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朱泽君被抓图片

时间:2024-06-23 01:53:39编辑:优化君

赵云的人物履历

北宋靖康时至南宋绍兴初,金军破太原府(治阳曲,今山西太原),赵云与梁兴、李进等组织抗金义军,在河东路各地与金军战斗几百次,斩杀头目约三百余人。金军俘虏赵云之父赵福和母张氏,以平阳府路副总管的官位,进行招降。赵云誓不降金,于是赵福被金军杀害,张氏被囚于垣曲县(今山西垣曲县)。绍兴四年(1134年),赵云突破金与伪齐对黄河之封锁,投奔岳飞,补敦武郎。后岳飞命赵云渡河,破垣曲县,营救其母张氏出狱 。绍兴十年(1140年),岳家军最后一次大举北伐,赵云与梁兴等率游击军渡黄河,转战河东和河北路,屡破金军 ,转左武大夫 。岳飞被迫班师后,梁兴、赵云等仍在北方坚持抗金,最后被迫撤回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绍兴十二年(1142年),左武大夫、忠州剌史、御前同副统制赵云上状,自叙经历,宋高宗诏加封其母张氏 。

周福莲的人物履历

1980.09——1984.07,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民法专业学习;1984.07——1988.06,江苏省纪委检查一处干部、干事;1988.06——1989.12,江苏省纪委案件审理处副科级检查员;1989.12——1992.09,江苏省纪委案件审理室正科级检查员;1992.09——1998.11,江苏省纪委案件审理室副处级纪检监察员;1998.11——2004.12,江苏省纪委执法监察室副主任(正处级);2004.12——2006.07,江苏省纪委执法监察室主任(副厅级);2006.07——2009.12,江苏省盐城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2009.12——2010.10,江苏省盐城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副市长;2010.10——,江苏省盐城市委常委、副市长。 四届市委委员,市纪委委员。江苏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2015年12月任江苏省政府法制办公室机关党委书记。

梅州至厦深高铁连接线的介绍

梅州至厦深高铁连接线,又名梅州至潮汕铁路(梅汕高铁),广梅汕客运专线梅州至潮汕段。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区际交通网络重点工程、《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全省干线铁路网重点推进项目。北起梅州市,途经丰顺、揭阳,南至潮州,接入已建成的厦深铁路潮汕站,是一条以兼顾城际客流、中长途客流和少量货运的快速铁路。线路北部与既有漳龙铁路、规划的广梅汕铁路扩能工程惠州至梅州段新双线(梅惠高铁)、鹰梅铁路、浦梅铁路衔接,南部与厦深铁路衔接。

广梅高铁的影响:

