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保罗的介绍
方保罗(Paul Fonoroff)。于美国长大及受教育。1976年毕业于美国BROWN大学,获学士学位。1980年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获美术硕士学位。1980年至1982年在中国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以研究生身份研究中国电影,成为中美建交以来第三批前往中国进修的外国留学生。指导教师是乐黛云,期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大海的呼唤》客串演出。1983年赴港定居,从事电影评论及幕后工作。1988年他在《南华早报》写影评,又在电视节目中任节目主持,开始影评人生涯至今。
乐黛云是谁?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乐黛云
1931年1月生于贵州,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英语四会,俄语可阅读。现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兼任教授。1990 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984—1998)、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1984-1989)。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1990—1997)。
一、访问讲学
1981—1982 哈佛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
1982---1984 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东方文化系研究员
1991---1992 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兼任教授
1995---1996 澳大利亚麦尔本大学访问教授
1997---1998 荷兰莱顿大学胡适讲座教授
1999---2000 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
二、参加会议
1981年8月纽约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
1983年7月夏威夷中国现代文学国际讨论会
1985年8月夏威夷比较哲学国际讨论会
1986年7月德国汉堡亚洲与北非第32届年会
1987年8月慕尼黑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
1987年9月美国第二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会议
1989年6东京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会
1990年8月东京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
1991年6月雅典国际妇女研讨会
1991年4月印度国际比较文学理事会
1992年7月巴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会
1993年8月加拿大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
1994年8月新加坡“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5年10月墨尔本中国当代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6年3月巴黎《远近丛书》出版会议
1996年4月美国阿特兰塔美国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
1996年8月香港浸会大学讲学一周
1996年8月丹麦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会
1996年9、10、11月荷兰莱顿大学担任胡适讲座
1996年12月京都日文研南太平洋地区文学讨论会
1997年7月巴黎出版会议
1997年8月荷兰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五届年会
1998年7月台湾清华大学大众文化研讨会
1998年8月捷克布拉格“晚清与五四之间”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8年8月美国波士顿第20届世界哲学家大会
1998年9月加拿大温哥华“中国与21世纪” 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8年9月瑞士“尼采在中国” 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8年11月西班牙“遗产继承与交换”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9年6月日本福岗“东亚文学——交流与交响”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9年9、10、11、12月香港科技大学讲学
1999年9月巴黎跨文化研究会及《远近丛书》法文版首发式
1999年10月美国“自我概念”国际学术讨论会
著 作
一、学术专著及编译
《比较文学原理》 独立专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独立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Intellectuals in Chinese Fiction (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 ), 独立专著,美国加州大 学东亚研究丛书之十, 1987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合著,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La Nature(自然·法文版),独立专著,Desclee de Brouwer出版社,1999
《自然》,独立专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跨文化之桥》独立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即出
《国外鲁迅研究论集》独立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茅盾论中国现代文学》独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独立主编,高等出版社,1988
Literature, History, Literary history (文学、历史、文学史,英文),独立主编,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合作主编,排名第一,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合作主编,排名第一,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欲望与幻象--东方与西方》合作主编,排名第一,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世界诗学大辞典》主编,排名第一,辽宁文艺出版社,1993
