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湿地遭蚕食

时间:2024-06-24 19:40:13编辑:优化君

请帮忙翻译一下,谢谢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climate, environmental issues more and more into the public view. Wetlands, as a global family of one, with forests, oceans tied together the three major ecosystems on Earth, is truly "the earth's kidneys", has attracted world attention. It is the cradle of life and human civilization, is mankind's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capital, is one of the natural world rich in biodiversity and high productivity of ecosystems. Currently, however, the survival of human beings for the valuable resources are not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tection is not enough awareness of the strong, which appeared in the wetlands have been seriously damaged and erode a large number of animals,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 living and breeding space is deprived of the situation Some species even to the extinction or the brink of extinction. Therefore,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 resources without delay.

Coastal wetland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ypes of wetlands, based on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wetlands, attracting a large number of marine, terrestrial species and, foraging, but also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birds stop and stay, making a number of most species-rich wetland in kind. Therefore, how to better protect this important coastal wetland areas, rational and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ts coastal wetland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so as to realize mutual promotion, the future of China's wetland conservation work in one of the priorities.


海南湿地遭蚕食谁的错?

湿地,素有“地球之肾”之称,具有多种独特功能。海南是拥有最丰富湿地类型的地区之一,有河流、沼泽、海滨湿地三大类型,被业内誉为我国湿地的“天然博物馆”。据统计,海南湿地总面积32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为24.2万公顷,人工湿地面积为7.8万公顷。红树林海岸更是我国最独特的湿地类型。然而,海南湿地保护工作面临多重瓶颈。在海南岛湿地分布密集的地区走访发现,一些湿地保护区保护能力滞后,湿地资源不断被蚕食,多部门管理权责不清、部分湿地资源管理处于“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状态亟须引起重视。保护区多陷“三无”处境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尴尬处境”普遍存在于海南市县级的自然保护区中,没有稳定的财政支持,保护区的日常监督管理难免遭遇种种尴尬。11月中旬,海南东方市四更湾,海风腥咸。位于四更镇的东方市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大片椰林折地倒下。倘若不是工作人员带领,难以想象这里便是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的栖息之地。距离保护区仅百米远处,连片的鱼塘成为四更镇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的村民并不知晓这里是自然保护区。有村民划着船在保护区内撒网捕鱼。东方市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说,保护区成立于2006年。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近海环境不断改善,前来越冬的黑脸琵鹭也在增多。然而,由于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未完全理顺,缺乏专业人才,开展黑脸琵鹭的科学监测、科普宣教等活动仍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位于海南临高的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同样面临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困境。临高县渔政管理站工作人员许朝鹏介绍,保护区已成立31年,目前挂靠单位为临高县渔政管理站,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机构编制、专门的办公场所以及专项的保护管理经费,保护区名存实亡。分布着国家重点保护或珍稀濒危鸟类的文昌麒麟菜、琼海麒麟菜、陵水海草场、名人山鸟类等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前也处于“三无”状态,导致这些保护区中的水鸟保护工作难以有效进行。“海南作为一个岛屿省份,湿地对于维持整个海南岛屿生态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环境基金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宣教专家卢刚介绍,目前,海南已建立各级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或涉及湿地的自然保护区共25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2处,市县级10处,并且逐步将保护管理建设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湿地资源不断遭开发蚕食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凸显,由于滨海酒店、房地产、养殖业的开发,滩涂围垦,围网养殖等因素,部分湿地资源不断被蚕食。“这里不能碰,红线谁敢碰谁就要坐牢。”和文昌清澜港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对接中,某地产开发项目规划师小钟(化名)拿着规划图,略显紧张。该地产开发项目位于海南文昌市的清澜港省级保护区,正好涉及保护区辖下一片320余亩的湿地。如何保护该片湿地,成为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头痛事情。作为开发商,保护该片湿地对于提高项目附加值不言而喻,但没有政策批复,小钟表示他们有心无力。而地方政府又担心项目对于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禁止开发商私自“保护”。不少海岸湿地逐渐被征占为建设用地,人工湿地因经济效益明显而被高强度开发。在儋州市某高尔夫俱乐部看到,球场外延紧挨着红树林,且长势稀疏。位于文昌市某地产项目内,尽管项目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并打通了鱼塘水体,但依然有部分红树林死亡。由国家林业局编撰的《中国湿地-海南卷》显示,海南岛湿地面积显著减少。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与2003年公布的第一次调查结果同口径比较,湿地面积减少了4.11万公顷,减少率为13.14%。其中,珊瑚礁、淤泥质海滩、红树林、海岸性咸水湖以及永久性淡水湖等湿地面积出现显著减少。厦门大学教授王文卿表示,水产养殖、过度捕捞底栖生物和鱼类造成鸟类栖息滩涂和食物资源减少,且养殖带来的污染已成为影响湿地的一大主要威胁因子。沿海一些基层乡镇干部介绍,上世纪80、90年代,政府鼓励沿海老百姓大兴鱼塘,搞近海养殖。如今,随着近海养殖业对近海湿地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日益凸显,海南各个市县陆续出台 “退塘还湿”“退塘还林”生态修复方案。然而,资金缺口大、百姓不理解成为退塘主要阻力。文昌市清澜港保护站工作人员介绍,以红树林造林为例,低位塘退塘每亩补偿费2万元,高位塘退塘每亩补偿费2.4万元,加上地上附加物和造林成本,每亩平均修复成本达到3万元左右,而财政来源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缺口较大。虽然从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设立湿地保护补助专项资金,但监测支出、湿地恢复支出以及管护支出所需资金仍远远不足。天然湿地方面,除生态公益林有补偿外,没有其他资金保障。此外,退塘切断了周边居民主要收入来源,“退塘还湿”“退塘还林”能否顺利推进,成为相关执行部门焦虑的难题之一。位于万宁市万城镇乌场村和乐蟹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辜讯祥尝试以“可持续生计”的生态养殖模式破题。“以前单一养虾,每两个月收成一次,高密度养殖的污染物直接排进小海,对附近生态影响不可小觑。”辜讯祥介绍,如今由企业运作,将小海周边的鱼塘统筹生产,走规模化道路,集中处理污水。同时将和乐蟹、鱼虾混养替代了单一养殖虾,每六个月一茬,在频率上减少排污。即使如此,在小海附近的排污口,看到仍有不少养殖垃圾漂浮。“我们一直在保护和发展之间找平衡点,但还是希望政府能出台更有效的对策。”辜讯祥说。“九龙治水”权责不清“湿地涵盖范围广,管理部门涉及林业、环保、海洋渔业、农业、住建等多个部门。”《中国湿地-海南卷》主编、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江海声说,这容易造成管理混乱,甚至无人管理的状况。陵水县林业局一位负责人介绍,红树林生长在陆地和水体过渡地带,很多工作需要和海洋局等多个部门共同协商完成,进度相对会比较缓慢。但提及红树林湿地区域内的资源摸底情况以及动态监测工作,还是存在职责不清,无法确定哪个部门专项负责。江海声表示,管理部门众多,难以通过全省统筹管理,建议将所有红树林保护区晋升为省级或以上保护区,全省统一管理。目前在修复过程中,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是部分地区生态修复存在急功近利趋势,引进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的拉关木、无瓣海桑等外来红树品种挤占了本地红树林生长空间,表现出入侵性值得警惕。更大的坎在于,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缺少地方配套条例,执法层面上仍存难题。2013年,国家林业局出台了第一部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部门规章《湿地保护管理规定》。该规定共分37条,明确了应开展湿地动态监测,禁止擅自改变湿地用途、排放污水、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临时占用湿地的期限及补偿,建立湿地生态补水协调机制等湿地保护措施。海南临高白蝶贝保护区负责人介绍,白蝶贝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因其经济价值较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和装备,在该保护区潜捕白蝶贝,目前还没有专门保护湿地的执法队伍,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事实上,出台一部省级的湿地保护条例,已经在推进的路上。海南已于今年7月31日公开《海南省湿地保护条例(草案)》(送审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期待早日出台,使得有法可依。”卢刚说。多方开启保护行动保护形成共识,社会各方力量不断凝聚,一些社会组织相继参与湿地保护和修复中,政府也开启了保护行动。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邓维杰表示,湿地保护分为圈地保护、执法保护、管理性保护和可持续的保护与发展。相关专家呼吁,建立健全省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优化保护资源分配。江海声、王文卿等专家表示,建议成立全省湿地保护联盟,将所有红树林保护区晋升为省级或以上保护区,全省统一管理。同时,通过对全省湿地普查,对于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建议建立相关保护形式。此外,相关专家建议,建立湿地监测系统,利用现有的数据库和“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开展湿地生态动态监测,为湿地科学保护管理提供数据信息支持。同时,可充分利用海南特区优势,创新湿地生态补偿机制。鉴于海南湿地“天然博物馆”的重要地位,积极争取中央、省、市三级财政支持,科学合理完成“退塘还湿”等生态修复工程。当前,一些社会组织相继参与湿地保护和修复中,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松鼠学堂自然教育工作室创始人高高说,她正在做一件好玩又正经的事:自然教育。“对于海南来说,最大的资源是什么?”高高发问,又很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是生态资源,是绿水青山、热带植物和“萌萌哒”的昆虫。而海南的山川湖泊、草木生灵也给了高高开展自然教育的底气和灵感。自然笔记大赛、生态游学、公益讲座,是松鼠学堂开展自然教育的“三部曲”。通过自然教育“三部曲”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认识湿地。此外,全球环境基金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办从2013年6月开始,计划用五年的时间,通过加强海南省湿地保护体系管理效能,以应对全球重要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系统服务所面临的及将会出现的威胁。据了解,项目办将在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率先启动社区共享计划,旨在推动保护区和周边社区共同管理湿地,合理科学地利用湿地资源,从而减缓保护区的压力。与此同时,政府也开启了保护行动。海南省相继两年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行动,林业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专项行动被列为主要内容之一。其中,湿地保护部分明确,要结合“多规合一”工作,各市县对各自辖区内的湿地资源划定生态红线,进行严格保护,建立重点湿地监测网络;继续加强对东寨港、清澜港、东方黑脸琵鹭、新英红树林等10处保护区湿地资源的保护工作力度。作为我国热带唯一的滨海城市,三亚市从2015年起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通过近两年时间,三亚市民欣喜地看到,过去热衷于“种房子、卖房子”的三亚,转而注重种树建园。一条位于三亚河上游的城市“绿色项链”悄然成型,新老九个公园与绿道、水系串联,形成新的“一河九园”城市中心公园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原来又黑又臭的三亚河,白鹭难觅,如今河里不仅有了鱼儿,沿河两岸的红树林里白鹭回来了。“从经济优先到生态保护,城市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沉重代价。”三亚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林贵生表示,大部分干部对城市发展中牺牲生态环境有了切实的反思。“如今,城市发展中要有湿地专家的声音,因为,保生态就是保饭碗、保未来。”错在法律的不严格,错在相关部门的不尽责。