目前,从广州市到梅州市的铁路主要是广梅汕铁路公司经营的“昆明到厦门”、“广州东到厦门”、“广州东到汕头”三条线路,都只是途径梅州市,且所需时间均较长,分别为5小时32分、5小时29分、5小时41分。而这条梅州正在申报规划修建的“广梅”高铁(实际上是梅州连通惠州的高铁),如果在两三年内动工建设,全程贯通后梅州到广州只要一个半小时,比现在梅州到广州东站大约提前了4个多小时。这无疑大大方便了梅州市民到广州等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出行、工作,也大大方便了两地政府、企业、民间等各方面的交流、往来。现在从梅州市区到广州市区有400多公里,走高速路线:梅河高速惠河高速广惠高速,坐车单程一般都在5个小时左右(塞车,开慢车等特殊情况除外)。而更为重要的是“广梅”高铁的开通将加快珠三角企业往山区的转移,加快广州对口梅州的扶贫开发“双到”和“双转移”工作,推动企业落户梅州等贫困山区产业园区,加快帮扶集体经济项目、公益性项目,这样既可提速梅州等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可加快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实现广东省经济战略的转移。其实早在2009年2月,穗梅对口帮扶第六次联席会议举行时,广州市就按照“对到关键上、帮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的总体进行部署,两年来共实施经贸帮扶项目17个,总值约21.35亿元,推动10家企业落户园区,帮扶集体经济项目778个,公益性项目588个。 在广州市的强力帮扶下,梅州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持续增强。2010年,梅州市生产总值实现612亿元,比增14%,增幅位居全省第10,创15年新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95亿元,比增26.6%,增幅位居全省第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3%和9.8%。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以来,广州市拨付给帮扶对口单位梅州市共10亿元,其中对广州(梅州)产业园投入2.5亿元、“双到”3.5亿元、广州财政无偿帮扶资金3.2亿元。另外,已安排了7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梅州市在建的“广州大桥”由于资金不足,广州还将再追加6000万元。此外,广州推动经贸合作项目100多个,总额达88亿元;免费培训各类人才2.8万人次,安置劳动力29.8万余人。从刚才所述第六次联席会议以来,广州市党政方面高度重视对口梅州的扶贫开发“双到”和“双转移”工作。张广宁、万庆良曾多次主持召开对口帮扶工作专题会议,多次组团到梅州帮扶点及产业转移园区检查指导,给思路、给点子、给指导、给支持。各帮扶单位也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采取特色产业帮扶、龙头企业帮扶、招商项目帮扶、社会保障帮扶、学技就业帮扶、安居工程帮扶和金融帮扶等措施,真扶贫、扶真贫,创造了很多很好的帮扶经验。”如广州市委办公厅因地制宜,发动群众种植仙人草,促进了农民增收;黄埔区为贫困户购买最高标准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民合作医疗,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天河区突出产业帮扶,引进了广州企业,帮助挂扶村发展养殖业;白云区通过帮助解决挂扶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农村“一保五难”等问题,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番禺区通过实施“番禺·五华手牵手工业楼”工程、推动山区农副产品与广州市场对接等举措,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收入“双提高”;广州市增城区挂扶梅州市梅县区以来,通过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帮扶,600多户贫困户今.年率先脱贫等等。而如果“广梅”高铁建成通车后,则上述“特色产业帮扶、龙头企业帮扶、招商项目帮扶、社会保障帮扶、学技就业帮扶、安居工程帮扶和金融帮扶”等措施肯定将更易于施行,对梅州贫困山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梅州经济的发展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8月、2009年7月两次广东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竞标中,广州市委、市政府在关键时刻力撑梅州,给了梅州竞标必胜信心,取得了10亿元的资金帮扶。至今广州已拨付到位2.54亿元用于广州(梅州)产业园区建设。按照计划,2008年至2011年广州将拨付4亿元给梅州用于产业园的建设,剩下的1.5亿元将于今(2011)年划拨。目.前,园区首期4.03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已全面完成,二期中的10平方公里开发正加快推进,初步实现了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生活设施集中配套。“广梅”高铁的建设无疑将加快广州(梅州)产业园区建设及相关配套项目的完善 ,加快广东省示范性产业的转移,以及梅州市产业的更新、经济的增长。可见,广州对于梅州的帮扶不仅仅体现在资金、人才及发展思路等各种途径上,有了广州市的大力帮扶,梅州的发展底气更足,信心也更足。而“广梅”高铁的建设无疑对广州、梅州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并且对于双方,特别是梅州市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东省整体产业升级、GDP的增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广梅高铁现在在建了没有?

没进展。。。根本没有。。。
◎“广梅高铁”部门称没听说过这回事
  在惠州本地论坛热传的还有“梅州正在申报规划修建一条连通广州的高铁,计划在两三年内动工建设,贯通后梅州到广州只要一个半小时”的消息,网传的“广梅高铁”经过惠州,同样引起一些网友的关注。记者昨日就此咨询市重点办,负责人称没有听说过“广梅高铁”这回事。


江理达是蕉岭哪里人

江理达是蕉岭客家人。 江理达,男,汉族,1963年9月出生,广东蕉岭人,在职研究生学历,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公开资料显示,江理达毕业于广东省财政学校,毕业后成为梅州市财政局预算科科员,之后历任梅州市财政局行财科副科长、梅州市国资局办公室主任、梅州市国资局副局长、梅州市梅江区副区长、梅州市梅江区委副书记等。2004年2月,江理达成为梅州市平远县县长,两年后转任梅州市兴宁市市长,2008年6月升任兴宁市委书记。值得一提的是,在梅州市工作期间,江理达曾是李嘉、朱泽君的下属。2011年11月,江理达进入政法系统,担任云浮市检察院党组书记,2012年1月任云浮市检察院检察长。2016年8月,江理达成为广东省公安厅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2021年9月他重回检察院系统,担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2017年1月,云浮市检察院召开干警家属“助廉”座谈会,会上,江理达向全市300多位检察系统干警的家属,提出三点希望:“常怀助廉之心、常修助廉之功、常吹助廉之风”,要全力当好“廉内助”,多关注配偶的“生活圈”和“社交圈”,时常提醒亲人廉洁从检、清白做人。