《独角兽与龙》合作主编,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Unicorn and Dragon(英、法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英语世界的鲁迅研究》合作主编,排名第一,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合作主编,排名第一,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
New Perspective—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Year Book (新视界——比较文学年鉴·英文版 ) 合作主编,排名第二,香港大学出版社,1995、1996各一本
《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合作主编,排名第一,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合作主编,排名第一,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合作主编,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已出 15 种), 合作主编,排名第一,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999
《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 已出6种),合作主编,排名第一,花城出版社, 1990——2000
《北大学术讲演丛书》(已出9种)独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0
《海外中国博士文从》(已出3种)独立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998
《中外文化比较丛书》(已出8种)合作主编,独立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排名第一,河北人民出版社
《往事随想丛书》(五种)独立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Collection Proches Lointain,(远近丛书·法文版,已出4种)合作主编, 排名第一Desclee de Brouwer 出版社,1999
《远近丛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排名第一
二、散文集
To the Storm (面向风暴·英文版 ),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85
Als hundert Blumen bluhen Sollten( 当应是百花盛开的时候·德文版),德国Scherz出版社,1986、
オデヤツィ チャィチ(面向风暴·日文版),日本岩波书局,1995
《透过历史的烟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绝色霜枫》江西百花出版社,2000
另有散文三十余篇(略)
三、主要论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一个轮廓《文艺学习》,1957 (5期连载)
鲁迅早期思想《新建设》,1958
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北大学报》,1981
《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文学评论》,1981
The Principle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中国文学史教学与比较文学原则,英文),In Year &127;Book &127;of &127;Comparative and General Literature,USA, 美国比较文学年鉴,1982
Women in Chinese Fiction Today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女性,英文合著,排名第一),I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USA,美国亚洲研究&127;1983
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小说,《小说研究》1985 (六期连载)
文学与自然科学,《深圳大学学报》1986
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深圳大学学报》1986
诗歌·绘画·音乐《深圳大学学报》1986
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中、英文),《中国社会科学》(中、外文版) 1986
二十年代知识分子心态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1986
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小说,《小说研究》1985 (六期连载)
关于现实主义的两场论战,《文艺报》,英文载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十 二届年会(慕尼黑)论文集,1988
自由的精魂与文化之关切,《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1988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的未来,《文化与未来》,三联书店,1988
从文学的汇合看文化的汇合,《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88
世界文化对话中的中国现代保守主义,《中国文化》,1989
以特色和独创主动进入世界文化对话,《理论与创作》,1990
鲁迅研究:一种世界文化现象,《读书》,1990
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文艺报》,1990
中国文化更新的探索者—陈寅恪,《北大学报》,1991
比较文学与文化转型时期《群言》1991
解构心态与当代创作,《作家报》1992
昆德拉的小说,《读书》,1992
中国诗学中的镜子隐喻,《文艺研究》,英文载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十 三届(东京)论文集,1992
文化转型与中西对话,《世纪风》,1993
一次汇通古今中外诗学术语概念的尝试,《文艺报》1993,6,5
文化转型时期与中西诗学对话,《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社会科学》,1993
Standing at a Theoretical Crossroads: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in China(站在理论的十字路口—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In China Exchange News, USA.,1993
