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蟾蜍

时间:2024-06-22 21:18:51编辑:优化君

海蟾蜍的毒性有多强?

1932年8月18日,有102只海蟾蜍从夏威夷群岛来到了澳大利亚。它们被释放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部的甘蔗种植园内,用来控制甘蔗甲虫的危害。70年后的今天,澳大利亚海蟾蜍的数量达到了1亿只。它们蔓延的地域的面积已经超过了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国土面积的总和,而且它们领地的前缘还在以每年5.6千米的速度扩展。考虑到世界上的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正在发生灾难性的下降,澳大利亚所发生的事情听起来像个好消息。但是海蟾蜍的蔓延却不是好消息。这个灾难性的典型事例说明了当人类试图改变自然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海蟾蜍(Bufo marinus)的毒性非常大。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如果吞吃了它们的卵、蝌蚪或者成体,就差不多会立刻引起心力衰竭。一些澳大利亚的博物馆展出了被海蟾蜍毒死的蛇,它们竟然还在蛇的嘴里,蛇就已经中毒死亡了。经常以本地蛙类为食的袋鼬已经有灭绝的危险。海蟾蜍甚至可以干掉体型较大的鳄鱼。海蟾蜍的毒性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宠物狗仅仅喝了它们光顾过的碗里的水,就会生病。在它们的原生地中美洲和南美洲,海蟾蜍的数量被物种间的竞争、疾病、天敌等综合因素所控制。但是,在澳大利亚没有其他种类的蟾蜍,也很少有天敌,却有大量的新的食物资源。对于海蟾蜍来说,这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而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它们已经获得了成功。与本地的一些澳大利亚蛙类相比,海蟾蜍产的卵的数量是它们的四倍,海蟾蜍的蝌蚪不但成熟得很快,而且因为具有毒性,所以不会被吃掉。但是它们的幼体和成体却能吃掉任何东西:从其他蛙类到没人看护的狗食,无所不吃。吃得越多长得就越大。有记录记载,有些海蟾蜍的体重达到了2.7千克,身体的大小就如同一只小狗。更令人担心的是,在新的环境中,它们好像也在改变着自己。它们的腿的长度比20世纪30年代增长了25%,行进的速度也比原来快了5倍。它们不再在灌木丛中钻来钻去,而是等到天黑了以后,利用道路和高速公路行进。防止海蟾蜍蔓延的行动已经普遍开展,尤其是澳大利亚西部沿海一带。曾经采用过的消灭海蟾蜍的方法,是在它们的分布区驾车巡游,从而将它们碾死。虽然还使用过更加残酷的手段,比如至今仍然有人推崇的“海蟾蜍高尔夫”,但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通过夜间行动的“海蟾蜍驯服者”缉捕队在夜间袭击海蟾蜍聚集的水塘,在效率最高的一周内可以消灭大约40000只海蟾蜍。用毒气或者深度冷冻的方法杀死这些海蟾蜍,然后把它们制成一种叫做“蟾蜍汁”的液体肥料。对于这种灾害,一种生物学的防治方法是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它们患上不育症。但是这种方法被许多环境学家所反对,尤其是考虑到在初期阶段所引发的问题。尽管已经对环境造成不可否认的影响,但是海蟾蜍至今还没有造成其他生物的灭绝。一些鸟类和鼠类甚至已经学会将它们掀翻,然后再吃掉它们,从而避开海蟾蜍的毒腺。许多其他种类的动物已经对海蟾蜍的毒性产生了耐力,尤其是甘蔗甲虫,提起它就不得不在这里说一件事儿,那就是现在甘蔗甲虫在澳大利亚的数量比1935年的时候还要多。

海蟾蜍的主要危害

毒性大。毒性十分厉害。遇到威胁时,巨型海蟾蜍会将毒腺转向攻击者。毒液通常是流出来的,但它们恼火时也会喷出少量毒液。毒液可通过受害者的眼睛、嘴和鼻子进入体内,导致剧痛、暂时失明和发炎。繁殖能力强。它们交配不分季节,大个的雌蟾蜍一次最多可以排3万个卵。而且,尽管海蟾蜍消灭了甘蔗地里的害虫,但许多的青蛙和蟾蜍也成了它们的“腹中餐”,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扩展资料:海蟾蜍的生活习性: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夜间捕食、活动。海蟾蜍除了靠视觉来侦测猎物外,也可以使用嗅觉,双重扑捉能力是它们赖以生存的秘籍。主要吃节肢动物、蛾类、蜗牛、蝇蛆、蜻蜓、蚱蜢及体型小的啮齿目、爬行类、其他两栖类、鸟类及多种无脊椎动物而生存,偶尔也会吃植物、狗粮及垃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蟾蜍

海蟾蜍的利用价值

除了作为害虫的生物控制,海蟾蜍也有多种商业及非商业用途。南美洲原住民会将海蟾蜍的分泌液涂在狩猎用的箭上,也有指奥尔梅克人利用来作为麻醉药。在秘鲁甚至会将它们作为食物,但食用前必须清除皮肤及腮腺。日本利用蟾毒素作为春药及头发再生药;中国也有使用来替心脏手术病人降低心率。20世纪中期开始,海蟾蜍可以用来验孕。只要将妇女的尿液注入雄蟾的淋巴囊内,若雄蟾的尿液中含有精子,她就很有可能怀有新孕。使用海蟾蜍会较其他动物快,而且海蟾蜍较易饲养。海蟾蜍因子量丰富,容易处理及便宜,故学校及大学都使用来作为实验动物。另外,海蟾蜍的尸体也有价值,可以制作为皮革用品及饰物。也有尝试从它们的身体制作肥料。当地时间2013年10月15日,法国米约奢侈品牌Jean-Charles的制革厂内摆满晒干的澳大利亚蔗蟾。很多年前法国从南美地区引进这类蟾蜍以对付当地的甲虫灾害,但如今它们的外皮成了昂贵的奢侈品原料。