梅漳高速经过哪些地方镇

  梅漳高速公路的路线规划工作已完成,将力争于2015年底开工建设。
据了解,梅漳高速公路梅州段规划建设起点在梅州市梅大高速大埔县三河镇,向东途经大埔县的湖寮—百侯—枫朗—大东镇,大埔县境内长约40公里。
  该方案起于沈海高速公路杜浔枢纽互通,经漳浦石榴镇、平和五寨乡、南胜镇至坂仔镇,设坂仔枢纽互通连接沈海复线并与之共线至国强乡,设国强枢纽互通与沈海复线分离,经霞寨镇、崎岭乡、九峰镇,终于平和县长乐乡(梅州市和漳州市交界处),路线总里程99.16公里。

  资料参考:http://epaper.taihainet.com/html/20140726/hxdb515816.html


教育创强教师代表发言稿

强国必先强教,兴粤必先兴教;教育兴则百业旺,教育强则后劲足。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以超前的眼光谋划教育发展,以大手笔和大气魄推进教育事业改革,探索出一条以教育支撑区域绿色崛起、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2008年,梅州市提出创建“教育强市”的发展目标,先后投入了40多亿元,成功创建了6个教育强县(市、区)、85个教育强镇(街道),成为全省同时期通过“教育强县强镇”验收最多、推进速度最快的山区市,教育公平得到切实保障,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明显上升,成为梅州绿色崛起战略中的新亮点。

第一围龙:强调过程,党政擘画绘蓝图
“一把手负责带头创强,做好了再上去,没完成的留下来继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在校园橱窗里作为上宾被礼待,让教育界人士深感肩负重任,不敢松懈。然而,真正与其它各行各业比较,拿捏在地区领导手中,教育事业无疑是不占优势的: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因此,一些地区领导对教育的重视往往只能停留在各种公文上,要真正落到实处,恐怕得先发展经济。在财政收入尴尬的欠发达地区,教育创强的任务就显得更加艰巨了。
梅州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山区市,是起步较晚的欠发达地区,但教育在这里却得到了真正重视。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在实施“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战略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要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充分发挥崇文重教的后发优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通过发挥教育的功能作用,为梅州实现“绿色崛起”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党政牵头,领导带队推动教育“创强”
无论是在政府机构还是企业,要把一件事做好,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了把教育“创强”工作落实,梅州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教育强市办公室。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市长谭君铁、副市长李远青等领导多次到“创强”县(市、区)调研,深入学校指导工作。由市委书记亲自带队和各部门负责人积极参与,梅州市教育“创强”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自2008年启动“创强”后,成功创建了6个教育强县(市、区)、85个教育强镇(街道),成为同时期全省通过“教育强县强镇”验收最多、推进速度最快的山区市,率先探索出一条山区市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有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在梅州市各区县,教育“创强”工作也得到了高度重视。以叶帅故乡梅县为例,在该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要求各镇(办事处、高管会)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克服一切困难,确保按规划完成创强任务。同时,县委、县政府还明确表示,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各镇的创强工作予以全力支持。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创强”工作,时任县委书记李远青、时任县长张文广亲自动员、部署和督查“创强”工作,经常到“创强”镇督促检查,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创强”工作和学校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人大、县政协多次组织专题调研,为解决“创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分管创强工作的县人大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刘新生和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李丹玲经常深入到各镇、各学校调研、督查“创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梅县各镇营造了浓厚的“创强”氛围,从2008年9月全面启动教育“创强”工作,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至2010年12月,就成功创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县”,至2011年底,20个镇级单位全部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实现了全县乡镇“创强”全覆盖。