水葫芦能造成什么样的灾害

水葫芦不能吃!

水葫芦原产非洲,日本人看他的花好看就带回国放在家中观赏,后中国人发现能食用,就带回国大面积养殖喂猪,没有经过鉴定的,以致泛滥成灾。

实际上,水葫芦被称为“水质测试器”,一段水域的重金属含量超标时才会出现水葫芦。水葫芦会吸收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并转化为养分,重金属含量越高越利于水葫芦生长。但是重金属多稳定,被吸收后留在植株体内,到植株老死腐烂在河里之后,又重新回到水中,不会有任何减少;

所以野生水葫芦(家养的另说)都是重金属超标的产物,多吃对人体有害;

另外,水葫芦生长迅速,根本来不及打捞,虽江而下会堵塞坝口、电站,损坏机械,福建省主要水电站之一的水口电站已经被水葫芦污染几乎全面瘫痪了,每年派大量人工打捞,费时费力,还是来不及他长;

而在水葫芦的原产地却没有这种现象,与之相反,他们用水葫芦吸收水中重金属,之后捞出处理掉,可作为天然水源净化剂。因为当地有一种昆虫叫水葫芦象甲,是单食性的鞘翅目昆虫。也就是除了水葫芦什么都不吃,她很有效地抑制了水葫芦的生长,达到一种生态平衡;

目前我国已经引进了水葫芦象甲,还在进一步测验中,我们院生物防治方面的导师认为可以大面积放养了,可是当地政府不肯,因为怕水葫芦吃光之后,象甲会发生变异,到时候就麻烦了。

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比较有效的控制措施,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泛滥,人工打捞也是权宜之计而已


高分!介绍凤眼莲(水葫芦)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急!

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Solms-Laubach),俗名水葫芦(water hyacinth),属雨久花科、凤眼莲属。原产于南美洲,现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一种恶性入侵种,被列为世界上危害最大的十种杂草之一[1, 2]。二十世纪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我国。现广泛分布于国内的绝大部分省市[3, 4]。目前由凤眼莲的入侵所造成的危害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环保组织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有关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同时,对凤眼莲野外种群动态的研究也成为入侵生态学的热点问题之一[5, 6]。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全市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自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地区的凤眼莲种群已经呈现出恶性爆发的趋势,中小河道多被凤眼莲侵占,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水上运输和农田排灌;而对流经市内繁华商业区和旅游风景区的黄浦江、苏州河等河流,凤眼莲种群的大量分布严重影响到其河道景观,对上海市的形象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当前,对上海地区凤眼莲的来源及其能否成功越冬存在两种观点:其一为上海地区水系中的凤眼莲能够成功越冬,以自身繁殖为主;其二为凤眼莲不能在上海越冬,其种源每年均来自黄浦江和苏州河上游的江浙两省。为了有效地开展凤眼莲的防治工作,加强上海地区凤眼莲的生活史及繁殖策略研究对于从源头上控制凤眼莲的爆发具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从探讨凤眼莲成功入侵机制和预防控制的角度出发,对上海市凤眼莲的生活史特征进行研究,查明凤眼莲能否在上海成功越冬。此外,由于凤眼莲是一种既可以有性繁殖,又可以克隆繁殖的植物,因而根据上海地区水体的实际情况,探究其在上海地区的成功爆发是基于何种繁殖方式为主的机制,对于深入研究凤眼莲的入侵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作为一种浮水生植物,凤眼莲在河道内的固着生长是其成功爆发的前提条件,因而寻找其特有的固着机制,是开展凤眼莲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上海市控制凤眼莲的可行性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上海地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间部位,长江三角洲的东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北界长江,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温度为16 ℃,7、8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28 ℃,1月份最低,月平均4 ℃。全年无霜期230 d,年平均降雨量1200 mm。上海市境内江、河、塘相间密布,为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黄浦江作为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汇集太湖流域水系,穿越市区进入长江口。受潮汐影响,上海河水属流向不稳定的往复流和不规整浅海半日潮。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流速缓慢的水文条件,加上当地居民排放的大量工农业污水和生活垃圾,为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创造了适宜的生态环境。凤眼莲引入中国后,入侵上海并在上海的河流水体内爆发,从历史的角度、环境的角度以及人文的角度来看,都是一种必然。

1.2 凤眼莲生活史特征的野外调查
凤眼莲是多年生植物,每年迅速生长并大规模爆发的季节只有8—12月,而研究凤眼莲爆发的规律必需了解其完整的生活史特征,才能为控制凤眼莲提供有益指导。鉴于此,本研究于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期间,对上海市下辖的各区县水系,以及毗邻的太湖流域(江苏、浙江境内)凤眼莲种群进行了抽样数据调查。其中夏秋两季每半个月调查一次,冬春两季每一个月调查一次。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凤眼莲种群的生长现状、季节分布动态、种群漂移动态、河流的物理特征(水温、水深、流向、流速、河道宽、浑浊度、水质等)、河岸特征(整齐度、植被分布情况)、人为影响及管理措施(水闸、打捞、航船、用水)、河流支系特征等,同时,对凤眼莲种群爆发的河道内其它伴生的水生植物种类及其丰度进行调查。
1.3 上海地区凤眼莲的越冬能力及繁殖策略研究
如上所述,上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适合凤眼莲的生长繁殖,其中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温度4 ℃,但极端最低温度为–7.6 ℃[7]。吴丹等[8]、严国安等[9]的研究结果表明,凤眼莲的最低存活温度为0~5 ℃,因而凤眼莲能否在上海地区自然越冬一直是一个广受争议的问题。本研究在2002—2003年度的野外监测过程中,对凤眼莲的越冬性能进行了重点研究。此外,为了探究凤眼莲的爆发机理,本研究在整个观测期内,对凤眼莲的繁殖策略进行了考察。
2 结果与讨论
2.1 上海市凤眼莲的生活史特征
调查结果表明,每年的3—5月,为凤眼莲的萌芽阶段,一部分隐藏在芦苇、菰等植物丛中得以成功越冬的凤眼莲腋芽开始萌发,挺出水面。幼芽初呈黄绿色或白色,经阳光照射之后,逐渐变成绿色。两周后,幼芽脱离母株开始自由生长,枯死的凤眼莲母株沉入水底。幼苗随水流漂移,当遇到其他水生植物后得以固定,也有部分幼苗直接在岸边草丛中萌发,它们克隆繁殖产生的分株常常簇拥在一起并不断向四周扩散。与此同时,上海地区水体中另外一种外来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Alternathera philoceroides Mart)(俗称水花生)进入大量繁殖滋生的时期。喜旱莲子草为固着性水生植物,通过匍匐茎由岸边向水体内生长。喜旱莲子草的大量分布,极易将零散漂移的凤眼莲固定并包在其中,从而为凤眼莲创造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生长环境。在喜旱莲子草的庇护和包围下,凤眼莲种群日益扩大。
到7月中下旬,受天敌水花生象甲的影响,喜旱莲子草被大量啃食,导致其生长速度下降,并迅速走向衰败。而此时凤眼莲种群已经扩展到相当规模,并开始在河道内漂移。随着水花生象甲对喜旱莲子草的进一步啃食,喜旱莲子草逐渐枯死。恰好为凤眼莲的爆发提供了广阔的生态位。
进入8月份,凤眼莲开始爆发性生长,成熟母株通过克隆繁殖平均3~5 d就可以产生一代幼苗,而幼苗仅需3~5 d即可成熟壮大,又可以产生新的分株。因此,在空间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凤眼莲的分株数几乎呈指数式增长。对单一植株而言,凤眼莲通常能产生5~6个分株,这些分株均匀地分散在母株的周围,因此如果没有资源、空间、竞争、死亡等因素的影响,凤眼莲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分株,其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其中:Nt为t时间的分株总数,N0为初始时的基株数,a为单株凤眼莲所能产生的最多分株数,b为凤眼莲产生新一代分株到分株成熟并开始能产生新分株所需要的时间,Tt-T0为从初始时间到t时间所经历的时间,(Tt-T0)/b 为t时间内凤眼莲平均产生的代数。I为0、1、2、3……,其最大值为I = (Tt-T0)/b。例如,在8月份凤眼莲生长的河流空间相对宽阔,几乎不具空间限制,因此可以计算出单株凤眼莲5周后所能长出的最大分株数,N0为1,a为5个分株,b为7 d,计算方式如下:

