袁隆平是三农领域的代表,杨振宁则属于物理学领域。下面小地就“吃饱饭”与科学技术的辩证关系做出通俗的解答。我们都知道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吃饱饭是每个人必须解决的头一件事,饿着肚子去想其他的都是痴心妄想。上个月初袁老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粮食的重要性,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中国人口众多,虽然粮食基本够吃,但仍然有一部分需要进口,如果一旦粮食进口被卡住就麻烦了。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得知,我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比例分别为49.68%和50.32%,也就是说我国的农村人口至少有7亿多人,而且在城市人口中的绝大部分都有“三农情结”,所以知道袁隆平的人明显要比杨正宁的多得多,毕竟科学领域属于“冷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共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以及自我实现这5个层次。从这5个不同层次可以看出,它是一个由低向高递增的。例如在原始社会,社会分工既不明显,生产力水平又极为低下,基本上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而且随时都会遭受毒蛇猛兽的攻击,生存安全等得不到保障。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一些经验的不断被总结,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的出现,逐渐出现了不劳动的管理者和普通的劳动者,社会化分工渐渐出现。毋庸置疑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科技的重大突破。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社会就会止步不前,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根本谈不上什么航空航天和高铁网络的四通八达等等。总之,科学理论的发展源于社会实践,而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能直接将二者孤立开来。
袁隆平和杨振宁中只选一位最崇拜者,你会选哪个?
我会选择杨振宁。
首先,我看到回答中90%以上都选择了袁隆平,剩下那10%的,基本上都写的是关于杨振宁私生活的事情。
我在这里并没有否定袁隆平的贡献,事实上,这两个人都是科学界是伟人。但是在我眼中,杨振宁对世界的贡献更大。在量子力学中,许多著名的公式都有杨教授的名字。
我知道肯定会有人说,杨振宁在中国最需要他的时候,投奔了美国。在这里,我澄清一下:杨振宁所研究的,是理论物理,而理论是世界共享的,并没有国界之分。并且,杨老还是心系祖国的,现在他已经回到我们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