政策指导,目标明确营造重教氛围
要真正落实“创强”工作,除了领导的重视和调研指导,还需要有明确具体的指导方案。梅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的决定》《梅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实施方案》《梅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表彰奖励方案》《关于减免在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期间学校建设各种规费的通知》等文件,明确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的措施,以顺利推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
在充分学习和理解市下发的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各区县纷纷根据自身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创强”工作要求和实施方案。其中,丰顺县就把教育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发展教育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制订并出台了《丰顺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的决定》和《丰顺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实施方案》两个纲领性文件,使教育发展在时间上有序、空间上有位,提高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前瞻性。县政府把创建省教育强县作为重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奋斗目标,落实推进措施。
此外,为营造“人人知创强,人人为创强”的良好氛围,梅州市还把宣传工作作为关键性工作来抓,充分利用标语、横幅、有线电视、网络、宣传栏、板报等各种有效载体和媒介,多管齐下,扩大宣传,形成全力推进教育“创强”工作的良好氛围。通过各种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方案和丰富到位的宣传措施,梅州全市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师以从教为荣,民以支教为乐”的良好社会氛围。

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形成整体合力
诚然,如果以速度为标准衡量教育“创强”工作,梅州市自全面启动教育创强工作至今已历时五年了,这个速度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并不出色。但正如梅州市教育局局长罗嘉文所言,“梅州市抓教育不是政绩工程”,不求“速成”,而是把工作落实到位,让教育真正惠及群众。回顾近年来梅州市各区县各学校因教育“创强”带来的喜人变化,就能发现这五年非常充实和有意义,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责,把“创强”工作落实到位。
关于“落实到位”,据罗嘉文介绍,梅州市的第一条经验是依靠党的组织力量,由各级党委牵头,各级、各部门党委书记带队,从市级、县级到镇级、村级都有相关班子在领导教育“创强”工作,“一把手负责带头创强,做好了再上去,没完成的留下来继续干”。丰顺县的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就是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教育的领导、教育局长、财政局长任副组长,各镇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组成。县委、县政府专门安排4位县领导分别担任教育强镇督查组长,牵头督导,分片负责,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各镇、各中小学校督导教育“创强”工作。而梅县则由县长与各镇(办事处、高管会)镇长(主任)立下了“军令状”,签订了《创建教育强镇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县、镇两级政府在创强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
第二条经验,充分协调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创建教育强县,离不开各职能部门的全力配合,丰顺县教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财政、发改、住建、国土、卫生、消防等部门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对教育“创强”工作特事特办,广开绿灯。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各镇的创建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形成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第三条经验,“创强”人员深入一线落实工作。梅县教育局领导班子职责、分工明确,经常深入到“创强”镇,对学校建设、场室规划、设备设施的配置、校园文化建设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和督查。教育局各职能股室“室室有职责,人人有责任”,县“创强办”还建立了干部蹲点“包镇”工作制度,对各镇的“创强”工作实行“包干责任制”。“创强办”在一线为各镇“创强”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并定期组织人员对各“创强”镇的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形成了“创强”镇之间、“包点”干部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各镇的“创强”工作顺利推进。