结果表明,单株凤眼莲经过35 d后,可以产生3906株凤眼莲。由此看出,在气温适宜,河道空间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凤眼莲的繁殖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当凤眼莲布满整个河道之后,由于水面空间、营养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凤眼莲的克隆繁殖速度会有所下降,但是,对于流动的河流,由于水流、波浪或者人为扰动等因素,极易将凤眼莲分株间的匍匐茎打断,这些独立的凤眼莲植株随水漂移到其他河道,从而释放出水面空间。因此,流水相对缓慢的小河流成了凤眼莲生长和繁殖的发源地,而潮水成了输入和输出的动力。野外观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首先表现为2~3 m宽的中小河流和池塘的水面被快速侵占,凤眼莲成为单一的优势种,之后借助水流的往复运动,凤眼莲开始向更宽一级的河流(5~6 m)扩展,并在8月下旬至12月上旬期间,大量的凤眼莲不断的由乡村级河流向市区级河流频繁的漂移(表1)。
分析导致该现象的内因是凤眼莲具有高的无性繁殖能力,而外因是上海市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样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水体中的总碳(TOC)达11.17~30.26 mg/L、全N达3.69~13.37 mg/L、全P达0.08~0.58 mg/L(高雷,金梁,李博;未发表数据)。凤眼莲作为一种水体净化植物[8, 10],在营养条件如此丰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非常迅速,极易达到种群爆发的水平,其生物量指标可达14.6~41.4 kg/m2(鲜质量),也证实了前人关于其生长繁殖能力极强的结论[11]。与此同时,自上游漂流而下的外来凤眼莲,开始大量进入苏州河和黄浦江等主干性河流,给水面运输和河道景观造成危害。
研究还发现,在相对闭塞的河流或池塘中,凤眼莲常常能长满整个水面,形成致密的“草垫”。此后,凤眼莲的无性繁殖能力受到限制,新株产生的速度大大降低。作为对该生境条件的适应,凤眼莲极度缩小的茎开始伸长,且产生新株的部位不断增高,凤眼莲的无性繁殖表现为层叠增高现象。同时,凤眼莲的叶柄直立生长并不断伸长,有的甚至看不到膨大的球状体,叶片也不断增大。在水体污染严重的水体中,凤眼莲的叶片高度可达80~90 cm,有的甚至高达100 cm。
在12月份霜期来临之后,凤眼莲叶片组织受到霜害的损伤和破坏,边缘开始萎蔫。随后,受不断到来的寒流影响,整个叶片开始干枯、死亡。许多叶片死亡后能够盖住整个植株,并漂浮在水面上。由于凤眼莲茎、叶外壁均具有胶质层,水分不能立即侵入,因此干枯萎蔫的凤眼莲植株会在水面上漂浮很长时间,在种群密集的地方,可一直持续到翌年3月。之后,受水流波动的影响,部分凤眼莲植株被撕裂后漂移到其他地方,但多数都沉入水底,少数凤眼莲搁浅在岸边挺水植物丛中。
2.2 上海地区凤眼莲的越冬能力和繁殖策略
表1 上海市不同级别河流内凤眼莲种群的分布现状
Table 1 Population status of water hyacinth in different rivers in Shanghai
河流级别 河流宽度/m 人为干扰情况 河岸整齐度 凤眼莲分布占河面宽度/% 凤眼莲种群动态
市级 100 通航 整齐,水泥固化 1~5 随水漂移,往复运动
县区级 30 通航 整齐,水泥固化 7~8 受水闸影响,可暂时停留
乡镇级 10 农业、渔船 岸边有矮水草 20 在岸边可集群成片分布,中间有漂移
整齐,水泥固化 0
村级 2~5 排灌、渔船 不整齐,有菰、芦苇等 80~100 均匀分布,尽可能占据河面空间
整齐,水泥固化或人工清理 0 无种源,或被打捞
村级 池塘 排灌 不整齐,有菰、芦苇等 60~90 均匀分布,尽可能占据河面空间
整齐,人工清理 0 无种源,或被打捞