跨学科研究与第四产业,《战略与管理》,1994
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暸望》1994
迎接新的文化转型时期,《季羡林教授80 华诞论文集》,1994
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中国文化研究》,1994
中国传统文学与当代文学中的妇女,《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
Chinese Women Today(中国妇女现状,英文) In Women in the World,1994
中西诗学对话中的话语问题,《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论文集,1994
无名失语中的女性梦幻,《中国文化》,1994
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文化报》,1995,3,8
有关五十位女知青自述的话,《自由谈》1995
West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1985—1995,(西方文艺理论在中国,英文)in The Search for a New Alphabet: Literary studies in a changing World, , 1996
第三世界文化的提出及其前景,《电影艺术》,1996
比较文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载《中大人文学报》,香港,1997
Cultural Relativism and the Principle of Harmony in Difference(文化相对主义与和而不同原则,英文)in Cultural Dialogue and Misreading, 1997
Cultural Discourse and Cultural Intercourse(文化诠释与文化对话,英文)in Crosscurrents in the Literatures of Asia and the West 1997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比较文学在中国,英文)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orldwide: Issues and methods, Brazil, 1997
Literatura Comparada na China( 中国比较文学,葡萄牙文) In Literatura Comparada No Mundo:Questoes e Metodos,Brazil 1997
如何对待自身的传统文化,《文艺报》1997,8,12
不同文化中关于月亮的传说和欣赏,《随笔》1997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新东方》1998
文化转型与文化冲突,《复印报刊资料》1998
比较诗学研究需要一种跨文化的学术视野《文艺争鸣》1998
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文学评论》1998
我的比较文学之路”,《中外文化与文论》,1998
后殖民时代的比较文学,《社会科学战线》1998
文化转型与新人文精神,香港《中国研究》,1999
Main For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英文)《第二届东亚比较文学国际会议论文集》,日本,1999
El Patrimonio Cultural Chino y su transformacion(中国文化遗产的传递,西班牙文) in Antropologia de la Transmision hereditaria,1999
Word, Symbol, and Mean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Poetics(中国诗学语境中的字词、符号和意义,英文)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Now: Theories and Practice 1999
人类文化面临的危机,《文艺报》,1999,12,23
中国跨文化研究五十年,载《学术季刊》,1999
文学人类学与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东方丛刊》,1999
开设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1956,1957(本科四年级),1978—1981(留学生)
“西方文学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986—1987(高年级学生)
“比较文学原理”,1987—1989,1993--1995(研究生)
“中国宗教与妇女”1992,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本科
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方和西方1995—1996(研究生)1996,2—1997,2 (研究生)
中西诗学汇通研究1996—1997, 1997,7—1998,2 (研究生)
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诠释 1997--1998 (研究生)1998,2—1998,7(研究生)
比较诗学 1998—1999(研究生)
科研项目
多元文化的理论和实践:《跨文化对话杂志》(中文版每年三期,法文版每年一期) 法国人类进步基金会资助,1998——2000,共21万法郎, 2000——2003 每年7万法郎。
文化互看调查研究:《远近丛书》,2003年出齐20本, 在中国和法国同时出版。法国人类进步基金会资助40万法郎。
中西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现代中西文学与文化传递十大名家》,北京大学出版社项目
中西诗学研究:《世界诗学十大问题——中西视界》,北京大学社科项目
中国传统诗学关键辞研究及英译 北京大学社科项目
研究方向
本人二十年来一直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985—1998)、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1989—1997),自1989年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至今。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文学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坚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避免灾难性的文化冲突以至武装冲突。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人们沟通和对话的需要正是比较文学的灵魂。