第二围龙:强力投入,众志成城显坚固

“镇里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最好的环境就是校园。”
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梅州市把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除了先后出台了创建教育强市工作的决定、实施方案、表彰奖励方案以及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决定等政策文件,还特别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要在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欠发达地区实现这些“增长”,难度可想而知。那么,梅州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源的倾斜,给梅州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集腋成裘办教育
基于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这一共识,2008年,梅州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系统提出整体推进创强工作,弘扬崇文重教传统,举全市之力,五年来先后投入40多亿元创建教育强市。其中,梅州市政府共拨出本级财政1.05亿元专项资金,奖励通过“创强”验收的县(市、区)和镇(街道),有力地激发了各级各部门的“创强”积极性;同时“创强”工作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全市共收到“创强”捐资15.04亿元,占全市“创强”资金的40%。
据梅州市副市长李远青介绍,该市“创强”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二是社会各界的捐资。为确保对教育建设的资金投入,丰顺县明确落实各级筹资任务——县政府负责50%,镇级政府负责40%,学校负责10%,基本形成了以“财政挤一点、群众筹一点、乡贤助一点、华侨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五年来全县共筹集“创强”资金3.52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27亿元,社会各界捐资达1.25亿元,为创建教育强县打下良好的基础。“华侨之乡”梅县也通过走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捐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从2008至2011年累计投入“创强”资金4.3亿元。在积极发动华侨、“三胞”和社会贤达捐款的同时,梅县财政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各乡镇压缩一切开支,放缓其它项目建设,倾尽所能地把镇级有限经费用于学校建设。
梅州市各级党政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保障了“创强”工作的顺利开展,而群众对教育的支持也为“创强”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资金募集过程中,社会各界支持“创强”工作的热情高涨,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涌现了不少感人的事迹:丰顺朱氏家族独资1000多万元建设留隍中心小学,从选址、设计、建设、资金投入全部由朱氏家族一手操办,学校建成后无条件交给政府办学,朱氏家族每年出资300多万元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冯小华先生捐资1500万元、谭伟龙先生捐资200万元,为丰顺中学招聘“211工程”大学师范类本科毕业生、硕士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并设立奖教奖学金;兴宁市张坚力先生捐资2150多万元建设永和中学新校区,改变家乡教育的落后面貌;年近七旬的民间老中医陈胜征先生骑着自行车把十多本存折送到“创强”人员手中,把自己多年辛苦积蓄100万元以其父母名义捐给兴宁市福兴中学,成立“文钦桂清奖教奖学基金”……
对此,经常到县、镇一线指导“创强”工作的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赖厚芳深有感触:“教育‘创强’是切切实实的民心工程,只有办教育才能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得到党政、群众广泛支持和资源投入,其它工程都不可能。”

资源倾斜惠学子
在教育投入上,梅州全市上下可谓凝心聚力。“创强”资金的一分一毫都承载着华侨、“三胞”、社会贤达和广大群众改善山区教育,给孩子良好学习环境的殷切心愿,梅州各级“创强”人员压力不小,对资金的使用可谓慎之又慎。虽说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并不能立竿见影,但走访各学校已能明显感受到“创强”工作给梅州市教育带来的变化,群众对教育的支持已经可以看到成效了。
走访乡镇学校之前,梅州市“创强办”人员多次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镇里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最好的环境就是校园。”当时记者只是笑而不语。走访丰顺县的八乡山学校后,记者不得不同意这句话——沿着山路而上,可看到民舍零星分布在山林里,好不容易来到唯一的大片平地,伫立其中的几栋大楼正是八乡山学校,而旁边不起眼的建筑是镇政府。八乡山镇是典型的山区小镇,经济基础薄弱。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强”是造福乡民的民心工程,比规划提前三年创建教育强镇,使这个只有一万多人口的革命老区小镇成为丰顺的第三个教育强镇。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其它镇上。因此,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组在验收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镇政府办公大楼很破旧,但学校却都是全镇最漂亮的建筑。
除了重建山区学校,梅州市还通过多种形式优化资源,使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抓好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至2011年7月底,全市中小学校D级危房全部停用并拆除;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近年来共撤并262所中小学,通过验收标准化学校684所,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71.7%,排在全省山区市前列;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等省级教育民生实事建设项目工作,各建设项目的竣工率均达100%。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梅州市共新增校园面积129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新购置计算机3.06万台、电教平台3116个,新增图书416.5万册,新购教学仪器1.37亿元。特别是已完成“创强”任务的镇,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均已建成标准化学校,呈现出“校舍新、设备全、标准高”的亮点。