解剖研究发现,凤眼莲叶片冬季虽然受冻枯死,但基部缩短的茎中仍然保留有腋芽,这些极小的腋芽被枯死的叶柄包围,而整个植株又被枯死的叶片覆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御寒的作用。此外,凤眼莲还分泌一些胶状的黏液包裹在腋芽周围,因此,在水面没有长时间结冰的条件下,部分腋芽可以成功越冬,当春天气温转暖时,腋芽便可以萌发成为新的植株。从而成为来年凤眼莲爆发的种源。
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凤眼莲的繁殖方式以无性繁殖为主。在3—8月,凤眼莲植株通过无性繁殖产生新株,种群数量不断扩大。进入9—10月,当凤眼莲的无性繁殖达到最大数量后,受空间、营养等资源条件的限制,约1%~8%的凤眼莲植株开始进行有性繁殖。凤眼莲开花之后,花序逐渐枯萎,植株生长停止,克隆繁殖也不再进行,整个植株开始衰败直至死亡。但大部分的植株均不进行有性生殖。凤眼莲种子极小,但数量多,每株花序可产生300粒种子。成熟后,种子散落在水面上,可以随水漂移。凤眼莲进行有性繁殖的数量与生长空间及水体营养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水面较宽(> 5 m)以及流动性较好的河流中,凤眼莲主要进行营养繁殖,开花的凤眼莲植株较少,仅占总植株的1%以下,且多数均不能产生成熟种子。只有在静止的小池塘(面积10~100 m2)等相对封闭的水体中,凤眼莲的开花植株较多(3%~8%),虽然有极少数植株能够形成种子,但所产生的种子能否萌发产生新植株尚待进一步研究。
2.3 凤眼莲的种群爆发与其它水生植物的关系
凤眼莲作为一种浮水生植物,其在水体中的生活是漂动的。上海市的主要河流,如黄浦江、苏州河等受潮汐的影响,每天均有涨潮与落潮。同时,由于上海地区的河道多呈网状分布,因而各级支系河流也都存在水流的往复运动。但大部分中小河流内的凤眼莲并没有随水流漂移,它们大多固着生长,因而必然存在某种特定的机制使凤眼莲处于固定状态。
本研究发现,凤眼莲在水体中的固着机制与河流的整齐度以及河道内其它水生植物的分布存在很大关系(表1)。河道较宽、航运繁忙的大多数市、区级河流,水体较深,水生植物分布较少,河岸整齐,凤眼莲定居困难,因此,市、区级河流内的凤眼莲大部分都是漂移的,它们的分布状况与水流、季风、潮水有很大关系。相反,在村镇级河流,河岸往往不整齐,近岸边生有许多水生植物,如喜旱莲子草、菰[Zizania latifolia(Griseb.) Turcz. ex Staph](俗名茭白)、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L.)Nees]等,凤眼莲往往生于其间,并能很好地进行克隆繁殖。调查发现,在每年的3—6月为喜旱莲子草爆发性生长的季节,上海市几乎所有的河道两边均有该植物分布,此时的凤眼莲刚刚萌芽,植株很小,且数量较少,隐没在喜旱莲子草种群之中,达到保全种源的目的。从7月开始,凤眼莲开始爆发性生长,与此同时,受水花生象甲的危害,喜旱莲子草逐渐衰败死亡,恰好为凤眼莲提供了广阔的生态位。而在8—11月期间,河道两侧的其它水生植物,如芦苇、菰、牛筋草、千金子等生长旺盛,它们的出现恰好填补了喜旱莲子草枯亡后凤眼莲固着障碍物缺乏的空白,使凤眼莲得以固着生长,其中以菰和芦苇的作用最大。因而,上海市凤眼莲的爆发与其它水生植物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 上海市凤眼莲危害的控制对策
3.1 加强对其它水生植物的控制,减少凤眼莲的固着场所
当前,政府关注的多是市、区级河流内凤眼莲的有无,对乡村河流重视力度不够,而这些乡村级的小河流往往是凤眼莲滋生的源泉。上海境内,特别是靠近淀山湖流域,河网密布,沟渠众多,给打捞和治理带来很大难度,但是,这些水体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应当发动广大居民,统一对凤眼莲危害的认识,共同治理河道,控制凤眼莲。
针对上海市河道内其它水生植物对凤眼莲爆发的固着作用,本研究提出在每年的6—7月,对中小河道两侧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以清除河道两侧的杂草为目标,使凤眼莲丧失固着的场所,从而达到自然去除凤眼莲恶性爆发的外界环境。2002年度在上海市松江区进行的河道清除处理中,95%以上的河道在被清理以后,河道内凤眼莲的数量显著下降,有许多小河道内的凤眼莲去除率达到100%,治理效果显著。
3.2 选择冬春季节打捞,减少种源
对凤眼莲的控制和治理应当遵从它的入侵、分布和生活史的规律,从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上海地区的环境条件,凤眼莲的爆发季节集中在每年的8—12月。目前各区县采用的打捞控制措施大多选择在此时开展。但由于凤眼莲在进入爆发性生长季节后,其生长繁殖的速度非常快,90d内一株凤眼莲能繁殖约25万棵新植株[8]。根据上海市目前的条件,人工打捞的速度为2~3 t/(d•人),机械化打捞船的打捞量也仅为100 t/(d•船)。2002年8—10月,上海市各区县共计投入打捞费用1938.85万元,人力7500多人,打捞凤眼莲总量888904.2 t。但各主要河道内的凤眼莲总量变化不大。因为此时凤眼莲的种群爆发速度快、时间紧,其生长繁殖的数量大大超出了人工打捞的速度。总的来说此时进行打捞费用高、效率低、效果差。据此,如何采取有效的、合理的和经济的打捞措施,是凤眼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结合本研究对凤眼莲自然种群的连续监测结果,发现在进入冬季以后,由于气温的降低,大部分的凤眼莲经霜冻后枯萎死亡。但有部分凤眼莲的腋芽被自身或其它植物的枯萎叶片覆盖,如菰,从而得以保存越冬。进入来年春季,这些成功越冬的腋芽开始萌发,但其生长量很小,基本维持在单株状态。根据凤眼莲的该生活史特征,本项目组提出应在每年的冬季至来年春季进行打捞,即12月—翌年6月为打捞的最佳季节,以去除种源为目标。
3.3 利用生物防治的办法,控制凤眼莲的危害
目前已有的研究报道表明,专性防治凤眼莲的天敌有:水葫芦象甲(Neochetina eichhorniae Warner)、N. bruchi Hustache、水葫芦螟蛾[Niphograpta albiguttalis (Warren)]和叶螨(Orthogalumna terebrantis Wallwork)等[12]。与化学和人工防治相比,生物控制的速度虽然较慢,但天敌昆虫一旦在野外建立种群,就会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并在天敌和凤眼莲之间建立起相互抑制的动态平衡后,防治就有较强的持久性。而采用人工和化学防治,凤眼莲种群很容易再次爆发成灾,因而持久性较差。与年复一年的人工和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成本很低。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凤眼莲的另一优势在于,天敌不仅可以控制释放区的凤眼莲,它们还可以转移到其它区域发挥控制凤眼莲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已经引种成功的凤眼莲天敌有水葫芦象甲(Neochetina eichhorniae Warner)[13~15]。
3.4 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协作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太湖流域的许多河流都流经上海,因而上海地区的凤眼莲除了来源于郊县各河流内自身生长繁殖的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黄浦江、苏州河上游的江浙两省,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凤眼莲流入上海,从而导致了靠近江浙两省的区县成为凤眼莲入侵最严重的地区,同时由于水闸管理、河岸整理等方面的原因,流入上海境内的凤眼莲滞留在中小河流内,严重富营养化的水体为凤眼莲的大量滋生创造了条件。目前虽然上海市已经开展了凤眼莲的打捞治理工作,但江浙两省由于缺乏经费等原因,至今尚未开展本项工作,这样作为下游的上海市,即使将本市河道内的凤眼莲治理干净,但每年从上游源源不断漂下的凤眼莲将是一个很难彻底解决的问题。因而只有加强与江浙两省的合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海市凤眼莲的危害。改变上海市“末端治理”的模式。
4 结论
凤眼莲在上海地区的生活史特征表明,凤眼莲能够在上海成功越冬。上海地区凤眼莲的繁殖方式以无性繁殖为主。凤眼莲的种群爆发与水体的富营养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同时,河道内其它水生植物的广泛分布也是凤眼莲固着、生长和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通过加强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凤眼莲的危害。


^【选文】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1),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

1、在文中找出两个第二人称代词:尔 、汝 。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各指代什么。
口吐经纬( ) 遂为文章( )
加点的是哪个词?
经纬:蚕丝
文章:丝织品
3、解释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加点的是:为?
(1)我所吐者,遂为文章( 成为) (2)为人谋(为了 ) 为汝(是)


4、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 指代蚊虻蜂蝶)
(2)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 指代东施)
(3)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指代偷鸡者)
5、蛛和蚕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 蛛: 利己不利世,自私自利。
(2) 蚕:利世不利己,舍身为人。
6、作者在文的态度是什么?从哪里可看出来?
答:作者赞扬了蚕的无私,高尚的奉献精神,抨击了蜘蛛的冷血和残忍。“巧则巧矣,何其忍也!”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说蜘蛛的做法巧妙,但是残忍,表明了态度


湿地电影

20130309_CCTV高清_沿海行(25)-生态湿地-盐城.HDTV.720P.x264.AC3-LUCY5555.mkvthunder://QUFodHRwOi8vYWlrYW5keS5vcmcvMjAxMzAzMDlfQ0NUVumrmOa4hV/msr/mtbfooYwoMjUpLeeUn+aAgea5v+WcsC3nm5Dln44uSERUVi43MjBQLngyNjQuQUMzLUxVQ1k1NTU1Lm1rdj9maWQ9UWx4Snh3NnBocTF3NjlDejgtZ3RDVkRTOG1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SZtaWQ9NjY2JnRocmVzaG9sZD0xNTAmdGlkPUU1MUREN0JDMDFBOTI4MkJBNzdFQzFDM0JFQjNDQkY3JnNyY2lkPTEyMCZ2ZXJubz0xWlo=希望采纳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沉积物中摇蚊种群特征与环境变化