自国务院将比较文学学科列为中国文学研究四大学科之一,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并列以来,中国比较文学队伍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的一支人数最多,能量很大,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的学术力量。1985年成立的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是全国第一个建立起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以系统培养比较文学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学术基地。
近年来,本人特别关注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如何通过文学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也反对文化孤立主义;主张既努力从他种文化吸取营养,又在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认识和克服自己的弱点,并将己有特长贡献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例如探讨如何使极其丰富的中国传统诗学为现代所用,即在中国传统诗学的基础上,参与现代世界重大文艺理论问题的讨论,使之成为建构未来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将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充满着复杂矛盾斗争、各学科逐渐走向综合的时代,从中国文学的理论和实践出发,探讨这一或将覆盖今后百年的跨文化、跨学科的大问题,将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创新意义。
获奖情况
文学评论优秀奖 1985
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5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7
教育部第二届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1998
20世纪二千名世界杰出学者银质奖章(英国传记学会) 2000
乐黛云的主要论文发表年段
跨文化对话的紧迫性及其难点 《社会科学》上海09.1文化自觉与文学研究的新契机 《文明对话与梦想》清华大学出版社09.1“学科之死”与学科之生 《中国比较文学》09.1 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 《浙江日报》08.3.3, 又见《学术月刊》08.1 又见《南京大学高研院论坛》08.5文化自觉与中西文化汇通 《河北学刊》08.1,又见《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08.8差别与对话 《中国比较文学》08.1,又见《人大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08.7,又见《庞朴教授80寿辰纪念文集》08.1260年前初进北大 《精神的魅力》08.4我的选择,我的怀念 《精神的魅力》08.4北大鲤鱼洲分校——空前绝后的草棚大学 《博览群书》08.4 总280期献给自由的精魂 《北大之精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08.5.4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大爱有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08.5.4文化自觉与国际汉学发展的一点思考 《国际汉学》第16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 《文史哲》08.3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及其初期发展 《社会科学战线》08.6大学比较文学序 《大学比较文学》08.7构建另一个全球化 《偶得》08.7一块温润的美玉——我心中的汤用彤先生《粤海风》08.4真情及其传递——重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凡人伟业·中外学人眼中的季羡林》08.10大江阔千里 (同上)跨文化文学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人文丛刊》(北外文学院)08.6新中国比较文学的前驱——贾植芳先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08.5西方的文化反思与新的中西相遇 《烟台大学学报》08.4 又见《承接古今,汇通中西》宁夏大学出版社08.10透过历史的烟尘——纪念一位已逝的北大女性《才女书——百年百人百篇女性散文经典》08.8美国梦 欧洲梦 中国梦——探讨世纪之交的人生巨变 《华学》第二册635页08.8比较文学,世界文化转型与平行论哲学问题——《互动哲学,后辩证法与西方后辩证法史略》读后,《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08.4 学贯中西的博雅名家——纪念杨周翰教授90 冥诞 《北大学报》07.1梅光迪与学衡派 《新文学史料》07.1 (总114期)东西文化的和谐诉求 《社会科学报》07.2.8心灵沟通的见证 《鲁迅研究月刊》07.2期以东方智慧化解文化冲突 见《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全球化过程中的东方文明》北大出版社,07.10文明冲突及其未来 见《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选编本》北京图书馆07.3文学:面对重构人类精神世界的重任 《文艺研究》07.6《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07.9美国梦 欧洲梦 中国梦 《社会科学》上海 07.9期(总325)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 《东方论坛》 河北07.2和谐社会与文化自觉 《亚洲传媒研究》07.9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及其对世界可能的贡献 《浙江大学学报》07.4 《学习与研究》07,7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兰州大学学报》07.6 和谐社会与文化自觉 《广东社会科学》06.6不应被误读的文化传播 《解放日报》11,7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端 《东方丛刊》06.4高等教育视野的跨文化交流 《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管理》广西师大出版社,06.10晋人之美——反映中国文人生活的最初结集《世说新语》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06.4以文化自觉面对新的‘中西相遇’ 《中国教育报06.12.12以东方智慧化解文化冲突 《人民日报(海外版)》06.5.27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建构另一个全球化 《新华文摘》06.1东方文化的伟大复兴——祝百卷《东方文化集成》问世 《集成10年——东方文化集成创办10周年专辑》06.10 