蟾蜍的外形特征

就是蛤蟆。。。癞蛤蟆。。。
体长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颊部向外侧倾斜;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略大于眼间距,鼓膜显著,椭圆形。
前肢粗短;指细短,指长顺序3.1.2.4,第1.3指几等长,第4指颇短;关节下瘤不成对;外掌突大而圆,深棕色,内掌小色浅。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或肩后端,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趾短,趾端黑色或深棕色;趾侧均有缘膜,基部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小而清晰,内跖突较大色深,外跖突很小色浅。
雄性皮肤粗糙,头部、上眼睑及背面密布不等大的疣粒,雌性疣粒较少,耳后腺大而扁;四肢及腹部较平滑。
雄性背面多呈橄榄黄色,有不规则的花斑,疣粒上有红点;雌性背面浅绿色,花斑酱色,疣粒上也有红点;头后背正中常有浅绿色脊线,上颌缘及四肢有深棕色纹。两性腹面均为乳白色,一般无斑点,少数有黑色分散的小斑点。
雄性皮肤较粗,前肢粗壮,内侧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描写蟾蜍的外形

[编辑本段]蟾蜍与青蛙的区别
  蝌蚪的区别:青蛙的蝌蚪颜色较浅、尾较长;蟾蜍的蝌蚪颜色较深、尾较短。
  卵的区别:青蛙的卵堆成块状,蟾蜍的卵排成串状。
  蟾蜍实际上是蛙类的一种,所以从科学的角度看,所有的蟾蜍都是蛙,但不是所有的蛙都是蟾蜍。两栖纲无尾目的成员统称蛙和蟾蜍,蛙和蟾蜍这两个词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划分,从狭义上说二者分别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员,但是无尾目远不止这两个科,而其成员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称呼,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的称为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跃的称为蟾蜍,实际上有些科同时具有这两类成员,在描述无尾目的成员时,多数可以统称为蛙。
  无尾目包括现代两栖动物中绝大多数的种类,也是两栖动物中唯一分布广泛的一类。无尾目的成员体型大体相似,而与其它动物均相差甚远,仅从外形上就不会与其它动物混淆。无尾目幼体和成体则区别甚大,幼体即蝌蚪有尾无足,成体无尾而具四肢,后肢长于前肢,不少种类善于跳跃。
  蛙科是无尾目的第三大科,有50余属650余种。蛙科的分布比其它任何两栖动物都要广泛,几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现在一些岛屿上,最北可达到北极圈。蛙科在非洲最为繁盛,光是特有的属就有18个,其中在马达加斯加岛就有3个以上的特有属,而蛙科也是无尾目的最大成员巨蛙Conrua goliath(右图)也分布于非洲。蛙科在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也比较丰富,如我国常见的黑斑蛙和各种林蛙。但欧洲和美洲的蛙科则只有蛙属Rana的成员,其中在南美洲只见于北部地区。蛙科在澳洲也只有极北部才有,而在临近澳洲的一些大洋洲岛屿上却能见到,而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其它的两栖动物,蛙科成员在这里则占据了不同的生态地位。在斐济岛有两种扁手蛙Platymantis,分别为路栖和树栖,其中树栖扁手蛙看起来与树蛙科或雨蛙科的成员非常相似,树栖扁手蛙有多种色型,看起来好像不同的种。扁手蛙的其它种类也均局限于亚太地区的海岛上,其中包括不少树栖的成员。扁手蛙在卵中完成变态,孵化出来的就是小蛙。
  蟾蜍科有24~31属340~360种,分布广泛,遍布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适应力很强的动物,可以生活于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我国最常见的两栖动物大概也要属蟾蜍了。蟾蜍科中超过一半的种类都属于同一个属,即蟾蜍属Bufo,这个属的成员几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布区,而在北方则是本科唯一的代表。蟾蜍属的成员体型差别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长达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蟾蜍虽然大小差别很大,但是相貌和习性均比较相似,都是些行动缓慢不擅跳跃的路栖动物,皮肤粗糙而高度角质化,使得蟾蜍有较强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制成蟾酥。蟾蜍非常贪食,人们用其来消灭害虫,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灾害。澳洲引进了海蟾蜍来防治蔗田的害虫,但是海蟾蜍却对当地生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海蟾蜍排挤本土的龟蟾类,捕食当地的小动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对想捕食它们的当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胁,海蟾也被引进了其它很多种植甘蔗的热带地区,大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蟾蜍科的其它属多只有少数成员,有些外表和习性与蟾蜍属有一定差距,比如东南亚的浆蟾Pedostibes是树栖的蟾蜍,身体轻盈纤细,与地栖的粗壮笨拙的蟾蜍属略有不同。


上一篇:武磊首发

下一篇:泰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