摇蚊属于无脊椎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长角亚目摇蚊科。摇蚊种类繁多,全世界共发现5000余种,我国就发现了450余种;同时摇蚊分布广泛,遍及全世界,热带雨林和极地均有分布。由于摇蚊幼虫头壳在湖底沉积物中含量丰富,保存良好,目前已被湖沼学家用作定性或定量恢复湖泊环境的重要工具[35—44]。本节通过研究湿地沉积物中摇蚊的种群组合特征,探讨近代会仙湿地环境演变的历史过程,特别是湿地水体富营养程度和水生植被的演变过程,从而为会仙湿地水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技术参考[45]。一、摇蚊分析与鉴定方法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同湖底沉积物采样法。摇蚊分析时,依据 Walker的标准方法[45],选取湖泊沉积物样品进行摇蚊幼虫头壳的属种鉴定和分析,将分析结果表示为摇蚊的相对丰度百分比,并利用TILIA1.12绘制摇蚊百分比图式。样品处理主要包括以下9个步骤[46]:1)先将装有湖泊沉积物样品的塑料试管称重,然后将样品移入100mL的小烧杯中,再后重新称重试管,最后计算实际用于分析的样品量。一般来说,仅需2~4g的样品就可以提取出足够的头壳(大约100个)用于后面的分析,这取决于摇蚊含量的浓度。2)滴入10%的KOH溶液,淹没样品即可;将装有样品的小烧杯放在电热板(75℃)上加热约5min;然后将小烧杯加满开水,继续放在电热板上加热约15min,注意不要使溶液沸腾,以免气泡破裂时振碎摇蚊幼虫的头壳。这个步骤的主要目的是离散湖泊沉积物,使摇蚊幼虫头壳与其他物质分离,同时又要尽量避免损伤其头壳。3)将小烧杯中的溶液全部倒入95μm的细筛中过筛;然后将筛内的全部剩余物质转入100mL的小烧杯中,加水至100mL;最后将小烧杯放入微波振荡仪中振荡2~3s左右,在振荡的同时轻轻搅拌沉积物,使之受力均匀。4)将小烧杯从微波振荡仪中取出;将小烧杯中的溶液依次通过212μm的粗筛和95μm的细筛过筛,用水轻轻反复冲洗。5)使用粗筛和细筛,可以将较粗的颗粒和较细的颗粒分别冲入两个培养皿中,便于挑样。然后利用吸液管将适量的溶液吸入挑样槽中,该挑样槽宽5mm,深5mm。6)在25倍解剖镜下,用尖很细的镊子将摇蚊幼虫头壳逐个挑出,浸入80%的酒精溶液中,然后放在4℃的冰箱暗处保存。7)将摇蚊幼虫头壳依次通过80%和100%的酒精溶液,使之脱水,每个阶段约停留5min。然后,将头壳挑入优派若(封固用胶)溶解液中,等待封片。8)将优派若或者中性树胶直接有规律地滴在载玻片上,用尖很细的镊子将摇蚊头壳转入载玻片上的液滴中,每个液滴中一般有1~2个摇蚊幼虫头壳。9)在每一个载玻片上封固10个直径6mm的圆形盖玻片或者2个直径12mm的方形盖玻片。封片时注意将摇蚊幼虫头壳的腹面朝上,轻轻点压盖玻片可以移动头壳,帮助头壳摆出正确的标本姿势。封片过后,就可以鉴定摇蚊幼虫的头壳了。摇蚊幼虫头壳的鉴定主要依据颏、腹侧板、上颚以及其他一些结构。总的来说,头壳的口器部分在鉴定中最为重要。在实验室中,一般使用400倍的显微镜在眀视场下观察头壳,同时选用Hofmann(1971)和Wiedeholm(1983)编制的鉴定手册和图版进行头壳鉴定。二、摇蚊属种组合特征与环境变化分析1.岩心年代测定先采用同位素定年法测定会仙湿地狮子潭(SZS)岩心的沉积年代。同位素定年显示,柱深16.5cm处为1900年,柱深22.5cm处为1863年(表5-1)。湿地年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16cm/a,说明沉积速率不大,其沼泽化速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岩溶地区碳酸盐岩石以化学溶蚀为主,岩石中碎屑物质较少,且植物残体分解速率可能较快。表5-1 漓江天然湿地SZS岩心的沉积年代2.摇蚊属种组合特征本次试验共分析了11个样品,其中包括中上层的9个样品(0~10.5cm),底层2个样品(21~22.5cm),共挑出548个摇蚊头壳,发现并鉴定了47个属种,其百分比图式见图5-17。在中上层的湖泊岩心(0~10.5cm),摇蚊属种构成及其相对丰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明湖泊营养水平和水生植物生长状况变化显著。依据主要的9个摇蚊属种,将湖泊岩心的摇蚊种群组合图式划分为3个带,即A带(10.5~5.5cm),B带(5.5~2.5cm)和C带(2.5~0.5cm)。图5-17 狮子潭沉积岩心摇蚊属种组合的相对丰度百分比变化A带(10.5~5.5cm,1938~1970年)中,不同摇蚊属种相对丰度变化较平稳,说明摇蚊属种构成比较稳定,湖泊环境变化较小。指示湖泊富营养水平的属种Chironomus plumosus相对丰度仅有一个极大值偶然出现。Cricotopus,Tanytarsus lugens,Tanytarsus chinyensis-type与Chironomus anthracinus-type均为建群种。其中,指示水生植被繁茂的Cricotopus相对丰度大致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基本不小于10%,在7.5cm处Cricotopus的相对丰度达到20.29%,说明此时期内湿地水生植被丰富。类似的,除5.5cm处外,指示贫营养型湖泊的Tanytarsus lugens的相对丰度一般均在10%以上,Tanytarsus chinyensis-type也指示了贫营养型的湖泊。而Chironomus anthracinus-type指示了中营养型的湖泊。这说明1938~1970年,湿地水草丰茂,湖泊营养类型介于贫营养型与贫中营养型之间,主要以贫营养型为主。1970年是个拐点,自1970年以后,狮子潭湿地的摇蚊种属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明湖泊水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B带(5.5~2.5cm,1970~1990年)中,指示湖泊富营养水平的Chironomus plumosus的相对丰度持续增加,至1990年达到极大值,其相对丰度为10%;而指示湖泊中营养水平的Chironomus anthracinus相对丰度起初较高,继而持续下降,乃至0,说明此处湖泊的营养水平持续上升,并由贫营养水平发展到中营养水平,继而发展为富营养水平,而从贫营养转为富营养,仅用了20年时间。指示贫营养水平的Tanytarsus chinyensis-type持续减少,同样指示贫营养水平的Tanytarsus lugens相对丰度迅速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上。指示水生植被繁茂的Cricotopus作为优势种,其相对丰度均在10%以上,并在1990年达到了极大值22.5%,说明此时期湖泊中水生植物更加繁茂,达到了富营养水平。在C带(2.5~0.5cm,1990~2004年)中,指示湖泊富营养水平的Chironomus plumosus迅速减少,Tanytarsus chinyensis-type有所回升,Cricotopus迅速减少,说明水体营养水平有所下降,但是水生植被明显减少。总的来说,自1970年之后,会仙湿地的狮子潭自贫营养水平快速过渡到富营养水平,1970年是营养水平发生变化的重大转折点。然而,2004年之前,狮子潭的水生植被基本保持了良好了生长状态,甚至生长旺盛。2004年后,营养水平有所降低,水生植被有所减少。在1863~1872年,Chironomus plumosus与Chironomus anthracinus-type成为建群种,Cricotopus的相对丰度也较大,说明当时漓江天然湿地也处于中营养水平至富营养水平,同时水生植物生长良好。这显示狮子潭曾有过富营养化的历史。3.岩心中摇蚊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摇蚊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见表5-2,可以看出:1863~1872年,摇蚊的种类数较多;1938~1990年,摇蚊的种类数并未减少;2004年后,摇蚊的种类数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指数呈现了同样的变化趋势:1863~1872年,摇蚊的多样性指数较高;1938~1990年,摇蚊的多样性指数并未减少,1973年甚至达到4.25;2004年后,摇蚊的多样性指数明显减少,个体密度明显较小。因此,2004年之前,狮子潭虽然经历了自贫营养水平变化到富营养水平的过程,但是摇蚊的种类数、生物多样性和个体密度并未出现明显的减少,说明虽然营养水平有所上升,导致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水生植被消失、蓝藻水华爆发,但并未达到重富营养水平。狮子潭富营养水平相对较低,水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水生植物比较繁茂,水质较好,并未达到水质明显恶化的阈值。但是2004年开始,水体营养水平有所降低,摇蚊种类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个体密度明显减少,加之水生植被减少,说明补给狮子潭的地下来水携带的营养物质有所减少,也可能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摇蚊种群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表5-2 摇蚊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4.对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几点认识通过会仙岩溶湿地沉积物以及其中摇蚊种群特征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的环境变化认识:1)2004年之前,桂林会仙湿地的狮子潭经历了自贫营养水平变化到富营养水平的过程,但是富营养水平相对较低,水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水生植物比较繁茂,水质较好,并未达到水质明显恶化的阈值。1970年是营养水平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2)2004年后,狮子潭水体营养水平有所降低,摇蚊种类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个体密度明显减少,水生植被减少,可能由于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的进入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水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3)1863~1872年,狮子潭曾有过富营养化的历史,意味着现代湿地的营养水平可通过人工生态修复过程恢复至贫营养或者中营养的状态。