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05.1,总58期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 《陕西师大学报》05.3,又见《新华文摘》05.16文化霸权与文化自觉 《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04.11高等教育视野中的跨文化交流 《国家教育学院学报》05.11“情”在中国 《文艺争鸣》05.4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上海,《社会科学》05.9, 又见《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05.12《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代序 浙江大学出版社06.12,从巫山神女看长江文化 《长江文化论集》湖北教育出版社05 帝国霸权·文化自觉·比较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04.1,总54期西方的文化反思与东方转向 《群言》04.5,总230期文化霸权理论与文化自觉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04.4文明冲突论的提出——乐黛云教授谈文明冲突及其未来(之一)《紫光阁》04.7西方的文化反思与东方转向——乐黛云教授谈文明冲突及其未来( 之三)《紫光阁》04.9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文化冲突——乐黛云教授谈文明冲突及其未来( 之四)《紫光阁》04.10文明冲突与东方文化自觉 《史苑》(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04.7,总4期 为了活泼泼的整体生命——叶维廉文集序 《广东社会科学》03.4文化自觉与文明共存 《开放时代》03.4‘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文学研究 《中西文化研究》03.12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发展 《江苏社会科学》03.1 从跨文化对话看人类学的21世纪 《人文世界》01.1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文学可能作出的贡献 《中国文化研究》01.1The Development Plural Cultures and Future of Literary Theory The Arts 01.10\11, Issue 9 继承传统,重在创新 《中国文化研究》00年冬之卷多元文化及其发展中的两种危险 《东方文化》00.4迎接汉学研究的新发展 《中国文化研究》00年秋之卷君子“和而不同” 《散文选刊》00.6中国世纪末颓废——最后一个唯美派诗人邵洵美 《随笔》00.3,总128 中国文学批评的诸种心态 《第12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东亚会议报告书》99.9比较文学在21世纪的地位 《昌潍师专学报》99.4文化多元与人类话语寻求——兼论文学人类学与中国文化破译《淮阴师范学院学报》99.1中西跨文化研究50年 《学术季刊》(上海)99.4人类文化面临的危机 《文艺报》99.12.13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新东方》98.3文学人类学走向新世纪:与李亦园等笔谈“我们面对拓扑学的空间”《淮阴师范学院学报》98.2比较诗学研究需要一种文化的学术视野 《文艺争鸣》98.6文化转型与文化冲突 《《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98.9茅盾在北大求学的日子 《法制文萃报》98.8.1321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 《文艺报》98.9.1跨学科研究的新成果——评乔山的《文艺伦理学初探》 《文艺报》98.7.21《往事随想》的随想 《文艺报》98.1.13衰朽丛中有绝色——悼亡友裴家麟 《香港大公报》98.12.13 后殖民主义时期的比较文学 《社会科学战线》97.1如何对待自身的传统文化 《文艺报》97.8.12比较文学的国际性与民族性 《南方文坛》97.1,总56期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 《岱宗学刊》创刊号文化相对主义与跨文化文学研究 《文学评论》97.4比较文学发展的总趋势 《新华文摘》97.10作为《红楼梦》叙述契机的石头 《中国文化研究》冬之卷不同文化中关于月亮的传说与欣赏 《随笔》97.5 我与比较文学 《中外文化交流》95.4新视点: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展望 《中国文化报》95.3.8火红的过去不是渺茫——序“青春方程式:50个北京知青的自述” 《人民日报》95.10.30 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又见《新华文摘》94.9评论者内在的灵慧——梦华著海外文坛星辰序 《评论与研究》94.2,又见《文学报》94.5.19上虞行《人民日报·大地副刊》94.4,总28,又见《香港大公报》94.1.12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研究著作 《文艺报》94.12.10透过历史的烟尘——纪念一位已逝的北大女性 《光明日报》94.12.14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94.1.14《瞭望》94.4.18总16期奇人杜亚泉 《香港大公报》94.1.13天台苦行者《香港大公报》94.1.14竺可桢科技园 《香港大公报》94.1.15 一次汇通古今中外诗学术语概念的尝试——“世界诗学大辞典”出版 《文艺报》93.6.5,文化转型与中西对话 《世纪风》93.2文化转型期与中西诗学对话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93.3“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汤用彤与学衡杂志 《社会科学》93.5 第三世界的提出及其前景 《电影艺术》91.1比较文学与文化转型时期 《群言》91.3文化更新的探索者——陈寅恪 《北大学报》91.1 鲁迅研究:一种世界文化现象 《读书》90.9中国文化力的展示 《电影评介》90.11,总141期比较文学首次评奖 《北京周报》90.10.22—28展望90年代——以特色与独创进入世界文化对话 《文艺争鸣》90.3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 《文艺报》90.2.6 从比较文学的汇合看文化的汇合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三联88.9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的未来 《文化与未来》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三联88.9关于现实主义的两场论战---卢卡奇对布莱希特,胡风对周扬《文艺报》88.10,又见《新华文摘》
苗族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主要节日是什么?