第三围龙:强势公平,协调发展见和美
“创强不是让你的孩子没书读,而是让他们到更好的学校来。”
“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保证受教育机会均等,要统筹兼顾并向农村倾斜,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教育关乎“三民”——民生诉求、民众素质、民族未来。梅州市委、市政府把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作为构建和谐梅州的基础工程之一,科学布局,精心谋划,把城乡一体化、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考量内容,无疑是既有担当重任的勇气,更有破解难题的智慧。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梅州将紧紧围绕以质图强、均衡发展的目标,以建立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制度为基础,以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并提高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资源整合,城乡教育一体化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建筑如此,教育亦如此。夯实教育基础,首先要合理安排、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的发展差距,确保区域教育的公平发展,实现教育整体均衡。此外,加大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新建、扩建、迁建和改造学校一批。实施千所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初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2008年,梅州市大力实施千所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至2012年,有规范化学校681所,比例达71.38%,其中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平远县等4个区、县实现规范化学校全覆盖。在实施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中,梅州市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扎扎实实推进,实现了“强镇无弱校”。 在硬件建设上,很多学校不但还清了学校建设的历史“旧帐”,而且让学校硬件得到适度超前发展。
城乡教育差距是当前教育不公平的集中体现,农村学校普遍面临“散、小、偏”问题,与城市学校不论是在办学条件上还是在师资水平上均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梅州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按照“三集中”原则,对农村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将初中向中心镇集中、完全小学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学资源向城郊结合部集中,科学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实施该项工程,全市农村学校总数减少了845所,其中初中减少36所,小学减少809所,从而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教育实力的农村学校。2011年全市平均每校规模为:小学243人/所,初中1386人/所,城乡学校差距进一步缩小。为适应城镇化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建后撤,分类推进,群众满意”的原则,做到“四不撤”:规划方案不合理不撤,操作程序不规范不撤,保障措施不到位不撤,群众思想工作未做好不撤。把学校建在教师喜欢教、孩子们喜欢读的地方,力争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在“好上学”和“上好学”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从而使这项工作得到稳妥有序推进。
罗嘉文告诉记者,梅州人历来就有“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情结。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采取“向上争一点、财政挤一点、乡贤帮一点、学校凑一点”,多途径筹措发展资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结合“校安”工程,以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为重点,将D级危房全部拆除,大力完善师生生活设施,大量增加寄宿制学校。积极采取延长公交线路、开通“两定(定时定点)乡村公交”、市区中小学生免费乘公交车、补助生活费、建设乡镇廉租房、落实“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等方法,解决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的实际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布局调整,从而使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为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关于学校创强的作文600初一

 举全民之力,创建教育强市,提高城市文明水平,促进教育和谐发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创建教育强市目标!创建教育强市,为实现“三高”(发展高质量经济、建设高品位城市、培育高素质市民)目标而奋斗!创建教育强市,造福子孙后代!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民以支教为乐,商以助教为善,师以从教为荣。明天看教育,教育明天富!千家万户关爱孩子,万众一心支持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创建教育强市!贯彻十七大精神,掀起创建教育强市热潮!各方参与,同台合唱,创建教育强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创建教育强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努力打造教育品牌!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努力创建教育强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振奋精神,团结务实,向现代化教育强市的目标前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争创教育发展新优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促进市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创建现代优质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创建现代化教育强市,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创建教育强市,促进社会全面发展!齐心协力共创教育强市,为全面构建文明和谐新作贡献!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争当建设教育强市先锋!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创建教育强市目标!凝聚人民智慧,创建教育强市!真抓实干,群策群力,团结奋战,为共同推进教育事业发展而奋斗!争创教育强市,共建和谐发展!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创乐昌教育事业新局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创建教育强市!深化改革,把握机遇,以评促建,加快发展!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人人参与,个个努力,为创建教育强市添砖加瓦!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发展我校优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教育强市,造福乐昌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创乐昌教育事业新局面!打造教育品牌,建设文化名城!创教育强市,办人民满意教育!科教兴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工业富市,法制治市,文明美市尊师重教你我他,教育强市靠大家!全力以赴,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为了创强过大关,再苦再累也心甘!全党重教,全民兴教,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努力创建教育强市!努力创建教育强市,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均衡协调持续发展!协调各类教育发展,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积极行动起来,争当创建教育强市的排头兵!教育改变命运,智慧引领辉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一流的教育水平!我为创建教育强市添光彩!教育发展,利国利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家齐关怀!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改变命运,智慧引领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人人参与,个个努力,为创建教育强市添砖加瓦!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发展我校优质教育!创建省教育强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社会发展,教育先行,教育创强,全民有责。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民以支教为乐,商以助教为善,师以从教为荣。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教育强镇建设。与时俱进,加快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大力创新教育观和人才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义务教育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构建和谐校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公平。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


上一篇:钟爱有加

下一篇:最严党纪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