会仙岩溶湿地的水质评价与水化学循环

一、水化学特征在会仙湿地及周边补给区共设置了55个水化学监测点(见图3-12),开展湿地水化学的现场调查、监测和研究,并定期进行取样分析。其中10个点进行了枯水、平水和丰水3个不同时期的监测工作,检测内容包含有机物和无机物两个方面的主要指标。检测结果(表3-4)表明,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表3-4 会仙岩溶湿地主要水点水化学特征1)补给区:会仙岩溶湿地南、北部分均为裸露型纯碳酸盐岩溶区,地表落水洞、溶潭,地下岩溶管道、岩溶裂隙发育,大气降水大部分直接入渗补给岩溶地下水,并以快速流的形式补给湿地。除个别地点(如临桂县马面黄铁矿厂附近地下水,,含量较高,水质较差)受人工影响外,地下水属于弱碱性,水中水化学组分含量较低,水质良好。如湿地北部督龙北塌坑、南部李家东北塌坑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 HCO3 -Ca型,pH值为7.16~7.18,矿化度低于230 mg/L,总硬度低于150 mg/L。2)补给-径流区:该区多为半覆盖型、夹层型碳酸盐岩溶区,地下水主要接受侧向径流和垂向越流渗透补给。该区地下岩溶裂隙、管道发育较平缓,地下水径流相对缓慢。地下水中物质含量及pH值较补给区高,白云石含量虽有所升高,但仍以方解石为主。如九头山东南土坑,pH值为7.04,总硬度、矿化度较补给区都高,分别为194.86mg/L和328.17mg/L,地下水化学类型仍以HCO3-Ca型为主。3)排泄区:会仙岩溶湿地排泄区多位于覆盖型岩溶区内,主要为孔隙地下水,地下水普遍接受农业灌溉用水回渗补给,无机、有机肥极易随地表水下渗进入地下水,并且地下水流速缓慢,净化能力差。由表3-4 可以看出,除狮子山地下河出口外,七星民井、下渣塘底民井内地下水 pH值、总硬度、矿化度都明显升高,地下水化学类型也变为HCO3 ·Cl-Ca· K型。如睦洞七星村码头湖水中和含量偏高,分别达到0.6 mg/L,0.3 mg/L,水质较差。二、水质评价1.地表水水质评价(1)水质评价标准本次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对湿地内地表水水质进行评价,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5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回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2)水质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公式:会仙岩溶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式中:P为地表水综合污染指数;Ci为某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L);Si为某污染物的地表水环境标准浓度(mg/L);n为水质评价因子的数量。地表水综合污染指数分级标准见表3-5。表3-5 综合污染指数分级标准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因子选有pH值、COD、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砷、汞、镉、铬、铅共12个。鉴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目的,计算时地表水标准浓度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Ⅲ类水体标准取值。(3)水质评价结果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见表3-6。本次评价的部分地表水点,龙山东出水沟、分水塘、龙山东湿地、督龙北小山(鱼塘)、督龙-龙山湿地及睦洞河源头,均位于湿地中;西官庄清水河及督龙养殖场位于湿地边缘;七星码头位于湿地人口聚集带。由表3-6可以看出,湿地各点地表水体均未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Ⅲ类水体标准,都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超标因子主要是总磷。大部分观测点水质污染指数为0.5左右,略高于标准值0.4,属轻污染范围;其中督龙养殖场、睦洞河源头个别月份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84,0.97,属中度污染;仅分水塘及七星码头个别月份地表水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大于1,属重污染。湿地水质污染没有明显规律,原因可能是因为湿地内污染源分布无序。湿地内众多水塘、沼泽地被不同程度开发利用,农业、养殖业的发展都会使湿地水体质量下降(图3-23)。七星码头位于七星村内,生活污水及垃圾排放较多(图3-24);分水塘受附近水田、鱼塘排水影响,水体流动性差,污染也较严重。表3-6 会仙岩溶湿地地表水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图3-23 水体不同程度污染图3-24 七星码头生活污水质2.地下水水质评价(1)水质评价方法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将地下水质分为5级。Ⅰ级(优良水):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级(良好水):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级(较好水):以人体健康基准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及工、农业用水。Ⅳ级(较差水):以工、农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生活饮用水。Ⅴ级(极差水):不适用于饮用水,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本次评价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对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水质分别进行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评价方法系采用各监测点的评价因子对应“标准”中规定的5个类型水赋值范围,以“从优不从劣原则”进行单项组分评分(Fi)(表3-7),从而对水质进行单项组分评价。在单项组分评价基础上,综合各因子单项评价分值,利用公式(3-2)和(3-3)计算综合评价指数(F),按照地下水质量划分标准(表3-8)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表3-7 单项组分各类别对应分值表表3-8 地下水质量划分标准综合评价指数F计算公式:会仙岩溶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会仙岩溶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式中:F为参评因子单项分值Fi的平均值;Fmax为参评因子单项分值中的最大值。根据资料内容及实际情况,参加评价的水化学项目有:pH,总硬度,Cl-,,F-,,,Cu,Pb,Zn,Cd,Co,Ni,Mn,Hg,Cr6+,As,共17项。(2)单项评价结果选取湿地地下水补给区(1个)、径流区(1个)、排泄区(2个)4个典型水样,按照上述评价方法对地下水监测取样点水质状况进行了单项组分评价(表3-9)。由表3-9可以看出,所有取样点的pH值,F-,Co,Cr6+的评价分值(Fi)均为0,水质优良;总硬度评价分值中,七星民井为3,属于水质较好类型,其余各点均为0,水质优良;Cl-评价分值中,七星民井为1,水质良好,其余站点的评价分值为0,水质优良;含量评价分值中,除七星民井内地下水在个别月份略有升高外,其余评价分值均为0,水质优良;七星民井水内含量较高,评价分值达到10,水质极差,不适用于饮用,而狮子山地下河出口处地下水评价指数个别月份也达到1,需要关注,其他站点评价分值均为0,水质优良;七星民井、狮子山地下河出口两处的地下水中含量在个别月份大幅升高,水质变差,不适合饮用,其余各点水质优良;湿地内各点地下水中Cu,Pb,Zn的含量都较低,属Ⅰ或Ⅱ类水质,水质良好;除小象山地下河出口水中个别月份Cd含量较高、属Ⅲ类水质外,其余各点均属Ⅰ或Ⅱ类水质;七星民井水中Ni含量较高,个别月份评价分值可达10,水质极差,其余各点含量都较低,属Ⅰ或Ⅱ类水质;金全东北溶潭地下水除在个别月份Mn含量较高、水质较差外,其余各点水质优良;湿地内各点地下水中Hg和As的含量都较低,多为Ⅰ或Ⅱ类水质,水质优良。表3-9 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水质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指数(3)综合评价结果综合上述单项组分评分值对会仙岩溶湿地4个地下水监测取样点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指数评价(表3-9)。结果显示,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水质评价分值在0.74~7.20之间,水质有好有差。总体来看,F值从地下水补给区至排泄区逐渐增大,由无人区向居民区递增。金全东北溶潭位于湿地北部地下水补给区向排泄区(湿地)过渡地带,其综合评价指数仅为0.74,水质优良;七星民井水点位于湿地中央及居民生活区,故其综合评价指数达到了7.17,个别月份更高,水质较差,已不适用于居民饮用;狮子山地下河出口也位于湿地中央的地下水排泄区,综合评价指数也较补给区高,但由于其为地下河系统,水量交换及地下水流速都较快,所以与七星民井的F值相比,数值相对较低。另外,通过对狮子山地下河出口、七星民井两取样点不同月份的综合评价指数可以看出,前者差值明显大于后者。原因可能是:狮子山地下河出口位于地下河系统内,对降雨响应迅速,出水流量变幅很大,其内各离子含量也随着水量变化而变化,故F值变化较大;而七星民井位于孤峰平原内,地下水水位及流速相对平缓,故F值变幅较小。3.有机污染分析2007年10月15~17日,对湿地内主要水体,包括地表、地下河流、湖泊和鱼塘等水体的有机污染进行了检测和取样分析,其中,Q1—Q9水样采于2007年10月15日,WM1—WM8采于2007年10月17日,有3个样品为地下水水点,分别为Q2(峨底地下河出口)、WM1(上村水井)、WM5(七星码头);其余皆为地表水水体,包括河流、渠道和湖泊、鱼塘的水体。对地下水水体的有机污染检测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进行分析评价,对地表水水体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进行分析评价。检测分析结果(表3-10)表明:1)大部分地表水的大部分单个水质指标达到国家I类水的标准,仅个别水点的少数指标未达到国家标准。2)未达标的地表水体主要为鱼塘、村庄附近的水体。其中BOD5和COD不合格的有Q5(寺湖中部水体)、Q9(西官庄后头桥养鸭场水体)、WM7(督龙养殖场入口)和WM8(督龙养殖场中央小山北鱼塘水体);COD不合格的有WM4(督龙-龙山间湖泊沼泽水体)、WM5(七星码头水体)。3)地下水体单个指标评价多为Ⅲ类水质,但总大肠杆菌群和细菌总数均超标。鱼塘,尤其是养鸭塘的水体水质总体较差,其水体颜色发绿,藻类繁殖快,部分养鸭塘有时甚至会出现“水华”现象,电导率偏低(如督龙鱼塘为190μs/cm),溶解氧偏低(如古运河西段莫家段为2.9mg/L),总大肠杆菌和细胞总数均很高,COD和BOD5超标。以四塘寺湖为例,2005年寺湖水未受污染前,水体清洁、透明,水质良好,湖泊中有较多不同种类的鱼、虾;但自2006年春天寺湖上游部分水体出租成为养殖场(养鸭约60000只鸭)后,湖泊水体迅速变浊并逐渐发黑,同时带有强烈的腥臭味,富营养化程度升高,湖泊中凤眼蓝由最初的少数几棵迅速繁殖,到2006年秋,凤眼蓝已覆盖了大半个湖泊水体,覆盖度达95%以上,造成水体中极度缺氧,水中溶解氧接近零(0.2),水体中鱼、虾、螺类不能生存,水体中多项水质指标超标。污染物质(包括凤眼蓝死亡后)沉积在湖底,分解、腐化,造成水中有机质含量偏高、湖底沉积淤泥厚达1m以上,湖泊逐渐沼泽化。而地下水中的总大肠杆菌和细胞总数超标也主要与周边的地表水体污染有关。三、湿地水化学循环——水中溶解物质的迁移与转化水化学循环与水循环或水文过程密切相关。在湿地“三水”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地形、地质和水生物的影响,通常湿地水动力条件、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水中化学物质的迁移和重组。会仙湿地及周边地区为典型岩溶区,主要水化学作用是碳酸盐岩的溶解与沉淀(重结晶)。此外,岩石、湿地沉积物吸附作用和生物生态过程在水化学物质的转化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1.钙镁循环与湿地的水质净化湿地周边裸露岩溶石山地区的大气降雨大部分通过岩溶裂隙转化为岩溶地下水,并将地表的矿物质和碎屑物质带入地下。一方面,最初进入地下含水层的雨水含有大量的空气中溶解的液相CO2 ,液相CO2 与水结合成为碳酸,并分解为H+和;另一方面,方解石(CaCO3)在水中被溶解为和,经水解与水中 H+离子结合形成(白云石与此类似,但溶解强度较小),这两种过程都会导致水体中Ca2+,Mg2+,H+,等离子浓度和矿化度的升高[4]。尤其是在以岩溶裂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含水介质中,由于水与岩石的接触面积大、流速相对缓慢,溶蚀过程充分,碳酸盐岩被充分溶解,如果在枯水季节,地下水流速十分缓慢,长时间的溶蚀作用导致水中离子浓度不断升高,一旦水中上述离子浓度达到饱和状态,即与Ca2+等重新组合形成方解石等。而其余以和等形式随地下水(主要是洪水季节)排出并被带到河流、湖泊盆地后,由于水动力条件和环境发生变化,离解为和,后者与结合形成碳酸钙沉淀,导致水体中,,离子浓度和矿化度(包括硬度、盐度等)减少,这一过程也是湿地水化学循环引起的水质净化过程,在每年雨季湿地中反映明显:每年雨季岩溶地下水把大量在枯水季节溶解的矿物质带入湿地,在湿地中央(如龙山附近)相对静止的水体环境中,随着水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在沉水植物的叶面形成一层较厚的钙膜,当钙膜厚度超过植物叶面的承受力时,便从叶面脱落并沉积在湿地底部的淤泥中。与此类似的还有硅酸盐岩矿物的水解和湿地中粘土矿物的形成等。随着水体中化学物质含量的减少,水体本身得到了净化。