一、苗族代表人物:
乐黛云,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宋祖英,歌唱家
王朝文,贵州省前省长
刘晓凯,贵州省统战部部长南往耶,诗人、记者、批评家
东丹甘,芦笙演奏家、作曲家
彭司勋,科研教育
梁远邦,政界
贾明忠,政界
田岚,政界
贾祖霞,政界
宋友达,湘西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二、苗族节日:
1、苗族主要节日
▪ 苗年
▪ 春节
2、苗族龙船节
▪ 四月八
▪ 吃新节
▪ 吃新节
▪ 芦笙节
▪ 花山节
▪ 赶秋节
▪ 踩鼓节
▪ 祭尤节
3、苗族其他节日
▪ 苗年节
▪ 闹冲节
▪ 爬坡节
▪ 游方节
▪ 姊妹节
▪ 鼓藏节
▪ 舟溪芦笙节
▪ 捕鱼节
▪ 吃信节
▪ 砍火星节
▪ 客家年
▪ 晾桥节
▪ 爬山节
乐黛云的人物著作
《比较文学原理》 独立专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独立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Intellectuals in Chinese Fiction(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独立专著,美国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丛书之十,1987《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合著,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La Nature(自然·法文版),独立专著,Desclee de Brouwer出版社,1999《自然》,独立专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跨文化之桥》独立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国外鲁迅研究论集》独立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茅盾论中国现代文学》独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中西比较文学教程》独立主编,高等出版社,1988Literature, History, Literary history(文学、历史、文学史,英文),独立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合作主编,排名第一,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合作主编,排名第一,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欲望与幻象--东方与西方》合作主编,排名第一,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世界诗学大辞典》主编,排名第一,辽宁文艺出版社,1993《独角兽与龙》合作主编,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Unicorn and Dragon(英、法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英语世界的鲁迅研究》合作主编,排名第一,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合作主编,排名第一,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New Perspective—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Year Book(新视界——比较文学年鉴·英文版)合作主编,排名第二,香港大学出版社,1995、1996各一本《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合作主编,排名第一,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合作主编,排名第一,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合作主编,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已出15 种),合作主编,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999《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已出6种),合作主编,排名第一,花城出版社,1990-2000《北大学术讲演丛书》(已出9种)独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0《海外中国博士文从》(已出3种)独立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998《中外文化比较丛书》(已出8种)合作主编,独立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排名第一,河北人民出版社《往事随想丛书》(5种)独立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Collection Proches Lointain,(远近丛书·法文版,已出4种)合作主编,排名第一,Desclee de Brouwer 出版社,1999《远近丛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排名第一 To the Storm (面向风暴·英文版),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85Als hundert Blumen bluhen Sollten(当应是百花盛开的时候·德文版),德国Scherz出版社,1986オデヤツィ チャィチ(面向风暴·日文版),日本岩波书局,1995《透过历史的烟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绝色霜枫》,江西百花出版社,2000另有散文三十余篇(略)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一个轮廓《文艺学习》,1957 (5期连载)鲁迅早期思想《新建设》,1958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北大学报》,1981《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文学评论》,1981The Principle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中国文学史教学与比较文学原则,英文),In Year &127;Book &127;of &127;Comparative and General Literature,USA, 美国比较文学年鉴,1982Women in Chinese Fiction Today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女性,英文合著,排名第一),I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USA,美国亚洲研究&127;1983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小说,《小说研究》,1985 (6期连载)文学与自然科学,《深圳大学学报》,1986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深圳大学学报》,1986诗歌·绘画·音乐,《深圳大学学报》,1986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中、英文),《中国社会科学》(中、外文版),1986二十年代知识分子心态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1986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小说,《小说研究》1985 (6期连载)关于现实主义的两场论战,《文艺报》,英文载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慕尼黑)论文集,1988自由的精魂与文化之关切,《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1988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的未来,《文化与未来》,三联书店,1988从文学的汇合看文化的汇合,《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88世界文化对话中的中国现代保守主义,《中国文化》,1989以特色和独创主动进入世界文化对话,《理论与创作》,1990鲁迅研究:一种世界文化现象,《读书》,1990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文艺报》,1990中国文化更新的探索者—陈寅恪,《北大学报》,1991比较文学与文化转型时期《群言》1991解构心态与当代创作,《作家报》1992昆德拉的小说,《读书》,1992中国诗学中的镜子隐喻,《文艺研究》,英文载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三届(东京)论文集,1992文化转型与中西对话,《世纪风》,1993一次汇通古今中外诗学术语概念的尝试,《文艺报》1993,6,5文化转型时期与中西诗学对话,《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社会科学》,1993Standing at a Theoretical Crossroads: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in China(站在理论的十字路口—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In China Exchange News, USA.,1993跨学科研究与第四产业,《战略与管理》,1994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暸望》1994迎接新的文化转型时期,《季羡林教授80华诞论文集》,1994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中国文化研究》,1994中国传统文学与当代文学中的妇女,《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Chinese Women Today(中国妇女现状,英文),In Women in the World,1994中西诗学对话中的话语问题,《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论文集,1994无名失语中的女性梦幻,《中国文化》,1994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文化报》,1995,3,8有关五十位女知青自述的话,《自由谈》1995West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1985-1995,(西方文艺理论在中国,英文)in The Search for a New Alphabet: Literary studies in a changing World, 1996第三世界文化的提出及其前景,《电影艺术》,1996比较文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载《中大人文学报》,香港,1997Cultural Relativism and the Principle of Harmony in Difference(文化相对主义与和而不同原则,英文)in Cultural Dialogue and Misreading, 1997Cultural Discourse and Cultural Intercourse(文化诠释与文化对话,英文)in Crosscurrents in the Literatures of Asia and the West 1997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比较文学在中国,英文)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orldwide: Issues and methods, Brazil, 1997Literatura Comparada na China( 中国比较文学,葡萄牙文) In Literatura Comparada No Mundo:Questoes e Metodos,Brazil 1997如何对待自身的传统文化,《文艺报》1997,8,12不同文化中关于月亮的传说和欣赏,《随笔》1997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新东方》1998文化转型与文化冲突,《复印报刊资料》1998比较诗学研究需要一种跨文化的学术视野,《文艺争鸣》1998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文学评论》1998我的比较文学之路,《中外文化与文论》,1998后殖民时代的比较文学,《社会科学战线》1998文化转型与新人文精神,香港《中国研究》,1999Main For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英文)《第二届东亚比较文学国际会议论文集》,日本,1999El Patrimonio Cultural Chino y su transformacion(中国文化遗产的传递,西班牙文) in Antropologia de la Transmision hereditaria,1999Word, Symbol, and Mean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Poetics(中国诗学语境中的字词、符号和意义,英文)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Now: Theories and Practice 1999人类文化面临的危机,《文艺报》,1999,12,23中国跨文化研究五十年,载《学术季刊》,1999文学人类学与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东方丛刊》,1999
河南省实验中学的知名校友
施一公,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获2010年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释小龙演员,内地头号功夫王子,大陆三小龙之一,第二届中国电视艺术十佳演员。海霞,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曾担任中央一套《早间新闻》、《晚间新闻》、《滚动新闻》《现在播报》播音员。现为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主持人。 孔令新:中国稀土公司总经理 赵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印州:广东商学院副校长 杨春雨:河南省委办公厅副秘书长 董光峰:河南省工商局局长、党组书记 任潞生:河南省统计局正厅级巡视员,党组成员 罗林芳:英协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郭丛拨:河南国信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永奇:河南省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 周始杰: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党委书记 黄旭生:河南省建设厅副厅长 毛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郭云飞: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专家组组长 方为民:在第2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荣获金牌 海霞:中央电视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 张毅:炎黄新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邸烁:美国微软公司亚洲研究院研究员 侯啸宇:94年,河南省“托福”考试总分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