对会仙湿地各主要水体水质的检测表明,从河流(地下河)上游到下游,或者说从湿地外围到湿地中央,水体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都有明显的降低(图3-25至图3-28),尤其是水中的矿物质含量、Ca2+、H+、总离子浓度、总硬度、总碱度,表明湿地对降解水体中化学物质的作用明显。而处于湿地水循环中下游的冯家古运河古桥边、七星码头和睦洞湖出口的四孔桥等个别检测点的水大部分化学成分含量都比较高,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表3-10 会仙岩溶湿地各类水体的有机污染检测结果1)地球化学背景与地下水的补给:从各个化学成分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分布于岩溶石山(碳酸盐岩)分布区的岩溶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含量普遍比湿地分布区地表水体中高。冯家古桥位于古运河与冯家岩溶溢流泉域湿地的交汇口,因此,岩溶地下水的补给可能是造成水中化学成分浓度值较高的主要原因。2)径流区地球化学背景值的影响:如湿地水在流经白云岩裸露、半裸露地区时其中的Mg2+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人类活动的影响:对于水体中含量较低的化学成分,如微量元素、Cl-和等,其浓度值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反映最为敏感,造成水中这些化学成分空间分布的无序性。其中,Cl-和在湿地水体中偏高可能与湿地内耕地、鱼塘中使用的农药有关。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则与湿地、鱼塘的富营养化程度有关。图3-25 会仙湿地主要水点水化学浓度曲线(一)图3-26 会仙湿地主要水点水化学浓度曲线(二)图3-27 会仙湿地主要水点水化学浓度曲线(三)2.岩石矿物吸附作用对湿地水质的净化水质污染包括有毒化学物质和有机物质两种。这两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即参与到湿地的水化学循环中。会仙湿地及周边地区工矿企业较少,污染来源主要为小规模的矿山开采(如马面黄铁矿,凤凰山、斗门和四塘四两山等地的白云岩粉的开采)和鱼塘的肥料及农药。其中,马面黄铁矿(图3-29,图3-30)对周边地区的污染最为明显。图3-28 会仙湿地主要水点水化学浓度曲线(四)图3-29 马面黄铁矿矿山污染图3-30 马面黄铁矿矿山对地表水的污染(马面圩)马面黄铁矿位于会仙镇马面圩以北的上村附近。该矿现已停止规模性开采,但仍有小规模开采活动,其排放的尾水以及雨季雨水冲刷尾矿造成的水质污染(地下水中,Zn2+,Mn2+含量较高,pH值较低,属于弱酸性水,水质较差)对下游上村—马面一带的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很大。1999年1月27 日,桂林检测站对广西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上村饮用井水的水质检测结果中,井水呈黄色,在12 个检测项目中有6 项严重超过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85,1项超过《地面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TJ 36—79的标准要求,而电导率检测结果表明,井水为含盐量极高的矿化水,不能作生活饮用水源。2003年9月26日和2007年10月水质复检结果与此类似(表3-11)。2007年我们进行了对比、验证测试,可以看出,由于矿山停止大规模开采,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程度在缓慢减轻,但每年雨季污染仍然严重(水体呈黄红色),井底淤泥仍呈铁锈黄色。当地村民长期饮用此地下水,曾出现多种病状,甚至死亡;矿山尾水也造成下游数百亩耕地粮食产量和质量下降,对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威胁。但是,矿山污染尾水进入岩溶地下水循环后,污染物质向下游的浓度逐渐降低。如2007年8月检测流经矿山尾矿的表生岩溶泉的pH值为3.0;进入矿生活区的污染地下水pH值为6.0左右,向下游至上村民井水pH值为6.33~6.8,酸性逐渐减弱,到湿地边缘的冯家、狮子山一带,水中污染物质浓度已经不明显,pH值在7.0以上。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岩石(矿物)、土壤对水中离子的吸附有关。吸附是固相与液相接触面之间产生物质交换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地下水与地层岩石、土壤(沉积物)长期接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吸附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和演化,对溶质(特别是污染溶质)的迁移有重要的控制作用[5]。吸附的机理十分复杂,归纳起来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自然界物理吸附(主要依靠表面静电引力吸附液相异性离子)比化学吸附更为普遍,尤其是对于会仙湿地这样的环境,松散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粘土矿物(表面带负电荷),能够较好地、大量吸附水中阳离子,从而净化水质。但本次硫铁矿矿区水质污染主要是在碳酸盐岩基岩裂隙、管道介质的运移过程中被逐步净化,其原因可能与基岩裂隙表面的胶体和裂隙中土壤、地下河中粘土的综合吸附作用有关。表3-11 会仙马面北东上村水质检测结果四、湿地生物生态过程对水土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大多数水生植物具有吸收水、土壤(污泥)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和吸收水、空气中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调节气候的功能。但是,不同水生植物(群落)在生态过程中的吸收能力有较大差异。1.水生植物群落与水中溶解氧的关系2007年4月24日,在会仙湿地的睦洞湖中央龙山附近水域对无水生植物水域、沉水植物分布区水域和挺水植物群落分布区水域3种生境水体中的溶解氧和电导率进行了对比测试。测试仪器采用YSI6820,测试持续时间约10h,测试结果(图3-31,图3-32)表明:图3-31 睦洞湖不同植物群落水域中溶解氧图3-32 不同植物群落水域中矿化度1)水中溶解氧与水温成正比,反映水温对水生植物的生物活动(释放氧气)或对空气中氧气进入水体的过程有较强的影响,但在时间上有滞后现象。2)沉水植物群落水域的水中溶解氧值最高,挺水植物群落水域的水中溶解氧值次之,无水生植物水域的水中溶解氧值最低。水中溶解氧值的高低反映了植物的造氧功能,但是,挺水植物群落的造氧作用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对周边空气中氧气的补充。3)浮水生物群落一般生长在水流速度较慢的准静水环境,一方面其造氧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周边空气的贡献上;另一方面,静水环境的水质一般较差,多造成浮水生物大量繁殖并覆盖水面(如藻类、凤眼蓝等),因此,水中溶解氧一般较低。如四塘清水江右岸寺湖南部湖面全部被凤眼蓝(又名水葫芦)覆盖(盖度99%),其湖水的溶解氧接近0(表3-12)。表3-12 浮游植物群落凤眼蓝分布水域的水质参数检测结果(2007年10月)2.水生植物与电导率(矿化度)的关系二者关系不明显(图3-32),尤其是挺水植物水域,与无水生植物的水域一样,在中午以后电导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沉水植物水域的电导率似乎与温度成反比,是否反映了温度对生物的生物化学活动有影响,还需进一步的观测和试验。3.几种主要水生植物(群落)的水质净化功能(1)浮水植物与凤眼蓝群落湿地水生植物在吸收重金属离子能力方面差异较大。一般说来,吸收重金属离子能力具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的规律。但一些浮水植物,如凤眼蓝、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喜旱莲子草、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等有较高的吸收水体中重金属的能力,它们的大量出现也指示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凤眼蓝因为须根很发达,其吸收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质污染的能力比其他各种水生植物都强。凤眼蓝(又名水葫芦)为湿地外来物种,属于浮水植物。其生长在流速较慢的水体中,如湿地湖湾、湖泊、鱼塘或古运河中,尤其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繁殖迅速,因此,凤眼蓝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指示性植物。会仙湿地的凤眼蓝主要分布在古运河和清水河流域的寺湖(图3-33)。叶片宽、窄或个体大小反映了水质富营养化程度的高低。为研究凤眼蓝的生态功能,2007 年在四塘乡寺湖入湖口、上游湖中心(养珍珠,开阔水面,无凤眼蓝)和下游湖(照片,凤眼蓝覆盖度99%)、寺湖出口和清水江进行了水质检测。检测结果(表3-13)表明,寺湖入口的水质污染较轻,寺湖中部的裸露水面(珍珠养殖场、养鸭场)污染较为严重,其各项有机与无机参数的检测均高,但经过寺湖南部生长密集的凤眼蓝的净化,到寺湖出口处各项水质指标都有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对矿物质有机污染和重金属的吸收功能很明显。图3-33 古运河东段河中凤眼蓝同时,凤眼蓝对水体环境的负面影响也相当大。快速繁殖、成片状密集分布的凤眼蓝可以堵塞河道、遮挡阳光和隔离水体中氧气的循环,使水中溶解氧缺乏,进而影响沉水植物以及鱼类的生长,大大降低其覆盖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水龙也是会仙湿地分布较广的浮水植物之一,其一般是从河岸向河中生长。水龙本身对环境没有负面影响,但其为凤眼蓝的生长繁殖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繁殖、依托场所。(2)香蒲、茭白、苦草与水下沉积物对重金属污染吸附能力的比较为比较不同水生植物及水下沉积物(淤泥)的重金属吸收能力,对会仙湿地内分布最广的建群优势水生植物苦草(代表沉水植物)、香蒲和茭白(代表挺沉水植物)以及水下沉积物(代表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3-14)表明:1)水生植物中吸收的重金属组分的浓度值普遍比其生长的水下沉积物中低,表明湿地沉积物在水质净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反映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组分含量对其上植物离子浓度的控制作用,但是,两者之间浓度没有相关变化规律,其中某些植物中个别指标的浓度(如苦草的Cd)还高于沉积物中相应指标的背景浓度,可能反映某些植物的选择性吸收或其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对特定重金属组分(污染物)有聚集功能(如生物成矿作用)。如香蒲能大量地吸附水及沉积物中的Fe和Mn物质,苦草不仅可以大量吸收Fe和Mn,还对吸收锌、铬、砷、铌等有偏好。表3-13 浮游植物群落凤眼莲分布水域的水质参数分析检验结果(2007年10)月表3-14 几种主要水生植物与水下沉积物对重金属污染吸附能力的比较(2007年11月)2)沉水植物苦草中吸附的重金属组分比水下沉积物少,但与挺水植物(香蒲、茭白)相比,则一般要强几倍到几十多倍;仅有个别指标(如Mn,Mo)例外;其他沉水植物群落(如狐尾草、竹叶眼子菜等)与此类似,并一般生长在清洁、透明度好和流动的水体中,其本身对环境没有负面影响;只有黑藻夏秋因爆发性生长会堵塞河道,影响其他沉水植物的生长,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水质造成负面影响。3)3种水生植物中的Fe和Mn物质浓度都比较高,是否与区域背景值有关,或与流域上游的马面黄铁矿排污有关?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两侧新淤地带,地处黄河三角洲中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有: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产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为消费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分解者,另外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等.(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由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越强,反之,越弱.题中的黄河三角洲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抗干扰能力弱,系统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差.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小,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因素我国湿地面积急剧减少,许多湿地已被蚕食殆尽,有的甚至成为干地.(3)、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的危险,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丧失是其主要原因.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人们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故答案为:(1)非生物和生物(2)弱;人为因素(3)栖息地的丧失;生物多样性


请问黄河三角洲包括现在哪些地方

  黄河三角洲
  Huang Ho Delta
  Huang Ho亦作Huang He。
  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利津县以下冲积成的三角洲。以利津为顶点,北到徒骇河口,南到小清河口,呈扇状三角形,面积5,450平方公里。地面平坦,在海拔10公尺以下。三角洲顶部和中部土壤脱盐较好,已成为农耕区。高程4公尺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强,大部仍为荒地。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口门附近淤积,形成河口的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烂泥湾内水深1∼2公尺,浮泥受潮水冲淤漂游不定,鱼饵特别丰富,是鱼类产卵的良好场所。黄河尾闾由於泥沙淤积,凌汛冰塞壅水或人为原因,入海水道经常改变,平均约8年改道一次。现在的黄河入海口是1976年5月形成的。
  现在所指的黄河三角洲主要含东营和滨州两市!
  广义的指北至中国天津市、南至废黄河口、西起河南省巩义市以东黄河冲积泛滥地区;狭义的指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省利津县以下冲积成的三角洲�以利津为顶点,北到徒骇河口,南到小清河,呈扇状三角形(半圆形)。扇形半径近80千米,面积5450平方千米。地面平坦,海拔10米以下。三角洲顶部和中部土壤脱盐较好,已发展为农作区。海拔4米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严重,大部仍为荒地。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形成拦门沙、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海岸线平缓。烂泥湾内水深1~2米,浮沉受潮水冲淤影响,漂游不定,鱼饵特别丰富,是鱼类产卵的良好场所。黄河尾闾由于泥沙淤积,河床变高,排洪不畅,或凌汛冰塞壅水或人为原因,入海水道经常改变,自1855年,已知南半部大致有16次,北半部有10次,平均约8年改道一次。现在的黄河入海口是1976年5月形成的。三角洲位于地壳长期下沉区,第三纪即有石油形成。
  滔滔黄河,奔腾东流,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在入海的地方,由于海水顶托,流速缓慢,大量泥沙便在此落淤,填海造陆,形成黄河三角洲。
  黄河从1855年在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徒,由原来注入黄海改注入渤海,经过百年来的沧海变化,才塑造出这个近代三角洲。黄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洲湾之间,是一个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的河口,其特点是水少沙多,泥沙大部分不能外输。据水文资料记载,黄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42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2亿吨,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使约40%的入海泥沙在河口和滨海区“安家落户”。黄河三角洲一般是指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面积5400多平方公里。五十年代采取工程控制,使三角洲顶点下移至渔洼附近,缩小了三角洲的范围,加快了河道延伸速度,平均每年造陆31.3平方公里,海岸线每年向海内推进390米,黄河填海造陆的功绩是很大的,不仅每年可以为我们创造四万多亩土地,而且还改善了河口石油开采条件,变海上开采为陆地开采。
  黄河三角洲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一块有待于开发的处女地。建国以后,农林牧渔业有了较大发展,在三角洲上相继建立了一些农场、林场和军马场,特别是从六十年代开始,陆续开发了胜利、孤岛、河口等油田,成为我国第二大油田。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东营市,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黄河三角洲,以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年轻的陆地。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来,黄河冲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为551.6毫米。这片三角洲是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陆地的海相沉积平原。现代黄河三角洲上地貌有河滩高地,坡地,大型洼地等。黄河尾闾摆动新成的陆地带地势宽阔低洼,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类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所形成,为全国最大的三角洲,也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本区属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原生性滨海湿地演替系列,生态系统类型独特,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区内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有8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文昌鱼、江豚、松江鲈鱼等。有野生植物上百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广泛,各种鸟类约187种,列为中日候鸟保护协议受保护的达10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金雕、大鸨、大天鹅、小天鹅、灰鹤、蜂鹰等32种,各种鹭类、雁鸭类水禽不但种类多,数量也极为丰富。
  根据2008年山东省政府出台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内容,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2006年区内总人口983.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256亿元,分别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
  山东省政府近日下发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就打造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做出明确规划,提出将在“十一五”期间,规划投资15000亿元开发黄河三角洲区域。其中在发展区域旅游产业方面,突出“神奇黄河口、生态大观园、梦幻石油城、武圣故里、世界风筝之都、循环经济典范”的主题,打造两个旅游区和重大开发十大旅游重点产品。
  规划开发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
  在旅游产业上将着力打造黄河入海口旅游区,突出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湿地自然风光,以观海栈桥、天鹅湖温泉度假区和滨海旅游区为重点,开发黄河口入海奇观、漂流、狩猎、骑马、观鸟、科考、温泉等观光与探险旅游项目,打造“新、奇、野、美、特”休闲度假观光生态旅游。
  同时,还将发展民俗旅游区,以潍坊国际风筝会为龙头,完善寒亭杨家埠民俗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具有黄河文化、乡村与农耕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
  依托黄河百里绿色生态长廊、艾里湖等,开发湿地生态和黄河生态文化观光旅游;开发东营、滨州城市生态旅游。依托观海栈桥和莱州黄金海岸,发展滨海度假旅游;以天鹅湖温泉度假区为龙头,依托地热资源,发展温泉度假旅游等等。


《湿地?失地!》阅读答案 说明文

  《湿地?失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湿地?失地!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中所描写的场景就是湿地。在人们眼中,湿地充满种种意象之美,引人产生无限遐想。   (2)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跟森林、海洋并行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相对于自然湿地而言,人工湿地强调了社会和经济功能,弱化了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   (3)中国是世界上湿地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从地理分布看,湿地分布较多的省区是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西藏。总面积为17.7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湿地面积的55%。   (4)随着人口

上一篇:为什么要禁黄

下一篇:雾之岛冒险